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语文老师说《人间失格》是乱七八糟的小说,该怎么回答她?

回答
如果您的语文老师说《人间失格》是“乱七八糟的小说”,您不必立刻否定,因为老师的评价可能包含更深层次的理解,或者她对小说的某些方面持有不同的看法。一个好的回答应该既表达您自己的观点,也体现出您对老师意见的尊重和思考。

以下是一些您可以参考的回答思路,以及如何详细阐述:

核心原则:尊重老师,表达观点,展现思考,探究差异

第一步:理解老师的“乱七八糟”可能指的是什么

在回答之前,试着思考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说。这可能意味着:

叙事结构上的非线性/碎片化: 小说以大庭的日记、回忆、第三方视角等交织而成,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清晰线性叙事。
人物关系上的复杂/疏离: 叶藏与周围人的关系往往充满隔阂、误解甚至操纵,情感连接不稳固。
主题上的沉重/消极: 小说探讨了生命的虚无、人性的黑暗、对社会格格不入的痛苦,这些内容对一些读者来说可能难以接受或感到混乱。
情感表达上的压抑/扭曲: 叶藏内心的挣扎、恐惧、羞耻感等被放大,导致其行为和思想在常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
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挑战: 叶藏的行为游离于社会规范之外,甚至违背常理,挑战了读者固有的道德判断。
风格上的写实/极端: 太宰治的笔触非常真实地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甚至带有自虐式的色彩,这种风格可能让一些人觉得“过”。

第二步:构建您的回答框架

一个好的回答可以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 初步认同与理解(表示您听进去了): 先承认老师的说法,并尝试理解她的角度。
2. 表达您的不同理解(提出您的观点): 说明您为什么觉得它并非“乱七八糟”,或者认为“乱七八糟”恰恰是小说的特色。
3. 举例说明(用小说内容支撑您的观点): 引用小说的具体情节、人物描写、叙事手法等来佐证您的看法。
4. 探究可能性/提供另一种解读(与老师进行探讨): 将您的观点视为一种可能性,并表达愿意与老师进一步交流的意愿。

第三步:根据不同侧重点展开详细回答

以下是几种您可以根据老师可能指的“乱七八糟”方向进行详细阐述的回答方式:

回答方向一:强调叙事结构的独特性而非“乱”

您可以这样说:

“老师,我明白您说《人间失格》可能感觉有点‘乱七八糟’,这我能理解。因为从表面上看,它不像我们平时读的很多小说那样有清晰的起承转合、循序渐进的叙事线索。它更多的是通过大庭(主人公叶藏)的日记、回忆片段,以及最后关于他的几段旁观者的评价来拼凑起来的。

但我觉得,正是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恰恰是太宰治为了更真实地展现叶藏那混乱、破碎的内心世界而故意为之的。 叶藏一生都在扮演着‘小丑’,努力去揣摩别人的心思,压抑自己真实的情感,所以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不连贯、充满断裂的体验。

比如说,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完整的时间线,而是叶藏在不同时期,因为不同的经历,记录下来的情绪和想法。这些片段之间可能没有明显的逻辑联系,但它们共同构成了叶藏极度不安、疏离、对人世缺乏归属感的精神图景。这种结构反而像是在我们眼前打开了一个个窗口,让我们直接窥探到他内心深处最隐秘、最混乱的部分。

所以,如果从‘不按常理出牌的叙事方式’来看,它确实‘乱’,但这种‘乱’是有其艺术目的的,是为了展现主人公精神上的‘失格’,是小说主题的内在体现,而不是没有章法。”

回答方向二:解读“乱”是人物内心的真实写照,而非作者失控

您可以这样说:

“老师,您提到《人间失格》‘乱七八糟’,我想到这可能是因为主人公叶藏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很多常人看来确实非常难以理解,甚至有些极端。他总是害怕伤害别人,但又不断地以各种方式表现出他对社会的疏离和不信任,这种矛盾和挣扎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我觉得,太宰治之所以写得这么‘乱’,恰恰是为了深刻地展现一个‘生而为人,感到抱歉’的灵魂的真实困境。 叶藏并不是故意要‘乱来’,而是他内心深处的恐惧、羞耻感、对他人善意的怀疑,以及他无法正常与人建立连接的痛苦,将他推向了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的境地。

