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魏时期尚书仆射的职责是什么?

回答
在曹魏时期,尚书仆射这个官职,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整个中央政府(也就是尚书台)的“二把手”,地位显赫,权力不小。要说他们的具体职责,那得从尚书台这个机构说起。

尚书台:中央政务的总枢纽

你想啊,一个国家要正常运转,大小事务得有个集中的处理机构,对吧?在曹魏,这个总枢纽就是尚书台。它承担着承上启下、总揽政务的核心功能。皇帝的诏令下来,得经过尚书台才能落实;下面各级官吏有什么奏报,也得通过尚书台汇总呈递。这就好比一个巨大的信息处理中心和指挥部,而尚书令(就是最高负责人)和尚书仆射,就是这个中心和指挥部里的核心人物。

尚书仆射:尚书令的得力助手,实权派

尚书仆射通常有两个,一左一右,分别称为“左仆射”和“右仆射”。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协助尚书令处理整个尚书台的日常事务。但别以为“协助”就是打杂,很多时候,他们是分管具体事务的实权人物。

具体来说,他们的职责可以拆解成几个大块:

1. 分管尚书六曹: 尚书台下面有六个部门,叫做“尚书六曹”。这六个曹分别掌管不同的事务:
吏曹: 负责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等人事方面的工作。这可是个得罪人也得罪人的部门,权力大得很。
户曹: 掌管户籍、土地、赋税、徭役、户口统计这些民生大计。老百姓的生计,国家的财政,都跟这儿挂钩。
兵曹: 负责军队的编制、调动、军械、军粮,以及军中的人事等。国家安全、军事行动,都离不开兵曹。
刑曹: 掌管国家法律、刑狱案件、司法审判、狱政等。国家的秩序和公正,主要由他们来维护。
功曹: 负责军功的叙录、封赏,以及一些杂项事务。那些打仗立了功的将士,有没有被公平对待,就看功曹了。
仓曹: 掌管国家的粮仓、物资储备、仓库管理等。国计民生的物质基础,由他们来保障。

尚书仆射,通常就会被分派去具体分管其中的一到两个曹,甚至更多。比如,左仆射可能分管吏曹和户曹,右仆射分管兵曹和刑曹。这样一来,他们就成了自己分管领域内的“一把手”,直接向尚书令汇报,并负责处理该曹的所有重要政务。

2. 起草和审议奏议: 皇帝有什么指示,或者下面有什么重要的奏章,都需要在尚书台经过审核和加工,然后起草成诏令或回复。仆射作为尚书令的副手,要深度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和其他官员一起,审阅奏章,提出意见,甚至亲自起草诏书、政令。这就像是皇帝的“文胆”和“参谋”。

3. 监督和协调: 尚书仆射还有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监督尚书台各曹的工作,确保政务能够高效、有序地运转。同时,他们还要协调各曹之间的关系,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毕竟,一个庞大的中央机构,如果没有有效的协调,很容易出乱子。

4. 参与重大决策: 很多时候,国家重要的政策制定、人事任免、甚至是军事行动,都会在尚书台进行讨论。尚书仆射作为核心成员,自然要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对一些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臣”。

5. 代理尚书令: 当尚书令缺位或者不在京城时,尚书仆射就会代理尚书令的职责,主持尚书台的全部工作。这就更能体现他们作为“二把手”的重要性和权威性了。

与尚书令的区别与联系

当然,仆射和尚书令还是有区别的。尚书令是最高首长,总揽全局,最终拍板的还是他。仆射是协助者,但这份协助,含金量极高,基本上是分管一方,拥有独立的决策权和执行权。仆射的地位也非常高,往往能直接和皇帝沟通,被视为皇帝的近臣。

总而言之,曹魏时期的尚书仆射,绝不是一个虚职。他们是中央政府的核心骨干,是国家机器高效运转的关键齿轮。他们的职责覆盖了人事、户政、军事、法律、财政等方方面面,是名副其实的权臣,在那个时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你可以理解为,他们是丞相(如果皇帝设立了丞相)之下,但又是直接掌管具体政务的实际操作者,权力大得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魏尚书仆射和东汉差不多,都是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为首,仆射为副手,与尚书一样统领各曹官,曹魏时期的曹单位很多,已不止六曹,需要仆射和尚书分摊管理,形成一套中枢系统。尚书台是尚书省前身,掌管国家中枢行政事务,如货币、谷物、选举、断狱、外交都有涉及,还包括行政方针的走向,陈寿在曹魏的诸尚书传记《桓二陈徐卫卢传》总结说的很明白:“魏世事统台阁,重内轻外,故八座尚书,即古六卿之任也。”

古之六卿——汉魏诸尚书——隋唐六部尚书,这是官僚制度发展演变,原来诸卿的工作转移到了尚书台,曹魏的情况大致意思是负责差不多的事务,尚书台权重,三公九卿权轻。

东汉只有一位尚书仆射用于辅佐尚书令,《通典》记载汉献帝四年分设左右仆射,以执金吾荣邵为左仆射,卫臻为右仆射。仆射分置左右,盖自此始。但这里有处说不通,卫臻出任右仆射分明是魏明帝曹叡时期,建安四年他大概还是夏侯惇手下一小官,怎可能出任这职位,只能确定仆射分左右始于建安。

