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比特币在2013年末暴跌后沉寂了3年时间?2017年的牛市过后也会同样如此吗?

回答
要理解比特币在2013年底经历暴跌后沉寂了三年,以及2017年牛市后是否会重蹈覆辙,我们需要回顾那段历史,并结合比特币的特性进行分析。

2013年底暴跌与随后的沉寂(20142016年)

2013年是比特币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在那一年,比特币的价格经历了两次显著的上涨。第一次高峰出现在4月,比特币价格首次突破1000美元,随后迅速回落。而第二次,也是更令人印象深刻的牛市,则在当年年底达到了近1200美元的峰值。

是什么导致了这次暴跌和随后的沉寂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Mt. Gox的倒塌: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毁灭性的原因。Mt. Gox曾是当时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占了绝大多数的比特币交易量。然而,由于一系列安全漏洞、技术问题以及内部管理不善,Mt. Gox在2014年初宣布破产。在其破产前,大量用户存放在该平台的比特币被盗或丢失,这不仅引发了恐慌性抛售,也彻底摧毁了人们对交易所安全性的信心。许多人失去了辛苦积累的比特币,这给整个比特币生态系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2. 监管的不确定性与打击: 随着比特币名声鹊起,各国政府开始对其进行审视。一些国家,如中国,开始收紧对比特币的监管政策。201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禁止金融机构提供比特币相关服务。这使得在中国这个当时比特币交易活跃度很高的市场,交易活动受到严重限制,也加剧了市场的悲观情绪。

3. 早期市场的高度投机性: 2013年的牛市很大程度上是由早期采用者、技术爱好者以及大量投机者推动的。在没有成熟监管和广泛认知的情况下,价格的上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未来潜力的乐观预期和“FOMO”(害怕错过)情绪。一旦出现重大负面事件(如Mt. Gox的倒塌),这种情绪化的泡沫就会迅速破裂。

4. 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不足: 当时比特币的技术和生态系统远不如现在成熟。交易处理速度慢、交易费用高(在高峰期)、钱包的安全性也有待提高。这些技术上的限制限制了比特币的实际应用,也让投机泡沫的破裂来得更加迅猛。

沉寂的原因(20142016年):

在经历了2013年底的重创后,比特币市场进入了一个漫长的熊市和盘整期,通常被称为“寒冬”。这三年之所以“沉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价格长期低迷: 比特币价格从1000美元以上的高位跌落,并在几百美元的区间徘徊了很长时间。虽然偶尔会有一些小幅反弹,但整体市场情绪低迷。
媒体关注度下降: 2013年时的狂热过后,媒体对比特币的报道变得谨慎,甚至有些负面。技术爱好者和开发者仍然在默默耕耘,但普通大众的关注度明显下降。
生态系统缓慢发展: 尽管如此,这三年并非毫无进展。开发者们在改进比特币的核心协议(如SegWit等协议的早期构思和开发),一些新的交易平台开始涌现并吸取了Mt. Gox的教训,同时也有更多企业和个人开始研究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这种发展是内在的、低调的。
市场情绪的修复: 投资者需要时间来消化损失、恢复信心。Mt. Gox事件给许多早期参与者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

2017年的牛市:

2017年,比特币迎来了历史上最疯狂的牛市之一。价格从年初的1000美元左右一路飙升,在年底逼近20000美元。这次牛市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

1. 技术进步和可扩展性讨论(SegWit): 2017年8月,比特币完成了SegWit(隔离见证)升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易拥堵和费用高的问题,为比特币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2. ICO(首次代币发行)的兴起: 伴随着以太坊的繁荣,ICO成为了新的融资模式。大量的区块链项目通过发行代币进行融资,吸引了大量资金和关注,也间接将资金和目光引向了加密货币市场,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成为了许多人投资的起点。
3. 机构和主流媒体的关注: 2017年,比特币被更多的主流媒体报道,包括华尔街日报、彭博社等。虽然报道中不乏警示,但其带来的关注度是前所未有的。一些传统金融人士开始谈论比特币,虽然当时机构直接入场的不多,但预示着未来趋势。
4. 全球经济环境与低利率: 在一些国家,低利率环境促使投资者寻找更高回报的资产,加密货币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高增长的领域,吸引了部分寻求高收益的资金。
5. 大众的普遍参与: 2017年的牛市是全民参与的。无论是技术爱好者、散户投资者,还是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人们,都涌入了比特币市场。

