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混合动力汽车为什么突然火了?混动都经历了哪些阶段?不同的技术各有什么特点?

回答
最近几年,走在街上,你是不是发现身边开混合动力汽车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感觉就像一夜之间,这玩意儿突然就成了“香饽饽”。但说实话,混合动力这东西可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它早就存在了,只是最近才真正“出圈”,火得一塌糊涂。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混动车一下子这么受欢迎?它们又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今天咱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为什么混合动力汽车突然“火”了?

要说混动车为什么突然就火了,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市场潮流,而是多方面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1. 环保法规的“助推器”: 这是最直接的催化剂。全球各国都在收紧汽车排放标准,尤其是对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限制越来越严苛。纯燃油车在满足这些严苛标准的同时,又要兼顾动力和油耗,成本越来越高,技术难度也越来越大。而混合动力车,通过电动机的辅助,能够有效降低燃油消耗和排放,成为满足法规的“优等生”,自然受到了厂商的青睐。国内的“双积分”政策,也迫使车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混动车作为过渡方案,自然得到了大力推广。

2. 能源焦虑与油价波动: 国际油价的起起伏伏,总能牵动大家的心。当油价高企时,省油的混合动力车就显得格外有吸引力。大家纷纷开始考虑,与其把钱烧在油箱里,不如花在更经济的出行方式上。混动车在城市拥堵路况下,频繁启停的工况下,电动机的介入能显著降低油耗,这一点对日常通勤的消费者来说非常有说服力。

3. 续航里程的“安全感”: 和纯电动车相比,混合动力车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有一个燃油发动机作为“后盾”。你不用担心走到半路没电,也不需要为了充电桩而焦虑。它既有电动车的省油优势,又能随时加油,这种“油电互补”的模式,给了很多还在观望纯电动的消费者一种“安全感”,让他们敢于迈出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步。

4. 技术的成熟与成本下降: 最初的混合动力技术,尤其是早期的一些车型,成本高昂,技术也比较复杂。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迭代,电池技术、电机技术、控制系统技术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规模化生产也带来了成本的下降,使得混合动力车型的价格逐渐变得亲民,性价比也越来越高。

5. 消费者观念的转变: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汽车的碳排放问题。同时,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高。混合动力车在提供更低油耗和更少排放的同时,还能带来一些独特的驾驶体验(比如安静起步),这些都吸引着消费者。

6. 产品的多样化和体验提升: 近年来的混合动力车型,不再是过去那种只有少数几款选择的情况。从日系车的经典HEV到国产车大力发展的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和增程式混合动力,各种技术路线、各种车型应有尽有。而且,现在的混动车型在动力输出平顺性、静谧性、驾驶感受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再是简单的“省油机器”,而是集多种优势于一身的“全能选手”。

混合动力都经历了哪些阶段?

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充满探索的过程。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划分为几个阶段:

1. 萌芽与早期探索阶段(19世纪末 20世纪90年代):
概念的提出: 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有了将内燃机和电动机结合的设想。一些早期汽车的专利和设计中就包含了类似的概念。
“电动汽车优先”的年代: 那个时候,电动汽车被认为是未来汽车的主要发展方向,但受限于电池技术,续航里程和充电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
短暂的复苏与失败: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促使人们重新关注节能汽车,一些厂商尝试推出混合动力原型车,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和市场环境,这些尝试大多没有成功。
代表: 早期的 Ferdinand Porsche 设计的混合动力汽车(虽然和现代混动概念不同,但有里程碑意义)。

2. 商业化初探与HEV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初):
第一个真正的里程碑——丰田普锐斯(Toyota Prius): 1997年,丰田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混合动力车型——普锐斯。这标志着混合动力汽车正式走入商业化时代。普锐斯的成功,让世界看到了混合动力技术的巨大潜力。
“并联式”与“串联式”技术的出现: 在这个阶段,主要的混合动力技术路线开始成型,主要是并联式和串联式。
代表: 丰田普锐斯(以丰田THS系统为代表的ECVT)。

3. 混合动力技术的多元化与成熟(21世纪初至今):
技术路线的丰富: 除了丰田的THS(现在称为Hybrid Synergy Drive或Toyota Hybrid System)技术,其他厂商也纷纷推出自己的混合动力系统,并形成了不同的技术路线。
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的兴起: 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始崭露头角。PHEV可以在纯电模式下行驶一段距离,同时保留了燃油发动机,大大拓展了应用场景,也更能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
增程式混合动力(EREV/REX)的创新: 这种技术路线通过发动机为发电机供电,再由发电机驱动电机,车辆始终由电机驱动。它兼顾了电动车的驾驶平顺性,又解决了续航问题,尤其在中国市场非常受欢迎。
国产混动的崛起: 近年来,中国品牌在混合动力技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混动车型,它们在技术、性能、价格等方面都极具竞争力,成为推动混动普及的重要力量。

不同的技术各有什么特点?

