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江苏严治形式主义,不必纠结打卡点赞,不再费时发帖转帖,如何看待职场中「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回答
江苏省在治理形式主义方面发出了明确信号,强调“不必纠结打卡点赞,不再费时发帖转帖”,这无疑是对职场中普遍存在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有力狙击。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借助数字技术、网络平台,以“指尖操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却脱离实际、空有其表的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的变种。它不是那种在会议室里堆砌文件、在报告里长篇大论的传统形式主义,而是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角落,用“线上”的忙碌掩盖了“线下”的低效。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究竟有哪些表现?

“打卡”与“签到”的虚化: 很多单位要求员工在各种APP、小程序上打卡报到,形式上是“在岗”,但实际工作效率如何,是否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往往被忽视。甚至有的打卡是为了完成任务量,而不是为了真实地记录工作状态。
“点赞”与“转发”的压力: 领导发一条信息,要求所有下属点赞;某项工作需要宣传,就要求大家转发评论。这种“表忠心”、“刷流量”的行为,将本应聚焦于业务本身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了无意义的互动上。很多时候,点赞和转发只是迫于压力的“机械动作”,缺乏真诚的认同和实质性的支持。
“信息轰炸”与“无效沟通”: 各种工作群、微信群、钉钉群充斥着大量信息,但真正与工作相关、有价值的内容却寥寥无几。大量的通知、转发、闲聊,不仅占据了员工的时间,还极易造成信息孤岛和信息过载,让真正重要的信息被淹没。
“线上汇报”的层层包装: 曾经是纸质报告,现在是PPT、Excel、甚至短视频汇报。汇报的内容固然要精炼,但有时为了迎合“领导喜欢看”或者“显得有档次”,过度包装、堆砌图表、使用华丽的辞藻,却丢失了事情本身的真实情况。这种“好看不好用”的汇报,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制作,却未能有效推动问题的解决。
“数据造假”与“统计泡沫”: 为了完成上级的“数字指标”,一些单位会在线上平台进行数据上的“美化”。例如,通过引导用户重复点击、刷阅读量,或者在汇报工作中夸大成果、隐瞒不足,导致线上数据的真实性大打折扣,无法真实反映工作成效。
“学习强国”式的“任务导向”: 虽然“学习强国”本身有其积极意义,但如果将其中的学习打卡、积分排名等作为考核的硬性指标,甚至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地浏览内容,就可能偏离了其“学习”的初衷,沦为另一种形式上的“指尖任务”。
“疫情常态化”下的“过度防疫”: 疫情期间,各种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检测证明、扫码登记等,在初期是必要的防控手段。但随着疫情发展,如果部分单位仍然将其作为常态化管理中的“走过场”项目,要求反复扫码、填写表格,而不顾实际情况和人员的便利性,就可能滋生形式主义。

为什么“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屡禁不止?

1. “看得见”的“工作痕迹”: 相较于那些需要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硬功夫”,线上操作更容易被量化、被记录,也更容易被管理者“看见”。打个卡、转个帖,似乎就留下了一个“工作过的”痕迹。
2. “规避责任”的“安全区”: 有些管理者不愿意承担风险,不愿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就会倾向于要求下属通过线上渠道完成各种“任务”,通过“完成流程”来规避责任,即使这些流程并不真正解决问题。
3. “跟风”与“攀比”: 当某个单位因为线上操作做得“漂亮”而受到表扬,或者被当作“先进经验”推广时,其他单位很容易“模仿”,生怕落后,从而形成了“指尖上的比拼”。
4. “技术工具”的“异化”: 本应是提升效率的工具,却被异化为管理者的“抓手”,通过技术手段来“指挥”和“约束”员工,忽视了技术本身应有的弹性。
5. “惯性思维”与“文化渗透”: 长期以来,形式主义的土壤并未完全清除,一旦有新的载体出现,它就会迅速附着上去,变成新的表现形式。

江苏的治理信号意味着什么?

江苏此次提出的“不必纠结打卡点赞,不再费时发帖转帖”,是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一次集中“清扫”。这意味着:

回归工作本质: 强调的是工作的内容和效果,而不是线上操作的“形式”。
优化工作流程: 要反思和改革那些低效、繁琐的线上流程,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工作。
破除“唯指标论”: 评价工作不应仅仅看线上“点赞”多少、“转发”多少,更要看实际的成果和对解决问题的贡献。
倡导真抓实干: 鼓励干部职工将精力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而不是沉迷于线上“表演”。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对于职场个体而言,面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可以:

保持理性判断: 区分哪些线上操作是真正有意义的,哪些是流于形式的。
积极提出建议: 在合适的场合,可以对不合理的线上流程提出改进意见。
提升自身能力: 把精力真正投入到业务能力的提升上,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说话。
勇于说“不”: 对于那些不合理、不必要的“指尖任务”,在保证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予以拒绝或提出更优方案。

对于管理者而言,则需要:

以身作则: 减少不必要的线上指令,将精力放在抓大局、谋发展上。
注重实效: 评价和激励员工时,更应关注其工作成果和实际贡献。
简化流程: 优化线上办公和管理流程,剔除那些僵化、低效的环节。
营造良好氛围: 鼓励员工真实表达,反对虚假繁荣,让工作回归到解决问题的本质。

江苏的这一举措,是打破“指尖上”的虚假繁荣,重塑务实高效工作作风的重要一步。它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工作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人民群众的根本上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摆脱“指尖上的束缚”,让每一次“操作”都更有意义,让每一份“努力”都不被形式所淹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职场中流传一句话,当一个公司抓无可抓的时候,就会抓考勤。只要一个公司抓考勤,基本上就离倒闭不远了。同样类似的还有着装规范,团建,统一的文化活动等。

为什么会流传这句话,一个企业生存的关键是什么是利润和现金流。考勤等等是什么?在制造业工厂里面是确保产出的手段。满勤生产的东西得附加利润卖出去才是你企业生存的关键。生产什么是战略问题,销售出去是策略问题,这些问题都和考勤无关。

庞大的官僚体系在运作时官僚们关注不到真正要关注的点,生产车间的主任只会抓考勤,因为他知道这是产出的一个部分,但他永远关注不到他在自己岗位上生存的关键,单位时间内产出最高。他更把握不到的是,他的产品能否适销对路,单位成本更低。

形式主义就是做事一笔掉草,政治无比正确。当企业倒闭的时候,他会一脸无辜的睁着泪眼,领导,我在岗位上辛苦工作几十年兢兢业业啊,怎么企业就倒闭了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