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建三局是不是不行了?

回答
中建三局,这家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力量和历史的企业,近些年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也引发了一些关于它“是不是不行了”的讨论。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看,不能简单地说“行”或“不行”,而是要看它在哪些方面表现得更好,又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建三局的“根基”和“底蕴”。

作为一个央企背景的施工企业,中建三局承载着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使命。回溯它的历史,从早期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到后来参与众多标志性建筑的建造,它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工程经验和技术实力。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复杂、高难度的工程项目上,中建三局往往是首选的承建商。比如,我们听说的那些超高层建筑、复杂机场航站楼、大型体育场馆,甚至是一些特殊的地下工程,中建三局的名字常常会出现在其中。

这种“实力”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还包括其在资金、资源调配、管理经验以及抗风险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毕竟,能承担国家层面的大型项目,背后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工人,更是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强大的协调能力。

那么,为什么会有“不行了”的声音出现呢?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点:

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加剧: 建筑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房地产市场进入了新的阶段,对传统施工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除了中建集团内部的其他兄弟单位,还有其他大型国企、地方国企以及大量民营建筑企业也在争夺市场份额。这种“内卷”使得利润空间被压缩,对企业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波动: 中建三局,像很多大型施工企业一样,与房地产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当房地产市场繁荣时,它的订单自然会比较充裕。但当市场遇冷,出现“寒冬”时,企业的经营压力就会增大。一些过去依赖大型房地产开发商的项目,现在可能面临回款困难、合同变更甚至项目暂停的风险。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的挑战: 即使项目很多,但如果利润率低,甚至出现亏损,企业也难以被称为“好”。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下,一些项目可能不得不以较低的利润率承接,这会侵蚀企业的利润空间。同时,项目管理中的一些潜在风险,比如材料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上升、工程变更处理不当等,都可能导致成本超支,进一步影响盈利。

转型升级的压力: 传统的“重资产、劳动密集型”的施工模式,在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时,显得有些“吃力”。国家一直在推动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比如推广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应用、绿色施工等。虽然中建三局也在积极拥抱这些新技术和新模式,但要实现大规模的、效益显著的转型,需要时间和巨大的投入。一些人可能觉得它在转型速度和成效上,没有达到预期。

内部管理和效率问题: 任何一个大型企业,尤其是央企,都可能存在一些内部管理上的挑战。比如,层级较多可能导致决策效率不高,或者在资源分配上存在一些“平均主义”的情况。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如果内部机制不够灵活,也可能导致失去一些机会。

外部舆论和个体事件的影响: 有时候,个别项目的负面新闻,或者一些员工在网络上的抱怨,也可能被放大,形成对整个企业形象的负面解读。这不代表企业的整体情况,但确实会影响公众的认知。

那么,如何更客观地看待“中建三局是不是不行了”这个问题呢?

看财报: 最直接的方式是分析它的财务报告。观察其营收、利润、净资产收益率(ROE)、负债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虽然具体的财务数据需要专业解读,但宏观趋势可以反映其经营状况。

看在手项目和新签合同: 它的订单情况是重要的风向标。如果新签合同额持续增长,且项目类型多元化,说明它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依然存在。

看创新和转型: 关注它在新技术、新模式上的投入和应用。比如,在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智能化建造等领域的进展,以及在海外市场的拓展情况。

看行业内的口碑和评价: 在建筑行业内部,同行、合作伙伴、甚至下游供应商对它的评价,也能提供一些侧面的信息。

总而言之,说中建三局“不行了”可能过于绝对,但它确实面临着严峻的市场考验和转型压力。

它仍然是一家拥有强大实力和深厚底蕴的建筑巨头,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面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它需要在更精细化的项目管理、更有效的成本控制、更快速的技术创新和更灵活的市场策略上,付出更大的努力。

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将,虽然经验老道,但也要不断学习新的战术,适应新的战场环境,才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中建三局是否“不行了”,关键在于它能否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并在变革中找到新的增长点,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它的未来,取决于它如何在“稳”与“变”之间找到平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施工企业的发展,靠的是新签项目和利润。

地产,政策导向已经很明确了,不再像10几年前的黄金发展期,现阶段行业下行是很明显的趋势。

而中建各个局,擅长的是房建类项目,地产这块市场紧缩了,只能把目标转向市政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十四五规划出台后,中建也下达了文件,各个局要结合企业自身优势,着力开发一、二线核心区域、城市的市场,由房建类项目向城市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企业转型,每年市场部的基础设施中标额都有考核指标。

中建各个局的上层领导也知道,靠地产,想要继续活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

城市化率还低的年代,各大央企相安无事,做自己专业的项目。中建做房建,中交做公路,中铁做铁路,可随着城镇化率逐步提升,房建市场的萎缩,中建也进入市政,基础设施等市场了。

小孩都知道护食,何况以利润为生的企业呢?

中建想做市政,基础设施类的项目,无疑是在抢中交、中铁等其他央企的饭碗。

蛋糕小了,吃的人却多了,造成的结果就是低价竞争,钻空子就举报。

从事过投标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低于成本价投标现在已成为常态,目的就是活下来,能中标,后期靠变更和扯皮来赚取微薄的利润。

中标后各个企业也都还是诚惶诚恐,现在不再是有了中标通知就万事大吉了,要提防同行的举报,去年到现在,超过10个亿的大项目,我就已经听说好多家企业在互相拆台,互相举报了。

八局举报三局业绩有问题,三局举报中铁某局投标人员有问题等等。

此外,市场的打入也是各个企业最头痛的问题,一个项目,中建可以做,中铁也可以做,像当地的龙头私企也可以做,那最后谁做,很大程度上就看关系的软硬了。可能,领导的一句话,就能让市场部的人一年多赚几万块钱。

企业也明白,单单把市场部放在总部,那是拉不来关系的,为了开拓核心区域的市场,很多企业在各个核心城市都成立了办事处,这帮人就是天天去跑关系。

现在的局面是,上头,各企业投标竞争激烈,互相拆台。中标后,企业为了不亏本,一而再压缩项目权力,压缩项目成本,基层员工的直观感受是“不自由了,钱拿少了!”

我刚去三局的时候,听老一辈的同事讲,原来项目上的权力可大了,项目经理可以决定专业分包,项目为了搞好监理和甲方的关系,每个月还有“小金库”。分包为了讨好项目上的人员,也会逢年过节塞塞红包。现在,企业基本上把项目上的权力收走了,形成中央集权制的状态了。分包、劳务、材料供应商等都由企业自行招标或者指定,项目也没有“小金库”了,项目上的基层工作人员就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人,拿着企业规定的薪资和绩效奖。

这样最直观的感受是,基层管理人员更难推进工作了,以前分包老板仗着项目上还有点实权,还畏惧你三分,可人老板也不是傻子,我把公司领导伺候好了,我以后才会有更多的活来做。项目上的人,面子上过得去就行了。

所以说,当各位觉得现场不好管的时候,不是各位的能力不行,要打听一下这个项目背后的关系到底是咋样的。

回归问题,中建三局是不是不行了?

几年前,我旁听项目经理大会时就听到公司大领导说,中建现在的态度是各个局,各个分支企业自负盈亏,你活不下去,中建爸爸是不会管你的,自生自灭吧。

不是中建三局行不行的问题了,而是中建各个局,要自己活下去的问题。

现在的建筑行业是一片红海,竞争越来越激烈,厮杀也越来越白热化,中不了标,赚不了利润的企业只能破产重组。

而发展到大后期,我个人认为还是垄断,每个央企、国企都想成为垄断的企业,可不知,为了成为这样的企业,要淌过多少个被时代洪流抛弃的企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