混合动力技术的核心在于如何让内燃机和电动机“协同工作”,以达到最佳的效率和性能。不同的厂商根据自己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定位,发展出了几种主流的技术路线,各有千秋:

1. HEV(Hybrid Electric Vehicle)—— 标准混合动力

这是最常见的混合动力类型,它的特点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可以独立或同时驱动车辆。电池容量相对较小,主要依靠发动机和制动能量回收来充电,不能外接充电。

工作模式:
纯电驱动: 低速行驶或起步时,仅依靠电动机驱动,非常安静省油。
发动机驱动: 中高速匀速行驶时,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辆,效率最高。
混合驱动: 急加速或爬坡时,发动机和电动机同时工作,提供最大动力。
能量回收: 刹车或滑行时,电动机反转产生电流给电池充电。
优点:
油耗低: 尤其在城市拥堵路况下,表现非常出色。
无需充电: 使用便利性与传统燃油车相当。
续航无忧: 解决了纯电动车的里程焦虑。
平顺安静: 电动机的介入使起步和低速行驶非常平顺安静。
缺点:
纯电续航里程短: 通常只能满足短距离纯电行驶。
技术复杂,成本较高: 相较于纯燃油车。
代表性技术:
丰田THS/Hybrid Synergy Drive (ECVT): 这是混动界的“常青树”。丰田的系统通常采用一套行星齿轮组作为动力分配单元,将发动机、发电机和驱动电机进行巧妙连接,实现无级变速和高效的能量分配。它结构紧凑,可靠性高,在平顺性和燃油经济性方面表现极佳。其核心在于“发电”和“驱动”的分离控制,发动机可以根据效率最高的状态工作,将多余的动力用来发电,或者直接驱动车辆,或者驱动电机来辅助加速。
本田iMMD (Intelligent MultiMode Drive): 本田的系统则更偏向于“电动驱动优先”。在大部分情况下,发动机主要用来驱动发电机发电,再由发电机驱动电机来驱动车轮。只有在高速巡航时,发动机才会直接与车轮连接。它的优势在于保证了在绝大多数工况下都能获得类似纯电动车的平顺驾驶感受和高效能。
其他厂商的HEV系统: 如博世的混合动力系统,也常被一些欧系厂商采用,它们可能在设计上有所侧重,但核心理念相似。

2. PHEV(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插电式混合动力

PHEV最显著的特点是配备了更大容量的电池组,并且支持外接充电。这意味着它可以像电动车一样,在纯电模式下行驶一段较长的距离。

工作模式:
纯电模式: 当电量充足时,可以像电动车一样纯电行驶,实现零排放。
混动模式: 当电量不足或需要更大动力时,发动机会介入,与电动机协同工作,进入混合动力模式。
能量回收: 同样具备制动能量回收功能。
优点:
纯电续航里程长: 可以满足日常城市通勤需求,实现“零油耗”出行。
使用灵活: 既可以享受纯电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又不担心续航问题。
动力更强: 通常拥有比HEV更强的加速性能。
可享受政策优惠: 很多地区将PHEV视为新能源汽车,享有牌照、补贴等优惠。
缺点:
价格较高: 由于电池容量更大、结构更复杂,价格通常比HEV高。
需要充电: 如果不方便充电,其优势将大打折扣。
重量较大: 大容量电池组会增加车重。
冬季续航衰减: 和纯电动车一样,低温会影响电池性能和纯电续航。
代表性技术:
DHT (Dedicated Hybrid Transmission) / ECVT: 很多国产PHEV车型采用了“两挡或多挡DHT”技术。它类似于一个带有集成电机的变速箱,发动机和电机可以根据工况选择最合适的驱动方式,比如低速纯电、中速串并联、高速发动机直驱等。这种方式在保证效率的同时,还能提供更好的加速响应。例如长城柠檬DHT、吉利雷神Hi·X等。
油电混合(类似HEV的PHEV): 一些欧系品牌的PHEV,在技术结构上更接近于HEV,只是将电池组容量加大,并增加了外接充电功能。

3. 增程式混合动力(EREV/REX Extended Range Electric Vehicle / Range Extender)

增程式混合动力是一种相对特殊的混合动力形式,它的车辆始终由电动机驱动,发动机的主要作用是为车载发电机供电,从而为电池充电或直接驱动电动机。它更像是“带油箱的电动车”。

工作模式:
纯电驱动: 车辆在任何情况下都由电动机驱动,提供类似纯电动车的驾驶体验。
发动机发电: 当电池电量不足或需要更强动力时,发动机启动,驱动发电机为电池充电或直接驱动电机。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轮。
优点:
驾驶体验一致: 始终由电机驱动,所以起步、加速平顺安静,没有燃油车换挡的顿挫感。
能耗可控: 发动机可以在最高效的工况下运行,避免了燃油车在低速或频繁启停时的低效率。
使用便利: 不用担心续航问题,加油即可。
可享受政策优惠: 在很多地区被视为新能源汽车。
缺点:
能量转换损失: 发动机发电再驱动电机,存在两次能量转换,理论上效率不如直接驱动的发动机。
发动机噪音: 虽然是增程器,但发动机工作时依然会有一定的噪音和震动,且持续时间可能比混动更长。
结构相对复杂: 需要发动机、发电机、电机、电池等多个核心部件。
代表性技术:
理想汽车的增程技术: 是增程式混合动力在中国市场的典型代表。其发动机作为一个独立的发电机单元,根据需要介入,为车辆提供电力。
宝马 i3 REx: 是较早期的增程式电动车代表。

4. 并联式混合动力(Parallel Hybrid)

在这种模式下,发动机和电动机可以同时或单独驱动车轮,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配合,实现最灵活的动力输出。