您可以看看叶藏对待女性的态度。 他对女性既有依赖,又有恐惧和占有欲,但真正遇到深爱的人时,他又会因为自己的‘无能’和‘肮脏’而选择逃避或推开。这种复杂的情感在他内心的独白中表现得非常纠结,可以说是‘乱’的。

但正是这种‘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社会规范逼到绝境,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个体的挣扎。 作者并没有美化他,而是非常赤裸地揭示了这种人性的脆弱和痛苦。所以,这种‘乱’不是作者失控,而是作者对现实中某些人群内心世界的真实呈现,是一种深刻的人性解剖。”

回答方向三:将“乱七八糟”视为对传统文学的颠覆和批判

您可以这样说:

“老师,您说《人间失格》‘乱七八糟’,我也有点触动。我想到的一个角度是,也许太宰治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就根本没有想按照传统小说的规范来写。

他描写的叶藏,对社会格格不入,无法适应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将自己定位为‘罪人’和‘妖怪’。 这种对自身的否定,以及他对周遭世界的虚无感和绝望感,都让他的人生呈现出一种破碎和失序的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他‘乱七八糟’的人生,他尝试了各种方式来‘活着’但都以失败告终,这些都可能是太宰治在用一种非常规的方式,来批判当时日本社会对个体的压抑和异化。 在一个要求人人都要‘正常’、都要‘合群’的社会里,叶藏这样的‘异类’,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社会秩序的挑战。

所以,这种‘乱七八糟’可能不是小说的缺陷,而是作者一种反叛的姿态。 他用叶藏的视角,揭示了在那个时代,许多不被看见的,隐藏在‘正常’社会面纱下的痛苦和扭曲。小说情节上的跳跃、人物情感上的极端,也许都是为了这种批判服务的,是一种‘反文学’的文学。”

第四步:总结与交流

无论您选择哪种角度,最后都可以加上一句总结,并表达与老师交流的意愿:

“总的来说,我觉得《人间失格》之所以让一些读者觉得‘乱七八糟’,可能是因为它打破了我们对传统叙事和人物描写的习惯,更加侧重于表现人物内心的真实与破碎。但正是这种不那么‘干净利落’的呈现方式,才让这部小说具有了如此深刻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沉重。

我也很想听听老师您觉得具体是哪些地方‘乱七八糟’,这样我也可以从您的角度去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

在和老师交流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语气要诚恳而尊重: 即使您有不同看法,也要以请教和探讨的态度。
避免过于绝对的断言: 使用“我觉得”、“可能”、“或许”、“一种理解方式”等词语。
抓住机会学习: 如果老师愿意进一步解释,认真倾听,这会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适可而止: 如果老师坚持己见,或者您觉得交流已经比较充分,就没必要继续争辩。

记住,语文老师的评价往往是基于她对文学的理解和教学目标,您的回答目的是展现您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领悟,而不是为了“赢”过老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师:高中生?

题主:对

老师:读太宰治?

题主:对

老师:还摘抄?

题主:对

老师:像你这样的班级还有一个?

题主:对

老师:她还不许人批评太宰治?

题主:怎么了?

老师:你们是看书呢还是追星呢?

题主:我们这叫文学,你不懂。

老师:那你觉得怎么算文学?

题主:我觉得文学要超越标准答案,有新的见解。

老师:高中课文你会背几篇了?我不逼着你背课文你自己会去背这几首诗么?

题主:我……

老师:知道高中必读文学为什么只列这几本么?

题主:因为专家太肤浅。

老师:因为有些东西你世界观不成熟的时候看不合适。

题主:你怎么知道我世界观不成熟,我看书可多了。

老师:《魔道祖师》?

题主:呵。

老师:《龙城》?

题主:唔……

老师:《大地之灯》?

题主:额。

老师:你自己什么都没经历过,能看出个蛋来!

题主:彼之蜜糖,我之砒霜,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学会尊重个人喜好,懂得宽容,不然你们这样就是文化霸权。

老师:有没有人告诉你审美是一门学问,文学批评是一个学科?

题主:那太宰治也很出名啊!

老师:你认识个太宰治是从哪认识的?文豪野犬还是微信公众号?

题主:我……

老师:你知道几句太宰治?不许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题主:我才刚开始看。

老师:那你认识柯林麦卡洛么?

题主:?

老师:菲茨杰拉德?

