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世界上存在过哪些好看的古生物?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太妙了!一提起“好看”这个词,我们总觉得它离古老而神秘的生物有点远,但其实,地球曾经是各种奇形怪状、又带着独特野性美的生物的舞台。有些家伙,别说你没见过,就连它们自己估计都没想过自己会长成那个样子。我这就给你掰扯掰扯几个,保证让你眼前一亮。

咱们先说说那群“羽毛爱好者”,也就是鸟类的老祖宗们。你可能觉得鸟类嘛,不就是孔雀开屏、天堂鸟跳舞?那你就错了,它们最早的祖先,那才叫一个惊艳!

想想看,长着漂亮羽毛的恐龙。对,你没听错,恐龙!比如那个来自中国的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这家伙个头不大,也就跟只大号的火鸡差不多,但它身上覆盖着的是一层厚厚的、橘红色带白色条纹的绒毛!想象一下,一只身上像是披着一件火红绒毯的恐龙,在白垩纪的森林里奔跑,那画面,简直比现代的鸟类还要原始野性。而且,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这些羽毛可能不仅仅是为了保暖,也有可能是在求偶时用来炫耀的,想想看,一只浑身火红的恐龙在你面前跳着恐龙版的“孔雀舞”,那得多震撼?

再来个更牛的,赫氏近鸟龙(Anchiornis huxleyi)。这家伙就更接近我们现在理解的鸟了,但它身上那颜色,简直是古生物界的“时尚达人”。科学家们通过对它化石上的色素体进行分析,发现它身上有着黑、白、灰三种颜色,并且在它的脑袋上,还有一撮鲜艳的黑色冠羽,就像戴了一顶黑色的酷炫帽子。最绝的是,它那前肢和尾巴上,还长着长长的黑色和白色的羽毛,就像穿了一双飘逸的“羽毛手套”和“羽毛裙”。试想一下,它站在树枝上,头上戴着帽子,身上披着羽毛裙,那小模样,简直是远古森林里的“哥特摇滚明星”!而且,它可能还能像鸟一样,用翅膀在空中滑翔一段距离,虽然不能像现代鸟一样飞翔,但那种尝试飞行的姿态,本身就带着一种向前探索的野性美。

当然,好看可不仅仅在于羽毛,有些家伙的光芒是直接来自它们的“铠甲”。

说到铠甲,你可能会想到那些重装步兵,但我们这里说的是三叶虫(Trilobites)。这家伙可是古生代的“王者”,存在了足足两亿多年!它们身上那层硬邦邦的外壳,就像是精雕细琢的天然盔甲,而且它们的外形变化多端,有的长得像小盾牌,有的长得像带着尖刺的甲壳虫。更绝的是,有些三叶虫的眼睛,长在头上两侧高高的突起上,而且还有像“放大镜”一样的复眼,能让你清晰地看到它那细小的、布满纹路的眼睛,仿佛带着一种来自远古深邃的智慧。它们在海底爬行,带着那副古朴而又精密的“外衣”,简直就是海底世界的“机械坦克”,又带着一丝古老艺术品的精致感。

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水下,海洋里也有不少令人惊艳的选手。

比如那个著名的邓氏鱼(Dunkleosteus)。听名字你就知道,这玩意绝对不是善茬。这家伙生活在泥盆纪,是当时海洋的顶级掠食者。它最大亮点在于那张“大嘴”,与其说是嘴,不如说是两块巨大的、像是刀片一样的骨板,锋利无比,能够轻易地咬碎其他大型海洋生物的骨头。想象一下,一个拥有着覆盖着厚重骨板的“坦克头”,嘴里是两把巨大的、闪着寒光的骨刃,在漆黑的海洋中游弋,那种力量感和原始的凶猛,简直是海洋中的“黑暗骑士”。虽然它看起来有点凶残,但那种无敌的力量和极致的适应性,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别样的、充满压迫感的美。

再往更古老的时候追溯,看看那群“奇特造型师”。

在那个生命刚开始绽放的时期,比如寒武纪,那里简直是生物界的“鬼才设计工作室”。比如那个著名的欧巴宾海蝎(Opabinia)。这家伙,绝对是自然界最放飞自我的设计之一。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脑袋上那根长长的、像吸尘器一样的“鼻子”或者说“触手”,末端还有个爪子,可以用来抓取食物。而且,它的眼睛也不在脸上,而是长在头部两侧的柄上,看起来就像是有两只独立的眼睛在四处张望。想象一下,一个全身透明的家伙,像个小小的水下外星人,头上顶着一根长鼻子,眼睛还独立地在晃动,那画面,简直是潮玩界的“先驱”。虽然它可能长得有点滑稽,但那种独一无二的造型和前所未有的身体结构,绝对是生命多样性最生动的证明。

还有那个怪诞虫(Hallucigenia)。这家伙的名字就已经说明了一切——“怪诞”!它大概只有几厘米长,最让人困惑的是,你很难分清楚它到底是头朝哪边,脚朝哪边。最早科学家们认为它身上那些刺是用来爬行的腿,而那些像细棍一样的东西是身体。但后来的研究发现,其实那些细棍才是腿,而那些刺才是身体上的防御武器。想象一下,一个长着一排排像小靴子一样的腿,背上还长着一排排锋利尖刺的小生物,在海底慢慢挪动,那画面,充满了生命顽强的韧性和一种让人脑洞大开的奇特美感。

其实,“好看”这个词,对于古生物来说,很多时候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力、一种极致的适应性,或者是一种超乎想象的创意。它们可能不如现代的生物那样精致优雅,但那种穿越亿万年的生命印记,那种在地球早期舞台上留下的独特身影,本身就带着一种无与伦比的、跨越时空的美丽。它们是生命演化的奇迹,是地球过去最真实的记录者,它们的“好看”,是另一种更粗犷、更狂野、更令人敬畏的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本人比较喜欢大型猫科动物,尤其是剑齿类,觉得比较帅呀,美丑不好说,大家自己评判吧!

附上一个我类似的答案

美洲为什么没有老虎? - 知乎

本文主要讲剑齿类和猫科为主的肉食性动物,可能会又臭又长,我尽量把提到的物种都配图,喜欢的支持一下吧!

本文资料部分来源

【综合资料】剑齿第一王朝--猎猫科【古兽吧】_百度贴吧
【资料】巴博剑齿虎科资料【古兽吧】_ 百度贴吧
【古兽介绍】类剑齿虎(Machaeroides)_古兽吧_百度贴吧
【图片】【远去的血影】刻耳柏洛斯之齿--承前启后的古老家族肉齿目【老虎吧】_百度贴吧
【科普】剑齿虎亚科完善新帖【古兽吧】_百度贴吧
乌克兰数码画家Roman-uchytel的古兽复原图--大猫系列_老虎吧_百度贴吧
【图片】【原创】浅谈猫科动物的进化史【国际米兰吧】_百度贴吧

流量预警!!!

