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黎巴嫩首都发生巨大爆炸,或由存放的 2700 吨硝酸铵引起,目前情况如何?

回答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在2020年8月4日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港口大爆炸,其威力巨大,震动了整个城市,甚至影响到塞浦路斯岛。这场灾难性的爆炸被广泛认为是由于港口一个仓库中存放的约2700吨硝酸铵长期不当储存而引起的。

爆炸的起因和性质:

硝酸铵的危险性: 硝酸铵是一种广泛用于化肥和炸药的化学品。它本身是相对稳定的,但在特定条件下,如受到高温、撞击、或其他易燃物质的影响时,会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据报道,这批硝酸铵是2013年一艘船只被扣押后在港口仓库中存放的。多年来,其储存条件恶劣,存在着火灾和爆炸的潜在风险,尽管有警告,但未能得到妥善处理。
爆炸过程: 爆炸似乎是分阶段发生的。最初可能是一起较小的火灾,随后引燃了附近的烟花(有目击者称看到烟花般的光芒),最终触发了存储的硝酸铵发生大规模爆炸。这场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极具破坏性。

爆炸造成的具体情况:

1. 巨大的破坏范围:
贝鲁特港口几乎被夷为平地: 港口区域遭受了最严重的破坏,许多建筑被摧毁或严重损毁,包括集装箱、起重机和仓库。
城市大面积毁坏: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以圆形向外扩散,摧毁了港口附近几公里内的建筑物。玻璃被震碎,墙壁倒塌,许多房屋和公寓楼损毁严重,许多居民家园被毁。
房屋倒塌和损毁: 据估计,数万套住房在爆炸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许多已经无法居住。
基础设施破坏: 城市的部分电力、供水和通信网络也因此受损。

2. 人员伤亡惨重:
死亡人数: 爆炸导致了超过200人死亡,其中包括消防员、港口工作人员、以及居住或工作在附近区域的平民。
受伤人数: 受伤人数更是高达数千人,许多人因被碎片击中、被冲击波掀飞、或因建筑倒塌而被困或受伤。
失踪人口: 一开始还有一些人失踪,但随着搜救工作的进行,大部分失踪者都被找到,但有些家庭仍未找到亲人的下落。
心理创伤: 爆炸对幸存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许多人目睹了惨烈景象,失去了亲人和家园。

3. 人道主义危机:
无家可归者: 爆炸导致大量人口无家可归,急需住所、食物、水和医疗援助。
医疗系统压力: 医院在爆炸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并且收治了大量的伤员,使得原本就因经济危机而紧张的医疗系统雪上加霜。
物资短缺: 黎巴嫩本身就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爆炸加剧了物资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对食品和药品的需求。

4. 国际援助和反应:
国际社会伸出援手: 爆炸发生后,全球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迅速向黎巴嫩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包括医疗物资、搜救队伍、食品、帐篷等。
救援工作: 来自不同国家的搜救队加入了当地的救援工作,寻找幸存者和遇难者遗体。
政治影响和抗议: 爆炸引发了黎巴嫩民众的强烈愤怒,许多人认为政府对硝酸铵的储存负有责任,未能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要求政府问责和改革。这进一步加剧了黎巴嫩本已不稳的政治局势。

爆炸后的持续影响:

经济崩溃加剧: 爆炸对已经濒临崩溃的黎巴嫩经济造成了又一次沉重打击,加剧了通货膨胀、失业率和贫困率。
重建工作缓慢: 贝鲁特港口的重建以及受损地区的修复工作是巨大的挑战,需要巨额资金和稳定的政治环境。
政治动荡: 爆炸导致多位政府官员辞职,并引发了对国家治理和腐败的质疑,黎巴嫩的政治局势更加复杂和不稳定。
对民众心理的影响: 爆炸的阴影依然笼罩着贝鲁特,许多居民仍然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并承受着长期的心理创伤。

