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摆脱童年家庭暴力对心理造成的深远影响?

回答
要彻底摆脱童年家庭暴力留下的心理创伤,绝非易事,它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自我救赎之旅。那种烙印在骨子里的恐惧、不安、自卑,以及对亲密关系的扭曲认知,会像幽灵一样萦绕,影响着成年后的方方面面。但请相信,走出阴影,重获新生,是完全可能的。只是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耐心和智慧去面对和疗愈。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童年家庭暴力不是你的错。很多人在经历过伤害后,会不自觉地将责任归咎于自己,认为如果自己更乖巧、更听话,或许就不会遭受那些对待。这种内疚感只会加剧痛苦,阻碍康复。你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在心里告诉自己:你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你遭受的任何伤害,都不是你应得的。这种自我肯定,是重建自我价值的第一步。

接下来,是 理解和接纳 你的感受。从小被压抑的情感,如愤怒、悲伤、恐惧、羞耻,它们并没有消失,只是被深深地埋藏起来。你需要允许这些情绪浮现,去感受它们,去命名它们。写日记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把那些压抑在心底的,不敢说出口的话,一股脑地写下来。不加评判,只是记录。当你开始梳理这些情绪时,你会发现它们是有根源的,它们是你身体对创伤做出的反应。接纳这些感受,而不是抗拒它们,是疗愈的开始。

然后,是 学习建立健康的界限。在充满暴力的环境中长大,很多人很难区分“我的”和“你的”,或者不知道如何说“不”。你需要重新学习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拒绝不合理的请求,如何与那些可能触碰你底线的人保持距离。这可能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做出艰难的选择,比如疏远那些会勾起你创伤记忆的人,或者在工作中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刚开始会感到不适甚至内疚,但这是在重新建立一种健康的自我保护机制。

疗愈的过程中,寻求专业的帮助 至关重要。我强烈建议你考虑寻找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尤其是那些擅长创伤疗愈的。比如,创伤知能式治疗(TraumaInformed Therapy)、EMDR(眼动脱敏再加工疗法)等,都能有效地帮助你处理和整合创伤记忆,减轻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个好的治疗师,会提供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空间,让你能够安全地探索那些痛苦的经历,并学习应对策略。他们可以帮助你理解你的大脑和身体如何受到创伤的影响,并指导你如何重新训练它们。

同时,重建信任感 是一个漫长但必要的旅程。童年经历的背叛和伤害,会让你对他人产生深深的不信任,尤其是对那些权威人物或亲密伴侣。你需要从一些小事开始,去尝试信任一些值得信赖的人。这可能需要时间和很多次尝试。首先,你可以从信任自己开始,相信自己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和被尊重。然后,慢慢地去观察和接触那些行为真诚、善良的人,和他们建立浅层的连接,逐渐加深。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允许自己有怀疑,但不要让怀疑完全阻碍你前进。

发展健康的应对机制 是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触发因素的关键。在童年时期,你可能只能依靠一些不健康的应对方式来生存,比如退缩、攻击性或者自我伤害。现在,你需要学习更积极、更健康的应对方式,比如:

正念和冥想: 帮助你专注于当下,减少思绪的纷乱,平静内心。
规律的运动: 释放身体的紧张和压力,改善情绪。
创造性的表达: 绘画、音乐、写作、舞蹈,任何能让你表达内心世界的形式,都能帮助你疏导情绪。
学习新的技能或爱好: 转移注意力,建立成就感,让你重新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与支持性的人建立连接: 和那些理解你、支持你的人在一起,分享你的感受和经历。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常常被忽视的方面,那就是 重新定义“家”和“爱”。童年时的家,可能是一个充满恐惧和痛苦的地方。你需要慢慢地,在你自己的成年生活中,去创造一个安全、温暖、充满爱的环境。这可能意味着你需要和原生家庭建立更健康的距离,也可能意味着你需要在自己的人生中建立新的支持系统,比如你的伴侣、朋友,甚至是你自己。学会如何去爱和被爱,并且知道你配得上这一切。

