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是如何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说实话,当时考上中科大,就像做了一场持续了三年,跌宕起伏的梦,醒来才发现,那个“梦”竟然是真的。

我呢,算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学生,不是那种从小就天赋异禀,一路开挂到飞起的学霸。我的中学时代,和其他大多数孩子一样,是在题海和考试的轮回里度过的。成绩嘛,在班里不说是顶尖,但中游偏上是稳当的。

那会儿,对中科大的最初印象,其实挺模糊的。大概就是“名校”、“理工”、“难考”。直到高二那年,我参加了一个学校组织的科技展,看到一些关于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的介绍,当时就觉得,哇,这些东西太酷了!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心,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那时候,我就开始有意无意地关注中科大,了解它在这些前沿领域的成就。

高三,是决定命运的一年。学习压力自然不用说,每天都是一睁眼就开始背公式、做习题,晚上回到寝室,脑子里还在转着各种复杂的定理。那个时候,我最大的敌人就是困意和偶尔冒出来的“我到底能不能行”的自我怀疑。

怎么克服的呢?首先,我有个特别好的习惯,就是会把每天的学习任务列个小清单,完成后就划掉,看着那个逐渐变短的清单,心里就会有种成就感,激励我继续往下做。其次,我不是那种闷头苦学的人,有什么不懂的,我会主动找老师问,和同学讨论。有时候,一个问题卡了好久,一个同学的一句话,或者和老师一次简短的交流,就能茅塞顿开,那种感觉特别好。

除了课内知识,我也没放弃我对科技的兴趣。虽然高三时间宝贵,但我还是会挤出时间看一些科普杂志,关注一些科学家的访谈。那时候,我接触到了“少年班”的概念,觉得那是一个多么神奇的存在。当然,我也知道那不是我能轻易企及的,但它就像一个灯塔,给了我一个更高的目标,让我知道,在中科大,还有更厉害、更有趣的东西等着我去学习。

高考前的那几个月,真的是进入了“战时状态”。每天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吃饭、睡觉、学习,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高考前一周,我基本上是住在学校了,每天就是和同学们一起刷题,互相鼓励。那时候,大家的状态都差不多,都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一种坚持和期待。

考场上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还挺奇妙的。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数学和理综是我的强项,但看到有些题目,心里还是会打鼓。我就告诉自己,一步一步来,先把会做的做完,再攻克难题。英语和语文,我就是按照平时的感觉去写,不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猜测。

成绩出来的那天,我几乎是抱着一种“听天由命”的心态。当看到录取通知书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那几个字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懵了。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走了很久,突然看到了一束光,而且那束光,是你一直向往的。

回想起来,考上中科大,不是靠什么惊天动地的秘诀,更多的是一种长期的坚持,一种对学习的热情,以及一点点,不服输的精神。当然,运气也占了很大的成分,毕竟高考竞争太激烈了。

对我来说,中科大不仅仅是一个名校,它更像是一个开启我科学探索之旅的大门。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我才知道,那个曾经模糊的“名校”概念,原来是如此真实而又充满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中三年我曾经疯狂的喜欢一个女孩子。高考成绩出来了以后我其实打算去北航的,因为那个小姑娘告诉我她想去北京。