总而言之,贝鲁特大爆炸是一场由长期管理不善和疏忽导致的巨大灾难。它不仅摧毁了城市的一部分,夺走了数百人的生命,还给黎巴嫩带来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和政治动荡,其影响至今仍在持续。国际社会的支持对于黎巴嫩的复苏和重建至关重要,但要根本解决问题,还需要黎巴嫩政府进行深刻的改革和问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百人死4000伤30万人无家可归,在以色列大军压境之时,黎巴嫩爆炸事件给波诡云谲的以黎局势蒙上了一层阴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来回顾一下黎以局势是如何走到相互对峙这一步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次爆炸背景,即黎以对峙之前,两个国家都发了什么。

先来看黎巴嫩局势。

由于与黎巴嫩经济息息相关的邻国叙利亚进行了十年战争,再加上2014年油价暴跌,最近的银行业(经济支柱)崩溃,新冠疫情肆虐等因素的影响,黎巴嫩原本被隐藏的经济缺陷开始暴露,自去年以来,黎巴嫩货币已贬值约70%,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钱变毛,衣食住行都要负担不起了。连上网聊天也要“交税”。

不满的人们涌上街头,他们攻击银行,朝士兵投掷燃烧弹和手榴弹,最终至少一名示威群众死亡,多名士兵受伤。

△示威的群众。

以上只是黎巴嫩困境的冰山一角。如今,黎巴嫩经济部长声称黎巴嫩可能已经超过了50%的贫困线。2019年黎巴嫩GDP增长率为0%,黎巴嫩2020年的经济增长率甚至可能达到-20%。

经济部长坦言经济危机已经把这个国家变成了一个“失败的国家”。

“我们正在为30年来经济管理不善、预算失衡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财政方面的问题付出代价。而我们今天正在为此付出代价……很多曾经富裕的人现在处于贫困的边缘。”

“这太可怕了,不仅可怕,而且绝对令人难以置信。”

如今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一天要断两三次电。你能想象北京一天要断两三次电吗?

相信大家已经看出现在的黎巴嫩就像一个巨大而又不合格的烟花生产公司一样,就等着升天了。这次事件简直就是对这个国家未来的绝佳隐喻。


我们再来看以色列局势。

以色列也不太平啊……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吃了官司——原因无他,贪污。这个指控如同鬼魅一般纠缠了他数年,使得他的支持率跌跌不休,险些令他失去总理宝座。但他奋战到最后的精神感动了上苍,对方终于在权力交接前的最后一刻答应了他的条件——他和对手把任期一分为二,各干两年。就这样内塔尼亚胡终于获得了辗转腾挪的空间。

△总理受审现场。

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束,反对内塔尼亚胡的力量并没有消失,相反仍旧十分强大,事实上最近的以色列又发生了反对内塔尼亚胡的游行示威。这是2011年以来以色列最大规模游行示威,有上万人要求内塔尼亚胡下台。

△讨厌内塔尼亚胡的阿拉伯媒体甚至在标题上写内塔尼亚胡就要被游行人群冲垮了。

不仅如此组建联合政府也没有这么顺利。双方没有就预算达成共识,媒体开始聒噪要进行第四次大选,没有错,内塔尼亚胡选了三次才选上。

总的来说,以色列国内也是风雨飘摇。总理是否需要挑起对外战争?


就在两国均动荡不安之际,在两国的边境地区发生交火,冲突的重点地区之一在舍巴农场。而舍巴农场本就是一个有趣的争议地区。

△以色列与自己的邻国叙利亚和黎巴嫩爆发过多次战争。而舍巴农场大致处于三国交界处,属于战略要地。通过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从叙利亚手中控制了这片土地。

之后舍巴农场的命运开始变得诡异。它开始被自己的上一任主人“嫌弃”。

其实舍巴农场明确是归属于叙利亚,全世界的世界地图都将舍巴农场标注给了叙利亚。

但叙利亚却跑出来说,这块土地不是叙利亚的,是黎巴嫩的。

一般来说国家都是希望自己的地盘越来越大,为什么叙利亚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说白了是为了恶心以色列,既然以色列不愿意吐出舍巴农场那就把水搅浑。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类似的事情,比如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的起因——秦赵二国对于上党地区的争夺

