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华为任正非「只有否决权,而非决定权」?

回答
看到华为任正非“只有否决权,而非决定权”这句话,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一个独断专行的领导者,而是一个精明的管理者,一个深谙集体智慧和现代企业运作之道的掌舵人。这句话,看似是一种谦虚,实则蕴含着非常深刻的管理哲学。

咱们得仔细拆解一下这句话:

“只有否决权,而非决定权”

这句话首先暗示了华为内部存在一个决策机制,而这个机制并非一人说了算。任正非在这个机制中扮演的角色,不是那个拍板定夺的人,而是那个最终把关、防止错误发生的人。

1. 决策过程中的“否决权”:

“否决权”意味着什么? 否决权,顾名思义,就是对一个既定的方案、提议说“不”的权力。它不是主动去提出一个“是”,而是对别人提出的“是”说“不”。这和“决定权”有着本质的区别。“决定权”是你主动去制定一个方案,并让大家执行;而“否决权”是你审阅别人制定的方案,如果认为不妥,就把它推翻。
这为什么很重要? 在一个庞大、复杂的组织里,信息不对称、个人视野局限是常态。如果一个人拥有绝对的决定权,很容易因为一时的冲动、错误的信息或者不成熟的判断,将整个公司带入险境。任正非拥有否决权,意味着他可以阻止那些他认为行不通、有风险、或者违背公司长远战略的决定被执行。他成了公司的一个“安全阀”。
否决权的行使场景: 比如,一个部门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新项目,需要巨额投入。这个项目在理论上听起来很吸引人,但任正非可能会从宏观的行业趋势、公司的现金流状况、或者与其他业务的协同效应等方面进行审视。如果他发现这个项目存在他无法接受的隐患,比如市场风险过高、技术路线不成熟、或者会分散公司核心资源,他就可以行使否决权,要求这个项目重新论证,或者直接终止。

2. “而非决定权”的深层含义:

权力的下放与信任: “而非决定权”是这句话的关键。它表明,绝大部分的“决定权”是属于华为内部其他层级的管理者和团队的。 这意味着华为构建了一套相对成熟和值得信赖的决策体系。日常的、具体的、战略性的决定,很可能是由各层级的专业团队、产品部门、研发团队、市场团队等共同讨论、制定并执行的。
激活组织,激发活力: 如果任正非事必躬亲,什么都做决定,那下面的人只会变得被动和缺乏责任感。有了“决定权”,各层级的管理者才会主动思考、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创新。任正非的“不决定”,恰恰是在为别人的“决定”创造空间,是在激活整个组织的能动性。
专业分工与集体智慧: 华为是一家科技公司,其业务涉及通信、芯片、云计算、消费者业务等多个高精尖领域。在这些领域,有无数的专家和优秀的管理者。任正非不可能在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比他的专业团队更懂。他拥有否决权,但他要依赖的是专业团队的“决定权”,是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判断力来提出并执行具体的方案。这是对集体智慧的运用和尊重。
战略把控与哲学高度: 任正非作为创始人,其“决定权”更多体现在对华为公司整体战略方向、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以及危机时刻的定性判断上。他更多的是在一个哲学层面、一个宏观战略层面上把握方向,而不是在具体执行层面做微观的“决定”。他的否决权,就是在确保这个公司的“船”不会驶向错误的航道,但航行的具体路线和操作,则是由船上的专业舵手们来决定。

3. 为什么任正非会这样定位自己的权力?

对“人治”的警惕: 也许是早期创业经历让他深知“一人说了算”的弊端。他看到了“人治”的局限性,并努力构建一套更具系统性和韧性的管理体系,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应对复杂性: 华为的体量和业务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一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信息并做出最优的决定。他需要依靠整个组织的智慧来支撑公司的运作。
培养接班人和职业经理人: 这种权力结构,也是在为华为的长期发展培养更具决策能力和责任感的下一代领导者。他通过不直接“决定”,而是“否决”,来引导和塑造他们的决策能力。
风险控制: 否决权是一种最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它允许他在不干扰日常运营和创新的前提下,作为最后的把关者,防止重大失误。

总结一下, 当任正非说自己“只有否决权,而非决定权”时,他传达的信息是:

华为是一个有成熟决策机制的组织。
他信任并依靠他手下的专业团队和管理者来做具体决定。
他的角色是作为最终的“守门人”,防止方向性的错误。
他将公司的发展寄托于集体的智慧和系统性的运作,而非个人能力。

