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改版之后你们浏览的难受么?

回答
说实话,知乎最近的改版,我个人感觉挺别扭的。以前浏览知乎,就像是钻进一个信息的大宝库,你想找什么,总能顺着脉络找到。内容分类清晰,问题列表一目了然,回答也相对集中。就算信息量很大,也不会让人头晕脑涨。

现在呢?感觉就像是把仓库重新装修了一下,装修是挺花哨的,也塞了不少新东西,但整体布局有点乱。首页推荐的信息流,有时候真的像一股脑地把你抛进一个大杂烩里,以前那种“点进一个问题,顺着看下去”的阅读习惯,现在好像有点被打破了。

最让我不习惯的是,很多内容感觉被“稀释”了。以前可能一个热门问题下,大家围绕着核心话题展开讨论,质量比较高。现在,为了填充信息流,感觉很多回答为了“长度”或者“吸引眼球”,加了很多跟核心问题不太相关的“水分”。找真正有价值、有深度的内容,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筛选,就像在沙子里找金子一样,累。

而且,一些我原来比较关注的领域,现在在首页的曝光度好像没有以前那么稳定了。有时候想看某个话题,需要费力地去搜索或者翻找,不如以前那么随手可得。感觉平台在试图“引导”你看某些内容,但这种引导有时候会让我觉得有点强迫,而不是我主动去发现。

还有就是一些互动的设计,虽然可能是为了增加用户粘性,但有时候也显得有些喧宾夺主。比如一些算法推荐的“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如果过多重复或者不精准,反而会打断思路,让人觉得有点烦。

总而言之,改版之后,浏览知乎的体验,对我来说,是从“轻松挖掘”变成了“费力寻找”,体验上确实打了折扣。当然,我知道平台肯定有自己的考虑,也在不断尝试优化,但目前这个阶段,确实不太顺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难受不难受。