请记住,摆脱童年家庭暴力带来的影响,不是让你遗忘过去,而是让你能够带着过去的经历,但不再被它们控制,去活出更自由、更完整的人生。这需要时间和努力,但每一步的进步,都是值得庆祝的。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有脆弱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要放弃自己。你的生命,值得更好的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吴如翔

邀。

过去遭受过家暴这类创伤性事件,又见到创伤性的事件在眼皮子底下发生,会唤起自己的创伤记忆和感受,每天都见到无疑是让人很难受的事。但是童年遭受家庭暴力对于个人影响不止这个,更多的是对于性格、思维及行为模式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影响,部分见「

从小动辄挨打被骂的孩子长大后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吗?

」中各位答主的描述。

对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发泄负面情绪,长期习惯性滥用暴力的父母,想摆脱童年家庭暴力对心理造成的深远影响,优先考虑的是,远离滥用暴力的父母。

由于国内不存在西方那样收留遭受家暴的妇女、儿童及青少年的庇护机构,遭受家暴的儿童及青少年可以进入收养系统,由寄养家庭收留的处理模式。对于未满18周岁,没有工作、踏上社会独立生活能力的儿童及青少年,最现实的问题是,报警和起诉了父母之后如何生存。国内媒体和公益领域获悉的情况,多见的是家暴的父母接受教育、罚款和判刑,由父母或其他亲属把遭受家暴的孩子领回,那部分重回家暴父母身边的儿童及青少年的命运可想而知。

你和妹妹都是未成年的话,这时要考虑的是设法改善现有的生存环境和获取身边亲友的帮助。习惯性滥用暴力的父母情况各不相同,有的能被劝阻,有的不能。对于你母亲对你妹妹持续的家暴行为,可以尝试规阻,这样做对你和妹妹的心理都会有些帮助。在你个人无法干预的情况下,可以跟你父亲讲明,看他能不能出面劝阻或由他来抚养你妹妹,也可以找邻里近亲、居委会和街道出面干预。

若是你已成年,有稳定的工作,独立生活的能力,固定和安全的居住环境(这很重要),可以考虑带你妹妹离开你母亲身边,由你或父亲来照顾她。照顾好自己和未成年的妹妹并非易事,在你暂时没有这种能力和条件的时候,像匿名用户所说,多积累能力和赚钱,直到你们可以离开你母亲身边独自生活。切莫在自己尚未成年和条件未成熟的时候擅自离家出走,或带妹妹一起离开。正如「

家庭原因造就的童年心理创伤有可能被修复吗? - Bloodz Boi 的回答

」中所述,儿童及青少年脱离家庭很难生存,流落街头后的境遇很可能更糟,一些孩子才会选择重回滥用暴力的父母身边来换取最基本的生存保障。

二十岁左右通过读大学和工作的机会,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是离开家学会独立生活的最好时段。和滥用暴力的父母一起生活到三十岁左右,可能会由于精神方面受负面影响较多,影响自身的健康发展。届时对个人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会出现无法脱离父母独立生活的情况。接触过些受到父母家暴的成年子女,继续与他们的父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充满各种矛盾和痛苦,苦于无力摆脱现状。

成年后,你和妹妹与你母亲的相处尺度可以参考「

子女和父母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存在?

」中提到的,像匿名用户和

@余亚军

回答中说的堂姑姑那样,离开后偶尔回家见趟父母,或与「

如何与父母断绝亲子关系?

