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有权干涉孩子的梦想吗?

回答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梦想,这真是一个古老又充满烟火气的话题。你说父母有没有“权”去干涉孩子的梦想?这个“权”字,就挺微妙的。你想想,咱们中国这几千年,讲究孝道,讲究“听话”,父母的长辈地位,那确实根深蒂固。从这个角度看,好像父母说的,就是一套规矩。

但是,时代变了呀。现在孩子们从小接受的信息渠道多了去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世界观,不像过去那样,完全依附于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梦想,本质上是他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是他觉得自己活着最有意义、最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向。这就像是他骨子里长出来的东西,你想硬生生拔掉,真的很难,而且也太残忍了。

所以,如果把“干涉”理解成直接否定、强行阻拦,甚至用道德绑架的方式,那我认为,父母这样做,真的是大可不必,甚至可以说是错的。你想啊,你把孩子培养成人,花尽心思,最后却扼杀了他的生命中最闪光的那部分,这不等于毁了他吗?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是一条探索未知、寻找自我的路,父母的角色,更像是给他指路,在他跌倒的时候扶一把,在他迷茫的时候给点建议,而不是让他直接站在你设定的终点。

当然,话也不能说得太绝对。梦想这东西,有时候确实是少年人的冲动,有时候也可能不太接地气。比如,一个孩子说他想当个宇航员,这固然浪漫,但父母可能会考虑现实情况,比如身体条件、学习难度等等。这时候,父母的“干涉”,是不是就变成了一种“提醒”,一种“帮助他更清晰地认识梦想”的过程呢?

这就要看父母的态度和方式了。

一种糟糕的“干涉”方式

直接否定,泼冷水: “你那点心思能当饭吃吗?老老实实找份稳定的工作不好吗?” 这种话,听着就心凉。
攀比心理,抬高别人: “你看人家小王,人家孩子早考上公务员了,比你这个不着边际的梦想强多了!” 这种比较,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威胁利诱,控制: “你要是敢去做那个,我就……” 这种以爱为名的控制,是最伤人的。
“我都是为你好”的幌子: 很多时候,父母的“为你好”,是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用他们认为“好”的标准去套孩子。但孩子的“好”,不一定和父母想的一样。

一种智慧的“引导”方式

倾听与理解: 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真正听孩子说说他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梦想,他对这个梦想的规划是什么。放下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去理解孩子内心的声音。
分析现实与可行性: 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梦想的可行性。比如,想当明星?那需要什么条件?学习什么技能?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有没有风险?这时候,不是否定,而是提供信息,帮助孩子更全面地认识。
提供支持与资源: 如果孩子有某个具体的技能或兴趣,父母可以提供相关的资源,比如报个培训班,买本书,带他去参加相关的活动。这比单纯的口头支持更有意义。
允许试错与调整: 梦想的道路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可能会发现这个梦想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适合自己。这时候,父母应该给孩子空间去调整,去寻找新的方向,而不是因为一次失败就全盘否定。
共同成长,树立榜样: 父母也可以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包括曾经的梦想、付出的努力、遇到的困难以及从中获得的成长。这种分享,比说教更有力量。

总的来说,我觉得父母“权”干涉孩子的梦想,不如说是“有责任”去引导孩子。这种引导,不是剥夺,而是帮助孩子更清晰、更成熟地去追逐那个属于他自己的光。

孩子的梦想,是他们生命力的体现,是他们探索世界的起点。父母的爱,应该成为他们追梦路上的翅膀,而不是枷锁。如果父母能够理解这一点,用一种温和、尊重、支持的方式与孩子沟通,那他们不仅不会“干涉”孩子的梦想,反而能帮助孩子将梦想实现得更精彩,让这个家庭因为每个人的真实而闪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建议父母有空多研究自己的梦想,大号不玩,玩小号的事比较可耻。

