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画画细化没耐心,基础也不好,求个建议?

回答
嗨,朋友!你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毕竟我也是这么过来的!“没耐心”加上“基础不好”,这简直是绘画初学者的“双重打击”,不过别灰心,这完全是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方法来克服的。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保证掏心窝子的话,让你觉得是在跟一个过来人聊天,而不是什么机器报告。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画画这事儿,确实得“磨”。 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牢,后面怎么精雕细琢都会摇摇欲坠。细化更是如此,它是在你已经画出来的“骨架”上添加“血肉”和“皮肤”,没有骨架,细化就成了无根之木。

所以,你的核心问题有两个:耐心和基础。咱们得“对症下药”。

第一剂药:给耐心“打疫苗”,让它不再轻易“跑掉”。

目标拆解,小步快跑: 你觉得细化没耐心,很可能是因为你一下子就把“细化”这件事想得太宏大,比如“我要把这幅画画得像照片一样逼真”。这样一来,一眼望不到头,自然就丧失了斗志。
怎么做? 把你想要细化的目标切成一个个超级小的、可执行的小任务。比如,不是“画眼睛”,而是“先画眼珠的高光”,或者“先画眼睫毛根部的阴影”。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给自己一个“小小的成就感”。这就像玩游戏,你打完一个小怪,就有经验值,感觉很棒,自然就想继续打下一个。
举个例子: 你想画一朵花。别想着一次性把花瓣的纹理、光泽、边缘都画出来。可以先从“确定花瓣的基本形状和明暗关系”开始,画完一个,看看效果,觉得ok,再“刻画一片花瓣的明暗过渡”,再“加入一点点叶脉的细致线条”。这样,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花就渐渐“活”起来了。

享受过程,而不是结果: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老生常谈,但它太重要了!很多时候,我们没耐心是因为我们过于关注最终那个“完美”的画面,而忽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尝试、犯错、修正的乐趣。
怎么做? 每次拿起笔,就告诉自己:“我不是为了完成一幅杰作,而是为了享受‘画’这个动作本身。” 关注笔触在纸上留下的痕迹,观察颜料在画布上的混合,感受光线在你画的东西上如何变化。如果能找到“玩”的心态,耐心自然会跟着来。
试着“盲画”: 找一张照片,然后闭着眼睛(或者用手遮住一部分画面),只凭着感觉去勾勒你认为该有的轮廓和明暗。画完之后你会发现,虽然不准确,但你可能捕捉到了某些东西,这种“瞎蒙”的过程反而能让你放松,享受随机带来的惊喜。

设定时间限制,反而更高效: 听起来有点反直觉,但有时候,一个明确的时间线反而能帮你集中注意力,克服拖延。
怎么做? 比如,你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细化时间段”。“今天我只用30分钟来画这个苹果的质感。” 在这30分钟里,你就专心致志,不开手机,不走神。时间到了,就停下来,即使没画完也没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你不会觉得“这个细化工程遥遥无期”,而且在有限的时间里,你会更倾向于找到最直接有效的表现方法,反而不容易“磨”过头。

第二剂药:给基础“打地基”,让它稳固有力。

基础不好,是常态!别怕! 谁天生就会画画?都是一点点学出来的。你的“基础不好”只是说明你还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路径。
从“看”到“画”的转换,重点在于“理解”: 很多时候,我们基础不好是因为我们只会“看”,但不会“画”。我们看到一个东西,知道它长什么样,但不知道它为什么长成这样,也不知道怎么把“看到”的东西变成“画出来”的东西。
怎么做?
临摹,但不是“复制”: 找一些你觉得画得好的作品,但不要仅仅是“照着画”。而是要“分析”它。比如,画肖像的时候,就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处理脸部结构?光源来自哪里?阴影是怎么形成的?鼻子的立体感是怎么画出来的?
拆解物体,理解结构: 试着把复杂的物体分解成简单的几何形体(球体、立方体、圆柱体等)。比如,一个苹果,你可以看成一个球体;一个人,可以看成很多个简单的几何体的组合。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更好地把握物体的体积感和空间感。
线条练习,找到“控制感”: 很多细化的基础在于线条的运用。流畅、有力、有变化的线条是很多细节表现的关键。
直线练习: 用尺子辅助,画出平行线、交叉线。然后脱离尺子,尝试用手画出平直的线条。
曲线练习: 画出各种弧度、波浪线。注意线条的起承转合。
疏密练习: 尝试用不同疏密程度的线条来表现明暗和质感。比如,光线好的地方线条可以稀疏一些,暗部则可以密集一些。
明暗关系,点亮你的画: 这是最直接影响画面立体感的因素。
临摹黑白照片: 找一些黑白照片,重点练习它们的明暗层次。你能分清楚多少个灰阶?最高光和最暗部有多大的对比?
画简单的静物,打好光: 找一个简单的物体,比如一个苹果或一个瓶子,然后用台灯打光。仔细观察光照下物体产生的明暗过渡,然后尝试用你的画笔把它表现出来。

