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满族的祖先是源自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吗?

回答
关于满族的起源,学界普遍认为其祖先与通古斯语族群有着深厚的渊源,而其中很多通古斯语族群恰好分布在西伯利亚南部地区。所以,说满族的祖先源自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这是一个基本正确的说法,但要详细说清楚,还得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族群演变的角度来看。

首先,我们得明白“通古斯人”这个概念。它并非一个单一的、同质化的民族,而是一个语言学上的划分,指使用通古斯语族语言的民族。这个语言族群的分布范围非常广,从西伯利亚南部、贝加尔湖地区,一直延伸到中国东北。因此,说“通古斯人”就如同说“斯拉夫人”一样,涵盖了众多不同的民族和部落。

满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继承和融合了东北地区许多古代族群的文化和血脉。其中,那些使用通古斯语系语言的族群,自然成为了满族形成的重要基石。

具体来说,满族的前身,也就是构成后来的满族的那个核心群体,是女真人。而女真人的历史,又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族群。

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这是东北地区几个重要的古代民族演变脉络。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肃慎”是比较早期的称谓,后来发展为“挹娄”、“勿吉”,再到“靺鞨”,最终在辽金时期,作为“女真”而崛起。这些民族的语言、文化、生活习俗,都呈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并且很多都属于通古斯语族。

女真人的地理分布与文化特色:女真人分布在今天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以及与此相邻的俄罗斯远东地区。他们的生活方式以渔猎、采集为主,同时也发展了一定的农耕。他们崇拜自然神灵,拥有独特的语言(女真语,属于通古斯语族),以及萨满教的信仰体系。

满族的形成与“女真”的转变:到了明朝末年,女真人在统一了内部,尤其是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等主要分支后,在首领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力量日益壮大。努尔哈赤为了区分于过去的“女真”,并统一管理,开始使用“满洲”作为自己的族称。同时,他创制了满文(模仿蒙古文字创制的拼音文字),标志着满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实体开始形成。

与西伯利亚的联系:那么,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是如何与满族起源联系起来的呢?

语言学上的联系:满语属于满通古斯语族。而在这个语族中,还有许多其他语言,如鄂伦春语、赫哲语、鄂温克语、索伦语等,这些语言的使用者,很多都分布在西伯利亚南部和中国东北。语言上的亲缘关系,是民族形成的重要线索。

文化上的相似性:在萨满教信仰、图腾崇拜、服饰、建筑、社会组织等方面,满族与一些西伯利亚的通古斯语族群之间存在着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对熊、狼等动物的崇拜,以及围绕萨满祭司展开的社会活动。

古代民族迁徙与融合:古代民族的迁徙和融合是一个常态。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汇的地方,各族群之间存在着长期的互动和影响。一些原本生活在西伯利亚南部的通古斯语族群,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如气候变化、战争、资源等)向南迁徙,与当地的原有居民(包括早期的女真祖先)发生融合,或者对他们的文化产生影响。

学界的普遍共识:虽然具体的细节仍在研究和探讨中,但大多数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满族是由中国东北的古老民族(尤其是女真)发展而来,而女真人及其前身,与更广泛的通古斯语族群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部分通古斯语族群,确实包含了生活在西伯利亚南部的部落。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满族的直接祖先是女真人。而女真人,作为通古斯语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他们的文化和语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来自西伯利亚南部更广泛的通古斯语族群的影响,并且也可能与他们有过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和融合。因此,说满族的祖先源自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是基于语言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研究得出的一个相对准确且概括性的结论。它指向的是一个更广阔的民族文化谱系,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直接的血缘传承。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文化、语言、经济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少有哪个民族是完全孤立、一成不变的。满族,正是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最终形成自身独特民族特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确下啥叫“清朝的祖先”

如果仅指爱新觉罗一家或建州女真,那么其出自元朝时活动于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一带的斡朵里、胡里改等部而非通常意义上的“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应该没有什么争议

但如果把清朝祖先的概念扩大到包括鄂伦春、鄂温克“新满洲”这个被老奴父子刻意构建出来与汉人、蒙古相区别的民族共同体

那么其中和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有直接联系的群体不在少数。从下面这图可以看出,广泛分布在黑龙江和外东北一带的鄂温克、鄂伦春族,跟位于通古斯河流域的埃文基人,实际上操的语言同属于北通古斯语支,关系可能比和老奴一家还要近

