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崇祯和慈禧谁的局更烂?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崇祯和慈禧,两位都身居大位,却都面临着王朝覆灭的窘境,说他们的“局”烂,可谓是心照不宣。不过,要细究谁的“局”更烂,还得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自身的应对方式以及最终的结局来一一剖析。

崇祯:一个人在战斗,背负着腐朽的王朝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这位明朝的末代皇帝,可以说是肩负着一个从内部到外部都已病入膏肓的庞大帝国。

时代背景: 崇祯登基时,明朝已经风雨飘摇。经历了两百多年的统治,官场腐败、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民怨沸腾,这些都是长期积累的顽疾。外部,北方有强大的后金(后来的清朝)虎视眈眈,南方则有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他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积重难返的烂摊子。

面临的挑战:
内忧: 农民起义是直接威胁。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席卷中原,让朝廷疲于应付。更致命的是,官员们贪腐成性,军纪涣散,军队战斗力低下,甚至出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情况。朝廷内部党争激烈,皇帝想要推行改革,却屡屡受阻。
外患: 后金政权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领导下,不断壮大,屡屡入关劫掠,给明朝边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山海关的失守,更是直接打开了通往北京的大门。

崇祯的应对方式: 崇祯本人在勤政方面是无可指摘的。他每天批阅奏折到深夜,事必躬亲,希望能挽救大明。他也试图进行一些改革,比如严惩贪官、整顿吏治,试图提升军队的战斗力。然而,他的方式往往显得急躁、多疑,缺乏信任。他频繁更换大臣,尤其是军事将领,这导致了指挥系统的混乱和决策的不稳定性。他对大臣缺乏足够的信任,常常猜忌,使得一些有能力的大臣要么被排挤,要么不敢放手施展。他的节俭固然值得称道,但这也影响了他犒劳士卒、稳定军心的能力。

为什么他的局很烂:
积弊太深: 明朝的腐朽是系统性的,不是一两个皇帝就能轻易扭转的。官僚体系的惰性、士绅阶层的利益盘根错节,使得任何改革都如同触动了浑浊的淤泥,反弹巨大。
缺乏人才与信任: 崇祯虽然勤政,但用人方面却屡屡失误。他没有形成一个稳定、高效的领导班子,很多时候只能依靠一些能力平平或者不够忠诚的大臣。他对大臣的猜忌,更使得真正忠心耿耿、有才能的人望而却步。
战略失误: 在军事上,他虽然想主动出击,但往往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攻势。在镇压农民起义和抵御后金之间,如何平衡和取舍,他似乎没有做出最明智的选择。最终,他将希望寄托在吴三桂身上,而这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运气不佳: 天灾人祸也轮番上演,旱灾、蝗灾、瘟疫等,加剧了社会矛盾,也消耗了国力。

慈禧:站在权力巅峰,却加速了帝国的灭亡

慈禧太后,晚清的实际统治者,执掌大权长达半个世纪。与崇祯不同,她不是在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末期接过烂摊子,而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一步步将中国推向了深渊。

时代背景: 慈禧统治时期,中国正经历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剧。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让其军事、经济实力远超中国。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受到挑战。

面临的挑战:
内忧: 太平天国、捻军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但严重消耗了国力。官僚体系的腐败依然存在,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随着西方技术的传入,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改革的呼声和尝试。
外患: 这是慈禧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系列的屈辱条约,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渗透,对中国的生存构成了致命威胁。

慈禧的应对方式: 慈禧掌权时期,中国的局势可以用“内外交困”来形容,但她所做的,更多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既得利益。
保守与顽固: 她对西方文明和现代化的态度,总体上是保守和排斥的。虽然她也曾支持洋务运动,但其根本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而非彻底的体制改革。她担心改革会动摇自己的统治基础,因此往往止步不前。
权力斗争: 在维护权力方面,慈禧是极其老练和残酷的。她发动辛酉政变,垂帘听政,控制了朝廷大权。为了巩固权力,她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对外交往的失误: 在对外关系上,慈禧的决策屡屡失误。甲午战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她对战争的轻视和对日本的低估。庚子事变(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更是她将国家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直接导致了北京的沦陷和巨额赔款。
压制改革: 戊戌变法虽然是一场仓促而缺乏实际支持的改革,但慈禧对光绪帝的压制,则表明了她对任何可能威胁到自己统治的变革的恐惧。