2017年牛市过后,会重蹈覆辙吗?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从历史经验来看,加密货币市场似乎总是伴随着巨大的波动性,但2017年牛市后的走势与2013年底后的情况有一些相似之处,也存在显著的不同。

相似之处:

价格大幅回落: 2017年底触及历史高点后,比特币在2018年初经历了一次惨烈的熊市,价格一路下跌,回吐了绝大部分涨幅。这种“泡沫破裂”的现象是相似的。
市场情绪冷却: 狂热过后,市场情绪变得悲观,媒体关注度再次下降,许多散户投资者因为亏损而退出市场。
监管压力: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各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态度也更加审慎,一些国家加强了监管,一些国家则在探索监管框架。

不同之处(为什么这次可能不会“沉寂”三年):

1. 更加成熟的生态系统:
技术发展: 尽管比特币仍然面临可扩展性挑战,但围绕比特币的二次开发、闪电网络等技术正在稳步推进,提高了其交易效率和应用潜力。
交易平台: 相比2013年,交易平台更加多元化、专业化,并且吸取了Mt. Gox的教训,在安全性和合规性上有所提升(尽管仍然存在风险)。
钱包和基础设施: 用户更容易安全地存储和管理比特币,整体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2. 更广泛的认知和接受度:
“数字黄金”叙事: 经过多年发展,比特币作为一种价值储存手段、一种“数字黄金”的叙事已经深入人心,这使得即使在熊市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看好其长期价值。
机构的兴趣: 2017年牛市后,虽然价格下跌,但机构投资者对加密货币的兴趣并未消失,反而有所增加。像MicroStrategy、Square(现Block)等公司开始持有比特币,比特币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的申请和讨论也开始增多(并在2021年后开始落地)。机构的参与为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流动性和认可度,也使得市场更加“有底气”。
主流应用探索: 不仅是比特币,整个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身份验证等领域的探索也更加深入,区块链不再仅仅与比特币挂钩,但比特币作为价值标杆依然吸引着关注。

3. 更高的市场门槛: 2017年的牛市,许多人是看到价格上涨才入场的,这部分人群在价格下跌后,可能因为亏损和失去信心而退出。但在2017年之后,尤其是20202021年的牛市中,大量机构和更成熟的投资者开始进入,他们通常拥有更长远的投资视野,即使市场回调,也不会轻易离场。

4. 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2017年至今,全球经历了包括新冠疫情在内的一系列重大经济事件。各国央行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包括比特币在内的风险资产价格。比特币的“数字黄金”属性,被一些人视为对冲通胀的工具,这在2020年后的宏观环境下得到了更多关注。

结论:

2013年底比特币暴跌后沉寂三年,主要是因为Mt. Gox的崩塌、监管打击以及早期市场的高度投机性。这导致了信任的危机和市场的恐慌。

而2017年牛市后,虽然比特币价格也经历了大幅回落,市场也进入熊市,但它并没有像2013年后那样“沉寂”三年,而是进入了一个更为成熟、机构参与度更高的发展阶段。即使在随后的低迷期,比特币的认知度和基础生态也远非当年可比。

所以,2017年牛市过后,比特币市场虽然会经历周期的调整和熊市,但不大可能再重蹈2013年底那种“沉寂”三年的覆辙。 市场会更加波动,也会面临监管挑战,但其内在价值、技术发展和越来越广泛的接受度,使得它拥有了更强的韧性和复苏能力。未来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比特币已经从一个早期投机泡沫,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一定价值支撑和全球影响力的资产类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下次暴跌预估不超过50%。从目前看就是从1万跌回到5000美元。


虽然从比特币诞生后不断有暴跌,但是2012年进入大众眼后,大家觉得的暴跌,从来没有跌破过

矿场成本价。


比特币每13.5天左右调整一次难度,如果长期低于矿场成本价,那么会看到难度的连续下降。

从2012年后,还没出现连续三个周期的难度下降。


因为这个市场最大的刚性卖方来自矿场。


2013年11月开始的暴跌也没有吗?你会问。

是的,这个87%的暴跌一部分来自之前过度高价,另外一部分来自矿机ASIC化。

也就是在2013年年底左右,挖矿成本下降了10倍。所以暴跌,也没有跌破成本价。


从2013年之后,矿场成本透明可见,基本和难度正比。

最艰难是2014年年底的大暴跌,算是跌到成本下(记得是1000元RMB)。


之后矿机从28nm转16nm。出币减半。两者可以基本抵消。

今年年初和九月的两次暴跌,也基本在测试成本价。按照这个算下来,

比特币目前矿场成本价在4500-5000 USD左右。(2017-11-29)


