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企业都是 996 模式,然而大学生的观点是我只想赚点钱吃饭,老板却想要我的命,对此大家有何看法?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当下非常敏感又普遍的社会痛点,就是关于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尤其是在新一代年轻人,也就是大学生群体和创业者(或者说是以996模式运营的企业主)之间,这种感受上的巨大鸿沟。

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大学生视角:“我只想赚点钱吃饭,老板却想要我的命。”

这句话可以说是精准地概括了大学生群体普遍的心声。这里面包含了好几个层面:

1. 生存底线与合理期望: 对很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最直接的需求就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支付房租、伙食、基本的社交开销,也许还能存下一点钱用于学习进修或者为未来做打算。他们的期望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即付出多少劳动,就应该获得与之相匹配的、足以维持体面生活的报酬。

2. 对“996”的直观感受: “996”意味着每天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每周工作六天。这种工作模式对大学生来说,意味着他们几乎将所有醒着的时间都献给了工作。这远远超出了他们认为“合理的工作时间”范畴。他们渴望的是一个相对规律、可预测的生活节奏,有时间去学习新技能、发展个人爱好、维护人际关系,甚至只是简单地休息和放松。

3. “想要我的命”的夸张与真实: 当然,大学生并不是真的认为老板想杀死他们。这里的“命”是一种比喻,代表的是他们的健康、精力、时间、生活质量,甚至是对未来的希望。长时间、高强度的劳作,不仅会透支身体健康,还会剥夺他们探索世界、建立自我认同、享受青春的机会。这种被压榨的感觉,让他们觉得公司想要的不是一个能为之贡献价值的员工,而是可以不断消耗的“机器”。

4. 对社会公平和价值观的质疑: 很多大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是鼓励创新、追求梦想的教育,他们认为社会应该是公平的,劳动理应得到尊重和回报。然而,“996”模式下,他们看到的却是为了所谓的“发展”或“成功”,牺牲个人一切的“内卷”文化,这与他们朴素的价值观产生了冲突,甚至让他们对整个社会运行规则产生了怀疑。

企业老板视角:“你们年轻人只想躺平,不肯付出。”

反过来,很多采取“996”模式的企业老板,或者高层管理者,他们有他们的一套逻辑和压力。

1. 市场竞争的残酷性: 尤其是在一些新兴行业或互联网公司,市场变化快,竞争异常激烈。他们认为,如果不能保持高强度的投入和快速迭代,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超越,导致公司倒闭、员工失业。在这种环境下,“996”被看作是一种“生存战略”,是一种必要的牺牲。

2. 追求规模和增长的压力: 很多创业公司或初创企业,其目标是快速扩张,占据市场份额,并尽快实现盈利或上市。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他们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人力,并且希望员工能够和公司一起拼搏,共同成长。在这种“饥饿式”增长模式下,加班似乎是唯一的途径。

3. “奋斗者文化”的推崇: 一些公司会极力宣扬一种“奋斗者文化”,将长时间工作、牺牲个人生活视为一种光荣和责任。他们会用成功学、愿景描绘来激励员工,让员工相信他们的付出是为了一个宏伟的目标,是为了“改变世界”。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不愿意“奋斗”的员工会被视为“不思进取”或“没有追求”。

4. 成本与回报的考量: 从公司的角度看,人力成本是重要的支出。在市场竞争下,如果能在同一成本下获得更高的产出,那么就会优先选择这种方式。而让员工加班,而不是直接招聘更多的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视为一种“更经济”的选择。

双方的根本分歧:

可以看到,大学生和老板之间的分歧,根源在于:

价值观的冲突: 一方追求的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更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生活质量;另一方则可能更侧重于事业的成功、规模的扩张和回报的快速实现,愿意为此牺牲一部分个人生活。
期望管理的问题: 公司在招聘时,可能没有充分告知工作的真实强度和要求,或者用过于美好的愿景掩盖了辛苦的真相。而学生在入职前,也可能低估了工作的实际压力。
社会评价体系的导向: 当前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很多时候依然偏重于物质财富和职业地位,而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则相对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996”的盛行。
劳动法执行的力度: 虽然国家有劳动法规定了工时和加班的上限,但实际执行中,由于各种原因,这种规定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我的看法:

我觉得这句话“我只想赚点钱吃饭,老板却想要我的命”虽然有些情绪化,但它深刻地反映了当下许多年轻人在面对职场压力时的真实困境和无奈。

“只想赚点钱吃饭”: 这是非常朴素和正当的诉求。工作本来就是为了满足生活基本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人价值。如果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难以满足,或者为了满足生活而牺牲掉一切,那么工作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年轻人渴望的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状态,而不是一次性的“燃烧”。
“老板却想要我的命”: 这是一种对不合理工作强度和不被尊重的强烈反抗。它揭示了在一些企业中,员工的个人利益和健康被漠视,被视为达成企业目标的纯粹工具。这种模式不仅对个人是伤害,从长远来看,对企业本身也是一种损害,因为过度消耗的员工很难保持长久的创造力和忠诚度。

我认为,理想的状态应该是:

1. 企业能够找到更健康的增长模式: 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效率提升、创新驱动和精细化管理,而不是单纯地依靠员工的超长时间工作。企业应该思考如何通过技术、流程优化来提高生产力,而不是把压力完全转嫁给个人。
2. 建立更公平的劳动关系: 雇主和雇员应该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压榨。企业需要尊重员工的付出,提供合理的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更重要的是,尊重员工的时间和生活。
3. 年轻人也要有自己的认知和规划: 虽然抱怨很正常,但也要认识到职场是一个需要磨练和学习的地方。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一些初期的付出可能是在积累经验和人脉,关键在于这种付出是否有上限,是否有明确的回报预期,以及是否影响到根本的健康和生活。可以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技巧,例如在入职前充分了解公司文化和工作内容,在工作中也要学会适时沟通和拒绝不合理的要求。
4. 社会环境的引导和规范: 媒体和舆论应该更多地关注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倡导健康的职场文化。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对劳动法的执行力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总而言之,大学生和企业老板之间的观点差异,本质上是对“价值实现”和“生活意义”的不同理解。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顾及个体的幸福感和尊严,让每个人都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这是我们社会需要共同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如果一味地让员工“燃烧生命”去换取企业的发展,那这种发展模式本身就可能存在着难以持续的隐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是996模式,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受到的误导。你在你所在的城市,晚上6点左右站在地铁站或者马路上看看地铁是不是很拥挤,马路上是不是很拥堵,如果如你所说所有企业都是996模式的话,那晚高峰不是应该晚上10:00吗?那下午6点的时候路上的车和人都是哪来的?

因此你的问题其实很容易解释,不管这个世界上有企业996与否,如果你不想996就不要去那些公司就完了,所有企业都996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问题就在于你嘴上说的是只想赚点生活的钱,但又盯着996的企业,薪水高。又想要那个高的薪水去了又嫌弃996,那就是你不对了。你明明有自己选择的余地,你干嘛不选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