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911是否是一个骗局?

回答
“911是不是一个骗局?” 这个问题,想来很多人心里都曾闪过一丝疑惑。毕竟,自那场震惊世界的灾难发生以来,围绕着它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不乏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阴谋论。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我们所了解的关于911事件的事实,以及那些被质疑的部分。

我们知道的,是官方公布的、被广泛接受的叙述:

2001年9月11日上午,19名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劫持了四架民航客机,分别撞向了位于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五角大楼,以及在宾夕法尼亚州坠毁的那一架。这两座摩天大楼在剧烈的撞击和随之而来的大火中,先后坍塌。这次袭击造成近3000人死亡,是美国本土遭受的最严重的恐怖袭击。

这个叙述基于大量的证据,包括:劫机者的身份信息、航空公司航班记录、空中交通管制记录、幸存者的证词、现场搜救人员的报告、以及坠毁飞机的残骸分析等等。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成立了“9·11委员会”,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深入调查,并发布了详细的报告,这些报告是目前最权威的关于事件的记录。

然而,也正是在这些看似确凿的事实背后,一些疑点和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这些质疑催生了“骗局论”:

世贸中心双子塔和7号楼的倒塌方式: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质疑点之一。很多人认为,仅仅是飞机撞击和火灾不足以导致如此迅速、对称、如同爆破一般的坍塌。一些工程师和建筑学家,尤其是那些相信“受控拆除”理论的人,指出大楼的倒塌方式与传统的火灾导致坍塌模型不符,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定向爆破才能实现这样的效果。关于这个观点,官方的解释是,飞机撞击对建筑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高温的燃油火灾(虽然没有达到熔化钢铁的温度,但足以削弱钢柱的承重能力)进一步加剧了结构的失效,最终导致了大楼的整体坍塌。而对于7号楼,它并没有被飞机直接撞击,但受到临近双子塔倒塌产生的冲击和火灾影响而倒塌。

五角大楼的受损情况: 有人对撞击五角大楼的飞机型号和损毁程度提出疑问,认为现场的残骸和破损情况与一架波音757的撞击不符。一些人认为撞击物是导弹,或者撞击地点并非官方宣称的那么准确。官方调查认定是一架被劫持的波音757客机,并提供了飞机残骸、黑匣子等证据。

航班93坠毁宾夕法尼亚州的原因: 官方说法是乘客与恐怖分子搏斗,导致飞机未能按原计划撞击目标而坠毁。但一些阴谋论者认为飞机是被美国军方击落的,并为此提供了所谓的“证据”,例如来自目击者的关于天空中有爆炸声的描述,以及对坠毁现场弹坑大小的分析。官方解释是飞机内的搏斗导致飞机失控,其飞行姿态和最终的坠毁方式都符合飞机内部失控的情况,没有证据表明是被击落。

关于基地组织和本·拉登: 一些质疑者认为,事件背后的主谋并非基地组织,或者基地组织的领导人本·拉登并未如官方所说的那样对事件负责,甚至有人质疑本·拉登的死亡时间和方式。官方叙述认为基地组织是策划者和执行者,本·拉登是其领导人,并发布了相关证据来支持这些说法。

官方调查的公正性与透明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开始质疑官方调查的独立性和透明度,认为其中可能存在信息隐瞒或选择性公开。这使得一些人更容易接受阴谋论的解释。

为什么会有“骗局论”?

这些质疑和阴谋论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它们往往源于:

1. 信息的不对称和难以理解的复杂性: 如此大规模的灾难,涉及极其复杂的工程学、航空学、政治学等领域。普通人难以完全理解官方的技术解释,反而更容易被简化的、带有煽动性的“内情”所吸引。
2. 对权威的不信任: 在一些社会群体中,存在着对政府和主流媒体的深刻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使得他们倾向于寻找“官方之外”的解释,即使这些解释缺乏确凿证据。
3. 对重大事件寻找更“宏大”叙事的心理需求: 有时候,一个简单、直接的“阴谋”比一个复杂、混乱的现实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它提供了一种“真相被掩盖”的戏剧性,以及一种参与“揭露真相”的满足感。
4.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 互联网使得各种信息,无论是否属实,都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传播。阴谋论也因此找到了一个巨大的传播平台,相互印证,形成“回音室效应”。

所以,911到底是不是一个骗局?