△韩国上党地区眼看就要被秦国吞并,上党郡守居然向赵国投降,祸水东引。

只不过舍巴农场这次不是祸水东引而是西引。

扯远了,我们来看看这次黎以冲突。

事件发生后,两国都不甘示弱。

△真主党称黎巴嫩边界未发生袭击,称以色列“假胜利”。

△剑拔弩张的两国。紧张局势加剧,以色列军队在黎巴嫩边界进行军事演习。

△声援的其他势力。之前以色列大规模轰炸了叙利亚,所以牵扯的国家很多。

事实上以色列真正的对手不是黎巴嫩政府,而是盘踞在黎巴嫩南部的割据势力黎巴嫩真主党,真主党的兴趣爱好是向以色列发送火箭弹。

△以色列连连对他的对手黎巴嫩真主党发出警告,包括首领纳斯鲁拉。

△以色列的警告可不是嘴炮,他宣称了解六名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的藏身之处。之前有一次为了“警告”黎巴嫩真主党,直接公布的真主党的布防图......然后真主党就慢慢不吭声了。

一触即发的局势,硝烟弥漫的边境,炎炎的夏日下似乎没有什么东西能给两国关系降温。

以色列是否会进一步行动?接下来我们看到了这个。

△最新数据七十多人死亡,卡塔布党秘书长在贝鲁特港爆炸中丧生,此次爆炸是否是以色列特工摩萨德的杰作?

△联想到伊朗十一连爆火烧连营,外界很容易想到以色列。

△现在你明白以色列为什么跳出来否认了吧。

△大家都不想打仗。黎巴嫩公共安全负责人表示,贝鲁特港发生爆炸的原因很可能是仓库中储存的高度爆炸性材料造成的。“声称这种爆炸是由烟花引起的,这很可笑。”

关于以色列袭击事件的说法,真主党消息人士说爆炸不是以色列轰炸造成的。公共安全负责人表示黎巴嫩爆炸可能是由“高度爆炸性材料”引起的。一种猜测是先引爆了烟花,烟花引爆了炸药。

总之,烟花生产商或成最大输家。


可能是知乎中东话题唯一值得关注的答主

user avatar

结论:爆炸当量大约1800吨TNT。

网络上公布的视频有很多,我们随便找一个(来源网络)。

对于视频进行拆帧分析。

第一步可以通过视频里的特征物点大致估计拍摄者位置,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找到视线中心经过的两点,分别是远处海岸边缘和大白楼的中点,以及近处小海湾的顶角,结合卫星地图可以通过这两个点来大致确定视频拍摄者的位置。

确定视频拍摄者离爆炸中心大致是1.08km

[但愿拍摄者平安]


接下来测量冲击波速度,首先定标视平面内的比例尺:

在图中选两点,分别是大白楼的左侧和半岛的右边缘。水平方向上的像素距离是235 Pix,

从地图上测量的视平面内的实际距离大致是300米。

所以比例尺是1.28米/Pix。

视频帧率25fps,每帧40毫秒。

视频38帧出现明显爆燃:

我们姑且假设爆炸发生在38.5帧的位置。

比较明显的可测量的冲击波波前在第51帧。

可得在

51帧时的冲击波横向总宽度是311Pix。

同样方法可得

55帧时的冲击波横向总宽度是376Pix。

而后横向超过屏幕范围,测量半宽:

60帧时的冲击波横向总宽度是241Pix*2

62帧时的冲击波横向宽度是256*2

68帧时的冲击波横向宽度是289Pix*2

由这些数据就可以对于爆炸当量进行简单的估计。


考虑由G. I. Taylor给出的当量估计公式:

气体密度我们知道1.2kg/m3,想知道爆炸当量我们需要知道,

从上面得到的帧索引idx可以得到时间点:idx*0.04

从上面得到的冲击波宽度可以得到半径:

用这两个量的变形进行拟合

斜率就是我们需要的R^5/t^2

值的大小是

95%置信区间是

相当于 吨TNT当量。


我查了新闻,

New York Post 说1100吨


New York Times 说1155


数量级差不多


维基中文说是几百到3000之间

维基中文的说法比较保守,置信区间跨越了一个数量级。


本文所用到的测量方法效仿1945年G.I.Taylor估计核弹爆炸的方法:

使用最基础的量刚分析和非常简单的推理就可以得到还不错的估计。


题外话:

因为爆炸不仅仅有可见的冲击波,而且震动会沿着地壳传播,应该从地震学角度也可以对于爆炸当量进行估计。这就需要专业仪器和数据了,当然相关估计也会比拿着尺子量照片更加有说服力。



=========

其他创作的分类整理:

精选 射电 编程 太阳物理 科研入门目录

user avatar

情况更新:路透社报道,【黎巴嫩已软禁爆炸仓库全部负责人】,据一名熟悉初步调查结果的匿名消息人士称,多年来在处理硝酸铵方面一直无所作为,安全储存这些物品的问题已经提交给了几个委员会和法官,但“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命令移除或处理这些物品。

黎政府表示,如果有助于查明真相,不反对就爆炸展开国际调查。

黎总理证实,2700余吨硝酸铵发生了爆炸。爆炸目前已造成至少135人死亡,5000多人受伤,黎总理妻女在爆炸中受伤。贝鲁特爆炸造成多达30万人无家可归,各机构正努力提供住所,食物和水。

黎总理宣布8月5日为全国哀悼日,政府将拨付1000亿里拉的紧急救援资金,指示军方做好爆炸后的应对,有关部门为伤者提供免费救治,贝鲁特进入为期两周的紧急状态。

黎巴嫩政府为遇难者哀悼三天。

————————————————

现场视频极为震撼,因为爆炸发生在白天,有许多行人从不同角度拍到了爆炸的视频

最新补充一个,称得上是离的最近,拍的最清楚的一个视频,拍摄者真的是拿命在记录


——————————————

贝鲁特市长接受采访时,看着满目狼藉的灾后现场痛哭,将这起灾难比作广岛长崎式,称自己从未经历过。




—————更新一位乐观的黎巴嫩奶奶—————

老奶奶的家受到爆炸的冲击,虽然身后是散落的窗帘架和碎玻璃,但依然用钢琴弹奏《友谊地久天长》。贝鲁特的市民没有放弃,这座城市永远有希望之火延续

————更新来自现场的一组图片与视频————

最新的航拍图,爆炸点被炸出了一个大洞

断壁残垣,灰蒙蒙的雾罩着城市,真的有世界末日的既视感(图源见水印,侵删)













评论区有很多朋友很想了解此次爆炸的强度,尤其是冲击波的强度,若下图消息属实,距离234公里之外仍能听到,强度可想而知


user avatar

作为医生,这个场景和我参加过的盐城化工厂爆炸事故类似,有些经验可以谈一下。

爆炸中心的人员,可以不用考虑了,甚至很难找到遗骸,应该远不止目前报出的78人死亡,后续根据失踪人口再评估吧。

4000多受伤的人员是后续医生工作的重点。

看似爆炸,火光冲天,其实烧伤的病人非常少,被爆炸的火光触及的,极难存活。

大量的受伤人员,是被冲击波打击,一般我们看到的,是大量头面部被碎玻璃击伤的病人,很像枪伤和弹片伤,颅内玻璃碎片、颈部玻璃片、眼内、皮肤内等等,非常难以处理。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很多人缺乏常识,举着手机拍摄浓烟,看到第二次闪爆后,不知道立刻躲藏,冲击波会比光的到达延后几秒钟,立刻避开,躲到混凝土或砖墙或者坚固的家具后,可以极大的减少受伤概率。

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看热闹,二次伤害非常普遍,国内上次的油罐车高速公路起火后,油气散开,形成云爆,天津港爆炸也是第二次更严重。

