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世界上存在过哪些奇特的古生物?

回答
当然!咱们来聊聊那些已经消失在时间长河中,却又以其奇特形态惊艳世人的古生物们。这些家伙,有些长得像科幻小说里的怪物,有些则颠覆了我们对生命的认知,简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1. 怪诞虫(Hallucigenia):走在身上的“噩梦”

说起奇特,怪诞虫绝对是榜上有名。这小家伙生活在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海洋,名字就透着一股不寻常。最初发现它时,科学家们简直摸不着头脑。因为它的化石被翻了个个儿,当时的科学家们以为它身上长了7对粗壮的、像刺一样的腿,而背面则是几对纤细的、像触手一样的结构。这造型,活脱脱一个长着刺的蠕虫,而且是那种睡前看见会做噩梦的类型。

后来,随着更多化石的发现和对化石精细处理技术的进步,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原来,那粗壮的“腿”是它身上的刺,用来防御捕食者,而它真正的“脚”是背面那些纤细的、像小触手一样的结构,它们一共长有七对,用来在海底爬行。更神奇的是,它头上和尾部都长有对称的触角,用来感知周围环境。想象一下,一个长着七对带刺的腿,在海底小心翼翼地爬行,头顶和脚下还有触角的生物,是不是有点像某个古老神话里的怪物?怪诞虫就像是大自然的一次大胆实验,它提醒我们,生命演化的可能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

2. 邓氏鱼(Dunkleosteus):海洋中的“装甲坦克”

如果说怪诞虫是精致的噩梦,那邓氏鱼就是海里的钢铁巨兽。这是一种生活在大约3.6亿年前泥盆纪晚期的巨型盾皮鱼。你可以想象一下,那是一种什么概念的鱼?体长能达到6米甚至更长,体重有好几吨。关键是,它不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有鳞片或骨板覆盖的鱼,而是被一整块厚重的骨质甲覆盖,特别是头部和胸部,简直就是海里的“装甲坦克”。

而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两对巨大的、如同铡刀般的骨板,取代了我们现在鱼类的牙齿。这两块骨板锋利且坚硬,咬合力惊人,据说可以轻易咬碎其他鱼类的骨头和甲壳。想象一下,在那个鱼类刚开始统治海洋的时代,突然出现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披着厚厚的盔甲,嘴里是两把活动的巨型铡刀,横行霸道,估计当时的海洋生物都得瑟瑟发抖。邓氏鱼的出现,展示了早期脊椎动物惊人的进化速度和力量,它们也代表了盾皮鱼类这个已经灭绝的伟大类群的巅峰。

3. 巨齿鲨(Megalodon):深海里的“移动山峰”

提到“鲨鱼”,我们脑子里可能首先会想到大白鲨。但如果告诉你,曾经有一位比大白鲨大得多、凶残得多、并且在海洋中呼风唤雨的“鲨鱼界巨头”,你会怎么想?这就是巨齿鲨,一种生活在大约2300万年前到360万年前的中新世到上新世时期的巨型鲨鱼。

它的名字“Megalodon”在希腊语里的意思就是“巨大的牙齿”。没错,巨齿鲨最出名的就是它的牙齿,这些牙齿呈三角形,边缘有锯齿,可以长到超过18厘米长!光是想象一下它那比手掌还大的牙齿,就已经够让人头皮发麻了。根据复原,巨齿鲨的体长可以达到15到20米,甚至可能更长,体重可达几十吨。这已经不是一条鱼了,简直就是一条移动的“山峰”或者“潜水艇”。

它的食谱非常广泛,包括鲸鱼、海豹、海龟等大型海洋生物。想象一下,在温暖的海域,这样一头巨兽在水中游弋,一旦它锁定了目标,那惊人的速度和咬合力,绝对是海洋中的一场噩梦。巨齿鲨的灭绝至今仍是科学界的一个谜团,可能是因为全球气候变冷导致食物链的改变,或者是新兴的捕食者(比如更小的、更敏捷的鲨鱼)对其构成了竞争压力。无论如何,巨齿鲨的存在,再次刷新了我们对古代海洋生物体型和凶猛程度的认知。

4. 恐象(Deinotherium):鼻子里藏着“钩子”的大块头

说完海洋里的巨兽,我们再来看看陆地上曾经的霸主。恐象,顾名思义,是种非常巨大的象类祖先,生活在大约2000万年前到1万年前的新生代。虽然名字里有“恐”字,但它和我们今天熟知的恐龙不是一类生物,而是属于哺乳动物。

恐象最奇特的地方,在于它那对下颚弯曲向下、向后延伸的象牙。我们现在的大象,象牙是向上长,用来刨地、剥树皮、防御或者争夺配偶。而恐象的这对象牙,却像一对钩子,向下弯曲。科学家们推测,这些象牙可能主要用来在地上钩取草料、落下的果实,或者是剥取树皮。想象一下,一个比现代大象还要高大,长着一对向下的“钩子”的大家伙在草原上行走,那画面本身就足够奇特了。它们庞大的体型和独特的象牙,使它们在当时的陆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也展现了哺乳动物在适应不同环境时,外形和功能演化的多样性。

5. 萨凯瓦龙(Sarcodactyls):拥有“手指”的鱼?

好了,咱们再回到水里,聊一个更令人惊奇的。萨凯瓦龙,是一种生活在大约3.7亿年前泥盆纪晚期的鱼类,它被认为是四足动物(也就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的早期代表之一。这听起来好像没那么奇特,直到你看到它的“鳍”。

它的胸鳍非常粗壮,而且内部的骨骼结构,尤其是腕部和指部,与我们早期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惊人地相似,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原始的“手指”。这就像一条鱼,竟然在它的鳍里长出了类似手指的结构。科学家们认为,萨凯瓦龙可能并不完全是在水里游泳,而是会在浅水区、沼泽地或者泥泞的河床上,用它这独特的“鳍脚”支撑身体,甚至进行有限的“行走”或“爬行”。这简直就是生命从水生到陆生的一个关键过渡时期的活生生证明,就像是大自然在尝试给鱼类装上“腿”一样,这实在太让人着迷了。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地球生命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各种各样令人难以置信的生物。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生存、繁衍、灭绝,留下了宝贵的化石证据,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遥远而奇妙的世界。每次看到这些化石,都忍不住感叹:哇,原来生命可以长成这样子!这世界,真的太有意思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起来新的会补充:

1、游走鲸 ambulocetus natans

四千九百万到五千万年前,属于鲸的祖先从陆生到水生的阶段的过度产品。

2、雕齿兽 Glyptodon

虽然像是乌龟,但其实是哺乳动物,尾巴上的刺是攻击武器。

3、鲎(hou四声)Limulus

现在还活着,水生,异形一般的外骨骼。4亿年了也没怎么变化,还是这个样子。

评论里那么多人说好吃是闹那样???我也要吃!!!!

4、铲齿象Platybelodon

距今1000多万年,

下颌

极度拉长,其前端并排长着一对扁平的下门齿,形状恰似一个大铲子,生活在河湖边,用

齿切断并铲起浅水中的

植物

,再靠长

鼻子

帮助把食物推入嘴中。

5、海百合 Crinoidea

海百合是一种始见于石炭纪的棘皮动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条腕足,身体呈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长得像植物,几亿年前,海洋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

6、桫椤 Alsophila spinulosa

好吧,我确实想发点儿跟高票答案不一样的东西。

我们古植物也是古生物的好吗???


