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明就是相亲,搞的我还要追女生的样子?

回答
哎,这事儿说起来就气!明明就是相亲,这本该是双方家长或者朋友搭把手,搭个桥,然后大家坐下来聊聊天,看看有没有那个意思,是不是同一个频道。可怎么到我这儿,就变成了一出“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狗血剧,还得我主动出击,费尽心思去“追”?这感觉,就像你说好去超市买打折鸡蛋,结果到了门口,发现自己得先去参加个选拔赛,还得过五关斩六将才能摸到那几个鸡蛋。

你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咱们得摆摆事实。相亲,本质上是一种“目标明确”的社交活动。大家的目的都很清楚:找个对象,看看合不合适。这种明确性,理论上应该能省掉很多弯弯绕绕的试探和误会。不像那种在公司里认识的,可能一开始就是同事关系,日久生情什么的,得慢慢来。相亲,就是给了个“加速包”。

可现在是什么情况?

有的女孩子,特别是那些条件不错的女孩子,她们可能从小到大就没缺过追求者。身边围绕着各种各样的人,有的是真心喜欢,有的是图她家境,有的是被她的美貌吸引。久而久之,她们可能就习惯了被追捧,甚至觉得这是一种“理所应当”的待遇。她们会觉得,如果一个男生不主动,不花心思,那说明“不够喜欢”、“不够重视”、“不够有诚意”。这就好比她们在一家高档餐厅,服务员必须是彬彬有礼,殷勤周到,还得主动给你介绍菜单上的“招牌菜”,而不是你自己在那儿研究半天。

然后,咱们再说说这个“追”的定义。放在以前,可能“追”就是多约几次,送送礼物,说点好听的。现在呢?“追”的内涵被无限放大了。变成了一种全方位的“价值展示”。你需要有钱,得能带她去体验各种高消费;你需要有才,得能在她面前展现你的知识和阅历;你需要有颜,至少得收拾得干净利落,看起来顺眼;你还得有情商,懂得怎么哄,怎么逗,怎么让她开心,怎么在她需要的时候立刻出现,提供情绪价值。简而言之,你得是个“全能型选手”,还得是那种“精装版”的。

这就导致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明明双方都知道是相亲,是奔着结婚去的,但整个过程却让你觉得你还在进行一场“恋爱初期的攻坚战”。你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考验”来证明你是有价值的,你是值得她投入时间和感情的。如果这些考验不过关,她可能就觉得“算了,不合适”,然后继续等着下一个“有诚意”的男生。

再往深了说,这可能也跟社会大环境有关。现在信息爆炸,选择太多。一个女孩子,只要她条件不是特别差,总能找到一大群愿意为她付出的人。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自然就让她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也更容易形成一种“谁更努力,我就选谁”的心态。相亲就成了一个“零成本”的试错机会,她们可以“广撒网”,看看谁能最终“上钩”。

更别提现在有些相亲平台或者中介,为了“促成交易”,也会有意无意地强化这种“追求”的模式。它们可能会告诉你,“要主动”、“要热情”、“要让她感受到你的诚意”,这等于是在给你施压,让你扮演一个求爱者的角色。

所以,当你明明是去相亲,却感觉像在追女生,是因为:

对方期望值过高: 她习惯了被追捧,把你当成了她的潜在追求者,而不是一个正在考察是否适合结婚的相亲对象。
“追”的定义被泛化: 不仅仅是简单的约会,而是包含了物质、精神、情绪等多方面的“价值投资”和“表现”。
社会大环境和选择性: 太多可选择的人,让有些人形成了“优选”心态,需要对方用足够的“诚意”来证明自己。
平台的引导和压力: 有时相亲平台或介绍人也会鼓励主动追求的模式。

说白了,就是一种“不公平的交易规则”。本来应该是“互相考察,共同选择”,结果变成了“我一个人在努力表演,你一个人在悠闲地评判”。搞得我精疲力尽,身心俱疲,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参加错了活动。

