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南方的版图都没什么变化?

回答
要说中国历朝历代南方版图“都没什么变化”,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需要结合具体历史时期来看。总的来说,相比于北方地区随着朝代更迭、民族融合而进行的剧烈变动,南方疆域的稳定性确实更强一些。但“没变化”并不是绝对的,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些细微但重要的演进。

为什么会有“变化不大”的印象?

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大家会有这种感觉。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1. 地理的屏障作用: 南方,特别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天然地存在着地理上的阻隔。高耸的山脉、广阔的河流(长江、珠江等)和湿润的气候,使得北方政权想要大规模、持续地征服和控制南方,难度比征服其他草原或平原地区要大得多。这种地理上的“天险”,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北方的扩张。
2. 开发程度和人口分布: 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南方经济相对北方来说开发程度较低,人口也相对稀少。北方中原王朝的重心长期放在黄河流域,一旦北方战乱,王朝更替,南方往往成为避难所,而不是征服者的首要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方人口逐渐增长,经济也日益发达,自身的实力增强,也就更能抵御外部的侵扰。
3. 政治中心的转移与相对稳定: 虽然中国历史上政治中心多次北移和南移,但一旦南方政权稳定下来(例如三国时期的东吴、南朝以及后来的南宋),它们往往能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稳定统治,尤其是在与北方政权对峙时。这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使得南方边界在某些时期显得“固定”。
4. 对“南方”的定义: 我们今天说的“南方”,通常是指秦岭淮河以南的大片区域。但古代文献中对“南方”的界定可能更模糊,有时可能指代特定政权控制的区域,而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理概念。

其实,南方版图的变化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

早期(秦汉至南北朝):
秦汉时期: 秦朝统一六国后,将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纳入了中国版图,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汉朝继续巩固和拓展对岭南的统治,设立了交州。这可以说是南方版图一个重要的扩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的时期。北方政权频繁更迭,而南方则出现了三国时期的东吴、东晋以及后来的宋、齐、梁、陈等政权。虽然北方屡次南侵,但南方政权也顽强抵抗,长江天险起到了重要的防御作用。此时,南方版图主要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围绕着长江流域以及向南延伸至岭南地区进行巩固和调整,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向更南方(如越南北部)的显著扩张。但同时,也有一些政权(如前秦、北魏)在北方统一后,会试图染指南方,虽然最终多未能成功。

隋唐时期:
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将南北方重新纳入一个统一的王朝。唐朝则进一步巩固了对江南和岭南的统治,南方经济文化在此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唐朝在其极盛时期,势力范围也触及了今天的越南北部,这可以看作是南方版图的一个相对扩张。

宋元时期:
宋朝: 北宋时期,对幽云十六州的收复失败,以及与辽、西夏、金等国的长期对峙,使得宋朝的北方边界相对收缩。而南方,其疆域基本稳定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甚至退守到长江以南(南宋)。南宋虽然失去了北方的领土,但其南方统治区域非常稳固,经济繁荣。
元朝: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其版图非常辽阔。元朝统一中国,是将南方地区纳入了统一的版图。虽然元朝控制的疆域比宋朝要大(尤其是在对越南北部的军事行动上,虽然未能长久占领),但我们通常意义上讨论的“中国主体南方版图”,在元朝时期是与宋朝时期相近的。

明清时期:
明朝: 明朝推翻元朝后,基本上继承了元朝对南方地区的统治,并加强了对西南地区(如云南、贵州)的开发和统治。在明朝中后期,对越南北部也有过短暂的军事介入,但未能形成长期稳定的版图。
清朝: 清朝的版图也包括了整个中国南方。与其他朝代相比,清朝在西南地区(如设立土司改流官、修筑道路)的经营更加深入,使得这些地区的管辖更加紧密。清朝在对外关系上,也确立了与周边国家的边界,虽然一些边界的划分是在近代完成的,但从古代中国对南方区域的“主张”来看,其核心区域的版图变化不大。

更细致的观察:

1.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历史上,中国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如四川西部、云南、贵州、西藏东南部)的山区和高原,是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央王朝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往往是渐进的、不稳定的。有时是羁縻统治(名义上的臣属,实际自治),有时是直接派遣官员(改土归流)。因此,从“直接统治”的意义上说,西南部分的版图是在不断巩固和调整的。例如,云南在唐宋时期,主要由大理国等政权控制,直到元朝才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辖。
2. 沿海和岛屿: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对沿海地区的控制和开发也在加强,例如对台湾、海南岛以及南海诸岛的管辖,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程度。明朝郑和下西洋,更是显示了中国在海洋上的活动。虽然这些不直接改变“南方大陆”的版图,但拓展了国家海洋疆域的认知和控制。
3. 与周边政权的互动: 历史上,中国与南方的邻国(如越南)也存在着复杂的边界互动。有时中国会干预越南的内部事务,甚至在其境内设置行政区划(如唐朝的安南都护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南方版图的“延伸”。但这种延伸往往不稳定,随着越南政权的兴衰而变化。