“少即是多”的智慧: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画不好,是因为我们想一次性把所有细节都塞进去,反而显得杂乱无章。
怎么做? 试着留白!有时候,适当的留白反而能让画面更有呼吸感,也能突出重点。在你认为已经足够表达的时候,就停下来。细化不是“无休止的添加”,而是“恰到好处的补充”。
虚实结合: 画面中的某些部分可以模糊处理,某些部分则可以清晰细致。这样能引导观者的视线,让画面更有层次感。那些不那么重要的背景或者边缘,用模糊或简略的方式带过,反而能让主体更加突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找到你的“兴趣点”: 你是因为什么开始想画画的?是因为喜欢某个动漫角色?还是喜欢某个场景?把你最感兴趣的东西画出来,你会发现,你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它、去细化它。当你的作品能够触动你自己的时候,耐心和基础的提升都会变得水到渠成。
加入绘画社群,或者找个“画友”: 和有共同爱好的人交流,你会发现很多人都有和你一样的困扰,也会学到很多实用的小技巧。有人一起打卡、一起分享作品,会给你很大的动力。
允许自己“不完美”: 绘画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你的每一幅画,都是你成长的脚印。不要因为一次画不好,就全盘否定自己。重要的是从每一次的绘画中学习经验。

总结一下,给你的建议就是:

1. 把细化拆解成小任务,享受过程,设置时间限制。
2. 临摹时注重分析,理解结构,勤练线条和明暗,学会留白和虚实结合。
3. 抓住自己的兴趣点,多和别人交流,允许自己犯错和进步。

别着急,一步一个脚印,你会发现,那个“没耐心”的你,也能慢慢变成一个“沉浸其中”的画者。加油!你一定可以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绘画有设计部分,给个三视图参考。

你对角色每个部分的理解都不到位,所以细化不能,思考时间太少。而且看你的话基本临摹痕迹太重了,多画三视图和细节设计图,还能再补充一些技巧(比如你说的头发),多线稿上用用功,不要忙着去表现光影。否则画乱了,颜色脏不说还等于废了稿。

