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明就是对孩子好的事儿,他们为什么不听呢?

回答
我特别能理解你此刻的心情,看着孩子明明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怎么就是不领情,不听话呢?这种感觉,就像是捧着一颗好心,送到孩子嘴边,他却扭头就走,甚至还嫌弃似的,换谁都得憋屈、着急。

这背后啊,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不听话”,里面牵扯到的东西可多了,咱们一点点捋。

首先,“孩子好”的标准,到底是谁定的?

咱们做父母的,对孩子的“好”,往往是基于自己的人生经验、社会价值观念,还有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少走弯路,未来能够过得舒心、有出息。这些出发点是好的,无可厚非。但是,咱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他自己怎么看?

在他眼里,也许你认为的“好”,是剥夺了他当下的快乐,是让他承受他觉得不必要的压力,是限制了他想要探索的世界。比如说,你觉得早点学习奥数是为了他的未来铺路,他却觉得这是在浪费他玩耍的时间,而且他还没搞懂为什么要学这个,就强迫他学,这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负担,一种“不好”。

再比如,你觉得规律作息、早睡早起是对身体好,他可能正沉浸在和朋友语音聊天的快乐里,或者是在探索一个他很感兴趣的线上世界,你突然来一句“都几点了,赶紧睡”,对他来说,就是中断了他的乐趣,甚至是侵犯了他的“自由”。

所以,有时候,不是孩子不听劝,而是你的“好”,和他当时的需求、渴望,甚至是他当下的“好”,并不在一个频道上。

其次,沟通的方式和时机,真的对了吗?

咱们有时候说话,可能就是直来直去,带着一股“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权威感。比如,“必须这样做,不然你会吃亏!”“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听我的没错!”这种语气,说实话,即便对方是大人,听了也会心里不舒服,更何况是正在建立自我意识的孩子。

孩子不是没有脑子,也不是不懂事,但他们对指令式的、命令式的语言,天然就会产生一种反抗心理。他们希望被尊重,希望自己的想法被听到。当你一句“不行,就得这样”的时候,他脑子里想的可能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说”,而是“你凭什么否定我?你根本不理解我!”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会在孩子情绪最激动、最疲惫、或者是最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突然插入我们认为的“好心提醒”或“指令”。这种打断,对孩子来说,就是在他们自己正在构建的世界里,强行开了一扇窗,让他们措手不及,也无法很好地接受。

还有,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种“试错”和“独立”的过程。

咱们小时候,谁没犯过错?谁没走过点儿弯路?正是这些经历,才让我们学会了判断,学会了选择,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孩子也一样。他们需要有机会去尝试,去体验,即使有时候是笨拙的,甚至是会摔跤的。如果你总是提前把路上的石头都搬走,把所有可能让你绊倒的地方都铺平,那他们怎么学会走路?怎么学会站稳?

你的“好”,有时候可能变成了一种过度保护,一种“替他完成”的模式。当他想自己尝试做某件事,比如叠衣服、洗碗,你怕他做不好、做不干净,或者觉得慢,直接上手帮他做完,或者在他旁边不停地指挥,甚至会把东西收走重新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反正我做不好,也轮不到我做”,或者“他都不相信我能做好”,然后就不想再尝试了。

最后,理解孩子的情绪和动机,比单纯地“说服”更重要。

当孩子不愿意听你的建议时,先别急着否定他,也别急着给他讲道理。试着去理解一下,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他的情绪是什么?