----------------------------------------------------------

现今我们熟悉的狮、虎、豹等属于猫科动物中的豹亚科,而我们的主子喵星人属于猫科中的猫亚科。然而实际上新生代出现了不少似猫动物,不乏一些堪比狮虎的“大猫”,但其中一些并非真正的猫科动物,而只是似猫的哺乳动物。为什么进化总是创造出长得像猫的物种呢?这正是趋同演化的例子。因为环境类型有限,没什么亲缘关系的物种为了适应相似的环境,分别独自进化出相似的特征,占据了相似的生态位。在生物演化历史中,似猫动物至少出现过三次:袋狮或袋虎、猎猫类和猫类;剑齿类似猫动物则出现过四次:猎猫类、猫类、肉齿类和袋剑虎。

本人从小对食肉的大猫感兴趣,尤其是已经灭绝了的那些“大猫”,所以本文将以剑齿虎亚科为主宽泛地介绍一下。

首先是一些基础知识图


在2500万年前的时候,猫科动物出现了。猫科动物首先分化出来的是原小熊猫,它们在2500万年前出现西欧和蒙古。它的后代在2000万年前左右进化出了假猫,假猫又进化出了三支猫科动物:剑齿虎亚科,豹亚科,猫亚科。其中剑齿虎亚科在1万年前永久的消失了,豹亚科和猫亚科组成了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猫科动物 。

ps.剑齿类动物除了剑齿虎亚科以外,还有猎猫科,也就是图中的猎虎科,以及巴博剑齿虎科、类剑齿虎、袋剑齿虎等。但其中,猎猫科、巴博剑齿虎科和剑齿虎亚科所在的猫科同属于食肉目,类剑齿虎则属于肉齿目牛鬣兽科,袋剑齿虎就更远了,属于后兽亚纲的袋犬目袋鬣狗科,和前三者都不在同一亚纲(前三者属于真兽亚纲),不过我也可以放在一起讲讲。

原小熊猫(Proailurus),又名原猫或始猫。

始猫想象图

假猫(Pseudaelurus)是欧洲、阿拉伯半岛、亚洲和北美典型的物种。与始猫相比,它们的牙齿特征与后来的猫科更为接近,此外,假猫的头后骨骼也几乎与现代猫科无异。但假猫仍然保留了一些原始性状,如它们的腰部纤细而长,肢骨相对较短。


假猫想象图

-------------------------------------------------------

接下来是重头戏!

剑齿虎亚科:

剑齿虎亚科主要分类:



剑齿虎亚科属于食肉目猫型亚目猫科,大约生存于晚中新世到晚更新世,是猫科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分支,大至可分为3个进化类群,其最早类群是早中新世的副剑齿虎,在进化过程中逐渐淘汰了猎猫科和巴博剑齿虎科动物,在上新世更新世之际开始与猫科动物(主要是豹属)发生的激烈的竞争,在中晚更新世开始于旧大陆衰落,之后在美洲大陆刃齿虎属保持了很强的活性,于更新世末的第四纪灭绝事件中完全灭绝。

ps. 狭义科学上的剑齿虎指剑齿虎亚科中的短剑剑齿虎(machairodus)。是大型猫科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旁支,生活在中新世——更新世时期。剑齿虎长着一对和其他猫科动物相比较长的犬齿,故得名,但远小于刃齿虎的剑齿。剑齿虎也可以指整个剑齿虎亚科。但在大众眼中的剑齿虎则一般指刃齿虎(smilodon),比如《冰河世纪》中的蒂亚戈。

约在2000万年至1500万年前,副剑齿虎(老祖宗)出现,这是一种小型的剑齿虎,生活在当时的欧亚大陆,这种剑齿虎一直延续到了900万年前。副剑齿虎肩高约58厘米,与豹相似,但体型较轻盈。四肢形状显示它们是灵活的攀树者,且可以猎杀相对较大的猎物,它们可能和豹子一样会从树上伏击猎物,而其粗壮程度则远超过豹子,奠定了剑齿虎亚科粗壮化的基础。


副剑齿虎想象图

约在1500万年前,剑齿虎族的剑齿虎(旧称短剑剑齿虎)出现,由副剑齿虎进化而来,比如早期的阿芬剑齿虎。短剑剑齿虎是第一种体型达到现代狮、虎大小的剑齿虎,广泛分布于旧大陆和北美洲,于200万年前消失。剑齿虎是剑齿虎亚科中第一类大型种群,此后出现的剑齿虎亚科动物除了一些刃齿虎属的种群也很少有能超过它们的。

阿芬剑齿虎是亚欧大陆晚中新世最常见的早期剑齿虎,其拥有非常类似虎的肢体比例,但头骨更加平直和拉长,颧弓较狭窄,眼睛较小,颈部很长,肌肉很发达。阿芬剑齿虎前肢很强壮,后肢较长,非常适合在伏击中短距离冲刺时推动其身体。


中新世晚期欧洲的阿芬剑齿虎

短剑剑齿虎假想图

副剑齿虎和短剑剑齿虎体型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约在1250万年前,中剑齿虎 (Miomachairodus) 出现。中剑齿虎比较冷门,应该是副剑齿虎之后最早进化出来的剑齿虎亚科类群之一,和巴博剑齿虎竞争激烈。(并没有图)

短剑剑齿虎后期有著名的巨型剑齿虎(Machairodus giganteus),这种强壮的剑齿虎肩高约1.2米,非洲种最大体长可超过3.5米,略大于现今东非雄狮;欧洲种体长2.2到2.5米,可能还会爬树;北美及亚洲东部的后期巨型剑齿虎的四肢进化的更加细长,体现出它们是长途追击的好手。

剑齿虎在非洲基本上于上新世就衰落了,在亚洲欧洲还繁盛了一段时间,甚至进入了北美洲进化出了科罗拉多剑齿虎种,它也就是晚期剑齿虎属的典型代表,此时主产于亚欧的晚期剑齿虎属体型没有巨型剑齿虎那么粗壮,开始变得苗条起来,其中一个很苗条的支系进化出了剑齿虎亚科中最苗条的锯齿虎,其他剑齿虎属的种群则在早更新世最终灭绝了。

中等大小的剑齿虎属动物可能与当时另一类比较繁盛的剑齿虎亚科动物后猫属有过激烈的竞争,后猫属在上新世灭绝,其进化出了恐猫属继续和剑齿虎竞争,最后在早更新世恐猫属和剑齿虎属一同灭绝了。

晚期剑齿虎—— 卡巴尔剑齿虎假想图

晚期剑齿虎—— 科罗拉多剑齿虎假想图

约在1360万年前,锯齿虎族的猎剑齿虎出现在北美洲出现,这种剑齿虎相对早期的短剑剑齿虎—阿芬剑齿虎而言还要原始,可能是早期的剑齿虎分化出的种群。和前文的副剑齿虎一样,很可能没有后代。(没有图啊没有图)

迅剑虎(Lokotunjailurus)生活在晚中新世(700万年前)的肯尼亚,乍得地区,是剑齿虎亚科比较原始的种群。它们体态比较纤细,剑齿也较短。相对大型的剑齿虎,它们更能像豹子一样在非洲草原上神出鬼没,捕食原康修尔猿等史前非洲灵长类动物和有蹄类动物,迅剑虎相比恐猫,巨颏虎对史前灵长动物乃至人类较近的祖先构成了更大威胁。


迅剑虎假想图

锯齿虎(Homotherium 似剑齿虎)生活在早上新世—晚更新世(500万年—1万年前)的欧亚大陆,非洲和北美洲。它很可能是由巨剑剑齿虎(属于剑齿虎)进化而来。锯齿虎的剑齿属于弯刀牙,可以在猎物身上乱划,割穿猎物的厚皮。锯齿虎生态地位比较边缘,在非洲大约150万年前就灭绝了,在欧亚大陆活到了3万年前,而在北美洲残存到在大约1.4万年前。


