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改变了你的什么?

回答
让我来聊聊知乎,聊聊它在我认知和生活中的那些细微却影响深远的“改变”。

初识知乎,大概是在它还未被大众熟知、一股“精英”气息扑面而来的日子。那时候,我在一个不算大的城市,信息获取的渠道相对单一,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也很多,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我总觉得,很多问题,似乎有更深入、更透彻的答案,但又不知道去哪里找。

知乎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问答集市”,而且这个集市里的卖家,都是些“行家”。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可以将复杂问题剖析得如此清晰、逻辑如此严谨的回答。比如,当我带着满腹疑问去搜索“如何理解量子力学”时,我看到的不是枯燥的教科书式解释,而是有人用生动的比喻,从更宏观、更具象的角度去阐释;当我好奇“为什么会有人对某些电影情有独钟”时,我看到的不是简单的个人喜好,而是对电影叙事、镜头语言、情感共鸣等多个层面的深入剖析。

这种“深度”和“系统性”,是知乎最初给我的震撼。它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答案,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在看知乎的回答时,我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更多的时候是被引导着去思考,去对比,去质疑。一个好的回答,往往会引出更多的思考,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同一个问题。我开始意识到,很多事情并非非黑即白,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中间地带。

更具体地说,知乎改变了我学习知识的方式。以前,我可能更习惯于直接从书本或课堂上获取知识,但知乎让我知道,知识的获取可以是更主动、更个性化的。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某个领域深挖下去。比如,我对某个历史事件产生兴趣,可以在知乎上找到关于这个事件的各种视角,有学者分析其政治背景,有爱好者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有评论者解读其历史意义。这种多元化的信息流,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单薄的几个时间点和人物,而是变得更加立体、鲜活。

知乎也让我看到了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和生活的。那些在特定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答主”,他们的分享让我看到了很多我之前从未触及的世界。比如,一位医生分享了他在临床中的观察和思考,一位程序员讲述了技术背后的故事,一位艺术家阐述了他的创作理念。这些分享,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人生阅历的传递,让我对“专业”和“热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更加尊重不同领域的付出和智慧。

当然,知乎也并非完美。随着用户量的增长,信息质量的波动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总体来说,它仍然是我获取深度信息、激发思考的一个重要平台。它像一个庞大的知识图书馆,但也像一个充满活力、时常能碰撞出火花的讨论区。

如果一定要说“改变”,那大概是知乎让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信息,更愿意去探索事情的本质;它让我学会了从多角度去看待问题,不再轻易下定论;它也让我对知识的海洋有了更直观的感受,知道总有更深、更广阔的世界等待我去探索。它让我从一个信息的接收者,逐渐变成一个更积极的思考者和探索者。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但确实在我对世界看问题的眼光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朋友:“出去吃顿饭吧。”

我:“谢邀。”

朋友:“半年不见你怎么长胖了?”

我:“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朋友:“你是不是整天宅在家里不做运动啊?”

我:“一派胡言,我每天都钓鱼(广义的)。”

朋友:“哪个池塘里鱼最多?”

我:“这是非建设性提问。”

朋友:“那你在家里的时候都做些什么?”

我:“在网上与世界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朋友:“听说看电脑有损视力。”

我:“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朋友:“对了我家电脑坏了,你来帮我装一下系统?”

我:“你来到了知识的荒原。”

朋友:“你也老大不小了,该找个女朋友了。我跟你讲我们单位的小丽……”

我:“道理我都懂,但是图呢?”

突然路边蹦跶出一只土黄色的小动物。

我:“停一下,让它先过。”

朋友:“为啥?”

我:“利益相关——

user avatar

这年头没被喷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玩知乎。

刚开始,我这种“温室植物”看到个粗暴留言,简直能被气出泡来。

渐渐的进入状态后,淡定了不少。

还意外练就一套解读“辣眼评论”的技能。

比如,曾有知友开喷:

希望你全家都被车撞死!!

