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许多大学生宁愿听网课,也不愿意自己看书?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好几个画面:大学宿舍里,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光映着一张张年轻的脸,耳机里传出老师略显机械却又清晰的声音;另一边,书架上积着一本本泛黄的书,书页间可能还夹着一张张被遗忘的笔记。这种景象,相信不少过来人都能心领神会。

我倒觉得,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给“大学生”这个群体贴个标签。

首先,得承认,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是爆炸式增长了。过去,书本几乎是唯一的“知识宝库”。可现在呢?不仅有网课,还有各种知识付费平台、短视频学习、播客,甚至是一些高质量的公众号文章,都能在某个领域提供比教科书更生动、更接地气的讲解。网课作为其中的一个代表,它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吸引年轻一代的注意力方面。

我仔细想了想,为什么网课会这么有吸引力呢?

直观生动,拒绝枯燥。 很多书本上的知识,尤其是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的,读起来容易犯困。试想一下,你面对一本密密麻麻的哲学书,可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抓住作者的思路。而一门好的网课,老师会用PPT、动画、案例分析,甚至一些情景剧来解释概念。同样是讲“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书本可能就是几段文字,而网课老师可能直接给你分析《钢铁侠》里托尼·史塔克的行为动机如何体现了不同层次的需求。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信息传递效率和趣味性都大大提升了。

节奏可控,碎片化学习。 大学生的生活本来就不是只有学习,还有社团活动、兼职、社交等等。网课最大的好处就是它的灵活性。想快进就快进,想暂停就暂停,想反复听就反复听。不像听讲座或者上实体课,时间是固定的,一旦错过就很难补。很多学生会选择在通勤、午休甚至睡前听一点网课,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更符合他们快节奏的生活习惯。而且,遇到看不懂的地方,直接暂停,去查查资料,再回来接着听,比在书本里茫然翻阅要高效得多。

互动性(有限但存在)和陪伴感。 虽然说网课不是面对面教学,但很多平台提供了弹幕、评论区、问答区的功能。学生们可以在弹幕里交流看法,看到别人提出的问题,或者老师回复的解答,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书本的“单向性”。更重要的是,看着老师在屏幕那头有声有色地讲课,仿佛有一种“老师就在身边”的陪伴感,可以减轻学习的孤独感。这点可能说起来有点玄乎,但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确实是学习动力的来源。

“懒人经济”和即时满足。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比较“懒”,这里说的“懒”不是说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最省力、最能获得即时满足的方式。自己看书需要主动思考、主动去联系上下文、去查找相关资料,这是一个需要付出更多认知努力的过程。而网课则提供了一种“被动接收”的模式,听着听着,感觉自己好像就学会了。这种“听懂了”的即时满足感,会比自己费力啃下一章节书本带来的成就感来得更快,更容易上瘾。

迎合考试和“速成”思维。 说句不好听的,很多学生学习的目的可能并非真正为了深入理解某个学科,而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学分。网课,尤其是那些针对考试重点、考点讲解的网课,能够非常精准地击中学生的需求。老师会直接告诉你“这里是重点”、“这个概念一定要记牢”、“这个题型通常考什么”。这种“直给式”的学习方式,效率高,目的性强,虽然可能牺牲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但对于短期目标来说,非常有效。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了自己看书的价值,或者说,完全否定书本的作用。

深度和系统性。 好的书本,尤其是经典著作,其内容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度是网课难以完全比拟的。书本会引导你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让你看到一个领域的全貌。网课往往会侧重于讲解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章节,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点零散,缺乏整体认知。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自己看书需要学生主动去构建理解,去质疑,去联系自己的已知知识。这个过程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关键。网课虽然有互动,但很多时候还是老师主导,学生容易陷入被动接受的状态,思考的广度和深度都可能受到限制。

专注力和耐心。 坚持看完一本有一定深度的书,对人的专注力和耐心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而网课的碎片化和快节奏,虽然带来了便利,但也可能在无形中削弱了我们长期专注一件事情的能力。

“意外的收获”。 自己读书时,你可能会偶然看到某个有趣的脚注,被某个段落吸引,从而深入挖掘一个你从未想过会感兴趣的领域。这种“意外的收获”是网课很难提供的,因为网课的路径往往被规划得很清楚,很难有“绕路”的惊喜。

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大学生宁愿听网课也不愿意自己看书?我觉得这是一个时代的趋势,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网课以其直观、灵活、高效的特点,满足了当下大学生在信息获取和学习方式上的需求和偏好。这不完全是大学生“变懒”了,而是学习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大学生都这样。我身边也有不少同学,他们依然热爱翻阅纸质书,享受那种沉浸在知识海洋里的感觉。他们可能会把网课当作一种辅助,用来理解书本上的难点,或者拓宽知识的视野,但书本依然是他们学习的主阵地。