这里需要消除的一个刻板印象就是,“你看俩通古斯群体之间相隔的距离那么远,肯定是八竿子打不着一块的嘛”

然鹅,这种距离感不过是因为使用墨卡托投影带来的错觉而已。如果用谷歌地球测量一下就可以发现,从埃文基自治区的中心Tura到中俄边境的实际距离,还不如京师到奴儿干都司。上面那张图最北的泰梅尔半岛,实际面积也就两个朝鲜半岛,可想而知之间的距离被夸大了多少

二者的地理隔阂远比一般人印象的要短。所以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后来被老奴父子纳入新满洲的很多通古斯族群,本来就游猎在从外贝加尔到外东北的西伯利亚南部广大区域,只不过因为狩猎地受到向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之间扩张的布里亚特蒙古部的挤压,才产生了向南和向北的两个分支,这个分化发生的时间,基本不会早于元代。

当然早些年网上流行的那种拿泰梅尔半岛的多尔甘人吃生肉的照片来和满人祖先攀关系的图片,确实是属于迫真造谣了。说这些地方不适合人类居住倒是没什么问题,毕竟直到今天还是那种极端气候以及几乎可以忽略的人口密度,谁觉得适合谁移民去呗

user avatar

忍不住我又要打脸了,挂一个历史发明家和他的答案——

接下来这张截图来自这位历史发明家的答案,重点是红框里的内容。这就是他发明的“历史故事”——

“狗彘之子同处,岂能生育。胡里改与女直岂可为亲也。”这句话确实是有的,出自《金史 乌春列传》。但这话是谁说的,什么意思。这位历史发明家完全看不懂,全都说错了。

不妨看看《金史》原文——

这段历史故事,是发生在完颜劾里钵和乌春之间的对话。

完颜劾里钵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父亲。阿骨打没有起兵反辽之前,劾里钵就去世了。金朝建立后,追尊完颜劾里钵为金世祖,所以文中称他“世祖”。

乌春是“阿跋斯水温都部人”,他就是胡里改部的酋长,善于锻铁。


这段文字是说,完颜劾里钵主动找到乌春,提出双方联姻,通过贵族联姻方式达成部落联盟,既文章中说的“欲以婚姻结其欢心”。

但是乌春很看不起完颜劾里钵,对劾里钵破口大骂,才有了“狗彘之子同处,岂能生育。胡里改与女直岂可为亲也。”这么一句话。

这段文字其实证明,是胡里改部落看不起完颜女真部落,而不是完颜女真看不起胡里改。

这句话更不会是完颜阿骨打说的。



十多年前,张权贵这路半吊子宋史发明家就在这句话上犯过相似的理解错误。十多年过去,这号连《金史》里简单文言文都看不懂的历史发明家,居然还很多。

今天被我抓住一个,挂起来好好寒碜寒碜~~

user avatar

诸多回答错误百出,必须纠正几个概念。以及破除一些老旧谣言

第一,西伯利亚,一说鲜卑利亚,他的范围南界并不一定,或者说政治和地理意义上的西伯利亚范围并不一致。如果是地理上,以泰加林带南缘为界,那么这个范围是在阿尔泰山-萨彦岭-贝加尔湖-外兴安岭以北(与历史意义上的分界大致重合,除开贝加尔湖地区)。

如果是政治上,那么就是中俄及俄蒙边界以北。

第二个,通古斯人是什么

通古斯(tongus)作为地理名词,可以指代叶尼塞河流域的支流上下通古斯卡河地区(著名的通古斯大爆炸所在地)

(即上图的安加拉河及以北两条近乎平行的河流,也是原本的埃文基自治区)

作为族群名词,指代的是中西伯利亚的鄂温克人(俄称埃文基人),这是由东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对其的称呼。

作为语言学名词,通古斯指代满-通古斯语族,其下分为满语支和通古斯语支两个分支。但我们看看这两个分支之间的距离

红色为满-通古斯语族分布范围,其中黑龙江流域主要为满语支分布地,而中西伯利亚地区为通古斯语支分布地。相隔距离不仅大,且间隔着布里亚特地区的蒙古语族族群布里亚特人(绿色) 以及东西伯利亚勒拿河流域的突厥语族族群雅库特人(蓝色)。从图中各语族分布并不能看出人口迁移方向。