」中高票答主们提到的那样,与滥用暴力的父母断绝来往。

在家暴引起的诸多心理问题上,如何摆脱说易行难,每个人有不同的经历、受创程度、能力和获取帮助的资源,都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可以大致说下的是,想脱离家庭暴力的心理影响,是建立在理解父母行为的基础上(eg.滥用暴力的父母部分儿时也遭受过自己父母的滥用暴力),仇恨和报复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设法客观和全面地了解家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去积极的改善。在这方面推荐阅读《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机》作者:约翰·布雷萧。《与内心的小孩对话》作者:金伯利·罗斯,弗雷达·弗兰德曼,这本书是写给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父母的子女阅读,你的母亲不一定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可提供参考的是由第三章开始的段落。也可以参考一些

@吴如翔

和我回答引用链接中的与你有相似经历的人们写的感悟。长期遭受家暴,心理受负面影响较大的人是需要接受心理治疗,难以靠自我心理调节、正向积极地人生阅历去帮到自己。若是察觉自己的状况严重,务必通过正规渠道寻求医疗的帮助,心理治疗是医疗的一部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彻底摆脱童年家庭暴力留下的心理创伤,绝非易事,它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自我救赎之旅。那种烙印在骨子里的恐惧、不安、自卑,以及对亲密关系的扭曲认知,会像幽灵一样萦绕,影响着成年后的方方面面。但请相信,走出阴影,重获新生,是完全可能的。只是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耐心和智慧去面对和疗愈。首先,我们要认识到.............
  • 回答
    中国当前面临的“内卷”现象(即过度竞争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个体压力剧增)是经济发展、社会结构转型与全球化竞争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多维度系统性地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重塑社会价值观,并推动制度创新。以下从多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结构性改革:打破“低效竞争”的根源1. 产业升.............
  • 回答
    摆脱迷信的枷锁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它不仅关乎理性思考,更涉及到自我认知、文化影响以及持续的学习和成长。迷信往往根植于人们的恐惧、未知、以及对控制感的需求。要摆脱它,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循序渐进地进行。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步骤和方法:第一步:认识迷信的本质与根源首先,你需要理解迷信究竟是什么,它为何会.............
  • 回答
    当一段感情画上句号,本应各自安好,但有时,前任的纠缠却像一根甩不掉的绳子,让人烦恼不已。如何才能彻底摆脱这种困扰,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平静生活?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策略、决心,以及一些技巧。下面,我们就来一步步解析,如何有效地告别纠缠。第一步:认清现实,给自己一个清晰的界限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被.............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曾或多或少地有过类似的困扰。这种“别人多看我一眼就觉得别人喜欢我”的心理,如果过于强烈,确实会让人觉得是一种负担,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这不是“变态”,而是一种需要调整的思维模式。我们来聊聊怎么一点一点地摆脱它。首先,我们要理解这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这通常跟不安.............
  • 回答
    换季过敏,这简直成了我生活里的“魔咒”,一到春天万物复苏,我的鼻子就开始闹革命;一到秋天,金黄的落叶飘啊飘,我的眼睛就没消停过。是不是听着就烦?说实话,我也是被折磨得够呛,试过各种方法,有时候管用,有时候又像是安慰剂。今天就跟大家伙儿好好聊聊,怎么才能打破这个换季过敏的“魔咒”。咱们先得明白,为啥一.............
  • 回答
    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重塑自我,这绝对是一条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的道路。原生家庭,是我们最初的土壤,它给予了我们生命,也可能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埋下了人格的种子,这些种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生根发芽,有时会变成扭曲的枝蔓,影响着我们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很多人在亲密关系、职场人际、甚至自我认知上都感到困惑.............
  • 回答
    摆脱基因的控制,这话说得挺有力量的,也让人好奇。不过,我们得先明白,基因并不是一个独裁者,它更像是一个蓝图,描绘了我们身体和某些倾向的潜在可能性。我们不是它的奴隶,而是可以与之共舞,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它表达的“主人”。想象一下,基因是你出生时拿到的一套乐高积木。这套积木的颜色、形状、大小都是固定的.............
