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婴儿抱在怀里就睡觉,放下就醒,怎么办?

回答
这可真是让新手爸妈头疼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当夜深人静,你终于盼来一丝喘息机会,结果一松手,那小小的身体就像装了弹簧一样“噌”地一下就醒了,然后伴随而来的是一阵嘹亮的哭声,瞬间打破所有宁静。这种情况太常见了,别觉得自己是孤独的。

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宝宝会这样。

“被剥夺安全感”: 你们在怀里,他能感受到你的心跳、你的体温、你轻微的晃动,这些对宝宝来说就是最天然、最安心的环境。这种感觉就像在妈妈肚子里一样,被包裹着,温暖着。一旦被放下,他突然失去了这些熟悉的感觉,就好像掉进了一个冰冷、黑暗、空旷的地方,本能地会感到不安和警惕,所以就醒了。
“环境的突然变化”: 从你怀里那个温暖、有安全感的世界,突然被放到一张相对冰冷、平坦、没有熟悉的味道和震动的床上,这种巨大的环境落差,很容易让宝宝从浅睡眠瞬间切换到警觉状态。
“身体的本能反应(惊跳反射)”: 小宝宝都有一个叫做“惊跳反射”(Moro Reflex)的机制。当他突然感受到失去支撑、有坠落感、或者听到大的声响时,他的手臂会突然张开,然后又收回来,就像要抱住什么一样。有时候,放下宝宝的动作稍微快一点,或者床铺不够柔软,就可能触发这个反射,把他惊醒。
“作息不规律”: 有时候宝宝还没真正进入深睡眠,只是在浅睡阶段。这种状态下,任何一点小小的干扰,比如环境声音的变化、光线的闪烁,或者床铺不够舒适,都可能让他醒过来。

那么,该怎么做才能让他乖乖地睡呢?这需要耐心和一点点技巧的结合。

第一步:创造一个“接近被抱”的睡眠环境

咱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地模拟你在怀里的感觉,让他觉得“放下”这件事没那么吓人。

1. 模仿抱抱时的“晃动”和“摇摆”:
轻柔摇晃: 抱着睡着后,不要一下子就放下。你可以先轻轻地、有节奏地摇晃他几分钟,感觉他睡得更沉一些。
“白噪音”的魔力: 在你怀里时,宝宝能听到你的心跳、血液流动的声音,这些都是低沉、持续的声音。家里可以尝试使用白噪音机,或者下载一些白噪音APP(比如雨声、海浪声、风扇声)。这种持续的、单一的声音能够屏蔽掉一些突如其来的杂音,就像在妈妈肚子里一样,帮助宝宝平静下来,更容易进入睡眠。
轻柔的抚摸: 放下前,可以继续用手轻柔地抚摸宝宝的脸颊、额头或者背部,传递一种安抚的信息。

2. “怀抱”的延伸——襁褓或睡袋:
襁褓(Swaddling): 对于新生儿(特别是3个月以内)来说,襁褓是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将宝宝紧紧地包裹起来,就像在妈妈肚子里一样,可以有效抑制他的惊跳反射,让他感到安全和温暖。选择透气性好的纯棉包裹布,注意不要包得太紧,特别是髋关节处要留有活动空间,确保安全。如果宝宝不喜欢被束缚手脚,可以尝试只包裹下半身,或者选择带有“袖子”但可以包裹住手的那种“抱被式”睡袋。
睡袋(Sleep Sack): 随着宝宝长大,可能就不再适合完全襁褓了。但一个贴合的睡袋,特别是那种带袖子但手是露出来的,也能给宝宝提供一种“被拥抱”的安全感和温度,同时又不会限制他的活动。

3. 床铺的“温度”和“熟悉感”:
预热床铺: 在放下宝宝之前,你可以用暖水袋(注意不要太烫,用毛巾包好)在宝宝要躺的床铺上稍微预热一下,或者在他床旁边放一个暖手宝(同样注意安全,别直接接触宝宝)。这样他躺上去时,就不会觉得床铺冰冷。
你的气味: 把一件你身上穿过的,带有你气味的衣服(比如T恤)放在宝宝的床边,或者盖在他身上(注意安全,确保不会蒙住口鼻)。熟悉的气味也是一种重要的安全信号。

