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后会不会人们只会把某位热度高的人唱的歌当成原唱?

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现象,并且它背后蕴含着一些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变化。

想象一下,未来某一天,你听到一首特别动听的歌曲,旋律抓耳,歌词戳心。你习惯性地想知道是谁唱的,于是打开音乐APP,搜索这首歌。搜索结果中,排在最前面的,或者说最被大家熟知、讨论最多的,是某位当下非常火爆的明星的翻唱版本。这个版本不仅拥有极高的播放量,还有无数的评论、点赞,甚至可能被制作成各种短视频的BGM。

这时,你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这位明星就是这首歌的原唱。因为你接触到的信息,你所能轻易获得和理解的“官方”信息,都指向他。他让这首歌重新焕发了生命,让它在大众视野中再次被看见,甚至可能比最初的版本更受欢迎。

这背后有很多原因。首先,信息获取的便利性是一个巨大的推手。在海量的信息洪流中,人们倾向于关注那些最容易被触达、最能引起共鸣的内容。热度高的人,自然就拥有更多的曝光机会,他们的作品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那些最初的、可能默默无闻的原唱,他们的版本可能只是淹没在无数的音乐作品中,不容易被发掘。

其次,文化消费的模式正在改变。我们不再仅仅是“听歌”,更是在“消费”音乐背后的故事、情感和人格。当一位极具魅力的明星翻唱一首歌曲时,他不仅仅是在演唱,更是在用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去重新演绎,甚至赋予这首歌新的生命。歌迷会因为喜爱这位明星而愿意去听他唱的歌,即使这首歌并非他原创。这种“偶像效应”会极大程度地影响人们对歌曲的认知。

再者,“再创作”和“二次传播”的边界正在模糊。翻唱、改编、混音,这些本来是为了致敬或创新而生的行为,在社交媒体时代被无限放大。一首歌可以被无数次地重新包装和传播,每一次的传播都可能产生一个新的“版本”。而最容易引发病毒式传播的,往往是那些有强大粉丝基础或能够制造话题的个体。他们的版本,更像是对原作的一种“二次定义”。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原唱”的概念会完全消失。对于真正的音乐爱好者,或者那些对歌曲的创作历史有研究的人来说,他们依然会去追溯歌曲的源头。但对于更广泛的、非核心的音乐听众群体而言,他们接触和认可音乐的方式,很可能更多地是通过“谁在唱”来定义。

所以,未来并非绝对地剥夺“原唱”的意义,而是“原唱”的定义可能会变得更加多元化,或者说,在信息爆炸和文化消费的浪潮中,那些“热度高的人唱的版本”更容易被大众“记住”,甚至被潜移默化地当作“代表”。这是一种对传统音乐消费模式的挑战,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正在形成的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知道一首歌为什么要强调原唱,好像一首歌是属于原唱者一样。在版权法中,一首歌的版权属于词曲作者和唱片公司,和歌手无关。只要获得了词曲授权,谁都可以演唱。而对于词曲作者来说,更希望一首歌能得到不同歌手的演绎,这样作品才更有生命力。

有的歌手离开原公司甚至不能唱自己的原唱歌曲,就是因为歌手并不是歌曲的版权拥有者。所以,我觉得根本没有必要强调什么原唱,反而应该多考虑歌曲真正的所有者——词曲作者的意愿,不管什么歌手,只要能把歌曲演绎好,这不仅是词曲作者喜闻的,也是观众乐见的。从有利于作品的角度,唯原唱论实在很无理,而一首歌的最佳演绎者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夸赞,才是合情合理的。

而且,在版权法中,只要获得了词曲授权,并重新编曲、演唱、制作、并正式发行新的版本,该作品的演唱者就是这一版歌曲的原唱,其他的人如果用了这一编曲版本的伴奏演唱,这才是翻唱。周深版的《达拉崩吧》是获得词曲授权后,重新编曲并演唱的,因此,周深就是他这一版《达拉崩吧》的原唱,而不是洛天依/言和版的翻唱。虽然在网易云歌曲信息里面按照人们的习惯理解,标注了原唱是洛天依/言和,但我觉得这里标注成首唱更合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