第三个问题 清朝祖先是谁

没有清朝祖先这种说法,应该说的是清朝皇室(爱新觉罗氏)祖先的来历

学术界给清皇室的起源概括为''五五三''起源,即辽金时代的完颜部附庸五国部(剖阿里国、奥里米国、越里笃国、盆奴里国、越里吉国),演化成的元代五个女真万户府(桃温,斡朵里,胡里改,脱斡怜,孛苦江),以及元末明初仅剩的三万户(斡朵里,胡里改,桃温)南迁附明形成建州女真三卫

斡朵里军民万户府的府治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牡丹江对岸的马大屯,胡里改军民万户府的府治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喇嘛庙,桃温军民万户府的府治在今黑龙江省汤原县固木纳古城,脱斡怜军民万户府的府治在今黑龙江省桦甸县东北宛里古城,孛苦江军民万户府的府治在今黑龙江省富锦县西南古城。
(这里的依兰县有著名的五国部头城五国城遗址,也就是金朝流放徽钦二宗之地

其中,爱新觉罗氏先祖即为当时斡朵里部首领猛哥帖木儿(即孟特穆,后世追封清肇祖),爱新觉罗氏为满洲八大姓之觉罗氏的分支,而觉罗氏即为金代女真大姓''交鲁氏/夹谷氏''的另译(其中一部分汉化,形成汉姓夹谷氏的来源之一)。

金代夹谷氏名人众多,例如

夹谷衡:本名阿里不,山东西路三土猛安益打把谋克人。金代大定进士,补东平府教授。调范阳簿,选充国史院编修官,改应奉翰林文字,颇受世宗赏识。承安时拜平章政事。
夹谷楫:金代赞皇簿。
夹谷谢奴:金太祖帐前的猛将,曾在大禹镇大败宋兵,官至昭议节度使。
夹谷清臣:本名阿不沙,胡里改路桓笃人,姿状雄伟,善骑射,官至金朝的宰相。
夹谷吾里补:金代孛特本族节度。累立战功,封为芮国公,终年一百零五岁。

而夹谷这一姓氏,在 《金史·国语》当中注释为:“夹谷曰仝”。

仝与佟、童是同音异字,同为夹谷姓后续的汉姓演变,同时也是明代朝鲜史料中所载的夹温姓氏。这一姓氏历史上,曾被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先世应用过,史料亦有记载,如“依兰豆漫夹温猛哥帖木儿、童凡察”等,以及猛哥帖木儿之父''童挥厚''。而在明代的记载中,努尔哈赤自称''努尔哈赤''。

根据《李朝实录•燕山君日记》记载,''斡朵里乃大金支裔''。

而在《皇明九边考》中,则更进一步记载建州女真为''渤海遗族''。属于女真部落中发展较为汉化的一支。

嘉靖年间的《皇明四夷考》中记载:“建州毛怜本渤海氏遗孽,喜耕种,善绩纺,饮食衣服颇有华风。”《皇明九边考》记载:“建州毛怜则渤海大氏遗孽,乐住种,善缉纺,饮食服用,皆如华人,自长白山迤南,可拊而治也。”


建州女真后来共形成五部。即完颜部苏克素护河部,折陈部,浑河部,董鄂部。其中完颜部主要为原胡里改部首领阿哈出的后代,而爱新觉罗氏则是苏克素护河部一部分,努尔哈赤出生在的赫图阿拉就是苏克素护河部的地盘


看到有回答错误百出,在这里放一些资料纠正

金女真与建州女真在文化上的联系--Hasuran Li

金史•乌春传里那句常见的断章取义的造谣,原文及原意-----猛安谋克

世祖初嗣节度使,叔父跋黑阴怀觊觎,间诱桓赧、散达兄弟及乌春、窝谋罕等。乌春以跋黑居肘腋为变,信之,由是颇贰于世祖,而虐用其部人。部人诉于世祖,世祖使人让之曰:"吾父信任汝,以汝为部长。今人告汝有实状,杀无罪人,听讼不平,自今不得复尔为也。"乌春曰:"吾与汝父等辈旧人,汝为长能几日,于汝何事。世祖内畏跋黑,恐郡朋为变,故曲意怀抚,而欲以婚姻结其欢心。使与约婚,乌春不欲,笑曰:"狗彘之子同处,岂能生育。胡里改与女直岂可为亲也。"乌春欲发兵,而世祖待之如初,无以为端。