优点:
结构相对简单紧凑: 比串联式更直接。
动力响应直接: 发动机和电机可以协同发力,提供不错的加速感。
效率高: 在某些工况下,发动机直接驱动可以获得更好的效率。
缺点:
控制逻辑复杂: 如何协调发动机和电动机的工作是关键。
在低速或拥堵时,不如纯电驱动的模式省油。
代表性技术:
许多日系和美系混合动力车型采用的“机械并联”或“电力并联”技术。 比如一些老款的本田IMA系统。

5. 串联式混合动力(Series Hybrid)

在这种模式下,发动机只负责驱动发电机发电,发出的电能可以储存在电池中,或者直接驱动电动机来驱动车轮。发动机不直接连接车轮。

优点:
发动机工作在最佳工况: 控制更简单,发动机可以始终运行在燃油经济性最好的转速区间。
驾驶平顺性好: 始终由电机驱动。
缺点:
能量损失较大: 发动机发电再驱动电机,存在两次能量转换损失。
成本可能较高。
代表性技术:
一些早期混合动力概念车,以及一些重型车辆上的混合动力系统。 增程式混合动力也是串联式的一种变体。

6. 混联式混合动力(SeriesParallel Hybrid)

这是目前最主流、技术最先进的混合动力形式,它结合了串联式和并联式的优点,允许发动机、发电机和驱动电机根据不同的驾驶场景,以最有效的方式协同工作。

优点:
效率最高: 能够应对各种工况,在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驾驶平顺性与动力响应兼顾。
缺点:
技术最复杂: 对控制系统的要求非常高。
成本也相对较高。
代表性技术:
丰田THS/Hybrid Synergy Drive 就是典型的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通过行星齿轮组实现动力流的智能分配。
长城柠檬DHT、吉利雷神Hi·X 等国产混动系统也属于混联式设计,只是在具体实现方式上有所不同。

总结一下

混合动力汽车之所以能在近几年“突然火了”,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巧妙地解决了纯燃油车在环保和油耗上的痛点,同时又规避了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和充电不便,成为了一个过渡期里消费者和车企都乐于接受的“甜蜜点”。而它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不断的产品迭代。从最初的简单尝试到如今百花齐放的技术路线,每一项技术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也都在不断进步,为我们的出行带来了更多可能。所以说,这“火”得有道理,也看得见它的“来龙去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一下各位的答案,Lu哥已经通过图表+干货的形式讲得很清楚了。我就剑走偏锋,按照自己的理解,从消费者和产品宣传的角度给大家尽量用简单的话语解释一下。

写个打油诗:

丰田遍地黄花开,车主算油笑开怀。

本田高调玩运动,学霸侧面夹击来。

通用重拳砸技术,欲将B级桂冠摘。

至于国产比亚迪,有人唾弃有人爱。

打油诗,不严肃,望见谅。下面我来一句一句解释。

  • “丰田遍地黄花开,车主算油笑开怀。”

丰田的THS省油吗?省油,但这句诗中略带讽刺意味。因为我发现很多丰田混合动力车主都有经常计算自己油耗的习惯,进而推测比别人省了多少钱——我是觉得这样真心累。当然这和产品关系不大,造成这个现象,主要是丰田在混动领域发力较早,目前已具备成熟的产品品类,并将混动技术拓展到了雷克萨斯。无论车型种类还是销量,用“遍地黄花开”形容不为过。

有关丰田的THS原理,我之前写过,不再赘述。

  • 本田高调玩运动,学霸侧面夹击来。

本田在混动技术方面发力也不晚,第一款车Insight于1999年上市,那个时候他把自家的混动技术叫IMA。现在,本田针对不同定位车型有不同的混动技术解决方案,从面向低端车型的单电机i-DCD,到中端车型搭载的双电机i-MMD,再到高端车型使用的三电机SH-AWD,变化多端,技术复杂程度个人认为超过了丰田。

“高调玩运动,侧面夹击来”讲的是国内市场。本田在国内市场的混动车型发力很晚,直到近两年才逐渐有所动作,可以说丧失了抢占市场的最佳时机。从产品推广上看,本田知道单单宣传自家油耗怎么怎么低,有丰田在恐怕就没有出头之日,因此本田打算“侧面包抄”——强调混动的“运动性”。

在本田看来,混动车型省油只是一方面,还要更运动。对此个人表示存疑,我不认为混动车型能在动力上体现得更运动,除非在方向盘、悬架这些与动力无关的方面下手。

  • “通用重拳砸技术,欲将B级桂冠摘。”

以前没写过通用的混动,多说两句。在本世纪初,通用将混合动力技术提上日程。2007年,第一代雪佛兰Volt概念车采用了首创的“增程型电力驱动系统”,量产后的沃蓝达就是这么来的。

什么是增程型?一句话解释:车轮仅通过电动机驱动,而发动机仅给电池充电。

事实上,在那个“混沌初开”的年代,汽车界绝大部分是比较认纯电动车的,因为技术难度较低、硬件结构比燃油车简单、易实现,至于续航的问题,以后自会解决(实际上到今天也没解决,电池续航已经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大障碍)。

一些大厂(以丰田、日产为首)提出用经销商网点、建设充电站并提供纯电动自行车等电动交通工具解决续航问题,但时至今日,除了特斯拉这种直营模式能在店面建设超充,其他厂商很难把手伸向经销商层级。

