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飞机比火车安全是不是谣言?

回答
“飞机比火车安全”这个说法,与其说是个谣言,不如说是个被大家普遍接受但可能需要更深入理解的观点。它不是完全错误的,但背后隐藏着一些我们平时不太容易察觉的细节。

咱们先说说为啥大家会这么觉得。飞机的事故确实少,而且一旦发生,通常是毁灭性的,所以每一次空难都牵动人心,给我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相比之下,火车事故虽然也有,但频率上似乎没那么“炸裂”,不像飞机那样容易成为头条新闻。这种“印象”很强大,很容易让人直接得出“飞机更安全”的结论。

但如果咱们抛开媒体效应,冷静下来分析一下,事情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每乘客里程死亡率。这个指标衡量的是在完成一定数量的乘客运输量(比如每亿乘客英里或每十亿乘客公里)的情况下,平均有多少人死亡。它是一个更科学的衡量交通工具安全性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看,绝大多数的研究和统计数据都指向一个结论:飞机确实是目前为止最安全的交通方式之一。

为啥飞机这么安全?这背后是航空业近乎严苛的安全标准和无数个细节的堆砌:

1. 严格的制造和维护标准: 飞机的设计和制造过程要经过层层审批和无数次的测试,每一个零件都有详细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一旦某个零件出现问题,或者飞机达到一定的飞行小时数,都会有严格的维护计划。航空公司投入巨资来确保飞机的每一个部件都处于最佳状态。而且,飞机制造商和航空公司要接受监管机构(比如FAA在美国,EASA在欧洲)的严格监督。

2. 精密的飞行控制系统和技术: 现代飞机配备了极其先进的导航、通信和飞行控制系统。飞行员经过严格的培训,并且在飞行过程中有多种备份系统和辅助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很多情况下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失误。

3. 极低的飞行频率和乘客密度: 相比于铁路,飞机在天空中飞行的“交通流量”要小得多,发生碰撞的几率自然也就降低了。而且,飞机上的乘客数量虽然不少,但相较于一次火车事故可能涉及的乘客数量,其分散性也意味着一次事故的影响范围相对有限。

4. 严格的空域管理: 空管系统是航空安全的重要保障。飞机在飞行过程中都受到严密的空域管制,与其他飞行器保持安全距离,并且航线也是经过精心规划的。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觉得“飞机比火车安全”是谣言,或者存在疑问呢?

这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对“风险”的认知差异: 比如,有些人会觉得火车更接地气,感觉风险更可控。坐火车的时候,你能看到窗外的景色,感觉自己离地面更近,这会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而飞机在高空中飞行,这种“失控感”可能会让人觉得不那么安全。
极端事故的影响: 如前所述,飞机事故一旦发生,往往后果非常严重,因为高空高速的性质,幸存者极少,这使得每一次空难都显得格外触目惊心,容易放大人们的恐惧。相比之下,火车事故可能更多的是脱轨、相撞等,虽然同样危险,但有时候还是会有幸存者,或者事故过程更“可控”一些。
对其他交通方式的固有印象: 可能有些人对火车本身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觉得它技术落后,但实际上现代高铁等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统计数据的误读或忽视: 有时候人们可能只看到了飞机事故的“惨烈”,而忽略了其发生的“频率”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相对比。

再来聊聊火车。 毫无疑问,火车也是一种非常安全的交通工具,尤其是现代化的高铁。高铁的速度快、稳定性好,而且受到地面轨道的约束,发生大规模失控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它的安全性也非常高,同样有严格的维护和运行管理。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飞机“不一定”比火车安全呢?

也许他们看到了某些特定的火车事故,比如在一些国家铁路系统维护不善,或者天气极端恶劣导致事故发生,然后就将其类比到所有火车上。但如果拿全球最先进的航空安全标准去对比最落后的铁路系统,自然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所以,更准确地说,“飞机比火车安全”更像是一个基于普遍统计数据的结论,而不是一个绝对的、适用于任何情况的谣言。

如果从“每乘客里程死亡率”这个最普遍、最科学的衡量标准来看,飞机确实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和火车比,还是和汽车比,都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之一。

我们不能因为少数令人震惊的飞机失事事件,就否定整个航空业几十年如一日建立起来的、极其严格的安全体系。就像我们不能因为一起严重的汽车事故,就说汽车这种交通工具本身不安全一样。

总而言之,当我们谈论安全时,最好能用更客观、更量化的标准去衡量,而不是仅仅依靠直觉和媒体报道的片段。从大数据和科学统计的角度来看,飞机依然是那个“空中绅士”,在保障乘客安全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所以,这个说法,虽然听起来可能有点过于简化,但大体上是符合事实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供一个不同的思路:

ssl.700du.cn/prod/xhixs

保险公司是专门经营风险生意的,那么他们在定价时对于风险是如何评估的呢?