金史乌春传,是乌春骂劾里钵(金世祖,是太祖完颜阿骨打之父)猪狗不婚。事情是由于在完颜部早期的部落斗争中,部长劾里钵的叔叔跋黑拉动散达、窝某罕、乌春等造反,把劾里钵赶下台。劾里钵想把乌春拉到自己这边,与乌春提出提亲。乌春看不起金世祖,才说“狗彘之人乞同生育,胡里改与女直非可亲也”。

但造谣人士把这句话断章取义变成胡里改部的乌春骂自己''猪狗不如''不能''攀附'',自称猪狗也不敢自称女直。


另外,猛哥帖木儿不是死于所谓的''建州女真内乱'',而是跟随明廷征讨''七姓野人''的途中,被七姓野人报复偷袭而死

宣德八年(1433),明廷派辽东指挥使同知裴俊一行,率官兵一百六十一人前往斡木河下营。猛哥帖木儿及弟凡察,子权豆集兵马与裴俊会师。同年八月十五,扬木答兀汇同古州女真部(即“七姓野人”)聚三百余人马前来枪杀。猛哥帖木儿及弟凡察,子权豆等奋力拼杀保卫裴俊一行。经过激战扬木答兀等势绌力穷,夺路而逃。猛哥帖木儿同裴俊追至河北岸。随后,扬木答兀又纠集八百余人马,披挂明甲,气势凶凶反扑,迅速包围了猛哥帖木儿的营寨,放火烧毁房舍,攻破栅墙,肆行焚杀。致“猛哥帖木儿、阿古等男子俱被杀死,妇女尽行抢去。”猛哥帖木儿次子董山亦被虏走,弟凡察负伤而逃。建州左卫为了效忠承命明廷,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破寨人亡劫难空前。史称“斡木河之变”(又称阿木河之变)。

事情发生之后,猛哥帖木儿之子凡察接替父亲的职务,向明廷请求帮助,却遭到敷衍

凡察于宣德九年(1434年)四月,向明廷上奏疏,请求武装援助,说:“去年野人木答忽(即杨木答兀)、木冬哥、哈当加等,纠合七姓野人寇掠,杀死都督猛哥帖木儿及其子阿古等,尽取其财,请发兵问罪。”
但是明廷派遣指挥佥事施者颜帖木儿同建州指挥同知扎剌儿一道,“往谕木答忽等祸福,且赦其罪,凡所掠人马资财悉令追还,仍令与凡察解仇通好,则永享太平”。(《明宣宗实录》卷110.)

阿木河之变后建州左卫元气大伤,又得不到明廷援助,无力再应对朝鲜北拓的攻击,以及七姓野人的骚扰,于是放弃在图们江南岸的定居,继续南迁到明境。明廷不作为最终使得朝鲜完成了对图们江南岸的完全吞并

《明实录》记载道:“正统三年六月戊辰:建州卫掌卫事都督李满住遣指挥赵歹因哈奏:‘旧居婆猪江,屡被朝鲜国军马抡杀,不得安稳,今移住灶突山东浑河上,仍旧与朝廷效力,不敢有违’。”赵歹因哈的奏章被下发到礼部兵部讨论,最后朝廷做出决定:“浑河水草便利,不近边城,可令居住。”

统一回复一些人的言论

首先第一点,在明廷招抚女真前,在朝鲜半岛的军事和政治渗透下,女真本就有向朝鲜俯首的事实,例如猛哥帖木儿也曾接受过朝鲜的印信。对执行北拓政策的半岛政权来说,女真人是头号目标。所以半岛的龙飞御天歌和李朝实录对于女真人的记载非常详细。

第二,建州女真中斡朵里部在野人女真骚扰之下开始南迁,先到达珲春地区的奚关总管府,后来又在野人抢掠奚关后前往图们江南岸地区,最后猛哥帖木儿被杀,董山和凡察叔侄俩带着余部迁移到浑河地区

第三,元代辽阳行省开元路原本管辖朝鲜半岛北部图们江流域,包含合兰府和双城总管府等。元末明初高丽趁机北拓占领一部分,朱元璋原本设置铁岭卫来管辖开元路旧地,曾要求归还,后来放弃了,并内迁铁岭卫

永乐时代承认九城十部为朝鲜之地,十部中就有比较著名的铁岭参散女真千户李亦里不花,成祖朱棣向其索要十部女真人,朝鲜以其久居,与本国人民交相婚嫁为由拒绝,于是朱棣承认公崄镇(咸兴)以南的九州十部是朝鲜之地,但在九州之北是斡朵里部之地以及明廷的毛怜卫,朝鲜继续北拓才有的婆猪江战斗,拔除毛怜卫等女真卫所占据整个图们江南岸。

