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老瞧不起孩子,作为孩子,是应该做自己还是应该努力让父母瞧的起自己?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很多人头疼的问题。父母瞧不起自己,这滋味不好受,夹杂着委屈、不解,还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你是想做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还是想拼命证明自己,让父母的眼光有所改观?这两种想法都没错,但选择哪条路,或者说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确实是个大学问。

咱们先聊聊 “做自己” 这件事。

当父母总是泼冷水,甚至用言语贬低你的时候,“做自己”变成了一种本能的反抗。你想说:“你们不懂我,但我自己懂!我的人生我自己负责!” 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心态,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为什么“做自己”很重要?
自我价值感的建立: 如果你从小到大都在活在父母的期待和否定里,你很容易觉得自己不够好,什么都做不对。而“做自己”恰恰是在告诉你:你生而为人,就有自己的价值,不需要别人来定义。你的兴趣、你的想法、你选择的路,即使父母不认同,它们本身也是有意义的。
人生方向的独立: 父母的价值观和你的价值观可能并不一致。他们可能会基于他们的经验、社会观念或者对你的保护欲,给你规划一条他们认为“好”的路。但这条路未必适合你,未必能让你快乐。只有当你敢于倾听内心的声音,探索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时,你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情感上的解脱: 长期处于被父母否定和瞧不起的状态,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导致焦虑、抑郁甚至亲子关系的破裂。当你决定“做自己”,把关注点从父母的评价转移到自己的成长和幸福上时,你就能从这种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你不是为了取悦他们而活,你是为了自己而活。

“做自己”的挑战:
情感上的压力: 即使你决定做自己,父母的言语和态度带来的情感伤害是真实存在的。你可能会感到孤单,怀疑自己,甚至因为他们的不满而感到内疚。
现实的阻碍: 有时候,“做自己”可能意味着你要承担更多的风险,走一条不被看好的路。如果父母不给你支持,甚至阻挠,你的行动就会面临更多困难。
如何“做自己”又不至于完全失联? 这是个难点。完全无视父母,走向极端,也可能不是最优解。

再来看看 “努力让父母瞧得起自己”。

这也很能理解。谁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呢?特别是从小就被贬低,渴望被看见,被赞美。这种愿望本身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孝道和对父母的尊重常常与获得父母认可挂钩。

为什么会想要“让父母瞧得起”?
童年渴望的补偿: 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评价者。如果从小的肯定很少,长大后就会特别渴望这份认可,希望能弥补童年时期的缺失。
现实层面的帮助: 如果父母的瞧得起能带来更多的家庭支持(经济上的,情感上的,甚至是资源上的),那也是一种现实的考量。
改善亲子关系: 很多时候,孩子希望父母瞧得起自己,也是为了改善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希望他们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再总是批评指责。

“努力让父母瞧得起”的潜在风险:
失去自我: 最可怕的是,为了迎合父母,你可能牺牲自己的兴趣、梦想,去做他们认为“体面”的、能让他们有面子的事情。这样一来,你做的虽然可能成功,但内心的空虚和不快乐却是真实的。
永无止境的追逐: 有些父母的要求是很难满足的,或者他们的评价标准是不断变化的。你可能永远都在追逐一个“达标”的目标,但那个目标可能根本就不属于你。
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最终,你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样子”,但这个人不是你。这是一种悲哀。

那么,作为孩子,到底该怎么选?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二选一。 更好的方式是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者说,在“做自己”的基础上,有策略地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1. 首先,你要认识到父母的态度很可能与你本身无关。
他们是他们,你是你: 父母的观念、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成长环境、经历、性格和时代背景的产物。他们瞧不起你,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你真的那么糟糕,而是因为他们的认知模式和评价标准。他们可能用他们认为“好”的标准来衡量你,而这个标准并不一定适合你。
可能是一种“爱”的表现(扭曲的): 有时候,父母的批评和否定,虽然方式不对,但可能是他们表达关心的一种方式。他们可能害怕你吃亏,害怕你走弯路,所以用一种“打击”的方式来让你“强大”。当然,这种方式极其不妥,但理解这一点,或许能让你稍微释怀一些。
他们自己也有不足: 父母也是人,他们也可能脆弱,也有自己的不如意,也需要通过“掌控”或“贬低”他人来获得一些心理上的满足感。