第二步:放下的时机和技巧

放下宝宝的动作,也大有学问。

1. 选择“最沉”的时候放下:
观察宝宝的睡眠阶段: 宝宝在刚入睡时,身体会比较放松,呼吸均匀,但可能还会有些小动作。当他睡得更沉,脸部表情变得平静,手臂和腿部肌肉完全放松时,这时候放下成功率最高。
“躺下测试”: 在你抱着他准备放下时,可以先轻轻试探性地将他的屁股或背部先接触床铺,然后慢慢放下他的头部。如果他有醒的迹象,立刻重新抱起来,摇晃一下,等他睡沉了再试。别心急,多试几次。

2. 放下的“手法”:
平稳、缓慢: 放下时,动作要尽可能地平稳、缓慢,避免突然的拉伸或晃动。想象你在放下一件易碎的玻璃制品。
“重叠”放下: 这是一种常用的技巧。当你觉得宝宝睡沉了,抱他到床边。先用你的手掌或身体将他“压”在床铺上,在他感觉自己被支撑住后,再慢慢将手或身体移开。
“倾斜”放下: 有些宝宝对直接“平放”更敏感。你可以尝试稍微将宝宝的身体倾斜一点,先让他身体的一侧先着床,然后顺势将另一侧放下,同时保持手的支撑,直到他完全稳定。

3. 安抚后离开:
不要立刻走开: 放下后,不要立即转身离开。你可以继续在他床边坐一会儿,轻柔地抚摸他,或者保持手放在他身上,直到他完全适应床铺的温度和感觉。
逐步减少“接触”: 刚开始可以保持手放在他身上,慢慢地,可以只放在他的胸口或肚子上,再慢慢地只放在床边,让他逐渐习惯没有你的直接身体接触。

第三步: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和模式

长远来看,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是关键。

1. 规律的睡前程序: 每天晚上都坚持一套固定的睡前流程,比如洗澡、换睡衣、喂奶(但不要让宝宝把喂奶和睡觉完全划等号,可以在睡前稍微清醒时喂饱)、轻柔的抚触或唱歌、讲故事等。这套程序会给宝宝一个信号:该睡觉了。
2. 白天小睡同样重要: 不要以为只有晚上需要睡好。白天的小睡也能帮助宝宝消耗精力,并且养成规律的作息。尽量让白天的小睡也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进行,并在他自己小睡醒来后,保持清醒一段时间,再进行下一个活动。
3. 区分白天和黑夜: 白天小睡时,保持房间光线明亮,可以有一些正常的家庭活动声音;而晚上睡觉时,尽量保持房间黑暗、安静,为宝宝创造一个适合深度睡眠的环境。
4. 教会宝宝自主入睡: 这需要一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星期甚至更长。当宝宝在摇晃中入睡后,尝试在他半睡半醒时把他放到床上;然后是他在醒着但很困时,把他放到床上,让他自己玩一会儿,尝试自己找舒服的姿势入睡。刚开始可能会哭闹,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原则进行安抚(比如只安抚,不抱起来)。

一些额外的建议和需要注意的:

耐心是王道: 宝宝的睡眠习惯不是一两天就能改变的。你可能会经历很多次的尝试和失败,每一次放下失败不代表下次也失败,所以一定要有耐心。
观察和调整: 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同一方法的反应可能不一样。细心观察你的宝宝,看看他更喜欢哪种安抚方式,哪个时机放下最容易成功,然后根据情况调整策略。
家人的支持很重要: 告诉家人你的困扰和正在尝试的方法,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有时候,爸爸妈妈轮流来,也能减轻一些压力。
安全第一: 无论你尝试什么方法,都要时刻注意宝宝的安全。确保床铺柔软但有支撑,没有松散的毯子或枕头可能堵住他的口鼻。