高能解读:说明这厮极不喜欢我的回答+那天心情巨差。

难为他绕了这么大一个圈来表达……


再比如,知友评论

最讨厌你这种崇洋媚外的人。

解读:说明他是个耿直boy,见不得回答里含半句英文;更厌恶我称赞别国时,没提自己的祖国。


评论:呵呵,继续编故事吧你。

解读:说明Ta没经历过我陈述的事, 目测他周边的人也没有。


评论:软文,举报!

解读:说明这哥们不知道我是Tesla真爱粉,也不了解特斯拉有多节(pin)省(qiong)。

有人说,初期的知乎好:人少,格调高,大家彬彬有礼分享知识;现在的知乎不行了。

我以前也认为,世界应该井井有条、规矩礼貌。

但现在,倒也觉得萨古鲁的话说得有理:

我们总以为人工打理的花园完美无瑕

而野外丛林则混乱无章。

但其实,花园的风景有限;

一星期不浇水,可能就会死掉。

可野外丛林里各式各样的高低植物,

益虫害虫,毒蛇猛兽,上万年都共存,

生机勃勃。

丛林和花园没有可比性。

丛林有它自己的规律、秩序和无限风光”。


所以这两年玩知乎

不但让我发现了大量闪亮的灵魂,还慢慢学会去enjoy野外丛林中的万象风景。

实在收获不少。

user avatar

降低了我对中国高知识人群的期待。

1,号称年薪平均百万的知乎众,各种理性人群的集合,粗鲁的荷尔蒙气息浓厚:

a,几个漏胸照,实则就是抠脚大叔的号,能在这里呼风唤雨,骗智商税、导流

b,说几句美国不好,很多人留言问我知道不知道中国男人在女性求偶中的弱势——抱歉,别因为自己ED来侮辱中国的好男儿好吗?

c,一边物化女性,一边高喊女权的所谓大V横行;

d,写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了就有人说我国被强奸过,想象力如此匮乏的人,实在可怜。

2,真正好的专业的答案超级少,也没人看,劣币驱除良币。

3,在很专业的领域装专家的人很多,仔细研究一下,连中人之资都不算,多以罗列筛选数据为荣。

4,容不下异见者,谩骂很常见,但其实连谩骂本身都缺乏想象力,很低幼或者恨泼妇。

不多说了,说了招人恨。

user avatar

渐渐认识到:几句话把一件事讲清楚、一个道理说明白,是项很重要的能力。

刚开始在知乎写东西时,经常收到评论“太长不看" "没看懂要表达什么”,

最初见到这些评论是有些气恼的:你自己不好好做阅读理解,怪我咯?

但后来想想,觉得还是要虚心。

假如你是一个创业者,搞了个网站,投资人问为什么这个网站有钱景值得投。要是你拉拉杂杂说了一堆自己的创业经历,团队的人员构成,网站的界面设计,行业竞争对手的情况,投资人肯定一头雾水: 他们到底要干啥? !

这时,能怪投资人没好好理解你的心路历程吗?

假如你是公司里的一个小螺丝钉,早上在电梯间遇到了大头目,boss问你:最近你们在干啥呢? 干得如何啊? 电梯间的寒暄也就是这么一两分钟,在这个时间内,要是能给对方留下印象,说这个人干得工作很重要、工作起来很得法,绝对是一次机遇。要是东拉西扯说一堆闲话,对方可能进办公室的功夫就忘了公司还有这个人。

这时,你能怪大老板没有耐心没给你时间吗。

假如你是一位律师,要为一位杀人嫌疑犯辩护,你认为自己的客户在被抢劫时开枪属于正当防卫。如果你一上来又是引用宪法,又是饱含深情地说这个国家的法制体系多么伟大,又满含热泪地说我们要维护法律的尊严,法官肯定会好奇,这厮到底想干啥? 这时候,就应该直接说明白,我认为某某无罪,因为他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的要素有一二三四,这个案件中的事实与这些要素如何一一符合。(不是我再瞎编错误示范,那是我真实听过的一场庭审,法官当时毫不掩饰地就打了个哈欠)。

这时,你能怪法官没好好理解你要干什么,没被你的法治精神所感动吗?