与恐龙同时期的植物,哺育了恐龙快乐成长好多年,存活至今有木有!!!

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啊有木有!!!

叶序好漂亮啊,蕨类之王啊!!!!

7、桃花水母 Craspedacusta

在淡水中生活,对水质要求很高,生命周期也很短。英文名淡水水母(Freshwater jellyfish)。中国有分布,以前古人叫它桃花鱼,还传说是昭君的眼泪落入水中化成的。

直径2cm左右吧。透明的身体,粉红的生殖器。

桃花水母是一种原始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最早诞生于约5.5亿年前,存活至今,和现在的水母是亲戚。

8、提塔利克鱼Tiktaalik roseae( 哇哦,下面有人说过了诶)

生活在3.75亿年前,它是鱼类演化成能更适应氧气含量较低的浅海的一种物种,它们后来逐渐进化成两生类。

9、鳄雀鳝 Atractosteus spatula

新闻上才看见的,四川鱼塘里发现的。


在地球已生存1亿多年,是世界上十大凶猛淡水鱼之一。长满利牙的大口以及它在吞饵前喜欢拖著游一段距离的习惯,使得它很难上钩。鳄雀鳝的卵有剧毒,误食可致死,若被惹受惊会攻击人类。

待续~~~~

user avatar

惊喜总在下一块化石 >>

最近新公布一只尾巴形如「黑曜石锯剑」的恐龙 Stegouros elengassen,属实罕见。

它的尾巴末端被七对骨板覆盖,是一种全新的「武器」,在整个恐龙家族中前所未见。

除了外形奇特,这只恐龙对探索甲龙类的演化也有着重要意义。

1. 恐龙的武器库上新了!

提到恐龙身上令人畏惧的“武器”,你会想到什么?是暴龙的“锋利牙齿”,是剑龙的“尖刺宝剑”,还是甲龙的“流星锤”……

2021年12月1日,《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装甲类恐龙Stegouros elengassen(暂译为覆尾龙),它的尾巴镶嵌着十四块(七对)大型膜质骨板,如同一把“黑曜石锯剑”[1]

-

2. 初见“黑曜石锯剑”:让人意外的惊喜

2018年2月,古生物学家们在智利南端的一条名为Río de las Chinas的河谷中发现了一具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化石。化石所在的地层年龄介于71.7±1.2 个百万年和74.9±2.1个百万年之间。由于暴露出地表的化石只是一些细长的肢骨,再加上该地层已经发现过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哺乳类动物、蛇颈龙、沧龙、恐龙等),起初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已知的小型恐龙。

之后,这具恐龙化石被挖掘、打石膏、搬运、并送至实验室等待进一步的清理和研究。随着研究开展,化石周围的岩石被逐渐敲落,这只恐龙显露出独一无二的特征,彻底打破了古生物学家们的认知——它的尾巴末端覆盖着七对大型膜质骨板,即直接在真皮层中发育出的片状骨头,也被称为皮内成骨。每块骨板呈扁平状,横向突出,如刀片一般。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尾部“武器”。

鉴于大型膜质骨板和尾巴的“武器化”,古生物学家判断这是一种新的装甲类恐龙,并将其正式命名为Stegouros elengassen(暂译为覆尾龙)

在覆尾龙出现之前,装甲类恐龙的尾部武器主要分成两大类:以剑龙为代表的尾刺和以甲龙为代表的巨大骨质锤。如今,第三种武器出现了,古生物学家将这条覆盖着七对大型膜质骨板的尾巴,形象地称之为“macuahuitl”,即古代阿兹特克人使用的黑曜石锯剑

-

3. 这把“黑曜石锯剑”,是如何陨落的?

除了特殊的尾部,覆尾龙化石的高完整度也让古生物学家们倍感惊喜。

它体长约两米,属于小型装甲类恐龙。其身体后半部骨骼(尾巴、骶骨、骨盆带和后肢)仍保持衔接,前半部骨骼则比较分散,包括颈椎、背椎、前肢、膜质骨板和一些分离的颅骨等。

为什么前后半身的化石状态差距如此之大呢?千万年前的覆尾龙究竟遭遇了什么?

研究推测,这只覆尾龙死亡的时候,身体后半部分被河岸泥沙掩埋得以保护,而身体前半部分长时间暴露在地表,经过大自然的摧残后再重新掩埋导致的。

另外,这只覆尾龙的死亡姿势也比较特别,它的腹部朝下,后肢挺直。而通常死亡在河道里的甲龙类则是腹部朝上,后肢弯曲,原因可能是腐败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大量气体使甲龙的腹部膨胀,膨胀的尸体在水面极不稳定,易翻转,最终覆盖着骨板的沉重背部朝下,腹部朝上。[2]

由此,古生物学家尝试还原了这把“黑曜石锯剑”陨落的过程:当年的覆尾龙很可能下半身陷入在河道的流沙中,它拼命挣扎,直至力竭,死去,埋藏,成为化石……

得益于高度完整的骨骼,研究发现覆尾龙的许多骨骼特征与冈瓦纳大陆的另外两种甲龙类有着特定的相似之处。古生物学家意识到,这只拥有“黑曜石锯剑”的小型装甲类恐龙,很可能是揭开冈瓦纳大陆“甲龙之谜”的关键因素

-

4. 冈瓦纳大陆的“甲龙之谜”

大量化石证据显示,甲龙类恐龙在中侏罗世开始辐射演化,到了白垩纪晚期,其主要两个分支——甲龙科和结节龙科已遍布全球,成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说各大陆均有甲龙类的踪迹,但绝大多数甲龙类化石来自北半球的劳亚大陆,只有少数来自南半球的冈瓦纳大陆,包括澳大利亚的敏迷龙Minmi paravertebra(有效性受到质疑)、盾龙Kunbarrasaurus ieversi(2015年被重新描述,曾被认为是敏迷龙的新种[3])和南极洲的南极甲龙Antarctopelta oliveroi,这三者均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剩余就是一些支离破碎或因不确定性导致尚未被命名的“疑似甲龙类化石”。

除去有效性暂受质疑的敏迷龙,可供学者们研究的南半球甲龙类仅剩盾龙和南极甲龙。然而,虽说盾龙是冈瓦纳大陆保存得最完整的甲龙类化石,但唯独缺失了大部分尾巴和肢体远端。而南极甲龙恰好相反,目前仅有的大约15%的骨骼,恰好只保留了尾椎和肢体远端。天差地别的化石保存状态,使彼此之间如同丢失了一块重要“拼图”,难以仅凭两者厘清冈瓦纳大陆的甲龙类演化关系。

由此可见,长久以来,南半球冈瓦纳大陆的甲龙类信息都非常稀缺,重重谜团一直等待被揭开:相比北半球,南半球的甲龙类内部之间的关系是否会更亲近,从而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演化辐射?或者南北半球的甲龙类有着更亲近的亲缘关系,从而代表了南北大陆之间动物群的频繁交替……[4]

-

5. “拼图”嵌入,发现新分支

终于,当古生物学家将覆尾龙化石从基岩中清理出来的那一瞬间,这块重要的“拼图”就诞生了。

研究发现,覆尾龙和盾龙的共同特征存在于肱骨、骨盆、颅骨,而覆尾龙和南极甲龙的共同特征存在于肢体远端、尾巴——这些碎片化的线索巧妙串联在一起,宣示着冈瓦纳大陆很可能存在一个全新的甲龙类分支,这一假设也得到了系统发育分析的明确支持:覆尾龙是甲龙类,并与盾龙、南极甲龙属于同一类群,它们的祖先大约起源于1.67亿年前,早早就跟其它甲龙类分道扬镳,独自演化成新的分支——副甲龙类(Parankylosauria)。

那么,副甲龙类的成员(覆尾龙、盾龙、南极甲龙)与其他甲龙类恐龙相比,有何特别之处?

