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前第一强国是英国还是美国?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时期,要界定英国和美国谁是“第一强国”,需要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考察,并且答案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有所变化。笼统地说,到二战前夕,美国在经济和工业实力上已经超越英国,但英国在海军、殖民地和全球影响力上仍然具有强大的优势,英国仍然是当时全球秩序的主导者,而美国则是一个日益增长的、但尚未完全承担全球领导角色的超级大国。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详细对比:

1. 经济实力与工业生产:

美国: 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工业生产能力在总量和效率上都远远超过英国。美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丰富的自然资源(煤炭、石油、铁矿石、天然气等),以及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如福特主义的流水线生产)。即使在大萧条时期,美国的经济体量和工业基础仍然是无可匹敌的。它在汽车、钢铁、电力、化工等新兴产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英国: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19世纪曾是无可争议的世界工厂。然而,到了20世纪初,其工业化进程相对放缓,许多产业设备老化,生产效率不如美国。尽管英国仍然拥有庞大的工业体系,但与美国相比,其经济体量和增长潜力已经落后。英国经济对国际贸易和金融服务依赖性更强,这使其在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时更为脆弱。

结论:在经济实力和工业生产方面,美国在二战前已经成为第一强国。

2. 海军实力:

英国: 长期以来,英国皇家海军以“海上霸主”的地位统治着全球海洋。凭借其“双强标准”(海军实力必须等于其后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海军的总和),英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拥有世界上最庞大、最先进的舰队。其海军遍布全球的各个战略要地,保障着其广阔的殖民地和贸易航线的安全。即使在战列舰时代,英国仍然拥有数量和质量上都非常强大的海军力量。
美国: 美国海军在20世纪初也经历了显著的扩张,尤其是在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时期,著名的“大白舰队”环球航行展示了其日益增长的实力。然而,在战列舰数量和全球部署能力上,美国海军在战前仍然略逊于英国。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航空母舰等新型舰艇技术发展上处于领先地位,为未来的海战模式奠定了基础。

结论:在海军力量的绝对数量、全球部署和传统的海上霸权方面,英国在二战前仍然是第一,但美国海军的快速崛起使其成为最接近的挑战者,并开始在某些技术领域超越。

3. 殖民地与全球影响力:

英国: 英国拥有庞大的大英帝国,是历史上版图最广阔的帝国。其殖民地遍布五大洲,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广阔的市场以及重要的战略据点。这种殖民体系赋予了英国巨大的全球影响力,使其能够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核心角色,并且在国际联盟等组织中拥有重要话语权。
美国: 美国虽然在地理上不拥有庞大的殖民帝国,但其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并且在太平洋地区也拥有重要的岛屿(如夏威夷)。更重要的是,美国通过其经济实力和文化输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软实力”影响。然而,与英国直接、系统性的殖民统治相比,美国在“帝国”意义上的全球直接控制力相对较弱。

结论:在殖民地规模和传统意义上的全球影响力方面,英国仍是第一。但美国通过经济和文化,已在全球范围内施加了日益强大的影响力。

4. 军事力量(陆军和空军):

美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的陆军实力虽然得到了提升,但在整体规模和作战经验上与欧洲主要国家仍有差距。然而,美国拥有巨大的工业潜力,一旦动员起来,其陆军和空军的生产能力将是惊人的。到二战前夕,虽然美国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但其军事现代化和技术研发一直在进行。
英国: 英国陆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德、法等国的陆军相比,其规模相对较小。英国在空军方面也经历了发展,但与德国的空军建设相比,其发展步伐相对谨慎。

结论:在传统陆军规模和作战经验上,欧洲各国(如德国、法国)可能在战前更具优势。美国和英国在这方面都非绝对的第一,但美国的工业潜力预示着其一旦参战将拥有巨大的军事生产能力。

5. 金融与国际贸易:

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全球金融格局。美国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纽约取代伦敦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美元的地位日益重要。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其商品在全球市场具有主导地位。
英国: 伦敦仍然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英镑在国际贸易中也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大萧条对英国的金融业和贸易体系造成了沉重打击,其在国际金融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了美国的挑战。