遇事不围观,迅速逃离,越远越好,事实证明,有的是人会替你拍视频,不耽误后期在网上看热闹。

Duck and Cover!宣传片_腾讯视频

user avatar

我对黎巴嫩略有了解。这里介绍一下这起爆炸的背景和来龙去脉。


首先是爆炸物的来源。这批硝酸铵是大约6年前一艘俄罗斯商船装载的,船用摩尔多瓦的国籍,在途径黎巴嫩贝鲁特港时,被黎巴嫩方面以违反进港禁令扣押。


第二是关于黎巴嫩的政治结构。


(1)教派。黎巴嫩是个“人造国家”,总的来说,全国大约分为18个教派,伊斯兰教主要两个:逊尼派和什叶派(受伊朗影响非常大),基督教有16派,影响力最大的是马龙派,还有各种正教派,类似亚述正教,亚美尼亚正教等等,正教派中最著名的一派是东正教,但这里没有。另外还有天主教,但天主教又分采用当地礼仪和罗马礼仪的……总之,相当复杂,而且当地百姓只忠诚于教派,不忠诚于国家。而且各个教派之间世世代代有各种冲突,彼此都有血债,恩怨结得很深。


(2)历史渊源。法国是它的殖民母国,这大家都知道。但还不止于此,法国对黎巴嫩的影响非常之大,甚至双方政商人士有极强的勾结。比如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退休后生活非常奢侈,但他退休金和积蓄有限,钱从哪里来?是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家族供养的……这还只是能浮得上台面,能拿出来说的,剩下的大家就自行想象吧。


(3)黎巴嫩的“分赃政治”。但就算影响力再大,黎巴嫩也是个独立国家,其他类似从殖民地独立的国家也很多,怎么就没有黎巴嫩这么严重的和外国进行政商勾结的现象呢?主要还是黎巴嫩的政治结构,法国在走的时候,给黎巴嫩设了一个古怪的政治结构,差不多是这么规定的,记忆可能不准确:总统归基督教马龙派,总理归伊斯兰教逊尼派,议会议长归什叶派……18个高级职位,分属18个教派,各自搞一套,各自不买账,这是写进宪法的,所以是个“教派分赃”制度。带来的结果就是:每个人上台后,就利用职权拼命地给自己、给自己同一个教派的人谋福利,至于其他的教派,他们就不管了,最好他们都死光才好。


那么,第三就是这起事件的来龙去脉。这起事件其实远不止黎巴嫩没收了这批硝酸铵,然后官僚体系腐败,玩忽职守,忘记了这批硝酸铵这么简单。事实上它要复杂得多,首先是为了这批硝酸铵,三派斗争得很激烈:总统、总理和国防部长,大家都想独吞,这事就这么搁置下来了。但如果以为就这样,还是太简单,这么搁置下来后,其他没分到利益的派别也动了念头,现在有媒体报道出来,居然有人偷偷挖了个地道,直通仓库,进去偷了不少硝酸铵!究竟怎么一回事,是哪个或者哪几个教派参与的,没人知道。


从现在来看,这种偷甚至是件好事,因为按照爆炸专家的说法,如果真的是2750吨硝酸铵爆炸,恐怕整座城市都会被抹平,但现在只磨平了半座城市,说明被偷走的硝酸铵数量不少。不过黎巴嫩现在这么乱,事情也死无对证了。


第四、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很多人看到法国马克龙到黎巴嫩去,当地人纷纷上街欢迎,怒骂总统一派腐败,觉得法国很受欢迎,这其实大错特错。这种上街欢迎其实是动员出来的,事先还搜过身,否则法国总统是个大国总统,又到了这么乱的地方,他哪敢和当地百姓这么近距离接触?不得不承认,专业程度远远超过我们,我们的官员对这一点要求不高,太不上心了,就算动员到的欢迎的人,都是一张苦瓜脸。但这种动员,不需要法国人授意的,因为人家教派纷争很厉害,这起大爆炸正好是改变政治格局,斗垮某一派,尤其是总统哪一派的绝佳机会,这种欢迎其实就是逼法国对总统哪一派下手。其实真正该负责任的,应该是总理,人家管行政系统,总统只管国防外交,和海关真是不搭边,但政治就这样,墙倒众人推,不会讲什么正义的。

