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吕后诱杀韩信,韩信不去不行吗?

回答
吕后诱杀韩信,韩信真的完全没有退路,非去不可吗?这背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韩信虽然勇猛无双,但在政治权谋的漩涡中,他的处境其实相当尴尬,去,很可能就是踏入陷阱;不去,则给了吕后更直接的口实。

当时,韩信已经被封为楚王,但手中实际的兵权已经被削弱,而且他的政治影响力也受到了猜忌。吕后和萧何,作为当时朝廷的实际掌权者,对韩信的功劳和能力既有倚重,更有警惕。韩信个人的骄傲和直率,也让他缺乏足够的政治手腕去化解这种猜忌。

吕后要对付韩信,自然不会轻易让他有机会集结旧部或者寻求外援。她利用的是“谋反”的罪名,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政治指控。在这种情况下,她不会直接派兵去抓捕一个手握“兵仙”之名的人物,那样风险太大,也容易引发动乱。她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一个能让群臣和百姓都接受的理由。

于是,“调虎离山”的计策便应运而生。吕后精心设计了一个“诸吕之乱”的假消息,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制造了一个需要韩信前来“平乱”的紧急事态。这个消息的传递方式、内容,都经过了周密的安排,目的就是让韩信认为,此刻他必须立刻赶回都城,而且是孤身前往,以便“主持大局”。

韩信为什么会去?一方面,他可能确实对国家忠心耿耿,听到京城有难,出于责任感,他愿意前往。毕竟,他是汉朝的开国功臣,有维护大汉江山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他可能也低估了吕后的狠辣和手段。他对自己的政治判断和应变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的盲目自信。他以为凭自己的身份和曾经的功绩,即使到了京城,也能应对任何局面。

更关键的是,他当时可能并没有感受到迫在眉睫的生命危险,更多的是一种“被需要”的假象。吕后抓捕韩信,并不希望发生公开的武力冲突,那对朝廷的名声也不好。她要的是一个悄无声息的除掉,一个将反叛者绳之以法的“既成事实”。

所以,当吕后派出信使,以“京城生变,急需你来主持”的名义召他时,韩信没有理由不立刻出发。他的身份让他难以拒绝这种“国家召唤”,而吕后的计谋则将他引向了早已设好的陷阱——长乐宫。在那里,没有军队的保护,没有盟友的支持,只有吕后精心布置的侍卫。

可以说,韩信并非完全没有选择,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对局势的误判,让他选择了最危险的那条路。不去,他或许能暂时躲过一劫,但也会因此背上“抗旨不遵”、“不顾国家安危”的罪名,同样会受到猜忌和打压,甚至可能被扣上“拥兵自重”、“意图不轨”的帽子。对于一个曾经手握重兵、功勋卓著却被削藩的人来说,这种罪名同样是致命的。