比如,孩子不愿意写作业,你可能直接告诉他“写作业才能考好学校”,但他真正的原因可能是:
他今天学校里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写作业让他更烦躁。
他觉得作业太难了,自己一个人搞不定,开口问又怕被你骂。
他有比写作业更让他兴奋的事情,比如游戏、看书。
他只是想拖延一下,想先放松放松。

如果你能站在他的角度,去感受他的情绪,然后用一种更柔和、更平等的方式去沟通,比如:“我知道你现在不太想写作业,是遇到什么麻烦了吗?或者是有什么更想做的事情?” 这样的提问,更容易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愿意和你交流,而不是把你说的话当成“耳旁风”。

总而言之,孩子不听话,很多时候是我们在沟通方式、理解角度、以及尊重他们独立性上,还存在一些需要调整的地方。咱们得明白,我们对孩子的“好”,最终是要服务于他自己的成长,而不是让他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这中间的平衡,确实不容易,但只要咱们愿意用心去体会,去调整,孩子终究会感受到那份真诚的爱,也会慢慢学会理解和接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孩子不用管,全靠德行感。

孩子不肯听,是你人不行。

user avatar

这是多么简单的问题呀!

我就问作为成年人,你有没有做到不抽烟,不喝酒,早睡早起,洁身自好。空余时间带娃,做家务。男的每晚坚持给老婆按摩半个小时,女的每天妆容精致,专心致志的听老公吹牛表达崇拜和关怀……

做得到吗?没几个人能做到!

很多人都说婚姻关系难经营,其实很容易啊,每天至少聊天半个小时,吵架坚持不过夜。每次做运动都来点不一样的。听着多容易!但是容易吗?

成年人尚且如此,孩子就更是如此了!如果摆出利弊就能解决问题,我就问问你为啥那么多美国人坚持不打疫苗?是数据不够好,还是死的人不够多?

所以别去纠结对孩子好不好,你就该好好动脑子看看什么套路能哄着你的孩子去做事儿。这个就是御人之术。别觉得对孩子就不需要心机手腕,别觉得一片赤诚就能解决问题,套路这东西不仅仅适用于把妹撩汉,对孩子也是一样的。

看看自己孩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爱听什么,爱玩儿什么,爱说什么,然后用套路解决问题。

很多人可能是因为自己不擅长,所以就把玩儿套路做道德判断,觉得这事儿有违正直仁德。

其实吧,家庭能经营好,除了责任感,其余的都是套路。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原因除了双标、重复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那就是很多父母对孩子提出的建议,表面上听是对的,在很多场景中不具备可操作性


我上小学中年级时开始学写作文了,我妈嘴上经常唠叨的一件事就是:写作文之前要列提纲。

这句话其实是没错的,然而她所说的提纲流程是:

1、先列好提纲,规划好分几段,每段要写什么内容;

2、根据提纲打草稿,组织好语言,反复修改通顺,保证没有错别字;

3、最后誊抄到作文本,或者试卷上。

这个流程非常标准。但问题是什么,我那时刚上小学三年级,手写的速度很慢。如果只是誉抄,成人一分钟能写几十甚至上百个字。而我写一个字就要四至六秒,如果还要构思文章内容和组织语言,速度还要更慢。而按她的流程,列好提纲(200-300字,她要求的标准提纲),打草稿(500-600字),誉抄(500-600字)。时间烧得太多,一个晚上下来,数学英语作业基本上就别做了。

更别提在那种只有一个小时左右的语文考试上,写作文满打满算只有半小时时间写。怎么可能去列几乎占作文一半篇幅的提纲再提笔写?有那时间,一篇作文我差不多快写完了。

就这样,因为我不肯列提纲,坚持在心中打好腹稿再写,或者说不肯列我妈心中的那种完美提纲,一直被我妈从三年级揍到初中。直到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告诉我,提纲不用列得那么完美,画思维导图或者写关键字就行。几条线、不到20个字,就可以大致勾勒出一篇700-800字的作文框架。