总而言之,这就像在和宝宝玩一场“信任游戏”。你需要在满足他身体和情感需求的同时,慢慢引导他适应一个独立睡眠的环境。一点点尝试,一点点进步,你会发现你的小宝贝终究会乖乖地在你为他准备好的小床上睡个好觉的。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妈妈管这个叫“落地哭”,这里,我先来帮大家分析一下婴儿睡眠为什么经常存在问题背后的原因,再来给你两种改变抱睡的方法。

新手妈妈们在宝宝睡眠上疑问是最多的,很多妈妈总希望能有一种特别具体有针对性的办法可以迅速解决宝宝的睡眠问题。

但是一妈这里不得不泼一盆冷水:这种神奇的一劳永逸立马见效的办法不存在!

“坏习惯易得,好习惯难养。”







一方面,不管多么好的方法如果不坚持一段时间,都不会看到效果的。


另一方面,越是具体的方法,失效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有个体差异的人而非机器,同时每个家庭有特殊的环境与条件,同样的方法放到不同的家庭得到的反馈可能截然相反。


所以你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而非“怎么办”,你需要搞清楚问题背后的原因,并且知道你每一步计划背后的目的和原理,这样你才能做到灵活变通的参考他人方法,将之变成适用于你的宝宝的具体方法。


今天一妈来揭秘一下你所看到的表面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过度疲倦引发的睡眠问题


表象

哄睡难、睡前总要哭一嗓子、易醒、醒来哭、夜惊、黄昏闹


本质原因

讲直白点,就是“困过了”!


当孩子该睡觉的时候你却没有及时让孩子睡觉,他感觉到劳累,肾上腺收到信号,此时他产生困意,进一步分泌皮质醇(又称“压力荷尔蒙”,看看这个名字你懂了吧?宝宝压力上来了)过多的压力只会让宝宝更加难以入睡,甚至,更清醒了,此时体内有开始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此时他开始烦躁不安、易怒失控,他开始大哭,哄睡难度陡然上升。


如果父母此时仍然不注意让孩子赶紧入睡并且保证他连续睡眠的时长质量,他的疲倦就会积压,全天陷入哭闹不止烦躁异常夜醒不断的状态中。


长此以往,孩子情绪会非常差,如果婴儿期与儿童期都没有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成年后会出现失眠问题,而失眠问题正是导致很多心理问题的原因。


很多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多动、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反应不灵敏都是长期睡眠问题没有引起父母重视导致的。


在只会吃喝拉撒睡的婴儿阶段,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责任是尽快引导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


并且,父母做事没有原则、不能坚持、一惊一乍、夫妻争吵多、家庭矛盾不可调和等也都会激化孩子睡眠问题 。


关于睡眠误区请看这三篇:

关于婴幼儿的15个睡眠误区,你中招了吗?(上)

关于婴幼儿的15个睡眠误区,你中招了吗?(中)

关于婴幼儿的15个睡眠误区,你中招了吗?(下)









睡眠环境的变化引发的睡眠问题




表象

落地哭、易惊醒、小睡短、睡觉途中查岗


本质原因

孩子中途醒来会检查自己的睡眠环境,如果睡眠环境与入睡时不同,他就会变得惊恐而清醒,这是一种本能地自我保护,如同原始森林里的幼崽一般,是天性。


而当他检查睡眠环境没有发生改变,还是很熟悉很放心时,他就会很快再次入睡。


当你的哄睡方式是抱睡奶睡的时候,你的孩子入睡的环境是你的怀里,嘴里可能还叼着你的乳房。


当他半途起来查岗,发现不在妈妈怀里,嘴里也没有乳房的时候,就会惊慌失措,清醒过来,但是同时他还是困的,却难以放心入睡,他就会大哭不止,在此哄睡很难,但不哄睡他也很难受,从而变得脾气暴躁。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抱睡奶睡的妈妈非常难以接觉的原因。因为你非常难以保证还原回孩子入睡时一模一样的环境。

所以,你的孩子需要一个稳定的睡眠环境,一个不会那么容易变化,但他有很熟悉很放心,容易保持一致不被打扰的睡眠环境:他自己独立的婴儿床!