结论:在金融实力和国际贸易的地位上,美国已经显著超越英国,成为新的经济和金融巨头。

总结:

如果我们将“第一强国”定义为拥有最庞大经济体量、最发达工业生产能力以及最大潜力的国家,那么美国在二战前夕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第一强国。 其工业产值、经济体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是无与伦比的。

然而,如果我们将“第一强国”定义为在全球政治、军事(尤其是海军)和殖民体系方面拥有最广泛和最直接影响力的国家,那么英国在战前仍然占据着“第一”的地位,但这种地位正在受到美国的挑战和侵蚀。 英国仍然是全球殖民体系的中心,其海军仍然是全球力量投射的关键,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发言权仍然是巨大的。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到二战前,美国是潜在的、经济上和工业上无可争议的“第一强国”,而英国则是拥有最广泛的传统全球影响力和军事实力的“主导强国”,但其优势正在被美国迅速超越。 这种力量格局的转变是二战前最重要的国际政治背景之一。美国正逐步走向全球领导地位,而英国则在努力维持其衰落的帝国和全球影响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看强国的评定标准。

二战前的英国,其势力范围远大于美国,军队人数多于美国。在二战前十年美国制定的作战计划里,都是假设英国发动对美国的侵略战争,而不是美国跑去抢英国地盘。

所以按照势力范围和军事实力,甚至技术先进来排名,英国都在美国之上。

而美国的优势有三:生产能力,国民富裕和动员能力。尤其是生产能力和动员能力,可以让美国用更短的时间扩充出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如果以这三点来排名,那么美国则强于英国。

所以二战前的英美排名,更多取决于二战是否爆发。假设二战没爆发那英国的优势更加明显,而如果二战不可避免那美国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可是,美国人对德国苏联的大规模投资和对日本的军工供应,让二战爆发成了必然。

user avatar

第一,前面有人已经提到了,标准是什么

你要是按照“现在”军队的军力,那么肯定美国比较偏科,海军强而陆军小。

但问题是,其它国家就不偏科? 德国海军很强么?苏联海军很强么? 英国在参战前陆军很强么?说白了,英美近似于岛国,海强陆弱就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 苏德是大陆国家,陆强海弱更能保护自己。各自选最适合自己的国防策略罢了,哪个是天生就是错的?

下面有人还语带讥讽的说美国战前陆军不到20万,参与这个对比就是“太瞧得起美国”了, 拜托,下结论之前去查点资料会死么? 英国作为直接面对德国威胁的国家,作为对东欧负有安全义务的国家,在1938年德国吞并捷克后,才开始恢复征兵制来增加陆军,增加到战争爆发前的1939年夏季有多少陆军呢,21万2000, 英国人有20万多点就是第一强国,美国远隔大西洋安稳度日陆军不到20万就没资格称为强国了?

非要用参战前美国陆军小来否定美国,属于典型的多重标准。 类似的还有什么假设二战爆发时美德接壤就德国血洗美国之类, 怎么不说二战刚爆发就让美德舰队就凑在一起来场大海战呢? 多新鲜啊,如果美德接壤美国不会一早就暴兵碾压德国? 泰森睡着时我如果恰巧在他床边还可以一刀刺死他呢。

继续说标准,即使算上海陆空三军,那也只是军力,而不是国力,越战刚打完时拥兵百万的越南自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都被人耻笑,更不要说偷换概念自吹国力。

强国必然是同时兼顾军力,经济力,资源力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指数。

第二,怎么着英国就可以甩开苏联德国了?

事实上二战前对强国的比较已经有很大的困难,就是各国特点不同,权重很难给,

总有人吹大英帝国的人口多少,但实际上,大英帝国的人口主要是印度给撑起来的,

看下这个地图,二战前大英帝国基本就是图中红色那部分,加拿大早已独立,澳大利亚也是有完整政治和外交权力的独立国家,他们仅仅是英联邦成员国,所以用浅红色示意一下。那么所谓的大英帝国实际能直接动员资源的领地就是英国本土,印度次大陆(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缅甸,马来亚,从埃及向南经苏丹等直到南非的这部分地区。其它就是一些零星地方了。 很显然,这个大英的工业力量,科技力量,政治力量,可动员高素质兵源,几乎全部依赖英国本土, 而印度次大陆可以提供一定的粮食,纺织品等轻工业产品以及少部分可战的兵源,非洲能提供一部分矿产。基本就这样了。