原因很简单,经销商本来就是为了解决汽车产销链过长的问题的,又往4S店盖充电桩,麻烦不?再者说,各国的充电标准、接口标准都不一样,总得有一个统一方案吧?你争我争大家争,最后经销商充电网点的计划很难执行。

在大家都把大方向定在纯电动的时候,通用脑洞奇开,提出了串联混动技术概念。Volt直接以发动机为电动机充电的方案解决了电动车续航焦虑的问题,因此Volt驾驶感觉更接近纯电动,电动机在通用Hybird里占主要地位。

可以这么说,Volt这种车是世界上唯一没有续航焦虑的电动车——没电了给车加油即可。个人认为,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不管Volt是否成功、是否还有发展空间,通用当初的做法至少起到了打开思路的作用。

后来,通用的混动之路似乎听不到什么消息了,然而事实证明他在憋大招。今年通用玩儿了一个大动作,动作大到足以让国内混动车坛颤三颤——一口气推出迈锐宝XL、君越和CT6三款车的混动版本!其中迈锐宝和君越混动版是非插电的,CT6是插电。

为什么说砸技术呢,针对这台1.8L自吸发动机,通用给到了中置直喷、排气热能回收、变排量机油泵等。个人认为这套动力系统更偏向于动力体验。锂离子电池包的容量为1.5kWh,综合最大扭矩达到380Nm,初段的加速肯定是略爽。至于油耗能有多低,我查了查网上的数据,迈锐宝XL和君越的百公里综合油耗为4.3L和4.7L(官方)。真正驾驶体验如何呢?没开过,以君越混动版为例,引用一段汽车之家的文字,仅供参考:

『车辆起步时,只要不是全油门加速的话,基本只有电机介入工作,车辆的整体动力输出表现要优于1.5T的常规动力车型,但相比2.0T的动力输出还是存在着一些差距,但整个动力输出非常的顺畅。』

『在整体输出的平顺性方面,通用这套混合动力系统在输出模式切换时不会导致动力输出中断,因为车辆的各种模式工况会有重叠区域,在工况重叠区域进行模式切换会让输出动力的波动降至最低,输出的连贯性让我几乎感觉不到差别,而曾经或多或少在1.5T车型上出现的换挡顿挫问题也因此消失。』

相比迈锐宝XL和君越的全混动,CT6插电式混动搭载了更大的电池包、可插电、更强的2.0T发动机,CT6插电式混动的百公里加速已经跑进6秒,理想状态下纯电续航约为80km,油耗为百公里1.7L(官方)。

我个人觉得通用花大力气投放的这三款混动车型,走的是Performance Hybrid路线,也就是让混动更运动。再细分的话,从车型定位也能看出,CT6这种D级高端车型更注重性能体验;君越混动版定位B级高端,需要兼顾性能与燃油经济性;迈锐宝XL是典型的B级中端,会更注重燃油经济性,性能则主要侧重于起步加速。

或许将来的混动车型消费人群也会分为三大类——高端注重性能,中端注重全新的综合体验、低端注重经济性。

  • 至于国产比亚迪,有人唾弃有人爱。

比亚迪这个不解释了,都懂,而且以前的文章也讲过,就不再赘述了。

user avatar

@张抗抗 提到了混动的流派,那么我想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来区分流派,个人认为可以分为两个流派:


油电混动派和插电混动派。


追溯混动的历史,可以发现其实这两个流派是从历史的先后关系发展到了如今的并行关系。丰田于1997年推出了行星齿轮混动构型的Prius,值得注意的是,早在那个时候,丰田就已经单独为混动车型确立了单独的产品线,这个意义就堪比宝马单独推出的i系列。Prius顶着巨大的成本和销售压力,像一个独行侠一般在混动这条路上一走就走了快20年,如今Prius销量已经突破800万量,遑论几乎全线拥有混动的雷克萨斯,不得不佩服丰田当年的远见。


在这20年的前10几年里,其他厂商也都有很多混动的尝试,比如通用的凯雷德混动,本田的Insight(顺口提一句,全新Clarity的后轮罩复刻了初代Insight),以及在国内市场,包括比亚迪在内的诸多本土企业也都做了很多混动的研究和尝试。但彼时,由于构型的限制,比如本田IMA构型和国内的ISG/BSG构型,节油效果不甚理想,亦或是电动化零部件成本过高以及可靠性不佳,让那个油耗法规还未收紧的时代各个厂商都没有太多动力去发展混合动力,更多是在做技术储备。


分水岭应该说出现在2010年附近,也就是三阶段油耗法规酝酿和发布的时间点。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重要汽车市场油耗法规收紧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同时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以及成本的相对下降,汽车电动化的时机逐步成熟。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上,出现了些什么产品呢?通用的增程式电动车Volt,日产的聆风,以及,比亚迪的双模混动F3DM和E6。也就是这个时候,插电混动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因为终于有大电池可以用了


哦,错了,是这个



之后几年的故事,就不展开说了,其实也就是题主所说的混动有了百家争鸣的感觉了。特别在中国和欧洲两个市场,由于NEDC测试循环的特殊性,插电式混动能够做到十分理想的油耗结果。那么混动的Cost efficiency就凸显出来了。在国内,后来更是有了高额补贴和牌照优惠这种逆天的推动手段,插电混动的价值被进一步放大,插电混动自然就成为厂商追逐的技术解决方案了。


