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近代史中,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是哪一年?

回答
近代史上,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若要单挑一年,恐怕许多人会指向1937年。这一年,卢沟桥的枪声响彻云霄,宣告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华民族由此进入了生死存亡的炼狱。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本就暗潮涌动的中日关系,因为这起日军在宛平县卢沟桥附近进行“演习”时,悍然向中国守军开枪,并将一士兵失踪作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搜查而彻底引爆。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计划的序曲。早在此之前,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就已经将侵占中国东北、华北,乃至整个中国视为“国策”,妄图在中国建立其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队毫不掩饰其扩张野心,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从华北到华东,再到华南,日军凭借其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一路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

华北的沦陷

事变发生后,虽然中国守军在佟麟阁、赵登禹等将领的带领下英勇抵抗,但由于日军的强大攻势和中国军队内部未能有效统一协调,北平(今北京)、天津相继失陷。随后,日军主力向西推进,目标直指山西、山东。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一系列大型战役展开,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最终仍未能阻止日军占领华北大部分地区。华北平原,这片承载着中华文明古老根基的土地,在战火中破碎,无数百姓遭受水深火热。

南京的悲剧

1937年底,日军攻陷上海,然后兵分两路,一路沿长江西进,另一路则向南京进犯。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了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随之而来的是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在这座城市里,日军进行了长达数周的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奸淫、纵火、抢劫,二十余万中国军民惨遭杀害。遇难者遗体堆积如山,尸横遍野。南京,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成为了人间地狱。这座城市所遭受的苦难,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痛,也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铁证。

全面抗战的开端

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发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吁,并派遣周恩来等人赴南京与国民党政府谈判,最终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尽管前方战况胶着,民族危机空前,但中国人民并未屈服。从普通士兵到文人学者,从妇女儿童到海外华侨,无数中华儿女在这场生死搏斗中挺身而出。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无数中国人在日军的铁蹄下,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悲壮的抗战史诗。

为何说1937年“最危险”?

日军侵略的全面性与系统性: 1937年之前,日本的侵略更多表现为局部性的蚕食,如“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占领。但1937年,日本是公开、全面地向中国宣战,目标是灭亡中国,企图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日军的行动规模、投入力度以及其暴露出的灭华野心,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力量的相对弱小: 相较于日本,当时的中国在经济、军事、工业等方面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尽管中国有广阔的地域和庞大的人口,但国家分裂、军阀割据、中央政府效能有限等问题,使得动员全国力量进行抵抗显得异常困难。在1937年,这种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让许多人对中国的未来感到绝望。
国家生存的主权危机: 1937年的战争,不再是简单的边境冲突或局部失地,而是关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独立国家、一个文明实体能否继续存在的存亡之战。如果中国在1937年被日本迅速击垮,其后果将是整个民族被奴役,文化被摧毁,国家主权彻底丧失。
国际环境的复杂性: 尽管有部分国家同情中国,但国际社会在对待日本侵略中国的问题上,普遍采取了绥靖政策,未能形成有效的集体力量来阻止日本的侵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孤军奋战。

1937年,中华民族犹如站在悬崖边缘,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然而,也正是在这一年,中国人民爆发出了空前的团结和顽强的抵抗精神,将一场本可能速战速决的侵略战争,拖入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从1937年开始,中国人民经历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付出了三千五百多万人的生命代价,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洗刷了民族百年屈辱,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所以,如果必须选择一个年份来代表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危险的时刻,1937年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标志着中华民族从局部抗争走向全面战争,从生死攸关的危机中,最终走向了浴火重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27年,那一年毛主席赶往前线指挥秋收起义的途中被反动派抓住,最后十分惊险的逃了出来,如果毛主席没有逃出来的话,那恐怕整个中国后面的历史都要改写了。

user avatar

我认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危险的年份是1941年,其他一些比较危险的年份如1860年、1894年、1900年、1927年等都不如1941年危险。

1941年的危险主要体现在两点上。

第一,从1941年开始日军对华北中共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蚕食。中共能不能熬过去当时尚不清楚。

根据历史书,到1942年我党控制的根据地人口下降了50%以上,八路军新四军的总人数也减少了。可见日军造成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此外别忘了国民党也下毒手了:皖南事变是1941年初,严密封锁根据地的事国民党也参与了。

