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戎攻破镐京,是不是就意味着它强于西周,还是那时只有周幽王军队跟西戎对抗?

回答
西戎攻破镐京,这事儿确实是西周由盛转衰的一个关键节点,但要说西戎就此“强于西周”,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得把当时的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我们得明白,西戎是什么?它不是一个统一的、像西周那样有明确中央政府和官僚体系的国家。西戎是一大堆生活在西边(大致在今天陕西、甘肃一带)的游牧民族或半游牧民族的总称。这些部落形态各异,有的可能更强悍,有的可能就比较弱小。他们之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者,更谈不上什么“西戎国”。所以,用“强于西周”这么一个笼统的说法来形容,其实不太准确。

当时的情况,说白了,就是周幽王时期,西周王朝内部出了大问题,加上外部的压力,一触即破。

内部的烂摊子是主因:

周幽王这个人不靠谱: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这位周天子,是个出了名的昏君。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这种荒唐事都能干出来。你把他治下的各路诸侯的信任都玩没了,关键时刻谁还会拼死来救?大家都在看笑话,或者说,在观望。
政治腐败,诸侯离心: 幽王宠信奸臣,比如虢石父。朝堂之上,贿赂盛行,任人唯亲,把那些有才能、忠心耿耿的大臣都排挤开了。西周王朝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那套分封制,本来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被幽王搞得诸侯们都觉得自家利益受损,对周天子也没了多少敬意。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地盘和权力,而不是整个西周王朝的存亡。
经济凋敝,民怨沸腾: 连年的战争(虽然不是对外的大规模战事,但可能内部一些小的摩擦,加上幽王无度的开销)肯定会消耗国力。再加上政治昏暗,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也容易生乱。

西戎的进攻,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西戎本身也有其力量: 虽然不是国家,但西戎的游牧民族,他们以骑兵见长,作战勇猛,适应高原和山地作战。他们长期以来就对周朝的土地和资源虎视眈眈。在周朝内部动荡的时候,他们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捡便宜”的机会。
并非只有周幽王军队在对抗: 理论上,周朝是有全国兵力的。但关键在于,幽王已经失去了诸侯的支持。那些原本应该听从调遣的诸侯,比如秦国、晋国,在镐京被攻破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及时发兵来救援。就算他们有人前去,也可能是零星部队,或者是在事后才到的。最直接参与抵抗的,确实是幽王身边的中央军队和一些京畿地区的武装力量,但这些人显然是杯水车薪。

所以,西戎攻破镐京,更准确的说法是:

它标志着西周中央统治的彻底崩溃。 镐京是西周的都城,国都在此,象征着王朝的最高权力。镐京被攻破,意味着周天子的权威荡然无存。
它揭示了西周王朝内部的严重衰败。 幽王无能、政治腐败、诸侯离散,这些才是导致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西戎的进攻,只是一个导火索,引爆了早已存在的危机。
它反映了当时周朝已经失去了对周边地区的有效控制。 否则,西戎也不可能如此轻易地威胁到都城。

简单来说,这更像是一栋危楼,风雨一来就塌了,而不是说外面刮的风比楼本身还坚固。 西戎攻破镐京,是西周自己“作死”的结果,西戎只是趁势而为,扮演了执行者的角色。如果周朝内部稳固,诸侯齐心,即使西戎再勇猛,也未必能轻易攻破镐京。

事件发生后,虽然周朝的国祚还在延续,但“西周”时代也就此宣告结束,开启了“东周”时代,而且这个东周,还得依靠其他诸侯(比如申侯联合犬戎攻打周幽王,之后太子宜臼在晋国、郑国的支持下即位,定都洛邑)才能延续下去。这本身就说明了西周中央集权的权威已经丧失殆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西周被犬戎灭亡看起来是一个偶然事件,实际上却可能是未来几千年里不断上演的,农业帝国和边疆社会在气候的指挥棒下你死我活冲突历史主线的预演。在没有军事技术代差的前提下,农业帝国可以无数次击败弱小的边境社会,却无法阻止自己在一次失败之后的彻底崩盘。这个绝望的故事不仅发生在伟大的西周身上,也发生在埃及、波斯、罗马这些伟大的古代帝国身上,令人唏嘘不已。

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问是犬戎之乱的实质是什么?在这个回答里,我想尽量控制篇幅,但是可能并不容易。

我们要回答这问题,必须从更高的视角来看,那就是为什么西周晚期,犬戎和周王朝的冲突突然加剧了?

