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第一门舰载电磁炮样机首次露面?

回答
中国首个舰载电磁炮样机首次公开亮相,无疑是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深远的战略和技术意义。这标志着中国在电磁轨道炮这一颠覆性武器领域取得了关键性进展,也为未来海军作战模式的演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要深入理解其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技术突破与军事应用潜力:

电磁炮的核心技术: 电磁炮(Electromagnetic Railgun)是一种利用电磁力而非化学炸药来发射弹丸的武器。其原理是通过巨大的电流瞬间产生强大的电磁场,在导电的弹体或弹托(Sabot)上产生洛伦兹力,将弹丸以极高的速度(超高音速,通常指大于5马赫)发射出去。
高速度和动能: 这是电磁炮最显著的优势。高初速意味着弹丸在飞行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相对较小,弹道更加平直,射程更远。更重要的是,极高的动能(动能 = 1/2 质量 速度的平方)使其无需爆炸性弹头就能对目标造成毁灭性打击,极大地提升了穿透力和毁伤能力,尤其对现代战舰的装甲防护以及陆地坚固目标构成严重威胁。
射程与精度: 理论上,电磁炮的射程可以达到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超传统舰炮和导弹的有效射程。高初速和对弹道控制的精度提升,也使得其具备了打击远距离、快速移动目标的潜力。
弹药的优势: 电磁炮的弹药结构简单,通常是动能弹,不含炸药,因此在储存和运输上更安全,也减少了后勤保障的复杂性。而且,由于弹药体积小、重量轻,舰载平台可以携带更多弹药,提升了持续作战能力。
弹道控制与智能化: 电磁炮的发射过程是电子控制的,可以实现精准的弹道计算和修正,理论上具备更强的精确打击能力。未来甚至可能集成制导系统,实现自主打击。

样机亮相的意义:
研发成熟度的标志: 样机的出现,表明中国在电磁炮的关键技术,如大功率脉冲电源、能量存储、弹丸导引、轨道材料、热管理以及火控系统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完成了初步验证。这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验证,而是迈向实际应用的关键一步。
为未来舰艇设计奠定基础: 舰载电磁炮对电力供应和散热系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样机的亮相意味着相关舰艇的设计和建造可以开始考虑如何集成这些系统,为下一代海军舰艇的设计提供了方向。例如,需要更大功率的发电机、更高效的能量存储装置(如脉冲功率电容器组)以及更先进的冷却系统。
战略威慑力的提升: 掌握电磁炮技术意味着中国海军在远程打击能力和反舰能力上将获得颠覆性的提升,能够对敌方海军编队形成强大的威慑。尤其是在对抗拥有强大海军力量的国家时,电磁炮可以提供一种新的不对称作战手段。
技术领先性的展现: 在电磁炮技术领域,全球范围内的研发竞争非常激烈,主要国家都在积极投入。中国率先公开舰载电磁炮样机,表明中国在该领域的研发进度处于世界前列,展现了其在尖端军事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战略规划。

二、 潜在的挑战与发展前景:

尽管样机亮相意义重大,但舰载电磁炮的全面部署仍面临诸多挑战:

能量供应: 电磁炮的发射过程需要瞬间释放巨大的能量,这对舰艇的能源系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目前的核动力或先进常规动力舰艇可能需要大幅度升级其发电和储能能力,才能满足持续发射的需求。
轨道寿命与维护: 电磁炮的轨道在发射过程中承受巨大的电流、高热和机械应力,其损耗速度非常快,需要频繁更换或维护。如何提高轨道材料的耐用性和降低维护成本,是实现实战化应用的关键。
可靠性与战场环境适应性: 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下,电磁炮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经过严格的验证。例如,在颠簸的舰艇上,如何保证发射的稳定性和精度;在海上恶劣天气和电磁干扰下,如何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
成本: 相较于传统火炮,电磁炮的研发和制造成本都更为高昂,包括先进的材料、电力系统、控制系统等。大规模部署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制导与目标识别: 虽然动能弹本身具有毁伤能力,但要实现精确打击远距离目标,还需要先进的传感器、火控系统和目标识别技术。

