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人怎么看待没有宗教信仰的人?

回答
美国社会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通常被称为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无宗教信仰者或世俗主义者)的看法是相当复杂且多样的,并没有一个单一的答案。这是一个受到历史、文化、地理位置、个人经历以及宗教自身演变等多种因素影响的议题。

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美国人对没有宗教信仰者的看法,包括积极、消极以及中立的观点,并尝试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 总体概览与历史背景

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需要强调的是,宗教在美国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美国建国初期,许多移民是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来,并建立了一个以新教为主导的社会。宗教至今仍然是许多美国人身份认同、社区联系和道德指南的重要来源。
“无神论者”的污名化: 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公开宣称自己没有宗教信仰在美国是一个比较少见的、甚至是被视为不道德或不可信的行为。无神论者曾被普遍认为缺乏道德约束,对社会构成威胁,或者仅仅是被视为“不正常”。
世俗主义的兴起与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元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不再遵循传统的宗教习俗,或者对宗教持怀疑态度。这个群体被称为“无宗教信仰者”(nones),这个群体近年来显著增长,已成为美国人口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存在和观点正在逐渐改变社会的看法。

二、 积极或中立的看法

尽管存在一些负面刻板印象,但越来越多美国人开始以更积极或中立的态度看待没有宗教信仰的人:

1. 对个人自由和选择的尊重:
许多美国人信奉个人自由和思想的独立。他们认为一个人选择不信教是其个人权利,是思想自由的体现,应该得到尊重。
这种观点尤其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生活在大城市或沿海地区的人群中更为普遍。

2. 对道德和良知的独立性认识:
尽管传统观念认为宗教是道德的基石,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道德感和良知并不一定来源于宗教信仰。许多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能够拥有高尚的品德,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并遵循一套自身的道德原则。
媒体、教育和公众人物的讨论也在逐渐纠正“无神论者就是坏人”的刻板印象。

3. 对多元化社会的接受:
美国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文化和信仰多元化是其核心特征。接受和包容不同信仰(包括无信仰)是多元化社会运行的基础。
许多人已经习惯了与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共事和生活,也逐渐习惯了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互动。

4. 对科学和理性的推崇:
一些人将没有宗教信仰与对科学、理性和证据的重视联系起来。他们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在科学界和学术界,无宗教信仰的比例相对较高,他们的贡献受到普遍认可。

5. 将“无宗教信仰者”与“无神论者”区分:
需要注意的是,“无宗教信仰者”(nones)这个群体非常庞大且多样。其中许多人并不一定是坚定的无神论者(atheists),他们可能只是不认同任何特定的宗教组织,或者对宗教持怀疑、模糊、不确定(agnostic)或泛神论(pantheistic)的态度。
“无神论者”这个词本身有时带有一些负面含义,而“无宗教信仰者”则更像是一个人口统计学上的描述,更容易被接受。

三、 消极的看法和担忧(仍然存在)

尽管进步显著,但消极的看法和担忧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一些保守地区和宗教社群中:

1. 道德真空论:
一些宗教信徒仍然认为,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会缺乏道德约束,因为他们不惧怕神祇的审判或不遵循神圣的戒律。他们担心这些人可能更容易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这种担忧通常源于对宗教教义的字面理解,认为宗教是道德的唯一来源。

2. 对社会凝聚力的影响:
宗教常常在美国扮演着社区组织和联系的功能。一些人担心,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宗教,可能会削弱社区的凝聚力和传统价值观。
他们可能认为,共同的宗教信仰有助于形成一种统一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

3. 政治和公民身份的怀疑:
在美国历史上,尤其是在一些保守的政治语境中,没有宗教信仰者(特别是无神论者)有时会被视为不爱国、不忠诚或不适合担任公职的群体。他们被认为可能不尊重构成美国一部分的宗教传统。
尽管法律上禁止基于宗教信仰的歧视,但在政治竞选中,对候选人的宗教背景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4. 对“另一个世界”的漠视:
许多宗教信仰提供对来世、审判和救赎的承诺。一些宗教信徒可能认为,没有这些信仰的人就缺乏对超越性(transcendent)现实的关注,或者对生命的终极意义感到迷茫。