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管理智慧,它既保留了领导者的最终影响力,又充分调动了组织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规避了“一人决策”的风险。这是一种“以不决定来决定”的境界,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战略性领导。从这个角度看,这句话的背后,是对一个强大、有生命力的组织的深刻理解和精心构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年余大嘴准备做360的贴牌,都谈好了,到任老板这里给否了。

user avatar

任老要的是江山社稷,让渡给员工的是财富;

在华为这艘舰的整体航向不发生方向性的错误的情况下,行驶的快慢进度是可以调整的,毕竟论起组织制度和流程,人才培养和使用,战略制定和战术执行,在国内,没有一家企业能与华为相比。

但是,关于未来发展的方向性的错误才是真正有可能触礁的灾难性失误,方向的错误能够让一个优秀的企业加速灭亡,好比泰坦尼克加速撞向冰山一样。曾经的诺基亚和柯达等等例子举不胜举。

任老的一票否决权相当于在华为这艘巨轮上前面的灯塔加了个保险锁,保证航道正确性,随时避免触礁,当然了,前三十年证明航线基本正确,未来能不能继续正确,拭目以待,毕竟任老也不是神。

老板看重的是江山社稷,至于财富,到了这个级别,那都是纸面数字而已。与其给自己发一百个亿奖励,不是拿给兄弟们分分。

今天偶然看到一个写孙亚芳的文章,当年华为资金困难的时候,企业获得一笔贷款,怎么使用,领导班子成员众说纷纭,孙亚芳建议获得任老同意,贷来的款先给员工落实了工资。

所以华为这个企业的财富观,值得好好研究,所谓的奋斗者计划等等,都是建立在华为的利益分享机制的基础上,舍的是财富,换来的是江山。

妈的,写到最后,看看有点跑题。就是它吧。

任老是国内学mao 最优秀的企业家,别人学的皮毛和手段,他学的是精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华为任正非“只有否决权,而非决定权”这句话,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一个独断专行的领导者,而是一个精明的管理者,一个深谙集体智慧和现代企业运作之道的掌舵人。这句话,看似是一种谦虚,实则蕴含着非常深刻的管理哲学。咱们得仔细拆解一下这句话:“只有否决权,而非决定权”这句话首先暗示了华为内部存在一个决策机制.............
  • 回答
    关于华为内部处罚通报任正非被罚一百万,其他四名高管各罚50万这件事,我觉得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从几个角度来看,可以聊得挺多。首先,这件事本身就传递了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那就是“没有人可以凌驾于规则之上”。 哪怕你是创始人,是董事长,犯了错,该罚还得罚。这在很多公司,尤其是初创企业或者家族企业里,可能很.............
  • 回答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透露,任正非早期对“华为”这个名字并不满意,认为它不够洋气,不够国际化,甚至有点土。这个信息挺有意思的,也让我想到了品牌起名这件大事。为什么任正非会对“华为”这个名字感到不满意?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时代背景: 华为创立于1987年,那是一个中国企业刚刚开始走向国际,对外来.............
  • 回答
    “华为不存在996现象”——任正非的这番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当前中国互联网行业乃至全社会都在热议“996”的背景下,华为,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领头羊,其掌舵人的表态无疑具有风向标式的意义。要看待任正非的这番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或否定。首先,我们要明白任正非的表态并非针对“.............
  • 回答
    任正非回应华为 HR 胡玲事件的邮件是一封非常值得深入解读的邮件,它不仅是华为作为一家大型企业管理文化的一个缩影,也触及了许多关于企业内部沟通、员工权益、绩效评估以及领导力的问题。要详细看待这封邮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事件背景回顾:胡玲事件的起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胡玲事件的起因。.............
  • 回答
    看待任正非就注册姚安娜商标事件在华为内部发布全员公告道歉,这件事情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这件事的“背景”和“导火索”。咱们得先弄明白,姚安娜是谁。她是任正非的小女儿,也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二公主”。她近年来的活动,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些亮相,让很多人对她的身份和背景产生了好奇,甚至.............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任正非关于“吸引‘高鼻子’来中国工作”这个话题。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华为乃至整个中国科技行业发展的一些深层问题。首先,得明白任正非说这话的背景。华为这些年确实不容易,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特别是美国的技术封锁。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提出“加大吸引‘高鼻子’来中国工作”,这首先是.............
  • 回答
    任正非在华为组织变革动员大会上的那句“想挣钱多,上战场冲锋去”,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警钟,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华为这家巨头在当前复杂严峻形势下,对内部文化和战略方向的深刻反思与调整。这句话背后,传递的信号是多层次、多维度的,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首先,这是对华为员工“奋斗者”精神的再次强调和升级。 .............