即图们江下游地区是在1433年至1449年,明廷默许之下,朝鲜李朝世宗在婆猪江战斗后逐渐摧毁女真人据点,设立东北六镇,把图们江彻底变为界河。

朝鲜也曾说过,咸镜道本非我地。

附另有答主给出的东北六镇设置时间

再附上一张韩国绘制的地图

图中绿色部分即如今咸镜南道地区为''东北九城'',也就是朱棣承认以公崄镇为界让给朝鲜的''九城十部''之地。

1104年,高丽则要向北方曷懒甸女真聚居区“拓土开边”,结果被女真打败。1107年,尹瓘率1万7千人的重组部队攻打女真并最终取胜。尹瓘在夺取的土地上(朝鲜半岛东北部)修建了9座城堡,分别是:咸州(今朝鲜咸兴)、英州、雄州、吉州、福州、公崄镇(今咸兴郡德山面上岱里山城)、通泰镇、崇宁镇(숭녕진)、真阳镇。

而1109年阿骨打的兄长乌雅束率女真军收复九城之地,此后辽金元时期这里一直是女真掌控的地区。

所谓十部,即铁岭一带的''三撒、秃鲁兀、佟阿芦、洪肯、哈兰、大伸、失里、海童、阿沙、干合、阿都歌''十个部落

而1433年婆猪江战斗后,朝鲜在上图白色区域逐步设立西北四郡完全控制鸭绿江上游南岸,以及紫色红色区域的东北六郡完全控制图们江下游南岸。

西北四郡分别是:1416年朝鲜在原属中国的鸭绿江南设立闾延郡,1433年设立慈城郡(자성군,在闾延郡西南)、1440年设茂昌郡(무창군,在闾延郡东南)。1443年设虞芮郡(우예군,在闾延郡西南、今江界和楚山之间)。并在以上4郡修筑16座大城,25个小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满族的起源,学界普遍认为其祖先与通古斯语族群有着深厚的渊源,而其中很多通古斯语族群恰好分布在西伯利亚南部地区。所以,说满族的祖先源自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这是一个基本正确的说法,但要详细说清楚,还得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族群演变的角度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通古斯人”这个概念。它并非一个单一的、同质.............
  • 回答
    是的,满族确实是起源于女真族。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融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追溯到更早的时代,并梳理清楚其中的关键脉络。追根溯源:从肃慎到女真满族的先民可以追溯到更古老的北方民族,他们在这片黑土地上生活繁衍了数千年。考古学和文献记载都指向一个名为“.............
  • 回答
    关于“炎黄子孙”与满族人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这其中涉及复杂的历史演变、民族融合以及国家构建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炎黄子孙”这个概念的来源和它在现代中国语境下的含义。“炎黄子孙”的说法,主要源自中国古代关于人文始祖的传说。根据传统史书和神话传说,华夏民族.............
  • 回答
    范文程,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清朝早期,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他的身世背景,无疑增添了他的传奇色彩。我们知道,他的祖上是北宋时期那位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垂青史的范仲淹。这层家世关系,自然而然地让他与传统士大夫的精神价值紧密相连。然而,历史的洪流总是充满了曲折和变数。在.............
  • 回答
    关于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在黄龙旗事件中是否涉及侮辱满族人祖先、侮辱今日满族人以及破坏民族团结的问题,这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事件背景及行为本身:首先,我们需要梳理一下事件的起因和经过。如果确实存在学生公开展示、挥舞黄龙旗,那么我们需要理解黄龙旗的历史意义。 黄龙旗的历史象征: 黄龙旗是中国历史.............
  • 回答
    关于“满蒙非中国”这一说法以及元、清是否构成“亡国奴时代”的问题,需要从历史、民族、主权和现代政治立场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详细解读: 一、“满蒙非中国”的历史与政治含义1. 历史背景 满洲:历史上,满洲(今中国东北地区)在清朝时期是清朝的疆域之一,清朝的统治者(满族)与汉族、蒙古.............
  • 回答
    要理解满族孩子和青少年如何看待岳飞抗金和清军入关这段历史,我们首先需要跳出简单的“民族对立”的框架,进入一个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毕竟,历史的学习和认知,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氛围以及个体思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和长辈的口述历史:对于很多满族家庭来说,长辈的讲述是孩子们接.............
  • 回答
    满族的存在感似乎在现代中国社会变得模糊,这并非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历史,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这个曾经的统治民族,如今在很多人眼中不再那么“显眼”。首先,最直接、最核心的原因是满汉文化的长期融合与同化。清朝建立后,作为统治民族,满族推行了一系列旨.............
  • 回答
    中国满族的传统食物,这不仅仅是一堆食材的堆砌,更是承载着这个民族历史、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的生动载体。要理解满族食物与中国满族传统食物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从根源到发展的过程,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融合、又保持独特性的动态联系。根源:北方游牧与狩猎的印记满族,最初是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人物的族属,这其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才让《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和真实。简单地说,小说中的人物以汉族为主体,但同时也出现了满族以及可能带有其他民族背景的人物。为了说得更详细,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绝大多数人物都是汉族。《红楼梦》的故事背景设.............