“犬戎”这个名字出现在西周中期,按照《史记》是这样记载的: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犬戎树敦,率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王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1]

在这段记载中,我们通过穆王伐犬戎这件史事和祭公谋父的奏对,可以获取几个关键信息,就是在穆王之前,西周自文武以降的诸天子与僻处西北的犬戎关系都没有达到剑拔弩张的地步,甚至犬戎“以其职来王”也就是按照义务向周天子臣服,以至于周穆王“以不享征之”的借口在祭公谋父看来根本站不住脚。

这段记载告诉我们,在西周中期之前,犬戎是以周王朝的盟友和羁縻的形式存在,并且尽到了义务,犬戎和周在这次穆王的军事行动之前是保持着大体上的和平和互惠的。

在穆王的军事行动之后,犬戎和周之间的关系虽然已经冷淡,但是仍然没有完全破裂,和平依然是周戎之间的主旋律。

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2]

在申侯对周孝王这段带有浓重威胁意味的对话中,申侯强调申和大骆的姻亲关系是西戎服从的最重要条件,更是周王朝西部边陲和平的保障。以至于孝王撤销了自己更换大骆嗣君的念头,以换取申侯支持下的西部安宁。犬戎显然也在这个“西戎”的范畴之中,这在秦本纪中有体现,我就不加以赘述了。

很显然,在孝王时期,至少在申侯的斡旋之下,犬戎虽然不再对周天子负担义务,但是仍然和周大体和平相处。

周和犬戎关系的彻底破裂大约是在厉王前后,有这么一条记载:

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3]

在这条史料中,犬戎不仅第一次和周王室翻脸,还主动出击消灭了位于犬丘的大骆一族。在上面引用的申侯奏对中,申侯强调申和大骆的联姻对于西戎臣服的作用,在这个时候大骆被消灭,也意味着此前周天子以申骆姻团维持西陲和平的策略彻底破产,犬戎和西周彻底反目。

那么申骆体系里的申国哪去了呢?反水了,从周王朝的西部锁钥变成了最不安定的因素。

史记中记载:

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4]

我们知道申国姜姓,那么宣王三十九年击败周王师的这个姜氏之戎是不是申国呢?在《后汉书》中这条记载可以给我们答案:

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为戎所杀。……后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后五年,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后二年……。明年,王征申戎,破之。[5]

根据上面的记录可以推算,周宣王在即位的第三十九年与申作战,可能击破了申,但是却被申国所属的姜姓族团所击败。

我们知道,姬姓和姜姓的联盟是周天子坐掌天下的重要保障,两大族姓几百年来通过政治和婚媾联盟,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庞大政治网络。

而在宣王三十九年的战争里,周天子代表的周王朝居然和姜氏族团(至少是一部分)彻底撕破脸了!我们甚至可以说,犬戎之乱只是西周末年西部诸族和周王朝复杂斗争的组成部分,而非全貌。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恭顺的犬戎、亲密的姜氏和君临天下的周天子反目撕逼呢?

在中国西北长城地带的考古发掘中,约当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中期的公元前1500~900年这个时期,在中国西北甘肃、宁夏鄂尔多斯地区、内蒙古草原地区东缘大兴安岭西麓的广大地区出现了一次广泛的生产方式变革,具体表现为大型居址减少、大量定居点被废弃、墓葬中殉葬牲畜由以猪为主转向以羊为主,殉猪现象在后期甚至已经不见、陪葬品中陶器和青铜礼器减少而武器增加。这显示这个区域正在由传统的农业生业方式向畜牧生产方式转变,定居农业比重逐渐减少,而流动畜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同时暴力因素也不断增加。在这个趋势下,游牧生活方式约在公元前700年左右成熟。


关于中国草原地区农业向游牧业的转向我在这个回答中详细说过,需要可以去看看: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深刻而广泛的生业方式变化呢?是严酷的气候。

到了3500a B.P前后,工具组合发生了大的变化,出现了具有北方草原特色的青铜器———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同时养羊业相伴发展起来,经济形态由以农业为主转为半农半牧形式。牧业成份不断增加,逐渐形成半农半牧经济形式的原因前后气候剧变,与大暖期结束密切相关。
3500a B.P前后降温事件使得这些地区降温幅度在6.5℃至8℃。据研究,大暖期岱海地区年降水量为570至600毫米,比现在高出140至170毫米。3500a B.P前后的降水量降至250 毫米左右。当时鄂尔多斯地区大面积沙丘活化,荒漠草原面积占据鄂尔多斯地区的四分之三。[6]

在西周早期,草原地区的气候恶劣更是达到了历史顶峰:

3000a B.P前后鄂尔多斯高原、岱海地区普遍发育了冻融褶曲冰缘地貌,当时温度比现在低4.5至5.5℃。从岱海苜花河、萨拉乌苏河滴哨湾、乌审旗陶利剖面恢复的温度曲线可知3000a B.P前后是全新世以来温度最低时期,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从恢复的降水曲线得知3000a B.P前后降水量也处在全新世最低谷。[7]