圆齿锯齿虎假想图

阔齿锯齿虎假想图

晚锯齿虎假想图

锯齿虎和人体对比图

锯齿虎袭击属名为Cervalces的一类北美古鹿

异剑齿虎(Xenosmilus 异刃虎)生活在早更新世(180万年—30万年前)的部分地区。它们是由锯齿虎进化出的分支,和锯齿虎150—225公斤的体型相比,异剑齿虎230—400公斤的体重显然要巨大很多。它四肢短粗,剑齿短而宽。它很可能躲在草丛中悄悄贴近,然后猛扑抓住猎物,有出土过它的化石与野猪的骨头在一起,这就表明了它们的主要猎物。 异刃虎的化石发现地区很少,仅在美国发现,可谓是分布范围最狭窄的剑齿虎亚科动物,大概是在刃齿虎兴盛后失去生态区位而灭绝。异刃虎兼有弯刀族(剑齿虎和锯齿虎等)和马刀族(巨颏虎和刃齿虎)的特征(四肢短粗是马刀族特征,身体则像弯刀族一样纤瘦一些)其剑齿相对长度则介于弯刀族和马刀族之间,不长不短。但现在一般还是认为它们与弯刀族关系更为亲近。


异剑齿虎假想图

异剑齿虎捕雕齿兽食假想图

最后介绍刃齿虎族。

原巨颏虎(Promegantereon)是晚中新世(950万年—850万年前)的刃齿虎的原始种类,目前尚不清楚它的具体情况。


原巨颏虎假想图

祖刃齿虎假想图

巨颏虎(Megantereon)生活在早上新世—中更新世(450万年—20万年前)的旧大陆以及北美洲。体长1—1.3米,剑齿超过10厘米,它可能是由原巨颏虎进化而来。 巨颏虎属开辟了剑齿虎亚科的第三个进化系马刀族,大名鼎鼎的刃齿虎属就是由巨颏虎属中的一支刀齿巨颏虎演化而来的,它们也是基本上唯一在北美分布过的巨颏虎属,其余的留在旧大陆的巨颏虎在非洲,欧洲,亚洲分别于150万年,90万年,50万年前灭绝。巨颏虎又名巨剑齿虎,实际上它们体型是剑齿虎亚科中的小个子,这名字纯属忽悠人,体型夹在豹和美洲豹之间,但体重要重,平均体重120公斤,最重150公斤。




巨颏虎假想图(巨颏虎可是早期人类的大敌!)

巨颏虎袭击南方古猿

巨颏虎袭击能人

刃齿虎(Smilodon 美洲剑齿虎)生活在中更新世—晚更新世(250万年—1万前)的美洲地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剑齿虎,它是最后进化出来的剑齿虎,也是剑齿虎家族最后的辉煌。刃齿虎身体粗壮,长着短而有力的四肢和短尾巴,双颌可以张开达120度,以便上犬齿刺进猎物的身体。犬齿的横截面呈椭圆形,以集中力量,并且在戳刺时让阻力减到最小。剑齿的后缘有细小锯齿,好让戳刺更轻松。它们很可能捕食巨大缓慢厚皮的食草动物,也会吃腐肉或奄奄一息的动物。刃齿虎可能以家庭方式群居,很像现代的狮子,并且也 很可能集体捕猎。

刃齿虎旧译为美洲剑齿虎或斯剑虎,是由一支进入北美的巨颏虎进化来的,最早种类出现于晚上新世的纤细刃齿虎,体型很小,最多不过100公斤,这个种类大概于15万年前的中更新世灭绝。在更新世刃齿虎出现了中型的北美洲致命刃齿虎和大型的南美洲混乱刃齿虎,这两个种类一直持续到10000年前更新世结束。致命刃齿虎肩高最多1米,体重最多280KG,最大型混乱刃齿虎肩高1.2米以上,最多和洞狮一样高大,体重最多470KG,是最强壮的猫科动物,其大小也不比最大猫科动物美洲拟狮小多少,剑齿虎亚科中只有剑齿虎属下的一些大型物种可与之相比,而混乱刃齿虎的强壮程度超过剑齿虎属,所以可称的上最大的剑齿虎亚科动物。其剑齿长度更是剑齿虎亚科之最,可达20厘米以上,结成小群的混乱刃齿虎,可能对年幼的居维叶象和大地懒都构成严重的威胁。北美的致命刃齿虎也一度占据了北美洲最强猫科动物的地位,直到晚更新世狮子进入北美地位才有所削弱。





致命刃齿虎假想图



毁灭刃齿虎假想图

虽然刃齿虎的马刀剑齿如此之长,但可能非常不给力,由于这种扁长的马刀牙结构导致刃齿虎的剑齿易断,以至于刃齿虎在吃食时避免啃骨头,在攻击猎物时也避免攻击猎物皮肤较厚的地方,其剑齿主要作用是由于马刀齿能更好更有效率的切断猎物喉咙,给猎物以致命一击。虽然剑齿不撑劲,但刃齿虎却进化出来了极其粗壮的身体和肌肉,中型大小体型和狮子近似的致命刃齿虎就能和体重三倍于自身的美洲野牛单挑,这是今天的狮子老虎所做不到的。若以小群攻击,则实力更强。最大的混乱刃齿虎的强大更是无法想象。它们首先用肉搏制服猎物,在猎物被打倒不及反抗之时,迅速用剑齿攻击脖子一下了结猎物的性命,它们的剑齿也是专门为了最后一击而配备的。刃齿虎的咬合力较小,可能与它们的猎食过程关系不大有关。

在美洲东征西讨的过程中,刃齿虎也表现出了极强的竞争能力,在北美洲击败最后的剑齿虎属和异刃虎。在南美洲击败泰坦鸟,袋剑齿虎,最大的食肉目裂脚类动物南美短面熊的灭绝也与混乱刃齿虎的兴盛密切相关。刃齿虎是剑齿虎亚科生存上的强者,进入中更新世后,大多数剑齿虎亚科动物已衰落,唯有刃齿虎属一直保持了极强的活性,成为更新世最为兴旺发达的食肉动物之一,和巨型短面熊,大型狮子,恐狼同为更新世食肉目4大王者。


毁灭刃齿虎、致命刃齿虎、巨颏虎的对比

末期的刃齿虎已经遇到了新崛起的现代猫科:美洲狮子

剑齿虎亚科还有一条支系是后猫族。

约在2000万年前,后猫族的浮渡剑齿虎出现,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剑齿虎动物之一,这种剑齿虎在900万年前灭绝(没图啊没图)。后猫的剑齿在剑齿虎亚科中可谓是最短的,还比较扁,但还是比猫亚科犬齿相对最长的云豹长。后猫的身上也有很多猫亚科动物的特征,所以有人认为它们是猫亚科动物,不过目前它们还是被归为剑齿虎亚科动物。 后猫族剑齿短小而粗壮,可以硬啃猎物的头骨,非常实用。后猫很可能生活在丛林中且为树栖。后猫类的前肢比后肢强壮。

约在1100万年前,后猫族的吉猫出现,这是一种类似猎豹的剑齿虎,生活在当时的西南欧,在700万年前消失。约在1030万年前,后猫族的管猫在北美洲西部出现,不过它和出现在700万年前遍布欧亚和北美的石猫一样,被认为是900万年前出现的后猫的原始类型。后猫延续到了530万年前,并约在500万年前,演化出了后猫族最后的辉煌——恐猫。它的身长介于狮虎之间,随着冰河世纪森林的退化,在120万年前灭绝。