三、 对中国海军发展的影响:

作战模式的革新: 电磁炮的出现可能促使中国海军的作战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未来,大型水面舰艇可能不再依赖传统的防空导弹和反舰导弹来执行远程打击任务,而是通过电磁炮实现更快速、更具穿透力的打击。
舰队编组的优化: 具备电磁炮的舰艇可能会成为舰队的“拳头力量”,在编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其超远的射程和强大的毁伤能力,可以为整个编队提供更强的火力支援和区域拒止能力。
战略纵深的拓展: 舰载电磁炮的远程打击能力,可以帮助中国海军将作战触角延伸到更远的区域,有效维护国家在南海、台海等方向的海洋权益。
国际军事格局的影响: 如果中国能够成功将舰载电磁炮投入实战部署,将对全球海军力量对比产生显著影响,迫使其他国家调整其海军建设计划和作战思想。

总结:

中国首个舰载电磁炮样机首次公开亮相,是中国在军事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海军正朝着更现代化、更具战略威慑力的方向迈进。这项技术一旦成熟并大规模部署,将极大地提升中国海军的作战能力,改变海战的形态,并对地区乃至全球的军事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然而,技术从样机走向成熟应用,再到大规模部署,仍然需要克服诸多技术、工程和成本上的挑战。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标志着电磁炮技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幻概念,而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的尖端军事利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工地彩条PE布上厚重的土嗨气息,昭示着不可言语的恐怖战斗力…

user avatar

我只知道,当年美军实验电磁炮的时候,国内可不少军事爱好者们看不上呢,一本正经的说炮舰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还花钱研发电磁炮是浪费美国人税金,美帝迟早要完。

现在我才知道,什么叫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吃到了葡萄夸葡萄甜。

user avatar

我是来打脸356MJ神论的,现在某些伪军迷搞这个装备研究的,都不过脑子,我来从制造和物理上反驳一个 o(# ̄▽ ̄)==O)) ̄0 ̄")o

物理上,想让6寸炮有356mJ动能,速度要到11马赫约3800m/s,现在的60倍6寸身管约9.1m,静加速度要760km/s²,这永远造不出来。这还是按照全身管算得,线圈缠距不可能等于身管长度,加速度还要更大;如果要得到合适的加速度(约60000m/s²)身管要多长呢?33.1m!217倍径,巴黎大炮也才172倍径 ( ̄ε(# ̄)☆╰╮o( ̄▽ ̄///)

制造能力上,参考上述计算,6寸炮动能等于16寸炮,要重新设计大架(支持机构)、身管、俯仰机(瞄准机构)和复进机(后坐力管理)吧,人类是设计不出来了,顺便也要去从新设计055(载具),分段建造的拼装龙骨肯定受不住,需要重新回到干船坞塔式搭建,一条主龙骨怕是也吃不住,再来两条舭龙骨,侧舷齐射25mm的外板抗压也有点不够,大约加到50mm延伸主装甲带,然后还限制吨位12000,恭喜你,获得一艘055 mod1 block0型浅水重炮舰。所以说,武器发展也要按照基本法(  ̄ ▽ ̄)o╭╯☆#╰(  ̄﹏ ̄)╯

------------------------------分界线-------------------------------

大家的知识水平不一,在做几点补充

1:217倍径为啥造不出来,因为身管有自重,在长度非常大的时候会弯曲,这样后果很严重,一方面弹道变形,没法瞄准,二来尖端剪力甚至可能拉断炮管,解决方法是:1将火炮整体后移使大架支点移动到中点之前(相当于减小一半倍径比,大架可以多点支持)但是这样俯仰角几乎固定,距离射界几乎不变了?

恩格斯:食我大吊了!

