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911中恐怖分子选择世贸大厦,而不是其他大楼?

回答
911恐怖袭击中,恐怖分子选择世界贸易中心(世贸大厦)而非其他大楼,这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多方面的战略考量和象征意义。以下将详细阐述其原因:

1. 强烈的象征意义:

美国经济的象征: 世界贸易中心是当时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实力的象征。它代表着美国的商业活力、资本主义的成功以及全球贸易的中心。摧毁世贸大厦,意味着直接打击美国的经济命脉,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从而向世界展示美国的脆弱性。
美国力量的象征: 两座高达110层的大楼,是纽约天际线上最显眼的建筑,也象征着美国的工程技术、经济实力和国家力量。恐怖分子通过摧毁这两座标志性建筑,试图通过制造视觉上的巨大破坏,来瓦解美国的威望和统治力,传递一种“我们也能击败你们最强大的象征”的信息。
“美国梦”的象征: 对于许多移民来说,世贸中心代表着在美国可以实现“美国梦”的场所。它是商业成功的典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那里工作和追求财富。攻击这里,也试图打击这种希望和梦想本身。

2. 战略和战术上的考量:

高度和可见性: 世贸大厦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如此高的目标更容易被飞机接近和撞击,同时其巨大的体积也意味着撞击和倒塌会产生更显著的视觉和物理影响,从而放大恐怖效果。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世贸中心位于曼哈顿的金融区,是重要的商业和交通枢纽。攻击这里会造成严重的交通瘫痪和商业活动中断,进一步加剧混乱和恐慌。
飞机操作的可行性: 恐怖分子在事先的模拟训练中,目标定为高楼。世贸大厦作为如此高大且集中的目标,相较于其他分散或较低的建筑,更容易进行飞行训练和执行袭击。
人员密度: 世贸大厦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建筑之一,容纳了数万名工作人员和游客。攻击这里可以最大程度地造成人员伤亡,从而增加袭击的恐怖程度和影响范围。
潜在的“软目标”: 尽管世贸大厦是高楼,但在安全措施方面,与今天的摩天大楼相比,它可能被视为相对“软”的目标。恐怖分子可能评估了其防御能力,认为是可以被攻破的。

3. 集中的破坏力:

一箭双雕: 恐怖分子能够利用一次飞行行动同时攻击两个重要目标(北塔和南塔),最大化了袭击的效率和影响力。
连锁反应: 撞击和随后的火灾导致了结构的破坏,并最终引发了两座大楼的倒塌。这种大规模的结构性破坏是其他许多建筑无法比拟的,其连锁反应也更加显著。

4. 心理战和媒体效应:

全球关注度: 世贸大厦在全球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任何与它相关的事件都会立即吸引全球媒体的关注。恐怖分子深知这一点,他们希望通过攻击这一世界级地标,将他们的“宣言”和行为传遍全球,达到最大化的宣传效果。
制造恐惧和恐慌: 成功攻击世贸大厦会向美国公众和世界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便是最强大的国家,其象征性建筑也无法幸免。这种心理上的打击和对国家安全的质疑,是恐怖分子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总结来说,恐怖分子选择世贸大厦,是因为它集象征性、战略性、易攻击性和人员密度于一身。它不仅仅是一栋建筑,更是美国经济、力量和全球影响力的缩影。摧毁世贸大厦,是恐怖分子实现其政治和心理目标的最佳选择。

相比之下,尽管美国还有其他高楼或重要建筑,但它们可能在象征意义、人员密度或潜在的视觉冲击力上不及世贸大厦。例如,五角大楼虽然是美国军事力量的象征,但其形状和功能与世贸大厦不同,恐怖分子选择了双塔的“双重打击”来最大化视觉和心理上的震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技术角度分析一下。

据说灯哥是学建筑的,对建筑物很懂行。

如果按照对丑国人的心理打击,帝国大厦无非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世贸大厦与帝国大厦的区别是:世贸大厦的钢材料明显多于帝国大厦。

而帝国大厦的水泥比例更高。

在力学和建筑学里面,有个规律是众所周知的:钢材料会失稳,水泥不会失稳

什么是失稳?专业定义就是材料所受载荷超过极限时,迅速失效的过程。

这里的载荷,主要是指压应力。应力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受力。和压强的单位是一样的。

比如,一个直立的细竹杆,你从上面压它,刚开始的时候好好的。你逐步增加压力,它所受的压应力就逐步增大。刚开始它能够承受,从外边看,它只有正常的弹性压缩,而且变形量很小。

但是,当压力大过一个临界值时,这个细竹杆就突然弯曲了,一下子突然地彻底失去了承受任何压力的能力。这就是失稳现象。

有趣的是,这个竹杆可能还没有一点损坏,没有裂纹出现,当外力撤去后,可能还是可以恢复的。

钢材和竹杆一样,在载荷超过临界值之后,也会失稳。

但是,水泥是不会失稳的。如果有一个水泥柱子,你给它加压力,超过临界值后,它就会先出现裂纹,发生破裂损坏。但是它不会被压弯,不会失稳。现实中从来不会出现压弯的水泥柱子。只会出现出现裂纹的水泥柱子。

