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最后信了神学?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好奇的。确实,历史上一些在科学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堪称“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在人生的晚年或者某个阶段,似乎将目光投向了神学。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不是一个简单的“因为科学发现他们错了”就能解释的。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科学和宗教并非天然的对立面,尤其是在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很多科学家本身就身处一个社会文化氛围中,这个氛围对宗教和信仰是高度接纳的,甚至是鼓励的。比如牛顿,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研究自然规律的动力之一,就是想借此更深刻地理解上帝的创造。在他看来,宇宙的规律就像是上帝意志的体现,研究这些规律就是在“阅读上帝的书”。所以,对他来说,科学探索和神学思考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

其次,科学的局限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科学擅长解释“如何”运作,比如行星如何围绕太阳运转,物质如何构成。但它很难触及“为什么”的根本问题,例如宇宙为何存在?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当科学家在科学领域探索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发现科学的工具和方法无法回答这些更深层次的哲学和存在性问题。这时候,一些人自然会将目光转向哲学和宗教,试图从中寻找答案。

再者,人生阅历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经历过生死离别、人生起伏之后,很多科学家会开始反思生命的短暂与人生的终极价值。科学研究带来的成就感固然重要,但它可能无法完全填补内心的空虚或对超越性的渴望。神学和宗教往往能提供一套关于死亡、来世、道德和灵魂的解释体系,这些解释对于安抚心灵、给予希望具有独特的力量。

还有一种情况是,科学的发现本身可能激发了对更宏大秩序的敬畏感。比如,当我们了解到宇宙的浩瀚无垠,星系的数量如此庞大,恒星的运行如此精确,或者生命 DNA 的复杂精巧,这些发现可能会在某些人心中激起一种“设计”或“创造”的感受,从而更容易接受神学中的“创造者”概念。这是一种从自然界的秩序和美感中升华出来的敬畏,虽然不直接等同于神学,但可能为信奉神学铺平了道路。

此外,我们也要警惕一种“落后解释”的误读。并非所有科学家晚年转向神学都是因为“科学失败了”。有时候,这更多的是他们个人信仰的选择,或者是对社会文化影响的回应。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科学的进步与宗教的衰退画等号。科学的进步并没有剥夺人类对信仰的需求,信仰的需求源于人类自身存在的本能。

举个例子,像爱因斯坦,虽然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神学家,但他确实说过“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足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失明的”,并且他相信一个“斯宾诺莎式的神”,一个体现于宇宙秩序而非人格化的神。他这种对宇宙规律的崇敬,也包含了某种超越科学层面的体验。

总而言之,科学家转向神学,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它反映了科学的边界、人类对意义的永恒追寻、人生阅历的沉淀,以及一些科学家对宇宙秩序的敬畏感。这并非是科学的“失败”,而是个人在生命旅程中对不同领域知识和体验的整合与选择。他们可能是用科学的理性去审视信仰,也可能是用信仰的视角去理解科学所描绘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想跳出这个问题来谈谈神学。神学本身作为一个学科,是有研究价值的。研究神学的人可以不信神,与之相对的是,信神的人绝大多数都不接触神学。比如中国的著名哲学家老前辈任继愈先生,他研究神学,但他信仰马克思主义。

起初,神学与科学并不是对立的,因为科学发展的程度很低,还不足以与神学对立,不足以推翻圣经。甚至早期的神学家还将理性看做一种认知上帝的途径。比如中世纪神学的开创者奥古斯丁就认为,人的理性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上帝,因为理性会带着人们去追问事物的本源,而最终必然追求到上帝那里,因为一切的起源都在上帝。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按照奥古斯丁的思维的方向演进,人类理性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就是科学越来越强大了,并且开始质疑神学了,理性没有把人带到上帝那里,反而让人离上帝越来越远。因此,面对这新情况,神学也做出了进一步发展——上帝是不可思议的,而人类的理性是不完满的,不要尝试用理性来理解上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不需要理性,信上帝就可以了。归结起来就三个字——信则灵。怎么样,是不是听起来越来越像跳大神的。其实神学走到这一步就已经开始没落了,中世纪辉煌的教父神学彻底进入了历史。