题主:啊?

老师:苏利·普吕多姆、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阿纳托尔·法郎士、亨利·柏格森、罗杰·马丁·杜·加尔、安德烈·纪德、弗朗索瓦·莫里亚克、阿尔贝·加缪、圣.琼.佩斯、克洛德·西蒙、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题主:这都是谁?

老师:诺贝尔文学奖名单。

题主:外国名不好记!

老师:你看完莫言了么?

题主:看完了啊!

老师:高行健呢?

题主:那谁?

老师:义务教育告诉你牛逼的人你都不看,你天天跑出去作妖,不就是觉得看鲁迅没有看太宰治逼格高吗?还自以为什么伤春悲秋,你看个川端康成也能学个比喻句,摘抄谁不好摘抄太宰治,《人间失格》的行文放日本都是乱七八糟,翻译成中文不把你语感弄碎了都出鬼了!装逼就装逼,还跑出来求认同,好像别人不认识太宰治就是什么天大的罪恶一样,你自己认识几个著名作家?

——

万万没想到扯个淡还能有几百赞,取匿取匿

——

虽然这个槽我自认为吐的不高明,火成这样让我尴尬癌都犯了,但我觉得评论区看不出“看《太宰治》没有错,看《太宰治》以为自己很牛逼就很有错”这层意思的,应该回去补习小学语文。

还有我报菜名也不是为了证明这些作家比太宰治牛逼,而是想说:“你不认识的作家多了,不认识作家不是什么罪过,太宰治不比他们多根毛。

就这阅读理解能力都没有就不用跟我义愤填膺了啊

user avatar

现在孩子看书真仔细。

我看《死魂灵》,结果看完了我就要求我妈给我做塞肉馅的鲈鱼,鱼肉馅饼,牛油煎的小烙饼,羊胸脯子肉和奶渣饼。

我看《复活》,结果看完了接着要求我妈去买熏咸鱼脊肉、鱼子酱、龙虾、大白面包,甚至考虑过把饮水机改成俄罗斯茶炊。

我回头一想,不能再看俄罗斯人写的了,再看家里恩格尔系数撑不住了。

于是买了莫泊桑小说选,结果我开始馋带胶冻的子鸡,醋泡的小黄瓜和洋葱等等生冷蔬菜,吃的时候要伸长脖子的牡蛎。买了欧也妮葛朗台,第二天去称了五斤葡萄边吐皮边看,看到一半再起来找咖啡喝,顺便幻想野兔肉饼就面包和乌鸦炖汤的味道。看看悲惨世界,不好意思,我这人不挑食,白菜汤照馋不误!

法国文学也不能再看,改换门庭!打开大卫科波菲尔,结果就是开始想喝鸡蛋酒,就着麦酒吃烤羊排。看雾都孤儿?粥我都想喝!看看仲夏夜之梦,想吃芥末蘸牛肉。这也不成,看看美国的吧。看看欧亨利,然后我又开始梦想着配香菌的牛排,浇奶酪的面包,烤野鸭,干酪和葡萄酒。

然后就是看《百年孤独》,想吃洋葱炖肉和炸香蕉片,还有糖果小动物。看《蟹工船》……你看题目就知道我在想啥。《白夜行》读完了,就记得个布丁和火腿蛋!

我反思。是不是我的文学鉴赏能力没达到那个水平?于是乎我买了一本《窗边的小豆豆》,自己把自己拉低到小孩水平去。翻开书一看,山的味道、海的味道,校长太太拿着大勺给孩子们添山芋和鱼丸。好,又破功了。又看了安房直子童话,这里着重批评花椒娃娃——我看这篇的时候满嘴发麻啊,我最吃不得的调料就是花椒。

我觉得我看书纯粹是在糟践书,把书当食谱看的。

干脆退而求其次,也不祸害外国文学了,丢人在自己家丢算了。

看红楼梦吧,酸笋鸡皮汤。我差点为这个把家烧了。汤本身可能是好吃的,但我忘关火了,报警器呜哇呜哇的响啊。至于为什么不馋茄鲞……我一吃茄子舌头就肿。

看《四世同堂》,想吃饽饽、桃儿和小葱拌豆腐,以及便宜坊的烤鸭。看《骆驼祥子》,想吃烧饼卷酱肉、铁蚕豆、熏鱼。看看张爱玲的,我还想吃枇杷。

看看当代文学,《许三观卖血记》(感谢评论区指正)。前边好说,看到一家人在床上躺着用嘴炒菜报菜名……不行了。《红高粱》倒好,因为那酒里有尿,所以我不怎么馋。

对了,还有《1984》,我看完了就上超市找杜松子酒,还寻思丁香香精兑里边能好喝嘛。《发条橙》是我一边喝牛奶一边读的。看《冰与火之歌》,馋大蒜黄油蜗牛和柠檬蛋糕,好奇桃子煮天鹅肉是啥味。