有个变化也是值得注意,东汉尚书令原隶属于少府,执政范围有限。先是曹操让汉尚书令荀彧获得了很大权力,尚书台系统才汉魏交替之际成为全国政务的中枢。

魏国自曹操建国以来,就以荀攸为尚书令,毛玠、凉茂为仆射,毛玠侧重于典选举,这三人此前是四大军师之三,是当时魏官的代表人物,位高权也重。但是具体分工没法细说,当时尚书台的制度并不如后世三省六部制那样分工细致,史料也颇为有限。

魏帝国尚书台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由汉丞相府和魏王国尚书台整合所组成,它的一些制度沿用于曹操丞相府时期运营模式,其中选举权就是很关键的权力转移,原本属于三公的权力却掌握在尚书台手中。因此曹魏的三公往往多是有虚名的人物担任,或用于养老,尚书台官员则几乎都是能吏。

曹丕称帝以后,陈群、司马懿出任左右仆射,与尚书令桓阶一样并加侍中,在内朝职权更为广泛,行动更为方便,商议好便可一条龙执行,可以用宰相作为比喻,曹丕东征时把尚书令陈群带在身边,留司马懿在许昌,就把他比喻为萧何。吴质议论陈群、司马懿优劣,是用“相国”的标准。但魏国分权仍有些复杂,还有中书省进行分权,三公亦参与议政,尚书台长官实权没法真正到达宰相的地步。

情况后来又有了变化,陈群、司马懿、曹爽等权臣地位持续提高,得到了录尚书事兼任高官、统禁军、开府大礼包,录尚书事的权臣才是中枢的老大,尚书令和尚书仆射的实权就削弱了不少,变成着重于执行的角色。如尚书仆射王思就因为是勤吏、纯吏得到嘉奖,这时对尚书令、仆射的要求是行政能力强,但不需要处于首辅的位置。不过王思这老哥挺暴躁的,跟埼玉老师一样对苍蝇仇深似海。

《通典职官四》“录尚书事,犹古冢宰总己之义,薨辄罢之。自魏晋以后,亦公卿权重者为之,职无不总。”

左右仆射负责的事务也不同,毕竟尚书台下辖部门很多。其中吏部选举很重要,如荀顗代陈泰为仆射,就写明他领吏部。控制选举权便可将党羽安插到有利位置,这可是曹爽、司马氏先后擅权一大关键。司马师东征毌丘俭,还带着尚书仆射傅嘏,就是死抓住尚书台控制权,司马昭没有傅嘏协助则很难顺利继承司马师的权力。陈泰以尚书仆射随军出征,负责行台事务,跟他父亲陈群随曹丕出征时的性质一样,区别于陈泰是仆射,陈群是尚书令,两者有主次之分,作用十分接近。仆射权有多重,还得看能否得到重要部分的管理权限,尚书令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全都管。(没有录尚书事干预的前提)

