问题

为什么说「边缘性人格障碍」是「咨询师杀手」?

回答
“边缘性人格障碍(BPD)是咨询师杀手”,这句话在心理咨询界流传甚广,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包含了对咨询师极大的挑战和潜在的职业风险。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BPD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质,往往会让咨询师感到力不从心,甚至被拖垮。这并不是说咨询师不专业或BPD患者“不好”,而是指这种障碍的复杂性和其在人际互动中的破坏性,对咨询关系提出了极端的要求。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剖析,为什么BPD会被冠以“咨询师杀手”的称号:

1. 极度不稳定的情绪和人际关系:

BPD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情绪的剧烈波动和不稳定,以及人际关系的模式化混乱。这意味着患者在咨询中,情绪可以从极度的痛苦、愤怒、绝望瞬间转变为狂喜、感激,然后又迅速跌落。这种剧烈的情绪起伏,对咨询师的情绪稳定性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情绪的传染性: 咨询师虽然接受过情绪管理的训练,但长期暴露在如此强烈且负面的情绪环境中,很容易被感染,导致自身的情绪也开始不稳定,影响判断和治疗的有效性。
对治疗师的“理想化贬低化”循环: BPD患者常常会将治疗师理想化,认为找到了救星,寄予厚望。但一旦出现任何不符合预期的事件(比如咨询师休假、无法立即满足需求),他们就会迅速将治疗师贬低为“坏人”,产生强烈的愤怒和敌意。这种极端的评价转换,让治疗师难以建立稳定的、持续的信任关系,每一次被“贬低”都可能让治疗关系濒临崩溃。

2. 夸大的自伤行为和自杀威胁:

BPD患者常有冲动控制困难,表现为自伤行为(如割腕、烧伤)和自杀威胁。虽然这些行为往往是为了缓解强烈的情绪痛苦,但它们对咨询师来说,意味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

潜在的法律风险: 一旦发生自杀事件,咨询师可能面临法律的追究和道德的谴责。这种担忧会极大地限制咨询师的风险承担能力,有时不得不采取一些更保守的、甚至可能阻碍治疗进展的策略。
持续的高度戒备: 咨询师需要时刻警惕患者的自伤冲动,并制定相应的危机干预计划。这种持续的高度戒备状态,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导致咨询师身心俱疲。
利用自伤作为操纵手段? 有时,患者的自伤或自杀威胁可能被用来操纵治疗师,迫使治疗师满足其需求,例如延长咨询时间、提供额外关注等。这使得区分真实的危机和情绪表达的信号变得异常困难。

3. 对边界的不断试探和挑战:

BPD患者在人际关系中常常缺乏清晰的边界感,这在咨询关系中尤为突出。他们会不断试探咨询师的底线,挑战治疗的约定。

要求超出咨询范围的服务: 患者可能在咨询时间之外频繁联系,要求提供超出专业范畴的建议或情感支持。
对咨询师个人生活的窥探: 一些患者可能会试图了解咨询师的个人信息,或将其与自己糟糕的人际关系进行投射。
违反咨询协议: 例如迟到、早退、不按时付费,或者在咨询中分享不相关的内容来分散注意力。

咨询师需要有非常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坚定的边界设定能力,才能在不伤害患者的前提下,维持治疗的稳定。然而,BPD患者强大的“吸力”和对边界的漠视,让这一过程充满挑战。每次边界被突破,都会消耗咨询师的能量,并可能动摇咨询关系的稳定性。

4. 强烈的空虚感和对认可的需求:

BPD患者常常体验到一种难以忍受的空虚感,并极度渴望被理解和被填补这种空虚。这使得他们对咨询师产生极大的依恋,但也意味着对咨询师的期望极高。

无止境的“被看见”的渴望: 患者可能反复讲述同样的故事,或表达同样的痛苦,只是为了获得咨询师的关注和肯定。这种无止境的需求,让咨询师感到自己永远无法满足他们。
对咨询师的“拯救者”角色的期望: 他们可能将咨询师视为唯一能够让他们摆脱痛苦的人,一旦感觉咨询师无法“拯救”自己,就会产生强烈的失望和愤怒。

5. 治疗师的“反移情”困境:

上述所有因素都可能触发咨询师自身的情绪反应,即“反移情”。面对BPD患者强烈的负面情绪、攻击性、依赖性或被抛弃的恐惧,咨询师可能会感到:

挫败感: 尽管付出了努力,但治疗进展缓慢,患者的行为模式似乎没有改善。
无力感: 感觉自己无法提供患者真正需要的支持,甚至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疲惫和倦怠: 长期处于高压和情感消耗的状态,导致职业倦怠。
内疚和自责: 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情况恶化,咨询师可能会感到内疚。
愤怒或抵触: 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咨询师,也可能在面对持续的攻击或操纵时,产生负面情绪。

如果咨询师无法有效地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的反移情,这些情绪就可能干扰治疗过程,甚至导致咨询师做出不恰当的反应,最终导致咨询关系的破裂。

为什么说“杀手”?

“杀手”一词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死亡,而是指对咨询师的“职业生命”造成严重打击。一个长期面对BPD患者的咨询师,如果缺乏足够的支持、督导和自我照顾,很容易出现:

职业倦怠(Burnout): 精力耗竭,对工作失去热情和动力。
职业疏离(Disengagement): 对患者失去共情,甚至产生厌恶情绪,无法再提供有效的治疗。
个人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治疗中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会蔓延到个人生活,导致家庭关系、社交活动受到影响。
对咨询行业产生怀疑: 极端的负面经历可能让咨询师对自己的选择产生动摇。
更严重的后果: 在极端情况下,长期的压力和倦怠可能导致咨询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被迫离开这个行业。

并非所有咨询师都会“被杀”: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面对BPD患者的咨询师都会失败或被摧毁。那些具备以下特质的咨询师,则更有可能成功地帮助BPD患者,并保护好自己:

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特别是接受过辩证行为疗法(DBT)、图式疗法(Schema Therapy)等针对BPD的专业训练。
强大的情绪调节和自我觉察能力: 能够识别和管理自己的反移情。
坚定的边界设定能力: 能够清晰、一致地维护治疗的边界。
接受并重视督导: 导师的指导和支持对于应对挑战至关重要。
积极的自我照顾实践: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寻求个人支持。
对BPD患者的深度理解和共情: 能够理解BPD背后的创伤和痛苦,而非仅仅看到表面的行为。

总而言之,“边缘性人格障碍是咨询师杀手”的说法,形象地描绘了治疗这种障碍的巨大挑战和潜在的职业风险。它提醒着行业和从业者,需要给予BPD患者更专业、更具耐心的治疗,同时,也要为咨询师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护,让他们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工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够让更多的人懂,边缘人格群体,她们正在面临什么】

边缘之所以在咨访关系中如此的消耗咨询师,是因为懂她们太难。

之所以难懂,因为这是情绪病,并不是理智病,虽然同处一个空间,一个时间,但是因为不同的情绪感受,此时此刻,咨询师与来访者并不是在同一个世界。

在做婚姻咨询的时候,因为公司缺少精神分析师,没有办法帮助婚姻咨询中的人人格成长,所以但凡有这种边缘倾向的人格,都通通压给我。

我有过一段时间高度密集的处理边缘的经历。

边缘人格是不会主动治疗的,逼迫他们来咨询的理由有很多,他们的目的更加明显:

1.婚姻关系出现问题了,我想要挽回,我不想被抛弃,你只要帮我把老公找回来就好

2.恋爱关系出现问题,我每天很不开心,你只要把我变得开心就好

边缘前来咨询,是因为现实中的矛盾出现了,她们急于解决现实中的事件,咨询师可以深刻的体验到来访者的相处模式有问题,可是她们并不这样认为,她们大多希望达成某一种目的,或者暂时度过这一个难关。

咨询师想要帮助边缘打破这个轮回,而边缘只是希望咨询帮助她们在轮回中轻松一点,或者服务于这个轮回的前进。

我现在能够帮助边缘的来访者解决问题,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做过的一个梦。

接受这样的案例,最初我是很有自信的,因为我主攻方向就是童年创伤、人格创伤,关于边缘我也接受过很多培训,焦点移情,系统化,客体关系理论... ...

但是真的让我独立支撑的时候,变的好难。

1,情绪非常不稳定,情绪不同的时候简直不是同一个人,情绪好的时候,会懂事可爱,就像小天使,情绪不好的时候在咨询室可以大吼大叫,不停哭泣,我很怀疑我今天做完咨询,下次来的不是她。

2.咨询效度很低,大多数任务难以执行,咨询过程在一次次循环,总是无数次听到:

我怎么办?