给宝宝稳定舒适统一的睡眠环境,是孩子良好的睡眠,且在睡梦中有充足安全感的前提。

在夜间,有的爸妈在孩子刚刚有点要醒过来的时候就急于安抚他,试图帮他再次入睡,其实这种安抚本身就是对睡眠的一种干扰,有时甚至是在变相巩固他的习惯性夜醒(孩子为了迎合爸妈安抚的心理,而不得不在每天同一时间醒来)。

因为这是人为在他的睡眠环境中加上了“爸妈的安抚”这个环境因素,孩子需要每天在那个时间点检查这个因素是否还在。

睡眠排查表请看这一篇:

宝宝睡眠问题排查表,收藏随时查看






全天作息紊乱引发的睡眠问题

表象

点心奶、边吃边睡、睡一会就哭醒要吃、日夜颠倒、胀气频发、舌苔厚重、体重增长缓慢、精神状态差

本质原因

宝宝在刚出生时,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他需要父母帮助他,给他一个规律、可预判的生活习惯,这样可以帮助他的消化周期、清醒周期、睡眠周期都平衡运行,直到他自身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完全。

当他的一天是混乱且失控时,他的身体会接收到信号,新陈代谢相应紊乱,对他消化、清醒、睡眠都产生很多不良影响。

这就是很多妈妈纠结在睡眠问题上,看了大量睡眠引导相关内容,并且尝试去做,结果发现不仅没用孩子哭的反而更剧烈了,接着就开始怀疑这一套理论是否正确,自己的宝宝一定是高需求宝宝,不适合这一套。

其实,这正是因为,我们忽略了我们的宝宝是一个人,他是一个整体,他生活中的每件事其实都是关联起来的。

让你困扰最多的的睡眠问题,其实背后造成的原因往往并不是睡眠本身,而是宝宝吃奶、身体舒适与否、作息是否紊乱造成的。


当你的宝宝因为饥饿的时间点刚好与睡觉的时间点重合,没到睡觉时间就爆哭,你却完全不知道孩子到底是饿了还是困了抑或是身体不舒服,当你向旁人求助的时候也完全描述不清楚原因,只是“我的孩子每天都在哭,他到底是怎么了?有什么止哭方法吗?”这样的问题,你觉得对方会给你什么样的回答呢?当你自己都不知道原因的时候,怎么可能有所谓的神奇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可以让孩子止哭呢?难道要一闷棍打晕孩子吗?

你需要退一步,从24小时来系统的考虑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没有规律作息的孩子,身体处于紊乱,对于未来会发生什么孩子充满了未知,而未知正是导致孩子没有安全感的最主要原因。

而作为爸妈,对孩子混乱作息下的需求也充满迷茫,不知道孩子的哭声到底想说些什么,焦虑的气氛弥漫全家,只会让问题更加严重。

你和你的孩子都不需要未知的冒险,永远不要将你和你的孩子抛向失控的境地。

宝宝的健康成长需要尽快建立稳定的生物钟,使他的身体作为一个系统有规律的运作起来。

但是这个规律绝非是以父母的心血来潮或者是生搬硬套指定的严格的时间表,而是以充分观察宝宝为基础,尊重宝宝自身特性,结合宝宝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随时灵活调整的规律作息。

爸爸妈妈的角色不是主导者,而是辅助的引导者,弹性是引导式育儿的关键一环。

关于规律作息请看这俩篇:

天使宝宝养成记(2):规律作息养成理论篇

天使宝宝养成记(3):规律作息养成实战篇



接下来是如何戒抱睡奶睡的方法


一妈有话说

让宝宝自主入睡可以说是妈妈们的终极梦想,但是大多数宝宝出生后是没有自主入睡能力的,哄睡就成了最大难题。

大量的经验分享中可以看到,成功让宝宝实现自主入睡的妈妈基本都是让宝宝在床上入睡:从拍睡、白噪音、按手、安抚物引入等方法慢慢过渡到自主入睡的。


如何从抱睡、奶睡这两个堪称宝宝睡眠问题最大的坑里爬出来,就成了妈妈们最关心的问题!

