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驻军阿富汗被骂,撤出去也被骂?

回答
驻军阿富汗被骂,撤兵也受批评,这确实是美国对外政策中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深入剖析,这背后涉及的是阿富汗复杂的国内局势、美国战略目标的多重性、国内外政治的相互作用,以及国际舆论的复杂考量。

留在阿富汗,被骂的点主要集中在:

“无休止的战争”和巨大的经济成本: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尖锐的批评。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持续了近20年,耗费了数万亿美元的资金。批评者认为,这些钱本可以用于国内建设、教育、医疗等更实在的领域。更重要的是,战争看不到尽头,仿佛一个无底洞,让民众感到厌倦和失望。
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美国最初进入阿富汗是为了打击基地组织、推翻塔利班政权、建立一个稳定民主的阿富汗。然而,尽管投入巨大,塔利班势力始终未能被彻底根除,阿富汗政府的腐败和低效也一直为人诟病。反恐任务似乎没有完成,国家建设也步履维艰。这种“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局面,自然招致了大量批评。
附带损害和人道主义问题: 军事行动 inevitably 会造成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尽管美军在一定程度上努力避免,但误伤和附带损害仍然发生,这在当地民众和国际人权组织中引起了极大的不满。战争本身也导致了大量人口流离失所,加剧了人道主义危机。
“帝国主义”和“占领”的指控: 尽管美国声称是为了民主和反恐,但其军事存在在许多阿富汗人以及一些国际观察者看来,就是一种外来干涉和占领。这种“被统治”的感觉,自然会激起反抗和民族主义情绪。
国内政治的“甩锅”: 无论哪个政府执政,如果国内经济不景气、社会矛盾加剧,阿富汗战争就很容易成为一个被攻击的靶子,被用作转移国内矛盾的工具。

撤出阿富汗,同样被骂,理由又变成:

“遗弃盟友”和“责任推卸”: 当美国决定撤兵时,批评的声音主要来自那些曾与美军合作的阿富汗政府官员、安全部队成员以及依赖美国支持的社会团体。他们认为,美国在关键时刻放弃了他们,将他们置于塔利班的报复之下,辜负了过去的承诺和牺牲。这种“被抛弃”的感觉,让他们觉得受到了背叛。
“未能完成任务”和“前功尽弃”: 撤兵被一些人视为是美国承认自己在阿富汗的努力失败,是“前功尽弃”。他们认为,美国应该坚持下去,直到建立一个真正稳定的阿富汗。撤兵等于宣告了过去20年的投入都是徒劳的。
“加速塔利班卷土重来”: 许多人预见到,美军一旦撤离,塔利班将毫无悬念地重新掌权。批评者认为,美国的撤兵决定直接导致了阿富汗局势的迅速恶化,使得塔利班能够轻易地控制全国。这种“制造了混乱”的指责,将责任归咎于撤兵的决定。
“人道主义灾难的加剧”: 撤兵后,阿富汗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急转直下,人道主义危机进一步加剧。批评者认为,美国作为曾经的主导力量,对由此产生的人道主义后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撤兵加剧了这一切。
“损害美国国际声誉”: 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仓促和混乱的撤兵方式,损害了其作为国际领导者和可靠盟友的声誉。这种“失信于人”的印象,会让其他国家对美国产生不信任感。
国内政治的“甩锅”升级: 撤兵同样可以被用来作为国内政治斗争的武器。例如,如果继任政府认为前任政府的撤兵方式不当,或者撤兵导致了不良后果,他们就会借此攻击前任政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怎么做都被骂”的困境?

1. 目标冲突与模糊: 美国在阿富汗的战略目标一直是多重且相互矛盾的。既要反恐,又要建立民主,还要帮助经济发展,甚至还要平衡区域大国的影响。这些目标难以同时实现,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其优先级也会发生变化。当目标不明确或无法实现时,无论进退,都容易招致批评。
2. 阿富汗国内局势的复杂性: 阿富汗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多元民族、部落结构复杂、深受宗教影响的国家。其内部的政治、社会、经济问题根深蒂固,外部力量很难彻底改变。塔利班并非简单的恐怖组织,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意识形态根源。期望外部军事力量就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本身就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3. “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势: 许多批评者倾向于用一种“零和博弈”的眼光看待阿富汗问题。他们认为,如果美国不能彻底胜利,那就是彻底失败。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忽略了战争进程中的复杂性和不同阶段的战略考量。
4. 信息传播和舆论环境: 现代媒体和社交网络放大了批评的声音。无论是战争期间的伤亡数字,还是撤兵时的混乱场面,都能够迅速传播,并在国内外引发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不同立场的人们,都能找到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5. 政治博弈和党派分歧: 在美国国内,阿富汗战争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政治议题。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对阿富汗政策上存在分歧,而一旦战争走向不顺,对方就会利用这一点进行攻击。撤兵与否,往往也成为党派斗争的焦点。
6. “忠诚”与“现实”的拉扯: 对于阿富汗的盟友来说,他们希望美国能够信守承诺,继续提供支持。而对于美国国内的纳税人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国家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国民的福祉。这两种诉求在很多时候是相互冲突的。