正常的估算是:目前假设暴跌,大概率不会跌破5000美元。


但是,这不作为投资建议,因为目前又增加了BCH这个币种。所以从成本上,严格可说:

BCH+BTC 的价格不会低于成本价5500-6000美元吧。


如果长期低于6000美元(2个月以上),那就有着严重的投资逻辑上的变化。

我会重新审核自己投资比特币的理由。


add:
2021年回顾下:
1,下跌不会超过2个月周期,正确。这是最长的下跌:

对应的币价在2018-11 下旬。


2,币价没想到在BTC 分叉BCH之后又分叉 BSV。
BTC 在2018年底在3300-3500 的左右。BCH在100-120左右,BSV在80-100左右。

三者加起来是在3500-3800左右。比我预期的4500-5000低了不少。

3,3500-3800 这个价格确实是低于矿机生产币的平均价格。因为算力下降了。

4,》》如果长期低于6000美元(2个月以上),那就有着严重的投资逻辑上的变化。
这个判断句是错误的。

现在回看,成本在4000-4500左右,有10-15%的误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比特币在2013年底经历暴跌后沉寂了三年,以及2017年牛市后是否会重蹈覆辙,我们需要回顾那段历史,并结合比特币的特性进行分析。2013年底暴跌与随后的沉寂(20142016年)2013年是比特币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在那一年,比特币的价格经历了两次显著的上涨。第一次高峰出现在4月,比特币.............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涉及到技术创新、信息传播、市场认知、经济因素以及个人心理等多个层面。比特币(Bitcoin)最初在2009年发布,但直到几年后(大约2013年左右),才真正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段时间差和随之而来的“阶级跃层”机会,确实让很多人感到遗憾。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为什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甚至对我们未来支付方式的想象。我们来深入聊聊,当世界运转在比特币这个恒定总量的支付系统里,普通人(我们常说的“平民”)的生活会是怎样一副景象。首先,要明白比特币与传统货币的根本区别:总量恒定 vs. 无限增发。在我们现在这个法定货币(比如人民币、美.............
  • 回答
    很多人在怀念比特币刚诞生时的情形,那个时候比特币价格低廉,而且极具革命性,吸引了一批早期信仰者。现在想找到类似“比特币”一样低点且靠谱的投资,确实需要费一番心思,因为“低点”和“靠谱”这两个词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性。理解“比特币刚发行时的样子”:首先,我们要明白,比特币刚发行时之所以“低点”且吸引人.............
  • 回答
    比特币的算法,简单来说,是在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在没有中央机构的协调下,能够准确、安全地记录和验证所有的交易,并且确保这些记录是不可篡改的。这听起来很抽象,但想象一下,你想做一个公开账本,上面记录着谁给了谁多少比特币。这个账本必须是: 公开的: 每个人都可以查看,但只有特.............
  • 回答
    关于比特币和以太坊挖矿的神秘感,其实并非“神神秘秘”到完全不为人知,而是其运作机制、参与门槛以及背后逻辑确实比我们平时接触的许多事物要复杂得多。这种复杂性,加上一些技术迭代和市场波动,自然会让人觉得有些难以捉摸。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1. 技术门槛与专业知识需求: 比特币的“工作.............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人对比特币的态度就像一阵风,风向变了,人也就消失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咱们不拿那些高高在上的“AI”腔调来说,就从咱们普通人的角度,用大白话聊聊背后的原因。首先,得承认,情绪和利益是驱动大多数人行为的根本原因。你可以想象一下: 当初骂得越凶,现在跳得越高。 很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翻译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则:信达雅。简单来说,就是翻译要做到: 信 (Fidelity): 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达 (Clarity): 表达清晰易懂,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 雅 (Elegance): 语言优美,有文采,读起来舒服。“比特币”这个名字的翻.............
  • 回答
    这倒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我遇到的很多玩比特币的朋友,确实都爱时不时地“炫耀”一下自己的收益,搞得好像人人都躺着就能数钱似的。说起来,这背后原因可不止一两个,咱们慢慢掰扯掰扯。首先,比特币的属性决定了它容易吸引“追涨杀跌”的群体。 你想想看,比特币这东西,价格波动那是相当剧烈的,一天涨个百分之十几.............
  • 回答