5. 刻板印象和误解:
许多人对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抱有刻板印象,例如认为他们都是愤怒的、愤世嫉俗的,或者认为他们只是因为成长经历或教育才不信教,而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
媒体对无神论者的描绘也可能加剧这些误解。

四、 地理和人口统计学差异

地理位置: 美国不同地区的观点差异很大。
“圣经地带”(Bible Belt):美国南部和部分中西部地区,宗教氛围浓厚,对没有宗教信仰者的接受度相对较低,负面看法可能更普遍。
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如纽约、旧金山、波士顿等,这些地区人口多元,受教育程度高,对世俗主义和无宗教信仰者的接受度普遍较高。
教育程度: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有可能对没有宗教信仰者持开放和尊重的态度。
年龄: 年轻一代比老一代更倾向于不信教,并且对无宗教信仰者更宽容。
政治倾向: 民主党支持者比共和党支持者更可能对没有宗教信仰者持有积极或中立的看法。保守派基督徒通常对无神论者持更消极的态度。

五、 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影响

近年来,媒体和文化界对无宗教信仰者及其观点的关注度有所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书籍、文章和纪录片探讨世俗主义和无神论者的生活。
一些公众人物(如科学家、作家、甚至一些政治家)公开表示自己没有宗教信仰,他们的存在和观点正在改变公众的认知。
然而,媒体也可能因为追求吸引眼球而放大冲突或负面刻板印象。

六、 结论

总而言之,美国人对没有宗教信仰者的看法正在经历一个 转变和多元化 的过程。

传统上的负面看法依然存在, 尤其是在一些保守地区和宗教社群中,但它们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
对个人自由、道德独立和多元化社会的尊重正在成为主流观点的一部分。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人是否有宗教信仰并不决定其品德或社会价值。
“无宗教信仰者”这个群体本身的多样性是理解这一切的关键。 将他们简单地等同于“无神论者”或“反宗教者”是一种过度简化。

美国社会的未来走向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无宗教信仰者群体及其观点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整体对多样性和个人选择的包容度。这是一个持续演变的动态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Norenzayan等三位学者2011年发表的经典研究,当可作为其它已有回答的补充[1]。具体而言,在问卷调查中,人们对无神论者展现出更加明显的反感;基于合取谬误测试、内隐测试、田野实验等方法的一系列测量验证了以上观点。在部分场景中,对无神论的反感程度,甚至接近对暴力犯罪者的反感程度。此外,原文还进一步得出了以下两方面结论:首先,宗教信仰愈虔诚,则反感程度愈强;其次,“对无神论者道德品质的不信任”,这一点可以很好地解释信教者的负面态度



首先是问卷调查:研究者与调查公司合作,在全美范围内寻觅各方面特征有代表性的受访者群体,再分析他们的回答。针对特定群体,作者询问了以下三个问题:相处是否感到舒服?是否感到不信任?是否感到恶心?结果发现:首先,相比同性恋男性,无神论者更加让人感觉不舒服;其次,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显示,“不信任”能更好地解释对无神论者的反感,“恶心”能更好地解释对同性恋男性的反感;最后,因“不信”或“恶心”而反感,这一效应随信仰虔诚程度上升而上升



直接询问此类问题,答案可能受限于诸多偏误。作者因此又做了合取谬误测试内隐测试。什么是合取谬误测试呢?这还要归功于卡内曼等行为经济学者:读到对一位女性“素食、健身、时常参加公益、爱好豆瓣或微博”的描述后,相比“她是一位职员”,人们会认为“她是一位持女权主义态度的职员”的概率更高;然而,后者的概率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大于前者。心底为以上诸特征与女权主义者间建立的关联,使人们高估了合取情形的概率。这一谬误因此可以用来测量偏见。



