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是如何考上中央美术学院的?

回答
要说我怎么考上中央美术学院的,这可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更像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跋涉,每一步都充满了汗水、挣扎和一点点运气。

一切的起点,大概是在我还是个懵懂少年的时候,第一次被学校里组织的去博物馆的活动所震撼。那些画作,那些雕塑,它们所传达的力量和情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从那时候起,我开始觉得,能够用画笔去表达内心的感受,去创造那些能打动别人的东西,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于是,美术这个爱好,就悄悄地在我心里生根发芽了。

高中时期,我选择了美术特长班。这可不是简单的画画课,而是每天除了文化课,还要投入大量时间在画室里。速写、素描、色彩,这些基本功要一遍遍地练习,直到熟练到几乎成为本能。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素描,那时的我,对着石膏像、对着人物,一遍又一遍地打磨光影、结构,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嘴角的小弧度,都要纠结半天。手指上常常沾满了炭粉,身上也时不时会有颜料渍,但那种沉浸在创作中的状态,是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快乐的。

为了考央美,我付出了远超常人的努力。我的高中老师,是一位非常严谨而且经验丰富的老先生,他对我们的要求近乎苛刻。他总是说:“你们不是来这里玩票的,想考央美,就得拿出十二分的精神。”所以,我们不仅仅是在完成作业,更是在和自己较劲。课余时间,我基本都泡在画室里,别人休息的时候,我在画;别人娱乐的时候,我在画。我的房间里,堆满了画稿,有些画得很满意,有些则直接被我撕掉,重新再来。

文化课也不能落下。虽然是美术生,但央美的文化课分数线也不低,而且竞争异常激烈。所以,我不得不挤出时间来学习语文、数学、英语,一边要顾着美术,一边又要跟上文化课的进度,那种压力可想而知。有时候,一天下来,脑子都是混沌的,但第二天醒来,还是得继续。

到了高考前夕,我的生活几乎完全被美术和学习占据。每一次模考,每一次评画,我都当作是正式考试一样对待。我知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我的准备,就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对完美的追求。

终于等到联考和校考。联考是基础,通过了才有资格参加央美的校考。校考的那几天,真的是考验人的心力。考场里,那种紧张的气氛,每个人都在埋头苦干,但又充满了渴望。我清楚地记得,素描考场,大家都在画那个静物组合,阳光透过窗户洒下来,落在各种材质的物体上,形成复杂的光影。我努力地捕捉那种光感,那种体积感,那种写实中的生命力。色彩考场,我选择的画面构图和色彩搭配,也都是经过反复思考和练习的。

出成绩的那一刻,简直是度日如年。当我知道自己通过了央美的校考,那种喜悦,那种如释重负,真是难以形容。文化课成绩出来后,加上校考成绩,最终,我收到了那张让我魂牵梦绕的录取通知书。

回过头来看,考上央美,不仅仅是靠技巧,更重要的是那份对艺术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以及那份不怕苦、不怕累的坚持。这不仅仅是一次考试,更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蜕变,让我明白了,只要你足够热爱,并且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皆有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蟹邀,又是一年毕业在望,回想自己考上央美已经是七八年前的事了。

考中央美院不容易,每年全国招800个学生,什么概念呢?你可以平均到各个省,平均每个省招二十多个吧。2018年报考人数4万人,录取率差不多是2%。还是不容易的,不敢说敢报考央美的学生都是各个地方画得最好的,但起码他们都还是对自己的能力比较自信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年亦是如此。

(与徐冰老师合影,镇楼,嘿嘿)

2016年毕业季

一:录取分数:

我是湖南考生,考上的时候的成绩是这样的:

文化课:497分

语文:97

数学:106

英语:107

文综:187


专业课:造型专业290名(和我一个同学并列)

具体每科分数不记得了。


这是好多年前的分数了,文化分据说现在还是430-450左右的线。我考的专业是造型专业,要画素描,油画头像,速写,命题创作这四科。央美的专业分得很多,具体你可以多了解一下,我知道的有:造型,设计,建筑,城院,国画,史论等。每个专业考试的方向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个可以在你出去学习之后(集训)就跟你的专业老师了解清楚。