在伊斯兰教那里,大神学家安萨里反对新柏拉图主义,反对依靠理性认识上帝的路径,提出“认己明时认主明”,即:你应该认识到自己很渺小,所以别费力了,你渺小的理性认识不了上帝。基督教世界的新教领袖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也就是人只能凭借信仰获得上帝的拯救。其实这里就偷换了概念,把“神真不真”的问题换成了“信不信”的问题。然而问题是,如果不依靠理性,人凭借什么理解经文?无论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有各种教派,尤其是新教,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圣经进行解释,如果没有理性,人凭借什么分辨各种教派的正误和选择教派?这也是天主教攻击新教的一点,天主教批评新教随意解释经文教义很胡闹,在天主教那里,对经文的解释是有神学家们厚厚的研究做依靠的。如果依靠理性,那么问题来了,理性把人带到科学那里,怎么破?尤其是现代科学高度发达,离神学越来越远,于是,神父们的新招就是声称科学家也信教了。科学家作为人类理性的代表,他们都信上帝了,你们这些小屁民还挣扎什么?

其实想一想如下这几个问题就能破解宗教的迷思:

1、人类社会已经数百万年了,但人类的文明史只有几千年,人类的文明史不过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瞬而已,因此,人类更长的历史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只能通过考古发现。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上帝造人是真的,上帝究竟什么时候造的人?如果上帝是在几百万年前造的人,那么这几百万年的历史空白怎么解释?如果上帝造人不过数千年,那么没有记载的文明史以前的人类活动又如何解释?其实编写圣经的人根本不知道人类还有史前史,所以他们自作聪明,居然清晰的记载了上帝造人以后的时间长度:从上帝造出亚当到亚伯拉罕出生,一共过了1946年。这个时间成了圣经非常大的把柄,因为现在随便考个古都能考出万年前的人类遗址,然而圣经记载的上帝造人才不过几千年。

2、我们已经知道宇宙的广袤了,不知道的童鞋可以去看科普片。我们的银河系在宇宙里不过是一粒沙,而我们的地球在银河系中不过是这粒砂上的微尘,而人类不过是附着在微尘上的微生物。即使这么说,我仍不免夸大了人类。那么问题又来了,上帝造了那么大的宇宙没用多少时间,可是造人这种小的不能再小的微生物居然花了一天时间。而且造出来之后,上帝整天关注的最大问题,就是这群微生物是不是信仰他,说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觉得这个上帝太中二了?你是无聊到什么程度才会整天关注宇宙中这粒砂上微尘中的微生物是不是信仰他?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可以大胆的说:“上帝有病!”

user avatar

这里的梗基本是这样的,某个科学家看到了一个清新脱俗的傻逼,惊呼一声oh my god。该傻逼听了连忙宣布科学家信了神,而且是在他的影响下从现在开始信了神。

简单的说:爱因斯坦不相信人格化的神,不相信有什么东西的意志能决定物理规律。

牛顿和普朗克和同时代的大部分人一样,从小就是基督教的信徒,而不是最后才信了神。

拿牛顿举例:

所谓牛顿三十岁前研究科学,三十岁后膜拜上帝。这是伪命题,和当时的大部分学者一样,牛顿从小就是教徒,而并非是后来才信教的。

所谓牛顿三十岁后改为膜拜上帝,以及“或许是上帝推了一把”的地摊故事。首先很马哲的预设了“科学家应该都是无神论者”的前提,然后给人一种“科学家触摸到了科学的终极,在那里感受到了上帝的存在,于是信奉上帝了”的这种暗示。