相比北半球诸多体型庞大、四肢粗壮、重甲覆身的甲龙类,南半球的甲龙类(副甲龙类)截然不同,它们往往体型较小四肢细长身体侧翼缺少膜质骨板。另外,除了特化的颅骨,副甲龙类的许多骨骼竟然还保留着扁脚类(Eurypoda,该演化支由剑龙类和甲龙类组成)的原始特征,这意味着整个甲龙类家族的特化之路最早从头开始。

要说副甲龙类的最特别之处,必然是尾巴。

先说覆尾龙,它的尾巴很短,尾椎骨不超过二十六个,远远低于装甲类恐龙的平均线,最后的十二个尾椎骨更是被大型膜质骨板围绕,组成锋利的“黑曜石锯剑”。

南极甲龙的一些尾椎骨也十分奇怪,椎体扁平、背面有沟槽,这在甲龙类中并不常见。考虑到南极甲龙化石的沉积环境是沿海地区,因此有研究认为这些尾椎骨属于海洋爬行动物(比如蛇颈龙)。然而,这些独特尾椎骨也出现于覆尾龙中,结合南极甲龙化石中零散的大型膜质骨板,古生物学家推测南极甲龙的尾巴末端也拥有“黑曜石锯剑”。至于第三位成员盾龙,受限于大部分尾巴缺失,无法间接推测其是否拥有“黑曜石锯剑”。

简而言之,覆尾龙的出现不仅带来过去未曾知晓的甲龙类演化支,也使装甲类恐龙家族在陆生脊椎动物中变得更加无与伦比——这是唯一独立演化出三种不同尾巴武器的类群。

这次的发现使得甲龙类恐龙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在探索冈瓦纳大陆的甲龙类之路上,依旧充满未知:

覆尾龙和南极甲龙的生存年代约为7400万年前,盾龙的生存年代约为1亿年前,而整个副甲龙类起源时间为1.67亿年前。很显然,这漫长的岁月仍有无限空白等待被填补……

那么,恐龙武器库的下一次更新,会在何时呢?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090811mario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参考

  1. ^ Soto-Acuña, S., Vargas, A.O., Kaluza, J. et al. Bizarre tail weaponry in a transitional ankylosaur from subantarctic Chile. Nature 600, 259–263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147-1
  2. ^ Mallon, J. C., Henderson, D. M., McDonough, C. M. & Loughry, W. A “bloatand-float” taphonomic model best explains the upside-down preservation of ankylosaurs.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497, 117127 (2018).
  3. ^ Leahey LG, Molnar RE, Carpenter K, Witmer LM, Salisbury SW. 2015. Cranial osteology of the ankylosaurian dinosaur formerly known as Minmi sp. (Ornithischia: Thyreophora)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Allaru Mudstone of Richmond, Queensland, Australia. PeerJ 3:e1475 https://doi.org/10.7717/peerj.1475
  4. ^ Victoria M. Arbour & Philip J. Currie (2016) Systematics, phylogeny and palaeobiogeography of the ankylosaurid dinosaurs,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14:5, 385-444, DOI: 10.1080/14772019.2015.1059985
user avatar

【图多,侵删】

上面有同学提到了牙形石,借此多说两句:

从寒武纪中期开始,就有一类奇怪的微化石混杂在小壳化石中。它们不到1毫米长,形状复杂多样,像是什么动物的牙齿,但是和环节动物的虫牙(scolecodonts)又有很明显的区别。研究者们把这些细碎的齿状化石称为牙形刺(conodonts),而产生这种结构的动物,就被命名为牙形动物(conodonta)。由于化石资料多是大量牙形刺杂乱地堆叠在一起,而且缺少软体结构信息,牙形动物的真身一直被迷雾笼罩。


胡乱堆积在一起的牙形刺,研究人员面对的就是一堆这样的碎骨片。图片来源自网络:

环节动物的虫牙化石(下图)也曾被归入牙形刺(上图),但二者对比,形态和结构都有很大的不同。图片来源自网络:




研究者们曾经开动脑筋(脑洞),尝试还原这类动物。下图就是早期对牙形动物外形的一种猜想。图片来源自网络:


最终还是由于发现了软体结构化石,人们才得以一窥牙形动物的真容。结果是大自然的脑洞远远超过了人类的想象。

牙形动物是一类身体细长的早期脊椎动物,体长从数厘米到超过40厘米不等。头部有一对大眼睛,细长的身体中部贯穿着一根脊索,周围包覆着钙化的骨片,形成原始的脊椎。身体两侧附着着V字形的分节肌肉,在脊椎的牵动下,可以灵活地弯转身体。尾端有鳍状延展,增加划水的推进力,但是没有胸鳍,背鳍,腹鳍和臀鳍,它们的运动方式可能像今天的七鳃鳗,通过摆动尾鳍,波浪状地扭动身体前进。

牙形动物软体组织化石和复原图,到目前共发现了11块牙形动物印痕化石,它们是解开牙形动物身世之谜的关键。图片来源自[1]:


复原图,注意它的大嘴:


种种证据表明,牙形动物是凶猛迅捷的肉食动物。它们扭动身体,在海洋上层巡游,凭借着灵敏的视觉追逐和吞噬浮游动物——主要是各种小型甲壳类,比如鳃足纲和介形纲。形状复杂的牙形刺就是为粉碎猎物的外骨骼而演化出的利器。牙形动物没有上下颌,只能把猎物整个儿吸入口中。和环节动物的颚齿一样,牙形刺也以十分复杂的方式组装在一起,由特殊的咽部肌肉群控制,可以快速绞碎猎物的身体,化为一滩肉泥咽下肚去。

现在进入重点——牙形动物的牙形刺是怎样组装和工作的呢?就这样 [2]:

这样[1]:

和这样[2]:

牙形动物属于无颌类脊椎动物,和现代的七鳃鳗,盲鳗一样,它们没有抽中“上下颌”这个演化选项,于是自己开发了一套完全不同的进食系统。牙形动物是无颌类中非常成功的一支,它们在海洋中生存了超过3亿8千万年,而且演化迅速,几乎在每个较短的地质时期都有独特的种类出现。正因如此,牙形刺也和介形类化石,笔石一样,成为地质学常用的标准化石。从古生代直到三叠纪,牙形刺在生物地层划分上的重要性无与伦比。

牙型动物在脊索动物门的分类地位。它们是鱼形动物的众多演化尝试中的一支。图片来源自[2]:


现存无颌类:七鳃鳗(上图)和盲鳗(下图)是牙形动物的远亲。它们和牙型动物一样,摸索着上下颌以外的各种进食构造。在有颌鱼类出现后,留给它们的生态位只剩下寄生和食腐了。图片来源见水印:



这是一只Promissum属的牙形动物正在捕食小型甲壳类(图片来源见水印)。Promissum属是牙形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类,体长可以达到40厘米:





有什么感想?反正我是觉得,它们没有演化出高等陆生动物真是太好了。不然:


参考文献:

[1] WALTER C. SWEET, PHILIP C. J. DONOGHUE, CONODONTS: PAST, PRESENT, FUTURE, J. Paleont., 75(6), 2001, pp. 1174–1184

[2] Nicolas Goudemanda, Michael J. Orchardb, Séverine Urdya, et el, Synchrotron-aid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nodon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mouth of the first vertebrates. PNAS (2011), vol. 108, 8720–8724, doi/10.1073/pnas.1101754108


更多关于古生物的内容,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攀缘的井蛙。

user avatar

哔,应要求更新神图(´・ω・`)|

再次更新,长文+多图预警|

感谢大家这么喜欢,好久没更,竟然这么多赞了!炒鸡感动~

刚刚更新了微观世界特辑哟~!