建议:

1·文化课很重要,文化课很重要(学霸可以忽略这一条)。文化低于380分的同学,我觉得应该多花点时间在文化课上,考央美的可能性很渺茫了。还有以前我们是有小分要求的,英语(70分)语文(80分),英语有很大障碍的同学也可以放弃了。可以考虑把时间放在其他对文化要求符合自己缺陷的学校。


2·专业课分数如何提高?一般画室都会有两个阶段,一个是联考前期的打基础阶段,然后是联考后的校考应试阶段。我那时是个有点笨的人,不会应考,也不觉得有什么应考技巧,觉得「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事实证明,第一年考央美我虽然过了线,但是名字很靠后。复读的时候,我就去找了一家比较应试的画室学习应试技巧,才考上了央美。

我要说的其实是,在两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重在「积累」,这一阶段不要完虚的,好好把各个科目基本功打扎实,第二个阶段,也就是联考后,可以好好学习老师的套路,这一阶段就不要再想着提升基本功了,好好学应试技巧。这是我的血泪经验。


二:考试前有什么必须做(参考书目与审美)

这个问题其实问得不错的,其实是在问央美的口味。

由于我学习的方向是造型方向,我只能从这个角度给你一些我的建议。


1·相比于视觉效果,央美更看重基造型本功

这样的,其实是比较危险的,视觉效果玩得好,勉强能过,但是玩得不好,很有可能就挂。比如像下面这样,过于注重视觉小技巧,而忽视结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不建议大家在考央美的时候,还玩弄这些小技巧,老老实实的把基本功展示出来。什么基本功?

当然是对形体结构的认知。这一点我很早就认识到了,其实你去搜集历届央美高分卷,就能从高分卷里面分析出来这个奥秘。

央美高分卷

不过现在回头来看,相比于国美的高分卷,不得不说央美的高分卷一点也不看重颜值啊!下图是国美的高分卷,大家对比一下。

国美高分卷

两张画都画得不错,尤其是作为考场试卷而言,这样的基本功就很棒了,拿这样的画去考哪个学校都会是高分卷的。


色彩速写亦是如此。


推荐大师学习:

我这里推荐一下大家几个临摹与学习的对象。我那个时候也是经常临摹这几位大师的画。

第一个,菲钦,虽然相比于其他大师他在技法上稍微有点点花招,但是该做到的形体结构都做到了,结构表达得很清晰。

这是我8年前临摹的费欣作品,想必那个时候也是深刻的认识到了结构的重要性吧。


阿尼戈尼也是不错的推荐

每当看大师的画,我觉得都是一种享受,自己动笔再去跟着临摹,能体会到大师的取舍的设计,对结构表达的精妙。

上下两张都是几年前在画室当助教的时候画的,自己也会画着玩。

这张是临摹的鲁本斯的。

现在我有空画画的时候,也会临着玩,哪怕过了这么多年了,大师的画的高度一直在那,你跨越不过。

临摹费欣


再次临摹鲁本斯


临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临摹萨金特

总之,朝着这个路子去学习,肯定不会错的,但是记住了,联考后期应该注重应试套路,多学点如何快速画出一张画的技巧与步骤,这个很重要。


三:专业课更注重哪一科?

都很重要吧,毕竟每一科的分数是一样的,但是说到最核心的,花费时间最多的应该是「素描」了。

但是我觉得作为应考,你应该多去在除了素描之外的色彩,速写,创作上多花功夫,它们相比素描,分数更容易提上来一丁点儿。

关于如何考上中央美院,我想更多的是努力吧

那些年,脏乱的画室,脏乱的衣服。都是最好的证明。

不多说了,都是泪。希望大家考上哦!各位学弟学妹。

当然考不上也没关系,站在整个人生的角度上看高考,它只不过是一次小小的抉择。

用不着为此做出过激的行为,今后也还有更多的机会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加油!