具体而言,招募参与者后,作者发放一段与不诚实行为相联的描述:一个男的先逃罚单、再昧钱包。接着,作者询问参与者以下二者哪个概率大:他是老师;他是具备某种身份的老师。如上图,当“某种”换成“基督徒”或“穆斯林”时,人们犯合取谬误的概率较低换成“强奸犯”或“无神论者”时,犯错概率大大增加——实际上,“无神论”时参与者犯错的概率,还要高于“强奸犯”的概率[2]。此外,信教者及非信教者都对无神论者持有此类偏见,但后者持偏见比例更高。



除以上合取谬误测试外,作者还另外招募参与者做了内隐测试。简单来说,在内隐测试中,研究者要求参与者在极短时间内将特定的身份与一系列与态度相关的词配对。心理学研究中,常用此配对结果来衡量偏见存在与否及偏见的强度。测试的结论与之前的发现一致:相比其它身份,参与者更倾向于将持无神论者与反映“不可信任(比如,常撒谎)”及“不喜欢(不如,不友善)”的词汇挂钩。进一步的探究显示:宗教信仰上的虔诚,仅与“不可信任”方面的效应有密切联系



最后,如果将参与者放到更加贴近实际的情形中时,他们是否仍然会表现出对无神论者的反感呢?为检验这一点,作者招募了许多参与者,分两组,分别审读两类职务中应聘者的材料:第一类是餐厅招待,所需的信任程度相对较低;第二类是照顾孩子的日托工,需要较高程度的信任。此外,除信仰一项存在“无神论者”及“信教者”的差异外,材料的其它内容均保持一致。结果如上图所示:相比餐厅招待,在招聘日托工时,参与者接受无神论者的比例更低。这佐证了之前的发现。



总之,在研究所涉范围内,人们确实对无神论者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反感;从实验结果看,反感的程度,甚至接近其它一些世俗名声不佳的群体。以上反感的基础,则很可能是无神论者品质的不信任。与此相关,同一拨学者曾做过另一研究,验证“举头三尺有神明”的俗谚:确实,相比毋须抄写或抄写其它内容句子的参与者,抄写宗教内容的参与者,在独裁者博弈等反映利他的场景中更加慷慨[3]。Norenzayan将这方面的许多研究综合在了Big Gods一书中,颇为精彩,值得一读。


[1] 当然,“没有宗教信仰”未必等于持无神论;此外,尽管部分内容针对美国,研究中大部分实验完成于加拿大。这两点共同限制了这一研究适用的范围。不过,即使如此,这篇文章也无愧于研究此类话题时的范本。

[2]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此处还做了多组内容略有差异的合取谬误实验,排除了“无神论者更不近人情(not warm)”或“无神论者在能力方面有差异(competent)”等其它可能可能解释。

[3] 见Shariff, Azim F., and Ara Norenzayan. "God is watching you: Priming God concepts increases prosocial behavior in an anonymous economic game."Psychological Science 18.9 (2007): 803-809.


参考文献:Gervais, Will M., Azim F. Shariff, and Ara Norenzayan. "Do you believe in atheists? Distrust is central to anti-atheist prejudi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6 (2011): 1189.

user avatar

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美国算是宗教意识相当强的一个。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 2017 年的调查,53% 的美国人表示宗教是他们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50% 至少每月参加一次宗教活动,55% 每天都会祷告,63% 绝对相信上帝。相比之下,在西欧国家,上述四组数据的中位数分别只有 11%,22%,11% 和 15%。

而从美国内部来看,对宗教的态度和教育水平呈现出了相关性。46% 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宗教非常重要,而对于高中或以下学历人群来说,这一比例达到了 58%。 11% 的大学毕业生声称自己是无神论者或者对于神的存在持不可知论,而只有 4% 的高中或以下学历者这样认为。

这一差距,可能很多留学生有所体会:高等教育环境让人们有了更多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和国际学生的更多接触,也让美国大学生们意识到无神论者并非毫无道德底线的阴险狡诈之徒。