说回这两个流派,从上文的发展历程来看,两派技术路线的差异其实就体现在动力流的主体上。


油电混动的动力流主体是发动机,电动力辅助发动机,优化油耗。可以说目前市面上真正意义上的油电混动还剩下两家:丰田的THS和本田的iMMD,它们的省油秘诀,除了精巧的混连型混动构型外,还在于它们的发动机,丰田的2ZR-FXE热效率40%,本田的2.0L阿特金森发动机热效率38.9%,在EPA公布的数据中,普锐斯混动和本田雅阁混动的MPG结果都是同级最高的。


而插电混动的动力流主体是电机,通过尽量优化三电系统的匹配,延长纯电里程,同时兼顾优化发动机的工作点。包括欧洲厂商的P2并联构型和比亚迪的P3并联+电四驱以及初代沃蓝达在内,都是在贯彻这个思路,把插混车尽量当成纯电车来用,偶尔碰到里程不够用的时候开发动机充充电,解决充电焦虑的问题。


有意思的,在两派并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位集两派之风的选手,一位是二代的通用Voltec,另一位是上汽的插混系统。这两位都发展了比较复杂而巧妙的混连构型,再配合插混派的大电池包,于是就可以借鉴两派的长处,既可以在纯电里程上做文章,又可以让电量用光的时候,更有效地保证油耗经济性。


特别是Voltec,通用在设计这套完全不同于一代的混动构型的时候,可谓挖空了心思。


- 首先,为了进一步增加纯电里程,同时不增加电机的负担,Voltec从原来一个电机驱动一个电机发电进化成了可以双电机同时驱动的系统,因此两个电机的功率反而降低了。大电机功率从一代的111kw变成87kw,小电机的功率从55kw变成48kw;


- 其次,为了降低成本,两个电机的材料也不同了,原来两个电机都是昂贵的稀土材料制作的永磁体电机,而二代系统中,主要提供动力的主电机仍是稀土永磁电机,但稀土材料的用量减少了40%,而辅助电机则采用了铁氧体电机。这一改变大大降低了二代系统的体积和成本;


- 此外,通过双排行星齿轮的组合,让系统的工作模式更加灵活,二代系统拥有两个纯电模式(单电机和双电机)和三个混动模式。具体构型 @Brandon Lu 已经做了解释,不再详述。


通过这样的优化,让通用Voltec系统无论在纯电行驶还是混动模式下,都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油耗。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系统可进可退,往下放就变成了一个优秀的油电混动系统,而通用也正是这么做的,迈锐宝混动和君越混动的出现就是最好的例证。而通用在油电版本的系统上采用了一台全新的1.8L发动机,这台发动机拥有EGHR(Exhaust Gas Heat Recovery)系统,注意不是EGR废气再循环系统。这个系统能够为冷机发动机更快地加热三元催化器,更早进入高效工作状态,同时还能够为乘员舱输送一些热量,降低空调负担,因此在全混工况下,迈锐宝混动的油耗(46MPG)比Volt(42MPG)还要更好。


不过,总体而言,通用Voltec系统还是更偏向于电动力流的使用,因为通用的产品对于动力性的要求更高,而双田则更关注经济性,对动力性的需求没有那么高,所以目前看到海外试驾评测都认为迈锐宝混动的动力性更好。个人没开过,就不过多发言了。


所以,未来混动的趋势,应该说就是技术路线中心慢慢从油电混动转向插电混动。毕竟插混的技术路线可以用电的优势offset不少在发动机上的劣势。你要问我丰田怎么想?请参见Prius Prime,借用 @Kevin Chow 的比喻,丰田就是那个不管涨潮退潮,都能找到裤子穿的人。

user avatar

混动产生的哪些流派?这真是一个大问题。个人觉得有3个角度是可以论一论“流派”的:

1) 系统构型:行星齿轮派与非行星齿轮派

2) 电池技术:锂电池派与镍氢电池派

3) 电机技术:永磁同步派与感应电机派

关于系统构型的角度,本题下的 @Brandon Lu 的答案已有了概览的回答,我也曾详细比较过丰田、本田、通用的混动路线对比,在此就不再重复论述。

a) 本田与丰田混动构型对比:本田的混动和丰田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 张抗抗的回答

b) 通用与丰田混动构型对比:各大汽车厂研发强混车型是如何从技术上规避丰田混动专利的?目前有哪些主要类型呢? - 张抗抗的回答


本文主要从电池技术的角度来捋一捋不同的混动流派,电池技术哪家强呢?


1. 锂电池路线vs镍氢电池路线

正如谈纯电动避不开特斯拉一样,谈混合动力的时候,也都要和丰田普锐斯进行对比。

丰田普锐斯的混动系统构型堪称完美,近20年都无需大改,沿用至今。但其在电池类型的选择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丰田一直以镍氢电池为主,直至第4代普锐斯才提供了锂电池与镍氢电池两个版本,锂电池组,仅有56个Cells,而镍氢电池组则有168个Cells,因此两者在成本价格上相去不远,且输出电压也在伯仲之间,但锂电池组的重量较镍氢电池组轻了16公斤。与锂电池相比,镍氢电池有固有的劣势,可以预见到,丰田在不远的将来,将不得不转为以锂电池为主。