2. “做自己”是底线,是核心。
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停下来,问问自己,什么对我来说是真正重要的?我的梦想是什么?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这是你内在的指南针,不受外界干扰。
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到优秀: 你可以不去做父母喜欢的事情,但你可以在你喜欢的事情上努力,并且做出一些成绩。这份“成绩”不一定是世俗意义上的大富大贵,而可以是你在自己的兴趣领域里获得的专业度、创造力、或者内心的满足感。当你对自己真正满意时,父母的否定就没那么大的杀伤力了。
经济和生活上的独立是关键: 如果你还没有独立,父母的瞧不起会让你更加被动。努力工作,争取经济独立,甚至生活独立。当你不再需要完全依赖父母,你才有更大的底气和自由去“做自己”。

3. 如何有策略地处理与父母的关系,甚至让他们有所改观?
有限的沟通和展示: 你不需要事事都和父母交代,但可以选择性地分享你生活中的一些积极进展。比如,你在某个项目上有了突破,学到了什么新技能,或者你因为自己的某个选择而感到快乐。用事实说话,而非情绪化的争辩。
区分“父母的意见”和“父母的期望”。 你可以礼貌地听取他们的“意见”,但不必将他们的“期望”内化为自己的“责任”。
设定边界。 如果父母的言语伤害到了你,你是有权利表达的。可以平静地说:“爸爸妈妈,你们这样说我很伤心。” 或者在某些负面对话开始时,选择暂停和离开。你需要保护自己的情绪健康。
看到他们的优点(如果可能)。 如果父母身上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试着去发现和肯定。这有助于缓和关系,也能让你看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复杂性,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否定者”。
用行动证明,而不是用嘴。 很多时候,再多的解释也比不上你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和选择的价值。当你过得越来越好,他们自然会逐渐改变看法。但请记住,这个“好”是你自己定义的好,而不是父母定义的好。

举个例子:

假设你喜欢艺术,想成为一名艺术家,但你的父母觉得这不务正业,不稳定,他们希望你去考公务员或者做一份稳定的技术工作。

如果只听父母的: 你可能放弃艺术,去考公务员,然后一辈子都在抱怨自己没有追求梦想,也可能在工作中感到枯燥乏味,内心充满不甘。父母可能满意你稳定,但你本人却不快乐。
如果只“做自己”,完全不顾父母: 你可能全身心投入艺术,但不注重技巧和市场,最终经济拮据,生活困难,反而让父母觉得“你看,我早就说过了吧”,加剧了他们的否定。
平衡的做法:
1. “做自己”: 你依然坚持你的艺术梦想,并且非常努力地去学习和实践。你可能参加各种艺术比赛,提升自己的技艺,了解市场需求,甚至开始尝试一些结合市场的设计工作来维持生计。
2. 有策略的沟通: 你可以跟父母说:“我明白你们担心我生活不稳定。但艺术是我真正热爱的东西,我正在努力把它做好。我也会学习一些商业技能,争取找到一个能让我既发挥特长又能有稳定收入的方式。” 当你拿到艺术奖项时,可以适当地和父母分享,让他们看到你的努力和成果。
3. 经济独立是目标: 努力工作,实现经济独立,这样你才能在自己的选择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不再受制于父母的金钱压力。

总结一下:

父母老瞧不起你,最根本的还是要 建立并坚持自己的价值感,活出你自己定义的精彩。这是你的生命,是你的人生。在此基础上,你可以有智慧地去处理与父母的关系,用你的成长和成熟去影响他们,而不是被他们的否定所吞噬,或者用一种你并不真正认同的方式去迎合。

