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人普遍对区块链或者比特币这种改变未来的巨型创新了解的这么愚昧?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感觉很多人听到“区块链”或“比特币”就头大,或者一谈就是“骗局”、“泡沫”,好像真跟自己没啥关系似的。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愚昧”,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的认知鸿沟。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些。

一、 信息源的混乱与解读的门槛

首先,咱们得承认,区块链和比特币这玩意儿,入门门槛就挺高的。它涉及到密码学、分布式系统、经济学、博弈论等等,不是一两个概念就能解释清楚的。

专业术语太多,解释不清: 你想想,什么叫“哈希函数”、“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对普通人来说,这些词汇就像天书。即便是“挖矿”,很多人也只知道大概知道是电脑在算数,但具体怎么算,有什么意义,就很难理解了。
信息碎片化且充满噪音: 互联网上的信息太多了,良莠不齐。很多关于区块链的信息,要么是技术宅们写的晦涩难懂的论文,要么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过度渲染的“一夜暴富”神话,又或者是营销号里那些“割韭菜”的套路。真实、准确、通俗易懂的信息,反而被淹没在噪音里了。
“一夜暴富”的滤镜太厚: 比特币早期的高涨让很多人只看到了价格暴涨带来的巨大收益,忽略了背后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一旦价格波动,大家就觉得是庞氏骗局,是炒作。这种“唯价格论”的视角,极大地阻碍了对技术本身的理解。

二、 现实世界的“不痛不痒”与认知惯性

创新之所以能改变未来,往往是因为它解决了当下存在的痛点,或者创造了新的价值。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区块链和比特币所描绘的“未来”,离他们的日常生活实在太远了。

“我为什么要用区块链?”的疑问: 咱们现在用银行转账、支付宝、微信支付,已经很方便了。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点对点支付,对于一个习惯了中心化服务的用户来说,并没有 immediate 的、能切身感受到的好处。记账更快?更安全?这些抽象的概念,很难替代“滴,到账了”这种直观的体验。
传统金融体系的强大惯性: 咱们从小接触的就是银行、股票、债券这些,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交易规则都是围绕着它们建立的。区块链这种颠覆性的技术,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是挑战,对普通人来说,则意味着要打破现有的认知框架,学习全新的东西,这本身就需要巨大的精力。
缺乏实际应用场景的落地: 虽然说区块链有很多潜在应用,比如供应链溯源、数字身份、版权保护等等,但真正大规模、落地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且能让我们直观感受到的,还比较少。很多区块链项目停留在概念层面,或者只是在小范围内试验,这让大家觉得它是个“概念炒作”,离“改变未来”还很遥远。

三、 监管与社会舆论的导向

国家层面的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舆论,对大众的认知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负面新闻”的压倒性优势: 很多关于比特币的讨论,集中在“炒币”、“诈骗”、“洗钱”、“监管风险”等负面信息上。这些信息更容易传播,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警惕。当主流媒体、官方渠道反复强调这些风险时,人们自然会形成“区块链=风险”的印象。
监管的不确定性: 各国对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监管态度差异很大,而且也在不断变化。这种不确定性,也让很多人不敢轻易去了解和接触,生怕触碰了什么“红线”。
“风险警示”的过度解读: 当政府或监管机构发布风险提示时,很多时候大家会将其理解为“禁止”或“有害”。虽然警示是为了保护大家,但也可能在客观上加剧了大众的抵触情绪和不了解。

四、 认知心理与社会心理的影响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认知也会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

羊群效应: 当周围的人都说“这是个骗局”时,即便自己有点好奇,也可能因为害怕被嘲笑、被孤立,而选择保持沉默或者附和。
“看不懂”就等于“不好”的简单化思维: 人们往往倾向于相信自己能够理解的事物,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新鲜事物,容易产生不信任感。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也让很多人不愿意花时间去钻研。
“跟风”与“远离”的两个极端: 要么是那些渴望一夜暴富的人,盲目跟风,听信小道消息;要么是那些对风险极度厌恶的人,一概而论,直接将所有区块链相关的东西拒之门外。真正能够冷静下来,从技术本身去理解的,反而成了少数。