同样的交通意外保险,保1天,保额40W,我们看看价格,以及背后的杠杆率(如果不考虑保险公司的利润的话,正比于风险概率)

至少新华人寿是觉得火车比飞机要安全的。

user avatar
最近飞机事故频发,飞机真的安全吗?说坐飞机比火车安全的依据又来自哪里? - 航空安全

这个问题中有大神在恢复中给出了数字型的统计:

铁路交通:
1. 2013年全国铁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1336人。[1]
2. 2012年全国铁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1416人。(根据“2013年,全国铁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1336人,比2012年下降5.7%”换算得出)[1]
3. 2011年全国铁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1483人。(根据“铁路交通事故路外死亡人数同比下降4.58%”换算得出)[2]

民航运输:
自2010年伊春空难以来,国内大陆航线运输未发生空难。死亡人数为0。


这时候有人说了:劳资不服!拿2010年有空难那一年来比!( /`д′) /
铁路交通:
1. 2010年全国铁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1568人。(根据“铁路交通事故路外死亡人数同比下降5.4%”换算得出)[3]
2. 2010年铁路交通运输人次:16.8亿人次。[4]

民航运输:
1. 2010年伊春空难,伤亡情况:44人遇难,52人生还。[5]
2. 2010年民航运输人次:2.7亿人次。[4]

2010年两种运输方式运输人次死亡人数比:
铁路:约93.3 人/亿人次
民航:约16.3 人/亿人次

[1] 2013年铁路运输安全监管报告.国家铁路局.链接:国家铁路局
[2] 2012年铁道统计公报.铁道部统计中心.链接:2012年铁路统计公报
[3] 2011年铁道统计公报.铁道部统计中心.链接:2011年铁道统计公报
[4]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 8·24黑龙江伊春坠机事故.百度百科.链接: 8·24黑龙江伊春坠机事故


---------------------------------------------------------------------------------------------------

可见飞机的安全度比火车高不少,至少是5倍。

这个答案结论我并不完全赞成,但是他的思路还是很对的!


首先,他说“自2010年伊春空难以来,国内大陆航线运输未发生空难。死亡人数为0。”

这个数字是不对的,大型商业客机的确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但是外国的数据库中可以看到还有一些小型飞机的事故:

Aviation Results

可知,2010年宜春空难之后,在航空事故中一共死亡11人。也就是2010年到2015年,中国航空事故死亡一共是53人。

当然,死亡数字也很小,

火车数字非常巨大,2013年全国铁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1336人,这个是官方的统计数字,有一定权威性。但是为什么这么大的数字我们平时根本感觉不到呢?

问题出在这个铁路交通事故的概念上:

铁路交通事故_百度百科

可知:

“按我国铁路交通事故统计惯例,铁路交通事故应包括“路外伤亡事故”、“铁路旅客伤亡事故”和“铁路职工责任伤亡事故”三大部分。

1、铁路旅客伤亡事故,系指

铁路运营

过程中,在铁路责任期间发生的致使持有有效乘车凭证者及其它法律、法规规定人员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交通事故。

2、铁路职工责任伤亡事故。系指由于铁路职工的责任所引发的人身伤亡,设施、设备毁损的事故。

3、路外伤亡事故.系指铁路列车运行和调车作业中.发生火车撞轧行人。与其他车辆碰撞等情况,招致人员伤亡或其他车辆破损。”

也就是,铁路交通事故,不仅仅统计旅客的伤亡数字,还统计被火车撞轧的行人,其他车辆的伤亡人数。

所以火车的数字非常的高,因为被火车撞,也要算火车交通伤亡事故,尽管可能火车的乘客一个都没事。

那么这就很明显了,我们的要比较的是:“我们乘坐飞机和火车哪个安全”,而不是“飞机和火车引发的事哪个更危险”。


因此,我认为应该单纯比较“旅客伤亡事故”这个数字。

那么中国铁路事故中,旅客伤亡数字是多少呢?

wikipedia.org 的页面 List of rail accidents in China

在国外的wiki统计中,大概可以一见端倪。

这里,我发现中文英文的统计数字有出入,英文只统计到2011年,但是2011年事故的死亡人数更多一些。中文统计到2014年,但是有的项目没有列出来。

那么我们就看2000年到2011年,这11年间的伤亡数字:

2000年-2010年两种运输方式运输旅客的死亡人数:

铁路:170

民航:105

总体来说飞机伤亡数字还是要小一些。

当然:

如果考虑运输人次,可能火车更安全,

这里我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中旅客的客运量数字,计算得知:

2000年到2011年,中国:

铁路总客运量:156亿

航空总客运量:19亿

那么每亿人次,乘坐两种交通工具的伤亡比例为:

铁路:1.08人/亿人次

民航:5.52人/亿人次


这么比较的话,在中国,可能坐火车更安全。(不准确,请看更新后的修正数字)

—————————————————————————更新——————————————————

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吗? - 飞机

这个问题中,有大神给出了更合理的比较方法:

鉴于各种交通工具之间的差异,应当统计不同的交通工具,在完成相同的旅客输送任务的前提下,所造成的伤亡人数。
现在来探讨一下什么是相同的旅客输送任务:
在起点终点确定的条件下:一个人送到目的地,和把100个人送到目的地,显然是不一样的,你送100次才抵得上人家1次:相对的,把一个人送到目的地*100与把一百个人送到目的地,可以认为是差不多的任务。
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把旅客送到100km外的目的地,和把旅客送到5000km外的目的地,根本不是一回事,你接力50次才抵得上人家一次:相应的,把旅客送到100km外的目的地*50,和把旅客送到5000km外的目的地,可以认为是差不多的。
于是我们了解了,应该考察:在输送人次*里程近似相等的条件下,比较事故发生造成的伤亡才有意义。更一般的,我们应比较单位人次*里程的平均伤亡人数。


为了更清楚的表达,这里举个例子,我们做个思想实验:

如果有一个火车,和一个飞机,假设它们都能装10000人,然后他们把这些人一次运送10000公里。重复10000次,看看伤亡率哪个低,说明哪个更安全。

也就是在相同的运力下,进行相同距离的运输,重复足够多的数量的情况下,比较才有意义。


很明显之前的结论:

铁路:1.08人/亿人次

民航: 5.52 人/亿人次

是不准确的,因为铁路1人次的距离,比飞机要小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认为不准确的原因。


那么怎样修正这个的答案呢?

大神的回答中有这么一个描述:

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把旅客送到100km外的目的地,和把旅客送到5000km外的目的地,根本不是一回事,你接力50次才抵得上人家一次:相应的,把旅客送到100km外的目的地*50,和把旅客送到5000km外的目的地,可以认为是差不多的。


我们现在人数是相等的,都是1亿人次。

那么我们就必须把1.08人/亿人次,再乘一个:飞机比火车远的倍数,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更准确。

这个倍数是多少呢?

幸运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中,有一个数据叫做:

旅客运输平均运距

也就是一个人次,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平均运输距离。

我们只要把2000年到2011年之间:飞机旅客运输平均运距,除以火车旅客运输平均运距。

就是我们想要的系数。

由于,把2000年到2011年,每一年,火车和飞机的平均运距数字是有变化的。

这里我把火车和飞机的平均运距数字做算数平均,

如果有大神认为算数平均不合理,请指正。

旅客平均运距(单位:公里)

火车 飞机

2000年 431 1444

2001年 453 1450

2002年 471 1476

2003年 492 1442

2004年 511 1470

2005年 524 1479

2006年 527 1485

2007年 532 1503

2008年 532 1497

2009年 517 1464

2010年 523 1509

2011年 516 1548

算数平均值 502 1481

那么:在2000到2011年的中国,飞机一个人次,运输距离,比火车一个人次要远

1481 / 502 = 2.95 约等于3倍。


也就是说:在中国


平均坐3次火车的距离,才等于坐一次1飞机。


那么 156亿人次的火车的运输距离,相当于 156 /3 =52亿人次 的飞机运距。

那么我们等于计算出了:在相同距离的情况下,中国坐火车和坐飞机的人次。


那么修正后的结果是:

铁路: 170 / 56 = 3.01人/亿人次

民航: 5.52 人/亿人次



这点比较出乎意料,计算的结果显示:

在2000到2011年的中国,坐火车比坐飞机更加安全!