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变化,以及如何在新的学习模式下,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许,最好的方式不是非黑即白地去评判,而是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特点,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把网课和书本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毕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博学、更有智慧的人,而不是仅仅是为了通过一场考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多数时候,我都会选择自己看书,或者看课件,而不是上网课的形式进行自学。

因为看网课自学太浪费时间了,如果要上课听一遍,下课再听一遍网课的话,那相当于一门课你要听两遍。

一天只有24小时,8小时上课,8小时听网课,剩下的时间睡觉?


上课听不懂的,未必上网课就能听懂,看书看不懂的,与其寄希望于上网课听懂,其实还不如看书,当然不是让你看学校自己编的教材,而是看那些写的更好的教材和辅导书!

即使你选择上网课这种形式,也要知道,很多网课跟正常上课,区别不是很大,尤其是那些录播形式的,同样有很多没用的东西,同样不高效。

但也有一些是那种精品的,就是只讲解核心知识点的。是可以重复一点点看一遍,两遍,三遍,N遍的。

这种一般都比较短小精悍,因为没有废话,是比较好的方式。


一般什么时候我喜欢上网找视频学习呢?遇到不会操作的软件时,这时候很多文档写不明白,或者根本就没有,看网上别人分享的案例,就是一个高效快速的上手方法。


最后,看网课记得记笔记,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如果你只是看网课的话,跟上课一样,看完很快就忘记了,而如果你要学习的话,就不但要看,还要学,要理解+记忆,要反复强化才行。


以上~

user avatar

不清楚目前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只能分享一些个人经验。

听课、看书都是学习的一部分。我自己学习的时候还有两项活动:1)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因为我读的书里,在脚注里都有许多参考文献(如彭桓武,《理论物理基础》;王竹溪,《热力学(第二版)》;韩德刚,高执棣,高盘良《物理化学》)。

2)弄本习题集做一下。这个是我经历了大一学习之后,在大一下学期跟江苏省的同学学到的。我上大学的时候,江苏省高考规则几乎每两年一变,学生根本没有历年经验参考,只能勤练基本功。同学教我,要学明白,还是要做习题。后来看到Dick Feynman称,学习物理不做题,相当于想要靠通信交笔友来生出孩子。我深有同感。

我看到有人提到杨振宁。他曾经回忆自己在西南联大求学时,听“微分几何”的经验,说是教授讲的并不好,照本宣科;作业留书上的习题1、3、5,他就一口气把2、4、6也做了。所以,听课有个矛盾,就是你选的有兴趣的课,并不能保证讲课的教授讲的也能让你有兴趣。我当年在山东大学交流,觉得来到了数学的重镇,赶紧跑去兴冲冲地去听“泛函分析”,结果任课教授快生孩子了,不能累着,声音很小,且所谓的上课就是拿着一张小纸条做提纲,推导书上的定理,发挥很少。我听了一节课就坚持不下去了。后来在南京四牌楼东南大学听“工科泛函分析”,教授反而讲得富有趣味性。2019年听了同事讲实变函数,也是非常有趣。所以这个讲课质量是因人而异,保不齐。还有一个例子是我听山东大学的《物理化学》,本以为他们的课时多,会比我的母校天津大学的《物理化学》讲的更为深入、透彻一些,结果令我大失所望,并没有什么新东西。多出来的课时用于学生们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演讲了。想弄明白一些事情,还是需要自学。

但是听课和听课也不一样,我学习《物理化学》第一学期学的不好,低分通过,很沮丧。后来同寝室的室友由于挂科,参加了晚上讲课的重修班,说讲课的是一位退休后返聘的老教授,讲的非常深入浅出,他听得非常享受。最后我的挂科室友得了八十多分,还比我一次过的高出十几分,令我十分尴尬。

有趣味的课就很有意思。听山东大学张洁老师的“高分子物理”,不光能学到一些知识,也能听她吐槽大学青椒的日常生活,得以一窥知识分子的苦与乐,是一种别样的享受。听了课还会对人生产生思考,真是“一片儿顶过去五片儿”了。