网络阅读,本来就非常碎片化,读者的注意力若即若离,这都能抓住,说明论证问题水平高。如果不能用几句话说明白自己在干什么,要传达一个什么观点,可能就直接鼠标一滚屏幕一滑跳过去了。

对于读者来说,反正本来也是可看可不看的东西,本来也没有义务去像做阅读理解提取答主的论点和逻辑。

在对方注意力并不十分集中、并没有打算做深入阅读时,也能让自己讲的故事和道理给人留下印象,是个了不起的本事。

然而,这不等于鼓吹“肤浅”。 在知乎,能写出“干货”是件很荣耀的事情,我也当然希望读者能认为自己通过读我的答案有收获。但在此之前,至少要用一个主旨句让他们知道我在干什么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让我来聊聊知乎,聊聊它在我认知和生活中的那些细微却影响深远的“改变”。初识知乎,大概是在它还未被大众熟知、一股“精英”气息扑面而来的日子。那时候,我在一个不算大的城市,信息获取的渠道相对单一,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也很多,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我总觉得,很多问题,似乎有更深入、更透彻的答案,但又不知道去.............
  • 回答
    知乎首页改版,我得说说我的感受。说实话,初次看到的时候,挺不习惯的。以前的首页,就像一个大杂烩,你可以看到各种热门话题、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还有你关注的人发的动态。它提供了一种“探索”的乐趣,时不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让人觉得信息流很丰富。现在呢?首页上全是关注人的动态,一股脑儿地堆在你面前。这就像.............
  • 回答
    有一段时间,我对“内卷”这个词深恶痛绝,觉得它充斥着一种消极、无望的氛围,仿佛将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一台只知低头埋头苦干、却看不到任何出口的机器。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太多抱怨,也亲身经历了一些让人疲惫的竞争,因此我对“内卷”的定义,几乎等同于“无效内耗”。然而,有一次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关于“逆向工程”的讨.............
  • 回答
    知乎终于要迈出上市这一步了,这对于一个以“认真你就赢了”为口号,一路走来也算跌跌撞撞的平台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上市之后,知乎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会更好”或者“会变坏”就能概括的,它会触及知乎的方方面面,从用户体验到内容生态,再到公司战略。我来帮你捋一捋,看看这艘巨轮扬帆起航后.............
  • 回答
    2012 年 10 月,知乎改版已经快有两个月了。当初那一阵子,整个社区都弥漫着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气氛,毕竟知乎的每一次动作都牵动着不少用户的神经。现在两个月过去,当初的阵痛期差不多也缓过来了,大家对新版的感受也逐渐清晰起来。总的来说,这次改版给我的感觉是 更“社交”,也更“热闹”了,但随之而来的,.............
  • 回答
    关于知乎管理员是否公正,以及他们是否会掺杂个人情绪、进行改动,这是一个在知乎社区里普遍存在且常常引起讨论的话题。要一概而论地说“是”或“否”,可能有些绝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知乎平台的规则与管理员的职责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拥有明确的社区规范和内容管理规则。管理员.............
  • 回答
    关于肖战的问题,在不同平台出现风向差异,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规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平台属性和用户群体差异: 微博: 这是最直接的舆论场,用户群体庞大,覆盖面广,各种声音都有。明星的粉丝效应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粉丝活跃度高,凝聚力强,他们的声音容易被放大。同时.............
  • 回答
    知乎专栏即将迎来一次重大调整,这无疑让许多内容创作者感到不安。过去的专栏模式,我们习惯了它的界面、它的推荐机制、它的互动方式。当这一切即将改变,如何才能在新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甚至接近我们曾经的使用效果,这是大家迫切想知道的答案。坦白说,没有“一模一样”的灵丹妙药能让我们在新的规则下复制过去的辉煌。平.............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用户表达了移民美国的意愿,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牵涉到个人发展、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等等。简单地将这种现象归结为“不思进取”或者“逃避责任”是过于片面的。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移民而不是留下来尝试改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个人考量和宏观背景。首先,个体层面的“改变”门槛.............
