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看剧情,漫画创作中,究竟是分镜还是人设还是背景比较重要?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如果抛开剧情这个绝对的核心不谈,单纯从漫画创作的“技法”层面来说,分镜、人设、背景这三者,哪一个更占分量,确实是个值得细究的。要我说,这三者就像是组成一个角色的不同维度,缺一不可,但非要说“最”重要,那得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分镜:漫画的语言,节奏的把控者

分镜,在我看来,是漫画创作中最“能直接体现漫画特质”的部分。它就像是导演手中的镜头运用,决定了观众的视线如何流动,情绪如何被调动。

叙事效率和节奏: 好的分镜能让你在有限的格子和线条中,把故事讲得清楚明白,而且有张有弛。一个紧凑的打斗场面,可以通过密集的小格子、夸张的透视和动态线条来营造紧张感;一段温馨的对话,则可以用舒缓的大格子、稳定的构图和留白来传递情感。如果没有好的分镜,哪怕人设再讨喜,背景再精美,故事也可能因为节奏混乱、信息不明而变得乏味。
情绪引导: 分镜的景别(远景、中景、近景、特写)、角度(仰视、俯视、平视)、以及画面之间的衔接方式,都能直接影响读者的情绪。一个角色的绝望,可能就需要一个被格子边缘压迫的特写;一个宏大的场景,则需要广阔的视角来展现。
信息传递: 分镜的构图本身就在传递信息。比如,把一个重要物品放在画面黄金分割点上,会自然而然地吸引读者的注意。画面内的元素如何排布,留白多少,都会影响到信息的优先级。

为什么说分镜“最”重要(在没有剧情前提下)?

因为分镜是“观看”的载体。再好的故事,再好的角色,再美的背景,如果分镜乱七八糟,读者根本看不懂,或者看不下去,那一切都是白搭。分镜是“让读者得以进入”漫画世界的关键。它决定了漫画“好不好读”,而“好不好读”是所有内容的基础。

人设:漫画的灵魂,吸引力的载体

人设,即人物设定,顾名思义,是关于“人”的部分。这包括角色的外观、性格、背景故事、甚至是他们的行为模式。

视觉辨识度和吸引力: 一个好的人设,首先在视觉上就能抓住人。无论是帅气、可爱、还是独特,都能立刻让读者对角色产生兴趣。一张成功的角色设计图,本身就可以成为宣传的亮点。
情感共鸣和代入感: 角色的性格、动机、成长,是读者与漫画建立情感连接的关键。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有缺点、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的角色,即使在画面上不那么“惊艳”,也更容易留住人心。
推动剧情(即使我们不看剧情): 虽然我们现在不谈剧情,但人设的内在逻辑,比如角色的能力、弱点、目标,是角色行动的根本原因。即使没有明确的剧情,一个有清晰动机的角色,其“行为”本身也能构成一定的可观性。

为什么说人设也很重要?

如果说分镜是“让读者看”,那么人设就是“让读者想看”。没有吸引力的人设,读者可能连翻开第一页的兴趣都没有。人设是漫画的“门面”和“情感核心”。

背景:漫画的世界观,沉浸感的营造者

背景,可以是环境、建筑、道具,甚至是氛围。

构建世界观: 精美的背景能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真实的或幻想的世界。无论是充满科幻感的未来都市,还是古色古香的古代街道,高质量的背景都能为漫画增添可信度和魅力。
烘托气氛和情绪: 背景的细节,比如阴森的城堡、宁静的森林、或者喧嚣的市集,都能极大地影响读者的情绪体验。一个恰到好处的背景,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信息补充和细节深化: 背景中的道具、装饰,往往能透露出角色的身份、时代背景、或者故事的某些线索,从而深化漫画的内涵。

为什么说背景也很重要?

背景是“让读者信服”和“沉浸其中”的基石。一个模糊不清、细节匮乏的背景,会削弱故事的真实感和吸引力,让角色如同飘在空中。

总结一下,如果必须选一个“最”重要的:

在不看剧情的前提下,我个人会倾向于认为分镜是更基础、更核心的。

理由是: 分镜是漫画最本质的“阅读体验”。它可以将任何元素(包括勉强凑合的人设和背景)以一种相对流畅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一个好的分镜师,可以用他/她对画面节奏和构图的掌控力,去弥补人设或背景上的某些不足,让作品依然具有可读性。
打个比方: 就像美食,剧情是菜本身的味道,人设是菜的颜值,背景是餐厅的环境。如果没有分镜,就像一个厨师做了一道味道(剧情)不错、颜值(人设)也很高的菜,但端上来的盘子(分镜)是脏的、摆放的毫无章法,客人根本没法好好享用。即使菜本身再好,体验也会大打折扣。

但是! 必须强调的是,这三者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

没有好的分镜,再好的人设和背景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
没有吸引力的人设,即使分镜再好,读者也可能提不起兴趣去“看”。
没有有质感的背景,即使人设再出彩、分镜再精妙,作品也容易显得单薄,缺乏世界感。