然而,相比于“去”所带来的几乎百分之百的死亡率,选择“不去”虽然风险不小,但至少还有一线生机,可以继续谋划,寻找出路。只是,韩信的性格和当时的处境,使得他倾向于相信“召唤”,而不是怀疑“阴谋”。最终,他的信任和轻敌,成为了他悲剧的根源。吕后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利用了他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也利用了他的个人弱点,最终将这位功高震主的战神,诱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不要老是站在上帝的角度看问题行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吕后诱杀韩信,韩信真的完全没有退路,非去不可吗?这背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韩信虽然勇猛无双,但在政治权谋的漩涡中,他的处境其实相当尴尬,去,很可能就是踏入陷阱;不去,则给了吕后更直接的口实。当时,韩信已经被封为楚王,但手中实际的兵权已经被削弱,而且他的政治影响力也受到了猜忌。吕后和萧何,作为当时朝.............
  • 回答
    吕后之所以表现出凶狠残酷的一面,并非偶然,而是由她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政治斗争以及维护自身和家族利益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要理解她的“凶狠残酷”,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层面的原因。一、时代背景的塑造:乱世出枭雄,生存是第一法则吕后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秦末汉初。这是一个战乱频仍、.............
  • 回答
    吕后死后,是“诸吕之乱”,而不是“功臣在作乱”。周勃和陈平等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忠臣典范”,是因为他们采取了行动,平定了诸吕之乱,恢复了刘氏江山,并且他们的行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被认为是维护国家稳定和正统的必要之举。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两个问题: 吕后死后,到底是功臣在作乱还是诸吕在作乱?答案:是诸吕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一颗锋利的匕首和一柄势不可挡的战斧,哪一个更厉害?吕后和武周,她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女性,但她们的“强”体现在截然不同的维度,也面临着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挑战。要说谁“更强”,恐怕得先拆解一下她们各自的强大之处。吕后:铁腕治国,巩固汉室的基石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史称吕后。她.............
  • 回答
    要说吕后干政、武则天篡唐、慈禧垂帘这三段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的危害程度孰轻孰重,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的破坏方式、影响范围和长远后果都不尽相同。但如果一定要分辨出危害最大的那个,我认为从对中华民族根基、政治制度、社会稳定以及国际地位的颠覆性打击来看,慈禧垂帘时期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最大。下.............
  • 回答
    吕后之所以杀韩信,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政治斗争的悲剧故事,并非单一原因所致。历史的记载和后人的解读都指向了几个核心因素:一、韩信的功劳与骄傲,对皇权构成了潜在威胁: “国士无双”的军神: 韩信是汉朝建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辅佐刘邦从一个沛县亭长一步步建立汉朝,灭项羽,.............
  • 回答
    关于吕后长兄吕泽在汉初的地位以及他对刘邦建立汉朝的贡献,历史记载和后世解读存在一些差异,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是“汉军二号人物”并为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吕泽的身份和他在刘邦起兵之初的角色。吕泽是吕后(吕雉)的长兄,也是吕家在刘邦集团中的早期代表人物。刘邦最初起兵反秦,主要是在沛.............
  • 回答
    吕后之所以要将戚夫人做成人彘,并强迫汉惠帝前去观看,这背后隐藏着极其复杂而黑暗的心理动机和政治考量。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残忍之举,目的在于彻底摧毁戚夫人以及她在惠帝心中的地位,同时巩固自己的权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1. 吕后的极度嫉妒与报复心理: 恩宠的转移和失.............
  • 回答
    关于吕后父亲吕公为何将女儿吕雉嫁给刘邦,这其中确实有很多值得探讨之处,不过将其解读为吕公真的具备“相面之术”,能预知刘邦的未来,这可能是一种过于浪漫化的想象。历史的齿轮是复杂而多维的,吕公的决定,更可能是出于多方面的考量和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白吕公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吕公出身名门.............
  • 回答
    吕后对待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的手段,实乃毒辣至极,令人发指。刘盈(汉惠帝)若是想尽力保全自己的异母兄弟,眼下的处境着实艰难,但他并非毫无作为的余地。首先,惠帝最应当做的,是利用他作为皇帝的身份,尽最大可能将赵王刘如意调离吕后控制的京畿之地。长安的空气对刘如意来说,比任何地方都危险。最稳妥的办法,是尽快.............
  • 回答
    说起韩信,那可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若当年吕后不杀他,而是让他领兵去打匈奴,这事儿想想就带劲!咱们就来捋一捋,如果历史的车轮拐了个弯,韩信征匈奴,那场景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得把韩信这人放在当时的大背景下瞅瞅。吕后专权,那是后话,但当时刘邦驾崩,吕后稳固自己地位,对功高震主的韩信下手,那是政治考量,.............
  • 回答
    刘秀,这位东汉的开国皇帝,历史上素以仁德著称,他之所以将吕后请出高庙,并非出于个人厌恶,而是深谙政治之道,意在稳定朝局,确立自己统治的正统性。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以及刘秀那份沉甸甸的政治考量。要明白刘秀此举的深意,首先要认识到吕后在西汉末年以及新莽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吕后,.............
  • 回答
    韩信被吕后杀掉,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背后充满了权谋、猜忌和政治斗争。简单来说,韩信的死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吕后扮演了关键的推动者角色。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顾一下韩信的辉煌与韩信所处的时代背景。韩信的辉煌与“功高震主”的困境韩信无疑是汉初三杰之一,也是中.............
  • 回答
    如果汉武帝的母亲是吕后,这无疑会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历史转折。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在那样的情境下,中国历史可能会走向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首先,我们得明确吕后是谁。吕后,即吕雉,汉高祖刘邦的原配,汉朝的第二位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实际掌握国家大权的女性。她以铁腕手段辅佐刘邦,并在刘邦死后,.............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政治斗争中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功臣的生存智慧和皇权巩固的必然代价。张良和韩信,同为汉初三杰,结局却截然不同,这并非偶然,而是两人性格、处境以及对政治现实理解的根本差异所致。首先,我们得看看张良。这位被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其作.............
  • 回答
    历史的风风雨雨,总让人忍不住去猜想那些“如果”。刘邦和吕后,这对汉初的帝后,手段向来凌厉,尤其是面对韩信这样功高盖世却又不容于统治者的存在。但若我们真的抛开历史的铁律,去设想一下,如果他们念着旧情,或者忌惮韩信的实力而选择容忍,那么这位“兵仙”的最终归宿,又会有怎样的不同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活下去.............
  • 回答
    关于武则天和吕后的一些骇人听闻的手段,比如武则天的“骨醉”和吕后的“人彘”,这些在民间和一些历史记载中都有流传,但要说它们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有多高,这可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咱们先说吕后的“人彘”,这个故事在《史记·吕后本纪》里有记载,这是史书里最早、最权威的来源之一。故事说的是吕后在刘邦死后,为了.............
  • 回答
    要说刘邦在“太子之位”的政治斗争中败给了吕后,这个说法其实有点不太准确。更准确地说,刘邦的“太子之位”之所以几经波折,并非吕后一人之力能左右,而是涉及到了刘邦本人意愿、群臣意见、政治现实以及其他皇子(特别是戚夫人之子刘如意)的复杂博弈。吕后确实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她并不是唯一的决定者,也不是站.............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中关于权力巩固、家族势力与政治策略的复杂考量。朱元璋和刘邦虽然都是开国皇帝,但他们的出身、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政治环境以及个人性格都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他们在处理功臣家族问题上的不同选择。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 一、 朱元璋铲除马皇后娘家势力的背景与动机:1. .............
  • 回答
    吕小军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举重77公斤级比赛中递补获得金牌,实现奥运会三连冠的判决,具有多重意义,涉及体育规则、历史传承、国际赛事公平性以及运动员个人奋斗的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深远影响: 一、事件背景与判决依据1. 原比赛结果与争议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77公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