到底怎么改变哄睡方式呢?一妈今天来深度解析两种改变哄睡的方式,希望对妈妈们有所帮助。





你能用到的方式有2种:


1、快速见效式
2、循序渐进式


这两种方式中:

  • 快速见效的方式意味着孩子在适应期内哭闹会比较多,要求妈妈心理承受能力较好,可以坚持原则,希望当机立断快速解决问题,并且更多适合3个月以上作息已经很规律的宝宝、适应力较强的宝宝。
  • 循序渐进的方式意味着孩子的适应期会比较漫长,反复状况也更多,但是相对弹性更大,妈妈可以根据自己的心里接受情况及时调整,适合规律作息仍不太稳定的阶段以及3个月以下的小宝宝、适应力弱相对执拗的宝宝。




在你选择这两种方式中的一种之前,需要先评估自己的心理预期和承受能力,以及宝宝的适应力。可以在两种方式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度,灵活变通使用。









改变哄睡方式前的准备

在使用这两种方式之前,请先确保以下两件事情

1. 孩子规律作息已经比较稳定,生物钟已经养成,到点就困,你可以及时判断睡眠信号,抓住哄睡的最佳时机。如果没有规律作息,请先规律作息,可以参考这篇:宝宝睡眠引导,错了吗?为什么不见效果?

2. 明确知道哄睡原理,注意关键点在于:情绪平稳,转移注意力。你可以发挥想象自由发挥,也可以多学一些方法混合尝试,总之,就是用你能想到的除了饱和喂奶这两种方式以外的其他方式去让孩子情绪安抚下来,并且注意力转移。

关于哄睡原理可以再复习下这一篇:

天使宝宝养成记(4):哄睡理论篇




下面详细介绍两种方式:





快速见效法

快速见效法一般适用于3个月以上已经规律作息的宝宝,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好、希望尽快改变不良习惯的妈妈。

快速见效式方法可以说很简单:就四个字“咬牙坚持”。



  • 戒奶睡

当你不想奶睡的时候,请先确保孩子在吃奶的时间段不要再睡着!吃奶时间就充分吃奶,吃足量的奶!

吃完奶后哪怕最少清醒5分钟以上再睡,孩子困了就用别的方式哄睡,或者换不能喂奶的人来哄睡。你会发现在刚开始的三天,方法无他,就是“咬牙坚持”,三天后孩子就会表现出慢慢适应新的方式了。




  • 戒抱睡

当你不想抱睡的时候,请先规律作息打通作息,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在此之后,根据孩子的时间表,在他快要入睡时间点之前10分钟减少过度刺激逗弄,将他放到床上,让他的情绪趋于平静,抓住睡眠时机,尝试介入白噪音、安抚奶嘴、安抚巾、拍拍等方式,坚持用这些方式去哄睡!即使孩子半小时就醒来,亦坚持如此接觉。方法无他,就是“咬牙坚持”,头三天你可能会发现可能拍拍30分钟孩子都不能入睡,或者接觉接了30分钟才再次哄睡,结果孩子睡了5分钟就到了吃奶的点有饿醒了要吃奶。这些都是太常见的头3天的情况。但是你会发现,慢慢的,孩子需要拍哄时长越来越短,30分钟、20分钟、10分钟、5分钟......直到后来可以省去他人拍拍,自主入睡,你就知道你之前的“咬牙坚持”多么划算。



没错,你需要一块表在旁边,你会发现,当孩子哭的时候,时间会变得好漫长,感觉孩子好像哭了10分钟,一看表才2分钟,“度日如年,度秒如分”最能形容此时心里的压力,但是新的习惯养成就是如此,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扔掉之前的舒适区,来到新的环境,适应并爱上新的环境,这必然需要时间。还好,宝宝们记忆力都比较差,对于旧的习惯很快就能忘掉,适应力也比大人强大,喜新厌旧是孩子们共有的特性。当你“咬牙坚持”准备苦战10天的时候,却惊喜的发现孩子竟然只需要3天!