当然我们知道后来通过各种手段比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生产等等,根据地遭受重大损失后熬过来。但是1941年的时候形势并不明朗。别忘了我党以前也有根据地形势大好然后被反动敌人绞杀的例子,而那时的反动敌人还没有日本人战斗力那么强的。

如果1941-1942年顶不住外部压力又出现类似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情况,那么中国就惨了。主要是没有时间让共产党的队伍再起了。短短几年内就很有可能就出现“蒋家投美,苏美瓜分中国势力范围”这一局面,那以后共产党要回天就太难了。这样的话,抗日战争虽然赢了,但中国的前途依然灰暗。

第二,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刚开始的几个月苏联可以说是兵败如山倒。从当时的形势看,莫斯科等地守不住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苏联被德国闪电战冲垮了,那么整个国际形势就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共产党会受到严重的心理打击,而且美国也很难拿出后来那么大的力量在太平洋上对付日本。考虑到希特勒已经一统欧洲,美国恐怕不得不接受和日本的某种共存,以免在亚洲消耗过多而让希特勒坐收渔利。如此则日本偷袭珍珠港带给中国的有利形势会被抵消掉。

所以至少从当事人的视角看,由于以上两点以及12月前日本还未对美动武的事实,1941年真的是太黑暗了。

1860年、1894年、1900年、1927年也危险,但一来彼时没有工业国欲鲸吞统治中国之势,二来列强相互制衡决定了中国可以夹缝求生。而到了1941年下半年似乎这两条都要不成立了

