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细菌自己的DNA不会被自己的cas9切断?

回答
在你接触过 CRISPRCas9 技术之后,你可能会有一个很自然的疑问:既然 Cas9 酶如此强大,能够精确地找到并切割 DNA,为什么细菌自身就不会被它自家生产出来的 Cas9 酶给误伤呢?这就像是你的身体里如果有个定时炸弹,总得有个机制让它不在你还活着的时候就炸掉自己,对吧?

细菌之所以能够安然无恙,这背后藏着一个精巧且高效的免疫系统,叫做 CRISPRCas 系统。这套系统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切割基因的,它有非常严格的“身份验证”机制。我们来一步一步拆解一下,看看细菌是如何保护自己的。

CRISPRCas 系统:细菌的“分子剪刀”和“身份识别系统”

首先,要理解为什么细菌不被切,我们需要先知道 CRISPRCas 系统是怎么工作的。你可以把这个系统想象成一个双人组合:

1. CRISPR 阵列 (CRISPR array):这是细菌基因组里的一段特殊区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记忆库”或者“通缉犯名单”。它由一系列短的、重复的 DNA 序列(称为 Repeats)和中间插入的、来自入侵者(比如病毒或质粒)的 DNA 片段(称为 Spacers)交替组成。每个 Spacer 都像是一个被记录下来的入侵者 DNA 的“指纹”。
2. Cas 蛋白 (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这是一组负责执行切割任务的蛋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常说的 Cas9 酶。Cas 蛋白会与 CRISPR 阵列转录出的 RNA 分子(称为 crRNA 或 tracrRNA)结合,形成一个复合物。

那么,这个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呢?

“学习”阶段(适应期 Adaption):当病毒或外源 DNA 侵入细菌时,细菌的某些 Cas 蛋白(通常是 Cas1 和 Cas2)会识别并剪切这些外源 DNA 的一小段,然后将这段 DNA 片段“整合”到 CRISPR 阵列中的某个 Repeats 之间,成为一个新的 Spacer。这就好像是细菌把外来 DNA 的“照片”存进了自己的记忆库。
“识别与攻击”阶段(干扰期 Interference):当同一种病毒或外源 DNA 再次侵入时,细菌会从 CRISPR 阵列中转录出包含相应 Spacer 的 RNA 分子。这个 RNA 分子会与 Cas9 等 Cas 蛋白结合,形成一个 RNA引导核酸酶(guide RNAprotein complex)。这个复合物就像一把装有特定“地图”的精密“剪刀”。
切割:这个 RNA蛋白复合物会在细胞内游走,寻找与自己携带的 Spacer RNA 序列互补的 DNA 序列。一旦找到匹配项(也就是入侵者的 DNA),Cas9 酶就会沿着这个“地图”准确地在入侵者 DNA 的特定位置进行切割,从而使其失去活性,保护细菌自身。

细菌是如何避免“自残”的?关键在于“PAM”和“自我豁免”

现在我们知道整个流程了,那为什么细菌自己的基因不会被这个系统误伤呢?主要有两点关键的保护机制:

1. PAM 序列的识别限制

这是最核心、最直接的保护机制。

PAM 的作用:Cas9 酶本身并不是只根据与 guide RNA 配对的靶序列来切割 DNA 的。它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僚机”,叫做 PAM (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你可以把 PAM 看作是 Cas9 酶切割的“保险杠”或者“触发信号”。在 CRISPR 阵列的 Spacer 序列的邻近位置(通常紧挨着 Spacer 序列的一侧),会有一个非常短、但特定的 DNA 序列基序,这就是 PAM。
工作原理:当细菌的 guide RNACas9 复合物找到与 guide RNA 配对的 DNA 序列时,它不会立刻切割。它会先检查这个靶序列的旁边是否有正确的 PAM 序列。只有当匹配的靶序列旁边存在正确的 PAM 序列时,Cas9 才会激活并进行切割。
细菌自身的 DNA 如何规避?
PAM 的不在位:更重要的是,在细菌自身的基因组中,大部分的 CRISPR 阵列的 Repeats 区域并没有形成与 Spacer 序列匹配的 PAM 序列,或者形成的 PAM 序列与入侵者 DNA 中常见的 PAM 不同。
Spacer 序列的独特性:CRISPR 阵列中的 Spacers 是从入侵者 DNA 中“采集”来的。这意味着,Spacers 本身就携带着入侵者 DNA 特有的序列信息。细菌的 CRISPR 阵列在设计上,通常不会包含与自身基因组中某个重要的、且含有正确 PAM 的区域完全相同的“自我记录”信息。如果细菌的基因组中恰好存在一个与 Spacer 序列高度相似且紧邻正确 PAM 的区域,那么理论上就有被切的风险。但大自然在长期的进化中,已经让细菌的 CRISPR 阵列与自身基因组的匹配度保持在一个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
PAM 的重要性:有些 CRISPR 系统(比如常见的 II 型系统中的 Cas9)对 PAM 的识别非常严格,如果 PAM 序列不匹配,即使 guide RNA 与靶 DNA 序列完美配对,Cas9 也不会切割。这就是为什么细菌可以安全地拥有与 Spacer 序列相似的 DNA,只要这些 DNA 的旁边没有那个关键的 PAM 信号。

