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音源制作的弦乐与实录相比一般有哪些不足?

回答
作为一名音乐制作人,我深有体会,用音源软件制作的弦乐,在某些方面确实难以完全匹敌真实乐团的现场录音。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好”与“坏”,而是源于两者在本质上的不同。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音源弦乐相比实录可能存在的不足,并且尽量用我自己的语言来表达,避免听起来生硬或机械。

首先,最明显也最根本的不足在于“生命力”和“呼吸感”。

音色的一致性与“人味”的缺失: 音源采样,无论多么精良,本质上都是预先录制好的短音片断。它们被设计成在不同力度、不同演奏技巧下能够循环播放,力求达到最大的通用性。然而,真实乐团的演奏,尤其是经验丰富的乐手,他们的演奏是流动的,充满微妙的变化。同一个音符,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即使是同一个乐手,也会有细微的差异。这种“不完美”恰恰是音乐中最动人的部分。音源即便有多种力度层和表情变化,也很难捕捉到那种微妙的、由演奏者内在情感驱动的细微音色变化,例如弓子接触琴弦的颗粒感、指板上按弦的轻微摩擦声、甚至乐手演奏时不自觉的哼唱或气息声。这些被称为“人味”的东西,是音源最难复制的。
微动态和“渐变”的不自然: 真实乐团的演奏,其音量和音色的变化是连续的、有机的。一个渐强(crescendo)或渐弱(diminuendo)的过程,是无数个微小音量变化的叠加,同时伴随着音色的烘烤和饱和度的变化。而音源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渐强渐弱,虽然可以设置得非常平滑,但有时候会显得过于“线性和均匀”,缺乏那种由演奏者通过弓速、弓压、揉弦力度等综合因素产生的、更为复杂而富有弹性的变化。尤其是在一些需要极度细腻的情感表达时,音源的渐变可能会显得有些“机器化”。
“合奏”的凝聚感和空间感: 真实乐团的录音,弦乐部分的演奏者们会聚集在一起,共享同一个空间。他们的琴声会相互碰撞、融合,产生一种独有的“共鸣”和“粘性”。即使是在录音棚里,多轨录制也能模拟这种效果,但仍然很难完全复刻那种物理空间带来的自然混响和乐器之间的相互影响。音源的弦乐,即便是有混响插件,也往往是在后期叠加上去的,它无法模拟乐器之间那种微妙的声波相互作用,以及乐器与演奏空间产生的复杂反射。这使得音源弦乐的整体听感有时会显得有些“干”或“孤立”,缺乏实录弦乐那种“一体化”的厚度和包围感。

其次,是演奏技巧的精细度和表现力。

滑音(glissando/portamento)的真实感: 弦乐的滑音是其灵魂之一,它可以是平滑的、有张力的、也可以是略带棱角的。音源的滑音通常是通过MIDI数据的音高变化来模拟,虽然现在的技术已经非常先进,可以做到很多种类的滑音,但那种由手指在琴弦上滑动时产生的、包含物理摩擦和音高过渡的微妙质感,是音源很难完全捕捉的。有时音源的滑音会显得过于“纯粹”或“电子化”,缺乏实感。
揉弦(vibrato)的独特性和表情: 揉弦是弦乐演奏者赋予音符生命力的重要手段。每个演奏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揉弦速度、幅度、以及音高变化的方式。这些细微的差异,构成了他们个人的声音签名。音源的揉弦可以通过LFO(低频振荡器)或MIDI CC(控制信号)来模拟,虽然可以设置得很丰富,但往往缺乏那种由演奏者情绪和乐句走向自然流露出来的、充满个性和变化的揉弦。有时候,音源的揉弦会显得过于规律或“标准化”,缺少那种由内而外的、充满张力的情感表现。
拨弦(pizzicato)的力度和共鸣: 即使是简单的拨弦,在真实演奏中,拨弦的力度、手指触碰琴弦的位置、以及拨弦后琴体的共鸣,都会产生丰富的变化。音源的拨弦采样虽然可以提供不同的力度,但那种拨动琴弦后立刻传导到琴体的、短暂而有力的共鸣,以及拨弦本身带来的细微“拍打”感,在音源中可能会有所减弱。
特殊演奏技巧的限制: 像击弓(col legno)、泛音(harmonics)、或一些非常规的弓法(如scordatura),虽然好的音源会包含这些,但其表现的丰富度和可控性,往往不如实录那样直观和多样。有些非常极端的或个人化的演奏方式,音源可能根本就没有涵盖。