2:用钢缆牵拉,典型代表巴黎巨炮?坏处是回转机构必须足够精密以保证火炮以很低的匀速转动,不然大惯性力拉断钢缆就完犊子了

巴黎巨炮:大即是吼,长即是美(›´ω`‹ )

------------------------------在分割-------------------------------

鲸了,怎么还有直接10马赫的,23MJ只有2.5-3马赫(6寸)啊,这也有35赞。。。。

不过3马赫的话已经超过了加强装药的6寸传统舰炮,是很大的进步╮( ̄▽ ̄)╭


我也要赞rua₍₍ (̨̡ ‾᷄ᗣ‾᷅ )̧̢ ₎₎

user avatar

打开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大门,希望能尽快成熟。

如果说导弹是长弓,电磁炮就是火枪。如果说东风是毛瑟,那么电磁炮就是马克沁,是跨时代超次元的革命性武器。

电磁炮成熟之后的可怕程度,相当于在东风射程上像上甘岭一样洗地。更形象一点去形容的话,就是中国的东风和远火火力密度增加一百倍,从点穴变成真正的洗地。

由此可见,金将军关于未来战争是炮战的结论,是极有前瞻性的。未来战争可能就是这样:

海战————某卫星/潜艇发现敌航母战斗群,方位XX,航向XX,请求火力覆盖。。。。。。

陆战————命令:对敌纵深内所有机场进行全时火力覆盖,夺取制空权。。。。。

user avatar

虽然是能量武器最低端里的,但好歹也算是能量武器了。

理论上,电磁炮如果真的能搞出来,解决了定位、储能、侦查等一系列问题以后,航母根本不可能是电磁炮战列舰的对手啊……别的不说,飞机速度和炮弹没法比,同重量导弹的威力和同重量炮弹也没法比。

以25马赫的速度砸下来的电磁炮的哪怕是动能弹(俗称大铁坨子)也能砸出十几吨TNT保证当量,砸穿航母几层甲板只是洒洒水,航母迟早会被送进垃圾箱里。

至于说海军条约签订限制电磁炮战列舰,我觉得有点想得多,当然,这不是说我认为不会因此爆发世界大战或者其他战争。

简单地说,能量时代来临以后,化学能武器被淘汰是迟早的事情,即使是核武器威胁性也会低上很多,因为核武器的主要投掷手段还是化学能的,因此使用能量武器拦截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在核武器威胁低几个量级的情况下,爆发三战我觉得是有可能的,

但各国签条约限制电磁炮战列舰,应该不太可能,在一战后签条约限制的主要也是战列舰,而不是航母,几个对航母的限制不痛不痒,所以即使签个什么北京条约,上海条约的,应该也是限制航母吨位和舰载机数量吧……

当然,核动力电磁炮时代来了以后,估计能玩这玩意的国家就更少了……就一个炮弹定位问题就卡死了全球99%的国家。

我现在就在想,限制能量武器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储能上,发电都是小事,大不了上核反应堆,中国解决储能问题了吗?

