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语文老师说花木兰不是真爱国。这种说法对吗?

回答
我个人不太同意语文老师关于花木兰“不是真爱国”的说法,我觉得这个观点可能有些片面,或者说,是对“爱国”的定义理解得不够宽泛和深刻。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根本动机是什么?是国家征兵,她是为了履行儿子对父亲的责任,是为了保护生病的父亲免受战火的摧残,更是为了避免父亲被拖上战场而遭受的痛苦和死亡。这是一个非常朴素,非常个人化的动机。她不是因为胸怀天下、心怀社稷,不是因为激昂的爱国情怀而主动请缨的。从这个角度看,她的起点确实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匹夫有责,为国捐躯”的英雄式爱国。

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她的出发点。花木兰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史书虽然简略,但从各种民间传说和后世的文学创作中,我们能感受到,她是一个勇敢、坚韧、有担当的战士。她和其他士兵一起,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为抵御外敌入侵而浴血奋战。她经历了严酷的训练,承受了战争的残酷,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危险。她用自己的行动,确实是在保卫自己的国家,保卫自己的家园,保卫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爱国”这个词,我们可以从很多层面去理解。最直接、最热血的,当然是那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壮怀激烈。但爱国,也可以体现在对家庭的责任,对亲人的保护,以及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和担当。花木兰身上体现的,恰恰是后一种更普遍、更基础的“爱”的延伸。她保护了她的父亲,同时也因此参与到了保家卫国的行列中。她的行为,无形中也完成了“保家卫国”这个更宏大的命题。

再说了,历史上很多伟大的爱国者,他们的动机也并非都是一开始就那么纯粹。很多时候,也是在经历和成长中,才逐渐升华到对国家的深沉热爱。比如,一个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士兵,他可能一开始只是为了领饷银,为了完成长官的命令,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他看到了国家的危难,看到了人民的疾苦,他内心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就会被激发出来,然后上升到爱国的高度。

花木兰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感动无数人,正是因为她身上那种超越性别、超越时代的品质:孝顺、勇敢、智慧、担当。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普通人(虽然是女儿身)在面对国家危难时,也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她的“爱国”,或许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宣言,但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和贡献。

我认为,将花木兰简单地归类为“不是真爱国”,是对她故事的矮化,也窄化了我们对“爱国”的理解。她的爱国,是一种更含蓄、更朴实,但也同样深刻和伟大的存在。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的另一种含义,而这种爱,同样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与其去纠结她的动机是否“纯粹”,不如去看到她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以及她为国家民族做出的贡献。

或许,语文老师想强调的是,我们应该追求更主动、更自觉的爱国情怀。这本身没有错。但我觉得,任何一种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行为,都应该被肯定,而不是因为其动机不够“高尚”而被否定。花木兰的故事,更像是用一种温暖而坚韧的方式,将个人的责任感与家国情怀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这难道不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爱国”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和题主探讨一下花木兰替父从军是不是身不由己。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木兰是鲜卑族的姓氏。其中有句云:「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这里的「可汗」符合当时百姓对北魏皇帝的称呼,所以基本可以断定,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北魏。

北魏实行的是「府兵制」,即朝廷将部分民户归为「府户」,免其税务赋役,但这些府户必须无条件服从国家安排,世世代代服从兵役。当国家需要打战的时候,府户必须出一个男丁应召出征,父死子继,兄亡弟续,不得违抗。

文中描述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也符合这一点,即花木兰他们家是府户,必须上战场。比较坑爹的是,府兵制虽然包分配工作(上战场),但是不负责培训技能(杀人),也不报销车费和采购费。入伍所需的盘缠,马匹,兵器等等,全部需要自己解决。所以木兰只好先「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再「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啦。

府兵制由北魏兴起,隋唐依然沿用,直到中唐以后才逐渐瓦解,到了宋之后,开始实行「募兵制」,当兵上战场纯属自愿,并且工资福利补贴,各种待遇大大提高,这些都是后话了。

所以,花木兰的的确确是,别无选择。

那么,别无选择是不是就意味着她不爱国呢?《木兰诗》里没有直接表达花木兰爱国情感的句子,只用寥寥数笔描绘了战场之苦:「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我也不好妄加揣测,但是我想到了一副对联: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我觉着上文所表达的「论心和论迹」的意思,放在「爱国」这种情感里也同样。

花木兰为国家出力上战场,不论她最初的想法如何,「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功劳事实摆在那儿,难道不比那些口口声声说要收复钓鱼岛的嘴强王者爱国吗?