总而言之,美国在阿富汗的困境,不是简单的“进退两难”,而是战略目标、国内政治、国际环境以及一个复杂国家的内部逻辑相互交织的产物。无论采取何种行动,总会有一些群体因为自身利益、价值判断或政治立场不同而发出批评。这种“两面受敌”的局面,恰恰反映了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的巨大挑战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年小布什总统脑残,告诉他是拉登恐怖袭击的纽约,他还真相信了,派兵进了阿富汗去反恐一干就是二十年,普京当年高兴得五天没睡着觉...

现在撤军,算是美帝明白被人耍了,再挨点儿骂先回家养养兵,总比继续傻下去要好,呵呵。

user avatar

反美是刚需,与美国的实际行为无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驻军阿富汗被骂,撤兵也受批评,这确实是美国对外政策中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深入剖析,这背后涉及的是阿富汗复杂的国内局势、美国战略目标的多重性、国内外政治的相互作用,以及国际舆论的复杂考量。留在阿富汗,被骂的点主要集中在: “无休止的战争”和巨大的经济成本: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尖锐的批评。美国在阿富汗.............
  • 回答
    关于喀布尔机场在撤离期间发生大量人员伤亡的报道,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关于美军射杀平民的说法,其真相的探讨也十分复杂。根据当时媒体的广泛报道以及后续的调查,喀布尔机场在那段混乱时期确实发生了令人悲痛的事件,造成了许多人的死亡。最初的混乱是由于大量阿富汗民众涌向机场,试图搭乘撤离航班逃离塔利班的统治.............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从头说起。指挥官卸任,美军使命就此终结?首先,美国驻阿富汗最高级别军事指挥官的卸任,并不直接等同于美国对阿富汗军事使命的彻底结束。这是一个重要的区分点。你可以理解为,这更像是一个漫长旅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一个标志性的权力交接,但并不意味着行程就此到达终点站。 使命性质的.............
  • 回答
    关于美军在喀布尔机场向阿富汗平民开火的事件,目前的情况和背景需要结合2021年美军撤离阿富汗期间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梳理: 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2021年8月25日至26日,美军在阿富汗喀布尔机场进行撤离行动时,与阿富汗政府军和塔利班武装发生激烈冲突。机场是美军撤离的关.............
  • 回答
    美军从阿富汗撤军,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次性决定,而是多年来在复杂地缘政治、国内政治、经济压力以及战场现实交织下演变出的结果。想要深入理解其缘由,我们需要剖析几个关键的层面:一、漫长而昂贵的战争,目标难以实现首先,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就是那场长达近二十年的阿富汗战争,其初衷和后续目标的实现都面临着巨大.............
  • 回答
    美军2021年从阿富汗撤离,这并非一夜之间拍板的决定,而是二十年战争、地缘政治变化以及国内压力的多重作用下,一个逐渐成型的战略转向。理解这次撤离,需要把目光拉回到这场漫长战争的起点和中途的种种转折。二十年的“不确定胜利”与成本累积美国在2001年以“反恐战争”为名介入阿富汗,主要目标是打击策划“9·.............
  • 回答
    阿富汗局势突变:塔利班的“意外”崛起与阿富汗政府军的溃败2021年8月,当塔利班武装以惊人的速度席卷阿富汗,并在几乎未遇顽强抵抗的情况下进入首都喀布尔时,全世界都被震动了。许多人,包括美国及其盟友,都对这一戏剧性的转变感到措手不及。为何塔利班能够如此迅速地控制阿富汗,而曾得到美军训练和支持的阿富汗政.............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困惑的局面,就像一个人在同一个问题上前后矛盾,让人难以理解其真实意图。一方面,当美国决定从阿富汗撤军时,一些人批评其“不负责任”。 这种说法通常源于这样的担忧:美国在阿富汗驻扎了二十年,投入了巨大的军事和经济资源,旨在建立一个稳定、民主的阿富汗。然而,在美军撤离后,阿富汗政府迅速.............
  • 回答
    美军在阿富汗的20年战争,耗资高达2万亿美元。这笔钱的数字庞大到难以想象,足以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它的分量。2万亿美元到底是多少钱?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感受一下: 跟GDP比: 2万亿美元大约相当于2021年美国年度GDP的8%左右。这意味着,美国在阿富汗花的这笔钱,几乎是当年全国一年生产出来的.............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为何俄罗斯显得如此吃力?与美军阿富汗撤兵的对比2022年爆发的俄乌战争,无疑是近年来地缘政治领域最牵动人心的一场冲突。然而,这场战争至今仍未尘埃落定,俄罗斯在其中表现出的举步维艰,以及与美国在阿富汗撤兵时所展现出的军事能力之间的差异,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分析。为何俄罗斯这支号称世界.............