而作为对比的通用,则从最原始的BAS系统(皮带助力微混)到插电的沃蓝达、以及SPARK电动车,都坚决采用了锂电池路线。最近看过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原来特斯拉的电动车技术来自于TA》,文中讲到通用是锂电池路线的倡导者,通用EV1项目的负责人和特斯拉Roadster也颇有渊源。通用涉足电动车的历史可能要追溯到1990年(甚至更早),通用当年推出了一款电动车“Impact”,并提供给用户进行试用。

尽管该项目后来搁浅,试用的样车也被尽数回收,但是通过该项目积累了大量的电动车经验和技术,用在后续的VOLT、BEV以及BOLT上。后续从VOLT开始,大规模使用锂电池技术。即使只有0.5kWh电池的上一代君越eAssist,都采用了锂电池,要知道同时代别的微混车都在用铅酸。因此,通用在锂电池应用这一领域可谓占尽了先机,是第一个在所有从混动到纯电动都使用锂电池的厂家。

可以说,通用是锂电池车用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也是为什么要把通用单独拎出来,作为“锂电池派”的典型。


通用锂电池派与丰田镍氢电池派相比,有以下区别:

a) 能量密度:

电池的主要用途是储存能量,因此能量密度是电池的最重要参数,在这方面锂电池对比镍氢电池有较大的优势。以2012年推出的第三代普锐斯镍氢电池为例,1.3kWh容量,重量却达到53.3kg,能量密度才24.4Wh/kg;而同时代通用推出的VOLT,采用锂电池,电池包容量16kWh,重量为181.4kg,能量密度为88.2 Wh/kg,两者能量密度差了差不多4倍。通用的最新产品,BOLT使用的电池包为LG的层状电池60kWh, 435kg,其能量密度达到了138 Wh/kg,最近上市的君越混动版本,采用了第二代Voltech,使用1.5 kWh电池包,可为60kW和54kW的两个电机提供动力,功率密度可见一斑。从这个角度来看,丰田还停留在中度混合动力的阶段,以短期降低油耗为目的,而对未来的战略并不明朗;而通用是冲着深度混合动力方向去的,甚至为纯电动做好了技术铺垫,混合动力-插电式-纯电动的技术路线已经非常明确。


b) 电池容量:

从电池容量来说,普锐斯的电池容量仅能提供不到10公里的纯电动行驶,而通用VOLT则可以提供多达60km的纯电动续驶里程。因此,丰田对于电池的思路就是辅助系统,而通用则把电池放到了和发动机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丰田的混合动力还是以发动机为主,比如研发了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而通用的混合动力则把电池放在了较为重要的地位。


c) 电池管理技术水平

从技术角度,锂离子电池系统比镍氢电池系统要复杂,技术难度更大。锂电池虽然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但对温度更加敏感,需要设计复杂的热管理系统。例如,通用第二代VOLT设计了多种模式的热管理系统,可以用废热给电池加热,也可以用空调给电池冷却,设计非常节能和精妙,有效地增加了电池寿命和性能。而镍氢电池对温度敏感性较差,设计简单的热管理系统即可。另一方面,通用锂离子电池包较大(比如VOLT电池容量是普锐斯的十多倍),使用更先进的均衡技术、充放电控制技术等,使得Volt的电池组内的温度差可控制在2°C以内,有力地支持了8年的电池组寿命保证期。

通用的凯迪拉克CT6电池管理技术来源于第二代Volt电池管理的技术基础,也充分展示了在电池集成与管理方面的最高水平:由3段96S2P电池(96个电芯Cell,每个电芯包含2个电芯对Cell Pair)组成,外部由高压压铸铝板进行相应的保护,内部还包含必须的高低压线束以及散热管Thermal Plumbing,并在电芯间加入了水冷散热鳍片,模块化设计使得可以灵活配置电池组的外形与容量。

电芯间水冷散热鳍片的示意图


模块化电芯的组装示意图


多个电芯组成的电池组


作为一名工程师,在我看来,特斯拉的电池管理水平已不低,但在通用这种“ 老司机” 炫技一般的水平看来,还是略显稚嫩。不仅特斯拉,丰田在电池管理技术上的投入也较少。锂电池派与镍氢电池派在电池管理水平上的差距,主要是由于丰田认为电池处于辅助地位,自然投入的研发成本较低,以投入性价比为主;而通用则认为电池是动力系统的半壁江山,对电池及其管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通用的双行星齿排系统与电池管理系统,令人眼花缭乱,让人感叹鬼斧神工,这总是让我想到另外两个工程师向往的企业:摩托罗拉与索尼。不管怎么说吧,这技术水平是杠杠的。


2. 层状锂电池 vs 圆柱形锂电池

虽然题目是混动流派之争,但我还是忍不住要和特斯拉的电池对比一下。无论混动还是纯电动,电池技术是大体相通的,因此应该不算是跑题。

这两三年来,经常有人问,特斯拉的电池管理算法太厉害了,可以使电动汽车跑400公里,而一般的电动汽车跑一两百公里就不行了啊,那他们的电池管理算法究竟是怎么厉害的啊?