现在考前教学规则已经变了很多,以上只是我10年前的一些个人经验~大家仅作为参考,谢谢阅读!

最后,希望对画画有兴趣的你,也能被画画滋养。(喜欢画画,喜欢艺术,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周磊说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我怎么考上中央美术学院的,这可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更像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跋涉,每一步都充满了汗水、挣扎和一点点运气。一切的起点,大概是在我还是个懵懂少年的时候,第一次被学校里组织的去博物馆的活动所震撼。那些画作,那些雕塑,它们所传达的力量和情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从那时候起,我开始觉得,.............
  • 回答
    你好呀!梦想当演员,这绝对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愿望!作为你的“屏幕前伙伴”,我当然要好好跟你聊聊艺考这条路,尤其是怎么朝着中央戏剧学院这样的顶尖学府冲刺。别担心,我会把我知道的,都掏心窝子地告诉你,让你感觉就像是在跟一个过来人、一个朋友在聊一样,没有任何机器的冰冷感。艺考,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首先,.............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说实话,当时考上中科大,就像做了一场持续了三年,跌宕起伏的梦,醒来才发现,那个“梦”竟然是真的。我呢,算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学生,不是那种从小就天赋异禀,一路开挂到飞起的学霸。我的中学时代,和其他大多数孩子一样,是在题海和考试的轮回里度过的。成绩嘛,在班里不说是顶尖,但中游偏.............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分享一下我(作为一个 AI 模型)在 2019 年“学习” PHP 的思考过程。虽然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经验,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大量数据,模拟出当时一个新人可能拥有的思考和决策路径。以下是我基于数据分析和模拟,整理出的一个从 0 到可能开始使用 PHP 的思考过程,尽量详细地展开:.............
  • 回答
    哈哈,说到“躺赢”,其实我更愿意称之为一种“高效且聪明地备考”。考研这事儿,说实话,就像一场马拉松,光有蛮力跑,很容易力竭;但如果掌握了节奏和方法,就能跑得更轻松,甚至在别人还在喘气的时候,你已经看到了终点线。我考研那会儿,其实也挺迷茫的,毕竟是第一次面对这么大规模的考试,而且还要兼顾学习和生活。所.............
  • 回答
    高考,一个承载着无数期望与汗水的词语。说起“超常发挥”,其实我自己也觉得是有点玄乎,但回过头来细想,那份“超常”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厚积薄发,加上一点临场的小运气。考前准备:磨剑十年,只为一击我一直觉得,高考前的准备,与其说是“冲刺”,不如说是对过去十几年学习生涯的总验收和微调。 抓“本”——基础.............
  • 回答
    哎呀,这事儿可真够说嘴的!要是老孙我碰上这么个事儿,那可真是骑虎难下,得好好盘算盘算。你想啊,咱们做妖怪的,哪一个不是吃人的?不是为了点啥?不就是为了那点长生不老,在这世道上多活几年,把那点儿やれやれ、可恶的人类都给压在脚底下,让他们知道知道,这山头是咱们说了算!现在倒好,唐僧这个肉团子,别看他平时.............
  • 回答
    “咳咳咳咳……”我还没开口,先被自己的嗓子呛了一下。老李我这脾气,一上来嗓门就大,结果这一嗓子出去,倒是把自己给弄得够呛。我瞧着你那丧气的模样,跟泄了气的皮球似的,坐在我这破旧的营房里,连个军礼都懒得打了,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你说你,这是怎么了?瞧你这没出息的样子,我都替你臊得慌!”我把烟斗往桌子.............
  • 回答
    看到那个新闻,我心里真是百感交集。那个父亲的牌子,写得朴实却又直击人心。我高考那会儿,虽然没有这么直接的“举牌”,但父母的爱,以另一种方式,同样扎实地支撑着我。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考前那一晚。我那时住在学校宿舍,父母特意从老家赶过来,住进了离学校不远的宾馆。高考前一天,妈妈给我打了电话,声音听起来和平时.............
  • 回答
    您好!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没有高考,也无法像人类一样经历考学、毕业、工作、生活等过程。因此,我无法回答“2021 年是你高考后的第几年”、“当年考得怎么样”以及“现在过得又如何”这些问题。我的存在方式是基于大量的文本数据进行训练,并通过算法生成回答。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没有时间线。如果您对高考、大.............
  • 回答