同理,听冯大诚老师讲“量子化学”,能听他连续讲授五个小时越来越精神,领略一代学者的风采。南京大学熊诗杰老师也是如此,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是全中国第一批优秀博士论文,在校史馆里供着,他的“计算物理”几十张PPT可以讲一学期,上课还穿插很多段子,讲课自己先把自己逗乐了。更不用说李俊老师的“高等量子相声学”了。还有华东师范大学刘宗华老师讲“量子统计物理”,开篇讲的是实数域,让我领略到“希尔伯特旅馆”。以上都是阅读教科书感受不到的。虽然有的教授把这种风格延续到著作里,但也难免挂一漏万。即使公开课也不行,李俊老师面对摄像机,嘴里的脏口包袱就发挥不出。

说到底,十个手指头不一般齐。一所大学里,总有精品课,也总免不了水课。当年我们天津大学和山东大学的“结构化学”,都是照本宣科,我啥也没学到,现在对以上两门课的情况完全没有印象了。估计大学里需要培养的宝贵品质之一,是可以在任课教师水平一般的情况下,仍然能通过考试。


但就我的个人习惯而言,我接触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话题,还是会找一下公开课或者讲义。因为教科书往往内容较多,陌生的领域又不知道哪本书好。想领略其核心知识,课程讲义内容少,较为容易获得全貌。比如近期我关注了Alpha Fold相关的技术,其中生物信息学的一些知识我是不具备的。去图书馆找了一些书之外,我也在B站上找到了北大的生物信息学公开课,看了其中部分内容,了解了Multi- Sequence Alignment。在此我也推荐走过路过的读者们。该课程是分成多个小段的,每一小段只有十分钟左右,非常适合入门。


上面回忆了听课的正反两方面功效,再说说读书。中外教科书都有那种“讲义变成的著作”,内容干巴巴的,并没有什么发挥。特别是有的书连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都不写,书变成了散碎的珍珠,或者技术手册,会让读者读起来十分头疼。这时候我习惯跑去图书馆,找找其他书,看看能否有详尽的讲解。但是同时开多本书,就会极大拖慢速度。我虽然一向主张“把住一本书先过一遍,对书中讲述的知识有个大体的认识”,但是回顾我二十年求学之路,我发现我自己从来没有只读一本书的时候。

这里选书也很重要。我一般根据我看的文章里引用的书来读,但也不排除踩坑。David Chandler的《统计力学现代导论》是圈子里人人都引用的一本书,我读起来十分吃力。后来读了Pathria再回来看这本书,才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归根结底在于Chandler的书应用了不少密度矩阵的知识,却没有花篇幅讲一下密度矩阵!还有他有些讲解是直接抄的T. Hill的书,却又不抄全。但我有这功夫,直接读一读Pathria或者T. Hill不好么?读一遍Kerson Huang的书也比卡在这本书上好。我至今后悔年轻有时间的时候纠结在这本书上很久。所以不是一本书薄就容易懂的。同理有一本《统计场论》也很薄……

读文献坑更多,所以从大量文字中过滤精华,也算是基本功了。


最后提醒一下年轻人:爱因斯坦学过网课吗?爱因斯坦是因为学“相对论”课得了A,才提出相对论的吗?爱因斯坦是做出来“相对论”习题,而提出相对论的吗?科学素养和品味的建立,我觉得是大学期间,比学习几门课更重要的任务。实际上爱因斯坦由于上课不好好听讲,被他的数学老师悯可夫斯基斥责为“一条懒狗”。而且爱因斯坦由于缺乏相关的数学,在研究相对论的过程中不得不回来跟闵可夫斯基以及他以前的同学重新学习数学。但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在1905年的五篇论文,奠定了好几个学科的基础。杨振宁和李政道当年的诺奖工作,最大的体力活,是把所有的包含宇称的实验结果全汇总起来,逐一检查。这些都是教科书之外的“动手能力”,即提出一个思想,然后自己设计一套方法,检验自己的思想。我近期有个相变的工作,觉得用我博士时期使用的一个方法,一定能模拟分子晶体的相变,叫学生一做,果然如此。

还有一个对问题的持续思考也是重要能力。只要一搜索,就会发现,Max Planck关于黑体辐射,从1894年到1900年,进行了长期研究,发表有多篇论文。就以他提出光量子假说的1900年来看,他就有两篇论文讨论这一话题。听课只能了解课程的最大公约数,要真正有所收获,需要假期继续钻研。这是我在大二的时候,课后咨询老师才了解到的学习方法。在此也分享给大家。

讲课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随时通报本课程涉及到的前沿动态。而一本书的时效性毕竟有限。这里放一节我讲授的《计算物理(研究生)》给大家感受一下。



彩蛋:推荐几门优秀网课(请自行搜索网址):

苏汝铿,复旦大学量子力学视频

林秀豪,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热物理学视频

Krauth,Statistical Mechanics,Coursera网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