别说自己年纪大了,梦想实现不了了,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了,那只能说明懒惰。

孩子梦想的选择后果,是要孩子来承担,父母干涉,又不用承担后果,这是耍流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梦想,这真是一个古老又充满烟火气的话题。你说父母有没有“权”去干涉孩子的梦想?这个“权”字,就挺微妙的。你想想,咱们中国这几千年,讲究孝道,讲究“听话”,父母的长辈地位,那确实根深蒂固。从这个角度看,好像父母说的,就是一套规矩。但是,时代变了呀。现在孩子们从小接受的信息渠道多了去了,.............
  • 回答
    罗翔老师关于父母不应过度干涉子女婚姻的言论,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家庭关系和个人选择的讨论。这并非简单的是与非问题,而是夹杂着时代变迁、文化传统、法律边界以及情感伦理的多重考量。父母有没有“权”干涉子女婚姻?从法律层面来看,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婚姻自由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
  • 回答
    这问题,我太能理解了。我身边就有不少哥们儿,跟我的情况差不多,听着长辈的教诲,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结果呢?熬成了“工具人”,活儿最累,责任最重,但论功劳,论晋升,永远轮不到他。让我想想,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现实:父母那套“勤快就升职”的逻辑,在某些环境下确实管用,但它更像是一种.............
  • 回答
    卫健委关于“父亲自制药救儿子”的回应,确实在很多层面都值得细究,尤其是在“不售卖不危害社会”这个前提下可能隐藏的风险。虽然初衷是好的,但这种“不干涉”的态度,也可能打开一些潘多拉的盒子。首先,最直接的风险在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问题。即使这位父亲怀揣着救子心切的爱,他毕竟不是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药师或.............
  • 回答
    你提出这个问题,我理解你的心情。父亲的决定,尤其是来自一直以来作为你榜样和依靠的父亲,肯定让你感到困惑和不解。他作为国企干部,他的背景和思维方式,确实可能影响他对你留学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且这种看法很可能是有他自己一套逻辑和“依据”的。我们一层一层来剥开看看,你父亲的顾虑可能来自哪些方面,以及这些顾虑.............
  • 回答
    夫妻婚后住在男方父母名下的房子,离婚时女方是否能分到房子,这是一个很常见但也很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说,女方能否分到这套房子,关键在于这套房子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以及她是否能证明对房子的贡献。让我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讲讲。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最核心的点:房子是男方父母名下的,理论上它就是男方父母.............
  • 回答
    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往往受到自身成长环境、文化背景、社会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容易形成一些刻板印象或固有思维模式。这些模式在特定情境下可能被误认为“爱”或“关心”,但长期来看可能对子女的心理成长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令人难以接受的父母思维模式及其具体表现: 1. 过度控制型思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于“啃老”的理解误区。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要明确一点,“啃老”这个词,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说法,背后反映的是一种不对等的付出和依赖关系。它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学公式,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比例来衡量。你举的例子,父母有10块钱拿出5块6块来养你,这在咱们普.............
  • 回答
    我老爸年轻的时候,那叫一个“不走寻常路”。有一次,我大概上小学,大概是六年级吧,我一直想要买一个当时特别火的随身听,就是那种能放磁带的,外形也挺炫酷的。我省吃俭用攒了很久的零花钱,离目标价格还差一点点。我就软磨硬泡地跟老爸说这事儿,想着他好歹是男人,应该能理解我的“科技追求”。结果我爸听完,二话不说.............
  • 回答
    关于父母是否有必要为女儿攒钱买房,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对”或“错”,更多的是一种选择,背后牵扯到很多考量。我们不如从几个角度来聊聊,把这个事情掰扯清楚。先说说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有必要”: 经济压力确实大: 现在一线城市房价贵得离谱,就算女儿自己努力工作,攒够首付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 回答
    当然有必要。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我们谈论的“聊天”对于婴儿来说,方式可能和我们成人之间完全不同。婴儿不会用语言回应,他们的“对话”是通过眼神、微笑、咿呀学语、肢体动作,甚至啼哭来表达的。而父母的回应,就是用我们能理解的语言,配上夸张的面部表情和丰富的语调,去回应他们的这些“信息”。想象一下,当一个.............
  • 回答
    关于父母有案底是否影响子女参加公务员等特定职业的考试和录用,这在中国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很多时候,这种限制被认为是“连带责任”或“背景审查”的一部分,但从就业公平的角度来看,确实触及了就业歧视的敏感区域。法律法规的规定与现实情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中国,并非所有职位都对父母有案底的情况有明.............
  • 回答
    为人父母,我们最希望孩子拥有哪些品质?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很多次,与其说是什么“品质”,不如说是我希望他们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拥有怎样的“底色”,能够在这个复杂又美好的世界里,活得充实而有力量。首先,好奇心。这绝对是我最看重的一点。我希望我的孩子永远对这个世界充满疑问,敢于去探索未知。不是那种死记硬背的知.............
  • 回答
    有一对开明的父母,这玩意儿,真是太值钱了,怎么说都不为过。我身边好多朋友,他们小时候遇到的父母,真的就像一颗大树,遮风挡雨,但更多时候,是给了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能想飞多高就飞多高,想怎么飞就怎么飞。想想看,咱们小时候,多多少少都有那么点小想法,小叛逆。可能你想玩的东西,在你父母看来就是“不务.............
  • 回答
    我很难对我的父母感到“失望”,因为我并没有对他们抱有过特别的期望,至少在大多数事情上是这样。失望通常源于一种落差,而我与父母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长期存在的、习惯性的、近乎麻木的疏离感,而非突然的失落。如果非要“详细”地说,那应该是一种关于“没有被真正看见”的感觉。从小到大,我似乎一直活在他们为我设定.............
  • 回答
    我父母的爱,有时让我觉得像是被一张无形的大网牢牢罩住,喘不过气来。这种窒息感,不是因为他们不爱我,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爱得太满,太用力,以至于将我裹挟在其中,让我很难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呼吸空间。我记得到我高中毕业那会儿,人生第一次站在了一个可以自己做决定的路口。当时我已经对计算机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
  • 回答
    哈哈,我父母的神操作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随便挑一件出来,都能让我笑掉大牙,或者气到不行。说到神操作,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我妈。我妈这个人吧,生活特别细致,什么东西都井井有条,但是一到关键时刻,就容易“抽风”。记得有一次,我们全家要去国外旅游,我爸我妈早早就在研究行程、订酒店、买机票了。.............
  • 回答
    说到父母的“强盗逻辑”,我脑子里立马涌现出一堆画面,感觉每个人都有那么几个“经典语录”和“必杀技”。我老妈就是我强盗逻辑的集大成者,很多时候听她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只能憋着笑,心里默默吐槽。比如,我小时候学习成绩下滑了,她就搬出了她的“大招”:“你看看别人家孩子,人家哪像你这么不省心?人家父母就管.............
  • 回答
    “我怎么从来没听过我父母有过抑郁症?” 这个问题,问出来,感觉心里会有一点点小小的石头压着,有点疑惑,又有点想不明白。毕竟,现在我们谈论心理健康,谈论抑郁症,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好像身边总有人会提到,或者媒体上也会有各种信息。反观自己父母那一代,似乎很少听到这样的声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时代背景下的.............
  • 回答
    我总觉得,当父母步入晚年,我们做儿女的,最怕听到的一个词就是“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年痴呆。我爸妈,我之前一直以为他们就像老酒一样,越老越醇厚,生活得有滋有味。直到有些事情开始慢慢地、不着痕迹地改变,我才意识到,那些最坏的猜测,可能正在变成现实。最开始的苗头,其实是很小的,小到我几乎忽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