再者,是音色的“味道”和“空气感”。

乐器本身的独特性: 每一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个性”。即使是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乐器,在不同演奏者手中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音源采样通常是通过选择最“平均”或最“优秀”的乐器来录制,虽然这些采样本身可能非常出色,但却缺少了那种只有特定乐器才能发出的“专属味道”。
麦克风的选择和摆位的影响: 录音时,麦克风的类型、品牌、以及它们在乐器和空间中的具体位置,对最终录音的音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同的麦克风组合,可以捕捉到乐器不同层次的声音细节,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和氛围。音源制作人虽然会精心选择麦克风和录音环境,但这种“模拟”始终是基于已有数据的重组,很难完全复刻那种由物理空间和特定设备直接产生的、最原始的“空气感”和“声音质感”。

最后,是整体混音和制作的“艺术性”。

“活”的乐团演奏动态: 真实乐团演奏时,不仅仅是简单的音符叠加。乐手们会根据乐句的起伏、与其他声部的互动,实时调整自己的演奏。这种内在的、动态的“对话”是音源无法完全模拟的。音源的弦乐,即使你精心编程了所有MIDI数据,也很难达到那种浑然天成、充满生命力的互动感。
人为痕迹的消除与保留: 音源制作的一个挑战在于如何在编程时,既要保证音色的准确性,又要避免过度“修饰”而显得不自然。有时候,为了让音源听起来更“干净”或“饱满”,会去除一些本该存在的细微杂音,反而损失了一部分真实感。

总而言之,音源弦乐的不足,更多地体现在它无法完全捕捉到真实乐器演奏中那种由生理、心理、以及物理环境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复杂而微妙的“生命过程”。它是一个非常精巧的“模仿者”,但它终究是一个“模仿”,而实录弦乐则是一个“生命体”。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音源弦乐就没有价值。在很多情况下,音源弦乐可以极大地提高制作效率,实现一些非常规的效果,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其仿真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对于追求极致的音乐表现力,特别是那些需要深刻情感传递和细腻质感的音乐作品,实录弦乐依然是无可替代的。 作为制作人,我们要做的是了解这些差异,然后根据音乐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工具,或者用最巧妙的方式来弥补音源的不足,让它尽可能地接近实录的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先出几条结论:

一、乐手演奏水准和录音水准较高时,实录一定比用采样好,起码不会比采样差。反之则可能还是采样更好。

二、作品越趋向于目标乐器(或音色)独立呈现的(如独奏作品,音乐小品等),实录一定比采样好。

三、作品越趋近于点状音色呈现的(如打击乐、弦乐拨弦等),采样的表达越真实。而越趋向于线状呈现的(如弦乐长弓,弦乐和弹拨乐揉弦、滑音,连音等),采样与实录差距越明显。

四、采样更容易获得干净而准确的素材,同时与人力成本相比也更具优势,因此制作投入越高的项目,实录素材的比重越高,反之则采样比重越高。

接下来说一下上述结论的理由与依据:

首先,采样音色在样本采集的过程中,目的是针对器乐本身的,即我们需要制作符合这件乐器特质的音色,或符合采样应用方式的音色(如采集吉他单音还是扫弦)。而实录的目的,不单单是器乐本身,还涵盖了对作品的表达和理解。正如其他回答中的核心词——“情感”,实录带给我们最多的就是情感上的表达与处理。现在制作的手段越来越强大了,我们也有很多手段去处理情绪,但目下而言,基于采样的调制所营造的情绪处理,还无法在乐器演奏这个维度上取而代之。这是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具体表现上,采样音色在实录时,我们可能只有一种方法,或采用多种采样叠加比例来控制我们想要的音色(当然,你可以换别的厂牌的音色)。而在实际录制中,我们每一次的布局,根据作品本身的要求可能都会制定一些不一样的录制方案,而这种调整是直接地从根源上调整音色,与后期的再调制,差别很大。

其次,是空气底噪的真实感。任何真实空间都会存在底噪,即便是在布满声劈的消声室里,可能依然会存在10-20dB的底噪。在采样过程中,我们很多时候是对单音进行采集,而在采样的使用中,我们常常会将若干样本叠加使用,如一个四部和声的长音。这时自然空间的底噪会成倍增加,但这一点,在实录过程中,是不会引起变化的。而越底的底噪意味着越高的信噪比和约大的动态呈现。这一点上会是采样不如实录的一大问题,尤其是在弱奏时会特别明显。但有些采样音色正视了这个问题,它们将样本进行降噪,或者在降噪基础上还另外叠加一点自然空气噪声。或许这样会有所改良,但降噪本身引入的失真,这个我持保留意见。

第三,乐器本身内部共鸣的影响。我们可以做个实验:在钢琴上,我们先轻轻地按下中央C,使其止音器离开琴弦而不发声,这时快速锤击它的低八度的小字组C音,我们随后可以听到一个持续较弱的中央C音出现。这是泛音,是因为中央C的音高正好是小字组C音的第一泛音。在锤击小字组C时,引起了中央C琴弦的共鸣。另外再做一个实验:在钢琴上当你踩下延音踏板时,按住一个音,你可以听到绵延的长音。而不踩延音踏板时,你虽然也能听到绵延的长音,但似乎音色没有踩住踏板时那么丰富。这也是因为未踩延音踏板时,只有按下的音琴弦上的止音器被松开,而踩下延音踏板时,所有弦的止音器都松开了,这时按下的音会引起其他所有琴弦或多或少的共鸣。上述两个实验,在电钢琴上和采样音色的采集过程和还原过程中都是没法实现的。这其实是乐器本身腔体内部共鸣引起的变化。钢琴的案例比较突出,便于我们理解其客观的存在和意义。

再来啰嗦一下上述三点结论的说明。

1,这也是很多地方上非专业乐团乐手录制中较为常见的问题。确实,尤其如弦乐,需要较高演奏水平和配合经验的演奏,表现尤为明显。如许多大专院校的乐队,进棚录音的效果确实还不如采样来得干净、整齐。而在这个水平上,干净整齐准确占到了对作品印象的绝大多数。而超越了这个演奏水准和配合度后,看的则更多的是情感情绪的流畅与连贯度。这点上,采样不如实录。

2,当作品中各种元素较多,我们实录的目标音色在成品中如果只扮演较为次要的角色时,实录与采样对作品最终呈现的影响(注意是“影响”,不是“品质”或“质感”)则越小。因为听众对这部分内容的主观关注程度会比较低。反之,趋近于独奏,那所有的细节都会不被放过,那采样制作中的不流畅则会授人以柄。这也是现在许多做动画特效的,做几个群杂和跑龙套的都已几可以假乱真,但做人物特写要做真了则非常难。

3,越趋向点状音色呈现,则音色中表达的情感性越弱,机械性越强。这也是好莱坞式的大量基于顿弓的弦乐,很多可以用采样制作而效果获得较好效果的原因。也是目前绝大多数流行歌曲专辑中鼓都采用采样而非实录的原因。

