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完全放开了疫情限制,失业率还是在增加?或者说媒体报告的是假的?

回答
美国近期出现疫情限制放开后失业率不降反升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困惑的局面,也难怪会有人怀疑媒体报道的真实性。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因素,而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放开”或“不放开”的二元对立。

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概念:“完全放开” 并非一个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状态。即使在很多州解除了强制性的口罩令、社交距离规定、以及对餐饮、娱乐等行业的营业限制,但疫情本身并未消失。病毒仍在传播,虽然疫苗接种和感染后的免疫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重症和死亡率,但对于一些个体,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感染仍然是严重的风险。因此,所谓的“放开”更多是经济和社会活动层面的松绑,而非对病毒彻底的“免疫”。

那么,为什么在这种“放开”的情况下,失业率仍然在增加呢?这背后可能有以下几个复杂的原因:

1. “反弹式”的劳动力供给短缺与需求错配:
疫情的长期影响: 即使限制放开,许多人仍然因为健康担忧、家庭照料责任(如孩子学校未完全恢复正常运营)、或者希望获得更好的工作条件和薪资,而选择暂时或永久退出劳动力市场。这种“大辞职潮”(Great Resignation)并非瞬间结束。
技能不匹配: 疫情加速了某些行业的变革。例如,线上零售、科技服务等行业需求旺盛,但可能需要不同的技能。而那些传统行业,如旅游、餐饮、零售业,虽然重新开放,但其受疫情冲击的程度可能导致业务模式调整,对劳动力的需求类型也可能发生变化,导致现有劳动者技能无法满足新需求。
工资期望的提高: 持续的劳动力短缺,尤其是在服务业,迫使雇主提高工资和福利来吸引和留住员工。然而,这种工资上涨可能并不能完全抵消通货膨胀的压力,或者某些雇主无法承受过高的劳动力成本,从而限制了招聘。

2. 高通胀和经济不确定性:
购买力下降: 近期美国面临着相当高的通货膨胀率。即使有工作,如果工资增长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民众的实际购买力就会下降。这会影响消费需求,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扩张意愿,最终可能导致裁员。
企业成本上升: 除了劳动力成本,疫情期间供应链中断、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依然存在,导致企业运营成本普遍增加。为了维持盈利,一些企业可能会选择裁员以削减开支。
加息压力: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正在提高利率。加息会使得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增加,这会抑制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也可能导致企业因融资困难或需求减弱而裁员。

3. 特定行业或地区的“滞后效应”:
依赖性行业: 某些行业,例如旅游、航空、酒店等,虽然限制放开,但其复苏往往比其他行业滞后。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这意味着这些行业在短期内仍可能面临裁员压力。
地域差异: 美国幅员辽阔,不同州和地区的疫情状况、经济结构、以及政府的应对政策都有所不同。一些地区可能因为疫情的持续影响或其经济对受影响行业的依赖程度更高,而表现出更高的失业率。

4. 媒体报道的“片面性”和“焦点转移”:
“失业率增加”的背后: 媒体的报道往往侧重于一些引人注目的数字或趋势。例如,某些大公司宣布大规模裁员,或者某个特定行业的失业率显著上升,这些都会成为新闻焦点。但同时,其他行业可能在招聘,或者整体就业市场虽然增速放缓,但并未出现全面衰退。
“失业率”本身的变化: 需要区分“失业率”的计算方式。失业率通常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如果劳动力人口(包括在职和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在增加,即使失业人数也略有增加,失业率也可能保持稳定或缓慢上升。反之,如果劳动力人口减少(即人们退出劳动力市场),即使失业人数不变,失业率也可能下降,但这并不代表就业状况的改善。
“积极寻找工作”的定义: 失业率统计的前提是“积极寻找工作”。那些因疫情而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即便没有工作,也不会计入失业人口,从而也不影响官方失业率的计算。因此,如果更多人因为上述原因退出了劳动力市场,即使他们的经济状况不佳,官方失业率也可能看上去“不错”。

所以,媒体报道并非一定都是假的。 关键在于如何解读这些报道,以及理解这些数字背后的复杂性。当媒体报道“失业率增加”时,它可能反映的是某个特定领域或由于某些特定原因造成的局部就业困难,而并非整体经济的崩塌。

总结来说,美国疫情限制放开后失业率不降反升,更有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疫情的长期影响仍然存在,导致部分劳动力退出市场。
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技能不匹配。
高通胀和经济不确定性削弱了企业雇佣意愿和消费者需求。
美联储加息对经济造成压力。
某些行业复苏缓慢。
媒体报道可能侧重于某些局部或现象,而非描绘全貌。

因此,理解经济数据和新闻报道,需要具备一种“辨证”的思维,看到问题的多个侧面,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一个单一的叙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不说美国了,说说国内吧。