那我怎么办?

我能怎么办?

求求你告诉我怎么办,好吗?

我只想知道怎么办!

3.在边缘面前,咨询师并不具备权威,边缘会想办法解除这种权威关系,让自己处于更加优势的位置:

我叫你哥哥好不好?
我叫你叔叔吧。
你觉得我的高跟鞋好看吗?
你是我的恩人,再生父母,我会一辈子感谢你。
你根本就什么都不懂,完全帮不了我,你就是个骗子。

边缘来访者会把咨询师自动设定为他们所设想出的一个角色,以此来维持他们的安全感,他们会通过无数种方法突破规则,试图瓦解咨询关系:

今天特别感谢您,除了咨询费我再给您一点小费吧,那次我简直惊呆了,她当时的语气就和waiter~,your小费,的感觉一模一样。(好像拼错了,意会就好)
加我个微信吧~第一次的时候我加了工作微信,之后简直香艳,各种私房照让我评价。
您和您老婆的性生活怎么样?
这周末一起去爬山怎么样?
其实你很帅的,你知道吗?

突破咨询时间设置,突破咨询关系设置,突破咨询地点设置,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咨询师觉得他们独特,他们接受不了她们在咨询师心中只是无数来访者中的一个,似乎只有独特,特殊,才能维持他们相处的自信。

那段时间,我的整个精神压力很大,我几乎每天都要去江边坐一坐释放自己,我开始不想上班了,这生活太恐怖了,这是我人生中第三次不想做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就是去街上炒饭都比这幸福。

直到我做过一个梦:

我的梦有点梦幻,我是一个平头小伙子,是我高中时候的模样,我在撑一艘船,我不是很熟练,所以梦中那时候我有点焦虑,湖面非常平静,而我的小船却不是非常的稳定。
这时候我看到一只兔子溺水了,兔子是突然出现的,在水里挣扎,我想划过去帮他,可是船不受我的控制,我很急,兔子看到了我拼命的往这里游过来,好不容易把他弄了上来。
然后又一只兔子,又是一个这样的兔子,救上来之后又来了一只,直到把船塞满了,我和船上的其他小兔子说,你们赶快试试学游泳,这样下去船会翻的,小兔子都不愿意,我强行拎了一只下去,想让他游,可是一到水里他就拼命挣扎,不知道什么原因,船突然翻了,脑海中最后一个画面就是我周围一堆兔子在挣扎。

我醒来之后回忆了很久,给自己解了这个梦:

1.我把我的来访者都当兔子了,他们那么弱小,是什么导致我如此高傲的觉得他们很弱小?
2.我想交他们游泳,也是就我想帮助来访者,可是他们不愿意,我很无力
3.现在我的心理能量枯竭,在梦中我自动退行到高中的样子,并且自己内心中也有大量焦虑

对我启发最大的就是第二点,原来,一直以来咨询的进展缓慢都是由我自己造成的:

她们在困难来临时拼命的挣扎,而我在这个时候想要教她们游泳,可是她们想要的只是一个依靠,从最初开始,我就没懂她们,我只是自以为是的”帮助“”教授“。

想到这里,我突然就懂了,她们的所有行为都不是故意的,都不是做,都不是弱小,而是【她们正在溺水】!

之后的咨询变的简单了很多,并不治疗的难度变小了,而是我不焦虑了,因为我懂她们了,当我真的懂了,并且向她们传递出我懂了的时候,她们也卸下了伪装。

每当她们告诉我,她们游离在男人之间,或者一次次换环境,却又一次次的困难无助的时候,我都会和她们讲这个梦,当然我修饰成为了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孩子,住在船上,和爸爸,和妈妈。