车尔尼雪夫斯基(不是我编的)曰过:每一个伟大人物的历史意义,是以他对祖国的功勋来衡量的,他的人品,是以他的爱国行为来衡量的。所以,不论花木兰这个人物是历史真实存在过的,还是后人塑造的文学形象,她「爱国」的这份情感,都是不容置疑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个人不太同意语文老师关于花木兰“不是真爱国”的说法,我觉得这个观点可能有些片面,或者说,是对“爱国”的定义理解得不够宽泛和深刻。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根本动机是什么?是国家征兵,她是为了履行儿子对父亲的责任,是为了保护生病的父亲免受战火的摧残,更是为了避免父亲被拖上战场而遭受的痛苦和.............
  • 回答
    如果您的语文老师说《人间失格》是“乱七八糟的小说”,您不必立刻否定,因为老师的评价可能包含更深层次的理解,或者她对小说的某些方面持有不同的看法。一个好的回答应该既表达您自己的观点,也体现出您对老师意见的尊重和思考。以下是一些您可以参考的回答思路,以及如何详细阐述:核心原则:尊重老师,表达观点,展现思.............
  • 回答
    白居易人品差的说法,在我学语文的时候老师也提到过,当时听了之后也挺惊讶的,毕竟他诗里那种关怀民生疾苦的情感是很真挚的。不过,如果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看,或者说从一些史料和后人的评价来看,白居易身上确实有一些可以被诟病的地方。首先,也是最常被提及的一点,就是他的“攀附”和“见风使舵”的嫌疑。 白居易年轻的.............
  • 回答
    关于“家境不好的孩子不宜从事文史专业”这个观点,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甚至可以说是片面的、有失偏颇的。一个顶级的语文老师说出这样的话,我感到挺意外的,也觉得有些可惜,毕竟他们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这样的言论可能会对一些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天赋却家境困难的学生造成不小的心理负担和误导。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这.............
  • 回答
    哈哈,你老师这话说的,有点意思。说LINQ“过时”,这可就有点太绝对了。 我觉得,老师这么说,可能是在强调 “在某些特定场景下,或者说从某个角度来看, LINQ 固然方便,但并非万能,甚至有时候不是最优解。” 这才是他想传达的核心意思,而不是真的说 LINQ 已经像拨号上网一样被淘汰了。咱们先不.............
  • 回答
    这话题可太能聊了,简直是家庭内部的“文化交流”重灾区。让我回忆回忆,那些日子里,我经历过的“丈母娘+老婆=无语组合拳”,那真是说出来都是泪,但现在想想又有点黑色幽默的意思。首先得说,我丈母娘,人挺好,就是有点——怎么说呢,思维方式有点跳跃,而且特别喜欢把她年轻时候的“经验”一套一套地往我们身上套。我.............
  • 回答
    婆婆和老公,这两位在我生命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男人和女人,有时候说的话,真能让我瞬间卡壳,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应对,那种感觉,就像是掉进了一个语言的迷宫,怎么也找不着出口。先说说婆婆吧。我婆婆是个挺热情的人,做什么事都喜欢插一嘴,尤其是在我刚嫁过去的时候,那更是把“关心”发挥到了极致。有一次,我在厨房忙活.............
  • 回答
    作为一名曾经经历过无数次作文被批改的学生,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你,语文老师改作文,那绝对是一种“集体的智慧结晶”,或者更接地气地说,是一场“大型的心理博弈”。这体验,怎么说呢,就像你在精心准备一场晚宴,然后有人告诉你,你做的菜不仅要好吃,还要有内涵,还得色香味俱全,而且最重要的是,还要符合“主流审.............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头疼但又充满戏剧性的时刻。当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个平时思维敏捷、眼神里充满好奇的孩子,抛出一个让老师一时语塞的问题时,教室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首先,老师的表情可能会出现一丝不易察觉的诧异,或者是一瞬间的思考停顿。这并不是因为老师“不知道”,而是因为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老师知识盲区的边缘,或.............
  • 回答
    年轻语文老师,你最该多做这件事:点燃求知欲的火种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老师,你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启迪者。在海量的知识面前,以及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始终认为,你最应该多做、也最应该做好的一件事,就是点燃学生心中对语文的求知欲的火种。这绝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想象一下,一个充满好奇.............