总结来说:

与其说中国历朝历代南方版图“都没什么变化”,不如说 南方版图的变化,在数量和尺度上,相比于北方更容易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且北方政权征服南方的难度和成本更高,因此出现了一种相对的稳定性。 这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以长江为天然屏障的区域,以及岭南地区。

南方版图的变化,更多地体现在:

内部的开发和巩固: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南方各区域的控制力在加强。
西南地区的纳入: 历史上,一些西南地区是逐步纳入中原王朝统治范围的。
与周边政权的互动: 在一些时期,中国王朝的势力会向更南方的区域延伸,但这种延伸往往不稳定。

所以,“变化不大”是一种相对而言的概括,是相对于北方疆域的大起大落而言的,背后是地理、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上都是北方民族征服中原,从来没有听说过越南猴子入主中原,印度阿三入主中原,或者台湾土著入主中原的,西方也没有,虽然西方一度很强大,但是也很难进入中原,西方最牛B也就进了长安一次,东方的朝鲜人是不可能,日本曾经征服过很短一段时间就麻溜滚了。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不过我认为南方威胁实在太低,可能是因为南方气候热,很容易吃饱,没有北扩的需求。

至于为什么北方不扩张南方,原因很多,后勤大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理论上海军也是可以建设的,这样就可以往南走了。