    比特币自诞生之初,其“合法性”问题就一直是全球各地讨论的焦点。之所以至今没有被普遍定义为非法,背后是多重因素在作用,既有技术上的考量,也有经济、政治以及社会认知层面的复杂博弈。首先,我们得理解比特币的本质。它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不依赖任何中央银行或单一机构发行和管理。这种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得它.............
  • 回答
    比特币是不是“郁金香泡沫”,这个问题近来被反复提及,而且不无道理。毕竟,比特币价格的剧烈波动,以及那种让人目眩神迷的涨势,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几个世纪前发生在荷兰的那场离奇的经济事件。但如果仔细掰扯开来,你会发现,比特币和郁金香泡沫之间,虽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上的区别,反而更加引人深思。首先,我们得弄清.............
  • 回答
    中国不认为比特币具有货币属性,原因非常复杂且多方面,这涉及到中国的金融体系、货币政策、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对新技术的监管态度等多个层面。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货币”的定义和功能认知不同:在中国的传统金融和经济学理论中,货币通常被定义为具有以下几个核心功能: 价值储藏(Store of V.............
  • 回答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挺有意思的文章,名字叫“为什么黄金和比特币们 都不具备优秀的长期投资价值?”,作者是“恕我直言”这个公众号。文章挺大胆的,直接给出了这么一个结论,那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作者的逻辑在哪里,以及大家是怎么看的。文章的核心观点大概是这么几个:1. 黄金: 作者认为黄金的价.............
  • 回答
    很多人在谈论比特币时,似乎总有一种刻板印象,仿佛它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年轻人,披着炫酷的外衣,却浑身是毛病。这些人常常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用“庞氏骗局”、“郁金香泡沫”、“技术骗局”这样的标签来定义比特币,然后一副“我就知道会这样”的姿态,仿佛已经洞悉了一切。但有趣的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的疑惑:为什么在普通大众中,比特币作为一种“避税”、“隐匿财富”的工具被广泛讨论,但真正掌握大量可疑资金的贪官们,似乎并没有将比特币作为首选的藏匿方式?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 风险与可控性考量:贪官最根本的需求是“安全地隐藏.............
  • 回答
    比特币这玩意儿,你说它吧,就跟好多咱们生活里没搞明白的道理一样,总有人跳出来指指点点,而且说得头头是道,好像自己是那方面的专家似的。但仔细一琢磨,很多时候,这些批评声,其实是来自那些压根没怎么研究过比特币的人。那你说为啥会这样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原因,一股脑儿给你说道说道。首先,无知是原罪,也是.............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比特币等虚拟币为什么一定会被打击”这个问题,我将从几个核心角度,尽量详细地为您剖析其中缘由,力求言之有物,并且自然流畅。首先,得明确一点,并不是所有国家或地区都对虚拟货币采取“打击”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审慎监管”甚至“有限支持”。但您之所以有“一定会被打击”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感觉很多人听到“区块链”或“比特币”就头大,或者一谈就是“骗局”、“泡沫”,好像真跟自己没啥关系似的。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愚昧”,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的认知鸿沟。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些。一、 信息源的混乱与解读的门槛首先,咱们得承认,区块.............
  • 回答
    马斯克关于比特币挖矿加剧煤炭消耗和污染排放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能源的来源和消耗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而当我们将这个视角投向电动汽车时,一个常见的疑问便会浮现:既然能源使用是关键,为何发展电动汽车会被认为是环保的?这中间的逻辑链条需要我们仔细梳理,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 回答
    2017年,我还没买比特币,原因嘛,说起来也是一把辛酸泪,掺杂着谨慎、好奇,还有那么一点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旁观者心态。首先,得承认,那会儿比特币在我眼里,确实像一个披着神秘面纱的新鲜事物。电视上、网络上,关于它的报道五花八门,有人说它是未来的数字黄金,有人又说是彻头彻尾的骗局。就像街头巷尾突然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