你可以这样理解: guide RNA 就像是你给 Cas9 的“地址”,而 PAM 就像是这个地址旁边的“门牌号”。即使你找到了正确的街道(匹配的靶序列),如果门牌号不对,保安(Cas9)也不会让你进门(切割)。

2. “自我豁免”机制 (Selftargeting immunity)

除了 PAM 的限制,还有更深层次的机制确保细菌不会切割自己的 DNA。

缺失 PAM 的基因组区域:如上所述,细菌自身的基因组,尤其是那些在 CRISPR 阵列中没有对应 Spacer 记录的区域,往往缺乏 CRISPR 系统所识别的特定 PAM 序列。
CRISPR 阵列的独特结构:CRISPR 阵列本身就是细菌用来存储“入侵者信息”的。这些 Spacers 是从入侵者基因组中提取的。细菌的自然选择压力会倾向于那些能够高效识别并摧毁外来 DNA 的系统,同时又不会误伤自身基因组的个体。因此,那些包含了与自身关键基因序列高度相似且紧邻 PAM 的 Spacer 的细菌,很可能在早期就被筛选掉了(因为它们容易发生自残)。
Spacer 的长度和多样性:虽然 Spacers 可以包含与宿主基因组相似的序列,但它们通常相对较短(2040个核苷酸),并且很多时候,它们是从病毒或质粒的“非编码区”或“低拷贝区”提取的。即便如此,如果真的发生了完全匹配且有 PAM 的情况,细菌可能还需要依赖其他机制。
其他辅助蛋白:某些 CRISPR 系统还需要其他的辅助蛋白(如 tracrRNA in Type II CRISPR systems)才能激活 Cas9。这些辅助蛋白的结合可能也受到某些条件限制,或者它们与 guide RNA 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有一定的调控,确保在细胞内部不会轻易形成能够攻击自身基因组的活性复合物。
细菌 DNA 的修饰:虽然不是所有细菌都采用这种方式,但一些研究表明,细菌的 DNA 可能存在某些修饰(如甲基化),这些修饰有时会干扰 Cas9 的识别或切割,尽管这不如 PAM 机制普遍。

总结一下,为什么细菌自己的 DNA 不会被切割,核心在于两道防火墙:

1. PAM 识别:Cas9 只会在找到匹配的靶序列旁边存在正确 PAM 信号时才切割。细菌自身的基因组中,大部分关键区域缺乏这种关键的 PAM 信号,或者这些信号与 CRISPR 阵列中的 Spacer 不匹配。
2. 进化选择:细菌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能够平衡外来 DNA 识别能力和自身 DNA 安全性的 CRISPR 系统。那些含有会误伤自身的 Spacer 的个体,往往难以生存,因此拥有有效 CRISPR 系统的细菌种群得以繁衍。

简而言之,细菌的 CRISPRCas 系统就像一个高度定制化的武器库,它使用的“弹药”(guide RNA)是针对特定“敌人”(入侵者 DNA)制作的,并且这个武器本身(Cas9 酶)还有严格的“使用说明”(PAM 识别),确保它只会攻击那些被明确标记为“敌人”并且带有正确“识别码”的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还不错。

确实有很多从事CRISPR研究的人不太注意得到这方面的机制,因为现在所谓做CRISPR大多数都在搞工程化应用,对CRISPR作为免疫系统的机制研究不太关注。

已经记录到CRISPR阵列的gRNA序列为什么不会攻击CRISPR阵列自身就不细说了,对II型CRISPR系统而言主要是因为CRISPR阵列上没有PAM。那其实真正的问题是CRISPR系统为什么不会从自己基因组上截取protospacers放到CRISPR阵列里。“Cas1/2依赖于PAM来确定是不是外源DNA”这句话是不准确或者说不对的。

其实个问题有点儿意思的原因在于,这关系到CRISPR与细菌其它防御系统之间的合作问题。目前的模型是CRISPR与RecBCD系统合作进行敌我识别。

首先,细菌采集“原间隔片段”(不知道protospacers这么翻译好不好)的这个步骤叫做“CRISPR适应”。在自然条件下,是有一定概率从自己基因组上采集原间隔片段的,只是这个概率没有高到整个种群活不下去的程度。另外需要注意,CRISPR阵列中出现染色体上的序列,不等于这个序列来自染色体,比如发现一些mobile genetic element的同源序列,有可能是这些序列整合到染色体上之前就被CRISPR系统记录了。