1.威瓦亚虫Wiwaxia→_→先说服自己他是动物,再说服自己他是环节动物。



插一句,“刚刚”的,关于Wiwaxia是环节动物还是软体动物的争论有了很有趣的答案,Wiwaxia是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共同祖先类群的旁支,难怪融合了不同的特点。

下一个


2.Herpetogaster寒武纪,至今分类不明,这本来是一种严肃恐怖的生物,但大神 @薛定谔的懂 用神笔复原了这种生物,一幅蝾螈啃草诞生了,,,,,,


简直萌萌哒!简直萌萌哒!简直萌萌哒!

大神收下我的膝盖

下面是真实复原

跟蝾螈啃草相比简直弱爆了~


下一个==

3.这是寒武纪的海炸毛海鞋底Odontogriphus→_→分类不明。右图是一种果冻状的存在。(评论补充或许可能是一种栉水母)

更一张海鞋底的标本==分分钟感觉像是会说话的鞋垫子(或者冰箱)-啊啊我的脑洞


下一个

4.并不神奇但是美丽的寒武纪多毛纲动物Canadia,环节动物里面有两个纲,一个多毛,一个寡毛,没错寡毛就是蚯蚓→_→

更一张复原,贵妇人啊这不是




5.trilobite不要以为最平凡的三叶虫不会逆袭

→_→来,给各位爷问好

星战特辑

有很多评论说下面的虫子很吓人,三叶虫是不同意的






评论里一直有人说这几个三叶虫长得丑,此虫决定报以老拳

暴击完毕,下一个




6. 这个大小并不吓人,真的不吓人→_→英国侏罗海滩






7.大家都爱(但我不怎么喜欢)的五眼怪欧巴宾Opabinia==



8.Odaraia奥戴雷虫,身体被圆形壳包围,寒武纪最大的眼睛外加三叉的尾部,寒武纪萌神!





9.以下是,,,彼岸(污)花==其实是寒武栉水母


10.古虫类→→被认为是节肢动物演化上跑偏的亲戚



11.Nectocaris,可以理解为只有两根触须的鱿鱼,没错,这就是包括鱿鱼在内的头足类的祖先。


12.下面是星战特辑!

Laggania拉杆(音译)虫,翱翔在寒武纪海洋中的奇虾星际战队的一员



13.史上最大的奇虾,两米长的Aegirocassia是奥陶舰队主力舰

这个大虾让一干吃货食指大动,然而这么大的虾,我猜肉很老

Ps:奇虾不是虾,而是一种分类地位独特的(节肢?)动物,然而在吃货眼中,就把它当虾吧。


14.普通飞船,Isoxys等刺虫,萌萌的双镰刀~





15.然而上面那些在圣杯面前简直弱爆了!圣杯——(其实只是始海百合

你们要的海百合在这里!



16.下面继续更三种布尔吉斯生物

以下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怪诞虫

Hallucigenia

然而我并不能看出来这种可爱的小动物惹了谁,竟然被称为离奇的白日梦,让上面那些兄弟怎么活

还有可爱的生态复原,哪里怪诞了!


17.

Sarotrocercus

(音译忘掉了,自行脑补),是一种神似耗子的生物,平时在海中倒立游泳,上面很多节肢动物都采用类似方式。然而你的眼睛怎么这么大-又被萌到了。。经下面的朋友提醒发现,,确实很像生物敞篷巴士




18.埃谢栉蚕Aysheaia,是节肢动物(?)中最原始的有爪动物的一员,靠啃食海绵为生


19.让我们宕开一笔,进行辟谣X讨论学术(躲开下面飞来的西红柿),

之前的答主提到了皮卡虫Pikaia,并认为是脊椎动物的祖先,其实真正脊椎动物的祖先应该是海口鱼Haikouichthys,而且,皮卡虫很可能不过是一种软体动物,与脊索动物没有什么关系



20.让我们回到看图状态,上帝之鞭——林乔利Leachoilia,拥有带三根长鞭的大附肢,螯肢类(就是蜘蛛精!)的原始代表,,,呃,鞭子折起来有点像是大胡子




21.顺手提一下。其实之前回答的几位早就提到了石炭纪的巨脉蜻蜓和节胸属古马陆Arthropleura,这里补两个图吧,来自BBC名纪录片《与巨兽同行》,大家可以去看下~

呃,图二好像是大蜘蛛,我没看文献我不说话

标本图来了==这个抽象的大节片就是上图大马陆的地层存在



22.接上面的大虫子,更一个志留纪的海蝎子(板足鳖)Acutiramus~

既然要和现代人的比例,,那就来一个吧(惠神对不起了拿你做比例尺)

是时候展现我做图技术了---

这个复原图虽然很刺激,但有证据显示,其实这个大蝎子是很温和的动物




23.密恐专辑,多节尖峰虫Jianfengia,和左(Fu)撇(Xian)子(Hu)虫Fuxianhuia

顺便说一句,有个回答对抚仙湖虫的复原是很多错误的(找打)




24.Siphusauctum gregarium萌萌哒寒武郁金香,前几年布尔吉斯页岩又出了坑动物,据说十分像郁金香,然而答主在查阅原文后觉得。哪里是郁金香,明明是雷神之锤。


25.然而三叶虫早已看穿了一切

,不留下一片云彩



26.好久没更正儿八经的虫子系列了,今天来一波微观世界~这些寒武纪的生物化石十分微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然而同时上帝也赋予他们神奇的保存细节。感受以下

pentastomid五口动物,是一个名声特别小的,但是特别独特的生物类群(注意他在分类上属于纲),很抽象吧,其实,五口动物这个词已经够形象了,,,,

tardigrada缓步动物(装什么吗啊明明就是Water Bear水熊好吗),是一种特别牛气的生物,然而这货竟然在寒武纪就存在了,不过以他的魔性,在这个化石上滴两滴水他会不会活?