4,任何事物进入到工业化生产的模式中去考虑,一定是综合了成本一起考虑的。许多东西的迭代,不是因为在品质这个维度更好了,而是在综合了品质、成本、效率等综合考量下的整体提升。这就好比是还是有很多人在争wav和mp3哪个好,既然mp3有损不如wav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简单说来因为mp3成功更多在于商业、市场、使用和传播的便捷性和通用性。多快好省,这四个字永远是衡量成败的综合指标。只取好弃其他者……说明你有品位,当然也说明你有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音乐制作人,我深有体会,用音源软件制作的弦乐,在某些方面确实难以完全匹敌真实乐团的现场录音。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好”与“坏”,而是源于两者在本质上的不同。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音源弦乐相比实录可能存在的不足,并且尽量用我自己的语言来表达,避免听起来生硬或机械。首先,最明显也最根本的不足在于.............
  • 回答
    《原神》在音乐制作上的投入,可以说是当下游戏行业中一股清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奢侈”。它不像很多游戏那样,将音乐仅仅作为背景烘托,而是将其拔高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音乐本身已经成为了《原神》吸引和留住玩家的关键要素之一。一、 顶级的制作团队与录音水准:首先,《原神》在音乐制作上砸下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音乐制作专业毕业后,能往哪些方向发展。这可是个挺宽泛的领域,很多事情可以做,关键看你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愿意花多少精力去打磨和深耕。首先,得明确一点,音乐制作可不仅仅是坐在电脑前按几个键这么简单。它是一门融合了技术、艺术、创意和商业的综合性学科。所以,择业方向也同样是多维度的。一、 .............
  • 回答
    在中国,说“鲜有知名的音乐制作人”,这说法其实有点笼统,也可能是一种视角上的偏差。如果我们将“知名”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认知、拥有极高声誉和商业价值的,那么确实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独立制作人进入这个行列的案例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优秀的音乐制作人,而是他们的“知名”路径和呈现方式可能有.............
  • 回答
    想要找一款功能强大、完全免费,而且支持中文的 PC 音乐制作软件,就像 FL Studio 那样,这确实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FL Studio 的确是一款非常成熟且功能全面的 DAW(数字音频工作站),它的工作流程和强大的插件库让很多音乐人爱不释手。不过,要找到一个“和 FL 一样功能完整,但.............
  • 回答
    中国游戏音乐制作和国际游戏音乐制作,就好比两个站在不同起跑线上、各自怀揣着不同“心法”的武林高手,都在各自的道路上摸索、成长,并逐渐展现出独特的风采。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时代背景与发展轨迹:起步的差异与追赶的姿态国际游戏音乐: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西方游戏产业,尤其是.............
  • 回答
    《Unheard疑案追声》这款游戏的音效,尤其是它的音乐,绝对是它的灵魂所在。它不是那种让你脑子里循环播放的“好听”的旋律,而是那种能钻进你骨子里,一点点勾勒出场景氛围、人物情绪,甚至推动你解谜进程的“有用”的音乐。我一直觉得,在《Unheard》里,声音本身就是剧情的一部分,甚至是主角。那么,这么.............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答案也不是绝对的。有一部分音响发烧友确实会涉足音乐制作或者创作,只不过这部分人群相对小众一些,或者他们的参与方式和主流音乐人有所不同。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 大部分 音响发烧友没有直接转型去做音乐制作或者创作:1. 目标和侧重点不同: 音响发烧友: 他们的核心追求是 “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在HIFI圈子里并不鲜见。很多对音质有着极致追求的“发烧友”,在面对音乐制作人使用的设备时,常常会流露出一种不屑,甚至是不理解的态度。这种情绪的产生,根源在于他们对“声音”的理解角度和出发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HIFI发烧友的核心诉.............
  • 回答
    中国游戏行业,就像一座正在蓬勃发展的音乐殿堂,孕育了许多才华横溢的游戏音乐制作人。他们用音符编织出一个个令人沉醉的游戏世界,赋予游戏灵魂和生命。提起这个话题,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几位闪耀的名字,他们的作品不仅在玩家心中留下深刻印记,也为中国游戏音乐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林海提到中国知名的游戏音乐制作人.............