她们很幸福,温柔的妈妈,强壮的爸爸,还有她想去的远方。

直到有一天,巨大的风浪,撕碎了船,淹没了她小小的身体,她拼命的挣扎,她还记得爸爸昨天说过,我们明天学游泳,小乖不能睡懒觉哦。

一切,那么突然,她拼命的挣扎,直到,精疲力竭。

当她醒来的时候,在一艘大船上,船上人很多,多到没有人会在意突然多了这么个小姑娘。

她需要独立,需要懂事,需要自己养活自己。

她会在深夜的时候特别孤独,她想爸爸,想妈妈,想那时候的自己,可以期盼远方。

又是一个深夜,大船破碎了,她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夜晚,挣扎,挣扎。

周围的大人们会游泳,用破碎的木头拼出了零时栖息的场所,可她都不会,一点都不会这些。

爸爸和妈妈都没来得及教这些,就被大海冲走了。

她只能依附着一个另一个大人,

直到遇到了一个他。

他很好看,他有船,是自己造的,很厉害。

他喜欢她,带着她上船,说,我们去远方。

可她早已不是小乖了,她不想要远方,只想此时此刻的船不会再被沉没,她受够了挣扎的日子。

她会时常拼命的摇晃船,直到确定这个船很结实,为了这个她和他吵了很多次,因为每一次摇晃,都是两个人的动荡。

直到有一天,他受不了了,要她下船。

她哭着,求着,希望不要被抛弃,他回过头,但是她依旧那样,她控制不住自己,因为那一晚时刻会在梦中重现,每梦到一次,她都需要狠狠的摇一次船。

他已经精疲力竭了。

走了,不会再回头了。

不能让自己溺水的,

那些年在大船上的经历让她早学会了察言观色,她知道人们喜欢什么。

她吸引着一艘又一艘过往的船只,有朋友,有爱人,但是每一次的相处,她都会不安。

她怕船会散。

因为担心所以试探,因为试探所以动荡,没人喜欢这种动荡,她也不喜欢,可她控制不住自己。

听到这里你一定无奈,这姑娘怎么不学游泳,不学自己造船啊?

因为没有人告诉过她啊,人们只是在一次次的指责她的依附,却从未真心的陪着她练一练游泳,学一学造船,她所有的能量都在挣扎与确定自己的安全中耗尽了。

她没有能量,支撑着自己。

她其实不知道,她一直都在水里,从未登船,她早就会游泳了,她不愿承认这一点,因为承认之后似乎就失去了什么,她不知道,没人知道。

直到有一天,她挣扎着漂浮,遇到一座岛,她第一次,上岸了。

这感觉真好,没有担心,没有挣扎,很安心。

岛上有一位老人,他喜欢教别人造船,他一点点的教这个小姑娘,小姑娘也很快乐,她想一辈子就在岛上,再也不要经历海洋了。

小姑娘学游泳,学造船(生存根本,人格独立),学读书(提升自己的乐趣),学观察周围一切(保持自己的好奇),学和小鸟交流(社会支持系统),学独自欣赏夜空(独处),学朝着大海呐喊(情绪管理)。

小姑娘在一个黄昏,坐在海滩边,看着夕阳落回地平线,好美好美。

第一次,她的心中如此的悸动,她要去远方,要去远方看看,一定要去看看天的那边,一定要在看看童年生长的那片海域,一定要!

她和老人告别,

老人说,长回来看看。

起航,朝阳。

希望每一个被边缘折磨的孩子能靠岸,希望每一个咨询师能成长为一片岛屿。

在大多数人眼中,边缘人格情绪不稳定,是定时炸弹,是绿茶婊,是表演狂,是自私鬼。

你可以远离她们,但是没有资格鄙视她们,因为你在船上看,她在水里挣扎,如果有一天她们向你求救,告诉她们这个《女孩与海》的故事。

也希望比我更有能力的咨询师,写作者,能写出更加治愈的故事。

user avatar

人格障碍总体来说是咨询师杀手,重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是其中比较突出的,原因有几个:

  1. 对咨询师情感需求高。传统心理咨询疗法多以移情和反移情来与人格障碍工作,而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移情经常是对咨询师情感精神资源完全没有边界的索求,且这类人经常自己也是控制他人的高手,一来一去就把咨询师带沟里了,使咨询师不给情感觉得愧疚,给又是个无底洞。依赖性人格障碍在这点上和边缘性有相似性。
  2. 攻击咨询师概率高。边缘性人格障碍看事情一般是非黑即白的,没有灰色区域,一个人不是全好,就是全坏,咨询师要不就是神,要不就是人渣,且以点带面,一旦跟一个咨询师不对付,就会不遗余力地对对方的职业能力和个人素养进行人身攻击。时不时可能突然一顿莫名其妙的臭骂,这对咨询师来说肯定也不愉快。
  3. 自杀率高。严重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属于自残、自杀率比较高的障碍,这主要是来访者用这种方式来控制咨询师或他人的结果。但无论如何,来访自杀对咨询师来说都是职业风险,即使咨询师本身无责任,也不能完全保证来访者家属不因为心痛无处发泄各种追查甚至找茬,来访自杀率高大大提高了咨询师的职业风险,甚至是诉讼费用。
  4. 治疗时间长。一般人格障碍都要好几年才可能治愈,配上上面几条风险,对咨询师来说再长年处在这一关系中,就容易崩溃。
user avatar