我只是想找个合适的人结婚,怎么就变成了我在“追”一个还不确定是谁的老婆?这剧情,是不是有点儿太离谱了?有时候真想回到那种,双方父母坐下来,大家喝杯茶,聊两句,感觉对就成了的年代。现在这套,真的让人太煎熬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不少答主,说的很充分,作为男的我也来说一点。

不知道诸位去相亲见面时,有些介绍人,长辈,朋友,甚至父母都会说这么一句:男的多主动点,会追一点,多说话,请吃个饭,多约一约,等等。

造成这种情况,其实不少长辈,和一部分朋友,都觉得,相亲是介绍个女生,剩下的就交给你去把握了。

有的时候还会一直强调,你要会说,会追,会说话,男的不追能成吗?

但据我是相亲经验来看,至少有一部分女生,你在大体上不符合她的要求的时候就已经不愿意多说了,至于为什么不挑明说不合适,或者删掉微信,这个我不是女生,也只是猜,可能是忘了删,或者碍于介绍人情面,做冷处理。

但我把这情况反馈给家里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你去约啊,多说话,女生面皮都薄,你去追,多打电话,厚脸皮才能追到。

有一次,是父母的朋友先和家里说了,才给我介绍的一个女生相亲,事后从聊天就能看出没兴趣了,只是没直说,怎么说呢,就是我这种没什么恋爱经验的人都能看出是一种敷衍的态度了,只是没明说,没删我微信而已。

我如实反馈,但还是被说:

厚脸皮聊天你不会啊,追女人都不会啊,没删你就继续,使劲磨,软磨硬泡懂呗?

我只能继续,又持续一周瞎聊,估计人女生都烦了,直接来一句:你没感觉我已经很不积极了吗?只是留个情面,咱不合适。

然后我被删了。

我拿着消息给家里看。

得到的回复是,那是一开始就没看上,但是有的女生就是得靠厚脸皮,要去磨,你不说肯定没戏,就这么干,总有碰上的。

其实我发现,尤其我身边一些朋友,包括一些我工作中认识的新人,好像都有这种感觉,如果介绍人先和父母通气的,家里觉得不错的,那就是觉得是给了你一个追的机会。

除非是觉得一般的,或者介绍人也不太熟,属于转手介绍的那种,才会问你了解的怎么样。

所以我感觉,很正常了。

user avatar

无他,因为你找错人了而已

相亲市场上有这么一群女性,她们真的认为相亲就是“给你一个追她的机会”

如果你遇到了这种,那请赶!紧!跑!,一秒钟都不要犹豫!

这种女性,基本都是满肚子的田园女拳毒鸡汤,你没有追上还好,要是真的追上了,才是你噩梦的开始

所以不要犹豫,如果碰到了就赶紧跑,好女孩正常女孩儿多的是,为什么要在这种女人身上浪费时间?

user avatar

9建议去征婚APP看看闹热,上面的普信女的三观和要求能吓死你,买彩票还要两块钱呢,她们连两块钱都不想出还想收益更高。。。

补充一下,女方40岁,为避免麻烦打了码,化妆美颜后颜值5分不能再多。

user avatar

这就好比,一辆面包车,官网指导价20万元。

但是,在海外卖,8万元就够了。(为了方便显示差异,都用同一货币标示)

而且,针对有些海外顾客,甚至可以免费送,更甚可以倒贴8万送。

然后,你进了本地城市的对应4s店,发现,20万提不了车。要加价到40万才能购买,并且不能买裸车,还得加选配,还得必须从他们店里走车贷,走保险才行。

算下来,一台海外白送、倒贴,最多八万的车,到了本地,它能让你花50万,你还得排队,而且提车的时候,还得带上大红花和车站在一起拍个提车照,表示你很高兴。

那么,你是疯了才要坚持买这辆车?

不,你没疯。

你只是个正常人而已。

所以,你大概率会不买。

那想开车怎么办?