为什么她的局更烂:
主动放弃了改革机会: 崇祯是在一个腐朽不堪的王朝基础上修补,他有改革的意愿,只是能力和方法不足。而慈禧,在国家面临西方现代化冲击,改革呼声高涨的时代,却主动选择了保守和镇压,错失了国家走向近代化的机会。洋务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未能挽救中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政治体制的落后和改革的不彻底。
加速了帝国灭亡: 慈禧一系列的昏聩决策,尤其是对庚子事变的错误判断和对义和团的纵容,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主权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如果没有她,晚清的结局或许不会如此凄惨。
以个人权力凌驾于国家命运之上: 相比于崇祯的“事君以忠”,慈禧的执政逻辑更像是“保住我个人的荣华富贵”。她宁可与列强妥协,也不愿放权给能够真正改革的人。

结论:

如果一定要分出个高下,我认为 慈禧的局更烂。

崇祯皇帝面对的是一个已经病入膏肓、自身难保的晚明。他个人或许有能力上的不足,但他的勤政和试图挽救王朝的决心是毋庸置疑的。他只是在一个人对抗一个腐朽透顶的系统,而且外部还有强大的敌人。

而慈禧,她不是在修复一个即将倒塌的房子,而是在亲手拆毁一座本可以改造重生的建筑。她拥有相对集中的权力,面对的时代也提供了改革的契机,但她却选择了保守、对抗和压制。她的自私和短视,不仅葬送了晚清,也延缓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让民族的苦难加深。

崇祯是“朽木不可雕也”,但至少他还在努力去雕。慈禧则是“自掘坟墓”,并且还带着整个国家一起跳了进去。从对国家命运的影响程度和主动性来看,慈禧的“局”无疑更烂。她不仅没能挽救国家,反而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留给后人的是一个更加破碎和屈辱的中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慈禧比崇祯强的一点就在于她知道放权,如果曾国藩这种人在崇祯手下,早就不知道被剐了多少回了。还有左宗棠,手里那么大权,崇祯得多不放心?更别提袁世凯了,崇祯绝对会特别快的把他逼反了。