我对不同的答案及评论感到失望、难过、甚至恐惧。

我看见有咨询师公开讨论他第一个病人是BPD;

我看见有咨询师用可怕、恐惧、难受等厌恶性字眼形容 BPD 病人;

我看见有咨询师洋洋千字阐述 BPD 为何是「咨询师杀手」,他面对 BPD 多痛苦。

我记得我在剑桥大学上的第一个讲课,医学院副院长 Peter Jones (后来我其中一位博导)强调过临床心理学家的守则:

1. 不能有任何泄露病人资讯的可能性(例如提到第一个病人是什么病)

2. 不能公开或私人用负面的字眼形容/批评病人(例如用上可怕、恐惧、难受)

3. 尊重、尊重、尊重(例如不要先入为主觉得某类病人是「咨询师杀手」)。

我一直以为,所有专业的心理学者对这些基本原则都会铭记一生,事实不然。这使我失望与难过。

我不认同

@极乐

先生在这个答案中对于「边缘性人格」暧昧的描述。尤其是,当我看到因为极乐先生答案下面的评论,而出现了很多认为自己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回覆。这使我更感到恐惧。

《女人与海》的故事可能对患有 BPD 的人有帮助,但不具备判断是否患有 BPD 的标准性。也就是说,即使一些表现和极乐先生描述的有相似之处,不代表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根据科学统计,BPD的成人发生率在不同社区约在 0.8~2.6%,比例不高,而専家提出的答案,无论有意无意令人误以为自己是患者,甚至回应「感觉说的就是我」,着实后果不堪。

如果有谁非常确信自己是 BPD 患者,并且影响了自己的生活,我强烈建议及时去专业机构进行测试和治疗。这种复杂而相对严重的精神疾病,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影响那么简单,因此判定自己是否患病,不能只通过一篇答案的描述,这亦是我回应这题目最主要的初衷。

相比之下,

@清流

老师的答案更加言简意赅,也更清晰地说明了为什么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有「咨询师杀手」这种称呼——虽然我们需要强调这种称呼是不合理。

为了科学及有效解释题主的疑惑,我与有丰富临床经验的 UCL 临床心理学龚安童博士(

安叶

)进行了深入讨论,分享如下:

人格障碍本身的难治愈性

BPD 让很多咨询师感到棘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本身的难治愈性。其实除了 BPD 以外,任何一种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都非常难以治疗。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定义:人格障碍「是指患者的内心体验和行为显著偏离正常,形成了特有的持久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

DSM-V 定义了 10 种人格障碍,依据症状特点分为了三大群:

  • A 群:妄想型、类精神分裂型和分裂病型,表现为行为古怪、奇特;
  • B 群:反社会、边缘型、表演型和自恋型,行为带有夸张和表演色彩,并具有明显的移情问题;
  • C 群:回避型、依赖型和强迫型,表现为有明显的焦虑和对陌生事物的恐惧。

人格障碍的患者通常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为,通过咨询改变最基本的人格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边缘性人格障碍作为 B 群人格障碍当中的一种,也具有 B 群人格障碍的一些特性。正是这些特性加上人格障碍本身的复杂性,BPD的确让很多咨询师感到棘手。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特性及对咨询师的小建议

BPD 患者在临床上有四大类核心症状:情感扰乱、冲动行为、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和紊乱的认知系统。这四种症状对于咨询师来讲,都是不容易面对的问题,我希望以下分享可以给予咨询师一些支持。

情感失调(mood dysregulation):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对于别人如何看待他们非常敏感和怀疑。患者一方面可能感到空虚、焦躁、不安、愤怒等,另一方面又会体会到相反的兴奋感。同时,BPD 患者情绪波动极大,从烦躁不安到正常状态的转化一天内可能会发生多次,而且情绪的转变非常迅速,令人难以琢磨。