但是,千万不要用中国人对贪官的痛恨那种思维来看黎巴嫩人,马克龙去的那个地方,十有八九不是马龙派的地盘,所以你只看到要总统下台,没见到要总理下台的声音。

都到了这种时候,还忘不了教派之间的恩怨,还想往对手身上插一刀,还形成“全教派意志”,这地方,实在是没救了。


法国本来是最希望基督教马龙派掌权的,也是长久一直支持这派的,但现在麻烦大了。

第一、未来黎巴嫩怎么重建,法国必须负最大责任,如果处置不当,法国地盘的那二十多个国家恐怕会非常失望,离心力恐怕大大增强,对正在西非和北非和法国影响力日益壮大的我们来说,是个绝佳的机会,目前法国在这些地方占据的优势,是靠派出军队得来的,如果情绪进一步加强,只怕法国军队无法镇得住,对中国来说,这是个好机会,进可以积极在这些将近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增加影响力,退,就算考虑到中美竞争大局,暂时不动,也能以此为筹码,要求法国在中美竞争中不得选边站;

第二、法国将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法国当前受疫情影响,经济本来就极不乐观,法国在西非和北非的军事行动还在继续,尤其在利比亚,中国、法国、俄罗斯、阿联酋、埃及支持的一方,正和土耳其、意大利支持的一方又鏖战正酣,在无人机大战后,现在埃及都要正式出兵利比亚,帮助自己支持的那一方了,法国作为最大的出资者,财政负担相当大。

总之,现在就是要看法国“小马拉大车”,一国贪心不足,背这么多前殖民地小国不放手,能坚持到几时。

user avatar

首先就是一句“卧槽” 尤其是第二下爆炸的冲击波太可怕了。反思我们,在短短的几秒钟时间里,我们如何保命,如何保全自己?首先就是做好防冲击姿势

如果看不太懂可以直接看下面的视频链接!

1、立即就地卧倒。卧倒方向:应背朝爆炸物方向卧倒(未经过培训的人员,一听有爆炸物要爆炸,往往非常慌乱,倒地的动作、方向五花八门,培训时证明正是这样,需要反复训练几次才行);

2、卧倒时胸部、头部不要贴在地面上,因为爆炸时强烈的冲击波会使地面发生强烈的振动,从而严重伤害心脏,留下内伤,甚至使人立刻丧命。或许弹片等飞来的东西没有打着你,你却被震死了。正确的做法是用肘部接触地面,双手抱头,保持头胸部到地面有一个小小的空隙;

3、双手抱头时,要让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让左手护着右手。因为一般人的右手作用大,尽量不要伤了右手(左撇子可能正相反);

4、双手抱头时,要闭眼、张口、顺带用肘部夹压住耳朵,使耳膜所受的伤害最小;

5、双腿要自然交叉叠放,原因是爆炸飞来的弹片、石子会打中裆部(男性的裆部最为柔弱),交叉叠放是为了护裆。

很多朋友反应我没有放图片,是因为没有查到图片,各位包涵。不过,经过查找,我找到了两个视频教程,很规范的动作,如上文没有理解清楚,欢迎查看以下视频!(以下视频也是我经过全网查找找到的唯一有示范动作的视频,是一个安保公司拍的,开头可能有广告,各位凑活看,因为现在实在没有相关的科普类视频)

遇到爆炸该怎么办:

爆炸后该怎么逃:

我在查找相关视频,图片,资料的时候发现相关内容少之又少,我也呼吁相关单位对如何应对爆炸做出相关科普!


看到有朋友在评论区的留言分享一个链接,如下,很专业的科普,推荐大家来看一看!



“不同的见解&评论”

以上内容供各位参考,也欢迎相关专业人士在下方留言,我将积极修改回答!


遇到危险保命要紧!

user avatar

如果有人还对核武器的威力有质疑,那么他应该重新思考下。

此次爆炸的威力相当于350吨TNT,而现代的热核弹头的威力大约是35万吨TNT,也就是此次爆炸的1000倍。威力更大的核弹头比如中国东风5搭载的氢弹弹头,威力是300万吨TNT,相当于此次爆炸的1万倍!