不是所有的CRISPR系统都依赖PAM。题主问的最经典的II型CRISPR系统确实是PAM依赖型(包括采集原间隔片段),因此PAM一定程度上扮演了防止自免疫的角色,但显然不是一种广泛发挥作用的机制,甚至在CRISPR适应这一步不是主要起作用的机制。

PAM并不是CRISPR系统识别敌我的全部,Cas1/Cas2复合体采集原间隔片段的机制非常复杂,一项Nature上发表的研究:Levy, A., Goren, M., Yosef, I.et al. CRISPR adaptation biases explain preference for acquisition of foreign DNA.Nature 520,505–510 (2015) 第一次建立了一种说得通的模型来解答原间隔序列采集的“敌我”偏好性问题。

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事,作者在E. coli 里发现,Cas1/Cas2对原间隔片段的采集依赖于DNA双链断裂和降解,Cas1/2复合体从RecBCD(大肠杆菌另外一种免疫机制,同时是自身染色体DNA同源重组修复机制的一部分)降解双链DNA末端的中间产物中获取原间隔片段。现在我们知道其中RecBCD发挥的解旋作用是必要的,降解作用则可能可以被其它机制弥补。

很多噬菌体的DNA本身就是线性的,有暴露的双链DNA末端,所以容易在RecBCD降解它的过程中被Cas1/2复合体截取原间隔片段。

外源质粒因为复制频率高,有大量复制叉,而DNA复制时容易出现双链断裂,所以也很容易被CRISPR系统截取。

而细菌基因组正常情况下没有大量暴露的双链DNA末端,在复制过程中出现双链DNA断裂时,也有一定机会被CRISPR系统截取,但是概率小得多。

另外,RecBCD在降解线性DNA时,本身也有敌我识别机制,这种机制被CRISPR系统利用了。

DNA上有一种特征序列叫做Chi序列,这种序列简单说可以看成是RecBCD处理DNA方式的一个切换信号,可以把RecBCD的功能从降解DNA转变为DNA修复,同时也是细菌用来保护自己的。在细菌染色体上,大量存在Chi序列,可以指示RecBCD停止消化自己的染色体,进而将双链DNA断裂修复,这样也就等于阻止了CRISPR系统截取染色体上的DNA片段。而外源DNA很少有Chi序列,于是在被RecBCD降解的过程中就为CRISPR系统截取原间隔片段提供了大量原料。

最后,凡事都有例外,有些细菌是没有RecBCD系统的,有可能是Cas4客串了类似的角色,不过Cas4的主要职责现在来看还是确保protospacer和PAM的关联。