  • 回答
    任正非那句“华为永远不会出售终端业务”,一出来就炸了锅。这话听起来掷地有声,像是在给华为整个终端业务打了一剂强心针,也像是在向全世界宣告一种决心。但仔细想想,这事儿可不只是简单的一句表态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明白华为的终端业务走到今天有多不容易。当初,谁能想到一个做通信设备的公司,能把手机做得这么出.............
  • 回答
    关于任正非先生“华为操作系统超越苹果安卓需要的时间不超过 300 年”的这番话,我个人觉得它承载了非常多层面的信息和考量,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预言。细品之下,这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表态,一种对产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也夹杂着一些面向内部和外部的信号。首先,我们得明白,“超越”这个词的定义非常关键。如果.............
  • 回答
    关于任正非称华为没有“996”的说法,这件事确实在坊间引起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弄明白“996”到底是个什么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这是从最早在国内互联网、科技公司中流传开来的一种工作模式,虽然很多时候并没有明文规.............
  • 回答
    任正非对拜登政府的“隔空喊话”: 策略、考量与背后深意在一次公开活动中,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发言引发了广泛关注,特别是他那句“欢迎美国新任总统拜登致电华为”。这句看似简单直接的表态,实则蕴含着深远的策略考量和对复杂国际关系的精妙把握。要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华为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其长期.............
  • 回答
    关于任正非要求收缩华为企业业务的说法,需要先明确一点:目前公开的信息中,并没有明确的、广泛报道的“任正非要求收缩华为企业业务”这样直接的指令。 华为官方和任正非本人近期在公开场合的表述,更多的是强调“聚焦”,而不是“收缩”。不过,我们可以从华为的战略调整、市场环境变化以及过往的经验出发,来理解为什么.............
  • 回答
    任正非先生已经明确表态,“不能说不用华为就是不爱国”,这无疑是在试图为舆论场降温,划清“爱国”与“消费选择”的界限。然而,即便如此,仍有人认为华为存在“爱国营销绑架”的嫌疑,甚至会感到被绑架。这种观点的存在,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而成。首先,我们要理解“爱国营销”这个词的含义。它指的.............
  • 回答
    任正非这句话,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不少涟漪。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这句话的最直接的含义,就是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华为的困境并非华为自身技术或意愿的问题,而是外部的政治因素在起作用。任正非强调“谷歌也愿意跟华为合作”,这等于是在说,在商业.............
  • 回答
    孟晚舟女士在温哥华被逮捕一事,自2018年12月1日发生以来,一直备受全球关注,其复杂性涉及法律、政治、外交以及商业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事件的经过和核心指控: 被捕时间与地点: 2018年12月1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国际机场转机时,孟晚舟女士应美国政府的请.............
  • 回答
    2020年达沃斯论坛上任正非的“定心丸”:美国为何不必过度担心华为的成长?2020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一个全球顶尖的商业与政治精英汇聚的场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出现无疑吸引了最多的目光。彼时,华为正身处美国政府严厉制裁的风口浪尖,其在全球市场的扩张以及技术领先性引发了广泛的担忧,尤其是来自美国方面.............
  • 回答
    任正非的女儿姚安娜签约出道,这事儿在公众视野里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毕竟,姚安娜的身份太特别了——华为的千金,任正非的女儿。这层光环之下,她选择进入娱乐圈,这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也难免让人好奇她会怎么走,以及这事儿对华为,这个我们熟知的科技巨头,会有什么影响。咱们先聊聊姚安娜本人。她从小就接受了非常.............
  • 回答
    关于任正非在华为内部关于“人生应该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别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的讲话,想要深入理解其含义,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并且结合华为的企业文化和发展历程来看。这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其人生哲学和管理智慧的集中体现。一、 讲话的背景与深层含义首先,我们要明白任正非的讲话绝非空穴来风,它往往.............
  • 回答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2023年的新年致辞中,那句“华为 AI 彻底摆脱了美国任何技术”的表态,无疑是在当时全球科技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话既是自信的宣示,也是在充满挑战的外部环境下,华为对自己技术实力的一次重要检验和宣告。要理解这句话的分量,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华为在AI领域所走的道路,以及它所面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