350吨TNT就可以把一座城市轰成人间地狱,35万吨的核弹头袭击城市不敢想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在2020年8月4日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港口大爆炸,其威力巨大,震动了整个城市,甚至影响到塞浦路斯岛。这场灾难性的爆炸被广泛认为是由于港口一个仓库中存放的约2700吨硝酸铵长期不当储存而引起的。爆炸的起因和性质: 硝酸铵的危险性: 硝酸铵是一种广泛用于化肥和炸药的化学品。它本身是相.............
  • 回答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爆炸事故发生于2020年8月4日。在那之前,黎巴嫩的经济状况可谓是举步维艰,甚至可以用“危机四伏”来形容。理解当时的经济困境,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深入剖析。首先,长期存在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是黎巴嫩经济问题的根源之一。多年来,黎巴嫩政府的支出远远大于其收入,导致累积了巨额的公共债务.............
  • 回答
    黎巴嫩大爆炸发生后,首都贝鲁特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游行,这是黎巴嫩民众压抑已久的怒火的总爆发。这场悲剧性的事件,不仅夺去了数百条生命,摧毁了数万人的家园,更像是一记重锤,敲碎了黎巴嫩政治体系长期腐败、治理失效的虚伪面具,将积攒多年的不满与绝望彻底引爆。游行的爆发:绝望中的呐喊8月4日的大爆炸,其规模之.............
  • 回答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在2020年8月发生的爆炸,毫无疑问是一个震动世界的悲剧。那声巨响,那漫天的尘埃,以及随后曝光的硝酸铵储存真相,都让人们不禁思考:这仅仅是一场意外吗?还是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政治因素在作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将视角拉回到爆炸发生前的黎巴嫩政治和社会现实。黎巴嫩,这个位于地中海东.............
  • 回答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区2020年8月4日发生的特大爆炸,无疑是一场触及灵魂的灾难。爆炸的威力之巨,直接撕裂了这座古老而迷人的城市,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30万人瞬间无家可归,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破碎的家庭,失去家园的绝望,以及对未来的茫然。而高达1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更是让本就饱受经济危机困扰的黎.............
  • 回答
    红衣主教黎塞留,这位名震法兰西乃至欧洲的政治巨匠,他的名字与强大的法兰西王国密不可分。要评价他,绝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是一位极其复杂而又极富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的执政理念和实际行动,深刻地塑造了近代法国的格局,并对欧洲政治产生了长远的影响。首先,从巩固王权的角度来看,黎塞留是当之无愧的“国家.............
  • 回答
    黎巴嫩人民常说黎巴嫩是“法国的儿子”,这句话背后承载着一段复杂而深厚的历史渊源,是殖民、文化影响、政治关系以及情感纽带交织的体现。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几个关键方面:一、 历史的烙印:法国的委任统治时期黎巴嫩之所以与法国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前奥斯曼帝国.............
  • 回答
    黎巴嫩的“ج” (jeem) 的发音,确实和标准阿拉伯语有所区别,而且这种区别在黎巴嫩内部也存在一些细微变化。这算是阿拉伯语方言中一个非常普遍且有意思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标准阿拉伯语”中的“ج”。在现代标准阿拉伯语(MSA)中,“ج” 的发音通常是浊腭龈塞擦音 /d͡ʒ/,就像英语单词 ".............
  • 回答
    黎巴嫩,这个地中海东岸的小国,宛如一颗镶嵌在山海之间的璀璨明珠。它承载着古老文明的厚重,也跳动着现代都市的活力,更交织着复杂而迷人的多元文化。要理解黎巴嫩,你需要走进它的历史,感受它的地理,品味它的生活,也需要触碰它那如海浪般起伏不定的现实。地理与风貌:山海相依的壮丽画卷黎巴嫩国土面积不大,但地理地.............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关于黎巴嫩的自由浪漫与《何以为家》中所呈现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其实,《何以为家》之所以没有体现出黎巴嫩“自由浪漫”的一面,原因非常复杂,它更像是在用一种极其尖锐的镜头,聚焦于那个国家社会底层最挣扎、最被忽视的群体所面临的残酷现实。黎巴嫩的“自由浪漫”:一个相对的概念,.............
  • 回答