下面是几种寒武纪微观节肢动物和复原图,哈哈这虫子长得好随便啊


27.最后回到我们的灰姑娘虫,还是一起萌萌哒吧~

有评论认为这些虫子一点都不萌,又怀疑古生物人员的审美

(๑•́ωก̀๑) 答主很伤心,然而 你们说的似乎是对的。。。。。。。。。





ps:因为研究方向的原因,我就只帖无脊椎动物的图啦(≧▽≦)。因为网上很多复原图是超级不靠谱的,所以我都是采用化石标本+复原图,或者索性只有标本的方式。这也是科(zhuang)学(bi)精神的需要嘛,列位看官自己脑洞啦~(´・ω・`)

其他海量古生物图片,请(点赞后)向答主索取啦啦啦(´・ω・`)

下面违背一下原则,放一个大鱼(10m级)。年年有余啊各位

特26.看评论发现原来这条鱼才是明星(前面的虫子们哭晕在厕所)~含肺鱼Hyneria和他的猎物胸脊鲨Stethacanthus(自带电熨斗,,不不,是雷达)。鲨鱼表情被赞萌了!看来配角也可以靠演技逆袭哦~感受一下晚泥盆滨海萌萌哒杀戮。




补更几个脊椎动物~

特27.评论里有提到的邓氏鱼Dunkleosteus,同样也是晚泥盆的大鱼,类似的胴甲鱼类在华南有广泛的分布,但这么大的还没有发现。

先来一张舶来的复原图

头甲的标本,这个标本有多少是真实保存的化石,多少是修复上的还是存疑。(抱歉我还是一眼看到了画面背景相框里的三叶虫,应该是Utah产物(๑•́ωก̀๑),漂亮死了)

大部分类似鱼类种类都是和谐的,如下图,这个巨无霸是个意外。


特28.侏罗的Leedsichthys据说是史上最大的鱼类,先占坑放个复原图。详细科学资料正在查中




特29.以上三条大鱼得到了众知友一致好评,答主打算增(fen)进(sui)各位对萌萌哒古代鱼类的认识,推出Ostracoderm系列

没错,图中那些拖鞋头状的带有失神的小眼睛的就是盔甲鱼类的头骨标本。作为主要生活在志留纪与泥盆纪的鱼类类群,这些具有头部外骨骼的早期鱼类简直丑的飞起。没脑洞出来?看复原图:

这丑的,,红色箭头指示的是标本中见到的眼孔,蓝色箭头是中鼻孔,l绿色箭头才是位于鱼腹面的真正的口。如果认为这个Galeaspida盔甲鱼目还不算丑的飞起

请看Osteostraci骨甲鱼目的分子,嗷嗷嗷丑的飞起你确定这是鱼?

。。。。。。。。。。。

以上两类鱼太丑,用长得还算凑合的Pteraspidomorphi鳍甲鱼结束吧~




暂时先到这里啦~脊椎动物方面答主要去补补课~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多脊椎动物的图

~

(´▽`)ノ♪

最后,,精典结局~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山科地学研究院~我将推送大家感兴趣的古生物信息。

user avatar

(多图预警)

1.莫尼西(Josephoartigasia monesi)
莫尼西全长3米、高1.5米及重约1吨,是迄今已知最大的啮齿动物。据推测,这种动物生活在水边的森林中,具有较长的门齿用于防卫或进攻,还有较小的臼齿用于吃水生植物或果类。


2.恐象(Deinotherium)
恐象是象形长鼻目中已经绝种的一类,生存于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雄性恐象一般肩高接近5m,估计体重超过15.6吨。上颚没有獠牙,下颚有一对很大向下弯的獠牙。白齿的特征是有2-3道简单的横向脊骨(齿脊),这是用来切割杆物的,而与这相对应的咬碎动作则是其它大多数更原始的长鼻目所共有的。恐象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欧洲等地区。


3.巨猿(Gigantopithecus)
巨猿是已灭绝的一属猿,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猿。生存于约100万~30万年前的中国、印度及越南,与几种人科在时间框及地理位置上相同。化石纪录指步氏巨猿是最巨大的猿,站立时高3米及重600公斤。


4.有角囊地鼠(Ceratogaulus Rhinoceros)
有角囊地鼠又被称作“啮齿犀牛” ,是体型最小的有角哺乳动物。有角囊地鼠是一种啮齿类动物,在鼻子上长着一对角,在距今500万年前灭绝。


5.魔鬼蛙(Beelzebufo)
史前魔鬼蛙又叫魔鬼蟾蜍。生存时代是至今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中后期,21世纪初欧洲科学家挖掘一副40.6厘米长的该蛙化石,科学家估算活着时候肛吻有43—45公分,拉伸开全长超过1米,体重9~10斤甚至更重。一些科学家指出,这不能说明这具化石是魔鬼蟾蜍中体型最大的,肯定有更大的存在。该蛙有牙齿,其骨头上的起伏则显示它可能有某种骨质“甲胄”。分布于白垩纪中后期的东非大陆和欧亚大陆地。


6.怪诞虫(Hallucigenia)
怪诞虫生活于大约5.3亿年前的海洋之中,最早发现于加拿大,是寒武纪最著名的动物。怪诞虫长约1厘米,脖子很细,头很小且为长条形,躯干背侧具有7对斜向上生长的强壮的长刺。这种生物长有一对单眼(而不是复眼)、一张嘴、前肠有板覆盖、有环形齿。怪诞虫的口部和其他动物群体,例如线虫一样。怪诞虫曾经是这个星球上数量最为庞大的动物。


7.林乔利虫(Leanchoilia Walcott)
林乔利虫是一种奇特的海洋节肢动物,属于大附肢纲,已灭绝,主要生存于约5.2亿年前的寒武纪前期,又称“始虫”。它能够在海中游泳并在海底爬行,是一种四眼的节肢动物,化石主要发现在中国澄江帽天山和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等地。总长约3-5厘米,呈筒锥状,前端圆,有像小鞭子一样的触手,形态十分怪异。前端的两个鞭子状的器官,被认为能在浅海抽打猎物后捕食。


8.威瓦西虫(Wiwaxia)
威瓦西虫是一种古老的软体动物,身体呈半球状,体表遍布角质板甲,两侧对称分布的尖棘可用于防御和捕食。它与已知的任何生物都没有亲缘关系,是一种神奇的生物。


9.Hurdia victoria
Hurdia victoria,节肢动物,长相怪异,体长1.5英尺(约合46厘米),大约在5亿4000年到5亿年前。Hurdia 体型长得要比其它生物更大,在寒武纪的海洋中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因此被称为“寒武纪的霸王龙” 。Hurdia 的大头甲引人注目,它的腮部结构为人们了解节肢动物的肢体和呼吸器官的起源提供了线索。


10.始王兽(Eobasileus)

属尤因他兽类,始新世末期生活在北美大陆最大的动物之一,故名“最初的(始新世)王”。始王兽体长 3米,肩高1.5米,体重 3吨,头部有骨质瘤和由毛发构成的角,可以震慑当时的肉齿类食肉动物。头骨化石很酷炫。


不定期更新,尽情期待

资料来源百度,仅伸述略,抛砖引玉,以期就教高明,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阅更多资料

(图侵删)

user avatar

1、

旋齿鲨

(Helicoprion)

介绍:Helico源自希腊语“螺旋状”,Prion则源自“锯”,组合起来意即“螺旋锯”。这用来指它的牙齿,这些牙齿从大到小,内卷成环状螺旋形齿,犹如铣刀般,极富切削感,看上去令人不寒而栗 。而问题也就出在这些牙齿上,打自发现那年起,旋齿到底于鲨鱼的哪个位置的争论便持续迄今。因为无论是现生的鲨鱼,还是其它脊椎动物,都没有任何一个种类发现长有这种旋齿。

生存年代

旋齿鲨生活在石炭纪到早三叠纪( 310–250Ma)(Ma为百万年)

