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教育部加大「一对一私教」等隐形变异违规行为查处力度,释放了哪些信号?

回答
教育部加大对“一对一私教”等隐形变异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释放了多重且重要的信号,这不仅是对当前教育乱象的有力回应,也预示着未来教育监管方向的调整。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读这些信号:

一、 对“双减”政策的坚决执行和深化信号:

“双减”并非终点,而是起点: 最直接、最核心的信号是,教育部对“双减”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减,并且在不断深化。2021年的“双减”政策主要聚焦于校外培训机构的“学科类”培训和“营利性”问题。然而,随着政策的落地,一些培训机构和个人找到了规避政策的“变通”方式,例如将学科类培训包装成非学科类(如编程、科学、素养等),或者转移到线上、转为“一对一私教”等隐形变异形式。此次加大查处力度,表明教育部绝不允许“双减”政策的成果被蚕食或架空。
堵塞政策漏洞,防止反弹: 这是为了防止“双减”政策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教育部门希望通过严厉打击隐形变异行为,彻底切断校外培训机构的“退路”,让其无法通过其他形式变相回潮。
巩固校内主阵地作用: “双减”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回归教育初心,让学校成为主阵地。隐形变异的“一对一私教”往往会加剧教育焦虑,让一些家庭即使在政策下仍要投入巨资进行超前学习或补习,这与“双减”的初衷背道而驰。加大查处力度,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校内教育的地位,引导学生和家长将更多精力放在学校教育上。

二、 维护教育公平的坚定决心信号:

回应教育焦虑与不公: “一对一私教”等高价、个性化的培训,往往是家庭经济实力差距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能够获得更优质的、更私密的辅导资源,而普通家庭则可能望尘莫及。这种现象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导致“起跑线”不断提前,加剧了社会对教育公平的担忧。
反对“精英化”和“资本化”的教育模式: 教育本应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而隐形变异的超前、超负荷培训,容易形成一种“精英化”的教育生态,让少数人掌握更多资源和优势。教育部加大查处力度,正是为了遏制这种趋势,防止教育沦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或加剧社会分化的因素。
保障所有学生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 政策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健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获得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打击隐形变异行为,是为了保护那些在经济上不占优势的学生,让他们不至于因为无法负担高昂的私教费用而在学业上处于劣势。

三、 加强教育监管,规范教育秩序的信号:

监管的常态化和精细化: 这表明教育部门的监管不是一次性的运动,而是正在走向常态化、精细化。不仅要管“明面”上的培训机构,也要深入“暗处”,发现并打击隐形变异的违规行为。这意味着教育部门将投入更多资源,运用更多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举报机制、联合执法等)来提升监管的效率和覆盖面。
对“非学科类培训”的审慎态度: 虽然政策未完全禁止非学科类培训,但其查处力度加大,也暗示着监管部门对打着“非学科类”旗号进行学科内容教学、变相进行学科培训的行为将保持高度警惕。这意味着非学科类培训的边界将更加清晰,内容和形式也需要更加符合其定位。
明确教育领域的“红线”和“底线”: 教育部门在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任何以任何形式违背“双减”精神、扰乱教育秩序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打击。这为整个教育行业划定了明确的“红线”和“底线”,促使所有教育参与者(包括机构、教师和家长)在规则范围内行事。

四、 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教育观的信号:

重塑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加大查处力度,也是在提醒全社会重新审视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成绩和升学,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和品德塑造。过度依赖“一对一私教”和超前学习,可能忽视了学生在学校的集体学习、社交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倡导科学的育儿观和教育观: 教育部希望借此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不要盲目跟风、过度焦虑,而是要相信学校教育的作用,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过程和长远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短期的成绩提升。
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通过打击违规行为,也旨在营造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积极的教育生态环境,让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都能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而不是相互博弈或加剧竞争。

五、 对教师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信号:

严禁在职教师违规从事有偿补课: 许多“一对一私教”的供给方正是学校的在职教师。加大查处力度,也意味着对在职教师的监管将更加严格,严禁其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有偿补课,这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重申和维护。
警示教育从业者: 无论是校外培训机构还是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违规经营的风险。教育部门的态度是严肃的,一旦被查实,将面临相应的处罚,这是一种重要的警示。

总结来说,教育部加大对“一对一私教”等隐形变异违规行为查处力度,释放的信号是:

“双减”政策不会松动,并将持续深化。
坚决维护教育公平,不让教育成为加剧社会不平等的工具。
教育监管将更严格、更常态、更精细。
要将教育的重点回归到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上。
严惩教师违规补课,维护教师队伍的职业形象。

这些信号共同指向了一个目标: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公平、有序的教育生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而不是被过度的教育焦虑和竞争所裹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校外培训监管司具体内设哪些处,虽然官网上没公示,但我打听了下,有个处叫执法协调处。

按照标准流程,后面就是建立常态化查处机制了,教育部派员定期督促地方,开展一轮又一轮的打击运动。

别看现在没有执法权,说不准后面就有了呢,毕竟决心这么大。

user avatar

我其实就好奇一点,如果我在国内,给人一对一补课,教育部拿什么查处我?

不管是非法经营还是扫黑除恶还是偷税漏税都不归教育部管吧?

教育部有什么执法能力?

user avatar

我在想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采取同样的方式治理卖淫,对举报小姐的嫖客进行奖励而非处罚,是不是卖淫嫖娼这种违法行为就可以治理好了呢?

那些豪华的洗浴中心,那些街边的粉红色发廊,谁都知道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不让他们停业呢?

为什么我们明明有手段可以治理卖淫嫖娼,却不治理,反而把鼓励举报这种手段用在了治理课外培训上呢?

只有两种可能性:

1.这种手段没有用

2.课外培训比卖淫嫖娼更可恶,需要用更严酷的手段

无论哪种可能性,都能说明一些问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我们教培老师一直是矮人一头的,从很久之前就经常被批评说是见钱眼开,玷污了教育事业。“双减”开始,扫黄打黑轮流上,八个部门联合执法,打碎了教培人本就弯着的脊梁骨,要脸的人都改行了,剩下的都是像我这种臭不要脸道德败坏的。倘若有一天高中也不让教了,那我也改行了,但肯定还有人干这行,剩下的会是什么人呢?就真的纯粹是为了挣钱的了。我希望大家明白我这句话的意思。

想想美国的禁酒令时期吧。也是一夜之间,酿酒贩卖的商人成了过街老鼠,被打击。人们指责他们,说酒商为了个人利益,制造这种毒药,导致无数人有了酒瘾,无数家庭破碎,社会治安受到影响,社会风气被败坏…一切都是酒商的错。

整个国家仿佛是一夜之间忽然明白过来了原来酒商是坏人。可是早干嘛去了呢?

不仅我们不要脸,家长们也不要脸,为了自己孩子能上高中上大学,不顾国家的整体规划,偷偷找老师补课,用几个臭钱换取知识,这是赤裸裸的阶层固化行为,对不起那些上不起补习班的无产阶级,是背叛。我们就应该客观看待自己的孩子,没能力的就进厂,不要有私心,不要搞教育的军备竞赛,自己的孩子考上高中,就意味着另一个家庭的孩子没考上高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牺牲精神,国家才能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

一个政策禁掉了刚需,人们不会真的不补课了,只会想尽办法、偷偷摸摸、互相怀疑、互相防备…这就叫“民免而无耻”。


我的评论区点赞数第一的评论说“补课比嫖娼更恶劣”。

我想既然很多的人为这条评论点赞,说明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一些赞同的人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谈,论证了补课动摇了整个国家的根基,而嫖娼则“解决需求”“气氛融洽”。

我想聊聊“公平”。

补课危害了公平,你支持打击补课。那么在本质上,你反对的就是“用金钱换取比别人优质的教育资源”。我这么说可以吧?