    黎巴嫩的“腓尼基主义”是一段相当有意思的历史,它不是简单的民族主义,而是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的古老记忆和复杂身份认同之中。简单来说,腓尼基主义者认为黎巴嫩人是古代腓尼基人的后裔,并以此为基础,试图构建一种区别于阿拉伯认同的独特黎巴嫩民族身份。要理解这个思潮,我们得回到黎巴嫩的地理和历史背景。黎巴嫩位于.............
  • 回答
    黎巴嫩,这个地中海东岸的国度,如今正经历着一段极其艰难的时期。说起黎巴嫩人民的生活状态,用“水深火热”来形容或许一点也不夸张。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困顿,更是社会、政治、民生各个层面的全面危机,让普通民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艰难。经济的崩塌:一场看不见的灾难让黎巴嫩人民最切肤之痛的,莫过于他们赖以生存的经.............
  • 回答
    黎巴嫩贝鲁特港口的大爆炸,那场面,用“惊心动魄”和“人间炼狱”来形容都不为过。它不仅仅是一场意外事故,更像是一记重锤,狠狠地砸碎了这个曾经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的国家仅存的希望和稳定。要理解这场爆炸,咱们得把时间线往回拉一拉。事情的起因,得追溯到2013年。一艘名为“Rhosus”的散货船,从格鲁吉亚.............
  • 回答
    黎巴嫩大爆炸发生后,关于爆炸原因的讨论甚嚣尘上,其中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将爆炸定性为“袭击”的说法,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要理解特朗普的这一表态,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复杂的政治和地缘背景下进行深入分析。首先,黎巴嫩大爆炸的直接原因和特朗普的“袭击”论调之间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和信息鸿沟。 官方最初的调查.............
  • 回答
    黎巴嫩,一个地中海沿岸的国度,每每提起,总会勾起人们复杂而深刻的联想。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段厚重的历史、一个多元文化的熔炉,以及一个在挑战中挣扎前行的民族的象征。历史的厚积薄发:黎巴嫩的历史长河,就像它地中海的潮汐一样,时而平静,时而汹涌。腓尼基人古老的航海文明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
  • 回答
    黎巴嫩贝鲁特大爆炸,那是一场我至今想起来仍心有余悸的灾难。2020年8月4日,傍晚时分,一阵刺耳的警报声划破了本已有些沉闷的空气,紧接着,一股震耳欲聋的巨响瞬间吞噬了整个城市。我当时离港口不远,虽然隔着几个街区,但那股冲击波的威力依然让我感到一阵眩晕,窗户玻璃如同被无数看不见的拳头击碎,乒乒乓乓地落.............
  • 回答
    伊朗、叙利亚、约旦、黎巴嫩这些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与以色列发生的冲突,并非仅仅是巴勒斯坦领土争议的简单外溢。其背后牵扯着历史、政治、宗教、地缘战略等多种层面的深层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抛开“只有巴勒斯坦与以色列有领土冲突”的单一视角,深入剖析这一地区错综复杂的棋局。首先,我们要明.............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黎巴嫩总理迪亚卜于2020年8月10日宣布“本届政府全体辞职”这一事件。事件背景:一场爆炸引发的连锁反应要理解迪亚卜政府的辞职,我们必须回顾导致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2020年8月4日贝鲁特港口大爆炸。这场灾难性爆炸,由存放在港口仓库多年的约2750吨硝酸铵引起,造成了至少2.............
  • 回答
    看到美媒在报道黎巴嫩爆炸时,将事故与一艘俄罗斯货轮联系起来,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涉及国际事件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种做法,并尝试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意图。首先,我们要明白信息来源和媒体的报道角度。黎巴嫩贝鲁特港的爆炸事件是举世瞩目的重大灾难,牵涉到爆炸物管理、港口安全、甚至可.............
  • 回答
    评价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时期以军的表现,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既不能简单地肯定其战术上的成功,也不能完全否定其战略上的失误和付出的代价。这是一场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军事行动,其影响至今犹存。战术层面:一次高调且执行力强的军事行动从战术角度看,以色列国防军(IDF)在这次入侵初期展现了其一贯的精锐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