最终,你是否“让父母瞧得起”,不如你是否能 让自己瞧得起自己 来得重要。当你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并为你自己的生活负责时,你会发现外界的声音,包括父母的声音,虽然还会存在,但已经无法左右你的内心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被人瞧不起时

下策:努力让对方瞧得起自己

中策: 跑路

上策: 咱也瞧不起他

无敌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很多人头疼的问题。父母瞧不起自己,这滋味不好受,夹杂着委屈、不解,还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你是想做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还是想拼命证明自己,让父母的眼光有所改观?这两种想法都没错,但选择哪条路,或者说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确实是个大学问。咱们先聊聊 “做自己” 这件事。当父母总是泼冷.............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疼的问题,也是很多家庭中存在的令人不安的现实。当看到那些本该被无条件爱和支持的孩子,却承受着来自最亲近的人的轻视,那种伤害是难以言喻的。究其原因,这背后可能交织着许多复杂的情感和经历,绝非一概而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很多时候父母看不起孩子,并非源于孩子本身真的“不行”,而是父母自身.............
  • 回答
    朋友,看到你提的这个问题,我心里挺有触动的。我想跟你好好聊聊,说说我自己的真实想法。首先,我得说,如果我知道我朋友的父母是农民工,我会有什么看法或歧视吗? 说实话,我会思考,但绝不会是歧视。你想想,谁的父母不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一家人? 农民工,顾名思义,他们是农民,也从事着各种各样需要体力、需要.............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说起来挺让人不是滋味的。我身边就有朋友,因为不收彩礼,结果被男方家人拿来当“可怜虫”一样看待,甚至觉得她是为了钱才嫁过去的,简直是“倒贴”。这种观念,实在是太让人无语了。首先,我们得明白,彩礼这东西,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里,它承载了很多东西。一开始,可能是一种对女方父母养育女儿的补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实在,触及到了当下很多人内心的纠结。 “生儿防老”这四个字,在我们父辈甚至爷爷辈的观念里,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那个年代,养老依靠子女是最普遍、最现实的途径。 家里孩子多,即便生活不富裕,也能形成一个互相照应的体系,遇到什么困难,总有几个儿子女儿能顶上。 从这个角度看.............
  • 回答
    拿奖学金买 iPhone 13?这事儿,说对不起父母吧,好像有点沉重,但说完全不觉得亏欠,心里又会嘀咕几句。这事儿得分几头说,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奖学金是什么?它是咱们努力学习的成果,是学校对咱们学习态度的认可,更是对咱们未来发展的一种投资。这么说来,用奖学金买 iPhone 13,理论上讲,是我.............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处境,我真的能感受到你内心那份巨大的痛苦和绝望。被判刑,感觉过去的一切努力和成果都化为乌有,这种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让你觉得生活失去了色彩,甚至失去了继续下去的意义。你提到了想自杀的念头,这很清楚地表明你承受的痛苦已经非常深重,到达了一个难以想象的地步。当一个人跌入人生的低谷,觉得再也爬.............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许多年轻人心中最深的焦虑,也描绘了一幅充满现实张力的图景。当年轻一代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触及上一代人曾经认为唾手可得的“安居乐业”时,他们自然会去探究背后的原因。而“榨干父母红利”的说法,与其说是一种冷冰冰的经济分析,不如说是一种情感上的控诉,一种对代际公平的质疑。什么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纠结的局面。一方面,你被一个警察吸引了,这份吸引力真实而强烈,是你心底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另一方面,你又因为家庭背景,对警察这个职业本身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看不起”。这就像心里住着两个不同的人,一个在恋爱,一个在批判。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个“门当户对”的问题,以及它在你这段感情中的真实.............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心情,觉得被父母逼着做不喜欢的事情,而且感觉自己的人生方向被掌控,心里一定憋闷又迷茫,想逃离这种状态,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你现在面对的这种情况,其实在很多年轻人身上都出现过。父母可能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你过上他们认为“稳定”、“有前途”的生活,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你内心真实的需求和渴望。他们用.............