如果慈禧在明末,大概率会看形势不对就跑到南京,然后放权给洪承畴剿贼,放权给孙承宗和袁崇焕指挥,放权给卢象升安抚河南河北,放权给孙传庭镇守西北腹地,让他自己收编秦兵打仗,然后发现钱不够,慈禧会找能搞钱的人,自己解决钱的问题,偶尔过生日再听个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崇祯和慈禧,两位都身居大位,却都面临着王朝覆灭的窘境,说他们的“局”烂,可谓是心照不宣。不过,要细究谁的“局”更烂,还得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自身的应对方式以及最终的结局来一一剖析。崇祯:一个人在战斗,背负着腐朽的王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朱.............
  • 回答
    崇祯与戈尔巴乔夫,这两个名字横跨几个世纪,一个是中国明朝末代的皇帝,一个则是苏联解体的领导者。乍一看,他们似乎毫无关联,一个身处皇权巅峰,一个则身处权力末梢。然而,当我们剥开历史的表层,深入探究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令人动容的、跨越时空的共鸣,一种难以言说的共.............
  • 回答
    崇祯皇帝与李自成,两位都曾站在风口浪尖,最后却都因军饷问题而黯然收场。一位是帝国末代皇帝,一位是摧毁明朝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面对的,是早已被掏空的国库和民生凋敝的现实。然而,当多尔衮率领着他那支精锐的满洲铁骑踏入中原时,似乎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可事实并非如此,多尔衮的筹饷之路,与崇祯和李自成的困境,.............
  • 回答
    崇祯和常凯申,这两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在面对财政困境时,都没能像李自成那样,通过大规模的抄家追赃来解决问题。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体制、权力结构以及个人执政理念的差异。李自成:乱世中的“清算”与“解压”李自成能在农民起义中迅速壮大,并最终攻破北京,他采用的“抄家.............
  • 回答
    崇祯皇帝和李自成,一个亡国之君,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都在艰难维持着摇摇欲坠的王朝和政权,而清朝,以其独特的制度和策略,最终站稳了脚跟,并将财政问题处理得井井有条。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朝末年的财政困境:病入膏肓的根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崇祯皇帝和李自成所面临的财政危机,.............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大开脑洞的设想,要是把崇祯和天启这两兄弟的登基顺序对调一下,历史的长河怕是又要拐上几道完全不同的弯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把这两位“皇帝”的基本底子拎出来。 天启(朱由校):这位爷,说实话,政治这块儿是真没啥天赋。他对朝政,尤其是人事和国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问!如果把崇祯和万历这两位皇帝的人生轨迹对调,明朝的命运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会是多方面的、极其复杂的。我们不妨来详细推演一下,看看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两位皇帝的核心特质: 万历皇帝: 以长期怠政、不上朝闻名,但并非完全不理政,只是以一种消极.............
  • 回答
    要论康熙开局和崇祯开局哪个难度更大,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俩皇帝,一个接手的是风雨飘摇的大明,一个收拾的是一片狼藉的清朝,谁的日子都不好过,但具体到“难”的程度,那真是各有各的焦头烂额。先说说崇祯,那真叫一个“背”字贯穿始终。崇祯皇帝,可以说一登基就站在了悬崖边上。他接手的是一个啥样的摊子? 民.............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这个假设性的历史场景,如果崇祯皇帝拥有张居正、王守仁再加上戚继光这三位大才,能否击败如日中天的新金国(女真)?这绝对是一个引人遐思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首先,得明确一点,这个假设的关键在于“如果”。历史的车轮一旦转动,就很难在某个节点强行扭转,尤其是在面对像女真那样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把宋徽宗、宋钦宗和崇祯这三位皇帝的人生轨迹和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对调一下,大宋王朝和明朝的命运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聊聊这个可能。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三位皇帝的“锅”和“功”。 宋徽宗赵佶: 在历史上,他艺术造诣极高,书法绘画样样精通.............
  • 回答
    提起亡国之君,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些悲情的人物,他们背负着王朝的覆灭,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叹息。在众多的亡国君主中,隋炀帝杨广和明思宗朱由检(崇祯)无疑是两个绕不开的名字。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说他们“算不错”似乎有些许的争议,毕竟王朝的灭亡,他们各自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若深入探究他们的作为,却又会发.............
  • 回答
    关于明末名将满桂的民族身份,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惑的记载,尤其是与《明史》、《崇祯长编》以及孙承宗年谱的说法相比照。这其中涉及到史料的解读、家族传承以及历史人物的自我认知等复杂层面。首先,我们来看看《明史》和《崇祯长编》的说法。这两部史书都明确记载满桂是蒙古族。 《明史·满桂传》 :“满桂,字景.............
  • 回答
    崇祯皇帝面对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师,最终选择自尽,而非御驾亲征,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心结和一系列绝望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崇祯当时所处的境况,这绝非是一场寻常的战役。他的朝廷早已腐朽不堪,党争激化,官员贪腐成风,军纪败坏。辽东战事泥足深陷,吴三桂等将领拥兵自重,朝廷对他们的掌控力早已名存实亡。李自成的农.............
  • 回答
    崇祯皇帝未能抄没大臣和亲戚家产,最终落得自尽的悲惨结局,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扼腕的历史事件。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分析:一、 崇祯的性格特质与政治理念的局限: 勤勉节俭的个人品德,但缺乏政治手腕: 崇祯皇帝以其勤勉和节俭著称,他事必躬亲,希望能挽救大明江.............
  • 回答
    崇祯皇帝与李自成在1643年有没有可能和谈?这个问题,历史学家们争论了很久,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但从当时的局势和双方的态度来看,和谈的可能性,或者说达到某种程度的“妥协”,或许是存在的,但其成功的概率,却渺茫得近乎于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1643年那会儿,明朝和李自成这边的具体情况。明朝.............
  • 回答
    崇祯皇帝之所以最终没能与李自成达成讲和,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掺杂了历史的偶然、政治的僵局,以及个人性格的烙印。简单地说,崇祯皇帝的性格和当时朝廷内部的派系斗争,让和谈的可能性变得渺茫。首先,我们要明白,崇祯皇帝并非一开始就对李自成的起义军完全采取不妥协的态度。在李自成势力逐渐壮大,并且占领了许多.............
  • 回答
    关于崇祯皇帝是否真的收藏了袁崇焕的铠甲和魏忠贤的骸骨,这桩事在史料记载中,或者说在民间传说中,流传得颇为广布,但细究起来,证据的明确程度却各有不同。先说袁崇焕的铠甲。袁崇焕这位名臣,一生戎马,战功赫赫,最后却被崇祯帝以“纵敌”、“拥兵自重”等罪名下狱处死,并遭受了凌迟的酷刑。他的死,可以说是明末的一.............
  • 回答
    崇祯朝末年,虽然涌现了不少有能力的大将,但最终仍未能挽救明朝的命运,败给了数量上并不占优的清军和农民军起义,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局面。造成这种“良将甚多,却打不过”的复杂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内政、经济、军事体制、战略指导以及将领个人能力与国家整体实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
  • 回答
    崇祯皇帝若能联合所有藩王一起抵抗李自成和满清,他能否成功,这是一个充满“如果”的复杂历史假设,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历史的进程受到无数因素的影响,而这个假设触及了明末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为了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剖析:一、 联合藩王的可能性与障碍: 藩王的历史.............
  • 回答
    崇祯皇帝,一个注定背负着王朝覆灭恶名的君主,他的结局,也是明朝走向终结的悲歌。关于他为何没有选择退守江南,一个看似更稳妥的选项,而是选择了在京城孤注一掷,最终自缢身亡,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崇祯皇帝自身的性格特质。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退守江南,守长江之利”,这更像是一种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