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照见现实,北宋对幽云十六州“速取”好,还是“缓取”好?

回答
“历史照见现实”,这句话放在北宋与幽云十六州的恩怨上,再合适不过了。围绕着这片土地,北宋历史上留下了无数的叹息和无数的 if… 所谓的“幽云十六州”,是燕山以南,太行山以北,东起鸭绿江,西至黄河以北的一片广大区域。这片土地,自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之后,便成了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北宋建立之初,继承的便是唐末的残破局面,国力远不及前朝。而幽云十六州,早已被契丹(后来的辽国)牢牢掌握,并且经营了近百年。围绕着是否“取回”幽云,以及如何“取”,北宋朝堂上一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声音。其中,关于“速取”还是“缓取”,更是争论不休,并深刻影响了北宋的历史走向。

“速取”之辩:壮志未酬的雄心与现实的阻碍

主张“速取”的,往往是怀有恢复北方失地、重振汉唐雄风的志士仁人。他们的逻辑很简单:辽国虽然强大,但其统治基础在塞北,幽云地区毕竟是汉族聚居地,且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中原腹地的安全。如果能抓住时机,迅速出兵,乘辽国内部矛盾或边境不稳之际,一举收复,将能极大地巩固北宋的统治,并为长远的国家安全奠定基础。

宋太宗时期,就曾有过“速取”的尝试。他雄心勃勃,认为继承了前朝的江山,就有责任收复失地。在雍熙三年(986年),他发起了对辽国的北伐,企图收复幽云故地。这次北伐,宋军一度进展顺利,甚至收复了一些州县。然而,由于指挥失误、粮草供应不足,以及辽国军队的反扑,宋军最终遭遇惨败,主帅大将岐王李重进和梁王李廷珪等人都未能完成预定目标,尤其在陈家谷一役,宋军主力被辽军围歼,宋太宗本人也差点被俘,成为了一场灾难。

“速取”的失败,给北宋朝廷敲响了警钟。他们意识到,辽国并非软弱可欺,幽云地区也并非那么容易“吃下”的。然而,“速取”的呼声并未完全消失,尤其是在一些边疆战事取得阶段性胜利,或者辽国出现内乱迹象时,总会有大臣提出类似建议。

“缓取”之策:积蓄实力,以图长远

与“速取”相对的是“缓取”论。持这种观点的大臣,往往更加务实,他们认为北宋初建,国力尚弱,军制和军事素质与辽国相比仍有差距。贸然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无异于以卵击石。他们主张,北宋应该将重心放在内部建设,发展经济,训练军队,积蓄国力。只有当北宋的实力足以与辽国抗衡,甚至超越辽国时,再考虑收复幽云。

“缓取”的支持者也并非反对收复幽云,只是认为时机未到,应该采取更加审慎和迂回的策略。例如,通过外交手段,利用辽国内部矛盾,或者通过经济手段,削弱辽国的实力。他们也强调,即使收复幽云,也需要充分的准备,包括在当地建立稳固的统治,解决民生问题,以及建立有效的边防体系,否则即使收复了,也可能重蹈覆辙,甚至成为新的负担。

历史的进程与“缓取”的代价

纵观北宋与辽国(以及后来的金国)的整个关系史,可以看出“缓取”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北宋的基调。但这种“缓取”,也并非全然是主动的策略选择,更多时候是被动的应对。

北宋与辽国之间,采取的是一种“以静制动”或者说是“议和”的策略,著名的“澶渊之盟”便是这一策略的集中体现。通过岁币,换来了相对和平的边境,使得北宋可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内部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北宋的统治,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然而,“缓取”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战略上的被动: 北宋始终将幽云地区视为“失去的国土”,但由于自身实力不足,一直无法将其纳入版图。这使得辽国始终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对北宋构成了长期的威胁。
军事上的颓势: “澶渊之盟”虽然带来了和平,但同时也导致了军事改革的滞后。北宋的军队长期处于防御状态,战斗力相对减弱。当辽国(后来是金国)发动进攻时,北宋往往难以有效应对。
民族情感的伤痛: 幽云十六州是汉族的重要聚居地,对于许多北宋士大夫来说,失去这片土地是难以言说的屈辱。这种长期的民族情感上的伤痛,也成为北宋政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错失良机: 在辽国出现内乱,例如“耶律宗真时期”的君主更迭,或者“天庆五年”(1115年)女真崛兴,金国崛起并与北宋联合攻辽的关键时期,北宋虽然也有收复幽云的行动,但往往因为准备不足、决策犹豫,未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例如,宋金联合攻辽时,本有机会一举收复幽云,但宋军在攻占燕京后,因骄傲自满、军纪涣散,导致被金国人轻易夺走,并最终埋下了“靖康之耻”的祸根。