体长习性

旋齿鲨的身体化石依然隐藏在上古的地层之中,不过根据其它尤金齿目的化石来推算,可以得出旋齿鲨可以生长到3-4米长的结论。

物种分类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

刚: 软骨鱼纲 (

Chondrichthyes

亚纲: 全头亚纲(

Holocephali

目: 尤金齿目(†

Eugeneodontida

科: 阿格赛兹鲨科(†

Agassizodontidae

属: 旋齿鲨属(

Helicoprion

Karpinsky, 1899

模式種

Helicoprion bessonovi

复原图

这狂拽酷霸屌炸天的牙齿 别的生物可从来没有过。

化石图

这个是wiki上的化石的样子。

国内也有旋齿鲨化石的出土。

争议

关于旋齿鲨的锯齿,自发觉以后旋齿到底于鲨鱼的哪个位置的争论便持续迄今,所以关于旋齿的位置有各种不同的猜测,摘取如下:



关于旋齿的作用,大家都有各自的猜测。

1952年俄罗斯古鱼类学家奥勃鱼切夫提出:如果螺旋齿位于下颌,只能妨碍鲨鱼进食,应长在上颌,充当防护装置,好比动物头部的一个减震器。1995年,澳大利亚帕斯市古脊椎动物馆馆长出版了“鱼类的兴起:五亿年的演化”一书,书中有一张假设的插图,描绘旋齿鲨的下颌向下卷曲成螺旋状,上面牙齿密布。想象旋齿鲨可以解开下颌,当作鞭子使用,抽打被捕食的动物,并将猎物钩在凸出的牙齿上。他还认为,旋齿鲨将下颌旋转起来,是为了模仿一种叫做菊石的古贝壳类动物(当时数量很多),以达到引诱和捕获猎物的目的。

关于螺旋齿的生长,美国一位泥盆纪鲨鱼专家曾提出了两种理论:一种理论认为螺旋齿的基部在生长过程中紧连在一起,新的和老的牙齿推着向外生长,就象长在肉中的指甲一样,这样可以防止牙齿脱落。另一理论认为螺旋齿的大小与支撑它的颌骨成正比,而且只有鱼体长到足够大时才能出现螺旋齿。

一直以来,因为旋齿鲨是软骨鱼类,骨骼在生物死亡开始之后就开始腐化,仅仅只能留下牙齿的化石,无法提供的关于牙齿是如何生长的信息。直到相近的属(同一个科)的鸟锯鲨(Ornithoprion)的头骨化石被发现,人们才明白旋齿是生长在下颚的,并且随着个体的长大而增大。随着个体的生长,更小的牙齿被移到旋齿的中间位置,而更加大的牙齿被放在旋齿的外测。因为尚未有旋齿鲨的真正的骨架化石(软骨鱼要留下化石相当困难),所以只能确定牙齿是在下颚的,具体的构造尚未完全清楚。不过根据近亲物种来判断,也应该是一个有狭长鼻子的生物。


旋齿鲨虽有鲨之名,但它们和鲨类是关系甚远 , 相反和全头类关系较近。

软骨鱼纲分为

板鳃亚纲

全头亚纲

。鲨鱼全是在板鳃亚纲下,旋齿鲨应该更加接近于现存的

银鲛目

Chimaera

)。

参考:

尤金齿目

Eugeneodontida

旋齿鲨属

Helicoprion

旋齿鲨的分类研究

旋齿鲨并非鲨鱼 与全头类的亲缘关系更近

鲨鱼

鲨鱼

全头亚纲

全头类

2、

雷兽(学名:Brontotheriidae,或称Titanotheriidae)是奇蹄目下一科已灭绝的哺乳动物。它们生存于5千6百万至3千4百万年前的

始新世

早期至晚期。

有的肩高可达2.5米,常具有成对的鼻角。其中最著名的是王雷兽。

有没有一种奇幻小说里坐骑的感觉? 可惜这种生物恐怕在原始人类活跃之前就已经灭绝了。


王雷兽的骨架:


雷兽虽然长得很像犀牛,但是确实和马的祖先亲缘关系相近。

所以雷兽科是在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马型亚目 Hippomorpha

雷兽总科

Brontotherioidea †

雷兽科 Brontotheriidae †

参考:

雷獸科

3、被下面的那个匿名用户提前说了,

叫雕齿兽。

雕齿兽是有史以来毛皮“装甲”最厚重的哺乳动物,堪称为哺乳动物中的“铁甲武士”,成熟的雕齿兽身体全长约4米,背部最高达2.5米,坚硬盔甲直径就经常大于两米,保护着它的身躯。可以说是犱狳的远亲。它们的体形和大众的甲壳虫汽车差不多。雕齿兽看起来有点像海龟,圆圆的甲壳由许多小碎片组成。最奇特的是,它们长长的尾巴终端还长有一个小球。这个壳是由超过1000个1寸厚的骨板所组成。雕齿兽还有一条超过1米长的管状尾巴,雕齿兽的尾巴有环形骨作为保护。尾巴的末端有厚角质化的刺,就像一条带刺的巨型棍棒,也可以起到防御作用。显然,在这样的坚硬装备与武器之下,再凶猛的肉食动物,也很难对雕齿兽攻击而猎食。雕齿兽食草哺乳动物,生活在上新世、更新世期间的南美洲。

这种像乌龟的哺乳动物生物和人类生活在同样的年代,存活直到更新世晚期(距今约30,000-8,500年前),灭绝时间大约是1万年前。可以想象原始人类遇到这种笨拙的防御性生物该有多高兴。总有办法能把这种行动缓慢的生物当作优质的蛋白质来源。

这种生物又有些类似

甲龍屬

这算是不同种类的生物进化到相近的形态的典型例子,好像这种情况叫做

趋同演化

骨骼:


另外的,当我发出这个生物的图片时,一个朋友说这就是放大版的

犰狳科

,然后我看了看

犰狳的样子:

带壳哺乳动物这个分支终于在现代留下了唯一的火种。

参考:

雕齒獸

4、

陆行鲸 又叫游走鲸

参看:

Ambulocetus

大小如下图所示

骨架:


陆行鲸的化石在巴基斯坦发现,被认为是鲸鱼从陆地走向海洋的过渡物种。生活在始新世

大约距今5000万年前,就是恐龙灭绝后的哺乳动物发展期。

长大约为12英尺,看起来像水獭与鳄鱼的合体。头大,吻突长,眼位于头部背侧面。

参考:

这是一篇关于鲸鱼类动物进化的文章

etb-whales.blogspot.com (需要翻墙)

ps:不是我故意要和下面那位一样,这两个都是我晚上就想到了但是实在想睡觉所以第二天来补的:-(。

5、

鐮刀龍屬

镰刀龙(Therizinosaurus)是一种类似于鸟类的杂食恐龙,属于兽脚亚目中的虚骨龙类、手盗龙类。生活在8000~7500万年前的

蒙古

。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前肢上极长的指爪--长达75厘米,可以用于驱赶天敌,或者得到食物。镰刀龙长有羽毛,但是显然不会飞,它们体态臃肿,和其他手盗龙类有很大区别。

上面的内容来自百科。

镰刀龙在

恐龙行星 第一季 (豆瓣)

里有出场,被描述为暴龙科的近亲。在不同的演化路线下,从暴龙类生物的完全食肉,到成为吃素的好孩子了。

恐龙星球里有特暴龙PK镰刀龙的画面,下场是特暴龙咬断了镰刀龙的脖子但是镰刀龙刺伤了特暴龙导致特暴龙的死亡。所以至少这部片子的作者认为镰刀龙的爪子还是很有战斗力的。

恐龙星球里的造型(没有羽毛,传统的恐龙造型):

但是按照比较现代的理论来做的复原图来说,又可以是这样的:

最近关于恐龙身上是否有羽毛争论似乎还没有公认的结果,似乎有羽毛的学说更占上风?姑且就按照恐龙星球的造型来判断吧。

镰刀龙属下只有一个种 ,龟型镰刀龙T. cheloniformis)。

镰刀龙它们可生长至9.6米长,重量可达3到6吨。

和人类的对比图

再发几张特暴龙和镰刀龙的对比图

由于没有颅骨化石,只能靠别的镰刀龙科的化石进行推断。

它们最可能是植食性动物(白垩纪有草本植物了,不过应该不普及。),它们使用大型指爪将树叶送入嘴中

镰刀龙爪子化石

叶甫根尼·马列夫在命名镰刀龙,将它们归类于

镰刀龙科

,但他当时认为镰刀龙是种奇特的巨大海龟,具有大型指爪。(自行脑补海龟有这种爪子是个什么样子。。。)

参考:

鐮刀龍屬 鐮刀龍科
恐龙吧_百度贴吧

6、

奥特瓦  

奥特瓦类是类似蛭的一种生物,它们生活在深海,靠吸血为生。这是种长相怪异的生物。  

是在大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生活在中国南海的深海大峡谷等地,是一种蠕虫,学名是OTTOIA,但是体长只有2cm~16cm 。这种虫是在连哺乳动物都没出现的时代的最早海洋皇者之一。

其主要属征归纳如下:"外形长筒形,身体两侧对称,可分为体前的吻及具环节的躯干,吻上有口及钩、刺、针形装饰。具消化道、饥痕",并置于鳃动物门中

这种生物的分类是

Kingdom:

Animalia

Stem-group:

Priapulida

Class:

†Archaeopriapulida

Family: †Ottoiidae

Walott, 1911

Genus: †Ottoia

Walcott, 1911

Species

O. prolifica Walcott, 1911 (type)

即 动物界

曳鳃动物门_百度百科

始曳鳃纲 Archaeopriapulida

接下来的分类就比较纠结了,反正是一个比较偏门的生物。

知道这个生物是因为

远古入侵 第二季 (豆瓣)

的第二集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蠕虫类生物

剧照如下


在电视剧中被描述成一种在寒武纪之前,不呼吸氧气反而呼吸含硫的空气的生物。

不过寒武纪之前哪里有体型如此巨大的生物- -。压根不现实。

这种生物的原型就是奥特瓦了。不过体型要小得多,并且是在深海之中。

参考:

Ottoia

7、

后弓兽(macrauchenia),又叫长颈驼,也叫滑距兽

是南美洲一种独特土生的有蹄动物的最后成员,位居该品种系谱的末端。自从被发现后,它们并未得到太多的研究。后弓兽最奇怪的特征是在它的头颅,即头上方长有鼻孔。这引起众多联想,其中包括后弓兽为水栖动物,这些鼻孔是作为喷水孔。

生活在最古老的化石可追溯至约7百万年前,而在约1万年前的

更新世

晚期便失去了化石纪录。

长颈驼首个化石标本是于19世纪初由

查尔斯·达尔文

(就是那个著名的达尔文)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发现,他最初误以为是属于巨大的大羊驼。自此以后就发现了很多长颈驼的化石,主要都是在巴塔哥尼亚发现,在玻利维亚及委内瑞拉亦有发现。

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滑距骨目

Litopterna

科:

后弓兽科

Macraucheniidae

属: 后弓兽属 Macrauchenia

种: 长颈驼 M. patagonica

二名法

Macrauchenia patagonica

Owen

,

1838

造型:

这么奇特的鼻子大家感觉如何。

由于是1万年前才灭绝的,可以推断史前南美洲的人类肯定遇到过这种优势蛋白质的提供者。

说不定还能驯化成为坐骑(虽然马匹的驯化不过五千年的历史)。

第一张图旁边的那只巨鸟就是这种生物的主要捕食者——

骇鸟

。当然也有别的可能的捕食者如安达格尔鸟(Andalgalornis,与及

肉食性

有袋目

,如

袋剑虎

南美袋犬

假如没有灭绝的话继续演化,说不定和大象一样鼻子越来越长。

习性

按照长颈驼的牙齿,它们是草食性的,以其象鼻来抓树叶或草为食物。

根据科学家的推测,它们是用快速的跑动速度来逃避猎食者,或是以其长及强壮的腿来踢它们,就像是现今的骆马或骆驼一样。

骨架:

参考:

長頸駝 滑距骨目
后弓兽_百度百科

---------------------

这个回答好早以前的,不过今天看到徐星的团队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物种,

我把这个物种添加上。

只能说生物进化的历史有多少玄奇,不同种类的物种之间并没有特别的壁垒。

8 奇翼龙

复原图:

化石图片:



放大图,棒状结构。有翼膜的部位。


头骨化石

这是一种神奇的似鸟恐龙里的一个奇特存在。

一般来说翼龙和恐龙是不同的类型,翼龙属于翼龙目,恐龙只有2个目,鸟臀目和蜥臀目


然而中国的古生学家们在发现于河北青龙县侏罗系地层的小恐龙中新发现的这个标本上发现了类似蝙蝠的翅膀。这在之前的恐龙化石中从未发现。

由于化石保存并不是非常完好,古生物学家们用了很久的时间才确认奇翼龙腕部的棒状结构是翼膜翅膀的关键组成部分。

这个物种的发现揭示了,在通往天空的过程中,兽脚类恐龙有着诸多创新性的尝试,许多支系不幸进了演化的死胡同,只有现生鸟类的这种飞行模式延续至今。

这个模式也同时出现在远古的哺乳类动物中。远古的飞行哺乳类并没有后代,但是后来有了蝙蝠,和鸟类的飞行模式完全不同,但是别具特点。

长着一个恐龙鸟头,身上是蝙蝠的翅膀,所以有外媒的描述这是聚集鸟类、恐龙、蝙蝠、翼龙诸多生物的一部分特性于一身的奇怪物种。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这种翅膀具有空气动力学功能,但是无法完全飞行。它的空中生活似乎只限于在树木之间做短距离的飞翔,或者从高处飞翔到地面。研究者还无法确定奇翼龙是采用扑翼飞行,滑翔,还是二者兼具。最后一个方式极具可能性,但以前一直被从事鸟类飞行起源的研究者忽视,徐星认为这是未来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奇翼龙可能以滑翔为主,辅助以扑翼飞行。


生存年代:约1.6亿年前的侏罗纪

物种分类

种名 Yi Qi,

这是恐龙中名字最短的了。中国古生学家命名古生物还真是任性:-(。

根据论文原文的这张图,奇翼龙的分类: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兽脚亚目

Theropoda

(未分级)虚骨龙类 Coelurosauria

von Huene, 1914

(未分级)

手盗龙类

Maniraptora近鸟类 Paraves

鸟翼类 Avialae

擅攀鸟龙科 Scansoriopterygidae



亲缘关系和鸟类分得很近

同科的还有耀龙和树息龙,

按照这个物种的奇异特性,估计要单独成属的。

当然这个类别的物种的新发现估计还有很多,分类关系还没稳定。

参考:

Yi Qi - About.com Dinosaurs Bat-Like, Pigeon-Sized Dino Soared Over China : Discovery News
Is it a bird? Is it a bat? Meet Yi qi, the dinosaur that is sort of both
奇翼龙:新的中国恐龙,蝙蝠翅膀的鸟类祖先