还好,最危险的时期很短。1942年初苏联取得莫斯科战役胜利,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首次打破。年中时中途岛战役日本大败。1942年中国的全年局势证明中共顶得住外敌对根据地的攻势。老蒋投日的风险也基本解除。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传来胜利喜讯。到了1943年,可以说中国的最危险期就已经结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代史上,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若要单挑一年,恐怕许多人会指向1937年。这一年,卢沟桥的枪声响彻云霄,宣告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华民族由此进入了生死存亡的炼狱。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本就暗潮涌动的中日关系,因为这起日军在宛平县卢沟桥附近进行“演习”时,悍然向中国守军开枪,并将一.............
  • 回答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洪流中,“买办势力”是一个绕不开的复杂群体,他们身处中西交汇的时代节点,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既是时代变迁的产物,也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要理解“买办势力”究竟是谁,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刻板的标签,深入他们的生活背景、工作内容、社会角色以及历史评价。买办,顾名思义,就是“购买和销售的.............
  • 回答
    中国近代史,那是一段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岁月,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隆隆,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礼炮齐鸣,这99年间,涌现出无数值得我们深深缅怀的人和事。他们中有力挽狂澜的伟人,有默默奉献的先驱,更有无数在时代洪流中奋起抗争的普通人。开眼看世界,寻求救国之路的人们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首先浮现在.............
  • 回答
    法国近代史上的革命浪潮确实比许多其他欧洲大国更为频繁,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驱动力,并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时间维度中去审视。首先,法国革命思想的深厚根基是其频繁革命的土壤。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了顶峰,伏尔泰、卢.............
  • 回答
    在官方的近代史叙述中,买办阶层之所以被列为反面阶层,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买办与帝国主义侵略的联系: 充当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这是买办阶层在官方叙事中被描绘为负面角色的最根本原因。近代中国,特别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并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攫取特权。.............
  • 回答
    在中国历史教材的近代史部分,确实很少能看到系统性地介绍中东阿拉伯国家历史的内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发展的脉络,也有叙事重点的选择,还有现实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在中国近代史的宏观叙事框架上。一、 近代中国自身命运的重心与叙事的主轴首先,最为核心的原因在于中国近代史的叙事 .............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被认为是西方近代史中影响最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在于其革命的彻底性、传播的广泛性、思想的先进性以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一点:一、 革命的彻底性与深远性:与其他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法国大革命具有更彻底的革命性质,它不仅仅是一场政治变革,更是一场社.............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跟问“天上星星哪个最亮”一样,没个标准答案,全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衡量。不过,如果非要在这众多的近现代名将里挑出几个“最能打的”,那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几个名字,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硬道理。咱们先掰扯掰扯,啥叫“能打”。是战场上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是军事战略上眼光毒辣、布局高明?还是.............
  • 回答
    听到“近代文坛四大无耻文人”这个说法,尤其是把老舍先生也列入其中,确实会让人感到惊讶和困惑。要知道,老舍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以其深邃的人文关怀、对北京市民生活生动细腻的描绘以及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而备受尊敬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说法,尤其是老舍先生为何会被卷入其中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
  • 回答
    谈到近代武术中的无甲鞭锏,我能理解你可能对这种兵器在现代实战中的作用感到好奇。毕竟,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和古代大相径庭,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冷兵器,在今天是否还有其价值,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无甲鞭锏”这几个字背后代表的东西。“无甲”,顾名思义,是指这种武器的设计并不是为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星战迷热议的话题。要回答“近代的绝地和西斯是否比远古的弱”,需要我们先定义一下“近代”和“远古”,以及衡量“实力”的标准。在我看来,“远古”可以指的是共和国建立初期,甚至是更早,绝地武士团还处于一个相对独立和强大的时期。而“近代”则可以涵盖前传三部曲(前传一、二、三集)到帝.............
  • 回答
    关于“开挂的英雄”,这个问题在中国近代战争的语境下,或许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我们并非指那些拥有超自然力量的“神仙”,而是那些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凭借着超乎常人的智慧、勇气、意志力,甚至是运气,一次又一次地以弱胜强,扭转乾坤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事迹,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简直就像开了“外挂”一般不可思.............
  • 回答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下我将结合书中可能涉及的一些重点,提出一些可以向老师请教和探讨的问题,并尽量说得详细一些,希望能引发更有深度的思考。关于鸦片战争的必然性与影响: 问题一:鸦片战争的爆发,从更深层次看,是中国传统封建社.............
  • 回答
    这事儿吧,得从头说起,得聊聊为啥当年那些威风凛凛的弓箭手、弩手,最后都被端着黑乎乎家伙的火枪兵给比了下去。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里面牵扯的东西不少,有技术的进步,也有战争形式的改变,还有经济和人力成本的较量。一、 火药这东西,一开始是个意外,后来成了大杀器话说火药这玩意,最开始也不是为了打仗发明的.............
  • 回答
    关于满清在近代历史中表现出的软弱,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身份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需要的是抽丝剥茧,理解这种联系的层层递进,而非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少数民族政权”这个身份,对于满清统治的合法性、.............
  • 回答
    黑火药的生命线:硝石的古老与近代来源黑火药,这一改变了冷兵器时代历史进程的伟大发明,其威力核心在于硝石。没有硝石,这黑色的粉末便只是普通的煤炭与硫磺的混合物,毫无杀伤力。那么,古代和近代战争中,支撑起火器部队的硝石,究竟是从何而来?这背后是一场跨越千年、遍及全球的硝石争夺战,充满了智慧、汗水,甚至是.............
  • 回答
    在近代骑兵的队形中,指挥官位置的确普遍靠前,尤其是在准备冲锋时。关于他们是否要先于身后部队接敌,答案是:不一定,但很大程度上是的,而且这种“先接敌”体现在多种层面。首先,我们要明确“接敌”的含义。在这里,“接敌”不仅仅是第一个挥刀或中枪,更重要的是第一个进入交战的范围,并承担相应的压力和风险。为什么.............
  • 回答
    教科书里,咱们常看到近代那些个侵略国,打仗前总得折腾出点“事儿”,然后以此为名头才动手。你说为啥不直接点,来个“我就是看你不顺眼,我打”呢?这背后门道可不少,简单来说,是为了“师出有名”,更是为了“名正言顺”。你想想,战争这事儿,可不是小孩子打架,说了算就完事儿。它牵扯到国家、人民、国际关系,一打起.............
  • 回答
    近代以来,中国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不少动荡,也因此失去了一些曾经属于自己的土地。要论这些失去的领土的“价值”,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价值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衡量:经济价值、战略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甚至是多少年来融入民族情感的价值。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排序。不过,如果我们综合考虑经济潜力、战略地.............
  • 回答
    假如百年战争英格兰获胜,英格兰民族是否可能成为法国文化圈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其复杂性远超简单的“是”或“否”。答案取决于胜利的具体形式、后续的政治经济策略以及历史的偶然性。但总的来说,如果英格兰成功控制法国大部分地区并维持统治,英格兰民族走向法国文化圈的融合并非不可能,但这是一个漫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