“速取”的风险与“缓取”的隐忧

回到最初的问题,“速取”好,还是“缓取”好?这似乎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因为历史的“如果”总是难以说清。

“速取”的风险: 如果北宋贸然“速取”,而自身实力又不足以支撑,那么很可能重蹈太宗时期北伐的覆辙,甚至导致国家陷入更深的危机。收复幽云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征服,更重要的是如何稳固统治,如何消化这片土地,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仓促之间无法做到,那么即使短期内收复,也可能得不偿失。
“缓取”的隐忧: “缓取”的策略,虽然能够避免短期内的巨大风险,但却可能因为长期积弱,而失去收复的关键时机。而且,长期的和平,也可能消磨掉国人的锐气,使得国家在真正需要对外扩张或防御时,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当外部势力崛起,对北宋构成致命威胁时,“缓取”就变成了“坐以待毙”。

结论:历史的教训,在战略的权衡

北宋与幽云十六州的故事,更像是一场关于战略选择的深刻剖析。 从结果来看,北宋的“缓取”策略,最终未能阻止辽金的南侵,反而导致了“靖康之耻”的灭顶之灾。

如果说历史照见现实,那么北宋的经历,最深刻的教训在于:

1. 实力是根本: 任何战略的制定,都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实力有清晰认知的基础上。空有雄心壮志,而无匹配的实力,只会导致失败。
2. 时机是关键: 历史的进程并非一成不变,总会有一些关键的时机出现。能否抓住这些时机,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北宋在与辽金的较量中,多次错失良机,与未能及时调整“缓取”策略,做足准备不无关系。
3. 综合能力至上: 收复失地,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准备。缺乏对新占领区的有效治理能力,即使收复也难以长久。
4. 警惕和平的麻痹: 长期的和平,容易使人产生麻痹,忽视潜在的危险。北宋对“澶渊之盟”的过度依赖,未能有效革新军事,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如果一定要选择,“速取”或“缓取”,北宋的悲剧更说明, “缓取”如果只是消极的等待,则不如积极的准备。 真正的“缓取”,应该是在积蓄实力的同时,时刻关注外部局势的变化,一旦时机成熟,便能以雷霆万钧之势,“速取”并能“稳固”。而北宋,恰恰在“缓”中错失了“速”的可能,并在最终的“速”来临之时,却已经无力抓住。

所以,与其说“速取”好,还是“缓取”好,不如说, 一个有远见的国家,应该能够在“缓”与“速”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并且为抓住“速”的时机,做好充足的“缓”的准备。 北宋,在这场漫长的历史博弈中,最终未能做好这一点,留下了深刻的警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看到这样的问题应该会被气乐了吧。。。

还特么“速取”、“缓取”,幽云十六州是你想取就能取的?以两宋的军事实力而言,没资格谈论这个话题。

实际点讲,两宋应该好好讨论“首都保卫战”是求和好呢,还是死战到底比较好。

user avatar

兵者,凶器也。

要么为万世开太平,要么救亡图存,要么吊民伐罪。

其他皆不可取。

user avatar

当然是速取好,但是宋朝打不过啊!

北宋初年,人口总数大概是250万户、约1300万口,到了太宗年间,随着征服南方,人口才增长到了600万户;同时期,辽与北汉的联盟则有70万户、约450万口。宋朝在体量上虽远大于辽国,但并不足以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ps:宋代一户约5.2口,辽户略大于宋户,每户约6.5口;

至道二年、三年数据存在明显突变,应该是统计错误;

宋朝解决辽国问题,最佳的时机是太宗朝:

从国力上看,宋朝平定南方之后,人口大增;而辽国方面由于北汉灭亡,国内连年叛乱等原因,人口大减,大约只是宋朝的十分之一。

从财政上看,宋朝由于夺取了南唐后蜀等统治者积累的民脂民膏,财政处于史上最充裕的时期,而辽国内乱初定,财力尚未恢复。

实际上,宋朝收回燕云,最好的机会就是高梁河前后。辽景宗虽是明君,但是体弱多病、威望不足,辽国内部部族林立,矛盾丛生。

高梁河之战后不久,辽景宗就病逝了;继掌国事的萧绰威望更差,宗室亲王二百余人各掌军权,皆有异心:

时诸王宗室二百余人拥兵握政,盈布朝廷。后当朝虽久,然少姻媛助,诸皇子幼穉,内外震恐。

当时的辽国,国家治理陷入停滞,常备军被分散到各地,边防极为空虚。雍熙北伐时,宋朝是3月5日出兵的,辽国主力则在一个月半月后的4月20日才抵达幽州。

萧太后是怎么重新巩固权力的呢?