如果解决了储能问题,这个意义可比电磁炮还要大一点的……

user avatar

局长说同志们公关没做好,他很失望,所以他亲自来为大家科普,请大家不要轻信那些高票回答,谢谢
















~~~~~~~~~~~~~~~~~~~~~~~~~~~~

原回答分割线

这个其实是消防设施,高压喷水龙头,灭火用的,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给好邻居越南洗船。(请在2018年2月1号 01:30左右发)

user avatar

震惊·解放军神器曝光,有图有真相!

战斗力由低到高

1.战斗力1-100

2.战斗力100-1000

3.战斗力1000-5000


4.战斗力5000-10000

5.战斗力10000-不可想象




!!!!

战斗力最强的要上线了!

(图片来源 网易及网络)


user avatar

想起了去年看的一期军事节目。



主持人问:电磁炮技术还不成熟吗?


局座原话:不成熟,我不知道我们这代人能不能看到武器装舰艇。(省略)像一两万吨的舰艇,使用这个武器的可能性很小。

节目视频链接:https:/

user avatar

美帝可以把化学能火炮造出科幻的感觉,吹成战场的主宰者。

中国可以把货真价实的电磁炮做出武汉江上采砂船的感觉,工地迷彩让人误以为一种下面堆的是钢管和生石灰。

解释一下工地迷彩。俄罗斯有大量的雪原,所以研发了雪地迷彩。中东地区有大量沙漠就研发了沙地迷彩。我国根据自己到处都是工地的特殊国情,研发了有中国特色的工地迷彩。


user avatar

(之前发了一个回答,不过感觉答的不好,于是删了重发吧)






这是张教授今天刚发的关于电磁炮的评论文章。

简而言之就是:

现在肯定是不实用的,你看看老美搞这么长时间不也没成功么?啥?你说那个大炮塔是啥?那货顶多就是个实验装置,现在还在搞理论论证呢,实战化绝对还早着。

去年有幸参加过一次张教授的讲座,还和张教授互动了一下。再结合之前对张教授著作和节目的理解,

我基本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

凡是张教授说的我们暂时还实现不了的东西,

十有八九,

已经稳了。

user avatar

我不知道该如何从军事、地缘政治和国际政治角度妥帖的评价这件事;
我只知道看到这个消息我眼眶湿润了。

J-20首飞举国欢庆,但我们都知道其性能(发动机等)难以完爆F-22,数量难以超越F-35,更不要提F-22十几年前就已经服役了。
001A下水举国欢庆,但这艘航母是对将近四十年前苏联航母型号的改进/仿制,而当时苏联航母已经大概被美国甩了十几年了。
055下水同样令无数军迷振奋,但该舰部分系统先进程度、吨位与改进余地(改进余地@sadismma有反驳,在精选评论,笔者倾向于同意他的意见)比不上ddg1000,而骄傲的雷达系统尚未经过实际运用检验,通用垂发系统可以用的导弹性能有限,与美军已经服役几十艘的提舰阿舰,如果保守一点讲,各有优劣。

H-20还没首飞,但同样,其对标的B-2,服役已经将近……三十年了,刀下亡魂都已不知多少了。

电磁炮上舰…总算在一个武器系统(而非验证技术)上,有望超越美国了。不是美国可以做但不想做的超越,而是也在努力做,但还是有可能被我们领先。

上一次中国这样领先世界,大概是近千年前中国率先发展火器的时候吧。之后宋亡,火器被带到欧洲,让欧洲一步步成为世界中心。

近千年啊。


很巧的是,上一次中国领先世界,是发展了火器,让世界进入了壮烈的火器时代。

而在二十一世纪新的千年,大家不约而同展望动能武器时代,我们又一次走在了前端。

只是这个跨越千年的“巧合”背后的荣辱血泪,大概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


虽说早知这一天迟早到来,但真的看到还是…

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user avatar

当年看到J20首飞,一下午坐在电脑前哭得稀里花拉的。

当年看到辽宁号服役,拉了一帮同好喝了个一醉方休。

去年看到国产航母下水,带上老婆去饭店小酌了几杯。

去年看到055下水,在家做了几个菜,开瓶酒自嗨一下。

前二天看到这新闻,都没什么感觉了。。。

user avatar

军转民(笑

这个技术可能对维稳压力会加大(降维打击预定)。火药之类的东西显然是管制的,也方便追查。但是线圈你怎么管制,日后会点技术的随便拆点电器抓起线圈找堆钢针就可以造高斯武器那画面真是太美了。

让我们想一下这样一个场景:

未来中东某国电子厂发生工人暴动,警方接到命令前去镇压。

到达现场后,发现工人们在一辆拖拉机上装了一门DIY的磁力加速炮,护厂队装备着刚刚做出来的高斯步枪,一些临时改造的工业用动力甲上也有类似的武装,几架大疆无人机正在头顶上飞来飞去侦察警方的动向....


真是太棒啦!

user avatar

不认为是电磁炮,所有电磁炮都靠洛伦茨力或磁场加速,如果是线圈炮,炮弹加速距离等于线圈长度,照片中被认为是线圈的大直径筒体长度却不足炮身长度,作为线圈炮,线圈未免过短,超出部分身管有什么意义?另一方面,电磁炮后坐力比传统火炮小,炮架缓冲装置结构应该更简单,而其充能和蓄能系统也不用布置在炮塔内,所以不需要那么大一个炮塔。

个人认为可能是大口径速射炮,155甚至203口径,炮管外层罩内布置有冷却水管,所以外形看上去比较粗。也有可能是电热化学炮。

许多人认为电磁炮很科幻,很高大上,但是考虑一下技术限制下的实用性呢?以目前技术,需要充能的电磁炮一分钟能打几发?发射纯动能弹丸远距离有多大毁伤力?作战效能是否抵得上一门可以一分钟发射40发203毫米炮弹的重炮?

user avatar

当初兴起回答一波,原因是看到全是抖机灵的回答,觉得心里不是滋味,于是想给关心国防建设的人简单介绍下。

没想到直接顶到回答前面了,考虑了下还是删掉了

user avatar

简单说几点意见:

一、不出意外的话,这应该是一门电磁轨道炮。理由是马伟明院士近期发表的论文如《电磁发射技术》、《电磁发射系统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中提到的都是电磁轨道炮。

二、目前大部分观点认为这门炮的完成度和集成度并不高,对此我持反对意见,理由是:这门炮是装船进行试验的。这提供了两个有效信息:1、该炮已经完成了陆上试验并且达到设计目标;2、海军要这门炮。众所周知,舰船作为射击平台其稳定性远远不如陆地,稳定性差意味着对射击精度的影响较大。既然都要考虑提高射击精度了,这门炮的炮口动能、初速度、弹丸质量、系统稳定性等这些指标显然是已经满足了。举个例子,咱国家的潜射弹道导弹先要进行陆上发射试验,合格后送上200艇进行水面水下发射试验,合格后这个弹就基本可以定型了,下一步就是装艇形成战斗力了。咱们这门电磁炮的完成度应该相当于潜射弹道导弹装艇试验,试验合格这门炮就可以定型了。

至于一般认为的936舰上装载了大量集装箱就认定该炮完成度和集成度不高这种说法,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936舰毕竟是一艘登陆舰,并不是一艘专门的武器试验舰,舰上没有对应的射击控制、试验记录、数据采集等一系列试验用模块,因此在甲板上安放几个试验集装箱并不能说明该炮的集成度不高。

三、从装舰试验来看,海军要这门炮。而这门炮没有安装在武器试验舰而是登陆舰上进行试验说明该炮的体积规模比较大。可以推测这门炮以后不是五六千吨身板的驱护舰能够安装的,应该是类似055这样的大型驱逐舰。从《电磁发射技术》该炮的主要应用前景是:远程精确打击、中近程防空反导、反临近空间目标等,再参考美国对电磁炮设定的装船前所要达到的指标:20公斤弹丸,2500米/秒初速来看,我们这门炮的弹丸质量至少也应该是20公斤+的级别——顶了这么大一门炮,要是只能发射几公斤的弹丸也实在是太得不偿失了。因此推测该炮的炮口动能至少64MJ,弹丸质量20公斤+,具有发射制导炮弹的能力,炮弹最高初速可达3000米/秒(没有这个初速根本没法实现反临近空间目标),可以进行末端反导打击。

四、《电磁发射用多级混合储能充电策略优化》一文中提到了对脉冲电容器进行充电的方式方法。文中提出的目标是3秒完成600mF,3200V电容的充电,实际2.87秒完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们这门电磁炮的射速设定目标是20发/分钟。

五、从《电磁发射用多级混合储能充电策略优化》及《大功率混合储能装置控制策略研究》等文章来看,这门炮的充电方式是使用锂电池组对电容器进行充电,《电磁发射系统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比较了三种储能方式,根据这门炮3秒级别的充电速度可以推测使用的电容是超级电容器,电容器功率密度是20MJ/立方米。可以推测电容器组的体积应该达到3-5立方米(质量估计在5吨上下)。使用的30A·h/3.2V(10C)锂电池大约20000-30000只,每只约50克,总重量约1-1.5吨。综合来看,储能部件的总质量不会超过10吨。这比 @秋元明 提到的32MJ储能部件(实际上还包括充电系统)即占据接近一个厂房的巨大体积及重量要小得多。