首先,必须承认把几千节电池组成电池包来用,确实挺牛的,但是特斯拉跑得远真的和电池管理算法关系不大,主要是电池塞得多…… 而这样的回答,一般都不能让提问者信服,这不得不说是特斯拉营销的成功,让普罗大众相信“算法是可以发电的”。

圆柱形电池与层状电池相比,缺点是非常明显的:

a) 体积利用率:圆柱形电池在成组时必然会比层状电池占用更大的空间,从而影响车内总体空间。

b) 热管理难度:层状电池的接触面积较大,更有利于散热和电池单体之间的热平衡,BOLT的电池包可以控制单体温差在2度之内,对电池的一致性和耐久性有很好的提高。

c) 一致性与可靠性:特斯拉Model S一共有7000多个单体,而VOLT上只用了288个,单体太多导致的失效增加以及一致性问题,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显现出来

事实上,特斯拉之所以使用18650电池,更多出于价格和商务而不是技术上的考虑,当时松下急于寻找合作伙伴,因此报出了低于成本的价格。而GM的全球供应商体系较为完善,话语权也较多,因此有较大的空间去选择技术上更先进的供应商。

3. 电池路线之争的核心问题:电池安全

@叶磊Ray在他的回答为什么说特斯拉的核心优势是电池管理软件算法? - 电动车中也提到:“德国汽车企业拿他们的技术标准去套Tesla的产品,无论是设计选型还是制造工艺根本就不成熟”。

这里就要特别提到电池路线之争的核心问题:电池安全问题。别看电动汽车发展得如火如荼,在量起来后频发的着火爆炸事故有可能使这个行业倒掉;别看特斯拉如日中天,如果集中爆发安全问题引起集中召回与赔偿,企业也很难撑往住。

简而言之,安全问题就是汽车企业的黑天鹅。忽视安全问题,也许像是挣脱了枷锁,可以发展得更快,但也面临着发展道路戛然而止的风险(也可能风险未爆发,从而取得先机,这叫“机会主义路线”)。而特斯拉在这方面,不得不说是有点冒进的:

下图1是特斯拉的BMS,可以看出来左右两个接插件都不是汽车级的,中间的两个插排更像是调试接口,而不是产品,这种接口在IT上经常使用,但是能否适应车辆的恶劣环境还待考证。

特斯拉BMS电路板

通用的BMS电路板


使用的芯片方面,特斯拉的IT基因促使他们使用了一些IT行业的芯片,比如DSP、ARM、FPGA等。而通用则完全使用传统的汽车级芯片,单片机一般都是飞思卡尔,硬件设计满足ISO26262的ASIL C等级。

在高压安全方面,通用的方案是使用MSD(Manual Service Disconnect),就是下图这个黄色的接头,这个黄色接头可以从物理上断开电池包和外界的高压,保证维修人员的安全。所有和高压安全相关的信号,都采用了双路备份处理,甚至专门为了电池管理系统设计了双路CAN总线的冗余备份,确保高压安全万无一失。

MSD(Manual Service Disconnect)


而特斯拉则为了节约成本,省去了这个零件,而是依靠高压继电器来进行断开。这种方案,当高压继电器发生粘连故障时,无法断开,有安全方面的风险。不过考虑到特斯拉的产量一个月也就几千台,量产时间也不长,出现问题的概率也不大。而如果量上来了,那可能会遇到问题。

当然,马斯克能把火箭发上天再收回来,他对安全性、可靠性的理解也不会差。而上述的特斯拉的安全性、可靠性问题,可能只是他的一种发展策略——既然现在只能卖几千的量,那就按照几千的量来设计安全性;当我能卖几十万辆的时候,自然会按照几十万的量来设计安全性。如果真是如此,不得不说,特斯拉还是比传统车企要灵活得多;如果不是这样,那很可能在量上来后要出问题。