靠的是灾难性雍熙北伐

雍熙北伐初期尚且顺利,由于辽军主力都被分散到各地,用以弹压有异心的宗室。所以宋军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的情况下就攻占了涿州,云州等战略要地。

随后,辽军主力南下,耶律休哥没有选择与占据涿州的曹衫决战,而是分兵骚扰宋军的粮道。不知道宋朝是怎么搞得,从雄州到涿州不到70公里,这么短的补给线宋朝都维持不住。耶律休哥4月7号抵达前线,曹衫10号就跑了。

逃回雄州后,宋军发现耶律休哥部实力其实不强,诸将又有了击败辽军,建功立业的信心。曹衫本不欲北上,但被诸将裹挟只得出兵,于4月20日左右攻占涿州。

第二次占领涿州后,曹衫的粮道再次被耶律休哥切断,于是只得退兵。在退兵途中,宋军被辽主亲率的主力追上,已经被折腾了两个月的宋军毫无战意,5月初,曹衫大军崩溃。

曹彬的东路军是这次北伐的主力,曹衫兵败后,田重进的中路军、潘美的潘美西路军只得撤退;宋军撤退途中毫无章法,被辽军乘胜追击,死伤无数。

这战是宋辽战争的关键转折点,此战宋朝丧师十余万,军力大损;而萧太后则借战胜之威,重新团结了国内各派,辽国从此由战略防守转向了战略进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照见现实”,这句话放在北宋与幽云十六州的恩怨上,再合适不过了。围绕着这片土地,北宋历史上留下了无数的叹息和无数的 if… 所谓的“幽云十六州”,是燕山以南,太行山以北,东起鸭绿江,西至黄河以北的一片广大区域。这片土地,自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之后,便成了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北宋建立之初,继承的便.............
  • 回答
    用户提到的“清朝人长得丑”的现象,实际上涉及历史、摄影技术、审美标准、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照片的局限性1. 摄影技术的不成熟 清朝末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摄影技术尚未达到现代水平,存在以下问题: 曝光不足:早期相机对焦不准,拍.............
  • 回答
    当然,历史的洪流中隐藏着无数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它们记录了我们不曾听闻的故事,展现了历史中不为人知的侧面。以下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照片,我将尽力详细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士兵“收养”的孤儿狗,1915年照片描述: 这张照片黑白而略显模糊,但依然能清晰地看到一只体型不.............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些瞬间被定格,成为我们认知过往的窗口。然而,并非所有“窗口”都如实反映窗外的景象。有些照片,虽流传甚广,却隐藏着被伪造、修改或摆拍的痕迹,它们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因为它们揭示了摄影技术发展初期的局限、媒体宣传的策略,乃至人类对现实的操纵欲望。1. 《自由引导人民》的“摄影版本”——.............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被定格,成为永恒的印记,它们无需华丽的辞藻修饰,本身就蕴含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些照片,穿越时空的界限,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情感、挣扎与辉煌。让我为您细数几张,它们之所以令人难以置信,不仅在于它们记录下了什么,更在于它们如何触动我们的心灵。1. 1969年7月20.............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和你分享一些我对二战历史照片的看法,以及它们为何能够如此触动人心。照片的力量在于它们捕捉的瞬间,那些超越了文字的、直接的、生动的片段,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悲喜交加的时代。我一直觉得,与其说照片是记录,不如说它们是时间的化石,冻结了某个特定时刻的情感、氛围和意义。它们不只是影像,.............
  • 回答
    我是一名摄影师,我的相机捕捉过无数画面,有些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它们不仅仅是定格的瞬间,更像是历史洪流中漂浮的碎片,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气息、人们的情感,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1. 尘封的童年与希望的种子(1998年)那是在一个偏远山区的小学,我去做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摄影报道。那天,教室里弥漫着一股混合.............
  • 回答
    关于“历史人物照片的惊艳感”,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几张具体的影像,而不仅仅是名字。它们并非是那种华丽的艺术照,反而常常是那些在特定时刻被捕捉到的、充满力量和故事感的瞬间。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列宁的一张肖像。不是那种宣传画般的标准形象,而是他坐在办公桌前,目光深邃,脸上刻满了思考的痕迹,背景是他那标志性的.............
  • 回答
    历史上的“穿帮”照片,往往不是因为拍摄者故意为之,而是时代背景、技术限制、甚至是意外情况造成的“漏风”,反而为我们窥见历史留下了有趣的角度。这些照片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们打破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照片的固有印象,展现了更多真实甚至有些滑稽的侧面。比如说,你有没有想过,在那些严肃庄重的历史影像里,会不会.............
  • 回答