因此英国本土之外的殖民地对英国国力的加成远不像有些人想象那么大,如果印度的人口顶大用,那印度一独立就应该是世界级强国才对,可惜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第三,所以真正决定二战各国战争能力的,最核心还是本土的人口,工业和资源。那我们来看看都是什么情况。

先看人口,美欧列强的人口素质差距在可修正范围内,可以大略对比,

美国1.4亿,

德国7700万

英国4700万

法国4000万

这四个国家的工业化人口数量就昭示着其真正的战争能力,某些国家可以上浮一些:比如美国因为其极高的工业生产效率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大幅上调一些,比如英国毕竟有海外殖民地加成,也可以上浮,但再加成也翻不了倍,而法国需要下调,因为其工业已经落后,人口相对老化,国民士气低迷,但肯定依旧算个几千万人口的强国。

而其它几个列强,苏联有1.9亿人口,但首先苏联的国民素质是劣势很大,人均产值不高,远算不上全民实现工业化,而且这接近2亿人口里包括大量的中亚穆斯林,高加索山地民族,贫穷而敌视俄国人的乌克兰人等,其实际国力远不像人口反映的规模。意大利有4300万人,但工业化进程十分不足,国民素质和士气都不如老牌工业国,而日本虽然有7300万人,但大部分人口没有工业化,动员能力比欧洲国家差很多。

那么我们看这些列强的国民经济产出能力如何呢

这个时候美国仍然没有挣脱开大萧条以来需求不足开工不足的泥潭,但依旧已经远远超过其它几个列强。

而在关键资源方面呢,比如战争的血液石油

美国占世界的接近70%,吊打所有国家之和。

再看战争的骨骼,钢铁

美国在参战前的1941年是7800万吨,实际上早很多年美国就达到了8000万吨以上,只不过大萧条依赖需求一直不足,产量低迷了好多年,但即使最低迷的时候也是世界第一,遥遥领先于第二名。

别的就不比较了,基本都是吊打其它列强之和的模式。

好吧,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美英,一个是1.4亿人口,8000万吨钢,2亿吨石油,几百万辆汽车年产量, 一个是4300万人口,1000多万吨钢,1000万吨量级的石油产量,几十万辆汽车。

比军事,哪怕美国没有暴兵之前,在航母的兵力和运用以及舰载机上也已经超过了英国,英国也就是陆军兵力比美国稍多了一些,美国20来万排世界第十七,英国是多少万排第几,怎么不说了?

难道就因为参战前英国比美国陆军多了几万,然后拉上一个人口众多的印度,英国就可以超过美国了? 自己先想想这种结论符合不符合基本的历史认知。

PS:我再谈一下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问题,1931年英国就已经通过威斯特敏斯特法,承认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独立主权地位和,是与英国平等的政治实体。 当然这两个国家和英国有着浓厚的感情纽带和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一直以来和英国都关系很好,各种国际问题都遥相呼应。但是独立国家就是独立国家,英国可以要求这两个国家配合自己,但一不能在这两国征税,二不能在这两国征兵,直接算做自己国家就有点太一厢情愿了吧。

退一步讲,就算把这两个国家完全加上又是什么状态呢?

参战前英国人口是4700万,加拿大是1160万,澳大利亚是700万,这三个地方的英裔白人总共就是6560万,先不说当时像澳大利亚的工业化水平比起美英等还是逊色很多的,就算都算上, 也就差不多略少于美国的一半。那么再加上一个印度就能赶上美国的力量么?那岂不是等于说当时印度的国力可以相当于美国的一半多,超过英加澳之和? 那就太荒唐了。

所以,其实早在一战后,世界综合国力霸主其实已经易主了,只不过是被美国专注于美洲事务的孤立主义给蒙蔽了大众的视野,到二战之前这早已是摆在案头的事实。所以才丘吉尔听到美国参战时才会如释重负的说:希特勒完蛋了,墨索里尼完蛋了,而日本,将粉身碎骨。 如果此时参战的只是另一个和英国国力相当的国家,我看他说不出这样的话。