  • 回答
    汉服的消亡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历史过程,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满族的错误。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汉服的演变: 汉服并非一成不变的: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汉服并非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指汉民族在历史上穿着的传统服饰的总称。从先秦的宽袍大袖,到唐代的雍容华贵,再.............
  • 回答
    想了解为什么汉族人口众多却被满族统治了近两个世纪,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得从历史的方方面面掰开了揉碎了看。这事儿挺复杂,得从几个大方面讲,才能把这脉络捋顺了。一、军事上的根本差异与战略优势首先,得承认在征服中国这事儿上,满族在军事上是占了绝对优势的。你想啊,清朝建立之前,满族人的生活方式就是.............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从你的角度出发,分析一下这组图(虽然我目前无法看到具体图片,但我会根据你提供的“知乎上对清朝和满族的普遍敌视和皇汉主义”这一背景,以及“这组图能否说明其问题所在”的提问,进行一种推演式的、尽可能详细的分析)。理解“敌视”与“皇汉主义”的语境在我们开始分析“这组图”是否能说明问题之前,首.............
  • 回答
    清初八旗兵二十万,绿营兵六十万,为何广大汉族人民甘心接受满族统治?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它不是一朝一夕能解释清楚的,更不是简单的一句“武力征服”就能概括的。这其中掺杂了历史的偶然与必然,政治的策略与妥协,经济的诱惑与剥削,以及最重要的——人心的向背。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明朝末年的腐.............
  • 回答
    提起满族人的性格,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一些刻板印象,比如骁勇善战、忠诚耿直,甚至是精明算计。这些标签多少有些道理,但如果想深入了解,就得把这些表面的东西拨开,去看看他们真实的样子,那是一个随着历史变迁、文化融合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多面体。要说最鲜明的特点,那大概是“勇”和“韧”了。满族作为曾经的统.............
  • 回答
    满族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几个主要层面:1. 整体上的复杂性与历史背景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辛亥革命推翻的是清朝统治,而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因此,从历史逻辑上讲,辛亥革命对满族而言,意味着他们作为统治民族的历史终结,以及政治地位的巨大转变。.............
  • 回答
    谈到满族人如何看待清朝,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回答“好”或“坏”就能概括的问题。就像任何一个民族看待自己辉煌过往和复杂历史一样,满族人对清朝的态度是多层次的,掺杂着自豪、反思、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想要说得详细些,得从几个方面来聊。首先,荣耀感是绕不开的基调。 清朝,特别是康雍乾盛世那段时期,是满族历史.............
  • 回答
    满族年轻人的群体很大,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所以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他们“如何看待”民族现状。但如果非要描绘一个大致的图景,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理解,并尽量细致地去展现他们的复杂心态。首先,对于“满族身份”的认知,这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一点。现在的满族年轻人,很大一部分是随着汉族文化长.............
  • 回答
    网络上围绕满族和汉族之间出现的争执和谩骂,这事儿啊,说白了,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宣泄,夹杂着历史的积怨、现实的落差,还有网络这个放大器在里头搅和。要说得详细点,那得从几个方面掰扯。首先,得提这个“历史的幽灵”。满族入关建立清朝,这本身就是一段充满了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虽然说“满汉一家”的口号喊了很多年,.............
  • 回答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得先弄明白一个关键点:清政府的对错,和满族同胞是不是一个整体,这是两码事。话说回来,因为清政府当年的一些做法不对,就去骂所有满族同胞,这事儿说实话,挺站不住脚的。为啥这么说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首先,历史是个大染缸,谁也不能保证一个朝代的所有决策都是对的。清朝统治中国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