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是Cas9本身扮演的角色,在II型CRISPR系统中,Cas9也参与了原间隔片段的截取,而且会影响DNA截取对象的偏好。这个机制目前不清楚,猜测是Cas9非特异性的DNA内切酶活性在Cas9过表达时可能会制造额外的DNA双链断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你接触过 CRISPRCas9 技术之后,你可能会有一个很自然的疑问:既然 Cas9 酶如此强大,能够精确地找到并切割 DNA,为什么细菌自身就不会被它自家生产出来的 Cas9 酶给误伤呢?这就像是你的身体里如果有个定时炸弹,总得有个机制让它不在你还活着的时候就炸掉自己,对吧?细菌之所以能够安然无.............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真是有趣,也触及到了一些我们理解生命本质的核心。你把噬菌体侵染细菌比作“把DNA注入进去,自己就死了”,这描述得挺形象,但从更宏观的生物学角度来看,情况要复杂得多,而且也并非简单的“自我牺牲”或者“没有追求”。首先,我们得明白噬菌体是个什么东西。你说的“自己不就死了”其实是看到了噬菌体生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生物进化中“分工合作”与“内部整合”的一个经典选择,以及酶的生产成本和效率问题。食草动物之所以选择与细菌“搭伙”消化纤维素,而不是直接进化出自己的纤维素酶系统,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但逻辑清晰的演化考量。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最核心的问题:纤维素是个.............
  • 回答
    六一儿童节,每次听到这个日子,心里总会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带着点甜,也带着点苦涩。长大后,随着阅历的增加,很多小时候被忽视的细节像拼图一样一块块浮现,让我猛然意识到,哦,原来那时候,我被欺负了。我一直是个瘦小又有点内向的孩子,不太擅长跟人打交道。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个男生,个子比我高不少.............
  • 回答
    哈哈,问到点子上了!“下的不细腻”,这可是太多棋友的痛点,尤其是刚入坑或者到了瓶颈期的朋友,总觉得心里那股劲儿不对,但又说不清哪里出了问题。别急,我跟你一样,当初也是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很久,今天就咱俩好好掰扯掰扯,力求把这“不细腻”给捋个明白。首先,咱得承认,围棋这玩意儿,真是深不可测。所谓“不细腻”.............
  • 回答
    2021 年对我来说,最让我由衷感到骄傲和自豪的,莫过于在那个并不轻松的环境下,我终于将那些原本散落在脑海里的零散知识,以及那些时常在心中萦绕却无从落笔的思考,汇集成了一个我称之为“我的知识体系”的雏形。回想起来,那一年,外部世界的变化就像一团迷雾,许多既定的规则和常态都被打破了。很多人在这样的变化.............
  • 回答
    关于SARS和新冠病毒(COVID19)引发自身免疫反应的机制,以及其与ACE2受体和自身抗体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仍在深入研究的领域。尽管我们对这些病毒及其引起的疾病有了很多了解,但其诱导自身免疫的具体通路和关键因素,尤其是抗体介导还是细胞介导的责任,仍在探索中。首先,我们来谈谈病毒感染如何可.............
  • 回答
    关于细菌素是否会产生耐药性,以及为什么(如果不会)它们比抗生素更不容易导致耐药性,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首先要明确一点:所有生物活性物质,理论上都存在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包括细菌素。 任何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如果细菌能够通过某种方式逃避其作用,就可以说产生了耐药.............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准确地说,幼龄细菌并不一定“大”,而是它们在繁殖周期中的某个阶段,比如在准备分裂之前,体积会比刚分裂完的子代大一些。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了解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确细菌的生命周期和生长方式。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它们的繁殖方式主要是二分裂(Binary.............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惑。简单来说,煮沸固然能“杀死”大部分在腐肉中肆虐的细菌,但它无法逆转腐肉已经发生的质变。这就像给病人打了一针抗生素,虽然能杀死致病菌,但病人之前因为疾病造成的器官损伤、虚弱状态并不能因此瞬间恢复。让我们一步步来拆解这个问题,把这件事说得更明白些:首先,我们要.............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很多人都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为什么“不能直接喝”的自来水,却能“放心吃”用它洗过的苹果呢?这其中大有门道,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安全”的理解,以及对不同接触方式的认知偏差。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自来水真的“不能直接喝”吗?这个问题其实有点绝对。经过正规自来水厂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现代医学一个相当核心且令人困扰的难题。为什么我们能找到如此强大、高效的武器来对抗细菌(抗生素),却在面对病毒时显得力不从心?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生物学原因,涉及到病毒和细菌截然不同的生命机制以及我们治疗手段的设计哲学。首先,我们要明白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目标”完全不同。抗生素:直.............
  • 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探索之旅中,我们送往太空的航天器,从最简单的探测器到复杂的载人飞船,都必须经历一个极其严格的“净化”过程,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灭菌”——也就是说,我们要尽可能地清除航天器表面存在的细菌、真菌、病毒等一切微小生命体。这可不是一场形式主义的清洁,而是关系到整个太空任务成败,甚至我们对.............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深究的问题。很多人都会疑惑,每天面对各种病人和可能携带各种病菌的物品,医生和护士为什么不像我们普通人一样,一接触就容易生病呢?其实,这背后并非神秘的“免疫力超群”,而是由一系列严谨的防护措施、职业素养以及身体本身的生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严格.............
  • 回答
    人体免疫细胞之所以能够持续有效地对抗细菌,并非是因为它们“天生”就拥有更高的“战斗力”,而是因为它们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化,发展出一套高度精密的、多层次的、动态协作的防御体系。细菌虽然也具备一定的生存和繁衍策略,但在与人体这一复杂宿主互动时,其优势是有限且具有条件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理解这种.............
  • 回答
    美洲原住民(常被称为印第安人)和非洲班图人在欧洲殖民者到来后,面对新疾病的反应存在巨大差异,这主要源于他们各自与病原体长期接触的历史以及由此产生的免疫力的差异。美洲原住民的巨大伤亡:一个免疫学上的“裸体”在哥伦布抵达美洲之前,生活在这片大陆上的原住民与旧大陆(欧洲、亚洲、非洲)的居民几乎没有接触。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疑惑。为什么看起来脏兮兮的泥土里细菌那么多,我们却能心安理得地用手抓起掉在地上的食物放进嘴里,而捡起掉在地上的食物却不行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的考量:1. “脏”的定义和感知:首先,我们要理解我们对“脏”的感知。泥土在我们眼中通常是肮脏的,因为它看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