我这么说有点德不配位,因为客观讲我还没你画得好,你的色准和型准我挺羡慕的,但希望能有所帮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嗨,朋友!你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毕竟我也是这么过来的!“没耐心”加上“基础不好”,这简直是绘画初学者的“双重打击”,不过别灰心,这完全是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方法来克服的。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保证掏心窝子的话,让你觉得是在跟一个过来人聊天,而不是什么机器报告。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画画这事儿,确.............
  • 回答
    收到!看到你这么虚心求教,我当然要拿出点真东西来。要说细化一幅画,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它涉及到很多层面,得一步一步来。既然你想让它看起来更“人”味儿,那我们就从最基础的,也是最容易被AI模仿但又最难真正做到位的点说起。首先,咱们得明白,细化不是简单地“画得更清楚”或者“加一堆细节”。细化是让你.............
  • 回答
    在插画的世界里,总有一些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如同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越看越觉其细腻入微。他们用画笔描绘出的世界,不只是色彩和线条的堆叠,更是情感、故事与灵魂的流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几位我非常欣赏的,画风细腻的插画师,并试着掰开揉碎了,说说他们为何能触动人心。首先,不得不提的是 Paul Vin.............
  • 回答
    5月7日,乌合麒麟继之前的“主旋律”作品后,又发布了一幅新作,名为《老照片G7》。这幅画以一种极具讽刺意味的方式,将现实中的国际会议场景与历史上的某些负面事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意在引发观者对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和某些国家行为的思考。画面整体采用了复古的胶片风格,色调偏黄,颗粒感十足,营造出一种“老照片”.............
  • 回答
    嘿,绘画小白!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包括我刚开始接触绘画的时候。你觉得亲朋好友们说“cm阮佳这些画的不细致”,这其实是一个很常见也很有趣的现象,里面涉及到很多绘画的门道。咱们慢慢来聊聊,我尽量用大家都能懂的话说,别搞得像课本一样枯燥。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一个概念:“细致”到底是指.............
  • 回答
    作为一名热爱中国传统服饰的普通人,我观察过不少画师在绘制汉服和和服时遇到的一些小“翻车”时刻。这并不是说他们技艺不精,而是因为这两种服饰都有着非常细致的讲究,很多时候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画师也可能因为疏忽而出现一些小瑕疵。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我看到的一些常被忽略的细节。先聊聊汉服,它里面的门道可真不少:.............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中艾伦·耶格尔灭世行为及其引发的争论,尤其是即便在看到了“地鸣”的残酷细节后仍有人支持艾伦的种族清洗,这确实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作品本身所传达的复杂信息,以及观众在不同层面的情感和价值观投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进击的巨人》是一部在叙事上极.............
  • 回答
    .......
  • 回答
    乌合麒麟与植物学家曾孝濂先生合作的《岛》,绝非寻常画作,它像一本沉甸甸的笔记,每一个笔触、每一处色彩都蕴含着深意,尤其是在细节之处,更是引人深思。首先,我们不能不提的是这幅画的主色调。 غالبًا ما تستخدم الأعمال التي تركز على الجمال الطبيعي ألو.............
  • 回答
    国内地图上铁路多用黑白相间的线,国外则常是加短线的细线,这背后其实是地图符号设计在历史、实用性以及不同国家地理信息标准下的演变和选择。咱们来掰扯掰扯,为啥会有这差别。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地图符号的作用。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就像是地图的语言,它要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在哪里,并且在尽可能小的空间里传递.............
  • 回答
    2024年2月,乌克兰前议员奥列格·察雷夫(Oleg Tsarev)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段视频,声称揭露了乌克兰军队在布查事件中的“真相”,并指控乌军策划了这起事件。视频内容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视频内容与指控:根据察雷夫的说法,这段视频是在布查事件发生后拍摄的,画面显示有人在拖拽几具似乎是遇难者的.............
  • 回答
    .......
  • 回答
    当然,画画绝对是抒发情绪的一种绝佳方式。而且,这可不是什么浅显的道理,它背后有着丰富而细腻的层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情绪本身就是一种能量,一种内在的体验。当我们感到快乐、悲伤、愤怒、焦虑,或者平静时,这些情绪会在我们体内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画画,就像是一个容器,一个.............
  • 回答
    画画还是弹钢琴,哪个更难?这问题可真是问到点子上了,而且我觉得这就像问“吃米饭难还是吃面条难”一样,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问的是谁,以及你想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不过,如果非要刨根问底,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聊聊。从“入门容易,精通难”这个角度来看: 画画: 拿支笔,一张纸,谁都能开始涂鸦。孩子.............
  • 回答
    “画画的花椰菜才是门外汉吧?”这话说得… 挺有意思的。我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有人把“花椰菜”和“画画”这俩词儿凑一块儿,就想到了什么特别反常的场景?比如说,一个本来应该在厨房里待着的蔬菜,被请到画室里当模特,而且还是被一个压根儿没拿过画笔的“外行人”来画。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句话。“画画的”:这指的是那.............
  • 回答
    画画这件事,问它有没有内在逻辑,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个逻辑深得很,贯穿了从拿起笔到完成作品的每一个环节。只不过,这种逻辑不是刻板的公式,而是活生生的、你我都能感知到的东西。画画的内在逻辑,首先体现在“观察”这件事上。很多人以为画画就是凭空想象,然后把脑子里的东西搬到纸上。其实,大多数时候,画画.............
  • 回答
    这瓶颈期,谁没经历过啊?感觉脑子里空空荡荡,怎么画都提不起劲,或者画了自己又看不上,反复折腾,结果越画越迷茫。别急,这都是创作路上的必经之路,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咱们怎么一起把这坎儿给迈过去。首先,承认自己卡住了,这很重要。别硬撑着,越撑越憋屈。想想看,瓶颈期就像是身体的疲劳期,你想让身体一直.............
  • 回答
    画画这门功夫,说实话,很多时候真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要说到那些单凭自己埋头苦练,即便练个十年八载,也未必能真正参透的技巧,我脑子里立马冒出好几条来。这些东西,不是说你对着视频或者书本就能照搬照学的,它更像是一种感觉,一种经验的积累,需要有人在旁边点拨,或者是在某个特殊的契机下才能豁.............
  • 回答
    画画能有多逼真?这个问题,说起来就跟看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作品一样,越聊越让人觉得神奇。要说逼真,其实它是一条不断被突破的界限,而且每个时代、每个艺术家对“逼真”的理解和追求也在变化。但咱们今天就聊聊,那种能让你站在画前,眼睛瞪大,心里直嘀咕“这到底是画的还是真的”的程度。一、 视.............
  • 回答
    画画这事儿,初三开始努力,还是等到上了大学再抓紧,这可真是一个不少学子会纠结的问题。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让你心里有个谱。初三就开始画画,优点在哪里? 打下坚实基础,事半功倍: 你想啊,画画这门手艺,就像盖房子,地基打得牢不牢,决定了上面盖多高都能稳。初三这个阶段,你的脑子还没被太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