  • 回答
    遇到一位喜欢给杜甫贴“窝囊”标签的老师,作为学生确实会感到困惑和不解。这不仅仅是对杜甫诗歌的误读,也可能影响我们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全面认知。反驳这样一种片面的评价,需要我们有理有据,深入浅出。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帮助你如何有策略地与老师沟通,纠正这种不准确的说法:一、 明确“窝囊”一词的含义与.............
  • 回答
    语文老师让你多看名著,少碰网络小说,这背后其实是有着深远的道理的,绝不仅仅是老师的“固执”或者“老古板”。这背后的逻辑,就藏在文字的魅力、思想的深度和语言的韵律里。一、 名著:时间的考验与精神的滋养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名著”。名著之所以能流传下来,被一代代人传颂,不是因为它们赶了时髦,而是因为它.............
  • 回答
    不少语文老师对现代网络小说、玄幻小说确实存在一些看法,甚至可以说是“看不起”。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嫌弃”,而是掺杂了他们作为语文专业人士的职业习惯、对文学的理解,以及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判断。我尽量给你掰扯掰扯,不整得跟AI报告似的。首先,最直接的,也是很多老师首先看到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的.............
  • 回答
    这位老师对诸葛亮的评价,我个人认为,已经触及到了一个相当深入的层面,远不止于简单的“聪明”或“忠诚”。他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赞美,而是试图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诸葛亮这个人,尤其是他身上那种矛盾又统一的特质。首先,他点出了诸葛亮的“智者”形象,这当然是大家熟知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位老师没有把诸葛亮的智慧简单.............
  • 回答
    哎呀,一年级老师真的不容易,尤其遇到四个不认识字又不写作业的学生,这可真是个挑战!别急,咱们慢慢来捋一捋,这事儿不是没法办,只是需要多点耐心和巧思。首先,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也不要觉得是自己教得不好。二年级,很多孩子还在识字的起步阶段,每个孩子学习的节奏都不一样。这四个孩子可能只是在某些方面比别的孩子.............
  • 回答
    你老师觉得陶渊明虚伪,这倒不是什么新鲜事,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看法。从某些角度看,确实能挑出一些“虚伪”的毛病来。不过,要说这话有多大的说服力,这就得细细掰扯了。首先,咱们得明白“虚伪”这个词在文学批评里是怎么回事。一般而言,虚伪指的是一个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明明心里想的是一套,说出来的、做出来的又.............
  • 回答
    高三,这个被无数钟声和考试切割的年纪,我们本应沉浸在书本的海洋里,与堆积如山的试卷为伴。但语文老师,我们兼职班主任的她,却常常拉着我们,一股脑地往外跑,去欣赏那片我们平日里连匆匆一瞥都嫌浪费时间的大自然。刚开始,我总觉得这是“不务正业”,是对宝贵学习时间的莫大挥霍。但随着一次次踏青,一次次仰望星空,.............
  • 回答
    我想,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只是个照本宣科的先生,他更像是一位引路人,一位知心朋友,一位生活的观察者。他能够用最生动的语言,把那些看似枯燥的文字,变成你眼前的一幅幅画面,让你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心跳,触摸到历史的温度。首先,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要有深厚的功底和广博的视野。他肚子里得有货,才能讲出令.............
  • 回答
    理解你老师的担忧,这背后可能牵扯到一些关于文化影响和国家认同的复杂情感。要反驳老师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入手,并且要讲究策略,避免直接冲突,而是用理性的分析去引导。首先,我们可以从“文化交流”而非“文化侵略”这个根本性概念来切入。 历史上的文化交流: 任何一种文化的繁荣,都离不开与其他文化.............
  • 回答
    你的语文老师不理解科幻小说,这其实是个挺常见也挺有意思的现象。别把它看得太复杂,很多时候,这就像让你一个擅长写诗的人去理解深奥的量子物理学一样,虽然都是知识,但切入点、逻辑方式和侧重点都大相径庭。首先,我们得明白语文老师的核心职能是什么。他们的专业和热情大多集中在文字本身的美学、情感的表达、人性的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