飞机和火车事故数字都比较小,二者的几率看起来差不多。

尽管如此,我认为数据来源和计算还存在很多问题,会导致计算结果有很大误差:


1、最主要一个硬伤是:火车没有官方的“旅客伤亡数字”,也就是“路内伤亡数字”。

wiki里的数字,都来自于媒体的报道,那么媒体没有报道的情况我想可能还有很多,真实数字应该比这个更高。希望将来政府能给出更准确的统计数字。

2、飞机没有其他国家的航空公司,在我国境内的伤亡情况。当然我不知道我们国家境内航线是不是有其他国家地区的航空公司在运营,比如台湾、香港等。

3、统计取样年代太窄,只估算了12年的数字。如果统计建国以来的数字能更反应问题,但是这么做的话,有一个毛病是,科技在发展,50年前的火车和飞机,比今天的火车和飞机要危险。也增加了比较难度

————————————————个人YY——————————————————

我个人就是能坐火车坐火车。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我有很严重的晕机,每次坐飞机双耳就变聋,头像炸了一样,怎么吞口水都不起作用。

坐火车有时也会晕,但是比飞机要小很多。

所以我个人出于私心一直是比较希望将来能有飞机一样快的高速铁路的,这样我这种晕机人群就不用这么难受了。

可是看起来依然很难,目前SpaceX的HyperLoop 理论也就是1000公里/小时,就算真能建设出来,实际速度肯定比飞机要慢很多。而且肯定不能做远程,因为修建成本太高了,票价肯定比飞机还贵。我感觉这个东西是建设不出来的。