而爱因斯坦就是那个oh my god的科学家。普朗克完全是躺着中枪。

顺便,如果说牛顿在万有引力的尽头看到了上帝在物理学中的位置,并认为只有上帝推一把才能解释第一推动力。那么爱因斯坦相对论解释第一推动力的过程就是指着上帝的鼻子说“滚出去”。而普朗克,他伙同一帮人造了个骰子,逼上帝去扔。



回答问题:为什么大科学家最后都被信了神了。

答:某些无聊的宗教人士为了抱科学的大腿传教编造的谎言。

user avatar

头一次收到这么多肯定,谢谢大家抬爱。请大家多指教。

========================

扯“著名科学家信教”这种虎皮做大旗,本就是自己根本不知道“宗教”正确在何处的体现。只有根本不自信的人,才会扯上“著名人物”的名头为自己的行为做靠山。

哪怕存在“著名科学家信神学”,那必然也存在“著名科学家不信神学”。“科学家信神学”,能说明“神学可信”,那“科学家不信神学”,又能说明什么?

选择性相信,正是“信神学”者被“神学理论”弄得颠倒因果、混淆逻辑的一种表现。

除了宗教神学,类似的逻辑还体现在当今的若干“政治正确”的话题范围内。一般来说,讨论者对自己提出的观点越不自信,就越有扯虎皮做大旗的倾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好奇的。确实,历史上一些在科学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堪称“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在人生的晚年或者某个阶段,似乎将目光投向了神学。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不是一个简单的“因为科学发现他们错了”就能解释的。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科学和宗教并非天然的对立面,尤其是在科学的早期发.............
  • 回答
    在日本的历史长河中,权力斗争、家族传承、个人信仰以及时代变迁,常常促使那些身处权力之巅的人物,包括那些曾经拥有实权的日本天皇和赫赫有名的大名,选择一条看似与世隔绝的道路——剃度为僧。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对于那些拥有天皇实权却最终选择出家的例子,虽然不像战国时代的大名.............
  • 回答
    在日本战国时代及江户时代,“大名”作为一个拥有领国、军事力量和独立行政权力的存在,其行为举止对当地民众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当一个大名激起民愤时,幕府作为最高统治者,自然会有其处理之道。这些办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根据具体情况、大名的过错程度、以及幕府自身的政治考量而有所不同。首先,我们要理解“民愤.............
  • 回答
    织田信长之前的日本战国时代,虽然国内战乱频仍,各大名们在争夺天下的同时,并非完全与外界隔绝。他们与日本以外的世界,尤其是东亚以及更远的欧洲,存在着复杂而有趣的交集与联系,这些联系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一、 朝鲜与中国:近邻的经济与文化辐射对于当时的日本各大名而言,朝鲜半岛和明朝.............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和中国三国时期,都涌现出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但若仔细比较两国政治格局和其中的角色,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战国的大名,其“四维”(通常指智谋、武勇、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似乎普遍更高,而三国时期则存在不少被后世认为是“低能”甚至“昏聩”的诸侯。要解释这一点,需要从多方面因素入手,深入剖.............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国内对俄乌战争的态度,确实存在复杂的群体分化和多元观点。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部分俄罗斯人对战争持反对或批评立场的原因: 一、政府宣传与意识形态塑造1. 官方叙事的强化 俄罗斯政府通过媒体、教育系统和公共宣传,将战争描述为“保卫国家主权”和“反侵略行动”,强调对乌克兰的“历史领土主.............
  • 回答
    《冰汽时代》(This War of Mine: The Little Ones)是一款以战时平民生存为题材的策略模拟游戏,其核心玩法围绕资源管理、道德抉择和人性挣扎展开。部分玩家认为游戏中“人民非常矫情”,这一批评主要源于角色塑造与叙事方式的独特性,以及游戏对人性复杂性的呈现方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
  • 回答
    在《神奇宝贝》(Pokémon)系列中,许多神奇宝贝拥有进化的能力,但并非所有神奇宝贝都会主动选择进化。这种现象背后既有游戏机制的设计逻辑,也包含了剧情、角色性格和象征意义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为什么有些神奇宝贝“不愿”进化: 1. 机制层面:进化条件未满足部分神奇宝贝无法进化的直接原因.............
  • 回答
    怀念苏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原因复杂多样,并非所有人都怀念苏联的同一个方面,有些人可能怀念的是特定时期,有些人怀念的是某种理想,有些人则是对现实不满的投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些常见的原因:1. 经济稳定和保障感: 普遍的就业保障和低失业率: 在苏联时期,几乎每个人都有工作,失业被认为是经济.............
  • 回答