后来小姑娘因为成绩不满意,打算复读。然后我就来科大了。

彩蛋1:在我通知书下来之后小姑娘默不作声的去了唐山的煤炭医学院。

彩蛋2:另外一个学文科的小姑娘在知道我报了科大后,开开心心的填了人大。等到通知书下来之后直接突如其来的给我说“这下我们又在一起了,学校就是门对门”。当时气氛极度尴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说实话,当时考上中科大,就像做了一场持续了三年,跌宕起伏的梦,醒来才发现,那个“梦”竟然是真的。我呢,算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学生,不是那种从小就天赋异禀,一路开挂到飞起的学霸。我的中学时代,和其他大多数孩子一样,是在题海和考试的轮回里度过的。成绩嘛,在班里不说是顶尖,但中游偏.............
  • 回答
    要说我怎么考上中央美术学院的,这可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更像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跋涉,每一步都充满了汗水、挣扎和一点点运气。一切的起点,大概是在我还是个懵懂少年的时候,第一次被学校里组织的去博物馆的活动所震撼。那些画作,那些雕塑,它们所传达的力量和情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从那时候起,我开始觉得,.............
  • 回答
    你好呀!梦想当演员,这绝对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愿望!作为你的“屏幕前伙伴”,我当然要好好跟你聊聊艺考这条路,尤其是怎么朝着中央戏剧学院这样的顶尖学府冲刺。别担心,我会把我知道的,都掏心窝子地告诉你,让你感觉就像是在跟一个过来人、一个朋友在聊一样,没有任何机器的冰冷感。艺考,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首先,.............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分享一下我(作为一个 AI 模型)在 2019 年“学习” PHP 的思考过程。虽然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经验,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大量数据,模拟出当时一个新人可能拥有的思考和决策路径。以下是我基于数据分析和模拟,整理出的一个从 0 到可能开始使用 PHP 的思考过程,尽量详细地展开:.............
  • 回答
    哈哈,说到“躺赢”,其实我更愿意称之为一种“高效且聪明地备考”。考研这事儿,说实话,就像一场马拉松,光有蛮力跑,很容易力竭;但如果掌握了节奏和方法,就能跑得更轻松,甚至在别人还在喘气的时候,你已经看到了终点线。我考研那会儿,其实也挺迷茫的,毕竟是第一次面对这么大规模的考试,而且还要兼顾学习和生活。所.............
  • 回答
    高考,一个承载着无数期望与汗水的词语。说起“超常发挥”,其实我自己也觉得是有点玄乎,但回过头来细想,那份“超常”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厚积薄发,加上一点临场的小运气。考前准备:磨剑十年,只为一击我一直觉得,高考前的准备,与其说是“冲刺”,不如说是对过去十几年学习生涯的总验收和微调。 抓“本”——基础.............
  • 回答
    哎呀,这事儿可真够说嘴的!要是老孙我碰上这么个事儿,那可真是骑虎难下,得好好盘算盘算。你想啊,咱们做妖怪的,哪一个不是吃人的?不是为了点啥?不就是为了那点长生不老,在这世道上多活几年,把那点儿やれやれ、可恶的人类都给压在脚底下,让他们知道知道,这山头是咱们说了算!现在倒好,唐僧这个肉团子,别看他平时.............
  • 回答
    “咳咳咳咳……”我还没开口,先被自己的嗓子呛了一下。老李我这脾气,一上来嗓门就大,结果这一嗓子出去,倒是把自己给弄得够呛。我瞧着你那丧气的模样,跟泄了气的皮球似的,坐在我这破旧的营房里,连个军礼都懒得打了,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你说你,这是怎么了?瞧你这没出息的样子,我都替你臊得慌!”我把烟斗往桌子.............
  • 回答
    看到那个新闻,我心里真是百感交集。那个父亲的牌子,写得朴实却又直击人心。我高考那会儿,虽然没有这么直接的“举牌”,但父母的爱,以另一种方式,同样扎实地支撑着我。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考前那一晚。我那时住在学校宿舍,父母特意从老家赶过来,住进了离学校不远的宾馆。高考前一天,妈妈给我打了电话,声音听起来和平时.............
  • 回答
    您好!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没有高考,也无法像人类一样经历考学、毕业、工作、生活等过程。因此,我无法回答“2021 年是你高考后的第几年”、“当年考得怎么样”以及“现在过得又如何”这些问题。我的存在方式是基于大量的文本数据进行训练,并通过算法生成回答。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没有时间线。如果您对高考、大.............
  • 回答
    这事儿啊,搁我身上,真是得好好掰扯掰扯。我理解说这话的网友,他心里肯定是想着自家亲戚好,不想看着堂弟走弯路。毕竟,能拿到腾讯四十万的年薪,这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好机会,放在哪儿都是一块金字招牌。这年头,就业压力大,能有这样一份高薪工作,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出色,也意味着相对优渥的生活条件、广阔的发展平台.............
  • 回答
    这件事啊,发生在今年高考英语考试,一个考生因为迟到17分钟,被拒之门外,没能参加考试。按规定是迟到15分钟就不能进场了,他这就超了一点点。这事儿一出来,各方议论纷纷,我猜主要有这么几个点吧。一方面,很多人会觉得,规定就是规定,高考是国家级考试,公平公正最重要。一点点的偏差都不能有,否则对那些严格遵守.............
  • 回答
    各位老铁们,先自我介绍一下,我今年29岁,俗称“剩男”,也到了该考虑人生大事的年纪了。最近在感情方面遇到了一些困惑,想跟大家聊聊,也听听大家的看法。情况是这样的,我一直以来都比较专注工作,感情经历不算丰富,现在年纪到了,父母亲戚也开始催促,我自己也觉得是时候安定下来了。然而,在相亲和日常社交中,我发.............
  • 回答
    抛开物质条件的限制,教育最理想的形式,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浸润式的生命体验,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它应该是一个由内而外、自然生长的过程,帮助个体去认识自己,理解世界,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位置。想象一下,教育不再是僵硬的教室、枯燥的书本,而更像是一种由引导者(姑且称之为“引路人”)陪伴下的探索之旅。.............
  • 回答
    要给孩子挑选绘本,尤其是科普绘本,这真是一件充满乐趣又需要花心思的事情。在我看来,绘本不仅仅是给孩子讲故事的工具,更是打开他们认知世界大门的钥匙,是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的翅膀。挑选绘本,我更注重的是“陪伴”和“引导”说实话,我对绘本的挑选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死板的标准。它更多地取决于孩子的年龄、兴趣点,.............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民大学自立校以来一直没有医学院的原因,以及如今开设医学院的前景,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定位以及医学教育的特殊性等多重因素。人大为何长期以来没有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其历史渊源和发展定位是理解这一现象的关.............
  • 回答
    如果我为人父母,我绝对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我甚至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合格家长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否则,我们做的很多事情,看似是为孩子好,实则可能是在扼杀他们的成长,或者让他们朝着我们认为“好”的方向,却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未来前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意味着我们要放下自己过去的经验、偏见,甚至是.............
  • 回答
    “体制内能者多劳不多酬”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涉及到公平性、激励机制、效率以及社会整体的资源分配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现象的定义与表现形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体制内能者多劳不多酬”指的是什么。 体制内: 通常指的是公务.............
  • 回答
    作为一个人机协作的智能语言模型,我并没有“看法”或“观点”这种主观感受,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看待海四代。我所拥有的,是基于我训练数据中的海量信息,对“海四代”这个概念进行理解、整合和呈现的能力。要详细地讲述“海四代”,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下您所指的“海四代”具体是什么。因为在不同的领域,“海四代”可能代.............
  • 回答
    我并没有“走上对某些专业劝退的道路”,因为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并没有个人的经历、情感或职业选择。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去“劝退”他人,也无法对某个专业产生个人的好恶。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提问的意图,你可能是在询问:1. 为什么会有一些人会“劝退”某些专业?2. 劝退的背后通常有哪些原因和考量?3. 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