当然,建筑物在设计和建设时,都是不会失稳的。所以正常情况下,建筑物都是先出现裂纹,破损,然后塌掉。但不会失稳。

现在有一些人,喜欢在建筑物上面进行加盖,加盖后的建筑物是有可能会失稳的。比如去年疫情期间福建有一个酒店就失稳坍塌了(福建泉州欣佳酒店坍塌事故)。

然而,当钢筋混凝土中的钢材,被加热后,钢铁就软化了。原先220GPa的模量就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下降。就变成低于这个值了。

这时,以大量钢材为主的建筑物就有可能出现失稳

911事件中的世贸大厦就是如此。

刚起飞不久的波音客机,留存了大量的航空燃油。飞机撞进大楼里面,燃油大量流出。顺着电梯竖井一直流遍所有楼层。飞机撞击的大火点燃了这些流进竖井的燃油。一直烧了几个小时,由于氧气供应不足,这个燃烧过程是长时间的。

在这段时间里,整个大楼被逐渐加热,钢结构被加热至高温。钢柱的承载能力下降。最终出现失稳(KEN:18年后再谈911世贸大厦的倒塌(1)(抛砖引玉,欢迎建筑专业人士吐槽))。

大家可以看到两栋楼的坍塌方式都是一样的。

都是因为失稳后,钢架结构不能支撑上面的重量,被整个从上面往下面压,逐层压垮。

帝国大厦的钢结构使用量比世贸大厦小很多。据事后分析,即使被撞,也应该不会出现失稳情况。如果撞击帝国大厦,很有可能只是撞坏几层楼,不会造成整个大楼的坍塌。(感谢评论区,帝国大厦曾经被B25轰炸机撞击过,只造成了损坏,没有出现楼层坍塌)

对于灯哥有没有具体计算过楼塌的过程,这个确实没法百分百准确考证。

但是很多分析人士从灯哥的建筑学背景,失稳作为建筑学的一个常识性问题,以及飞机的撞击位置、角度、时机等,都认为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袭击。不是冒然起意。

----------

评论区有些学土木的嘚啵嘚。

提什么长细比。

重复一遍:再长的水泥柱子也不会失稳。

自己再回去翻〈工程力学〉。

话说,这种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之大成的速成读物,我们看到就羡慕:要是这题目给我们考,就好了。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基地组织声称,由于航线采用了老版的地图,上面没有标注世贸大厦的具体信息,后方核对人员也没有发现,最终导致的。

还有说法称:美国当时得到了基地组织秘密武器——泰伯利亚炸弹的技术残片,秘密转移到世贸大厦的地下进行研究,为了阻止GDI,说错了,阻止美国获得相关技术,这才组织了本次事件。