    那些凝固在胶片上的瞬间,有时比千言万语更能触动人心。它们或记录历史的洪流,或捕捉人性的光辉,或揭示时代的伤痛,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直击我们的灵魂深处。1. “倒下的战士”(The Falling Soldier)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这张照片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悲壮的宿命感。它.............
  • 回答
    如果我要为未来历史课本上关于新冠病毒那一页选择一张配图,我会选择一张能够传达出这场疫情多方面影响的照片,而不仅仅是病毒本身。我倾向于选择一张能够触及人性、社区和全球互联互通的照片,它应该具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深刻的意义。我最终会选择的配图是:一张医院窗户前,一名医护人员与一位被隔离在病房内的患者隔着.............
  • 回答
    您提到的关于“弗洛贝奇照片”和“天涯上明治维新的黑幕”的说法,涉及到一段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但其真实性存疑的历史叙事。为了更好地回答您的问题,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它。首先,关于“弗洛贝奇照片”:经过查证,在关于明治维新历史的严肃学术研究和可靠史料中,并没有找到任何证据指向存在一个叫做“弗洛贝奇”(Fl.............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核心,以及教育与治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要理解为什么那些读着“四书五经”、信奉“圣贤书”的古代重臣能够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而现代人普遍认为必不可少的“数理化”在他们那里似乎并非重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古代治国理念与核心技能首先,我们要明白古.............
  • 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因决策失误或极端错误而被后世称为“馊主意”的案例。这些方案往往基于错误的判断、短视的策略或对现实的严重误解,最终导致灾难性后果。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 1. 拿破仑的“大陆体系”(18061812) 背景:拿破仑为对抗英国的海上霸权,于1806.............
  • 回答
    关于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朝、汉朝和明朝修长城”的说法,实际上存在明显的错误。中国历代王朝中,周朝、秦朝、汉朝、北魏、隋朝、辽、金、元、明、清等朝代都曾修建或修缮过长城,只是不同时期的修建目的、规模和重点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为什么历史教材或大众认知中常提到秦、汉、明三朝修长城?1. 秦朝:中.............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满门忠烈”通常指整个家族因忠于国家、忠于信仰或忠于某人而集体殉难或英勇牺牲。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被广泛传颂的“满门忠烈”人物及其故事,尽管部分案例可能因历史记载的模糊性而存在争议,但其精神和事迹仍被后人铭记: 1. 岳飞家族(南宋) 背景: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以“精忠报国”闻名,其家族成.............
  • 回答
    李世民(599年-649年),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以开明的政治、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包容的文化政策闻名,开创了唐朝历史上最辉煌的“贞观之治”,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他的历史形象: 一、政治统治:开明务实,以民为本1. 继位与玄武门之变 .............
  • 回答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发生在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志愿军第9兵团与联合国军(以美军第10军为主)在朝鲜北部长津湖地区展开激烈交战。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局势,也展现了志愿军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意志和战略智慧。以下是战役的真实情况及志愿军面临的困难的详细分.............
  • 回答
    长津湖战役(1950年11月27日—12月24日)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影响深远的关键战役之一,其历史真相远比影视作品中的表现更加复杂和残酷。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及其历史意义: 一、战役背景与战略意义1. 国际局势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联合国军.............
  • 回答
    历史上对时事的超前预判令我拍案叫绝的,当属卡尔·马克思。他的理论不仅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引发巨大争议,更在20世纪的全球历史进程中成为预言,其预见性、逻辑严谨性与现实穿透力至今令人震撼。 1.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预言“必然崩溃”马克思在《资本论》(1867年)中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