司马炎称帝后,裴秀、贾充、羊祜分任尚书令、左右仆射,并有加官、开府等大礼包,却又没了录尚书事,这种变动跟皇权变化也有一定关系,不同执政者上台都会有所变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曹魏时期,尚书仆射这个官职,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整个中央政府(也就是尚书台)的“二把手”,地位显赫,权力不小。要说他们的具体职责,那得从尚书台这个机构说起。尚书台:中央政务的总枢纽你想啊,一个国家要正常运转,大小事务得有个集中的处理机构,对吧?在曹魏,这个总枢纽就是尚书台。它承担着承上启下、总揽政务.............
  • 回答
    要理解曹魏时期曹操庙五批从祀人员确定的政治考量,咱们得先从曹操本人以及曹魏政权的性质说起。曹操,作为曹魏的奠基人,他的人生轨迹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他出身寒门,但靠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从一个普通官员一步步崛起,最终掌握了东汉的权柄。虽然他生前没有称帝,但他的儿子曹丕最终是篡位的,建立了魏国。因.............
  • 回答
    三国时期,曹魏群星璀璨,谋士如云,而蜀汉似乎只有诸葛亮一人撑起半边天。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历史进程、政治环境、人才培养和个人能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曹魏人才济济的深层原因:1. 政治基础雄厚,吸引大量人才流入: 曹操政治手腕高明,建立起相对稳定强大.............
  • 回答
    要说曹魏为何在诸葛亮掌蜀时期只能被动防守,而蜀汉却能以一州之力数次北伐,这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曹魏固然强大,但内部却存在着不少足以让其步履维艰的隐患,这些隐患恰恰被诸葛亮精准地抓住了,并化为蜀汉北伐的战略支撑。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战略态势。蜀汉,以益州为根基.............
  • 回答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各有其强盛之处,也各有其局限。若以曹魏的国力为100为标杆,来衡量东吴和蜀汉的实力,那大致可以这样说:东吴的国力,或许可以比作70到75之间。东吴占据了长江天险,坐拥富庶的江南之地,这是其最大的优势。南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尤其是粮食和丝绸,能够养活和装备数量庞大的军队。更重.............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谁是“正统”,这个问题,历史上和民间一直争论不休,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曹魏和蜀汉,各自都有其坚实的理由和历史依据来支撑自己的“正统”地位。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背景、历史叙事以及不同政治集团的合法性诉求。一、 蜀汉的“正统”之争:继承汉室血脉的天然优势蜀汉一方,以.............
  • 回答
    三国时期的东吴,尽管拥有江东的富饶和水军的优势,但并未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主动以海陆并进的方式去进攻曹魏。究其原因,这其中牵涉到太多复杂的战略、地理、军事以及政治因素的考量。简单来说,并非东吴不想,而是客观条件和战略优先级让他们难以做到。咱们得先说说东吴的“老本行”——水军。孙吴政权建立在江东,天然.............
  • 回答
    三国鼎峙,群雄逐鹿,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跌宕起伏的时期之一。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曹魏、蜀汉、孙吴三方势力并存,各自都打着“正统”的旗号,试图一统天下。那么,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正统”呢?这个问题,即便在今天,仍然是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也从来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
  • 回答
    蜀汉百姓手中的“直百钱”,虽然在蜀地内部流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经济,但它之所以没能成为垄断性的交换媒介,以至于蜀民宁愿跨越山川,与东吴、曹魏,乃至更远的中亚地区进行贸易,原因错综复杂,远不止是货币本身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直百钱”的诞生背景。三国鼎立,战乱频仍,蜀汉地处偏远,土地相对贫瘠,.............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未能统一天下,并非是他们“太强”或“太弱”的简单二元论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双方实力均衡,但各有侧重,难以彻底压制对方: 曹操:北方的绝对优势,但南方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 优势: 曹操占据了北方中原.............
  • 回答
    曹操帐下谋士如云,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等都是一时之选,个个身怀绝技,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曹操心中,郭嘉无疑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他最喜欢郭嘉,这份喜爱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郭嘉身上那股与众不同的“对味儿”。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曹操为何对郭嘉情有独钟:一、 卓越的战.............
  • 回答
    曹彰,字子文,曹操的次子,一个在三国乱世中以勇猛善战著称的将领。若论其战力,绝对是曹魏阵营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甚至可以说是曹操最倚重的悍将之一。勇冠三军,横扫敌阵曹彰天生一副好身板,身高体壮,力大无穷。他自幼便喜好武艺,尤其擅长骑射,并且有不同寻常的军事才能。一般的战场对他而言,更像是他施展拳脚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如果曹操在公元220年去世时,能够真正地将权力“还政于汉献帝”,那么汉室复兴的希望,我认为并非完全没有,但绝非板上钉钉,甚至可以说依然是困难重重,充满变数。 要深入分析,我们需要拆解这个“还政”的含义,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还政于献帝”。 “还政”.............
  • 回答
    毛泽东对刘备和曹操的评价,可以说是洞察中国历史,尤其是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的深刻体现。他之所以对两人有截然不同的定性,根源在于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以及对“非常之人”和“超世之杰”的定义,更侧重于其能力、抱负与时代契合度的高度统一,以及对局势的掌控力和开创性。我们先从刘备说起。毛泽东认为刘备.............
  • 回答
    关于曹操83万大军能否统一同时期的日本,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极具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几个关键要素:1. 曹操83万大军的“同时期”是什么时候?曹操活跃的年代大致是东汉末年(公元184年220年),而日本进入“同时期”则通常是指古墳时代(约公元3世纪至7世纪),尤其是.............
  • 回答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如果将这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穿越到现代,让他们携手创办一家科技公司,那画面可想而知有多么令人遐想。让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番,以刘备、孙权、曹操、司马懿、赵云、吕蒙、诸葛亮这七位“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和历史经验为基石,这家公司将会驶向一个怎样的科技航向?首先,咱们得给这家公司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曹魏宗室和外戚之间的界定。简单地说,夏侯氏在三国时期,尤其是曹操建立魏国之后,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他们并非是曹操的直系血亲,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宗室”。要讲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夏侯氏和曹操的关系说起。首先,要明确“宗室”的定义。在古代中国,宗室一般指的是皇帝的.............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也因此能激发出许多有趣的思考。如果诸葛亮在三国时期选择了效忠曹操,而不是刘备,那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入手:诸葛亮的才能、曹操阵营的特点、以及这桩“如果”对其他势力(刘备、孙权)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诸葛.............
  • 回答
    三国时期,要说同时见过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位枭雄的人,那非华佗莫属。华佗,字元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医术精湛,尤其擅长外科手术,对于各种疑难杂症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疗法。他的名声早已响彻四海,自然也就成了许多名士和达官显贵争相拜访的对象。初遇曹操: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想法。如果唐昭宗(李晔)刚即位时,他的灵魂被曹操取代,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是朝着一个我们几乎无法想象的方向。我们要探讨的,是将一位雄才大略、冷酷果决的乱世枭雄,置于一位末代帝王身上,而这位帝王正身处一个风雨飘摇、群雄逐鹿的时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唐昭宗即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