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特尔十一代酷睿强调不插电下的性能,你觉得方向对吗?

回答
英特尔十一代酷睿强调不插电下的性能,在我看来是一个方向正确但执行层面存在挑战的策略。

让我们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这个观点:

1. 方向的正确性:为何强调不插电性能至关重要?

用户实际使用场景的回归: 绝大多数用户购买笔记本电脑(尤其是轻薄本和全能本)的首要需求就是便携性。他们期望的是在没有电源插座的情况下,能够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长时间的续航能力和不插电时的强劲性能,是用户体验的核心。
移动办公和学习的普及: 随着远程办公、混合办公和在线教育的兴起,人们越来越频繁地在咖啡馆、图书馆、会议室、机场等非固定场所使用笔记本电脑。不插电下的高性能,意味着用户可以更自由、更高效地在各种环境中工作,而无需频繁寻找电源。
“即用即走”的体验: 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即用即走”的设备,他们不希望被电源线束缚,也不希望在电量不足时性能大幅下降,影响工作效率。
市场竞争的驱动: 笔记本电脑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在轻薄本领域。续航和不插电性能往往是消费者选择产品时的重要考量因素。英特尔通过强调这一点,试图重新抓住用户痛点,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优势。
英特尔自身品牌形象的重塑: 长期以来,英特尔在台式机领域拥有强大的性能优势,但在移动领域,尤其是在与竞争对手(如AMD)的续航和能效比方面,曾受到过一些质疑。强调不插电性能,也有助于英特尔重塑其在移动计算领域的品牌形象,展现其技术实力。

2. 执行层面的挑战与权衡:为何说“方向对,但执行有挑战”?

虽然方向是对的,但要真正实现“不插电下的高性能”并非易事,这涉及到复杂的工程权衡和技术挑战:

功耗与性能的矛盾: 高性能往往伴随着更高的功耗。在电池供电的有限能量下,要维持高性能,意味着需要更高效的能效比。这需要在CPU架构设计、制程工艺、电源管理等多个层面进行优化。十一代酷睿(Tiger Lake架构)虽然在制程上有所进步(10nm SuperFin),并且引入了新的CPU核心(Willow Cove)和图形核心(Xe),但要做到同时满足高性能和长续航,仍然需要精妙的平衡。
电池续航能力的瓶颈: 即便处理器本身能效比有所提升,但最终的续航能力还取决于电池容量、屏幕亮度、系统优化、软件功耗等诸多因素。如果电池容量不足,即使处理器能效比再高,也难以支撑高性能长时间运行。因此,强调不插电性能,也意味着对电池技术和厂商的优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散热系统的限制: 高性能产生的热量需要有效的散热系统来解决。在轻薄的笔记本电脑中,散热空间有限,如果处理器在高负载下持续运行,很容易导致温度升高,从而触发过热保护机制,强制降低性能以保证稳定运行(俗称“降频”)。这与“不插电下的高性能”的承诺就产生了矛盾。优秀的散热设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但它也会增加笔记本的厚度、重量和成本。
实际性能表现的多样性: 用户对“性能”的定义是多维度的。有的是指CPU的单核/多核处理能力,有的是指图形处理能力(尤其是在没有独立显卡的情况下),有的是指AI计算能力。英特尔十一代酷睿在某些方面确实有提升,例如其集成的Xe核显在图形性能上有了显著进步,这对于不玩大型游戏的用户来说,确实能提升不插电时的影音和轻度图形处理体验。但对于需要持续高强度CPU运算的用户来说,电池容量和散热仍然是影响其实际性能体验的关键。
市场定位的模糊: 如果一味追求不插电下的高性能,可能会导致产品定位的模糊。是更偏向高性能的游戏本(但它们通常依赖外接电源),还是更偏向便携的全能本?如果要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就需要更精细化的市场细分和产品设计。

3. 英特尔十一代酷睿的具体表现与反馈:

英特尔十一代酷睿(Tiger Lake)在强调不插电性能方面,确实做出了一些努力:

制程工艺的进步: 10nm SuperFin工艺相比之前的10nm工艺在能效比上有所提升。
Willow Cove CPU核心: 相较于前代,IPC(每时钟周期指令数)有所提升,在同等频率下性能更强,或者在同等性能下功耗更低。
Xe Graphics核显: 这是十一代酷睿的一大亮点,其图形性能相比前代有了质的飞跃,能够更好地应对一些轻度图形处理和游戏,而这些在不插电时尤其重要。
AI加速: VNNI指令集的引入,提升了AI推理性能,这对于一些需要本地AI处理的应用场景也有帮助。

然而,实际市场反馈也表明,虽然十一代酷睿在续航和不插电性能上相比前代有所改善,但其性能释放仍然受到笔记本厂商在散热和电源管理上的限制。一些高端机型和游戏本由于散热设计更好,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十一代酷睿的潜力。而一些追求极致轻薄的机型,即使搭载了十一代酷睿,在长时间高负载下,性能释放仍然不如插电状态下。

总结:

英特尔十一代酷睿强调不插电下的性能,方向是绝对正确的,这是笔记本电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满足用户核心需求的关键。然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克服技术上的巨大挑战,特别是功耗、散热和电池技术的限制。