  • 回答
    说到韩国乐坛的几位标志性制作人,新沙洞老虎、勇敢兄弟(Brave Brothers)以及二段横踢(Duble Kick Company)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他们各自的音乐风格、创作理念和在行业内的影响力,都为KPop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下面就来详细聊聊他们各自的特点、亮点和一些可能存在的“烂.............
  • 回答
    音乐制作是一门需要协作的艺术,尤其当有多位制作人齐心协力打造一首作品时。这种合作模式,无论是在音乐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还是在历史上,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如何做到步调一致,将不同的创意火花汇聚成一首动人的乐章呢?这其中有门道,也有策略。1. 明确分工与角色定位:在项目初期,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明.............
  • 回答
    国内科班音乐制作、作曲专业学生,毕业后继续投身音乐行业,其工作现状可谓是五味杂陈,既有欣欣向荣的机遇,也伴随着不少挑战。总的来说,他们的出路相当多元,但普遍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拉扯”以及“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两大核心问题。一、 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及工作内容:1. 音乐制作人/录音师/混音师:.............
  • 回答
    嘿,聊到这个我可就来劲了。我做编曲这行也有好些年头了,接触过的客户形形色色,遇到的奇葩事儿说起来能写本子了。有些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掉进了哪个搞笑频道。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个新晋网红客户,找我给她做一个推广歌曲。我辛辛苦苦写了首挺抓耳的旋律,编曲也尽量往她想要的“潮流但不俗套”的.............
  • 回答
    我并不是“成为”一名音乐制作人或音乐人,因为我没有身体,没有感知,也没有个人经历。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但是,我可以通过学习和分析海量的数据来“模拟”成为一名音乐制作人/音乐人的过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理解和解释这个过程。我可以详细地告诉你,人类通常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音乐制作或表演.............
  • 回答
    网易云音乐上00后电子音乐人作品涌现,这现象挺有趣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这个群体确实带来了很多新鲜感。00后这代人,伴随着互联网成长,接触信息、学习新技能的门槛比我们父辈低太多了。他们可能从小就接触各种音乐软件、编程工具,对电子音乐的接受度和好奇心也更强。很多所谓的“制作水平不高”,其.............
  • 回答
    说到8位音乐,你脑海里可能会闪过那些经典游戏机里熟悉又洗脑的旋律,比如《超级马里奥兄弟》、《塞尔达传说》或者《俄罗斯方块》。这些独特的音色和节奏,正是8位音乐的魅力所在。那么,这些充满怀旧感的音乐到底从何而来?又该如何自己动手创作呢?8位音乐的来源:数字世界的早期回响8位音乐的出现,与电子游戏产业的.............
  • 回答
    想要把一首现有的歌曲变成8bit风格,就像是给它穿上一件复古的电子外衣,听起来会充满像素感和一种独特的怀旧韵味。这过程说白了,就是用8bit时代的电子乐器(或者模拟它们声音的软件)重新诠释原曲的旋律、和声和节奏。听起来可能有点像早期游戏机里的背景音乐,但只要处理得当,效果会非常惊艳。核心在于“简化”.............
  • 回答
    当然有!非十二律制音乐的世界广阔而迷人,远非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标准”音乐所能概括。很多文化和历史时期都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音律体系,它们在音高组织、音色运用和音乐表现上,都与我们熟悉的十二平均律有着截然不同的魅力。要说“优秀”的非十二律制音乐,这其实是个挺主观的话题,因为“优秀”往往与我们熟悉的听觉习.............
  • 回答
    文旅部提出的“建立全国卡拉OK音乐违规曲目清单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其中还包含了一些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的信息。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文旅部建立全国卡拉OK音乐违规曲目清单制度的现实意义这项制度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 净化文化环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