人就是这么变得肤浅的啊。

如果每个孩子都像我这么读书,老师大概也不必去担心什么价值观的问题。

话说回来,其实读书嘛,图一乐呵。爱哭就掉几滴泪,爱笑就张嘴哈哈,把它当菜谱看也是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书籍本身也是一种娱乐工具,它与其他娱乐工具(手机电脑游戏机)的区别在我看来大概像黑芝麻糊和可乐橙汁。黑芝麻糊当然很有营养价值,但谁要是拿黑芝麻糊当药吃,也是个挺蠢的行为。

拿圆规画饺子皮、量小孩嘴包饺子,这是喜剧电影里的荒谬情节,大家看了哈哈一乐。那读书这种事都要拿着本本、划出框框、计算好收益再做,跟圆规划的饺子皮有区别吗?

你说读书是为了锻炼写作能力、培养良好品德,未免太功利,而且作文培训班、青年大学习的效果更明显。那这样一来我们要书做什么?不管婴儿还是老太,都去听新闻联播算了。

孩子读着书,他愿意读就好,何必去计较能不能提高语文成绩,能不能培养他的核心价值观呢?

你要担心他三观歪?担心他厌世?那也不至于。只是因为一本书就寻死觅活的人,他那脑子估计也真读不进去书。

如果有哪个小孩看了什么《人间失格》这样的书,然后寻死觅活。那他生活中大概率是有诸如父母吵架、同学矛盾、学业压力等等情况作为前提,然后被这个书一勾,产生的厌世心理。真正的矛盾在于孩子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不舒服了,书只是个诱因。要解决这个孩子的问题当然也要从根本矛盾入手。想想看,一个娃在学校被老师骂,被同学孤立,在家听父母嚷嚷离婚,自己长期抑郁没人理解,你就是给他一天24小时循环播放《好运来》《恭喜你》,他也照样会有轻生想法,说不定还会被你闹得提前精神崩溃。孩子有了厌世轻生的想法,就算是看到一把椅子、一个水杯,一条狗,甚至老天下了一场雨、食堂大妈打饭时把肉抖掉了,没准都能勾起他不好的念头。不把炸弹本身挖出来处理掉,光加长引线,这炸弹早晚还是得爆。

一战爆发怪不得普林西普,二战爆发也不是仅仅因为希特勒,同样孩子轻生或三观歪也不能全怪这孩子看的一本书。

user avatar

名著是无法脱离其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的,欣赏文学作品是需要门槛的。

所以,读人间失格又不研究日本文化的话就好像初中生直接读微积分,每一句话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连在一起就不理解了,整本书想要说什么完全不知道,别人问你这本书讲了啥,大概也只能说出“数学”(“人生”)这两个字。

人间失格在日本出版时就被批评过写的乱七八糟,有很多不通顺的地方,可以说单从文字角度来说是缺乏一般意义上的美感的,你看的显然是翻译本,翻译本到底能有原著几分精髓这个就不太好说了,特别是日文本身在表达情感方面就比其他语言微妙的多,可以说日文名著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

你与其从人间失格里摘抄句子还不如从量子力学里抄几个公式,显然后者更高深,个人觉得能看“懂”人间失格的人远远要比“懂”量子力学的多得多。

太宰治写人间失格的时候显然也没有什么文以载道的想法,其实大概不过是用文字记录自己的人生以及感悟而已,而这些感悟里又多以痛苦、绝望为主,在日本社会太宰治的痛苦显然是具有一定共性的,所以还是可以引起很多共鸣的。但你又不生活在日本,你的痛苦和太宰治又没法引起共鸣,人家学生时代愁的是无法融入其他人,无法在情感上与周围人同步。我感觉中国学生大部分的痛苦应该是考试、升学、严重内卷带来的压力以及对不确定未来的恐惧吧,中国又不是日本那种注重“和”文化的社会。