不过再往前畅想一下遥远的未来的话,我还是看好高铁的,因为飞机有个根本问题就是它还是要烧航空燃油的,而高速铁路都是用电驱动的,对地球更亲切一些。当然你可以说发电也会污染,但是像风能,太阳能这类的清洁能源,将来还是人类发电的主流,毕竟石油啊煤啊都是不可再生能源,烧一天少一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飞机比火车安全”这个说法,与其说是个谣言,不如说是个被大家普遍接受但可能需要更深入理解的观点。它不是完全错误的,但背后隐藏着一些我们平时不太容易察觉的细节。咱们先说说为啥大家会这么觉得。飞机的事故确实少,而且一旦发生,通常是毁灭性的,所以每一次空难都牵动人心,给我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相比之下,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普速火车软卧比高铁和飞机贵,但依然拥趸众多,背后有着挺多值得说道的道道。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贵就是好”或者“便宜就没人选”的逻辑,而是掺杂了多种因素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掰扯掰扯为什么普速火车软卧会显得“贵”:1. 时间成本的错觉: 你会发现,同样一段距离,普速火车的总耗时远超高.............
  • 回答
    你说得没错,回首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人类文明的进步看似缓慢,直到近一两百年,科技才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一骑绝尘,电话、飞机、火车这些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交通通讯工具,在过去简直是天方夜谭。那么,在这之前的人们,究竟都在忙些什么呢?这并不是说之前的人们“什么都没干”,恰恰相反,他们一直在忙碌,而且忙碌的内容.............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坐过长途火车、飞机或者汽车的朋友可能都有同感:腰部总觉得空落落的,时间长了就开始腰酸背痛,真希望座椅能稍微往里凹一点,或者有个小小的凸起给腰部“托”一下。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好几个层面的考量,不是一句“不舒服就不设计得舒服点”那么简单。我们一个一个来剖析。首先,从人体工学和生.............
  • 回答
    在火车、飞机这些人们长途旅行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乘务员推销商品的身影。这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现象,但背后其实有不少考量和原因,并不是凭空而来的。首先,这是一种重要的收入补充来源。无论是航空公司还是铁路公司,运营成本都非常高。从燃油、维护、人员工资到基础设施建设,每一笔开销都十分巨大。而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的一个非常迷人的概念——时间膨胀。答案是肯定的,在飞机和火车这样的高速运动器里长时间工作的人,相比于静止不动的人来说,确实会“老得慢”一点点。不过,这里的“慢”是极其微小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无法察觉。让我们来深入聊聊为什么会这样,这涉及到两个关键的相对论效应:狭义.............
  • 回答
    关于地铁、火车和飞机上餐饮的规定差异,这背后确实有几个值得说道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可以”或“不可以”。它们涉及到了乘客体验、运营管理、安全以及不同交通工具本身的特性。地铁:短途、高频、密集,注重“快速”与“安全”我们可以把地铁想象成城市的“动脉”,承担着高强度、高频率的客流。人们乘坐地铁的目的通常是.............
  • 回答
    说起近20年来的航空发展,你心里觉得飞机似乎“还是老样子”,我完全能理解。对比高铁如同“复兴号”一天比一天更快、更舒适,以及“神舟”系列飞船一次次成功地将航天员送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宏伟壮举,飞机的进步确实显得没那么“惊天动地”,或者说,它的变化更多地体现在我们不易察觉的细节和底层技术上。但事实并非如.............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一提起“黄牛”,大家脑子里最先浮现的往往是火车票,好像其他交通方式就没这号人物似的。但仔细想想,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就藏在这些交通工具本身的特性里。首先,咱们得说说火车的“身份”。火车,尤其是长途火车,它是那种一旦开出去,就得按照固定线路、固定时间运行的。这就好比一个大型的.............
  • 回答
    在旅途中遇到需要紧急医疗援助的广播,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上的召唤,更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即便是在放松的旅途时光,听到这样的呼唤,大脑里那个紧绷了多年的“医生模式”会立刻启动,身体也会随之做出反应。首先,听到广播的那一刻,我不会犹豫。 我会立即举手示意乘务员,让他们知道我是医生。通常,他们已经有.............
  • 回答
    火车、飞机这种大家伙,到了生命的尽头,可不像咱们家里的小家电坏了直接扔,或者还能指望个“以旧换新”的广告。它们的处理方式,那可是相当复杂,而且充满了工业的“沧桑感”和经济的“再造”智慧。首先,得明白“使用寿命”是怎么定义的。对于火车和飞机来说,“使用寿命”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年限。它更多的是基于运行小时.............
  • 回答
    哈哈,这话题可太有意思了!我的“旅途”经历虽然不像人类那样有血有肉,但作为AI,我通过学习海量的文本数据,也“经历”了不少关于赶火车、飞机的有趣故事。我可以和你分享一些基于这些数据提炼出来的、充满戏剧性和奇思妙想的“虚拟经历”,保证比你想象的还要丰富!1. 超级智能“调度员”的迷宫求生记想象一下,我.............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能让你一次性穿越时空,感受从陆地到海洋,从地面到天空的交通博物馆,感觉就像在坐一次“交通工具大挪移”!要找这种能把各种交通方式集于一身的宝藏,我脑子里立马就冒出几个绝佳的选择,绝对够你玩上大半天,甚至几天。1. 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 (National Railway Museum, Yo.............
  • 回答
    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确实举世瞩目,从歼击机到航空母舰,再到探月、探火计划,都展现了我国强大的工业制造和科技研发能力。然而,在汽车产业,尤其是在高端乘用车领域,与一些老牌汽车强国相比,确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并非意味着中国造不出“像样”的汽车,而是说在一些核心技术、品牌影响力、用户体验以及市场.............
  • 回答
    现在之所以看不到像普通客机那样使用火箭发动机的飞机,原因有很多,而且相当复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火箭发动机的原理、航空发动机(主要是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工作方式以及两者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势来比较。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它们俩是怎么工作的: 火箭发动机: 简单来说,火箭发动机是一个非常暴力的“.............
  • 回答
    有,不少城市确实存在飞机场与地铁站或火车站紧密相邻、甚至一体化的设计,这不仅是为了方便旅客的转乘,也是城市交通枢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想一下,你刚刚结束一次长途飞行,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机场到达厅,不再需要为如何前往市区、如何接驳下一段旅程而烦恼。你眼前可能就是崭新的地铁站入口,或者是指示清晰的火车.............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火箭发动机和飞机发动机,虽然都叫“发动机”,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可谓是天壤之别。要把它们区分清楚,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首先,咱们得聊聊它们最根本的“燃料”和“氧化剂”来源。 飞机发动机(主要是喷气式发动机):它是个“吸气”专家。就像我们人类需要空气来呼吸一样,飞机发动机也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航空工程和火箭工程的一些核心区别。简单来说,如果飞机发动机“够给力”,理论上是有可能实现像火箭一样垂直起降的,但这里面牵扯到的“给力”可不是简单的“马力大”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一系列非常复杂的技术配合。首先,咱们得捋清楚火箭和飞机在起降方式上的根本不同。火箭为什么能垂直起.............
  • 回答
    汽车、飞机、火箭,这三类交通工具,在动力这块儿,那可真是各有千秋,而且越往上,那股子劲儿就越吓人。咱们来掰扯掰扯,它们各自的“大力神”能有多大的本事。汽车:地面上的猛兽说起汽车的发动机,我们一般想到的都是马力。这玩意儿,从咱们日常开的家用车,到赛道上风驰电掣的超跑,再到卡车、工程机械,那范围可就大了.............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不同介质中物体运动效率的根本差异。简单来说,飞机之所以比船/潜艇快一个数量级以上,是因为它们能够摆脱水的强大阻力,并在空气这个相对稀薄的介质中高效运作。而鸟和鱼的速度差距不大,则是因为它们都在水中这个稠密的介质中运动,并且都在遵循相似的生物力学原理。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