总结一下,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愚昧”,更准确地说,是“不理解”和“不认同”。

这并不是因为国人特别“笨”,而是因为:

1. 技术门槛高,信息获取难且杂乱。
2. 现实生活中的直接效益不明显,认知惯性强大。
3. 媒体和社会舆论,以及监管政策,更容易强调风险和负面信息。
4. 群体心理和认知偏差,让人容易形成简单化、标签化的判断。

所以,与其说是“愚昧”,不如说是信息不对称、认知引导不足、现实落地缓慢,以及人们固有的心理定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就像早期的互联网,一开始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不看好,甚至觉得是骗人的,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普及,现在谁也离不开它了。区块链和比特币,也许也需要时间和耐心,让更多人去了解、去实践,才能逐渐打破这种“愚昧”的隔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十分不理解,这种东西这么赚钱,那99%的人不和你们抢,你们还居然不偷着乐?愚昧就愚昧了,怎么你们天天苦口婆心,要拉着愚昧的人一起玩?还真是共产主义,天下大同了?

有种骗子看见傻子不上钩,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12.9更新。

比特币就是个信心游戏,这和它用的什么技术无关。你说这个钱制造工艺好,所以值钱,这就是扯淡。拿技术来说事,不是蠢就是坏。

user avatar

什么叫做愚蠢?什么叫了解?

如果你:

  1. 购买过比特币
  2. 出售过比特币
  3. 阅读过比特币白皮书
  4. 阅读过比特币技术分析书籍
  5. 阅读过比特币源代码
  6. 编译过比特币源代码并尝试运行并挖矿
  7. 尝试自己用代码克隆一个比特币
  8. 花时间仔细推导下比特币究竟是什么?