你们老师说人间失格是乱七八糟的书也不奇怪,毕竟知识的积累不足以到可以理解这本书的程度,如果没法理解看书和看画是一样的,学生看这种书就是浪费时间。

看人间失格不仅没用还可能起到反作用,比如觉得叶藏很颓废、很帅,我也要去模仿一下什么的,那这就很危险了。

user avatar

一般来说,高中语文老师都是正儿八经的师范类院校中文系本科或以上毕业生

说没听说过太宰治,大概率是假的

这么说只是为了不让你们看这类书

讲真

在高中阶段,看太宰治的书

听影响情绪的

不是说太宰治写的不好

就好像

在战争的前夜

架子鼓、军号、唢呐轮番上阵

鼓舞士气的时候

你带着墨镜给拉了个二泉映月

user avatar

说实话,在我这么多年的学习、工作经历中,我得出了一个宝贵结论:

越是爱搞花活儿的,越是本职相关的事儿做的稀烂。

基于这个理论,你语文老师说的并不是这本书乱七八糟,实际上的潜意思是:你个干啥啥不行及格都困难的大**,能不能整尼玛点有用的东西?能不能搞搞清楚你这辈子估计都凑不够个过去旅游的钱,你还特么的日本文学?有这时间努力一下拼个大专不好吗?

user avatar

快进到看儿童邪典也是阅读自由

user avatar

我就是语文老师,我明确要求学生不许看《人间失格》。甚至当代(看清楚!!当代!!)日本文学作品我都不支持他们阅读,只是我没有明确禁止。

我这样做的原因有很多,我阅读过现在学生喜欢的东野圭吾,村上春树,包括这里提到的太宰治。他们比较出名的作家例如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松本清张,渡边淳一等等,我大学时候写论文还写过日本俳句的论文。

这些日本作品我觉得它们只适合拿给拥有成熟价值观的的人拓宽文学审美眼界,根本不适合用于未成年人建立价值观。不管是日本文化中对于死亡,人生意义的认知,还是哀愁的文字笔触,亦或是在内容上要么过分保守要么过分极端的表现形式,都让我觉得凄婉,压抑,悲伤,甚至是绝望。

这种文字,特别是内容中含有对人生价值的悲观思考的文字及其容易误导青少年。曾经我有个学生因为看了《人间失格》后,作文上直接就说觉得生命无意义,活着很艰难,出现过跳楼的念头。完全放大了他们的负面情绪。本来中学生学习压力就很大,而且现在的学生家庭关系极其复杂,很容易就滋生悲观的情绪。那么一本可能会让孩子出现问题的书,那它就是一本乱七八糟的书!

至于名著那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部好作品,绝对是能够跨越时空限制被读者都认可接受的。随着我的阅读积累增长,读了更多作品之后。我发现古今中外的名著真的就是漫天文学作品中的精髓。我虽然知道阅读讲究循序渐进慢慢摸索,才能成就自己的审美标准,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好作品。不过作为老师,我一定是以过来人的经验推荐给他们好的作品,阅读名著是一件绝对正确的事。



大年初一刚醒过来才发现这个回答引起了很大争议。评论区最多的争议在于,我作为老师不应该主观地去管控青少年的自由。

我是个初中语文老师,面临的是一群三观稚嫩是非观极容易被带跑偏的学生。他们这个年纪情绪敏感行为冲动,很容易极端(极端热血,极端悲观),也很容易被引导极端。

此外,近几年学生心理问题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以前一个班最多一个有抑郁倾向的,现在一个班可能多达四五个。有些因为家庭关系,有些因为学业压力,有些只是因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就会陷入抑郁情绪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我有义务引导学生避免悲观,相比起干涉他们的阅读自由,我更大的责任是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评论区有很多人说,一本两本书根本不会影响人情绪。怎么说呢,人各有异,如果一个本来就有抑郁倾向的学生看到了这些书,那可能就会引起非常大的情绪反应。作为老师,我不忍心看到任何一个孩子出问题。