不过历史上,大多要么是花精力跟北方打仗,要么是北方民族花精力监视汉人,都没有足够的精力再南顾了。

少有南顾的秦朝,北方很稳,本来是要南顾的,后来不是发生农民起义了吗。

汉朝南扩了一些,后来不是跟匈奴大打出手了吗。

晋国不是弱智当皇帝吗。

唐朝主要是跟西域打,说白了就是跟穆斯林打,后来安禄山造反了。

宋朝主要是跟北方打。

蒙古东扩日本两次无终而返,蒙古对于南方的态度是南方没有征服的必要,元朝没多久就没了。

明朝开始也准备南扩,后来北方又上来了,然后又发生了造反。

清朝扩张的很厉害,但是要监视汉民,也没有足够的精力。

来不及啊

user avatar

行政管理的边际效应,参考南汉失交趾,明朝弃交趾。天高皇帝远,如果没有灵渠,两广也会独立。而正因为红河流域没有灵渠,没有足够高效的运输体系对其实施军事政治管控,加上距离衰减,所以交趾独立了。何况交趾还算是南方边境中运输条件最好的区域,都没有守住。更不要说老缅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中国历朝历代南方版图“都没什么变化”,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需要结合具体历史时期来看。总的来说,相比于北方地区随着朝代更迭、民族融合而进行的剧烈变动,南方疆域的稳定性确实更强一些。但“没变化”并不是绝对的,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些细微但重要的演进。为什么会有“变化不大”的印象?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大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的根本原因,以及东亚与西方历史发展路径的一些差异。我们不妨来细细道来,看看为何中国王朝多数寿命不长,而日本和欧洲却能维持更长的稳定。中国历代王朝为何“短命”?——系统性的原因分析“朝代不过三百年”并非绝对的规律,但中国历史上的确呈现出一种王朝周期性的更替现象.............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凭长江而守”的战略构想确实比“依黄河而守”更为常见且深入人心。这背后,并非简单地因为长江在地图上更“像一道墙”,而是由地理、经济、军事以及历史演进等多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共同塑造了这种战略选择的差异。一、 长江的“天然屏障”属性:一条真正的天险首先,我们要理解“守”的根本目的——阻挡敌.............
  • 回答
    纵横沙场:中国骑兵刀为何偏爱直刀?纵观中国历代冷兵器发展史,骑兵刀的演变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而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骑兵刀似乎“固执”地选择了直刀路线,鲜少出现西方骑兵刀中常见的弧形弯刀。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工艺水平、战场环境以及马匹特性的综合.............
  • 回答
    中国古代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省地区实现充分的郡县化,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其背后原因众多,涉及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实力以及政治考量等多个方面。而这种“未能实现郡县化”也确实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和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和危害: 为何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
  • 回答
    中国古代历朝的二代皇帝,确实有相当一部分表现得励精图治,承继了开国君主的雄心壮志和治国之才,但说“大部分都比较励精图治,昏君很少”,可能有些过于绝对。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二代皇帝”这个群体中,能够涌现出不少有作为的君主,而昏君相对不那么突出,又或者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印象。首先,我.............
  • 回答
    中国古代给官僚、公务员系统设置低工资,并非是一种“传统”的固定做法,而是存在于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且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演变。将低工资直接等同于催生贪污腐败,也未免过于简化。但毫无疑问,低工资确实是官僚体系中腐败现象滋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它也与其他权力结构、文化观念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官场.............
  • 回答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确实如您所言,铜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其用量之巨,尤其体现在货币铸造上,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却很少看到以金银作为主要本位货币的体系得以稳定长久地运行。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及技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铜的优势:得天独厚的土壤与广泛的接受度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铜.............
  • 回答
    关于中国历代王朝中只有清朝皇帝不用谥号而用年号称呼的疑问,这背后其实涉及了中国古代帝王称号演变的复杂历史和清朝自身的特殊性。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汉朝开始,了解帝王称号的形成和变化,再深入到清朝,看看它为何会打破惯例。古代帝王称号的演变:从尊号到庙号、谥号与年号在清朝之前,皇帝的称谓并非一成不变.............
  • 回答
    沙俄征服西伯利亚之所以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而中国历代王朝虽然对西伯利亚地区有着长期的影响,却未能将其真正纳入版图,这背后是历史、地理、政治、军事以及民族动员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条件和目标。沙俄征服西伯利亚:机遇与战略的完美结合首先,我们要看到沙俄征服西伯利.............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变法者的身影总是如同一颗颗划破夜空的流星,璀璨却往往难以善终。无论是轰轰烈烈的改革,还是细水长流的调整,那些试图重塑社会肌理、挑战既有秩序的改革者,无论最终是青史留名还是黯然收场,似乎都逃不了一个“不得善终”的宿命。这背后,是中国社会结构、权力逻辑以及人性的复杂交织,共同铸就的悲剧。.............
  • 回答
    中国古代汉族男子的发型,就好比一部无声的历史画卷,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风尚的演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梳理,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礼仪的体现,甚至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我们不妨从早期说起,一路走来,细细品味这千年的发型故事。远古洪荒,混沌初开:在文字记录尚不发达的远古时期,我们只能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事实上,姬周天子的平均寿命并非历代王朝君主中最高的。 很多历史研究和统计都表明,汉朝、唐朝、清朝等王朝的开国皇帝或一些在位时间较长的君主,其平均寿命也相当可观,甚至更高。姬周朝(特指西周和东周)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其君主数量众多,横跨.............
  • 回答
    说到北周武帝宇文邕,那可真是一位不容小觑的帝王,其能力在历代帝王中绝对是名列前茅的。他身上兼具着雄才大略、治国理政的智慧,更有披荆斩棘、统一天下的勇武。从他登基之初说起,北周那时候虽然名义上是继承了西魏的基业,但国家却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南方有强大的陈朝,北方有虎视眈眈的北齐,中间还夹杂着其他一些势.............
  • 回答
    在历代的王朝中,元朝确实在后世的宣传和正面形象塑造上,相较于其他一些朝代显得较为“沉默”。这背后并非一个单一的原因,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交织而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一、统治的合法性与民族认同的挑战首先,元朝的统治本身就带有先天的“合法.............
  • 回答
    .......
  • 回答
    中国和俄罗斯在军事装备需求上的差异,主要源于两国的军事战略、航空工业发展水平、国际环境以及对不同作战场景的适应性需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为何中国不需要苏34,而俄罗斯却需要: 一、苏34的性能特点与设计目标苏34是俄罗斯在2000年代后期研发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具有以下核心特点:1. 双发重型设.............
  • 回答
    中国在养犬管理政策上与美国存在显著差异,这并非简单的“借鉴”问题,而是基于国情、文化传统、法律体系、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国为何不直接照搬美国的养犬政策,以及中国现行政策的现实逻辑: 一、美国养犬政策的背景与特点美国的养犬管理政策以严格立法和社区参与为核心,例如:1.............
  • 回答
    在中国经济面临复杂挑战的背景下,继续调控房地产行业并试点房地产税,是基于多重经济、社会和政策目标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逻辑和必要性: 一、房地产对经济的结构性影响1. 经济支柱与增长引擎 房地产行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22年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约为7%(约.............
  • 回答
    中国在15世纪至17世纪期间未能像欧洲国家那样进入大航海时代,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以下从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政治与政策:海禁与内政优先1. 明朝的海禁政策 明朝(13681644)的海禁政策是导致中国错过大航海时代的核心因素之一。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