    许多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穿西装,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文化、历史、经济、实用性和个人偏好等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文化与历史因素: 传统服饰的影响: 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服饰文化,如汉服、旗袍、中山装等。这些服饰在特定场合或作为文化符号仍有其地位,并且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更加契合。西装.............
  • 回答
    MATLAB 是一款功能强大且广泛应用于工程、科学和数学领域的软件。然而,正如任何工具一样,它也存在一些限制,这导致一些程序员对其持负面看法,甚至“鄙视”。理解这些批评的根源,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以下是导致一些程序员鄙视 MATLAB 的主要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高昂的许可费用和封闭的.............
  • 回答
    有些人不会烧菜,甚至不愿意学烧菜,这背后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感受,并且常常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缺乏兴趣和成就感: 烹饪的枯燥和重复性: 对一些人来说,备菜、切菜、调味、烹煮的过程可能显得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缺乏吸引力。他们可能.............
  • 回答
    为什么有些国家士兵被俘虏是耻辱,而有些国家士兵被俘虏后释放却会得到英雄般的对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政治、军事传统以及战争伦理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不同国家和文化对“荣誉”、“忠诚”、“牺牲”、“战败”以及“被俘”这些概念的不同理解和侧重。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因为它触及到了海归人才的决策背后复杂的个人动机、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并非所有留学生回国都选择“投身于规则尚未完善的国家”,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选择这样做,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时代背景与个人成长经历的塑造: 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发展机遇: 这是.............
  • 回答
    有些人崇拜蒋介石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涉及历史、政治、文化和个人情感等诸多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历史贡献与政治遗产 领导国民革命和统一中国(部分): 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介石作为国民党军事领导人,成功地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尽管并未完全控制全国).............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背后涉及到很多社会文化、心理以及个人偏好因素的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为什么有些女生会觉得男生聊历史有魅力,而聊政治却令人反感:一、 历史的魅力所在(为什么吸引人): 故事性与情节性: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叙事,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故事、鲜活的人物、错综复杂的.............
  • 回答
    “不要跟律师谈恋爱”这句话虽然带着一丝玩笑的色彩,但背后隐藏着许多关于律师职业特质和生活方式与恋爱关系之间可能产生的摩擦点。理解这些原因,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1. 职业特质带来的挑战: 辩论和争论的习惯: 律师最核心的职业技能之一就是辩论。他们经过专业训练,擅长.............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中年男性朋友会遇到的困惑:明明每天都在坚持跑步,为什么肚子上的肉还是顽固地挂在那里?“大腹便便”的形象不仅影响美观,还常常伴随着健康隐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通常是几个因素叠加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失衡:跑步消耗的热量可能被其他摄入的热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普遍,也确实是许多人感到困惑的地方。为什么那些在大学里“混得水”的985、211本科生,在求职时学历却依然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叠加效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混得水”的标准是相对的,985、211的“基础底子”依然存在首先,我们要明确“混得水”.............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现象。事实上,长得漂亮但没人追,和长得一般但很受欢迎的女生之间,除了外表,往往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这就像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外表是其中一种成分,但比例和与其他成分的结合方式才是决定最终结果的关键。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一、 外表之外的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