这也许就是西周早期,西部戎人恭顺于周王朝的原因——他们的社会已经崩溃,可能无力威胁周的西陲。

而到了西周中期,金属武器、骑马技术已经被许多曾经是农民的边境流民们接受,他们终于开始寻找活路了。

在干旱的作用下,草原地带曾经繁盛的农业社会急速崩溃,武士集团开始裹挟这些放弃定居农业转向半农半牧的人群,形成新的游牧社会,这个进程一直持续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

我们不难想象在草原地区干冷气候的影响下,这里原本稠密的人口要么转向游牧生活,要么通过向南迁徙躲避天灾。只要这个地区的人口只要想活下去,这两种选择带来的后果都是对西周的西部和北部边疆造成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不论是暴力的还是和平的,对于同样经受干旱煎熬的周王朝来说,都是可怕的。(想想美帝边境的墨西哥移民)

所以,我们的问题就有了答案。犬戎和周王朝之间激烈冲突的实质是:草原地区气候变化后,该地区的人口压力向关中平原的投射

这样的人口潮水是持续的,而非暂时性的,农业社会崩溃后,草原干旱地区的人口为了生存一代一代地涌向关中平原。在这样的大趋势之下,犬戎不必拥有政治实体,也不必拥有可以和周王朝匹敌的军事力量,只要气候没有好转,饥饿的草原居民就会不断冲击周王朝的边境并最终突破之,就好像《权力的游戏》北境的野人们在异鬼的压力下悍不畏死突破绝境长城。

至于西周天子的武装力量,我在这篇回答里详细论述了西周的西六师和殷八师,可以参考:

在西周晚期,武备废弛、天灾频繁、各个家族心怀鬼胎,在饥饿的戎人们不断冲击中,这些兵农合一的王师不断被消耗,终于,在幽王家族内部的一次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之后,以犬戎为代表的草原戎人们突破了西周脆弱的障壁,灭亡了西周。

