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和题主探讨一下花木兰替父从军是不是身不由己。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木兰是鲜卑族的姓氏。其中有句云:「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这里的「可汗」符合当时百姓对北魏皇帝的称呼,所以基本可以断定,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北魏。
北魏实行的是「府兵制」,即朝廷将部分民户归为「府户」,免其税务赋役,但这些府户必须无条件服从国家安排,世世代代服从兵役。当国家需要打战的时候,府户必须出一个男丁应召出征,父死子继,兄亡弟续,不得违抗。
文中描述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也符合这一点,即花木兰他们家是府户,必须上战场。比较坑爹的是,府兵制虽然包分配工作(上战场),但是不负责培训技能(杀人),也不报销车费和采购费。入伍所需的盘缠,马匹,兵器等等,全部需要自己解决。所以木兰只好先「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再「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啦。
府兵制由北魏兴起,隋唐依然沿用,直到中唐以后才逐渐瓦解,到了宋之后,开始实行「募兵制」,当兵上战场纯属自愿,并且工资福利补贴,各种待遇大大提高,这些都是后话了。
所以,花木兰的的确确是,别无选择。
那么,别无选择是不是就意味着她不爱国呢?《木兰诗》里没有直接表达花木兰爱国情感的句子,只用寥寥数笔描绘了战场之苦:「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我也不好妄加揣测,但是我想到了一副对联: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我觉着上文所表达的「论心和论迹」的意思,放在「爱国」这种情感里也同样。
花木兰为国家出力上战场,不论她最初的想法如何,「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功劳事实摆在那儿,难道不比那些口口声声说要收复钓鱼岛的嘴强王者爱国吗?
车尔尼雪夫斯基(不是我编的)曰过:每一个伟大人物的历史意义,是以他对祖国的功勋来衡量的,他的人品,是以他的爱国行为来衡量的。所以,不论花木兰这个人物是历史真实存在过的,还是后人塑造的文学形象,她「爱国」的这份情感,都是不容置疑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