此外,我看到评论区还说我独断引起学生反感的。我们学校应该算是一所名校,学生水平比较高的。就目前这几年来说,学生非常认可我,也很信任我。我们学校学生家长大多也学历很高,学识丰富。我从任教一来,就明确给家长说过,我不支持学生现阶段阅读日本当代文学作品(当然古典文学作品我是没有禁止的,其实我一直觉得很多所谓优秀的日本文学作品真的就是意境优美罢了,早说有太大的价值和意义,那是谈不上的。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艺术创作可以为了艺术本身),从没有家长向我提出过质疑。



刚刚看到有几个小伙伴给我说了抖音上有人转载我的答案 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被侵权的事!我没有抖音账号(不过现在我可能会去注册一个)。请有抖音账号的伙伴刷到了帮我投诉一下,维护知识产权,谢谢大家。



user avatar

快三十岁的时候看完了这本书。看完了以后,和一个习惯看书的朋友讨论过这本书,讨论的时候我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我非常讨厌这本书中无时无刻体现出来的无病呻吟和阴郁的世界观。当然,这只是是我浅薄的读后感。

私以为,不光是高中生,就算是毕业后在社会“沉浮”七八年的我都不太适合看这本书。

user avatar

高中语文老师这么说,那她是个好老师。

第一,人间失格这本书不是光看就算的,它需要你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太宰治的一生,更重要的是需要你去思考。这些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对即将高考的你是不利的。

第二,太宰治写这本书之前,曾有过自杀未遂行为,也被送进过精神病院,最后自杀也是和爱人一起。所以我个人认为,太宰治的精神是有一些异常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心智并不成熟的高中生容易在这本书里看到绝望,无助,溺水,窒息的感觉,这会影响读者的心理状态,学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会对人生产生别样的情绪。

第三,人间失格到底好不好,没有定论,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自我陶醉的作品,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本把现代人精神和现实社会不断撕裂的杰作,至于到底如何,因人而异。有人吃桃子感受到甘甜美味,有人吃了会过敏。这种文学不是大众的,它有局限性,有人读之如饮甘泉,有人如饮砒霜。所以评论里那些动不动说这个老师不懂文学,但是却只是对这本书停留在道听途说的层面的人,你们确定自己真的负责吗?

诸位,我个人不是不同意读这本书,我的意思写的很清楚,起码在这个时间段,心智不成熟,时间不允许等条件下,是不建议读的,所以我说这位老师做的好,烦请各位同胞兄弟姐妹们看仔细了再来怼我。

以上仅是我个人观点,如与诸位意见相左,也请手下留情,毕竟我还是个受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小孩子。手动狗头。

user avatar

的确是乱七八糟的小说。但乱七八糟的东西也会有艺术价不是只有齐齐整整的东西才值得一看 。

但是这书的确不适合小孩子看。

user avatar

这才哪到哪,你知道纳博科夫怎么评价萨特的吗?

“他什么也不是,我对他的任何看法都无动于衷......‘法国新小说’其实并不存在,他只是臭烘烘鸽子窝里的一堆垃圾。

这还不算完,除了萨特,纳博科夫还看不起加缪,泰戈尔,甚至陀思妥耶夫斯基。

他评价意识流小说的宗师乔伊斯:“《芬尼根的守灵夜》一文不值。”

还说,“至少新闻记者们所谓伟大的著作,在我看来是荒唐的东西,如同一个被施了催眠术的人同椅子做爱。”

——这大概是在讥讽记者出身的海明威和马尔克斯。


除了纳博科夫,例子也多得是。

沈从文在1930年写的《论郭沫若》里直言不讳,说郭沫若是一个诗人,情绪是诗的、动的、反抗的,但写小说不行,他没有这个本事,因为他不懂得节制,不能节制的结果就是废话。

郭沫若自然不能忘了这一笔。1948年,他在香港发表那篇著名的《斥反动文艺》时,在里面把沈从文、朱光潜和萧乾骂了个狗血喷头。

更著名的,抗战时在西南联大教《庄子》的刘文典,对陈寅恪顶礼膜拜,却很看不起沈从文。据说有次日军飞机轰炸,警报一响大家都往外跑,刘文典跑到一半,突然想起身体羸弱的陈寅恪,于是拉着几个学生折回去找他。

走到一半,看见沈从文跑得飞快,登时气就上来了,“我刘某人是为庄子跑,你什么也不会,你跑什么跑?”