这里要强调的是:从头到尾都没建议你用“哭声免疫法”!!孩子哭了也并没有让你放任不管!!!孩子哭了,你需要做的是判断分析原因,尤其在入睡阶段用除了喂奶抱哄的其他安抚方式去做到转移孩子注意力、情绪平抚。可以看看这两篇帮你思考判断:

宝宝一哭就抱,我错了吗?

宝宝睡眠问题排查表,收藏随时查看


人总是有惰性的,为了不思考可以做任何事,塞奶堵住孩子的嘴、抱起来摇晃走动甚至深蹲,解决掉这单次哭闹,这是最简单粗暴不需要经过思考判断的方式,短期内是有效,但是长期呢?你希望孩子这样到多大?你能坚持这样做并且保持不疲惫焦虑到多久?难道你希望每次一到睡觉时间就如同上战场,哭哭啼啼大战几百回合?


现在咬牙坚持就是为了让孩子尽早自主入睡,并且保证睡眠时长和质量,当孩子能自主入睡时,你会发现不仅入睡变得轻松自在,孩子全天情绪都很棒,孩子也不会每次睡前都哭哭啼啼,而妈妈才可以做到不焦虑休息好。









循序渐进法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极其感性敏感的妈妈,对哭声的接受程度非常低,孩子规律作息不稳定,月龄较小,那么我建议你使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使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需要你有极好的耐心,见效的时间势必拉长很多,但这些都照顾了你的情感接受能力。


  • 戒奶睡:

可以尝试引入安抚奶嘴,因为奶睡大部分都是伴随着抱睡得,所以可以先暂时只通过抱哄的方式,过渡改变。在保证孩子睡眠时长时接觉、夜间哄睡可以先保留奶睡,但是要有意识减少次数和频率。



  • 戒抱睡:

程度比较重的抱睡是不仅要抱还要边走边晃,更有甚者还有人建议深蹲法,即抱着孩子做深蹲(真的不知道发明这种方法的人是和妈妈孩子有多大的仇,是有多想禁止孩子哭,禁止孩子在床上好好睡个觉?)使用这种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急功近利的掩埋住问题,让问题有生根发芽的时间,等你的问题长成一朵“食人花”,你再想铲除,难度可比现在大多了!


  • 第一步,减少你抱着孩子的同时其他动作的幅度和频率!深蹲的别再蹲了,最多走两步就算了。相信我你要是让孩子依赖上深蹲,等孩子慢慢重了,早晚有你承受不住的一天,到时候改起来难度更大,孩子哭的音量更大,哭的时长也更长。
  • 第二步,过2天,连走也不要走了,只静静的抱着此时,引入其他新手段:轻拍、白噪音、安抚奶嘴、安抚巾等,给孩子2天时间将新的手法与睡眠建立联系。这时也可以在抱得时候隔一层被子,放下的时候动静稍小。
  • 第三步,减少抱的时间,不要等孩子完全睡熟才放下,在孩子情绪平稳迷糊时放下。放下的同时继续拍拍、白噪音、安抚物。这一步可能要反复尝试多次,头一天估计会以次次失败告终,到了第二第三天,可能会出现一两次成功,坚持一周,基本就可以做到在孩子正式入睡之前放在床上。(如果没有达到,考虑你是否在过程中妥协太多,太心软?)将孩子放床上时可以注意先把孩子屁股放下,后放头。
  • 第四步,彻底不抱,直接拍哄,配合白噪音和安抚物。如果孩子哼哼唧唧小哭不用抱起,只需继续坚持拍哄即可。如果孩子情绪失控爆哭,需要立马抱起安抚情绪,在他情绪稳定后放回到床上(即抱起放下法)。记住,你的抱只用在孩子情绪失控,需要安抚情绪而已。孩子睡觉还是要在床上睡!