研究者之一邢立达发表在果壳的文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咱们来聊聊那些已经消失在时间长河中,却又以其奇特形态惊艳世人的古生物们。这些家伙,有些长得像科幻小说里的怪物,有些则颠覆了我们对生命的认知,简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1. 怪诞虫(Hallucigenia):走在身上的“噩梦”说起奇特,怪诞虫绝对是榜上有名。这小家伙生活在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海洋,.............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太妙了!一提起“好看”这个词,我们总觉得它离古老而神秘的生物有点远,但其实,地球曾经是各种奇形怪状、又带着独特野性美的生物的舞台。有些家伙,别说你没见过,就连它们自己估计都没想过自己会长成那个样子。我这就给你掰扯掰扯几个,保证让你眼前一亮。咱们先说说那群“羽毛爱好者”,也就是鸟类的老.............
  • 回答
    除了东亚的朝贡体系和东南亚的曼陀罗体系,古代世界还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区秩序,它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维系着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互动。这些秩序并非孤立存在,常常相互交织,形成更为复杂的世界图景。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例子,希望能描绘出更生动的古代地区秩序景象:1. 罗马帝国及其影响下的地中海世界秩序(Pax.............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和敏感性的话题,需要非常审慎地对待。从科学和现代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不存在“劣等民族”这样的概念。人类之所以能够繁衍至今,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具备了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而这些能力是跨越所有族群、文化和地域的。用“劣等”来标签化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一种基于偏见和无知的歧视性观点。然而,历史.............
  • 回答
    奴隶制,这个古老而黑暗的词汇,本应随着文明的进步而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然而,令人心痛的是,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它依然以各种变种形式,潜伏在世界的角落,吞噬着无数无辜的生命。我们要谈论的,并非那些已经被废除的、公开宣称拥有“财产”的奴隶主,而是那些更为隐秘、更具欺骗性的现代奴役形式。1. 强制劳动与.............
  • 回答
    这世上,确有一些事物,它们的存在,如同一抹深邃的墨迹,晕染在我们认知的边界之外,我们既无法以肉眼捕捉,也无法借由感官体会,但它们真实存在,悄然构成我们世界的一部分。首先,让我们谈谈那些超越我们感官阈值的物理现象。比如,那些极轻微的震动,或是极微弱的光波。我们能感知到的声音,不过是空气分子以一定的频率.............
  • 回答
    要探讨哪个才是“真正的”无神论观点,我们首先需要对“无神论”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无神论,简单来说,是对神的存在不相信。但“不相信”这个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也带来了理解上的细微差异。让我们先来看这句话:“世界上绝对不可能有神”。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强无神论(Strong Athei.............
  • 回答
    育碧式开放世界:是蓝图还是枷锁?提起“育碧式开放世界”,相信但凡玩过几年游戏的人都不陌生。它就像一种独特的语言,一种几乎成为行业标杆的叙事模式,一种让无数玩家既熟悉又爱恨交织的设计哲学。然而,这种风格并非天生完美,它有其独特的魅力,也背负着不少争议。“育碧式”开放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可以从几个.............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当下中国世界史研究可能遇到的一些瓶颈,以及可以尝试的突破方向。当前中国世界史研究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1. 碎片化与整体性不足: 现象: 很多研究停留在对特定国家、地区、时期或事件的孤立考察,缺乏将这些零散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更宏大、更具解释力的世界史框架的努力。比如,对欧洲.............
  • 回答
    《巫师3:狂猎》以其庞大而复杂的世界观、深刻的角色塑造和充满道德抉择的剧情赢得了无数玩家的喜爱。然而,正如许多优秀作品一样,它也容易引起玩家的一些误解。这些误解往往源于对游戏细节的疏忽、对原著背景的陌生,或是对游戏机制的片面理解。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玩家在《巫师3》世界观中经常存在的误解: 玩家对.............
  • 回答
    除了我们熟知的河流入海口地区和河套地区,河流由一支分成多支的现象,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同样存在,它们如同大地的脉络,滋养着一方水土,也塑造着独特的地理风貌。比如,在南亚次大陆,恒河三角洲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恒河这条母亲河进入下游,水量充沛,地势平缓,它便不再孤单地奔腾,而是如同张开的臂膀,将自身.............
  • 回答
    我常常会想,在那些我们看不见的角落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残忍。最让我揪心的是,那些本该得到关爱和保护的生命,却被无情地剥夺了最基本的尊严。想象一下,一个孩子,本应在阳光下奔跑,在父母的怀里撒娇,却因为贫穷、战乱或是社会的遗弃,沦落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甚至成为某些黑暗交易的牺牲品。他们的童年,本应是色.............
  • 回答
    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不同职业的工作让我以多维度的视角理解人类社会、自然规律与生命本质。以下是我通过具体职业经历获得的深刻认知: 1. 医生:生命的脆弱与尊严 工作内容:在急诊室、手术室或病房中与生命搏斗,面对疾病、死亡和康复的循环。 深刻认识: 生命的脆弱性:每天接触重症患者,意识到人类生命在自.............
  • 回答
    《西部世界》这部剧,确实把我们现实中的一些科技概念给往前推了好大一截,也让人看了就觉得“哇,这玩意儿咱们好像见过,但又好像没见过”。咱们掰扯掰扯,里面都有啥是咱们现在就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影子的。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高度逼真的机器人(Hosts)。这部剧里的“主人”们,那可不是我们现在那种傻乎乎的、只.............
  • 回答
    希尔薇这个角色,我理解您指的是《沙耶之歌》中的那位非人生物吧。如果将她所处的那个世界观与我们现实世界的历史地理做一个类比和映射,那么这个设定更接近于一种近现代(大致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日本与欧洲(特别是德国或法国的某些特定亚文化圈)的混合体。这听起来可能有些跳跃,让我慢慢展开细说。核心的“异.............
  • 回答
    关于“六世同堂”的说法,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但并非普遍现象,更像是一种非常稀有的传奇。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这个概念,并结合一些可能的历史场景和文化背景。何为“六世同堂”?简单来说,六世同堂就是指一个家庭中,从最年长的祖先(太祖母/太祖父)到最年幼的后代(曾孙的子女,也就是家族的第.............
  • 回答
    行走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总有一些职业,它们的名字听起来带着陌生的磁场,它们的存在方式如同夜空中倏忽闪过的流星,留下的是好奇和一丝难以言说的惊叹。这些鲜为人知的奇特职业,往往诞生于特定的社会需求、技术限制或是人们对于某个领域极致的追求,它们的故事,比我们想象中要丰富和生动得多。就拿“嗅探员 (Nose).............
  • 回答
    关于“rm(1) 命令毁灭了公司”的说法,这更像是一个流传在技术圈内,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的笑谈,而非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在技术领域,尤其是那些依赖强大计算资源和数据存储的公司,一次灾难性的数据删除确实可能导致公司运营中断甚至倒闭,但将这一切归咎于一个简单的 `rm rf` 命令,未免过于简化了事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于“完美”的定义,以及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世界上不存在“动漫少女般完美”的身体。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动漫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少女”角色,是经过高度艺术化和理想化的设计。她们的身体比例往往经过精心调整,比如: 超乎寻常的苗条身材: 纤细的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数学中最基本也最迷人的概念之一:圆。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圆,从时钟到车轮,再到戒指,圆无处不在。但要问世界上是否存在一个周长是整数,同时半径也是整数的圆,答案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一些。咱们先梳理一下数学里圆的知识。一个圆的周长(也就是绕着圆边缘走一圈的长度)和它的半径(圆心到圆周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