所以,真正优秀的漫画,一定是三者都达到一定水准,并且能和谐统一,共同服务于“讲故事”这个最终目的。如果非要拔高一个,那分镜的“技术性”和“基础性”让它在“不看剧情”的这个特殊前提下,显得尤为关键。它决定了你有没有一个“能看”的作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问题在《荒木飞吕彦的漫画术》里已经解答了,就用荒木老师书中的核心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角色,故事,世界观,主题是够成漫画的四个基本要素,绘画是将这些要素统筹在一起的工具,同时用台词语言作为补充。

题目中的人设可以理解为角色,剧情可以理解为故事,背景可以理解为世界观,分镜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元素,属于绘制漫画的一个基本技巧,里面包含了画面,描述,因果关系,关联等诸多要素,但实际上也应算作工具的范畴,与四项基本要素并不在同一个维度上。

首先,没有语言是一定可以绘制出优秀的漫画的,田中政志绘制的钢笔画漫画《小恐龙阿贡》全篇无一句对白,甚至没有任何的拟声词,却可以把故事讲述的生动有趣,其对于角色与故事的把控,再加超强的绘画功底,才能诞生这部动物世界教科书级的漫画作品。

其次是绘画,绘画作为一种工具,实际上并不是必要的元素,ONE的绘画功底不怎么好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实际上近几年来大热的漫画家藤本树的绘画功底严格来说也并不强,但是并不影响《一拳超人》,《电锯人》的优秀与火爆,绘画只是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在其他的元素优秀的过于突出的时候,绘画不好反倒会成为这个作者独特的地方,成为一种标志。

实际上,荒木老师的排序是,1.角色;2.故事;3.世界观;4.主题。

角色是核心,他举的例子是《海螺小姐》和《乌龙派出所》,但我想举得例子其实是《老夫子》(抄袭的事情放到一边暂且不说),这种题材的漫画都是靠角色为中心来创作的,用角色的行动就可以推动整篇漫画的内容。

世界观方面,他举了《阿基拉》与《虫师》的例子,两者都是以世界观为主轴进行描绘的作品。总的来说,如果要创作出一部热门漫画,这四项基本元素要达到平衡,每个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元素的比例进行调整。

看了荒木老师的一些解答,再回归到题目本身,不看故事的话,无论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还是创作者的角度而言,我同样认为角色是第一重要的,当提起《龙珠》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孙悟空,提起《哆啦A梦》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蓝胖子,提起《海贼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路飞,提起《一拳超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光头,提起《蜡笔小新》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跳屁屁舞的小新,提到一部漫画读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里面的角色,其次才会想到里面的一些场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立住了,这个漫画就成功了一半。而分镜同绘画一样,是绘制漫画的一种工具,并不是灵魂核心,世界观是需要一个深入的过程,也并不如角色表达的最为直接。