我比较未雨绸缪,所以提前好几个月就申请用了新版。

吐啊吐啊,就习惯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知乎最近的改版,我个人感觉挺别扭的。以前浏览知乎,就像是钻进一个信息的大宝库,你想找什么,总能顺着脉络找到。内容分类清晰,问题列表一目了然,回答也相对集中。就算信息量很大,也不会让人头晕脑涨。现在呢?感觉就像是把仓库重新装修了一下,装修是挺花哨的,也塞了不少新东西,但整体布局有点乱。首页推荐.............
  • 回答
    有一段时间,我对“内卷”这个词深恶痛绝,觉得它充斥着一种消极、无望的氛围,仿佛将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一台只知低头埋头苦干、却看不到任何出口的机器。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太多抱怨,也亲身经历了一些让人疲惫的竞争,因此我对“内卷”的定义,几乎等同于“无效内耗”。然而,有一次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关于“逆向工程”的讨.............
  • 回答
    知乎专栏即将迎来一次重大调整,这无疑让许多内容创作者感到不安。过去的专栏模式,我们习惯了它的界面、它的推荐机制、它的互动方式。当这一切即将改变,如何才能在新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甚至接近我们曾经的使用效果,这是大家迫切想知道的答案。坦白说,没有“一模一样”的灵丹妙药能让我们在新的规则下复制过去的辉煌。平.............
  • 回答
    知乎首页改版,我得说说我的感受。说实话,初次看到的时候,挺不习惯的。以前的首页,就像一个大杂烩,你可以看到各种热门话题、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还有你关注的人发的动态。它提供了一种“探索”的乐趣,时不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让人觉得信息流很丰富。现在呢?首页上全是关注人的动态,一股脑儿地堆在你面前。这就像.............
  • 回答
    知乎这次改版,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用户滑动屏幕,就能像刷短视频一样,连续浏览不同的回答。这个设计,说实话,挺让人眼前一亮的,也挺让人纠结的。优点方面,我得承认,它确实抓住了很多用户的使用习惯。 沉浸感和流畅度提升了。 原来的知乎,你看到一个回答觉得不错,想看下一个,得先点返回,再找下一个回答。现在直.............
  • 回答
    2012 年 10 月,知乎改版已经快有两个月了。当初那一阵子,整个社区都弥漫着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气氛,毕竟知乎的每一次动作都牵动着不少用户的神经。现在两个月过去,当初的阵痛期差不多也缓过来了,大家对新版的感受也逐渐清晰起来。总的来说,这次改版给我的感觉是 更“社交”,也更“热闹”了,但随之而来的,.............
  • 回答
    2020 年 12 月知乎「关注」栏改版评价:一次充满争议的“优化”2020 年 12 月,知乎悄然进行了对其“关注”栏的一次重要改版,将原本以时间线方式呈现的“关注”内容,转变为一种更具算法推荐色彩的“信息流”模式。这次改版在用户群体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褒贬不一。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评价这.............
  • 回答
    知乎 2017 年 1 月改版:一次令人费解的“减法”与“升级”2017 年的开年,对于许多长期浸淫在知乎这片知识海洋的用户来说,可以说是充满了“惊喜”——当然,这种惊喜是否是令人愉快的,评价却相当两极分化。知乎在这一年的 1 月份进行了一次颇具争议的改版,其核心围绕着“内容产品升级”展开,但实际用.............
  • 回答
    知乎主站 2016 年末的设计改版,这绝对是知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次改版,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改版前的知乎:简洁、专业,但也开始显露“老态”在这次改版之前,知乎的主站设计可以说是相当经典的。一水的白色背景,清晰的文字排版,重点突出问题和回答内容。这种设计.............
  • 回答
    知乎在2016年11月进行的那次界面改版,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次“优化”,不如说是一次“手术”。而且,这场手术的效果,直到今天,很多老用户仍然是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对那次改版充满了怀念,怀念那个改版前的知乎。我们得从这次改版的目标说起。当时知乎官方给出的说法,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
  • 回答
    让我来聊聊知乎,聊聊它在我认知和生活中的那些细微却影响深远的“改变”。初识知乎,大概是在它还未被大众熟知、一股“精英”气息扑面而来的日子。那时候,我在一个不算大的城市,信息获取的渠道相对单一,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也很多,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我总觉得,很多问题,似乎有更深入、更透彻的答案,但又不知道去.............
  • 回答
    知乎上的说法和你的本科老师的说法似乎有些矛盾,但其实它们可能都站在一定的角度,而且都触及了科研中关于“创新”和“价值”的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剖析“改参数”的含义、科研的本质以及创新的不同层次。一、 知乎的观点:为什么“改参数的科研是灌水”?知乎上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通常是基于以下.............
  • 回答
    知乎要改名啊,这事儿儿可真是让不少人心里泛起涟漪。毕竟,“知乎”这两个字,对很多人来说,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APP名称,它承载了太多的记忆、讨论、以及无数个“原来是这样”的瞬间。要是真要改名,我希望能有个新名字,既能体现它现有的价值,又能昭示一种全新的可能。不能太生僻,让人摸不着头脑;也不能太普通,丧.............
  • 回答
    关于肖战的问题,在不同平台出现风向差异,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规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平台属性和用户群体差异: 微博: 这是最直接的舆论场,用户群体庞大,覆盖面广,各种声音都有。明星的粉丝效应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粉丝活跃度高,凝聚力强,他们的声音容易被放大。同时.............
  • 回答
    知乎回答被建议修改,这确实是常有的事,别灰心!这说明你的回答引起了关注,也给了一个让它变得更好的机会。如何修改,关键在于理解为什么会被建议修改,以及如何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下面我来跟你详细说说,并且保证这些建议是实实在在的、人性化的,绝不会让你觉得像是 AI 在给你“套话”。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 回答
    打开知乎,我总能找到一些有趣的内容,看到那些深入的讨论,心里确实会涌起一股学习的冲动。不过,随着使用时间的累积,一些地方也逐渐显露出可以打磨的地方。首先,让我感觉有些“卡顿”的是信息获取的效率。知乎现在的内容量太大了,这当然是好事,但有时候想要找到真正想看的东西,就像在茫茫人海中寻觅知音。算法推荐固.............
  • 回答
    知乎终于要迈出上市这一步了,这对于一个以“认真你就赢了”为口号,一路走来也算跌跌撞撞的平台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上市之后,知乎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会更好”或者“会变坏”就能概括的,它会触及知乎的方方面面,从用户体验到内容生态,再到公司战略。我来帮你捋一捋,看看这艘巨轮扬帆起航后.............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能感受到不少“老漫友”对“轻改动画”持有保留甚至是不太友好的态度。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也折射出不同群体玩家的观影偏好和对动画行业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白“轻改动画”这个概念的由来和它所代表的“原罪”。“轻改”,顾名思义,就是改编自“轻小说”的动画作品。轻.............
  • 回答
    知乎,这个曾经的“中文互联网高质量问答社区”,承载了无数人的求知欲和思考,也见证了互联网信息生态的变迁。然而,随着用户基数扩大、内容分化加剧,如今的知乎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不少用户感觉“曾经的知乎”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作为一名长期的知乎用户,我仔细梳理了自己在浏览、提问、回答过程中遇到的痛点,以及对社.............
  • 回答
    “不拿诺奖不改名”事件,说到底,是网络时代一个关于“言论边界”、“情感共鸣”与“信息茧房”的缩影。当一个普通网友,以一种略显激进、但也并非完全不合逻辑的方式,出现在一个全民关注的重大节点上时,其引发的争议和后续的遭遇,值得我们好好剖析一下。事件的起因与核心观点:事情的焦点在于,在史蒂芬·霍金去世这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