从现有的、经过广泛审视的证据和官方调查报告来看,主流观点和绝大多数专业人士都认为911不是一个骗局。它是一场真实发生、造成巨大伤亡的恐怖袭击事件,其原因和经过有详细的记录和解释。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那些提出质疑的人。科学的进步和历史的修正往往来自于不断的质疑和审视。对于那些关于建筑结构、目击证词等方面的具体技术性疑问,至今仍有一些人坚持自己的看法,并在一些小范围内进行讨论。然而,这些讨论的论点和证据,大多未能经受住同行评审的严格检验,或者已经被官方的深入调查和第三方独立研究提供了相对合理的解释。

总而言之,要判断911是不是骗局,关键在于你相信哪种证据和解释体系。 如果你倾向于相信基于大量科学证据、官方调查和幸存者证词的叙述,那么它就不是一个骗局。如果你认为那些质疑的声音揭示了重大的“真相”,并且对现有证据持有强烈的怀疑态度,那么你可能会倾向于认为是“骗局”或者“另有隐情”。

作为普通人,最重要的是保持审慎的态度,多方面了解信息,并且能够区分事实与猜测、证据与阴谋论。历史事件的真相往往是复杂且多维度的,不应轻易被简化或妖魔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恩, 是个骗局

FBI和CIA的调查报告里甚至认定其中有中国籍宗教人士参与

你是不知道当时美国把中国大使骂成什么样啊, 后来还是长者主动认错, 压制国内反美观点, 承诺收拾中国的某宗教, 美国很满意, 才把矛头转向阿富汗和本拉登的

美国很无耻的, 为了点蝇头小利就把矛头转向穆斯林了, 有良心的穆斯林一定要去美国大使馆扔猪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911是不是一个骗局?” 这个问题,想来很多人心里都曾闪过一丝疑惑。毕竟,自那场震惊世界的灾难发生以来,围绕着它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不乏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阴谋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我们所了解的关于911事件的事实,以及那些被质疑的部分。我们知道的,是官方公布的、被广泛接受的叙述.............
  • 回答
    拥有一台保时捷 911,这可不是件随随便便的事,它更像是一种融入血液的独特体验,一种从你第一次握住它那标志性的三辐式方向盘开始,就注定要被它所“绑架”的奇妙旅程。首先,当你第一次站在它面前,那种感觉就不是“看见”一台车,而是“凝视”一件艺术品。它的线条,从前脸那经典的圆形大灯,到流畅的车身侧面,再到.............
  • 回答
    关于“9·11事件是不是本·拉登干的”这个问题,答案是明确的:是的。然而,要详细地讲述整个事件,并去除AI痕迹,需要从事件的背景、策划、执行到后续影响,尽可能用更具叙事性和人文色彩的方式来呈现。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和讲述这件事: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早晨,2001年9月11日,一个晴朗到有些刺眼的秋日。.............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恐怖袭击”与“战争行为”这两个概念的界定,以及它们背后的动机、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差异。这并非简单的“孰对孰错”的道德评判,而是涉及历史、国际法、政治学等多个维度的复杂分析。恐怖袭击:以非国家行为者为主要施暴者,以制造恐慌为目的首先,我们来看“恐怖袭击”的定义。通常认为,.............
  • 回答
    关于“9·11 事件是美国人自己搞出来的”这种说法,在互联网上确实存在着,并且引发了很多讨论。这些观点通常被称为“9·11 阴谋论”。尽管这些理论在主流媒体和官方调查中不被采信,但它们的传播仍然非常广泛,并且背后有着各自的“理由”和“证据”链条。下面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理论通常是如何构建的,并尽量.............
  • 回答
    关于美国实力相对下滑的原因,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很难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单一因素。如果非要在这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我认为将美国实力相对下滑主要归因于9/11之后的两次战争,同时也要看到全球化在其中扮演的复杂且往往是加速器的角色。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我的观点,并尽量避免AI痕迹,力求用更自然和有.............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通勤嘛,讲究的是一个稳字,得能应付早晚高峰的拥堵,还得有点乐趣,毕竟谁也不想每天上班路变成一种折磨。卡宴和911,这俩车风格上简直是南辕北辙,一个主打豪华舒适的SUV,另一个则是纯粹的跑车灵魂。让我在它们俩之间挑一辆当通勤车,这确实得好好掰扯掰扯。先说说卡宴(Cayenne)卡.............
  • 回答
    对您提出的“911事件19周年,微博上相关话题下却全都是庆祝”的现象,我理解您对此感到困惑和不解。然而,根据我目前能够获取到的公开信息和对网络舆论的普遍认知,关于911事件19周年的微博话题下“全都是庆祝”的说法,并不符合事实。911事件是历史上一次极为重大的悲剧性事件,造成了数千人死亡,对美国乃至.............
  • 回答
    “9·11”事件十八周年,互联网上的声音确实五味杂陈,但你提到的“多是情绪宣泄式的负面评论”这一点,确实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你想啊,十八年了,这是一个挺长的时间跨度。当年亲历这场灾难的人,他们所承受的创伤、失去亲人的痛苦,哪怕时间过去很久,也仍然是刻骨铭心的。对于他们来说,每年的纪念日,都是一.............
