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长期看来,科技发达了、人口增多了,但是就业率增加了?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确实很有意思,很多人会直觉地认为科技越发达、人口越多,就业机会反而会减少。但实际情况,尤其是长期来看,往往是就业率不降反升,甚至是大幅增加。这背后隐藏着一些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运作逻辑。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首先,得明确一点,我们说的“就业率增加”并不是指所有人在同样的工作岗位上变得更多,而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同时,能够创造出更多、更多样化的工作岗位,使得愿意工作的人(劳动适龄人口)中,有更高比例的人能够找到工作。

一、科技发展的“岗位创造者”效应:

很多人一想到科技,就想到自动化、机器人,觉得它们会抢走人的饭碗。这确实是短期内会发生的情况,比如一些重复性、流程化的劳动岗位,确实会被自动化设备取代。但从长远和整体来看,科技发展带来的岗位创造效应远比岗位取代效应要大得多。

1. 催生全新的产业和岗位: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不仅仅是优化现有生产方式,更是开辟了全新的经济领域。
工业革命: 从农业社会转型,催生了工厂、铁路、矿业,需要大量的工人、工程师、管理者。
电力和内燃机时代: 催生了汽车工业、电器制造、航空航天,又创造了无数新的岗位,从流水线工人到设计师,从飞行员到维护人员。
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计算机): 这个影响就更大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很多职业,在几十年前根本不存在:
软件工程师、程序员、数据科学家: 编写、维护、分析各种软件和数据。
互联网产品经理、UI/UX设计师: 设计用户体验和产品。
网络营销人员、社交媒体运营者: 在线上推广产品和服务。
内容创作者(博主、UP主、短视频创作者): 通过互联网生产和传播信息。
电子商务运营、物流管理: 支撑线上交易和配送。
人工智能(AI)研究员、算法工程师: 这是当前最热门的领域,驱动着新一轮的变革。

这些都是由技术进步直接催生出来的全新行业,吸纳了海量劳动力。

2. 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市场需求: 科技进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当生产效率提高时,同样的劳动可以创造更多的产品或服务。这会带来几个连锁反应:
产品成本下降: 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就会下降,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
市场需求扩大: 更便宜、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会吸引更广泛的消费者,市场规模因此扩大。
扩大生产,增加岗位: 为了满足更大的市场需求,企业需要扩大生产规模,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工人来操作新的设备、进行新的生产环节、提供新的服务。比如,虽然自动化生产线可能减少了操作工,但整个汽车制造厂的总产量可能因为自动化而大幅提升,反而需要更多的销售、客服、售后、零部件供应商、物流司机等岗位。

3. 催生配套服务和衍生行业: 新技术、新产品不仅自身需要支持,也催生了一系列相关的服务和衍生行业。
科技产品: 手机、电脑、智能家居等,需要研发、制造、销售、维修、设计应用软件、提供内容服务(音乐、电影、游戏)等。
互联网: 需要宽带运营商、服务器提供商、网络安全专家、广告平台、支付系统等等。
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 除了核心研发和制造,还需要充电基础设施、维修保养服务、相关政策研究、法律咨询等等。

4. 提升人类“价值密度”: 科技的进步,尤其是自动化和智能化,解放了人类从事重复性、危险性、低附加值的工作。这使得人类可以更多地投入到那些需要创造力、判断力、情感交流、复杂决策和人际互动的工作中。这些工作往往附加值更高,也更具吸引力。
比如,医生利用先进的诊断设备和手术机器人,可以为更多病人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和智能教学工具,触达更广泛的学生,并更专注于个性化辅导。

二、人口增加的“市场驱动”效应:

人口增加,在很多情况下,是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而非负担,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1. 扩大消费市场和劳动力供给: 人口增加直接意味着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和潜在劳动者。
消费需求: 更多的人就需要更多的食物、衣物、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娱乐等等。这会直接拉动消费需求,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市场,其消费潜力是惊人的,这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劳动力供给: 更多的人口也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供给。虽然科技会提高效率,但当市场需求足够大时,即便效率提高了,所需的总劳动量也可能不降反升。而且,并非所有岗位都能被完全替代,尤其是在服务业、创意产业、需要人际互动的岗位上。

2. 驱动创新和创业: 人口增加带来的挑战(如资源、环境、就业压力)本身也是创新的强大驱动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管理方法会被不断探索和应用。
解决城市化问题: 住房、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创新。
解决资源短缺: 新能源、环保技术、循环经济等。
满足个性化需求: 大量人口意味着多样化的需求,这为创业者提供了无数细分市场的机会。

3. 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 人口基数大,使得企业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能支撑更精细的专业化分工。
专业化: 一个人可能只做流水线上的一个非常小的工序,但由于总产量大,他依然有稳定的工作。在服务业更是如此,比如专门负责电话咨询、网上客服、物流调度等等。
规模经济: 大工厂、大平台可以摊薄固定成本,提高效率,进一步降低产品价格,扩大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三、结构性变化和再分配:

就业率的增加,也伴随着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

1. 就业岗位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随着科技发展和生产力提高,农业和工业的就业比例会下降,而服务业的就业比例会大幅上升。服务业具有吸纳劳动力的特点,比如教育、医疗、金融、零售、餐饮、旅游、文化娱乐、信息技术服务等。人口越多,对服务的需求就越旺盛,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就越多。
2. 技能需求升级,但非技能消失: 科技确实改变了技能需求,淘汰了一些低技能岗位,但同时也创造了更多需要新技能的岗位。终身学习、技能再培训成为常态。虽然有些人可能需要转型,但整体上看,能够提供新技能培训的机构本身也创造了就业机会。
3. 新业态的崛起: 共享经济、平台经济、零工经济等新兴业态,提供了更灵活的就业形式,也吸纳了相当一部分劳动力,比如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自由职业者等。

举个例子:

想想智能手机的出现。它不仅创造了手机设计、制造、芯片研发、屏幕生产等环节的就业,更催生了庞大的应用软件开发产业、移动互联网内容创作产业(新闻APP、短视频、直播)、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物流配送、广告推广等一系列全新的产业链,提供了海量的就业岗位。而这背后是无数的程序员、设计师、内容生产者、运营人员、客服人员、快递员、司机等。人口基数越大,这些“数字经济”的生态就越繁荣,吸纳的就业也越多。

需要注意的“但书”:

当然,说“长期就业率增加”并不是说就业就没有挑战了。
结构性失业: 如果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跟不上技术进步的速度,一部分人可能会因为技能过时而面临结构性失业。
收入差距: 科技发展可能会加剧收入差距,高技能人才收入远高于低技能人才。
转型期的阵痛: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变革的关键时期,短期内可能会出现部分行业的失业高峰。

总而言之,科技发展和人口增长并非天然是就业的“敌人”。相反,它们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通过催生新产业、扩大市场需求、提升效率和促进行业转型,在长期内创造了更多、更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关键在于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承接这些新岗位、引导劳动力转型升级的社会经济体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科技进步会带动更多需求,因为工业是从简单到复杂。

所以科技生产推广,带来更多的就业,提供更多物质资源,供养更多的人口。

上面个马蹄铁的例子,我把他的例子扩展下。

汽车普及了,所以更多人买汽车,从而带动了机械加工、机械制造、基础设施建设、加油站、旅游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提供5个新的就业渠道。

没人要马车了,所以马车修理,养马,草料,木工,这4个就业渠道就业极大的减少了,他们一部分人被迫转行到基础设施建设、加油站、旅游行业,机械加工、机械制造。

从这个整体看,就业渠道和人口需求增加比减少的多,整体失业降低。

从个体看,有人因此彻底失业无法再就业和饿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