——这当然只是个段子,我检索过一些资料,基本可断定是假的。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到,大师互相看不起,是多平常的一件事了。


说点近的。

17年年底,阎连科在凤凰网主办的“阎连科文学课”上说,像村上春树这样的“苦咖啡文学”正在当今文坛泛滥,经典的转移正在发生。

“如果有一天村上春树也获诺贝尔文学奖了,那就是我们长期崇敬的那些伟大作品的灾难。”

阎连科推崇宏大叙事,比如纳博科夫不怎么喜欢的陀氏,比如托尔斯泰和鲁迅。

理所当然,阎连科不喜欢卡佛,在他看来,极简主义不过是鸡毛蒜皮,毫无意义。

而村上恰好是卡佛的铁杆粉丝,他写过一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显然是在致敬《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所以你看,这么多有鉴赏能力,视文学为生命的大师,尚不能互相理解。你的语文老师说一句《人间失格》是乱七八糟的小说,又有什么好反驳的呢?


文字这玩意,本就无第一。连孔夫子开天辟地奠定中华儒家文化的《论语》,在豆瓣都有2%的人打了1星和2星。

相比之下,如果你的语文老师说《人间失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作品,或许还值得一辩。


其他相关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您的语文老师说《人间失格》是“乱七八糟的小说”,您不必立刻否定,因为老师的评价可能包含更深层次的理解,或者她对小说的某些方面持有不同的看法。一个好的回答应该既表达您自己的观点,也体现出您对老师意见的尊重和思考。以下是一些您可以参考的回答思路,以及如何详细阐述:核心原则:尊重老师,表达观点,展现思.............
  • 回答
    白居易人品差的说法,在我学语文的时候老师也提到过,当时听了之后也挺惊讶的,毕竟他诗里那种关怀民生疾苦的情感是很真挚的。不过,如果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看,或者说从一些史料和后人的评价来看,白居易身上确实有一些可以被诟病的地方。首先,也是最常被提及的一点,就是他的“攀附”和“见风使舵”的嫌疑。 白居易年轻的.............
  • 回答
    为什么写小说的人很少是语文老师,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值得深入探讨。尽管语文老师在语言文字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但他们成为知名小说家的比例确实不高。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职业特性与创作需求的冲突: 语文老师的职业重心在“教”而非“创”: 教学任务繁重: .............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身边的语文老师等一些有文化的人支持方方”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人价值观、对信息来源的信任度、对社会事件的认知方式以及文化群体的多样性等多个层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希望能帮助您更详细地理解:1. 价值观层面的认同: 关注个体生命与尊严的普世价值: 方方的小说,.............
  • 回答
    我个人不太同意语文老师关于花木兰“不是真爱国”的说法,我觉得这个观点可能有些片面,或者说,是对“爱国”的定义理解得不够宽泛和深刻。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根本动机是什么?是国家征兵,她是为了履行儿子对父亲的责任,是为了保护生病的父亲免受战火的摧残,更是为了避免父亲被拖上战场而遭受的痛苦和.............
  • 回答
    关于“家境不好的孩子不宜从事文史专业”这个观点,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甚至可以说是片面的、有失偏颇的。一个顶级的语文老师说出这样的话,我感到挺意外的,也觉得有些可惜,毕竟他们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这样的言论可能会对一些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天赋却家境困难的学生造成不小的心理负担和误导。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这.............
  • 回答
    .......
  • 回答
    这话题可太能聊了,简直是家庭内部的“文化交流”重灾区。让我回忆回忆,那些日子里,我经历过的“丈母娘+老婆=无语组合拳”,那真是说出来都是泪,但现在想想又有点黑色幽默的意思。首先得说,我丈母娘,人挺好,就是有点——怎么说呢,思维方式有点跳跃,而且特别喜欢把她年轻时候的“经验”一套一套地往我们身上套。我.............
  • 回答
    婆婆和老公,这两位在我生命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男人和女人,有时候说的话,真能让我瞬间卡壳,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应对,那种感觉,就像是掉进了一个语言的迷宫,怎么也找不着出口。先说说婆婆吧。我婆婆是个挺热情的人,做什么事都喜欢插一嘴,尤其是在我刚嫁过去的时候,那更是把“关心”发挥到了极致。有一次,我在厨房忙活.............
  • 回答