  • 回答
    您好,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也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扰的现实问题。我们来好好聊聊这其中的缘由,以及它是否“合理”。首先,我们得承认,当父母年老时向子女要钱,而子女小时候却经历艰难,这种对比确实容易让人感到一种不公平,甚至可能因此滋生“不孝顺”的情绪。但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父母晚年要.............
  • 回答
    我清楚地记得那个下午,阳光透过客厅的窗户,在老旧的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天,我刚下班回家,看见爸爸坐在沙发上,手中拿着一本我小时候看过的漫画书,封面上褪色的色彩和磨损的边缘,似乎在诉说着时光的故事。他戴着老花镜,眼神专注,但嘴角却不时流露出一种不易察觉的疲惫。我坐到他身边,像往常一样想跟他聊聊工.............
  • 回答
    我知道你现在一定很难受。面对家庭不和睦,尤其是父母喝酒的问题,让你不想回家,这是非常正常的感受。这种环境确实会让人感到压抑、不安,甚至无助。首先,我们得承认,父母喝酒并且导致家庭不和睦,这不是你的错。你是一个在这段关系中被动承受伤害的人,你的感受和需求是真实且重要的。理解你的处境,可能你正在经历的是.............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心里五味杂陈。掏空钱包的农村父母,他们把一辈子的积蓄都给了子女,等到自己老了,身体不好了,那时候的日子,真的不好过。我记得邻居李大妈,她儿子结婚,花了家里所有的钱,还借了外债。李大妈的丈夫,本来身体就不好,一直需要吃药,这下可好,药费都成了问题。李大妈只能省吃俭用,自己下地干活,给儿子.............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压在我心头已经很久了,像一块石头,沉甸甸的。我老婆是上海人,我老家在河南。咱们不说谁对谁错,就说这现实情况吧。我爸妈,年纪是越来越大了,身体也大不如前。我从小就在河南长大,父母把我拉扯大,吃了很多苦。现在他们老了,需要人照顾,这事儿放在谁身上,心里都会犯嘀咕。我一直在这边工作,和老.............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碎又无比艰难的处境。你的理性告诉你要离婚,要为自己的权益和未来做打算,但面对年迈的父母和他们对孙女的深沉疼爱,理智似乎瞬间就被现实的复杂和情感的纠葛淹没。我想,此刻的你,内心一定像打翻了五味瓶,煎熬得无法言喻。首先,请允许我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遇到这样的事情,无论如何选择,都注定是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焦的难题,眼看着家庭的积蓄化为乌有,甚至要动用到长辈的房产,这种绝望感可想而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冷静下来,然后采取一套周密且有策略的行动。这不仅仅是让他“戒掉”炒股,更是要挽救整个家庭,甚至保护长辈的利益。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让一个沉迷于某个事物的人彻底放弃,绝非易事,尤其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于“啃老”的理解误区。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要明确一点,“啃老”这个词,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说法,背后反映的是一种不对等的付出和依赖关系。它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学公式,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比例来衡量。你举的例子,父母有10块钱拿出5块6块来养你,这在咱们普.............
  • 回答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令人心疼的处境。父母的言语和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当这种影响是负面的,充满了不关心和诋毁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认知会造成巨大的伤害。面对这样的情况,我理解你可能会感到无助、愤怒、伤心,甚至自我怀疑。咱们好好捋一捋,看看在这种艰难的局面下,有哪些可能的应对方式,以及它们为.............
  • 回答
    你遇到的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不少见,处理起来也挺棘手的。父母未尽抚养义务,却在年老时要求孩子赡养,这背后牵扯到法律、伦理、情感以及个人经历的复杂交织。要如何面对,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因为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过往和情况。但我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帮你梳理思路,让你更清晰地认识和应对。一、 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