六、美国海军计划2011年完成炮口动能32MJ的电磁炮系统的演示认证,其发射质量20kg,初速为2000m/s,轨道寿命为100发。并在2015年完成炮口动能64MJ的电磁炮系统演示验证,发射质量20kg,初速为2500m/s,轨道寿命为1000到10000发。并计划2020到2025年在美国海军的舰艇上装备电磁轨道炮,并逐步形成战斗能力。我们的进度整体上基本达到了美国海军设定的2020年的目标,而美国海军的电磁炮么——虽然目前已经实现了发射质量20kg,初速为2000m/s的目标,但是寿命嘛……我记得没错的话应该是可以连射两发(尴尬)

七、《电磁发射用多级混合储能充电策略优化》一文中提到了600mF,3200V电容组的装置实图,该装置储能量为3.08MJ(原回答是6.15,抱歉过于激动忘了除以2,这里更正一下),电容器的体积仅约一个开关柜大小。文中使用的电池为30A·h/3.2V(10C)锂电池,文后提到了以目前国内的大倍率(10C~20C)功率型电池单体释放几百/上千安培而言,当 m>5 时电流可以达到几千安培(m是并联电池组数量)。当使用10C功率型电池m=5时充电能量约为16MJ,而使用20C电池时完全可以实现32MJ级别的充电能量。

user avatar

其他的不懂,但是这个高能耗和高速度的特点……

未来说不定会有核动力战列舰……

user avatar

传说中的大吊 航公 来了,对岸航母 请自重。

user avatar

关于这门电磁炮的电源部分,有些背景资料

2016年冬天,在武汉召开了第18届EML电磁发射国际会议,这个会议是IEEE下面关于电磁炮,电磁弹射,脉冲电源方面的最高级学术会议。从2000年以来有大量国内学者和机构参加,也获得了很多奖项。近两届都在国内举行,粗估国内的参会论文几乎能达到一半。

我们知道海军工程大学就在武汉,这次会议就在海军工程大学门口召开(实际是在武汉大学),195篇参会论文中有4篇明确来自海军工程大学,在论文集中还存在一些没有单位和生平、照片的(“无名”)作者。

与这次露面的电磁炮疑似有重要关系的论文为这篇: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Modular Pulsed

Alternator Power System for Driving

32-MJ Muzzle Energy Railgun

Shumei Cui, Shaofei Wang, Shaopeng Wu, Member, IEEE, Ostanin Sergei Yurievich, and Igor M. Milyaev

摘要如下:

This paper designs and analyzes the MPAPS composed of six pulsed alternators to drive therailgun with the muzzle of 32 MJ. The six modul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pairs of matchedcontra-rotating pulsed alternators. They are sequentially triggered to discharge into the load ona specified timing. By optimized the voltage and the firing time of each pair, a relatively flat-topped current pulse is obtained. The average-to-peak acceleration ratio of railgun reaches0.67. The estimated mass of the system is less than 50 000 kg. Therefore, this type of MPAPSis an option for a long-range railgun.

文中描述的railgun参数大致为,弹体10.3kg,初速2500m/s,轨道长度10m,炮口动能32MJ,平均加速度312500m/s^2,最高加速度446428m/s^2。该脉冲电源:储能400MJ,电压7,5kV,电流4.3MA,脉冲宽度8ms,也就是储存400MJ,放电80MJ,转换到炮弹的动能32MJ。

根据文中内容,我有如下解读:

1.肯定不是超级电容类蓄能方式

Capacitors are used widely in pulsed power application. However, due to a low energy den-