  • 回答
    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美军撤离的时代印记,阿富汗何去何从?当最后一架美军运输机缓缓升空,载着驻扎近二十载的士兵,标志着美军对阿富汗最大、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正式告别。这架飞机滑翔在夜色中,带走的不仅仅是美国的军事力量,更仿佛是美国主导阿富汗战事二十年漫长叙事的最后一页,留给阿富汗人民的.............
  • 回答
    美国国防部在 8 月误杀阿富汗平民事件后,承诺提供慰问金并帮助有兴趣的遗属移民美国,这一系列举措至少说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对人道主义和道德责任的承认(至少在姿态上): 承认错误和责任: 最直接的层面是,美军的误杀行为造成了无辜生命的损失,国防部承诺慰问金是对这种损失的一种经济补偿,也是.............
  • 回答
    蒙古与美国关系向来亲密,地理位置上也确实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但为何美国没有选择在蒙古驻军,这其中涉及的考量相当复杂,远非简单的“亲美”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与现实考量:蒙古的地理位置,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两大邻国之间,确实是其“优越性”所在。这种“优越性”.............
  • 回答
    美军在包围硫磺岛并能切断其军事补给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抢滩登陆,而非持续轰炸,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考量,其中既有军事战略层面的权衡,也有对作战效率、风险控制以及政治影响等多方面的考虑。详细解释如下:一、 持续轰炸的局限性与潜在弊端 硫磺岛地形与日军防御工事的特殊性: 火山岛地形.............
  • 回答
    美军在全球多地驻扎,涉及的地区和文化背景十分复杂。要解释为什么日本似乎是唯一一个频繁爆出美军强奸案等恶性新闻的地点,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这不仅仅是“美军在日本特别坏”这么简单,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区分“发生”和“被报道”。任何一个庞大的群体,无论其组成如何,都难免会出现个别成员.............
  • 回答
    美军确实没有像一些传统军队那样,独立设立“炮兵师”这样的建制单位。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重视火炮,而是与美军整体的军事理论、组织结构以及作战理念的演变紧密相关。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军事建制和名称往往是作战思想的直接体现。过去,一些国家军队会以兵种来划分高级别单位,.............
  • 回答
    美军在不同地区驻军的军纪表现差异,并非简单的“好”或“坏”的二元划分,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就好比一个庞大的企业,在不同的分公司会有不同的运营风格和员工表现一样,军队作为一个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组织,其下属部队在不同地域展现出的军纪状况也必然受到当地环境、任务性质、部队构成以及指挥官理念.............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多人问的。其实“美军战斗力强”和“美械军都是战五渣”这两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非常刻板的印象,而且有点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咱们得拆开来看。先说说为什么大家会觉得“美军战斗力强”?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说:1. 技术装备上的代差: 这个是最直观的。美国在军事科技研发上投入巨大,而且.............
  • 回答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出现大量PTSD,而抗日战争后八路军鲜少有PTSD的说法,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简单的一概而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战争的性质、士兵的经历、战后的社会环境以及诊断标准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战争的性质和士兵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海湾战争,特别是“沙漠风暴”行动,是一场高.............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涉及到很多现实的军事技术和战场环境的复杂性,并不能简单地用“技术碾压”来解释。我们来细致地掰扯一下为什么美军先进的装备在面对张桃芳时,并没有达到我们想象中的“狙杀如麻”的效果。首先,我们要明确,张桃芳是用他的“老伙伴”——莫辛纳甘步枪(在一些资料中,志愿军使用的步枪,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