管猫和人类对比图


大后猫假想图

恐猫(Dinofelis)生活在早上新世—早更新世(500万年—120万年前)的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很可能是由后猫进化而来。它的身长介于狮虎之间,肩高约0.7米,小型的在30到90公斤之间,全身布满斑纹。最大种是中国阿氏恐猫(Dinofelis abeli),相当于一只美洲豹(1.2米长),前肢比后肢更强壮。像美洲豹一样,它们很可能种生活在丛林中。恐猫化石与更新世的灵长类化石比邻,这很可能表明它是袭击我们祖先的猛兽,恐猫灭绝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冰河世纪森林的退化,以及现代猫科的竞争。最值得一提的是南非的巴罗刀齿恐猫(dinofelis barlowi),众多证据显示它们是人类远祖——南方古猿最主要的天敌。


恐猫假想图

两种恐猫、现代豹的体型比较

吉猫(Yoshi)是最近几年刚刚发现的新种群,生活在晚中新世图罗安期(Tortonian 1162万年—724.6万年前)的东南欧到中国吉猫的体型大约介于猞猁和猎豹之间,估计体重大约30公斤。从侧面看较圆的头顶等都和现代的猎豹非常类似,而和后猫的颅骨有一定差距,所以新论文的系统树里,认为吉猫是一个和猎豹非常接近的属。


吉猫假想图

---------------------------------------------------------------------------------

接下来介绍一下猎猫科。

大约5500万年前,有一支食肉动物从它们和猫科动物的共同祖先中分离出来,人们称其为猎猫科(Nimravidae),也有人认为它们是猫科下面的一个亚科Nimravinae。早期的猎猫科成员都是行动敏捷、善于奔跑的掠食动物,体形比家猫大不了多少,牙齿也没有猫科动物那么特化。当时它们的发展非常成功,种类繁多,呈辐射状演化,先于猫科动物蓬勃发展起来。猎猫科大体占据和猫科类似的生态地位,比较多样化,多数犬齿比较发达,其中有些成员如始剑虎Eusmilus等发展出了类似剑齿虎的发达的上犬齿,是当时厚皮动物的主要捕食者。猎猫科比起猫科较原始,最后因环境变化和物种竞争而灭绝,没有留下现存物种。


早期猎猫科假想图

伪剑虎亚科生活在始新世-渐新世,其下包括两个属,始剑齿虎和伪剑齿虎,它们有很长的剑齿和较大的颏叶。

始剑齿虎Eusmilus,又称古剑齿虎。生活在晚始新世到渐新世的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约4000万年前,属于猎猫科里较早的。始剑齿虎长有夸张的上犬齿,下犬齿退化成门齿的样子,为了容纳巨大的剑齿,始剑齿虎的牙齿减少到了26颗,下颌还有挺大的颏叶,像刀鞘一样起保护作用。始剑齿虎体型大概像一只腿部粗短的豹子,还长有一条长尾巴,大者体长达2.5米,体重70KG,嘴巴张开角度达90度。在当时始剑齿虎是一方霸王,压着祖猎虎之类的其他较小的猎猫科动物已经原小熊猫这样的新兴猫科动物。根据化石显示,始剑齿虎和祖猎虎存在过很大的冲突。当时北美洲还存在恐齿猫,伪剑齿虎等各类猎猫科动物,之间有很大的竞争。

始剑齿虎假想图

伪剑齿虎Hoplophoneus,生活在渐新世的北美洲,约3400万年前。和始剑齿虎相比,它们的保护骨突小了不少,大型伪剑齿有美洲豹大小,体重最大达160公斤。原来认为它们是猫科动物而且是剑齿虎亚科的祖先,后来把它们归入了猎猫科,且和猫科剑齿虎亚科没什么关系。耳骨构造不同是它们的很大区别。它们的食物是原始马科动物等。在与当时其他食肉动物的较量中,伪剑齿虎始终占据优势,是除鬣齿兽之外最强大的顶极掠食者。但它们的风光也没能持续太久,到了3050万年前的晚渐新世就再也找不到它们的踪影了。


伪剑齿虎假想图

猎猫亚科是猎猫科一个所占类群较多的科。一般的猎猫亚科没有伪剑虎亚科这么明显的剑齿。它们主要生活在渐新世到早中新世。

恐齿猫Dinictis,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古飙,生活在4000~2250万年前的早、中渐新世的北美洲,是猎猫科的先驱之一。它们体长1.1米,脚短只有约0.6米高,爪不能完全伸缩,颚部强壮,有长的尾巴。它们很像其近亲的伪剑齿虎。头颅骨形状很像猫科的,而不像剑齿虎亚科的超短头颅骨。古飙的上犬齿相对较细小,但仍是伸出口的。在犬齿以下的下颌骨阔大像垂子。由于体型小巧,它们仍然会遭到大型猎猫科同族比如祖猎虎,还有鬣齿兽之类大块头的“欺负”。北美洲植被的变化,可能导致了这位袖珍杀手最终的灭绝。在北美洲加拿大和美国都发现过其化石,是猎猫科中化石发现很多的。


恐齿猫假想图

祖猎虎Nimravus,又称猎虎。生活在早渐新世到早中新世的欧洲和北美洲。祖猎虎体长1.2米以上。和很多猎猫科动物不同,祖猎虎完全没有下颌下凸骨形成的颏叶,爪子像狗一样半伸缩,体态像一只粗壮的长尾巴猞猁,动作敏捷,各种小兽乃至反刍兽(高齿羊)这样的较大一些的动物都会成为它们的猎物,捕食方法可能是伏击。在北美洲曾经发现过猎猫科动物的激烈竞争,目前发现过一具著名的祖猎虎头骨化石上有被始剑齿虎咬过的痕迹,但并没有杀死祖猎虎。它在遭受袭击后顽强的生存下去,表面它有较强的复原能力。进入中新世食肉动物之间竞争进一步加剧,祖猎虎也最终灭绝。

祖猎虎假想图

须齿兽(Pogonodon)是猎猫科下的一属,外观像猫科,体重平均大概30多KG。下颌也有个较小的颏叶。它们生存于1500-600万年前中新世的欧洲及北美洲。

须齿兽生态复原图

狄纳兽(Dinaelurus)生活在晚始新世到渐新世的北美洲,一般认为此属只有一个种,化石证据不多。和一般猎猫科不同,迪纳兽拥有较短的面部和较大的鼻孔,有点像今天的猎豹。或许这个属像猎豹一样是适于行走和奔跑追捕猎物的。

狄纳兽假想图

狄纳鲁兽(Dinailurictis)又称狄纳猫,生活在晚渐新世的欧洲。是猎猫科里非常大的,大约有一只母狮的大小,在猎猫科中可能只比凯尔兰猫小。长相可能像一只放大的祖猎虎。它们的爪子和祖猎虎一样不能完全伸缩,由于体型较大,狄纳鲁兽可以捕杀较大一些的动物。狩猎方式可能也是先埋伏再追捕。也有人认为这个属和凯尔兰猫是一类动物。

凯尔兰猫(Quercylurus)生活在中晚渐新世的欧洲。凯尔兰猫是猎猫科中最大的,体型堪比一只非洲雄狮,达200多KG,它的外貌大概相似于狄纳鲁兽和祖猎虎,也有人认为像瘦一些的熊。凯尔兰猫化石较少,目前基本只有一个化石标本。凯尔兰猫是跖行性食肉动物,身材高大,能捕杀较大的动物,捕食方式和狄纳鲁兽相似。