之后,仍然坚信比特币是改变未来的“巨型创新”,而不是一个巨型庞氏骗局,那么你不是蠢就是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感觉很多人听到“区块链”或“比特币”就头大,或者一谈就是“骗局”、“泡沫”,好像真跟自己没啥关系似的。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愚昧”,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的认知鸿沟。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些。一、 信息源的混乱与解读的门槛首先,咱们得承认,区块.............
  • 回答
    “为什么国人普遍接受不了中国女孩和非洲男孩在一起?”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其根源可以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心理以及个体经历等多个角度去理解。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各个要素:一、历史遗留的刻板印象与民族优越感 殖民历史的阴影与西方中心论: 虽然非洲与中.............
  • 回答
    说起卫生棉条在中国普及度不高这事儿,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涉及到咱们的文化习惯、传统观念,还有一些客观存在的认知误区,甚至还有点历史原因在里面。我跟你掰扯掰扯,争取说得明明白白。首先,得从我们长久以来形成的使用习惯上说起。中国女性月经期使用的卫生用品,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是布条、草药、甚至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文化变迁,以及集体记忆与时代观念的碰撞。要解释为什么如今的国人普遍难以接受男性留长发的传统,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它们 interwoven 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核心的事实:“男子留长发”这个传统,在汉民族历史上,并非一个.............
  • 回答
    关于国内二战教材和书籍对德军表现出“好感”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其中既有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也有文化解读的角度,甚至包括一些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去理解其背后的具体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
  • 回答
    国人的旅游方式之所以普遍给人一种“特别累”的感觉,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因素交织的现象。它既源于我们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消费习惯以及信息获取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首先,从文化基因上来说,很多中国人骨子里就带着一种“性价比”的执念,尤其是在旅游这件事情上。旅游被看作是一次难得的、.............
  • 回答
    最近你是不是也感觉身边月薪过万的朋友越来越多了?无论是毕业季的招聘会,还是同学聚会时的闲聊,似乎“月薪过万”已经不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很多人触手可及的现实。当然,这背后肯定不是空穴来风。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经济这几十年的发展确实是实打实的。随着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以及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很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同感,国产啤酒好像确实普遍比进口的“淡”一些。这背后啊,其实是挺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点。首先,咱们得聊聊口味这事儿。中国人对啤酒的偏好,确实在演变,但长期以来,确实更倾向于口感清爽、易饮、没有太多苦味和浓烈麦芽香的类型。你可以想想,咱们很多.............
  • 回答
    关于欧美普通人对黑人的态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历史和社会背景的话题,远非一概而论。与国内情况类似,欧美社会对黑人的看法也存在着光谱,从积极的接纳到根深蒂固的偏见,各种观点并存。要详细展开,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历史的阴影与现实的交织: 奴隶制和殖民主义的遗毒: 这是欧美社会对黑人看.............
  • 回答
    在中国,提到“博士后”,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会是“高智商”、“学术精英”、“前途光明”等等。但如果再往深里问,很多人可能就说不清了。笼统地说,大家普遍认为博士后就是读完博士学位之后,继续在某个领域深入研究的人。要说清楚博士后在国内的普遍认知,得从几个层面来看:1. 普遍的定位和理解: 高学历的进阶.............
  • 回答
    在中国,天然气(通常被称为“燃气”)之所以成为大多数家庭烹饪的首选燃料,是由一系列历史、经济、技术、社会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历史演变与基础建设 煤的时代与污染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更早的时期,煤炭是中国最主要的燃料来源,包括家庭烹饪。然而,烧煤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 回答
    “国学家普遍寿命很长”这个说法,并非一个被普遍接受或有科学依据的定论。事实上,许多研究和历史观察都表明,知识分子、学者(包括国学研究者)的寿命与普通人群相比,并没有显著的、普遍性的更长。然而,之所以会产生“国学家寿命长”的印象,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去“详细讲述”可能产生这种.............
  • 回答
    国内止痛药市场上,布洛芬之所以比阿司匹林更普遍地被推荐和使用,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背后涉及到药物的药理特性、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市场推广等因素。1. 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差异: 布洛芬(Ibuprofen): 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一种,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合酶(COX1和CO.............
  • 回答
    国内居民普遍觉得看病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医疗体系、经济因素、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医疗费用的构成与上涨因素:1. 药品价格虚高: 药品流通环节多,层层加价: 过去,药品从药厂到医院,再到患者手中,经过的中间环节(如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多,.............
  • 回答
    要说国内航空餐食普遍不如国外航餐,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不止是简单的“原料不好”或者“厨师不行”就能概括的。这更像是一套系统性的问题,涉及到成本控制、消费者习惯、供应链管理、航空公司定位,甚至监管政策等等。首先,成本是绕不开的坎。 航空业本身就是一个高成本行业,燃油、飞机维护、人力.............
  • 回答
    CBA 国内球员身体普遍看起来瘦弱,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个相互作用的因素,从球员选拔、训练体系、营养保障到比赛强度和文化习惯等等。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青少年培养体系的侧重点与问题:1. 过早专业化,忽视身体基础和全面发展: 选拔机制: 很多球员从青少年时期就.............
  • 回答
    在国内市场上逛一圈,你会发现打火机这玩意儿,怎么说呢,普遍有点“泯然众人矣”,颜值上总感觉缺了点意思。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实用主义至上,审美是次要的。 中国的制造业,尤其是消费品,很长一段时间都奉行的是“能用就行”的原则。打火机的核心功能是什么?点火。只要火苗稳定、火焰够大,能把烟点.............
  • 回答
    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普遍热衷于发展重工业,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战略考量,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决策过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人工智能”的痕迹,以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或者深入研究过那个时代的人的视角来解读。首先,历史的遗产与革命的初心是重要的起点。许多社会主.............
  • 回答
    “西方国家普遍不催婚吗?”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更准确地说,西方社会对婚姻的态度是 多元化的,并且通常不如许多亚洲文化那样普遍存在“催婚”的社会压力。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探讨:1. 文化背景与历史演变: 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 西方社会深受个人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以及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深刻洞察。大众之所以选择在中国市场孵化出独立的“捷达”品牌,而非直接引进其另一子品牌西雅特(SEAT),背后原因复杂且环环相扣,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对中国消费者心理的精准把握:品牌认知与“中国制造”的优越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