可是“用金钱换取比别人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件事情,在从孔子开设私人补习班至今的两千多年时间里,都被人们默认为是理所应当的。直到“双减”政策落地,很多人才仿佛是第一天发现这是不公平的,开始批判教培行业。曹大佐把我们教培老师比作是妓女,黑公公说我们“生于不义死于耻辱”,就如同我评论区的第一位评论那样。这已经是某些群体的普遍认知了。他们总是需要揪斗一些人,烧死一些女巫,来证明自己的高尚。

那么,关于公平,我有一个问题。

同样的一个年级,有重点班有普通班,重点班的教师配置要远远高于普通班,这公平吗?

我告诉你,这也不公平,而且国家已经开始着手治理这个问题了。

以后的情况是,没有重点班和普通班了。

“好的学生应该匹配好的老师”,这个长久以来人们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也被国家定义为不公平了。

如果你认为“好的学生就应该匹配好的老师”,如果你认为把好学生给差老师,或是把好老师给差学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那么不好意思,在这个版本里,你破坏公平了。

我只是举个例子。

你们再想想,还有哪些我们一直以来认为正常的事情,是不公平的。如果现在开始反对,你能接受吗?

有钱人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不公平;

好学生可以匹配好老师,不公平;

不同学校师资力量不同,不公平

这些都已经要改变了。

以后会有更多我们长久以来认为正当的事情,被认定为是破坏公平的。

以后会有更多我们长久以来认为正当的行业,被认定为是“生于不义死于耻辱”的,是“比卖淫嫖娼更恶劣”的。

总会有突破你认知的一天。

老舍肯定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罪人,需要投湖自尽;傅雷也肯定想不到自己夫妇二人需要上吊以谢天下。他们可能到死的那天都没明白自己怎么就成为罪人了。

我希望今天在这里批判我们教培行业的朋友们,你们没有花钱补课,也没有在实验班,也没有生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享受着更优质的教学资源以及更高的大学录取率。

我也希望你们现在或未来不会从事任何以赚钱为目的的职业,不会从事任何向出价更高的客户提供更优质服务的职业,不然都是有风险的,或许某一天,你就成了我们这样的过街老鼠,还不如妓女。

不要以为我在发牢骚,我没有阴阳怪气,我真的是在祝愿你们。

铁拳砸下来之前,谁都以为自己是正义的。

user avatar

其实这就是说说而已了,关键问题就是你教育部对一对一的管理是没有抓手的。

之前教育部管理行之有效是因为提供教培的一个是学校,一个是培训机构,而学校有资格,教师有资格,培训机构要拿牌照,而这些都是教育部直接管得着的东西,所以一句话就好使。你也不敢不听。

但一对一,除非有个机构拿了教育部的牌照,然后给客户派遣一对一老师,否则,如果是老师个人行为,我想请问你教育部凭什么管?用什么抓手来管?你会发现完全没有。

打个比方,我听说过的,一个私人企业老板,就请了一个教培老师到公司做员工,休息时候给老板儿子补课,这个性质就是公司员工给同事家孩子进行免费辅导,属于学雷锋做好事,我想问你教育部管得着吗?凭什么管人家?

所以注定了就只能说说了

user avatar

只要家长不希望孩子成为后50%进厂,补课就永远有市场。

为了不进厂,很多人愿意付出巨大代价。

————————————————————————

根据评论区提醒,补充一下。

前50%如果去了大专或者某些传统工科专业,也是要进厂的。

如果学了生化环材土木,甚至连进厂都不如。

报志愿时想清楚,别盲目冲高分学校。

user avatar

教育早该整顿了。大家都忘了去年还是前年浙江那篇满分作文了?

教培市场哪是在补课,就是赤裸裸的py交易……

至于没py交易还花钱的?那是被割了韭菜啊……

君不见,现在别说区区本科生了,就是硕士、博士,有多少论文是狗屁不通纯粹走形式凑数的?这也就罢了,甚至于一些教授的论文、著作,都能闹出天大的笑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