凯尔兰猫和狄纳鲁兽

凯尔兰猫假想图

巴博剑齿虎科(Barbourofelidae)是猫型亚目下一个已灭绝的科。它们最初作为亚科被分类在猎猫科下,但由于现时认为它们更接近猫科而多于猎猫科,故被重置为独立的科。

目前巴博剑齿虎科分为以下种群:

金氏剑齿虎属(Ginsburgsmilus)、非洲剑齿虎属(Afrosmilus)、原桑桑剑齿虎属(Prosansanosmilus)、桑桑剑齿虎属(Sansanosmilus)、管剑齿虎属(Syrtosmilus)、巴博剑齿虎属(Barbourofelis)、 Albanosmilus和Vampyrictis

巴博剑齿虎科首先出现于中新世早期的非洲。后来迁移至欧亚大陆,并于中新世晚期到达北美洲。巴博剑齿虎属共有6个种,其中以弗雷基巴博剑齿虎最为有名,它主要生活在晚中新世,到早上新世也有遗存。体型与非洲雄狮相当,是最大的巴博剑齿虎科动物。巴博剑齿虎和猎猫科的凯尔兰猫也是最大的非猫科剑齿动物

巴博剑齿虎和猫科的刃齿虎一样长着马刀牙。它们身体强壮,有点像一只较瘦的熊。它不能长距离追捕猎物,其主要猎杀手段是埋伏起来,突然冲出抱住猎物,用重量和力量制服猎物,再用修长的马刀牙杀死猎物,划开猎物的喉咙。其捕猎方式和体态未免很像刃齿虎,它们的尾巴和刃齿虎一样短,四肢身体也和刃齿虎一样粗壮。但巴博剑齿虎剑齿下巨大的颏叶是它和猫科动物刃齿虎最明显的区别,这也让巴博剑齿虎显得很别扭。巴博剑齿虎和剑齿虎亚科动物并没什么亲缘关系,它和更新世刃齿虎如此相似可能只是趋同进化的原因。

巴博剑齿虎是巴博剑齿虎科中最知名也是最为兴盛一时的,但它们在中新世末最终衰落。其衰落速度在剑齿动物中是最快最惊人的,或许其灭绝原因并不简单出于猫科剑齿虎亚科动物的竞争。在此之后,巴博剑齿虎科动物彻底灭绝了。






巴博剑齿虎假想图

弗氏巴氏虎

腊氏巴氏虎

莫氏巴氏虎

桑桑剑齿虎属(Sansanosmilus)是生活在晚中新世的巴博剑齿虎科种群。桑桑剑齿虎共有4个种群,其中有一个在中国有一些化石出土。桑桑剑齿虎的其他化石一般在欧洲被发现。

桑桑剑齿虎比巴博剑齿虎小得多,体重只有80公斤,身长1.5米。但它和巴博剑齿虎一样粗壮,足以以肉搏制服猎物。和巴博剑齿虎相比,它们的剑齿比较短,尾巴比较长,可能更类似猫科剑齿虎亚科的剑齿虎。而巴博剑齿虎则类似于著名的刃齿虎。

桑桑剑齿虎狩猎图

非洲剑齿虎Afrosmilus爬到树上躲避大鬣兽

---------------------------------------------------------------------------------------------------------

接下来讲类剑齿虎。

类剑齿虎属于肉齿目,牛鬣兽科,类剑齿虎亚科。类剑齿虎亚科下共包括两个属,其中包括剑齿较长的类剑齿虎属和另一个剑齿较短的属,这个亚科的分类位置仍有争议。和典型的牛鬣兽科动物一样,类剑齿虎生活在北美洲(蒙古裂肉兽无论怎样都是非典型),化石是在美国怀俄明州发现的。目前有两个种。

类剑齿虎可谓是最早的剑齿哺乳动物,生活在始新世早中期。它的体型比以后任何剑齿动物都要小,只有10-14公斤,也就一只狗大小。和剑齿猫科动物相比,它们的头骨狭长不少。是典型的跖行性动物。作为较早期的始新世牛鬣兽科动物,类剑齿虎是陆地行走的猎手,但它的进化程度和头骨,体型都显然和后来始新世末的裂肉兽不同。所以这些土猫的身体不能用到裂肉兽身上。

类剑齿虎假想图

对于类剑齿虎所属的肉齿目大家可能不了解。我们现今的绝大部分肉食性动物都属于真兽亚纲下的食肉目,而肉齿目(Creodonta),又名古食肉目,是真兽亚纲下一目已灭绝的哺乳动物,生存于古新世至中新世。它们与食肉目有一个共同祖先。与真正的食肉类相比,这类动物的脑颅小,没有骨化的听泡;牙齿中裂齿和其他颊齿的分化不十分显著,或裂齿由上第一或第二臼齿和下第二或第三臼齿组成(在食肉目中皆由上第四前臼齿和下第一臼齿组成)。仅发现于白垩纪至中新世,没有现生代表。化石广泛分布于整个北半球各大陆和非洲。早期身材很小,只有兔子那样大小;后期可达巨型,其头骨长可超过60厘米,体重估计在750千克上下,与最重的北极熊差不多。

肉齿目可以说是早期肉食性哺乳动物掀翻戈氏鸟、巨蜥等爬行类后裔霸权的主力军,结束了自三叠纪至新生代近两亿年爬行纲的统治,自此哺乳动物逐渐恢复了二叠纪时代合弓纲祖先曾经创造的荣耀,灭哈哈哈,扯远了~~~

肉齿目是5500-3500万年前非洲、欧亚大陆及北美洲生态中重要的肉食性哺乳动物。在渐新世的非洲,它们是主要的掠食者。在渐新世初及中新世中期,它们分别与中兽目以及偶蹄目猪形亚目的巨猪科等肉食动物竞争并胜出,但最终败给了食肉目。最后的一属肉齿目于800万年前灭绝,由食肉目取代其生态位。


古鬣兽假想图

鬣齿兽假想图

肉齿目被食肉目取代的成因并不清楚。有可能是因它们较细小的脑部、并不怎么有效能及蹠行的运动方式。这些深层的缺点可能在经历数百万年后变得甚为重要。肉齿目的腰荐椎并不像食肉目般适合奔跑。牙齿的排列亦有一些分别。

以下简单贴几张肉齿目明星物种的图片。

裂肉兽假想图

鬣齿兽围攻重脚兽

巨翼齿兽暗中观察

巨翼齿兽袭击未成年巨犀



大鬣兽(伟鬣兽)假想图

大鬣兽是已知最大的陆上肉食性哺乳动物,也是 已知史上咬合力最大的陆生食肉哺乳类。

一张咬力对比表,红色为最大咬力,自上而下分别是大鬣兽,安氏中兽,裂肉兽,湾鳄,孟加拉虎,南非狮。

最后的成员——新鬣兽假想图

另外放几张当时和肉齿目竞争的肉食动物

戈氏鸟假想图



安氏中兽(Andrewsarchus)假想图,这货是长着蹄子的肉食动物。

完齿猪假想图

恐颌猪假想图

完齿猪和鬣齿兽

-----------------------------------------------------------------------

能坚持到这里不容易呀,最后介绍一下袋剑齿虎。

袋剑齿虎最早出现在距今800万年前的中新世,它们和当时北美洲的剑齿猫科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平行进化。它们的遗骸在南美洲发现,主要集中在阿根廷。它并非剑齿虎的近亲,但可能是因趋同演化的关系而有类似的外形。