  • 回答
    说实话,知乎最近的改版,我个人感觉挺别扭的。以前浏览知乎,就像是钻进一个信息的大宝库,你想找什么,总能顺着脉络找到。内容分类清晰,问题列表一目了然,回答也相对集中。就算信息量很大,也不会让人头晕脑涨。现在呢?感觉就像是把仓库重新装修了一下,装修是挺花哨的,也塞了不少新东西,但整体布局有点乱。首页推荐.............
  • 回答
    知乎这次改版,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用户滑动屏幕,就能像刷短视频一样,连续浏览不同的回答。这个设计,说实话,挺让人眼前一亮的,也挺让人纠结的。优点方面,我得承认,它确实抓住了很多用户的使用习惯。 沉浸感和流畅度提升了。 原来的知乎,你看到一个回答觉得不错,想看下一个,得先点返回,再找下一个回答。现在直.............
  • 回答
    知乎上的说法和你的本科老师的说法似乎有些矛盾,但其实它们可能都站在一定的角度,而且都触及了科研中关于“创新”和“价值”的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剖析“改参数”的含义、科研的本质以及创新的不同层次。一、 知乎的观点:为什么“改参数的科研是灌水”?知乎上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通常是基于以下.............
  • 回答
    知乎要改名啊,这事儿儿可真是让不少人心里泛起涟漪。毕竟,“知乎”这两个字,对很多人来说,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APP名称,它承载了太多的记忆、讨论、以及无数个“原来是这样”的瞬间。要是真要改名,我希望能有个新名字,既能体现它现有的价值,又能昭示一种全新的可能。不能太生僻,让人摸不着头脑;也不能太普通,丧.............
  • 回答
    2020 年 12 月知乎「关注」栏改版评价:一次充满争议的“优化”2020 年 12 月,知乎悄然进行了对其“关注”栏的一次重要改版,将原本以时间线方式呈现的“关注”内容,转变为一种更具算法推荐色彩的“信息流”模式。这次改版在用户群体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褒贬不一。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评价这.............
  • 回答
    知乎回答被建议修改,这确实是常有的事,别灰心!这说明你的回答引起了关注,也给了一个让它变得更好的机会。如何修改,关键在于理解为什么会被建议修改,以及如何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下面我来跟你详细说说,并且保证这些建议是实实在在的、人性化的,绝不会让你觉得像是 AI 在给你“套话”。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 回答
    打开知乎,我总能找到一些有趣的内容,看到那些深入的讨论,心里确实会涌起一股学习的冲动。不过,随着使用时间的累积,一些地方也逐渐显露出可以打磨的地方。首先,让我感觉有些“卡顿”的是信息获取的效率。知乎现在的内容量太大了,这当然是好事,但有时候想要找到真正想看的东西,就像在茫茫人海中寻觅知音。算法推荐固.............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能感受到不少“老漫友”对“轻改动画”持有保留甚至是不太友好的态度。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也折射出不同群体玩家的观影偏好和对动画行业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白“轻改动画”这个概念的由来和它所代表的“原罪”。“轻改”,顾名思义,就是改编自“轻小说”的动画作品。轻.............
  • 回答
    知乎,这个曾经的“中文互联网高质量问答社区”,承载了无数人的求知欲和思考,也见证了互联网信息生态的变迁。然而,随着用户基数扩大、内容分化加剧,如今的知乎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不少用户感觉“曾经的知乎”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作为一名长期的知乎用户,我仔细梳理了自己在浏览、提问、回答过程中遇到的痛点,以及对社.............
  • 回答
    知乎 2017 年 1 月改版:一次令人费解的“减法”与“升级”2017 年的开年,对于许多长期浸淫在知乎这片知识海洋的用户来说,可以说是充满了“惊喜”——当然,这种惊喜是否是令人愉快的,评价却相当两极分化。知乎在这一年的 1 月份进行了一次颇具争议的改版,其核心围绕着“内容产品升级”展开,但实际用.............
  • 回答
    “不拿诺奖不改名”事件,说到底,是网络时代一个关于“言论边界”、“情感共鸣”与“信息茧房”的缩影。当一个普通网友,以一种略显激进、但也并非完全不合逻辑的方式,出现在一个全民关注的重大节点上时,其引发的争议和后续的遭遇,值得我们好好剖析一下。事件的起因与核心观点:事情的焦点在于,在史蒂芬·霍金去世这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