总之,在电池技术方面,包括通用在内的德美日大型传统车企,作为年销量数百万的百年老店,更加注重产品的可靠性、一致性以及耐久性。而特斯拉作为带有IT 基因的新兴企业,将注意力更多放在用户体验上,其产品也未经过大量、长时间的验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几年,走在街上,你是不是发现身边开混合动力汽车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感觉就像一夜之间,这玩意儿突然就成了“香饽饽”。但说实话,混合动力这东西可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它早就存在了,只是最近才真正“出圈”,火得一塌糊涂。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混动车一下子这么受欢迎?它们又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今天咱就来好好掰.............
  • 回答
    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日进千里。然而,当我们回顾过去,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与日本市场相比,中国市场在混合动力(HEV)车型上的普及程度似乎并没有达到那种“大行其道”的程度。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是市场、政策、技术以及消费者偏好共同作用的结果。1. 起步.............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很多朋友对油电混动汽车的动力构成和能量流动方式都有些疑惑。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解答一下,并尽量用更贴近日常交流的方式来解释,希望能让您有个清晰的认识。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油电混动汽车,顾名思义,就是它既有燃油发动机,又有电动机,这两套动力系统是配合工作的。那么,为.............
  • 回答
    在国内,混合动力汽车(HEV)的发展和普及,确实不像纯电动汽车(BEV)那样受到政策和市场的“大力推崇”。虽然也有不少车企在推,消费者也有选择,但总感觉缺少了那种如火如荼的气势。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政策导向的“偏爱”:纯电动是亲儿子,混动是干儿子?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实在,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疑问。其实混动汽车发动机并非“都是”自然吸气,但确实存在很大一部分混动车型选择自然吸气发动机,并且其功率输出相对于同级别的纯燃油车来说,往往会显得“保守”一些。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考量点,并不是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为了实现混动系统整体的最优平衡。为什么混动车型偏爱.............
  • 回答
    为啥有人把比亚迪混动吹成“YYDS”?这事儿,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最近一聊到汽车,尤其是新能源车,总有人嘴里蹦出“比亚迪混动YYDS”这话。甭管是懂车的老司机,还是刚踏入汽车圈的新鲜人,对这评价,要么深以为然,要么有点懵。那么,这“YYDS”到底是啥来头?比亚迪的混动技术,真有那么神乎其神,值得这般.............
  • 回答
    关于“汽车混动技术真的很难吗?是什么导致目前国产车没有混动车的尴尬局面?”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很难”或者“不难”,这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理解。从原理上看,混动技术并不算得上是“高不可攀”的门槛,但要做到“好”且“有竞争力”,那就绝对称得上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并且背后涉及到大量的积累和投入。至.............
  • 回答
    .......
  • 回答
    丰田和本田的混动车,开起来和纯燃油车比,说实话,差异挺明显的,而且我个人觉得,这些差异很多是朝着更舒服、更经济的方向去的。下面我来跟你好好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点,也尽量别带那种“AI味儿”。首先,最直接的感受:起步和低速时的静谧与平顺。丰田和本田的混动系统,尤其是它们比较成熟的THS(丰田混动系统.............
  • 回答
    你说的应该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简称PHEV)吧?它们确实是汽车领域里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分类,而且近几年越来越流行。简单来说,这种车就像是给你了一份“双保险”。一方面,它有一个我们熟悉的内燃机(汽油或柴油发动机),就像传统汽车一样。另一.............
  • 回答
    十年之内,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谁更适合中国?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未来汽车市场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发展、政策导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消费者偏好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要判断哪个路线更有优势,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纯电动汽车(EV)的潜力与挑战潜力: 国家战略与政策支持.............
  • 回答
    当然,买一辆混合动力(混动)或纯电动(电动)汽车,这可不是一时冲动,得好好琢磨琢磨。我这就来跟你掰扯掰扯,看看这俩“新玩意儿”到底有啥好,能让你心动。首先,聊聊咱们最关心的“钱袋子”: 油费省到飞起,钱包鼓起来: 这是最直观的感受。别看现在油价跌宕起伏,但跟电比起来,那简直是天壤之别。同样跑一公.............
  • 回答
    话说回来,大众在油电混动领域,跟日系那些老前辈们比,确实起步晚了点,技术积累也逊色不少。这事儿吧,放到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来看,影响还是挺深远的。首先,得承认,现在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情那是相当高涨的。政策导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大家对环保的意识提升了,而且电动车的驾乘体验,尤其是那种静.............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兴奋的问题!未来的汽车市场究竟会由哪种新能源技术主导,纯电动(BEV)、混合动力(HEV/PHEV),还是燃料电池汽车(FCEV),这确实是个热门话题,也是很多车企和消费者都在关注的焦点。要说“天下”,我觉得不太可能由单一技术完全垄断,更可能是一个 多元化并存,但各自在特定领域占据主导.............
  • 回答
    混动汽车,或者说混合动力汽车,如今绝对是汽车市场中最受瞩目、发展也最迅猛的领域之一。要说它是不是“最成熟的阶段”,这得分几个维度来看。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已经从一个“尝鲜”的技术,变成了主流趋势,而且还在不断进化。混动汽车的“现在进行时”:百花齐放,市场渗透率节节攀升过去几年,混动汽车的市场表现可以用.............
  • 回答
    插电混动汽车的能量回收系统,说白了就是利用你开车时一些本来会“白白浪费掉”的能量,变废为宝,重新储存起来,供之后使用。这就像你在爬山,本来下山时是顺势而下的,但如果你能把下山时的动能储存起来,回头就能省点力气爬小坡,插电混动汽车的能量回收也是这个道理。它的核心原理,主要围绕着“电动机/发电机一体化”.............
  • 回答
    判断一辆混动汽车技术水平高低,确实需要我们拨开那层“环保”、“省油”的表象,深入了解其内在的“混动”功夫。这并非简单地看一个电机加一个发动机,而是要看它们如何巧妙地协同工作,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的设计理念和工程实力。首先,我们得从混动系统的架构说起。这就像看一个团队,是各司其职,还是互相掣肘,差别.............
  • 回答
    电动化浪潮滚滚向前,有人振臂高呼“纯电至上”,有人则认为混合动力仍是当下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最优解”。在这个喧嚣的讨论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多元化的汽车市场,以及车企们在不同技术路线上的探索与博弈。而吉利,作为国内汽车制造业的领军者之一,其推出的雷神混动,无疑是这场混动技术竞赛中的一个重要玩.............
  • 回答
    威兰达,作为丰田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车型之一,以其均衡的表现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在动力选择上,汽油版和混动版是大家最常纠结的两个选项。到底它们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咱们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官话,就从实际体验和用车角度出发,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一、动力输出和驾驶感受: 从“够用”到“顺滑”的飞跃先说说最直观.............
  • 回答
    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之所以能够实现发动机和电动机的协同发力,背后是一套精妙的工程协调系统在运作。它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粗暴地“一人一半”,而是根据驾驶场景、动力需求以及能量效率等诸多因素,动态地、智能地分配这两种动力源的输出。核心的协调者:动力分配单元/集成式传动系统要理解协同出力的机制,首先要明白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