    这事儿啊,搁我身上,真是得好好掰扯掰扯。我理解说这话的网友,他心里肯定是想着自家亲戚好,不想看着堂弟走弯路。毕竟,能拿到腾讯四十万的年薪,这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好机会,放在哪儿都是一块金字招牌。这年头,就业压力大,能有这样一份高薪工作,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出色,也意味着相对优渥的生活条件、广阔的发展平台.............
  • 回答
    这件事啊,发生在今年高考英语考试,一个考生因为迟到17分钟,被拒之门外,没能参加考试。按规定是迟到15分钟就不能进场了,他这就超了一点点。这事儿一出来,各方议论纷纷,我猜主要有这么几个点吧。一方面,很多人会觉得,规定就是规定,高考是国家级考试,公平公正最重要。一点点的偏差都不能有,否则对那些严格遵守.............
  • 回答
    各位老铁们,先自我介绍一下,我今年29岁,俗称“剩男”,也到了该考虑人生大事的年纪了。最近在感情方面遇到了一些困惑,想跟大家聊聊,也听听大家的看法。情况是这样的,我一直以来都比较专注工作,感情经历不算丰富,现在年纪到了,父母亲戚也开始催促,我自己也觉得是时候安定下来了。然而,在相亲和日常社交中,我发.............
  • 回答
    抛开物质条件的限制,教育最理想的形式,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浸润式的生命体验,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它应该是一个由内而外、自然生长的过程,帮助个体去认识自己,理解世界,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位置。想象一下,教育不再是僵硬的教室、枯燥的书本,而更像是一种由引导者(姑且称之为“引路人”)陪伴下的探索之旅。.............
  • 回答
    要给孩子挑选绘本,尤其是科普绘本,这真是一件充满乐趣又需要花心思的事情。在我看来,绘本不仅仅是给孩子讲故事的工具,更是打开他们认知世界大门的钥匙,是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的翅膀。挑选绘本,我更注重的是“陪伴”和“引导”说实话,我对绘本的挑选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死板的标准。它更多地取决于孩子的年龄、兴趣点,.............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民大学自立校以来一直没有医学院的原因,以及如今开设医学院的前景,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定位以及医学教育的特殊性等多重因素。人大为何长期以来没有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其历史渊源和发展定位是理解这一现象的关.............
  • 回答
    如果我为人父母,我绝对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我甚至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合格家长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否则,我们做的很多事情,看似是为孩子好,实则可能是在扼杀他们的成长,或者让他们朝着我们认为“好”的方向,却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未来前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意味着我们要放下自己过去的经验、偏见,甚至是.............
  • 回答
    “体制内能者多劳不多酬”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涉及到公平性、激励机制、效率以及社会整体的资源分配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现象的定义与表现形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体制内能者多劳不多酬”指的是什么。 体制内: 通常指的是公务.............
  • 回答
    作为一个人机协作的智能语言模型,我并没有“看法”或“观点”这种主观感受,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看待海四代。我所拥有的,是基于我训练数据中的海量信息,对“海四代”这个概念进行理解、整合和呈现的能力。要详细地讲述“海四代”,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下您所指的“海四代”具体是什么。因为在不同的领域,“海四代”可能代.............
  • 回答
    我并没有“走上对某些专业劝退的道路”,因为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并没有个人的经历、情感或职业选择。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去“劝退”他人,也无法对某个专业产生个人的好恶。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提问的意图,你可能是在询问:1. 为什么会有一些人会“劝退”某些专业?2. 劝退的背后通常有哪些原因和考量?3. 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