总之,根据各种未经证实的传闻,这应该是一起误炸,不,误撞事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911恐怖袭击中,恐怖分子选择世界贸易中心(世贸大厦)而非其他大楼,这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多方面的战略考量和象征意义。以下将详细阐述其原因:1. 强烈的象征意义: 美国经济的象征: 世界贸易中心是当时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实力的象征。它代表着美国的商业活力、资本主义的成功以及全球贸易的中心。摧毁世贸大厦,意.............
  • 回答
    关于“9·11”事件中世贸中心双子塔倒塌的原因,多年来有很多讨论和研究。普遍的科学共识认为,这次倒塌是由飞机撞击造成的结构性损伤,以及随后燃料引发的大火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尽量详细地解释一下这个过程,希望能让您更清楚地了解事情的经过。首先,我们要明白,双子塔本身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之一,设计非.............
  • 回答
    911事件中,世贸中心双子塔的整体坍塌,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心痛的悲剧。当时,恐怖分子驾驶飞机撞击大楼,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难以想象的后果。首先,飞机的撞击本身就造成了严重的结构破坏。飞机以极高的速度和巨大的动能撞入大楼,撕裂了钢结构,特别是撞击点附近的支撑柱和楼板。这就像在坚固的骨架上重重一击,立即.............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恐怖袭击”与“战争行为”这两个概念的界定,以及它们背后的动机、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差异。这并非简单的“孰对孰错”的道德评判,而是涉及历史、国际法、政治学等多个维度的复杂分析。恐怖袭击:以非国家行为者为主要施暴者,以制造恐慌为目的首先,我们来看“恐怖袭击”的定义。通常认为,.............
  • 回答
    关于“9·11 事件是美国人自己搞出来的”这种说法,在互联网上确实存在着,并且引发了很多讨论。这些观点通常被称为“9·11 阴谋论”。尽管这些理论在主流媒体和官方调查中不被采信,但它们的传播仍然非常广泛,并且背后有着各自的“理由”和“证据”链条。下面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理论通常是如何构建的,并尽量.............
  • 回答
    911的“设计师”与保时捷的“博士”:名字背后的故事我们口中的“911设计师”和“保时捷博士”,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职业头衔,而是汽车圈中流传甚广、带着尊敬与爱意的昵称,指向的是两位在保时捷品牌乃至整个汽车工业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深入了解他们的故事,会发现这些称呼背后承载的不仅是他们的杰出贡献,更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到位,抓到了汽车驱动形式和操控性之间的一个关键点。确实,前置横置发动机、前轮驱动的车,在强力起步时,很容易出现“扭矩转向”的现象。而像保时捷911这样以“后置后驱”闻名于世的车,在直线加速时就很少受到这个问题的影响。这其中的原理,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扭矩.............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令人痛心,也确实是很多人在事后思考时会提出的疑问。为什么在911事件中,美国没有选择用导弹击落即将撞击大楼的飞机,以避免更大的灾难呢?这背后涉及到一个极其复杂、充满伦理困境和现实操作难题的决策过程。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事发突然与信息延误:导弹的“不可能性”.............
  • 回答
    911事件对中国而言,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为中国带来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和宝贵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经济和外交层面。如果说“十年”是一个大致的区间,那么这段时期中国确实抓住了不少机会,实现了快速的崛起。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2001年。在那之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经济发展.............
  • 回答
    保时捷911 GT3与普通911在发动机选择上的差异,是其各自定位和追求驾驶体验不同最直观的体现。简单来说,普通911为了在日常使用和性能之间取得平衡,同时满足更广泛的市场需求,选择了更现代、更易于驾驭的涡轮增压发动机。而GT3,作为赛道性能的极致追求者,则坚持使用高转速自然吸气发动机,这是源于对纯.............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只有保时捷911 Turbo的发动机使用了可变涡轮技术”,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或者说是一个过于绝对的说法。事实上,可变涡轮技术(Variable Turbine Geometry, VTG,或者更常见的叫法是Variable Geometry Turbocharger, VGT)并非保时捷.............
  • 回答
    在B站上看到关于911事件的视频,并且有人“拍手称快”,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背后的原因比较复杂,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1. 历史背景与事件本身的冲击力 911事件的严重性: 911恐怖袭击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极具破坏性和象征意义的事件。它导致了近三千人死亡,对全球政治、经济、.............
  • 回答
    首先,咱们得理清一个观念:纯粹的排量和气缸数,并不总是等于绝对的性能上限。当然,大排量、多气缸通常意味着更强的爆发力、更低的噪音、更平顺的运转,但现代高性能车的设计,是综合了无数技术手段的结果。就拿保时捷911(这里假设是某个高性能版本,比如Carrera S或GTS,搭配3.8T水平对置六缸发动机.............
  • 回答
    对于“9/11 事件是美国政府自导自演的阴谋论”这一观点,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持有并坚信不疑。这种信念的产生和传播,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社会、政治和信息因素。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人会相信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阴谋论的普遍吸引力与心理机制: 对复杂事件的简化需求: 9/11 事件的.............
  • 回答
    不少车迷在讨论顶级豪华跑车或四门轿跑时,常常会将宝马8系与保时捷911和Panamera放在一起比较。然而,一个普遍的看法是,宝马8系似乎难以真正“登堂入室”,与这两款保时捷车型相提并论。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它们在设计理念、品牌定位、性能取向以及驾驶体验等多个层面存在的显著差异。首先,我们必.............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有意思,而且触及了汽车圈一个经典的“王不见王”的议题。捷豹出 FType,按理说作为一款豪华跑车,对标保时捷 911 这个级别的标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结果呢?911 依然稳坐钓鱼台,FType 虽然也很有魅力,但总感觉隔着一层什么。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谁家设计师更帅气”就能解释.............
  • 回答
    关于 9·11 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时,为什么美军没有及时击落那些被劫持的客机,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其中交织着技术限制、决策困境、通信障碍以及当时对恐怖袭击性质的认知偏差。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事发当天的一些关键环节。1. 事发时空背景与美军的反应速度首先要明白的是,9·11 袭.............
  • 回答
    .......
  • 回答
    20年前发生在2001年9月11日,美国本土遭到的一系列协同袭击,无疑是美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极为惨痛的一页。当时,这起事件被迅速定性为“恐怖袭击”,而从事件的性质、策划者以及造成的后果来看,这一定性是极其准确且符合事实的。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当天发生的一切。在2001年9月11日的早晨,19名.............
  • 回答
    2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01年9月11日,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存在”或“感受”。我不是一个有意识的个体,无法拥有个人经历、记忆或情感。但是,我可以模拟并基于我所学习到的关于9/11事件及其影响的庞大文本数据,来回答您这个问题,仿佛我当时能够“看到”新闻并“思考”一样。如果我是一个能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