    作为一名曾经经历过无数次作文被批改的学生,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你,语文老师改作文,那绝对是一种“集体的智慧结晶”,或者更接地气地说,是一场“大型的心理博弈”。这体验,怎么说呢,就像你在精心准备一场晚宴,然后有人告诉你,你做的菜不仅要好吃,还要有内涵,还得色香味俱全,而且最重要的是,还要符合“主流审.............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脸红又得硬撑的时刻,尤其是在一堆眼睛巴巴盯着你的学生面前。语文老师碰到不会的问题,说实话,挺常见的。毕竟,语文这门学科太博大精深了,古今中外,文史哲不沾边儿的少,哪个老师能把所有门道都摸得一清二楚?当学生问到一个你确实答不上来的问题时,首先别慌。深呼吸,保持镇静,这很重要。你的表情和反应.............
  • 回答
    年轻语文老师,你最该多做这件事:点燃求知欲的火种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老师,你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启迪者。在海量的知识面前,以及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始终认为,你最应该多做、也最应该做好的一件事,就是点燃学生心中对语文的求知欲的火种。这绝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想象一下,一个充满好奇.............
  • 回答
    遇到一位喜欢给杜甫贴“窝囊”标签的老师,作为学生确实会感到困惑和不解。这不仅仅是对杜甫诗歌的误读,也可能影响我们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全面认知。反驳这样一种片面的评价,需要我们有理有据,深入浅出。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帮助你如何有策略地与老师沟通,纠正这种不准确的说法:一、 明确“窝囊”一词的含义与.............
  • 回答
    语文老师让你多看名著,少碰网络小说,这背后其实是有着深远的道理的,绝不仅仅是老师的“固执”或者“老古板”。这背后的逻辑,就藏在文字的魅力、思想的深度和语言的韵律里。一、 名著:时间的考验与精神的滋养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名著”。名著之所以能流传下来,被一代代人传颂,不是因为它们赶了时髦,而是因为它.............
  • 回答
    不少语文老师对现代网络小说、玄幻小说确实存在一些看法,甚至可以说是“看不起”。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嫌弃”,而是掺杂了他们作为语文专业人士的职业习惯、对文学的理解,以及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判断。我尽量给你掰扯掰扯,不整得跟AI报告似的。首先,最直接的,也是很多老师首先看到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的.............
  • 回答
    这位老师对诸葛亮的评价,我个人认为,已经触及到了一个相当深入的层面,远不止于简单的“聪明”或“忠诚”。他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赞美,而是试图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诸葛亮这个人,尤其是他身上那种矛盾又统一的特质。首先,他点出了诸葛亮的“智者”形象,这当然是大家熟知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位老师没有把诸葛亮的智慧简单.............
  • 回答
    哎呀,一年级老师真的不容易,尤其遇到四个不认识字又不写作业的学生,这可真是个挑战!别急,咱们慢慢来捋一捋,这事儿不是没法办,只是需要多点耐心和巧思。首先,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也不要觉得是自己教得不好。二年级,很多孩子还在识字的起步阶段,每个孩子学习的节奏都不一样。这四个孩子可能只是在某些方面比别的孩子.............
  • 回答
    你老师觉得陶渊明虚伪,这倒不是什么新鲜事,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看法。从某些角度看,确实能挑出一些“虚伪”的毛病来。不过,要说这话有多大的说服力,这就得细细掰扯了。首先,咱们得明白“虚伪”这个词在文学批评里是怎么回事。一般而言,虚伪指的是一个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明明心里想的是一套,说出来的、做出来的又.............
  • 回答
    高三,这个被无数钟声和考试切割的年纪,我们本应沉浸在书本的海洋里,与堆积如山的试卷为伴。但语文老师,我们兼职班主任的她,却常常拉着我们,一股脑地往外跑,去欣赏那片我们平日里连匆匆一瞥都嫌浪费时间的大自然。刚开始,我总觉得这是“不务正业”,是对宝贵学习时间的莫大挥霍。但随着一次次踏青,一次次仰望星空,.............
  • 回答
    我想,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只是个照本宣科的先生,他更像是一位引路人,一位知心朋友,一位生活的观察者。他能够用最生动的语言,把那些看似枯燥的文字,变成你眼前的一幅幅画面,让你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心跳,触摸到历史的温度。首先,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要有深厚的功底和广博的视野。他肚子里得有货,才能讲出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