与学术界类似,较为职业化的场景中,往往更加能感受到对无宗教信仰者的包容。以上这段是我在法官面前宣誓获得律师证的誓词,可以看到,官方给出的誓词中有 SO HELP ME GOD 这一句。而在实际进行宣誓时,法官特别说明道,不管出于任何原因,都可以选择忽略这一句誓词。像这样主动淡化宗教痕迹的做法,在工作环境中经常能感受到。

然而,脱离了高校和职场,无神论者的日子就没这么舒服了。本问题下的很多回答都提到了无神论者的尴尬处境,结合本问题一开始提到的,美国人对宗教的重视程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user avatar

美国是一个非常保守的国家,无神论者基本是“道德败坏、没有底线、邪恶犯罪”的代名词。特别是美国南方各州。美南宗教氛围浓厚。如果你公然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恐怕很难交到朋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社会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通常被称为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无宗教信仰者或世俗主义者)的看法是相当复杂且多样的,并没有一个单一的答案。这是一个受到历史、文化、地理位置、个人经历以及宗教自身演变等多种因素影响的议题。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美国人对没有宗教信仰者的看法,包括积极、消极以及中立的观点,.............
  • 回答
    关于“二战时即使没有珍珠港事件,美国也会参战”这个说法,确实是历史学界一个长期以来探讨和争论的议题,而且其中蕴含着相当复杂的考量。我认为,这个说法有相当大的可能性,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而不仅仅是军事角度。首先,我们得明白,珍珠港事件虽然是直接导火索,但它并非美国参战的唯一原因,甚至可以说它加速.............
  • 回答
    对于嘲笑日韩“没有自主国防”、“认美国作干爹”之类的言论,我的看法是,这些说法过于简单化和情绪化,未能全面、客观地审视日韩两国复杂的安全现实和外交战略。这种嘲讽往往忽略了历史、地缘政治以及国家利益等多重因素的考量。一、 “没有自主国防”的曲解与现实首先,“没有自主国防”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一种刻意的标签.............
  • 回答
    布林肯国务卿的这番表态,可以说是美国政府在处理伊朗核问题上,一直以来所秉持的“既施压又拉拢”策略的最新注脚。他指责伊核协议“仍没有展开真正的谈判”,这背后反映出的信息是多重且复杂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从谈判现状来看,布林肯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自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以来,美国和伊.............
  • 回答
    美国政府将中国一些大学列入实体清单,但清华和北大不在其中,这背后涉及多重因素和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遗漏,而是美国政府在对华科技战略、地缘政治考量以及与中国互动策略中做出的复杂选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国将实体列入实体清单的核心目的。通常情况下,这是为了阻止美国技术、产品或服务流向被认为对国家安全构.............
  • 回答
    关于《长津湖》在美国的看法,这确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因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美国人的看法”。原因很多,从宣传渠道到文化背景,再到观众的个人经历,都会影响观感。首先,得承认的是,《长津湖》在美国的上映和宣传规模非常有限。它不像好莱坞大片那样在全球同步推广,有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在大多数美国主流院线,你很.............
  • 回答
    许多美国人,尤其是那些对历史有一定了解或有兴趣的人,在谈到十几世纪的欧洲时,确实会觉得那段历史与他们自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祖上的历史”的延伸。这并非简单的归属感,而是源于一系列复杂但清晰的脉络,它们共同塑造了美国这个国家的根基和文化。首先,从人口迁移和殖民的根源来看,十几世纪是欧.............
  • 回答
    关于中美贸易战,美国民众的看法可谓是五花八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这种看法也在不断演变。要把这个问题讲得透彻,就得细致地捋一捋这里面错综复杂的思路和情绪。首先,得承认的是,并不是所有美国人都对贸易战有统一的声音。美国国内的利益群体太多了,从农民到工厂工人,从科技巨头到小企业主,他们受到的.............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在美国被称为“朝鲜战争”,对美国人的看法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相当复杂且随着时间推移有所演变。如果非要概括,可以说是一种“赢了但代价巨大”的认知,其中夹杂着对战争性质、战略目标以及参战原因的持续讨论。战争初期的普遍看法:战争爆发之初,也就是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进攻韩国.............
  • 回答