一妈再改抱睡的过程中,选择了替代方案,即用电动摇篮+安抚奶嘴、子宫床放在腿上摇晃按住手、搂着在床上陪睡等方式,营造假装抱哄的氛围,等作息打通后,再一点点减少电动摇篮的使用频率、以及子宫床在腿上的摇晃幅度。这样的方法,避免了最头疼的放下的步骤,也可以参考。具体实操小技巧可以参考以下几篇经验贴:

天使宝宝养成记(5):一妞自主入睡养成心路历程全纪录

戒抱睡、戒奶睡、到自主入睡,我是这么做的|夏娃养成记

从超级睡渣到自主入睡,你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一个新手妈妈的心路历程

戒奶睡、戒抱睡、小睡短接觉经验分享|一个博士妈妈的心路历程

从抱睡到自主入睡,我是这么做的......|嘟嘟0~7个月规律作息经验分享


改变哄睡方式的过程确实确实很煎熬,但是熬过这一段,把孩子哄睡方式调整过来,你会发现你和孩子一天的心情都会有很大的改善!


更多规律作息、睡眠引导及妈妈经验贴都在公众号【一妈育儿】上,欢迎新手爸妈关注,早日摆脱苦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让新手爸妈头疼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当夜深人静,你终于盼来一丝喘息机会,结果一松手,那小小的身体就像装了弹簧一样“噌”地一下就醒了,然后伴随而来的是一阵嘹亮的哭声,瞬间打破所有宁静。这种情况太常见了,别觉得自己是孤独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宝宝会这样。 “被剥夺安全感”: 你们在怀里,他能感.............
  • 回答
    看到一家人,尤其是长辈,在大清早抱着小婴儿在外面溜达,我心里总会泛起一股特别的情绪,既有温暖,也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观察。首先,那种景象本身就很有画面感。天刚蒙蒙亮,城市还在沉睡,空气里弥漫着清冽的露水味,可能还有些许早点的香气飘来。这时,一家人,通常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年轻的爸爸妈妈,怀里紧.............
  • 回答
    带宝宝在公园里玩,正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冷不丁头顶上一阵轰鸣,一架战斗机呼啸而过。它飞得不高,而且正好朝着我们这边冲过来,这画面确实挺有冲击力的。说到雷达辐射,这可能是很多人都会担心的问题。尤其是在近距离面对一架高速飞行的飞机时,我们本能地会产生一些疑问。首先得明白,战斗机上搭载的雷达系统,它的主.............
  • 回答
    宝宝在失重状态下成长,身体会经历一套与我们在地球上截然不同的发育过程。这种差异远不止是“漂浮”那么简单,而是会触及身体的方方面面,塑造出一个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太空人”。首先,最直观的变化会发生在我们的骨骼和肌肉上。在地球上,重力是我们身体的天然“训练师”,时刻在对抗它。我们的骨骼需要承受全身的重量,.............
  • 回答
    这起令人痛心的事件,无疑暴露了几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并且都直指“监护”和“安全”这两个最核心的环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原因归咎于某一个环节,而是需要深入剖析,才能防止悲剧重演。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对婴儿游泳安全认知的严重偏差和过度自信。 对“脖圈”的迷信与误解: 很多人认为宝宝戴上脖.............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想象一个从出生起就戴着“二次元滤镜眼镜”的宝宝,这画面本身就很有冲击力。我们不妨把这副“眼镜”想象成一种特殊的技术或者基因改造,它给宝宝的大脑和感官系统带来了独一无二的体验。首先,我们要明白“二次元滤镜”具体意味着什么。如果只是色彩饱和度高、线条轮廓分明、色彩鲜艳柔和,就像我们看.............
  • 回答
    如果我,一个刚萌芽的意识,在母亲温暖而黑暗的子宫里拥有了感知,那一定是一段奇妙而又充满未知的旅程。首先,我感受到的,必然是母亲身体最深处的脉搏。那是一种规律的、低沉的搏动,像是地球的心跳,又像是遥远而熟悉的歌谣。我会努力去辨别它,试图理解这声音所代表的意义——生命,我的生命,正在以某种奇特的方式延续.............
  • 回答
    国内对于安抚奶嘴的接受度,确实和欧美存在一些差异,这背后牵扯到文化观念、育儿理念、科学认知以及一些历史因素。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国内观念的“不那么友好”: “不给孩子吃嘴”的直觉: 很多中国长辈认为,给婴儿使用安抚奶嘴,就像在“喂嘴”,这和母乳喂养或者奶瓶喂养的“进食”行为不同,显得有些“多.............