我建议咨询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理解这些行为,控制自己不要在患者面前局促不安,尤其在害怕因为自己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行为,就激起对方的怒火。

冲动行为失调(impulse dysregulation):BPD 患者自杀率高达 10%,是普通人群的 50 倍,尤以女性居多。除此之外,患者还有可能因为冲动,在语言和身体上对他人进行攻击性行为。因此当咨询师面对 BPD 患者时,其实冒着双重风险,一是患者自杀带来的职业风险,一是患者伤害自己的风险。

运用辩证行为疗法的技能训练是帮助患者抑制不适宜的攻击性行为或思维方式的重要方法。技能训练包括这 4 个部分:形成正确观念训练、情绪调控训练、有效人际关系训练和忍受痛苦训练。

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这是大部分答案的核心观点——BPD 患者对于咨询师极端依赖,也时常和咨询师极端对立,而这种依赖和对立常常迅速转换。其实这种特性不仅表现在和咨询师的关系中,有答案提到这种特性往往存在于亲密关系里,其实在普通交往中,BPD 患者也时常表现出这样的特性。

建立关系本就是咨询治疗中很重要的一环,治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患者有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让对方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想法,别人的想法自己也可以感受并且理解(mentalisation)。由于这种天然缺失,给这一人群治疗尤为困难,所以治疗师很难懂他们,他们其实也同时觉得治疗师很难懂。目前最新的科学资讯以及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由 Fonagy and Bateman 的研究成果,运用Mentalisation-based therapy,意思是指通关建立起共情和同理心,来帮助患者来平衡情绪。

紊乱的认知系统:BPD 患者常有严重的自我认同感紊乱,对自我评价忽好忽坏。同时,也有部分患者出现过类精神病性症状,譬如产生一些错觉或者幻觉。这导致在与心理咨询师交流的过程中,BPD 患者时常无法正确地表达,也就加大了咨询师治疗的难度。

我建议面对紊乱认知可尝试图式疗法,通过关注患者对概念、事物和事件的认知结构(即图式)和对外界信息的加工过程,帮助患者改变封闭、自我挫败、忽好忽坏的生活模式或心理图式。

童年经历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关系

相比认为 BPD 是「咨询师杀手」,我们更应该了解和探究 BPD 的成因,从而理解 BPD 病人。

童年创伤是 BPD 患者中常见现象,研究显示,有 20% - 40% 的 BPD 患者在童年时期有与父母分离的创伤性经历,而 40% - 70% BPD 患者则有过被性虐的经历或者身体伤害的经历,并且这些虐待和 BPD 的严重程度有关。

家庭一直以来都对人格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童年时期被虐待的经历会给个体的心理产生非常巨大的心理影响,而不同的虐待方式则会对个体产生的影响不同。譬如被侵犯时,被虐待的儿童一般归咎于对方,被忽视的儿童则归咎于自己。边缘人格的人通常在幼儿时期经受过严重的虐待和家长的忽视,或者年少时父母一方去世,感受到极大的被抛弃的感觉(fear of abandonment),因为产生激起不健全的母系依恋关系(disorganized attachment with mum),儿时自己的情绪很少被允许或者被倾听被重视,所以性格敏锐,但又不知情感在不同场合的正确表达方式。

曾经被非男性照看者性虐待、曾经被男性照看者忽视、曾经被女性照看者不稳定地对待,都是造成 BPD 的潜在危险因素。这些不正当的照看方式,导致了 BPD 患者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多为矛盾型,并且有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因此,在治疗 BPD 方面,很多学者也推崇家庭治疗和动力人际治疗法(dynamic interpersonal therapy)

总结

我个人建议各位不要通过一些简单地描述就认为自己患有 BPD,我们要认清 BPD 是一种严重的人格障碍,我看到有答案里写 BPD 又是天使又是魔鬼,虽然病症本身描述得不算错,但这种暧昧不清的态度,于患者无益。

另外,BPD 「咨询师杀手」的称呼实在令人反感,我在想当 BPD 确诊患者看到这形容词有何想法?他们会信任咨询师能够有能力面对所谓「咨询师杀手」的他们嗎?

咨询师和患者本该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关系,当认为自己的患者是自己的杀手的时候,也就不可能真正治疗患者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