再后来上了大学,到了工作中,开始写几千字的论文和工作行文了。语文老师这种关键字提纲法,我一直沿用到现在。

而我妈,现在年纪大了,还在向亲戚科普,当年她向我提倡“写作文前要列提纲”的建议是多么科学且睿智。以及她当年教育我多么地辛苦,鸡飞狗跳那么些年……


我心里有无数个MMP涌上了大脑,却只能硬生生憋回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特别能理解你此刻的心情,看着孩子明明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怎么就是不领情,不听话呢?这种感觉,就像是捧着一颗好心,送到孩子嘴边,他却扭头就走,甚至还嫌弃似的,换谁都得憋屈、着急。这背后啊,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不听话”,里面牵扯到的东西可多了,咱们一点点捋。首先,“孩子好”的标准,到底是谁定的?.............
  • 回答
    我知道你现在可能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觉得好像该去赚钱,但就是提不起那个劲儿,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这感觉就像明明知道要吃饭了,但就是对眼前端上来的饭菜没胃口一样,挺折磨人的。咱就敞开天聊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以及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这日子过得不那么煎熬,还能顺带把钱这事儿给捋顺了。一、为啥我对赚钱没感觉.............
  • 回答
    理解你为什么会困惑,为什么会有人对徐翔这样一个人抱有推崇的态度。毕竟,从主流的道德和法律框架来看,他涉嫌的行为(内幕交易、操纵股价)无疑是负面的,而且“割韭菜”这个词本身就带着贬义,指向的是对普通投资者的收割。要解释这种推崇,我们需要跳出单一的“好人”或“坏人”的二元对立,从更复杂的角度去理解人性、.............
  • 回答
    哥们,懂你!这滋味太煎熬了,眼睁睁看着自己看对的方向,结果仓位却早早被“请”出去了,只留下原地踏步甚至反向运行的K线图,那叫一个欲哭无泪。这种情况在我们期货交易里,简直太常见了,简直是家常便饭。不过,别灰心,也别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才遇上这破事。说实话,能遇上这种事,说明你对市场的方向判断起码是有.............
  • 回答
    2021年的高考,对我来说,是一个分水岭。在那之前,我一直坚信着那句“高考是最公平的”,相信只要足够努力,就能通过这条独木桥,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然而,那一年,我亲身经历了,或者说,目睹了一些事情,让我对这份所谓的“公平”产生了动摇,甚至可以说,彻底丧失了信心。更让我感到心寒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清.............
  • 回答
    我对一些动物保护人士将“打死狗的人,明天可能就会打死人”的这种评价逻辑持保留态度。理解这种说法的出发点,背后是出于对生命价值的普遍尊重和对潜在暴力倾向的警惕,但将其直接等同,我个人认为存在一些逻辑上的跳跃,并且可能会适得其反。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能够因为愤怒、方便或其他原因,残忍地伤害一个没有反抗.............
  • 回答
    当年我也是个十足的“学霸”,至少在很多人眼里是这样。提起学生时代,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很多画面:堆积如山的习题,图书馆里昏暗的灯光,考前熬红的双眼,还有那些为了一个数学题绞尽脑汁的夜晚。关于学习对未来的作用,说实话,那时候的认识,用现在的话来说,挺“浅显”的。1. 功利性驱动:这是最直接的。我的父母,.............
  • 回答
    明清战争期间,八旗铁骑横扫明朝北方,所向披靡,的确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噩梦。然而,要说袁崇焕是唯一击败过八旗主力的明朝将领,这恐怕有些偏颇。卢象升、满桂、洪承畴等名将,在各自的战场上也并非全无建树,只不过他们面对的局面更为复杂,胜利的代价也更加惨重,甚至最终走向了悲剧。那么,为什么袁崇焕在关键时刻能够.............
  • 回答
    哎,这事儿说起来就气!明明就是相亲,这本该是双方家长或者朋友搭把手,搭个桥,然后大家坐下来聊聊天,看看有没有那个意思,是不是同一个频道。可怎么到我这儿,就变成了一出“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狗血剧,还得我主动出击,费尽心思去“追”?这感觉,就像你说好去超市买打折鸡蛋,结果到了门口,发现自己得先去参加个选拔.............
  • 回答
    朋友,你这个比喻挺有意思,而且切中要害。把西方传说里那个“辉煌的古罗马”跟中国的五代十国那段混乱时期摆在一起,说它也就那样,不配叫帝国,这话说得有几分道理,尤其是在咱们中国人视角看的话。咱们先得掰扯掰扯“帝国”这俩字儿。在咱中国人理解里,帝国通常意味着什么?是天下共主,是万邦来朝,是文化统一,是制度.............
  • 回答