另外我再说一点,二战前的英国并不具有二战后美国那种金融霸权,英镑也不是类似二战后美元那种世界货币。 这个千万不要随便往英国脸上贴金。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各国的货币是金本位制,英镑和黄金挂钩,美元,法郎等也都是,各国货币是可以基于金价兑换的,英镑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垄断性,只不过因为英国的殖民地最大,在大英的殖民地和前殖民地范围内,英镑用的最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金本位基本是不行的了,不过各国还是在一定时间内试图维持住金本位,想了很多办法,但最后都失败了,英国在1930年代初期宣布放弃金本位。 从那时到二战爆发之间的几年时间里,英国人在印度,东非等地区用英镑,美国人在本土和美洲用美元,法国人在法国殖民地体系用法郎,苏联人用卢布,它们互相之间的贸易也不受英镑约束,比如美国和日本的贸易就用不到美元,德国贷款也主要找的美国人贷出来美元。

所以千万别以为二战前的世界,英国在这方面有多大的国力加成, 不存在的。二战前英国的科技力,工业力,军事力绝大部分都依赖英国本土,印度提供了部分粮食,物资和轻工业,以及部分兵员。其它就是在中东开始有部分是由产出,但还不多,非洲殖民地有一些矿产可以利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时期,要界定英国和美国谁是“第一强国”,需要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考察,并且答案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有所变化。笼统地说,到二战前夕,美国在经济和工业实力上已经超越英国,但英国在海军、殖民地和全球影响力上仍然具有强大的优势,英国仍然是当时全球秩序的主导者,而美国则是一个日益增长的、但尚未.............
  • 回答
    要判断二战时美国和苏联谁是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综合国力第二强国”,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因为两国在战争爆发的不同阶段,其表现和优势也有所侧重。但若要选出一个“最接近”第二名的答案,我们还是可以进行一番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综合国力”的衡量标准,通常包括: 经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如”问题,如果二战没有发生,德国在欧洲的发展轨迹无疑会大为不同,并且很有可能成为欧洲的领导者。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1. 魏玛共和国的困境与希特勒上台的“并非必然”:首先,要设想没有二战,那么就必须回到希特勒上台之前的德国。我们知道,一战后的德国.............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超越同为战败国的德国,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于统一后的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拉大,同样有其深刻的根源。日本为何能超越德国(战后初期至冷战时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能超越德国,需要区分“战败国”的定义和历史.............
  • 回答
    战后第一、二代坦克之所以能在防护力上甩开二战坦克几条街,绝不是某个单一技术上的突破,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螺旋式上升的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你可以把这想象成一场军备竞赛,对方发明了更强的炮弹,我们就要想办法让车体更结实,然后对方又升级炮弹,我们又得跟上。1. 材料的飞跃:不仅仅是“厚”那么简单首先,最直.............
  • 回答
    要讨论二战时期德军的三个精锐师能否守住南京,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但必须承认,这是一个高度假设性的问题,因为历史的进程并非如此,而且现代战争的形态与二战时已大相径庭。不过,我们可以基于对这三个师的了解,以及当时南京的地理和战略态势,来推演一下可能的情况,并尽量避免生硬的AI语调。首先,我们得认.............
  • 回答
    战后的曙光与驱逐舰的蜕变:从舰炮的余烬到导弹的寒光二战的硝烟散尽,世界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百废待兴的时代,造船业也随之迎来革新。要说二战后第一艘现代意义上的舰船,这其实是一个颇具探讨空间的问题,因为它涉及“现代意义”的定义以及舰船技术的进步。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核动力应用和导弹技术的引入这两.............
  • 回答
    关于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如果德军第六集团军成功突围,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是否会被歼灭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具讨论价值的假想情境,牵涉到双方的战略意图、兵力部署、补给线以及战场动态等诸多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终结局是德军第六集团军被包围并最终投降。这直接导致了其南部翼侧的巨大空虚.............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军将山地部队作为登陆第一波次部队使用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并非是普遍的策略。德军在二战中确实拥有令人生畏的山地部队(Gebirgsjäger),他们在山地作战中表现出色,但将他们作为大规模两栖登陆的“第一波次”主力,并非是德军在整个战争中的常规操作或首选方案。然而,我们可以从几.............