  • 回答
    婴儿每天都在想什么?这个问题,说实话,就像试图解构一个正在绽放的花苞,既有惊奇,又有神秘,但仔细观察,总能捕捉到一些线索。他们的小脑袋瓜里,可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像一个正在建立庞大连接网络的初生CPU,每一刻都在努力地运转着。最最核心的想法,我猜,应该围绕着 “感知与连接”。你想想看,婴儿的世界是全新.............
  • 回答
    小婴儿每天都在说什么呢?这可是一个让许多新手爸妈既好奇又有点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别看他们小小的,每天说的话可一点都不少,只是我们得仔细“翻译”一下才行。首先,最最直接的“语言”,就是他们的哭声了。这可不是简单的哭闹,而是信息量爆棚的沟通方式。 饿了的信号: 当宝宝饿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发出一种比较急.............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如果婴儿界真的有奥运会,那可真是热闹非凡!要说哪个项目最有可能让咱们家小宝贝一举夺魁,我猜啊,那绝对是——“咿呀语速与表情达意接力赛”!你别说,这项目听起来有点玄乎,但细想一下,咱们家这小不点儿,虽然不会说话,但那沟通能力简直是“内卷”出了天际。你想想看,每天早上我一醒,还没完全睁开眼,他就能先我一.............
  • 回答
    一个成年人能否在纯外语环境下像婴儿学说话一样学会说一门外语?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觉得婴儿学习语言的方式似乎是最高效、最自然的。答案是:成年人可以在纯外语环境下获得非常好的语言能力,但“像婴儿学说话一样”的学习方式,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不是完全等同的,因为我们的大脑构造和学习.............
  • 回答
    关于《圣经》中描述的耶和华屠杀婴儿和驴的段落,确实会引起很多疑问和不安。理解这些经文需要我们从其历史、文化、神学以及文学背景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圣经》是古代文献,其写作方式和理解方式与我们现代人有很大不同。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历史和文化背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生命延续和衰老机制的奥秘,一个身体正在走向衰退的成年人,却能孕育出细胞层面几乎是“全新”的婴儿,这其中的神奇之处,绝非简单的“运气好”可以概括。它涉及到生殖细胞的特殊性、基因的传承以及生命周期自身的修复与更新机制。首先,我们要明白,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与体细胞.............
  • 回答
    作为一个90后,我真的能理解你说的“恐慌”。基因婴儿的诞生,这个话题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情节,突然就这么真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你说是不是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特别是我们这一代,看着科技日新月异,从小就接触各种新事物,但“基因编辑”这个词,总带着一股子前所未有的、甚至有点“玩火”的感觉。基因编辑.............
  • 回答
    贺建奎案,一个曾经轰动世界的科学伦理事件,如今随着当事人的刑满释放,再次将公众的目光引向基因研究的深远影响和潜在风险。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科学研究的边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驾驭强大基因技术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贺建奎案的警示:野蛮生长下的科学伦理真空贺建奎,这个曾经的科学新星,以一种极端且不负.............
  • 回答
    在斯塔夫里阿诺斯(L.S. Stavrianos)的《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下册第501页,提到“在19世纪后期,由于西欧婴儿道德观的急剧衰落……”,这里的“婴儿道德观”并非直接指代婴儿本身的道德品质,而是指向了当时欧洲社会对于“婴儿”这一概念的道德观念和态度发生了显著的转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