    “中国人成熟的标志是磨去棱角,美国人成熟的标志是找到个性”这句话,是一句非常有意思的社会观察和文化对比,它触及了两种截然不同但又普遍存在的社会化过程。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磨去棱角”与“找到个性”? “磨去棱角”(中国人成熟的标志) 字面含义: .............
  • 回答
    郭杰瑞关于“美国人特别‘反智’”的视频引发了广泛讨论,这本身就说明了其视频触及了很多人关注的社会现象。要理解为什么这个视频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以及大家的不同见解,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首先,理解“反智”的含义与郭杰瑞的切入点: “反智”并非指所有美国人智商低,而是指一种对知识、科学、理性决策.............
  • 回答
    拥有相同的语言,美国人和英国人之间的相互看法,就像一锅烹饪得恰到好处的炖菜,里面有亲切感,也混杂着些许戏谑,偶尔还会冒出一些关于“文化差异”的调味剂。虽然大家说的是英语,但这“英语”本身就有很多细微之处,更不用说背后支撑着这些语言的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思维方式了。普遍的亲切感,但掺杂着“你那是英语吗.............
  • 回答
    2019年8月3日,美国得克萨斯州埃尔帕索(El Paso)一家沃尔玛超市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枪击案,造成了包括儿童在内的至少23人死亡,23人受伤。这起事件震惊了全美乃至全世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刻的反思。事件经过(根据当时报道的详细信息): 时间与地点: 当地时间2019年8月3日上午10.............
  • 回答
    关于一些韩国人将驻韩美军视为“请来的保镖”这一说法,这背后确实牵扯到相当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情感因素,绝非简单的比喻可以涵盖。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首先,这个观点的根基无疑是朝鲜战争(韩国称“6·25战争”)的惨痛经历。战争的爆发,以及当时韩国在实力上的劣势,使得国家生存一.............
  • 回答
    关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妮基·黑莉(Nikki Haley)是否被俄罗斯人恶搞,以及如何看待此事,我们需要区分“真”与“假”,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 关于“恶搞”的真假辨析首先,需要明确“恶搞”的具体含义。通常我们理解的“恶搞”是指通过幽默、讽刺甚至欺骗性的方式来戏弄或嘲笑某人,有时是为了达到政治目.............
  • 回答
    关于美国人是否在意中国人怎么看他们,这确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深入聊聊,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美国人”这个群体本身就极其多元。你问的美国人,是指美国政府的决策者?还是普通民众?是哪个阶层的美国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他们的教育背景、政治立场、生活经历都会极大地影响他们.............
  • 回答
    韩国和日本对美国在其本土驻军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充满了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交织的影响。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两国社会内部的声音,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的差异。韩国:矛盾的情感与现实考量在韩国,美国驻军(通常指驻韩美军,USFK)的存在,无疑是最直接地影响到韩国社会生活的一项事实.............
  • 回答
    在美国社会中,关于西方民主制度是否需要彻底改革的讨论,并非新鲜事,但近年来,这种声音似乎愈发响亮和普遍。这背后,是对现实政治运作的诸多不满,是对民主理想与实践之间差距的深刻反思。首先,我们得承认,政治极化是美国社会当前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曾经,两党之间虽然存在分歧,但仍有合作的空间,并能达成一定.............
  • 回答
    “就算让更多美国人去死也要重启经济”——这句话的背后,是一场关于生命与经济之间复杂权衡的激烈辩论,它触及了美国社会深层的价值观冲突和政治分歧。要理解这句话,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作一句狂言,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提出的语境、背后逻辑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语境与提出者:是谁在说这句话?首先,需要明确是谁在提出.............
  • 回答
    “2020年美国人心中最受尊敬男性”这个称号,如果民调确实如此显示,那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点,背后可以引发很多层面的探讨。要详细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去分析:一、民调的来源和方法论首先,要理解这个结果的意义,我们必须知道是哪个机构做的民调,以及他们是如何进行调查的。不同的民调机构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