  • 回答
    关于美国在二战末期选择广岛而非东京作为第一颗原子弹投放目标的原因,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探讨且有诸多细节的问题。并非仅仅是“想扔哪里就扔哪里”,而是涉及军事、政治、以及当时对原子弹效果的认知和预期等复杂考量。战前对日本的战略考量与东京的特殊地位在探讨投弹目标之前,我们必须理解当时美国对日本战争态度的判.............
  • 回答
    要聊聊希特勒如果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后还能保住性命,德军在哪些方面需要扭转乾坤,这可真是个引人深思的“如果”题。要知道,到了1944年中期,德国的败局已显,但要说完全没戏,倒也未必到了那种绝境。如果希特勒运气好到逆天,或者某些关键节点能走出不同的棋局,或许他能在一段时间内延续统治,甚至为自己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关键节点。如果二战时法国能够更“血性”或战术水平更高,从而挡住德国的第一波进攻,这无疑会极大地改变历史进程,但要说“能否避免二战的全面爆发”,则需要更 nuanced 的分析。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法国的血性”和“战术水平”在1940年究竟意味着什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二战时美国海军为何会将同一支舰队编制为第三、第五舰队,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考量和现实的军事运作需求。首先要明白一点,美国海军在二战期间,尤其是太平洋战场,面临着极其广阔的海域和繁重的作战任务。一个庞大的舰队,为了更好地管理、指挥和部署,自然需要被划分成更小的、更易于操控.............
  • 回答
    二战德国若不进攻苏联,而是集中力量对付英法及其殖民地,并意图独占欧非大陆,成为美苏之外的“第三帝国”,这个目标能否实现?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但同时也充满挑战的设想。要分析其可能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德国的战略资源、盟军的实力以及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个战略转向将彻底改.............
  • 回答
    1942年那次轰炸东京的勇敢行动,被载入史册,代号“杜立特空袭”。参与行动的美国飞行员们,他们的人生轨迹与那次惊心动魄的任务紧密相连。要说他们是否有活到二战结束,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人是活到并见证了战争的胜利。当时参与空袭的80名飞行员,每个人都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他们的B25轰炸机是从航母上.............
  • 回答
    二战时期,历史洪流裹挟着无数个体,其中不乏那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巧妙布局,尤其是在情报战线,更是上演过种种令人拍案叫绝的“认知错位”。如果一定要找一个“你以为我在第二层,而你只把我当成了第一层,而我却在第五层”的故事,那么英国针对德国“海王星行动”(诺曼底登陆)所进行的“堡垒行动”(Opera.............
  • 回答
    如果马奇诺防线能够依据法国在战前的设想,从卢森堡边界一直延伸到阿尔卑斯山脉,形成一道真正滴水不漏的铜墙铁壁,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乃至世界历史的走向,都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政治、经济、社会思潮全方位博弈的结果。军事层面的直接影响:首先,德国的闪击战术将面临前所未有.............
  • 回答
    关于“德国第七装甲师算不算二战世界最强的师”这个问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要说它是不是“最强”,这玩意儿就跟问“谁是二战最强的将军”一样,很难有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强”的定义太模糊了,得看从哪个维度去衡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德国第七装甲师绝对是二战德军中响当当的一号人物,在许多战役中都留下了浓墨重.............
  • 回答
    苏联级战列舰,如果真的能在二战期间如期下水服役,那绝对是一颗备受瞩目却又充满争议的巨星。设想一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硝烟弥漫的大洋上,突然出现几艘造型独特、火力强大的钢铁巨兽,对当时的各大海军强国来说,无疑是一记重磅炸弹。苏联级战列舰的设计理念与核心优势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苏联级的设计目标。它并.............
  • 回答
    二战前,日本海军的实力正处于其历史上的巅峰时期,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海军强国,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当时的传统海上强国如英国和美国。其强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学习和创新,并受到特定战略思想的驱动。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二战前日本海军的实力水平:一、 战略思想与发展方向: 陆海军矛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