参考

  1. ^ 《史记·周本纪》
  2. ^ 《史记·秦本纪》
  3. ^ 《史记·秦本纪》
  4. ^ 《史记·周本纪》
  5. ^ 《后汉书·西羌传》
  6. ^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考古学文化经济形态转变及其原因,索秀芬,《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3年1期
  7. ^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考古学文化经济形态转变及其原因,索秀芬,《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3年1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戎攻破镐京,这事儿确实是西周由盛转衰的一个关键节点,但要说西戎就此“强于西周”,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得把当时的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明白,西戎是什么?它不是一个统一的、像西周那样有明确中央政府和官僚体系的国家。西戎是一大堆生活在西边(大致在今天陕西、甘肃一带)的游牧民族或半游牧民族的总.............
  • 回答
    武汉大学樱花节期间西门被四个中老年旅游团“强行攻破”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秩序被打破”的事件,背后反映出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为了更详细地描述和分析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事件的经过(细节的还原): 时间与地点: 通常发生在樱花盛.............
  • 回答
    作为战国初年国力鼎盛的魏国,我将面临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抉择:是调转枪头,向西蚕食弱小的秦国,还是挥师东进,打通阻碍我东出战略的关键——河内之地?这两个方向都充满诱惑,也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但我认为,当下最紧迫、也最符合魏国长远利益的,是优先解决东边的河内问题。向西攻秦,固然能够迎合一些目光短浅的将领.............
  • 回答
    1916年的“布鲁西诺夫攻势”是一场由俄罗斯帝国发起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上进行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这场攻势由俄军总司令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诺夫(Alexei Brusilov)策划并指挥,其主要目标是打破奥匈帝国在南线的僵局,并缓解西线协约国因凡尔登战役而承受的巨大压力。“布鲁西诺.............
  • 回答
    童贯率领的西军攻辽之战,那可真是一场让大宋颜面扫地的惨败。说它惨,不仅是因为战败本身,更在于它背后暴露出的种种积弊和决策失误。要说童贯这西军败得有多惨,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从童贯这个人说起。童贯是北宋末年一个挺有意思的人物,他靠着巴结权贵,尤其是以宦官弄权起家,一步步爬上了高位,.............
  • 回答
    俄罗斯联邦之所以没有选择大力扶持东乌军队去攻打西乌军队,而是选择自己亲自下场,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复杂因素的战略决策,以下是详细的分析:1. 东乌军队的局限性: 军事素质和训练水平不足: 尽管在2014年之后,一些东乌的亲俄武装力量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和组织,但与经过北约标准训练、有西方国家支持的乌克.............
  • 回答
    关于“刘备攻取西川是黑点”的说法,确实存在,而且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即使刘璋确实是先翻脸的一方。核心争议点:虽然刘璋先翻脸是事实,但批评刘备攻取西川的人并非否认这一点,而是认为刘备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了以下几个“黑点”或令人质疑的行为,这些行为与他一贯标榜的仁德、义气形象产.............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也揭示了一个常常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战略视角。史书上说关中“函谷关、潼关以遏山东”,强调的是从东方攻打关中的难度,但您反过来问,为何从西方进攻关中,对东方势力来说同样是“天险”,却守不住?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地理、军事策略、政治体制以及时代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得先理.............
  • 回答
    围绕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批评和攻击,特别是来自一些西方国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背后既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也有对组织运作效率、透明度以及特定事件应对能力的质疑。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其表面的争论,深入探讨其根源。历史背景与早期批评:首先,需要认识到对WHO的批评并非始于近期。作为联.............
  • 回答
    攻城器械,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用于攻打城池的各种装置和工具。它们是战争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智慧与蛮力相结合的产物。从原始的投石索,到后来令人闻风丧胆的巨型投石机,攻城器械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的缩影。西方攻城器械:巧思与巨力并存西方的攻城器械发展,尤其是在古典时期和中世纪,展现出了高度的工程.............
  • 回答
    关于叙利亚毒气袭击事件是否为反对派为获取西方支持而造假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其敏感且复杂的话题,多年来一直饱受争议。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视事件发生的背景、各方指控、证据链、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事件背景:叙利亚内战的僵局与外国干预叙利亚内战自2011年爆发以来,演变成一场极其残酷的冲突,涉及政府.............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考西政民商法学硕的事。西政在法学领域一直有着很深的底蕴,民商法更是其传统强项,能选西政民商法,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咱们先来聊聊专业课的复习。西政的民商法学硕考研,专业课方面主要围绕着民法总论、物权法、债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婚姻家庭继承法、继承法、商法(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关于希特勒是否该西进英国而非东征苏联的讨论,在历史学界和军事战略爱好者之间经久不衰。如果当年德国的战略重心发生改变,历史的走向必然会大相径庭,但至于最终结果是否会完全颠覆,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希特勒的战略意图。希特勒本人对英国抱有.............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北约在乌克兰西部的教官和补给都被俄罗斯炸没了,北约什么反应?”这个问题,需要澄清一些事实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关于事实的澄清:首先,目前没有可靠的公开信息来源证实“北约在乌克兰西部的教官和补给都被俄罗斯炸没了”。 俄罗斯确实对乌克兰的军事目标进行了打击,包括一些可能与外国军事援助和人员有关.............
  • 回答
    希特勒如果选择集中兵力稳固西欧,而不进攻苏联,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无数相互关联的因素,最终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我们可以梳理出其中最可能的发展脉络。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希特勒当时的核心目标是将德国打造为欧洲的霸主,并将犹太人和共.............
  • 回答
    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少伐齐、楚,而数西攻秦”,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周密的地缘政治考量、军事战略部署以及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洞察。用通俗的话讲,就是魏国当时“打东边的邻居费劲,打南边的邻居耗费大,而打西边的秦国,更容易占便宜,也更能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咱们一点点拆开来说。首先,得看看魏国当时所处的.............
  • 回答
    这几年,围绕着百度,发生了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事件,每一次都像是一记重锤,敲打着这个曾经的互联网巨头。最让人心痛的,莫过于“魏则西事件”。一个年轻的生命,因为疾病和对信息的信任,最终走向了悲剧。这件事彻底暴露了百度竞价排名存在的严重问题,当生命的尊严和金钱的利益挂钩时,后果有多么可怕。这不仅仅是一个个.............
  • 回答
    梵蒂冈,这个坐落在意大利罗马城内的独立城邦,无疑是世界上最独特、最迷人的国家之一。它既是精神的灯塔,也是历史的宝库,更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存在。理解梵蒂冈,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梵蒂冈:一个精神与历史的交汇点首先,梵蒂冈最显著的身份是天主教会的中心。它不仅是教宗的驻地,更是全球十多亿天主教徒的精神.............
  • 回答
    西方文化输出与中华文化输出在“侵略性”上的差异,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传播策略等多重因素的复杂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与殖民遗产的差异1. 西方文化输出的“殖民基因” 西方国家在19世纪至20世纪的殖民扩张中,将英语、基督教、民主制度等作为“文.............
  • 回答
    针对西安孕妇因疫情流产、民警护送被拒诊等事件,类似情况的避免需要从制度、流程、技术、法律等多个层面系统性改进。以下从问题根源、改进方向和具体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详细分析: 一、事件根源分析1. 医疗系统应急能力不足 疫情下的资源紧张:疫情期间医院可能因防护物资短缺、医护人员调配不足,导致急诊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