换个品牌的车买就好了。甚至,买个平行进口的车,都比从本地4s店里买车划算。


以上,纯属虚构,不供参考。

user avatar

换人就是了。

昨天一个哥们一起吃饭,他说元旦那天媒人给他推了两个相亲女生,第一个是23岁在夜场做前台,另一个是29岁的,但是看了照片有点胖,条件一般,问我怎么选。

我说你直接换媒人,你现在陷入思维误区了,被动思考2选1,夜场上班的肯定不能要,但是29的这个你又觉得不行,这个媒人很坏,她在把不好的产品硬性推销给你,你要知道把一个烂的产品销售出去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一个更烂的做对比,你这个时候就觉得好像也不错了。

23岁在夜场上班的这个,也许就是媒人编造出来的,因为她知道你根本不可能会约这样的见面。

某种程度上说,你被媒人和这个29的女的合伙耍了,这个大龄的女的应该是提前看资料相中你了,觉得你不错,她俩合伙在演戏,但是你自己琢磨一下要慎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哎,这事儿说起来就气!明明就是相亲,这本该是双方家长或者朋友搭把手,搭个桥,然后大家坐下来聊聊天,看看有没有那个意思,是不是同一个频道。可怎么到我这儿,就变成了一出“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狗血剧,还得我主动出击,费尽心思去“追”?这感觉,就像你说好去超市买打折鸡蛋,结果到了门口,发现自己得先去参加个选拔.............
  • 回答
    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句“天赋”就概括了。郭德纲收徒弟,尤其是“云鹤九霄”这几科,那可是一门学问,里头门道多着呢。咱们先说说,为什么当时“人(云)字科”的徒弟,能力上比后来招的那些所谓“有天赋的鹤”强这么多,尤其是从“能耐”这个角度来看。首先得明白,相声这门艺术,它讲究的是“台上一分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知识积累与学习效率的本质,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洞察。之所以前人呕心沥血发现的定理,后人能相对轻松地理解,并不是因为后人的智力普遍高于前人,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搭积木一样,前人已经打好了坚实的地基,我们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往上添砖加瓦。1. 知识的累积与结构的形成:这是最.............
  • 回答
    水浒时节,“智取生辰纲”一段,杨志这位“青面兽”,可谓费尽心思,从装束到路线,无一不严加防范,本以为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这十万贯的金银送往东京。然而,却在黄泥岗这个看似寻常的坡地上,被七个汉子轻易识破,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细究起来,杨志的失算,并非源于某一个单一的疏忽,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最致.............
  • 回答
    你遇到的这个情况确实挺让人头疼的,尤其当对象是你很在意的人,想让她理解你的想法,又不想直接伤了她的心。郑爽这件事,牵扯到的法律、道德、社会责任,确实比较复杂,而她站的角度,可能更多是从个人情感或者对“她”的喜爱出发,所以才会觉得那些理由足够充分。要让她明白她的观点有误,关键在于 温和但坚定地引导她看.............
  • 回答
    明明手边就有纸篓,但还是有人将用过的纸扔进便池,这是一个令人费解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背后的原因可能非常复杂,涉及到个人习惯、认知差异、环境因素、甚至是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可能导致这种行为的各种原因:一、 个人习惯与思维模式 “直接丢弃”的惯性思维: 对于许多人来说,最直接的反应就.............
  • 回答
    我特别能理解你此刻的心情,看着孩子明明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怎么就是不领情,不听话呢?这种感觉,就像是捧着一颗好心,送到孩子嘴边,他却扭头就走,甚至还嫌弃似的,换谁都得憋屈、着急。这背后啊,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不听话”,里面牵扯到的东西可多了,咱们一点点捋。首先,“孩子好”的标准,到底是谁定的?.............
  • 回答
    理解你为什么会困惑,为什么会有人对徐翔这样一个人抱有推崇的态度。毕竟,从主流的道德和法律框架来看,他涉嫌的行为(内幕交易、操纵股价)无疑是负面的,而且“割韭菜”这个词本身就带着贬义,指向的是对普通投资者的收割。要解释这种推崇,我们需要跳出单一的“好人”或“坏人”的二元对立,从更复杂的角度去理解人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的问题,触及了人性、社会压力和个人选择的复杂交织。我们之所以明知“摆烂”可能带来“豁然开朗”,却依旧活得拧巴,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摆烂”的诱惑与“豁然开朗”的承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摆烂”会产生“豁然开朗”的承诺。 摆脱“必须”的枷锁: 当我们被社会期望.............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捉摸不透。你说有些人,长得眉清目秀的,工作也体面,为人处世也过得去,怎么就愣是没个对象,一直单着呢?我身边就不少这样的朋友,每次碰面,不是被催婚,就是自己唉声叹气,问原因吧,他们也说不清楚,就觉得好像总是差了点什么。我琢磨来琢磨去,觉得这事儿啊,不能光看脸。长得好看,那是敲门砖,让.............