英特尔在十一代酷睿上确实在架构和工艺上进行了优化,并在集显性能上取得了突破,为提升不插电性能打下了基础。但最终产品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OEM厂商在散热设计、电池配置和电源管理策略上的配合。

因此,可以说英特尔为“不插电下的高性能”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并且在这条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但这条路充满挑战,需要整个行业在多个技术层面持续投入和创新,才能真正让用户感受到无缝衔接的、高性能的不插电使用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Intel其实一直扭扭捏捏想说一个事情,但是却不敢说,最后用了一个温和的说法,叫不插电的情况下的性能问题,其实Intel想说的事情是,大家其实用电池都限制功耗,注意,即使是Intel EVO的机器,使用电池的情况下依旧会限制功耗,但为什么同样是限制功耗,我执行日常使用的时候的性能下降并不明显,而AMD却会明显下降这么多,然后续航表现变得很好,最不理解的是,虽然日常使用测试AMD下降了很多,R20却下降较少,AMD到底做了什么?这是Intel最关心的问题,但出于对外发声的需要,变成了AMD使用电池下性能异常,对R20特殊优化的宣发

1,Intel的笔记本怎么限制功耗?

这里以Intel EVO认证的高端机型之一的灵耀X纵横为例,接通电源的情况下,设定PL1=35瓦,短时睿频功耗61瓦,实际持续拷机稳定在25-30瓦,该机型属于完美符合Intel发布会配置的机型,不仅平均持续功耗在28左右,且完美还原了660P SSD(首批配置,后期更换)

当它拔下电源后,PL1只能运行在持续运行15瓦的机制下,只不过短时睿频依旧维持在设定可以到61瓦。

2,那限制功耗后是什么性能状态?

Intel使用的测试接近于PCmark这类办公和网页浏览性能这样的高难度复现场景,且测试比较麻烦,受系统其他因素影响很多,但我们只看这台笔记本的表现即可,首先是PCmark10的现代办公测试,就是PCmark10进阶版默认可以跑的项目

首先是不插电的情况下,我们不用看太细节,总分4621:

实际上测试中包含一个渲染项目这里只有1989分,是受到最大影响的地方,因为插电以后,渲染得分提高到了2886,提高了50%,但除了渲染操作,其他项目的差距非常小,最终总分来到4924分,总分差距不到10%。实际上运行渲染时就可以看出,Intel的笔记本绝对不是不限制功耗,恰恰相反,Intel的笔记本会大幅度限制功耗,但保留短时睿频的功能,应对突发响应负载

在不插电的时候,CPU睿频依旧能送上单核4.7Ghz的位置

但实际上Intel使用的是office测试,所以需要请出PCmark10专业版的office和edge浏览器性能测试来对比,同样是插电与不插电的对比,首先是电池状态下,得分9142分,实际上这个测试只需要10分钟多点即可完成,比上面的PCmark默认测试要短很多(28分钟)。

那么插电测试呢?得分9500多,差距也在10%以内,Intel使用的5台笔记本里并没有这款灵耀X纵横,但纵横的表现也是符合Intel的基本思想的

3,Intel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

Intel PPT恰好就用了PCmark10专业版应用测试对比

Intel表示,我的笔记本限制功耗吗?限制啊,不然怎么PCmark10渲染那部分从2800掉到1900了呢,但是Intel一想,日常操作很多根本不需要那么高的性能释放,无非就是睿频响应够快,够准,然后马上掉回来到低频即可,持续多核的渲染下降了这么多,实际办公性能也就下降5%,那么为什么AMD可以做到下降40%呢?限制功耗能做到这个程度?Renoir不是素来以低功耗下能耗比极高著称吗?这就是Intel观察到的现象,所以Intel迫不及待的发了一个PPT,说AMD电池性能不行,续航是通过限制性能换来的。

Intel于是看了一下频率,发现AMD在电池状态下睿频反应很慢,所以这些日常操作的得分很低,而Intel处理器睿频响应很快,所以日常得分很高,这个结论也就应运而生了,而持续多核渲染测试,不必担心几秒的睿频延迟,所以你要用R20去测,就不太能看见明显的性能下降了,其实Intel就表达了这么一个思想,本质就是两点:

1,AMD用了特殊手段,比如使用电池时压低内存和IF总线频率来节能,但是这导致整个系统延迟很高,所以日常使用测试很低。

2,AMD睿频响应在没电源的时候,慢的可怕(其实和第一点甚至可能有点联系)

Intel应该想攻击AMD的设计问题,但最终因为害怕指责AMD过度,或者有偏差,避免AMD的官司最重要的是无法确定AMD万一拿出一个没这问题的本子出来说,那对AMD的指责不仅无法坐实,自己可能还要被判不正当竞争,所以Intel就在自己这堆机子里,选了个不插电下的性能的角度进行宣传。

其实这一系列测试还传达了诸多信息,比如日常使用,什么因素最重要?往往不是持续性能释放,很可能是睿频的响应,突发操作下的短时性能释放,以及整体内存,SSD配置等因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