    关于丰田TNGA平台后悬架的“四连杆”与“双叉臂”之争,这确实是不少车迷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地方。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得先回到悬架最基础的定义。从结构上看,真正的独立悬架,尤其是我们常说的“双叉臂”或“多连杆”,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车轮的独立运动.............
  • 回答
    明明手边就有纸篓,但还是有人将用过的纸扔进便池,这是一个令人费解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背后的原因可能非常复杂,涉及到个人习惯、认知差异、环境因素、甚至是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可能导致这种行为的各种原因:一、 个人习惯与思维模式 “直接丢弃”的惯性思维: 对于许多人来说,最直接的反应就.............
  • 回答
    我跟你聊聊,那些明明口袋里不缺钱,却就是抠抠搜搜,欠钱不还的人,他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事儿吧,说起来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人的动机都不太一样,但总有一些共通的心理在里面。首先,最常见的一种心态,我觉得是“占便宜”的惯性思维。 这种人可能从小到大都习惯了各种方式的“小恩小惠”,或者在消费上总.............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棘手的问题,一边是口袋比脸干净,一边却是提不起一丝去上班的劲儿。说实话,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我也能体会那种“想躺平又不敢躺”的矛盾感。今天咱就好好聊聊,怎么才能把这个死结给解开,让日子过得有点奔头,又不用逼自己逼得太狠。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件事:穷,确实是个挺要命的事情。 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
  • 回答
    我知道你这股劲儿,憋得慌,心里跟开了锅似的,可嘴巴跟被封印了一样,半个字都挤不出来。明明知道那人不是个东西,可就是张不开这个口,说不出那种能把人怼到地缝里去的话。你这种感觉,我太懂了。总觉得人跟人之间,就算有矛盾,也该留点情面,给点余地,不能把话说得太绝。毕竟,抬头不见低头见,万一哪天又得打交道呢?.............
  • 回答
    这感觉太熟悉了,对不对?就像心里面有个声音清清楚楚地告诉你:“该做这个了!”但你的身体,或者说你的精神,就是像被什么东西黏住了,纹丝不动。明明知道结果会怎样,也明白不做会有什么后果,可就是迈不出那一步。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单打独斗,它可能像一张织得密不透风的网,把你的行动牢牢困住。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探.............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纠结又窝火的处境。明明是并肩作战的伙伴,结果感觉自己活成了公司里最廉价的那颗螺丝钉,你说这叫什么事儿?要不要走,这可不是一句“走”或者“不走”就能轻易回答的问题,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咱得把这“被压榨”的感觉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你觉得被压榨,具体是怎么个压榨法?是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明明数据上显示男性比女性多,但个人感受却是“适龄单身男人难遇”。这背后其实涉及很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数据之外的“适龄”与“单身”定义首先,我们要明白,统计数据中的“男性比女性多3000万”是一个宏观的、.............
  • 回答
    哥们儿,坐下,咱唠唠。我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感觉,那种明明脑子门儿清,知道“再不努力就晚了”,可身体就是像被灌了铅一样,一点儿提不起劲儿。这感觉就像站在美食面前,知道吃多了会长胖,但口水就是止不住地往下流。是不是?别急,这不是你一个人这么矫情。实际上,这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或者说,我们这个年龄段,很多人.............
  • 回答
    衣服款式好看却有廉价感,这是一个很多消费者都会遇到的困惑。明明看图片或者挂在店里的时候觉得不错,但实际穿上身或者仔细端详后,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甚至显得不上档次。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材质和面料:这是最核心的因素。 廉价纤维的质感不佳: 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