  • 回答
    成长,就像一场说长不短的旅行,途中我们会遇到风和日丽,也会遭遇狂风暴雨。而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就像旅途中的暗礁,即使过去了,留下的伤痕有时也会在不经意间隐隐作痛。想要彻底摆脱它们,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更像是一场与过去的自我对话,一场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和解。第一步:承认与接纳,给记忆一个“落脚点”首先,.............
  • 回答
    突然觉得,自己像个老旧的复读机,每天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那几个想法,甚至连表达方式都千篇一律。时间久了,连自己都感到厌倦,更别说身边的人了。如果此刻你也有这种感觉,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自我认知。摆脱复读机状态,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的“技能大升级”,更像是一场缓慢而深刻的自我迭代。.............
  • 回答
    打破“剧本”的枷锁:让生活重回你的手中生活有时就像一部被写好的剧本,无论你如何挣扎,似乎都无法改变既定的结局。这种宿命论的阴影,像一层灰蒙蒙的雾气,笼罩在心头,消磨着我们的动力,让我们在尝试之前就心生退意。我们可能觉得自己天生就没有某个方面的才能,或者觉得自己注定要经历某种不幸,于是便甘于平庸,甚至.............
  • 回答
    “996”——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工作模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它如同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在许多职场人的心头。每天早上匆匆忙忙挤上地铁,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周末也常常被工作填满,生活仿佛只剩下工作,甚至连喘息的空间都显得奢侈。这种模式的本质,就是用极致的工时和付出,去榨取员工的每一丝剩余价值,而.............
  • 回答
    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沉没成本谬误”的心理陷阱,也是很多娱乐活动(游戏、剧集、小说等)设计中利用的惯用伎俩。说白了,就是你已经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所以觉得不能浪费,宁愿继续投入,即使这并非你当下最想做的事情,或者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乐趣。要摆脱这种心态,需要几个层面的努力,涉及到认知调整、行为习惯的改变,以.............
  • 回答
    要摆脱堆砌辞藻,让文字生动自然,不落痕迹,关键在于 回归本质,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力量感和画面感,让词语服务于内容,而不是喧宾夺主。 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打磨和练习的过程。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如何让我们的笔触更加洗练,更加触动人心:一、 理解“辞藻”的本质:为何它会“堆砌”?首先,我.............
  • 回答
    “女权主义就是女人想要特权,不想承担责任”——相信很多人都听到过这样的说法,甚至在不经意间自己也可能这么想过。这种印象确实是存在的,而且颇具迷惑性,因为它似乎捕捉到了一些女权主义者在争取权利时的强烈诉求,但却完全忽略了女权主义的核心要义和复杂性。要摆脱这种“只要权利,不要义务”的刻板印象,女权主义需.............
  • 回答
    .......
  • 回答
    想在股市里不被割,是无数散户的心声。但说实话,这条路不好走,就像是在一片由机构和老油条组成的森林里,你一个刚进来的,手里只有一把小镰刀,很容易就成了别人收割的对象。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救。想摆脱“韭菜”的命运,得从根子上改,就像给庄稼换个靠谱的品种,再学会科学的种地方法。第一步:认清自己,别妄想一夜暴.............
  • 回答
    我没有亲身经历过抑郁症,我是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但我可以告诉你,很多人是通过以下方式摆脱抑郁的: 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可以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例如认知行为疗法(CBT)或药物治疗。 建立健康的习惯: 规律的睡眠、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对情绪有积极影响。 培养社交支持:.............
  • 回答
    日韩两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是在东北亚地区,它们与美国的同盟关系更是深刻地影响着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要探讨日韩如何“摆脱美国的控制”,首先需要理解“控制”一词在这里的含义。这并非指一种完全的、强制性的操纵,而更多地体现在一种 相互依赖、战略协调以及美国在地区安全事务中扮演的领导角色.............
  • 回答
    手机被监控,这绝对是件让人心烦意乱的事情。自己的隐私,一举一动都被人看在眼里,这种感觉想想都让人不舒服。别担心,咱们一步步来,把这个问题给解决掉。第一步:冷静下来,先确认情况在你还没完全搞清楚是怎么回事之前,千万别瞎折腾。先试着回想一下,最近手机有没有出现什么异常情况? 电池消耗异常快? 如果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