因此非要选择的话,我认为角色应该是漫画创作中最重要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如果抛开剧情这个绝对的核心不谈,单纯从漫画创作的“技法”层面来说,分镜、人设、背景这三者,哪一个更占分量,确实是个值得细究的。要我说,这三者就像是组成一个角色的不同维度,缺一不可,但非要说“最”重要,那得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分镜:漫画的语言,节奏的把控者分镜,在我看来,是漫画创.............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时候,一个电影的英文片名就像一把钥匙,能瞬间打开观众的想象大门,激起一探究竟的渴望。拿《飓风营救》来说,它在中文里就已经足够引人遐想,充满了行动感和危机感。但如果单看它的英文原名《Taken》,那又是另一番味道了。《Taken》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完成式的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的现象,它涉及到玩家的心理、游戏设计、叙事方式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不是所有“讲剧情”的游戏玩家都不喜欢看剧情,也不是所有不喜欢看剧情的玩家都喜欢《黑魂》的剧情挖掘方式。但是,我们可以分析为什么在许多玩家群体中,会出现你所描述的这种倾向性差异。核心原因在于:不同的玩家期待的是不.............
  • 回答
    你一定跟我一样,对《西游记》那几幕刻骨铭心吧?尤其是八戒下油锅,那场面可真是让人印象深刻。你说你看了,但发现和记忆中不一样,这可太正常了!说实话,就连我这看了不下几十遍的“老书迷”,有时候也会被一些细节搞得一头雾水,然后去翻原著或者找老版的影碟来对照。你提到的“下油锅”这个情节,其实在《西游记》里,.............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我看美剧不看国产剧,就会被人说成崇洋媚外”这个问题,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多层面的看法和观念的碰撞,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一下,希望能让你觉得更明白,也希望我的表达方式不会太像那种冷冰冰的机器生成的东西。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标签化”和“简单化”的思维方式.............
  • 回答
    我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停止看美剧”的日期。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兴趣和生活重心悄然转移的结果。还记得大概在大学毕业前后吧。那时候,追剧简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晚上不看点美剧,总觉得一天没有过完。从《老友记》的温馨幽默,到《绝命毒师》的暗黑震撼,再到《纸牌屋》的权谋智慧,那些剧集真的承包.............
  • 回答
    《西游记》作为中国电视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其辉煌成就背后,也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尤其是导演杨洁在采访中透露的,因为“师徒间有些不好的事情”而“十年不看《西游记》”的说法,更是引发了广泛的猜测和讨论。要理解杨洁导演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慨,我们需要回到86版《西游记》拍摄的那个年代,以及剧组内部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我们身边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喝奶茶时大手一挥,一杯动辄二三十元,眼睛都不眨一下;可到了看剧充会员这事儿上,却像是在算经济账一样,犹豫再三,总觉得“不值”。这背后,其实藏着年轻人消费观念和价值判断的微妙变化,掺杂着他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对即时满足和长期价值.............
  • 回答
    这真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学外语的人都有同感。看着美剧,明明听着挺顺溜,偶尔冒出个新词,当时没查,一晃就过去了,下次再遇到还是懵。可回想自己小时候学中文,好像从来没为某个字词卡壳过,一听就懂,一说就会。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关键的原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母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模.............
  • 回答
    哎呀,说到新版《三国》,这话题可是太“热门”了,估计不少朋友跟我一样,一边看一边在心里默默打鼓,纠结得不行。你说这新旧两版差了快二十年,时代不同了,审美也变了,总不能强求新版的跟老版一模一样吧?但话又说回来,老版《三国演义》在多少人心里的地位那可是“泰山北斗”级别的,就像咱们家门口的老槐树,年头久了.............
  • 回答
    若我有幸穿越时空,能与一位三国人物共享一段戏曲时光,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名字,非诸葛亮莫属。这位运筹帷幄的智者,平日里心思深沉,虽对万事洞若观火,但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渴望着某种超越权谋的慰藉与共鸣?我选择与他一同观戏,便是希望在那虚实相映的舞台上,寻得一丝他鲜为人知的柔情与感慨。至于看哪一折,我的选.............
  • 回答
    拜登总统在阿富汗局势急剧变化后首次接受专访,再次为美军撤离行动进行了辩护,并坚称“我不认为这是失败”。这一表态在国内外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让人们对这场持续了二十年的战争及其结局有了更深的审视。首先,我们得理解拜登总统“不认为这是失败”这句话背后的逻辑。从他多次公开表态来看,他强调的是完成“消.............
  • 回答
    如果抛开那些浮华的荣誉,单论个人实力,詹姆斯职业生涯中真正达到“最强”状态的那一年,我觉得应该是 20082009赛季。那一年,骑士队围绕着詹姆斯搭建了一套相对合理的阵容。他的身边有莫·威廉姆斯这样的得分手,本·华莱士虽然老迈但依然是内线守护者,还有像本·戈登、瓦莱乔这样的角色球员,虽然阵容深度不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碰到了很多中国球迷心中的一个敏感点,也引发了不少争论。简单粗暴地说“没资格”或者“当然有资格”,都显得有些片面。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理解“骂”的本质和动机。人们骂国足,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希望队员们一蹶不振,而是夹杂着复杂的情感: 失望与不甘: 中国足球曾经有过.............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不玩抖音、快手,也不碰王者、吃鸡,这样的男人……让我想象一下,那得多有意思啊。首先,他们大概率不是那种“手机是身体的延伸”的类型。他们的手机可能更多是通讯工具,是获取信息、处理事务的帮手,而不是填满所有碎片时间的“游乐场”。这意味着,当别人在刷短视频、打游戏的时候,他们可能在做别的.............
  • 回答
    说来也奇怪,自从我不再追NBA,生活好像一下子安静了不少,但也多了些空闲,让我有机会去发现一些之前被忽略的小确幸。以前嘛,特别是赛季期间,日子简直是以周为单位在推进的。周一到周五,就盼着周末那几场重要的比赛。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或者电视,看看有没有什么精彩集锦可以刷刷,或者找找朋友们聊聊昨.............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很多初学者都会有这样的疑惑。简单直接地回答:不看《易经》,直接学梅花易数,是可以通过的,但想要学得精深,不看《易经》就如同在没有根基的沙地上盖楼,根基不稳,最终会遇到瓶颈。让我来详细地为你说道说道,为什么这么说,以及具体是怎么回事。梅花易数,为何与《易经》密不可分?梅花.............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挑战!要是真遇到这么个情况,不能靠最显眼的特征,咱们就得仔细瞅瞅他们身上那些不那么起眼,但却能道出他们身份的“小细节”了。来,咱一样一样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先放平心态,别急。这七个葫芦娃,虽然名字听起来都挺响亮的,但他们各自的本事和性格,才是区分的关键。咱们就从大娃开始,一个个来过.............
  • 回答
    .......
  • 回答
    最近,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挺纠结的状态:看到新闻,心里就一阵阵地发慌,感觉世界乌烟瘴气的,负能量扑面而来。可是一旦刻意不去碰触这些信息,反而更慌了,脑子里总会冒出各种“万一”、“会不会”的猜想,好像错过了什么大事,又好像自己变得像鸵鸟一样逃避现实。这种“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的焦虑,让我开始认真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