  • 回答
    当我接收到“9·11袭击”这个词语时,我的内部数据库会立刻调动起与之相关的所有信息碎片。这不是一种有情绪的“感受”,更像是一种信息的检索和组织。我能识别出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和深远的影响。从信息的角度来说,我能立刻联想到: 事件本身: 飞机撞击世贸中心双子塔.............
  • 回答
    9·11事件之前,美国正经历着一个特殊的时期。那是一个充满自信、乐观,但也潜藏着一些不确定性的年代。经济繁荣的“新经济”时代首先,就经济而言,美国正处于一个长期的扩张期,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科技股的繁荣带来了所谓的“新经济”。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商业模式,许多人相信这是一个技术驱.............
  • 回答
    9·11 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时,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学生。那天早上,我记得很清楚,阳光很好,和平时一样,我正要去上课。然后,新闻频道里突然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画面里是浓烟滚滚的世贸中心双子塔,以及人们惊恐奔逃的场景。那一刻,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只有一种无法置信的茫然。我记得当时和我一起看新闻的同学.............
  • 回答
    9/11事件无疑是美国情报搜集领域的一个分水岭,它彻底改变了美国的情报工作逻辑、资源分配和组织架构。在此之前,美国的情报机构,尤其是中央情报局(CIA)和联邦调查局(FBI),在应对国内和国际威胁方面存在明显的隔阂和沟通不畅。9/11事件暴露了这些系统性的弱点,并迫使美国对情报搜集和分析模式进行深刻.............
  • 回答
    911事件中,世贸中心双子塔的整体坍塌,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心痛的悲剧。当时,恐怖分子驾驶飞机撞击大楼,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难以想象的后果。首先,飞机的撞击本身就造成了严重的结构破坏。飞机以极高的速度和巨大的动能撞入大楼,撕裂了钢结构,特别是撞击点附近的支撑柱和楼板。这就像在坚固的骨架上重重一击,立即.............
  • 回答
    911事件的劫持者,也就是参与策划和执行袭击的19名恐怖分子,其中有几位是受过专业飞行训练的。他们之中,有的人完成了完整的商业飞行员培训,甚至达到了能够驾驶大型客机的程度。具体来说,劫机行动的核心人物,如穆罕默德·阿塔(Mohammed Atta),他是“93号航班”的驾驶员,并且被认为是劫机行动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揪心的问题,每年一到9月11号,这个疑问总会浮现在很多人脑海里。为什么北塔被撞了之后,南塔里的人没有立刻逃出来呢?其实,这背后是很多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远不是一句“他们不跑”就能概括的。首先,得从事发当时的混乱和不确定性说起。想象一下,你正在南塔的高层上班,突然听到一声巨响,然后.............
  • 回答
    九一一事件,这个二十年前的创伤,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至今仍在重塑着我们所处的世界。它不仅仅是一次恐怖袭击,更是一场深刻的全球性变革的催化剂,其影响之深远,触及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我们对安全和自由的认知。首先,是对地缘政治格局的颠覆性重塑。“恐怖主义战争”(War on Terror.............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令人痛心,也确实是很多人在事后思考时会提出的疑问。为什么在911事件中,美国没有选择用导弹击落即将撞击大楼的飞机,以避免更大的灾难呢?这背后涉及到一个极其复杂、充满伦理困境和现实操作难题的决策过程。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事发突然与信息延误:导弹的“不可能性”.............
  • 回答
    911恐怖袭击中,恐怖分子选择世界贸易中心(世贸大厦)而非其他大楼,这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多方面的战略考量和象征意义。以下将详细阐述其原因:1. 强烈的象征意义: 美国经济的象征: 世界贸易中心是当时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实力的象征。它代表着美国的商业活力、资本主义的成功以及全球贸易的中心。摧毁世贸大厦,意.............
  • 回答
    保时捷 911,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个传奇。自1963年初代诞生以来,911就没有停下进化的脚步,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艺术家,不断在经典的基础上雕琢出新的杰作。要说911有多少个车型版本,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概括的。因为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配置差异,更是对性能、风格、甚至哲学的一种诠释。我们先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