袋剑齿虎的体型不是很大,其中最大的种(Thylacosmilusatrox)身长约2米,体重250公斤,相当于雄狮甚至老虎的大小,是袋狼的8倍。虽不够高大,但它们也拥有壮实的身体,尤其是前肢。




袋剑齿虎假想图

袋剑齿虎可能是当时南美食肉兽中的最强者,发达的剑齿和强劲的身体使它们能够捕食当地的绝大多数食草动物,甚至包括大型的南方有蹄类和贫齿类。由于双颌缺乏力量,它们 很可能用颈部帮助完成咬击和进食的动作,这点使它们更增添了几分古怪色彩。很奇怪的是,袋剑齿虎和其他南美袋犬类动物并没有把昔日霸主恐鹤挤到灭绝的边缘,而是两者在数百万年间达成了一种和谐共处的境况。

到了300万年前的上新世末期,巴拿马地峡隆起,南北美洲被连接起来,北美的各种哺乳类——包括美洲豹和刃齿虎开始气势汹汹地向南方挺进。由于北美洲和旧大陆一样在数千万年间历尽沧桑变化和物种间的激烈竞争,久经考验的北美动物也使得“天堂”中的南美动物看起来像是温室中的花朵。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有袋类自然难以与这些强大的入侵者相抗衡。于是,很快地,袋剑齿虎就和众多南美土生动物一起被扔进了生物史的垃圾堆。

恐鹤假想图

不过恐鹤这家伙是个另类,不仅在混乱刃齿虎重压下在南美活得好好的,还反而扩散到了北美一些地区。当然最后也在一万年前灭绝了。

----------------------------------------------------------------------------

最后的最后,介绍一下我们熟悉的豹亚科成员如何上位。

豹亚科:

DNA证据显示,现存所有猫科动物都能回溯至一种生存于1080万年前的东南亚、外表如豹的捕食动物,可能是假猫的一支。从这支神秘的亚洲猫中第一个分支出来的是会咆哮的大猫,这一谱系即豹亚科(其余陆续分出了现存其他七个谱系的猫科动物),包含了云豹属和豹属,二者的区别在于云豹不会吼叫。豹属包含了现今的一些大型猫科动物,雪豹,豹,狮,虎以及已经灭绝的早期分化类型(布氏豹,欧美洲豹,古中华虎,原始狮、杨氏虎、洞狮、美洲拟狮等都是这一类动物(不包括美洲狮和猎豹)。豹亚科又被称为猛兽猫,因为它们粗壮的犬齿,可以咬断猎物的颈部肌肉和骨头,让其窒息而死。


约在595万到410万年前,布氏豹(Panthera blytheae) 出现在了青藏高原,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豹属动物。


布氏豹假想图

约在255万到216万年前,进化出了最早的老虎龙担虎(Panthera zdanskyi),这种生物生活在甘肃,是一种生存于约250万年前更新世初期的猫科豹属动物, 和现存的虎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体型小于现存的虎而更接近于美洲豹。而不久后的200万年前,又进化出了古中华虎(中国祖虎)和亚氏虎等


龙担虎假想图

古中华虎假想图

亚氏虎假想图

古爪哇虎假想图

亚氏虎、(现代)虎、古爪哇虎对比

约150万年前更新世, 欧美洲豹(Panthera gombaszoegensis)出现了,是欧洲最早的豹属之一。其化石首先在意大利发现,并分类为托斯卡那山地狮。后期在英格兰、德国、西班牙、法国及荷兰都有发现其化石标本。它有时被认为是美洲豹的亚种。欧美洲豹的体型较在南美洲的物种大,可能有能力猎杀更大型的猎物,就像野猪,牛科等。与欧美洲狮相似形态的化石在东非的更新世早期地层发现,同时拥有像狮及像虎的特征。欧美洲豹可能是祖豹、美洲豹与原始狮的祖先,最终分道扬镳。

祖豹这一支比较幸运,适应能力强,基本定型基因稳定,扩张过程中分化为亚种非洲豹、阿拉伯豹、波斯豹、印度豹、华北豹、远东豹,种群都存活至今。

欧美洲豹假想图

约在150万年前,进化出了最早的狮子原始狮,这种生物分布于非洲和欧亚大陆北部,并于50万年前灭绝。原始狮又名古狮,是更新世早到中期已灭绝的猫科。我们一般认为是狮子的早期亚种。原始狮体长可达2.4米(不含尾巴),比德兰士瓦狮长约半米。很多原始狮化石都是在德国摩斯溪发现的。一副接近完整地头颅骨亦在德国近海德堡的毛尔发现。在于发现海德堡人统一地层中,亦发现了约55万年前的狮子头颅骨。在欧洲最古老的原始狮在意大利伊塞尔尼亚发现,距今约70万年。

原始狮假想图

约100万年前,一支古狮进入南欧,欧洲和非洲的古狮就此走上了不同的进化道路。100-80万年之间,非洲狮的雏形在非洲出现。

古东非狮假想图

70万年前,欧洲的古狮进化为新亚种化石狮(P.l.fossilis)。化石狮主要生活在中更新世的西欧(貌似非洲肯尼亚也有相似的化石),体型比现代狮要大。

化石狮假想图

约60万年前,现生非洲狮正式形成,基因定型。50万年前,非洲狮开始向亚洲扩张,一部分化石狮进入亚洲,演化为体型较小的杨氏虎(或称亚洲化石狮P.l.youngi)。译名中虽然有“虎”字,但杨氏虎与起源于中国的现代虎类却不是同源,并且与二者共存了相当长的时间,藉着对环境的高度适应, 杨氏虎在距今约35万年前曾在包括周口店在内的中国东北部广泛分布。

在杨氏虎开始在东亚繁衍的时候,原始虎类的后代,即现代老虎的祖先在亚洲东部开始取得了优势的地位。这些虎类和现代虎区别已经不大,在蓝田发现的化石证明,虎的祖先比现代虎体型要更加大一些。在狮群向东扩散的同时,虎也在积极地辐射扩散。可以肯定地是,双方多次碰面,一部分成功进入中国东部地区的狮群和老虎祖先的生存地重叠了。在成功的压制并最终取代了杨氏虎的同时,老虎的祖先也开始进行大范围的扩散,与狮子相比,老虎的扩散速度相对比较慢。最终形成了现代虎类。


杨氏虎假想图

公王岭虎假想图

37万年前,东欧一些体型较小的化石狮进化为狮亚属新物种洞狮(P.spelaea)。洞狮也做欧洲洞狮,比现代的狮壮大,四肢粗壮,平均全长可达2.7米,尾长1.2米,体重250公斤。洞狮并不是狮子的祖先,只是和狮子的关系比较近。在距今30万到10万年期间,洞狮的足迹遍布亚欧大陆北部和中部的草原和荒漠、半荒漠地区,在一万年前左右灭绝。


洞狮假想图

34万年前,洞狮进入西欧,过度庞大的西欧化石狮被淘汰。部分杨氏虎进入美洲演化为新物种拟狮(P.atrox),残留亚洲的杨氏虎可能在与中华虎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最终灭绝。