  • 回答
    衣服款式好看却有廉价感,这是一个很多消费者都会遇到的困惑。明明看图片或者挂在店里的时候觉得不错,但实际穿上身或者仔细端详后,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甚至显得不上档次。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材质和面料:这是最核心的因素。 廉价纤维的质感不佳: 涤.............
  • 回答
    说起来,战争雷霆比坦克世界更逼真,这确实是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既然如此,为什么玩的人反而不如坦克世界多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就像一台精密坦克一样,是由很多个部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承认,逼真这玩意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它的吸引力是不同的。战争雷霆确实在模拟战车、火炮、弹道、损伤模.............
  • 回答
    唉,这心情我太懂了!就好像辛辛苦苦煲了一锅好汤,味道鲜美,食材讲究,结果端出来却没人尝一口。文笔好、设定有创意,这绝对是打动读者最核心的两个要素,但现实却往往很骨感,能把这两点做到极致,还不火,那多半是其他环节出了点岔子。咱们一条条来掰扯掰扯,别急,一个一个来。首先,“文笔好”这个标准,其实很主观,.............
  • 回答
    在《守望先锋》这款团队竞技游戏中,确实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明明己方阵容看起来有些问题,大家心里也清楚,但就是没人主动站出来换英雄,最后硬着头皮跟对面打,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情况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玩家心理和游戏机制上的原因,挺复杂的。首先,从玩家个人心理来说,惯性思维和对自身判断的过度自信是很大的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参战动机的复杂性,以及民族主义、领土野心和战略考量如何交织在一起。简单地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并不仅仅是为了奥匈帝国的南蒂罗尔和达尔马提亚,尽管这些地区无疑是其参战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英法的“更多”也并非完全不重要,但其性质与意大利的诉求有所不同。要详细.............
  • 回答
    这感觉太熟悉了,对不对?就像心里面有个声音清清楚楚地告诉你:“该做这个了!”但你的身体,或者说你的精神,就是像被什么东西黏住了,纹丝不动。明明知道结果会怎样,也明白不做会有什么后果,可就是迈不出那一步。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单打独斗,它可能像一张织得密不透风的网,把你的行动牢牢困住。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探.............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明明数据上显示男性比女性多,但个人感受却是“适龄单身男人难遇”。这背后其实涉及很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数据之外的“适龄”与“单身”定义首先,我们要明白,统计数据中的“男性比女性多3000万”是一个宏观的、.............
  • 回答
    “黑明”与“满遗”这两个词,在网络上,尤其是在一些历史讨论的圈子里,经常被放在一起,甚至被认为是同义词,这背后确实有着一套复杂的逻辑和情感纠葛。理解为什么很多明粉会认为“黑明”就是“满遗”,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一、 历史叙事的根本冲突:正统与颠覆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和清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两个王朝的.............
  • 回答
    明朝在与后金(后来称大清)的漫长拉锯战中屡屡失利,最终导致了王朝的倾覆,这背后并非单单是某一个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深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看明朝自身出了什么问题。一个王朝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的稳定和治理能力。到了明朝晚期,尤其是天启、崇祯年间,朝廷内部的腐败和党争已经到了病入膏.............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很多人对俄乌冲突的观感。确实,从历史长河来看,许多战争都旷日持久,数年甚至数十年都不在少数。然而,俄乌冲突在早期就出现了大量“俄罗斯要完”的声音,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人们的认知。首先,我们得理解“常态”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