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评论区有同志指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三纲五常本身就是对儒法思想的曲解和断章取义式宣传,而不是我们曲解了三纲五常,我想了一下,好像是这么回事。所以特此说明。感谢指正。
举例一的正确说法应该是,宣传的儒法思想为三纲五常,但实际上孔孟给你讲的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以下为原答案>>>>>>>>>
我给你举两个例子。
首先是三纲五常,一听就是封建糟粕对吧。但是我给你看完整的三纲五常。
三纲为: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
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
(孔子有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则更进一步阐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
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
(孔子有言“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
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礼记.礼运》言“夫义、妇听”好吧这一段其实还是不妥)
五常为:
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
有问题吗?反正我不觉得有问题。然而历朝历代宣传三纲五常都会少一半。
第二个例子,杨朱。
一提杨朱就说人家是贵己。多少人拿着杨朱损一毛而利天下不予说事儿,挡箭。
但是人家杨朱原话是什么。
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这么多人去学杨朱不损一毫,你看见有人去学杨朱不取天下吗?
从评论看三纲五常争议很大,实在不行咱就不看第一个例子,杨朱这事儿大家没争议吧?反正意思是这么个意思。
因为惯子如杀子啊。。
娇惯子女会害了子女。
真实世界里面,越是家庭条件比较好,越是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家庭,越是注重子女教育。
没有一个是放羊的。。
因为中国的“孝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绑架,或者说是PUA。
它是完全基于身份而非行为的要求。所谓“父慈子孝”表面上是权责统一的,但我国自古以来就更加提倡“父不慈而子孝”,其倾向性非常明显。你想想都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强调“孝顺”?是你阖家欢乐的时候吗?是你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吗?不是吧!基本是你父母想控制你、想介入你生活、想干涉你人生的时候才会喊出“因为我是你爹”这种完全不讲道理的话吧,基本是周立波之流逼你跟从小就抛弃你的父母相认的时候才会使用这种道德绑架吧。
如果这个世界有天道,那大概就是“知恩图报”。你要先有恩,才能获得回报,这才是真正的权责统一。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教育孩子的父母,自然能够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爱,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会不想回报父母呢?这样的孩子需要从小给他/她灌输什么“孝顺”的思想吗?相比之下,有多少父母根本不配为人父母,甚至不配为人,生个女儿每天嫌弃、缺衣少食地养大、还要逼着女儿做“扶弟魔”,偏偏是这种人最喜欢用“孝顺”来说事。
你仔细想想,这世界上对你好的人可以有很多,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朋友,甚至可以是陌生人,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要求你孝顺朋友、孝顺萍水相逢却愿意无私相助的陌生人,却偏偏要孝顺父母呢?因为父母的恩情必然比朋友或者陌生人大吗?根本就不是对不对?
是一种怎样不自信的文化,没有信心做合格的父母,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不配得到子女的回报,才要发明“孝顺”这个概念来强迫子女的供养?
我对我的父母很好,是因为我父母对我很好,从小到大他们都没跟我提过“孝顺”两个字。如果你说我是“孝子”,这根本不是在夸我,这不仅侮辱了我对我父母的爱,更侮辱了我父母对我的爱。请问,不称职的父母难道不应该得到与他们的德行相匹配的下场吗?但是在“孝文化”的语境下,答案却是否定的,这对含辛茹苦抚养子女的称职的父母其实是一种莫大的不公平。
总而言之,“孝顺”这个概念,不论你是用“愚孝”来跟封建糟粕割席,还是用“父慈子孝”这种表面上的权责统一来洗地,都没办法抹去它统治阶层统治工具的本质。
所谓“孝顺”,优秀的父母根本不屑于使用,垃圾父母只会用它来进一步伤害子女。早晚要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一刀切呗,毕竟,当年的权贵只给你玩说教这块,从来不告诉你这么做意味着啥。还有一切的根源。毕竟,权贵表示,你知道那么多干嘛,乖乖给我当个顺民,别造我的反。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家的话永远一针见血。
至于为什么更喜欢说孝,不喜欢说慈,因为资源和权力掌握在父辈手里,所以话语权也在他们手里。
现在不用宣传慈,反正孩子买房你把钱包掏空就行了。
还有孩子上补习班的钱掏一下,现在班上一多半的孩子已经有出国参加夏令营的经历了,你看着办。想想为啥你孩子上了这个学校?因为更好的学校面试家长你没过呀,这都是你的责任。
古代宣传慈,你看看古代家长需要干啥?生下来,保证幼崽成年,OK了。读书是地主大户家的事,你家孩子长结实点种地扛活就行。要是脑子灵,被哪个商铺挑中去当学徒,那你烧高香吧。闹饥荒就没办法了,孩子送别人,然后把别人的孩子炖了吧。
既然有的答主那么喜欢谈论古中国的家长权威和权力,也指出“父慈子孝”实际上是用于社会管理的工具思想。那我就补充两点有关社会管理和法制的。
有个东西叫“先履行抗辩权”,还有个东西叫“执法成本”。前者指,古社会儿子是天然具有履约优势的,因为他本身就有对没有很好履行“慈”的父亲进行制裁的报复性手段,因而政府并不去过于强调“慈”的重要,而对没有“先履行抗辩权”的父亲一方进行保护。后者指,随着时间推移,管理者更加认识到,探究父慈与否的成本,比起探究子孝与否多了不止一倍,因而管理者认为只要儿子能活着成长到有能力履行“孝”的阶段(即起码养活大了),就可以认为父亲已经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履行了“慈”的义务,因而只对另一面“孝”进行明确要求。
对上面这两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大国宪制》之类的书籍。
很多时候,你起码得把这句话流变的历史条件搞清楚(比如古代社会的人均寿命、生活标准),才能知道这句话的传统背景。然后再照进现实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