拟狮,又叫残暴狮,可能是地球上从古至今最大的猫科动物,以各种大型动物(如北美野牛、麋鹿)为主食,美洲拟狮并不算狮子的亚种,但和现代有鬃狮构成一个单系,属于狮类动物。美洲拟狮的特征首先是巨大的体形,其头骨可超过42厘米长,身高通常1.1米多,而它们拥有的相对较长的四肢和身长,使得美洲拟狮显得较为苗条,和一匹马差不多高大,这一点与体形同样巨大,但显得过于魁梧、雄壮的洞狮迥异。与现今的非洲狮相比,成年的雄性美洲拟狮要比其非洲“兄弟”体形长度上要大出40%。雄性美洲拟狮平均重约近340 公斤,最大则有400公斤以上,全长接近4米,雌性大约重230公斤。



美洲拟狮假想图

拟狮、洞狮、现代有鬃狮的对比

20万年前,非洲狮支系遭遇困境,古亚洲狮(和之后的亚洲狮无关,是第一批走出非洲的非洲狮的后裔)和大部分非洲狮灭绝。大约30万年前形成的洞狮西伯利亚亚种(P.s.vereshchagini)扩散至阿拉斯加(与体型较小的亚洲种群不同,阿拉斯加种群的体型大小接近拟狮)。

12万年前,硕果仅存的南非非洲狮重新开始扩张,演化为如今的巴巴里狮和亚洲狮。 7.3万年前,东南亚多巴火山的爆发使得亚洲虎的种群数量大减,最后部分残存的中华虎也重新开始了扩张。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老虎和狮子的第三次相遇开始了,即亚洲狮和vs里海虎、孟加拉虎。

日本列岛的古东北虎假想图

在一万年前第四纪灭绝事件中,北美洲的美洲拟狮和美洲豹,以及短面熊、恐狼、致命刃齿虎等都难逃厄运,而一部分美洲豹在1.8万年前通过巴拿马来到了南美洲并延续至今。欧洲的洞狮也在环境和人类的双重扼杀下同期灭绝。部分亚洲狮进入欧洲成为欧洲狮,《荷马史诗》中对这种狮子做过详细描述,它们于公元100年左右在东欧消失。非洲狮、亚洲狮、虎的八个亚种(三个灭绝)以及豹、雪豹等,作为豹亚科的成员最终存活下来。


-----------------------------------------------------------------------------------------------------------

猫亚科

现代猫科起源于一千八百万年前。最早出现的是早期猎豹;现代的代表则是猎豹属。真猎豹起源于大约七百万年前。一些证据表明北美猎豹仅在四百万年前的非洲才从猎豹属分化出来,但近来研究显示北美猎豹是非洲猎豹和美洲狮的祖先,并且具有这两个现代种的中间性特征。另外一种猎豹是西瓦猎豹属。

西瓦猎豹假想图

欧亚山狮假想图

北美猎豹可能在冰河纪穿越大陆。意外北美猎豹(Miracinonyx inexpectatus)生活于早更新世(一百五十万年~一百万年前)甚至更早的北美。它的特征介于非洲猎豹和美洲狮之间,有可能与cryptozoological Onza(一种纤细型的美洲狮)有关。一共有两种猎豹生活于晚更新世(十万年前)的北美:意外北美猎豹和杜氏北美猎豹(Miracinonyx trumani)。

意外猎豹假想图

杜氏猎豹假想图

早期猎豹的化石证据很零碎,不过仍可发现北美猎豹(又叫惊豹)长着像非洲猎豹一样的短脸,宽鼻腔和长身体,但并非太瘦。意外北美猎豹和杜氏北美猎豹很可能是起源于北美的跑步高手,因为现在北美没有一种食肉动物可以赶上叉角羚的速度。与非洲猎豹不同,意外北美猎豹有伸缩自如的脚爪并且更加强壮,四肢也比非洲猎豹短一些。意外北美猎豹可能比美洲狮速度快,但不是非洲猎豹的对手;它更适合攀爬。

早期的真猎豹——Acinonyx pardinensis巨猎豹,出现于上新世,体重达200英镑,比非洲猎豹大得多。它在冰河期曾经分布到中国,南欧和印度。它的速度与非洲猎豹不相上下。体型中等的猎豹——Acinonyx intermedius间猎豹,于中更新世分布于非洲,甚至中国,适合在开阔平原上追捕猎物。这两种都比非洲猎豹大。巨猎豹是更新世时期的猎豹,非洲猎豹曾经分布较广,但于冰河纪末期在亚洲东部灭绝。


巨猎豹假想图

西瓦猎豹、巨猎豹、现代猎豹、现代美洲狮对比

随着最后一次冰期在约1万2000年前结束,覆盖整个加拿大与美国北边的厚重冰层也逐渐融化,把荒芜的北美洲变成了森林蓊郁、草原浩渺的大地。大融解之后,却突然发生了一场巨变,根绝了北美洲40种哺乳动物,所谓的“更新世灭绝”(pleistocene extinctions)消灭了当地75%的大型动物:猛犸象、乳齿象、恐狼、粗壮的短面熊、巨大的地懒、美洲的狮子、剑齿猫、美洲狮与猎豹全部从北美消失(16世纪欧洲人到达新大陆时有传说还有部分美洲猎豹存活)。但猎豹逃过了灭绝命运,因为在几百万年前海平面仍然很低的时候,有一群猎豹祖先回到了亚洲,然后到了非洲;美洲狮躲在南美洲的庇护所中,避开灭门之祸,而在许多世代后重新履足北美洲。其它的物种,就再也没回来过了。


本文完。

user avatar

第一次被邀请,有点小激动啊,我试着答一下。

“好看”的涵义太广泛了,每个人大概看法都不同。

色彩艳丽(当然化石体现不出来,但很多小型带羽毛恐龙的复原图都很鲜艳),体型雄伟(恐龙,古兽),骨角峥嵘,奇想天外,滑稽有趣,圆润可爱。。。都可以说是“好看”。

我比较喜欢古生物化石那种悠远古旷的感觉,下面这些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

【图多,侵删】

1. 球接子:

这是一类很特化的三叶虫(太特化了,以至于有人认为它们根本不属于三叶虫),这个样子的:


很像是某种古老神秘的章纹。这种久远感和神秘感,我非常喜欢。

球接子平时伸展身体,在海洋上层漂游,遇到危险就把头尾甲合在一起,像贝壳一样,它们是三叶虫里最严丝合缝的(左上角是球接子):


把壳开一道缝:

然后就有了这个萌萌的复原图(球接子是没有眼睛的,那两个黑点是它的附肢):

像不像宠物小精灵?


那么,如果它们展开身体,是什么样子呢?



【预警】





【你们真的想知道吗?】





【想清楚了?】





好吧,球接子展开身体,腹面长这样:

小清新立变大凶残。


2.海百合:

古生代和中生代是海百合的繁盛时期,它们大量生长在海底,死后萼部(像花朵的部分)和柄形成化石。

海百合的化石(绽放的远古奇葩):

主要由萼部组成的化石墙(我觉得如果能装饰在墙上太酷了):

海百合柄的化石,很像是成堆的古币:

恭喜发财:

复原图:




3.海蕾:

海蕾和海百合一样,属于棘皮动物,它们的身体也分为萼部和柄,固定在海床上生活。

不过,海蕾的萼部是这样的:



就像含苞待放的海百合一样。我觉得拿来当作文玩核桃也不错。

海蕾复原图:



对了,还有一类史前棘皮动物叫“拟海蕾”,你们感受下:

坑爹呢!这不就是个海星吗?!