近期上海的疫情大家都知道吧,一开始采取精准防控措施,大家该上班上班,除了戴口罩也没啥影响。

但是慢慢的,情况就变得不对了。先是3月11日,星期五,我们公司游戏事业群上海部门(不在同一栋楼)有个密接,随后300号人全体公司隔离。当时我的心态还很放松,觉得问题不是很大,有点看戏的感觉。

当天我从上海回江苏江阴,走之前做了个核酸,过关的时候绿码通行。

3月13日,在江苏江阴,参加朋友婚礼,女方是南京的,接了一车南京的亲戚朋友来江阴。婚礼途中就看着整个江苏都出现上海外溢,防疫政策越来越严格。晚上常州出了大问题,当天南京的回去时候,都遇到了在常州地段被卡的情况,有个伴娘发了个过关视频,江阴的交警对她们一车回南京的说,离开江阴就不能回来了。

当天,无锡江阴周边一圈都有确诊,就江阴没有,属实反向封城了。也就那天起,我意识到短期内是无法回上海了。

但是当时觉得对我影响不大,我们公司在上海、江阴都有办公地点,我不过从上海公司打卡上班,变成在江阴公司打卡上班。我管理的部门同事,一半在上海、一半在江阴,似乎问题也不是很大。互联网企业,最极端的情况下,全部居家办公,也是不影响业务开展的。

然后我就看着上海的确诊和无症状数字开始上升。我们部门也开始不能全员到岗,每天总有几个人小区被封,居家隔离。

3月18日,又一个星期五的时候,是个人都能看出上海疫情非常严重了,当时上海还发布了个公报,说上海不封城。但其实没有意义,江苏各地已经有上海外溢,主动对上海施行7+7,有些城市直接劝返上海来的人,连7+7的机会也不给你。

当天快下班的时候,公司群里面发了个通告,直播部门也有无症状确诊了,整个直播部门所在办公楼都被封。有几个之前居家隔离的,现在小区解封,痛失办公场所。他们部门原本是从我们这栋楼搬出去的,之前的办公场所设施还在,所以他们部门的老大开始跟我们部门老大商量,等下周一的时候借用我们办公场所上班。

我当时还群里开了个玩笑,说上周五游戏那边出事,这周直播那边出事,下周不会轮到我们部门吧。

没想到一语成谶。

3月21日的时候,我们部门上海的同事,已经有一大半人无法正常到岗,都是因为小区被封。这周开始,我们部门的工作展开也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是沟通上的。我明显感到居家办公的同事,工作效率变低,我有时候上班时间微信摇人,都不一定能及时摇到。

也是从这一周开始,江苏各地拐点到来,采取严格防疫措施的江苏,开始进入清零节奏。

先说说我在江苏江阴的情况,采取先西后东的顺序,分区域做了个普筛,均无确诊和无症状感染。原本住在市中心的我们街道,也应该普筛的,因为前面三轮普筛情况都非常好,0新增,所以最后就没有再继续市中心做普筛。

江苏的情况渐渐好转,恐慌情绪也慢慢消退。但我却整个人越来越不好起来。

前面说到,我们做互联网的,最极端的情况下,全部居家办公,也是不影响工作展开的。2020年那波全国封城,我们就是这样度过的。

但不影响工作展开不意味着工作效率就跟在公司一样。2020年的时候大家都居家,感觉还不明显,现在上海同事一大半不能到岗,江阴同事全员上班,差距就体现出来了。经常碰到江阴等上海的情况,以前上海的同事加班多,都是上海催江阴进度。现在倒过来了,江阴催上海。

当然,我作为管理者,还需要照顾上海同事的情绪,多是安抚为主,慢点就慢点吧。

3月25日,又一个星期五,我上周的一句玩笑话应验了,我们部门出现一个密接,直接大巴车从隔离校区送去了酒店。不巧的是,这个同事前一天小区解封,还正常来上班的,这样一来我们整个部门都是密接。当然,此时上海已经炸开了锅,也不提公司隔离了,大家都各自回家居家隔离吧。

这个周末,上海的同事都处在恐慌中,各种负面消息铺天盖地过来,这里我就不一一样放出来了。

原本我是对上海很有信心的,认为精准防控2周能搞定疫情,没想到竟然变成最坏的情况。

3月28日,不仅我们部门,我们公司整个上海地区的同事全部居家办公,有些特殊的部门业务停摆。同一天,上海也开始鸳鸯锅封城。

不得不说,我上周的悲观情绪还是太乐观了,当一个部门,有一小半人能到岗,和现在全员都不能到岗,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原本我为了协调上海和江阴的工作,忙得连知乎都没时间刷,今天开始,我竟然可以有时间摸鱼,写这么长一个回答了。

至于这个3月份的绩效工资,我已经不敢看了。

说好的躺平能恢复正常生活呢?上海之前类躺平状态,公司业务也没有很顺利开展。现在迟到的封城,意味着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还得忍受至少两周。

互联网行业,理论上受疫情影响最小的行业,尚且如此,大家工作效率变低了,工资也变少了。说躺平恢复正常生活,不影响收入的,我只有句脏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