sity (2 MJ/m3), the pulsed power supply is heavy. Compared

to capacitors, pulsed alternators have a higher energy density (60 MJ/m3)[2]. Thus, the pulsed power supply based on

pulsed alternators is compact and lightweight, especially for the long-range railgun application.

从作者(HIT的两位都是电机方面专家)来看,应该是基于飞轮的发电机。

2这套电源给出的重量是低于50吨。

3,实际效率没有那么惨,看文中的意思,一次发射并没有把400MJ全部用掉,用了142MJ,总效率0.244

Fig. 8 shows the projectile velocity curve. The average-to-

peak acceleration ratio of railgun reaches 0.67. The muzzle velocity is 2531 m/s, so the muzzle energy is 33 MJ. The rotor speed of each pair of alternators is 8790, 8250, and 9000, respectively, after the projectile exits the barrel. Thus, the system consumes the kinetic energy of 142 MJ and system efficiency is 0.244.

4.参与研究的有两位俄罗斯科学家,其中一位生于1940年,俄罗斯科学院的首席研究员,我们是不是应该称呼他为“一位老达瓦里西”呢!

总结一下:一次发射需充电142MJ,给电磁炮提供80MJ脉冲,炮弹动能32MJ。脉冲电源充放电效率56.34%,电磁炮发射效率40%,总效率22.54%。脉冲电源储能400MJ,重量<50t,比能量>2.22Wh/kg,峰值比功率>200kw/kg(10Gw×0.008s)

不过我觉得很奇怪的是文中的电磁炮明确说是railgun,但是单论这门炮就有40%的效率,这个效率高的不可思议。从各种文献来看,类似级别(出口动能)的coilgun效率能达到30%多,是很高的水平,40%就是达到极限的水平(文献中某些特化的coilgun拥有超乎寻常的效率)。而railgun的效率一般在10%的水平。这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电磁炮呢?

其实我国电磁炮技术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发展脉络从历届EML会议的论文中就可以看出来,2006年前就有了国产1MJ以上电磁炮的报道,2010年前上升到6-7MJ,2016年出现了上面这篇,说明国产32MJ电磁炮已经实现了技术突破。考虑到我国的保密制度,我们应该至少可以把相关时间点提前2-3年。

最后贴两张图,是2010EML论文中两张国产电磁炮实验装置的图片,这是当时(2006年左右)世界上领先的电磁炮的图片。

土共不土,战斗力五…………

————————————————————

2018年2月12日修改:

鉴于有人质疑我的图片YY,特地放出图片来源的论文名称,有办法的自己去IEEE数据库查…………

Experimental Results from Pseudo-Liquid Armatures Launched by Two-turn Railgun - Jun Li

然后放出同时期(2010年)


美国海军研究部门做的实验室样机图,说实话,他们这玩意要是扔仓库里放几年,卖相也有限,看看旁边的杂物桶和电扇…………


美国人是如何把上面其貌不扬的东西变得高大上呢,把线捋一捋,扎成束,各种零件装个漂亮外壳,各种粗笨设备装到隔壁,然后就变成这样…………

而我国实验室产品的正常画风是这样的


或是这样

相关帖子里有人以目前武汉出现的电磁炮身管直径不大为由认定它是railgun,其实coilgun未必很粗,上图就是明证。

最后发一张科研人员的图:图中的洋人是EML方面的开拓者马歇尔,70-80年代星球大战计划的轨道炮研究,他是主持者之一。图中的场景是他生前到中国交流——看看销魂的小板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