别急,看看复原图:

呵呵,小魔仙变身棒。


【先这么多吧,以后再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太妙了!一提起“好看”这个词,我们总觉得它离古老而神秘的生物有点远,但其实,地球曾经是各种奇形怪状、又带着独特野性美的生物的舞台。有些家伙,别说你没见过,就连它们自己估计都没想过自己会长成那个样子。我这就给你掰扯掰扯几个,保证让你眼前一亮。咱们先说说那群“羽毛爱好者”,也就是鸟类的老.............
  • 回答
    当然!咱们来聊聊那些已经消失在时间长河中,却又以其奇特形态惊艳世人的古生物们。这些家伙,有些长得像科幻小说里的怪物,有些则颠覆了我们对生命的认知,简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1. 怪诞虫(Hallucigenia):走在身上的“噩梦”说起奇特,怪诞虫绝对是榜上有名。这小家伙生活在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海洋,.............
  • 回答
    除了东亚的朝贡体系和东南亚的曼陀罗体系,古代世界还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区秩序,它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维系着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互动。这些秩序并非孤立存在,常常相互交织,形成更为复杂的世界图景。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例子,希望能描绘出更生动的古代地区秩序景象:1. 罗马帝国及其影响下的地中海世界秩序(Pax.............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和敏感性的话题,需要非常审慎地对待。从科学和现代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不存在“劣等民族”这样的概念。人类之所以能够繁衍至今,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具备了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而这些能力是跨越所有族群、文化和地域的。用“劣等”来标签化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一种基于偏见和无知的歧视性观点。然而,历史.............
  • 回答
    奴隶制,这个古老而黑暗的词汇,本应随着文明的进步而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然而,令人心痛的是,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它依然以各种变种形式,潜伏在世界的角落,吞噬着无数无辜的生命。我们要谈论的,并非那些已经被废除的、公开宣称拥有“财产”的奴隶主,而是那些更为隐秘、更具欺骗性的现代奴役形式。1. 强制劳动与.............
  • 回答
    这世上,确有一些事物,它们的存在,如同一抹深邃的墨迹,晕染在我们认知的边界之外,我们既无法以肉眼捕捉,也无法借由感官体会,但它们真实存在,悄然构成我们世界的一部分。首先,让我们谈谈那些超越我们感官阈值的物理现象。比如,那些极轻微的震动,或是极微弱的光波。我们能感知到的声音,不过是空气分子以一定的频率.............
  • 回答
    要探讨哪个才是“真正的”无神论观点,我们首先需要对“无神论”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无神论,简单来说,是对神的存在不相信。但“不相信”这个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也带来了理解上的细微差异。让我们先来看这句话:“世界上绝对不可能有神”。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强无神论(Strong Athei.............
  • 回答
    育碧式开放世界:是蓝图还是枷锁?提起“育碧式开放世界”,相信但凡玩过几年游戏的人都不陌生。它就像一种独特的语言,一种几乎成为行业标杆的叙事模式,一种让无数玩家既熟悉又爱恨交织的设计哲学。然而,这种风格并非天生完美,它有其独特的魅力,也背负着不少争议。“育碧式”开放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可以从几个.............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当下中国世界史研究可能遇到的一些瓶颈,以及可以尝试的突破方向。当前中国世界史研究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1. 碎片化与整体性不足: 现象: 很多研究停留在对特定国家、地区、时期或事件的孤立考察,缺乏将这些零散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更宏大、更具解释力的世界史框架的努力。比如,对欧洲.............
  • 回答
    《巫师3:狂猎》以其庞大而复杂的世界观、深刻的角色塑造和充满道德抉择的剧情赢得了无数玩家的喜爱。然而,正如许多优秀作品一样,它也容易引起玩家的一些误解。这些误解往往源于对游戏细节的疏忽、对原著背景的陌生,或是对游戏机制的片面理解。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玩家在《巫师3》世界观中经常存在的误解: 玩家对.............
  • 回答
    除了我们熟知的河流入海口地区和河套地区,河流由一支分成多支的现象,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同样存在,它们如同大地的脉络,滋养着一方水土,也塑造着独特的地理风貌。比如,在南亚次大陆,恒河三角洲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恒河这条母亲河进入下游,水量充沛,地势平缓,它便不再孤单地奔腾,而是如同张开的臂膀,将自身.............
  • 回答
    我常常会想,在那些我们看不见的角落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残忍。最让我揪心的是,那些本该得到关爱和保护的生命,却被无情地剥夺了最基本的尊严。想象一下,一个孩子,本应在阳光下奔跑,在父母的怀里撒娇,却因为贫穷、战乱或是社会的遗弃,沦落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甚至成为某些黑暗交易的牺牲品。他们的童年,本应是色.............
  • 回答
    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不同职业的工作让我以多维度的视角理解人类社会、自然规律与生命本质。以下是我通过具体职业经历获得的深刻认知: 1. 医生:生命的脆弱与尊严 工作内容:在急诊室、手术室或病房中与生命搏斗,面对疾病、死亡和康复的循环。 深刻认识: 生命的脆弱性:每天接触重症患者,意识到人类生命在自.............
  • 回答
    《西部世界》这部剧,确实把我们现实中的一些科技概念给往前推了好大一截,也让人看了就觉得“哇,这玩意儿咱们好像见过,但又好像没见过”。咱们掰扯掰扯,里面都有啥是咱们现在就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影子的。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高度逼真的机器人(Hosts)。这部剧里的“主人”们,那可不是我们现在那种傻乎乎的、只.............
  • 回答
    希尔薇这个角色,我理解您指的是《沙耶之歌》中的那位非人生物吧。如果将她所处的那个世界观与我们现实世界的历史地理做一个类比和映射,那么这个设定更接近于一种近现代(大致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日本与欧洲(特别是德国或法国的某些特定亚文化圈)的混合体。这听起来可能有些跳跃,让我慢慢展开细说。核心的“异.............
  • 回答
    关于“六世同堂”的说法,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但并非普遍现象,更像是一种非常稀有的传奇。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这个概念,并结合一些可能的历史场景和文化背景。何为“六世同堂”?简单来说,六世同堂就是指一个家庭中,从最年长的祖先(太祖母/太祖父)到最年幼的后代(曾孙的子女,也就是家族的第.............
  • 回答
    行走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总有一些职业,它们的名字听起来带着陌生的磁场,它们的存在方式如同夜空中倏忽闪过的流星,留下的是好奇和一丝难以言说的惊叹。这些鲜为人知的奇特职业,往往诞生于特定的社会需求、技术限制或是人们对于某个领域极致的追求,它们的故事,比我们想象中要丰富和生动得多。就拿“嗅探员 (Nose).............
  • 回答
    关于“rm(1) 命令毁灭了公司”的说法,这更像是一个流传在技术圈内,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的笑谈,而非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在技术领域,尤其是那些依赖强大计算资源和数据存储的公司,一次灾难性的数据删除确实可能导致公司运营中断甚至倒闭,但将这一切归咎于一个简单的 `rm rf` 命令,未免过于简化了事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于“完美”的定义,以及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世界上不存在“动漫少女般完美”的身体。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动漫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少女”角色,是经过高度艺术化和理想化的设计。她们的身体比例往往经过精心调整,比如: 超乎寻常的苗条身材: 纤细的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数学中最基本也最迷人的概念之一:圆。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圆,从时钟到车轮,再到戒指,圆无处不在。但要问世界上是否存在一个周长是整数,同时半径也是整数的圆,答案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一些。咱们先梳理一下数学里圆的知识。一个圆的周长(也就是绕着圆边缘走一圈的长度)和它的半径(圆心到圆周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